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合集下载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4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4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区”,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口总结自己这节课学到的主要内容:

1、梳理总结自己这节课所学内容,

2、请点评一下这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
我看到学校有很多攀比现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 名牌,比吃的是不是进口的,比穿的鞋子是不是明
星款的,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热衷于对物质享受的 追求,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的诱惑,造成虚荣、自私 等心理,不利于我们优秀品质的培养。
第三个条件——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理思路
思考3 这三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 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 系的 ,缺 一 不可的 。志 是 成 才 的 前 提 和 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口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这种“修身一齐家—治国一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 悟 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 精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 神 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
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 的儿子不“接世”,全文的劝诫以修 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
行”,做人要做君子,处世要能“接 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 正是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
增长才干。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
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 修养性情。 励,振奋。 与上“宁静”治,修养。
相对而言。
险,轻薄。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文 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家书,也是古代家书中的佳作。

全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内容涉及人生哲学、家庭教育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诫子书》,让学生了解古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同时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从中受到启示。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针对《诫子书》这样的家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家书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王羲之的教育情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特点,领会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2.难点:分析家书的特点,深入理解文中的教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背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

4.案例分析法:以《诫子书》为例,分析家书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诫子书》全文及其注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等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为学习《诫子书》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诫子书》全文,要求学生朗读,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诫子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精确翻译与理解文章,注意积累警句。 3.领会文中深刻习课文 相关介绍
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 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代历史伟人, 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 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 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讲授新课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
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
治学: 志、静-学-才 修身: 俭、静(反面)
(正面) (反面)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当堂检测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非 澹 泊 无 以 明 志 , (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
淫慢非则志不无能以励成精学,(
)。年与时弛,险(躁则不能治性 ),遂
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 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讲授新课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志:以俭养德 学:以静求学 才: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 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
译文: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 不能内心安宁,寡欲清静,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 成:成就。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 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遂:最终、终于。 枯落: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接世:对社会有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所住的陋室。
复:又。
何及:怎么来得及。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 守着那穷困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乃:才。
足:值得。 佳:赞赏。
故:所以。
所以:……的原因。
积渐:逐渐形成。
饰:修饰。
行:实践。
告琳,近来我听说你与几位年轻朋友一起讲论学习《书传》,一天 到晚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刻苦努力毫无懈怠,这确实很好,我很高兴。一 个人研究学问,最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坚强的意志,而要获得知识学问, 必须靠不断地积累,才可能有更多的收获。这就像山间的细流,是再软 不过的了;但水滴石穿,坚硬的石头却能被它凿穿。再比如小小的蝎虫, 那是再弱小不过的虫子了,可坚硬的木头却能被它咬坏。流水本不是 凿石头的铁凿,蝎虫也不是钻木头的钻子。但是它们都能凭借微小的 形体、脆弱的力量,征服坚硬的东西。这难道不是由于不断地下功夫, 逐渐积累才实现的吗?古训说:“仅仅学而知之,还不值得推崇,脚踏实 地地去实践才值得赞赏。”所以这正是学者爱好各种实践的原因啊!
重点解读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 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 下工夫,最忌怠惰险躁。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预习指导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预习指导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预习指导一、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

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作者典故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代表作及名句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称颂作者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作品简介《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背景简介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

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

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

《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字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ĕ)遂(suì)朗读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教案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中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包括静心修身、勤俭养德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诫子书》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和乐趣。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出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讨论诸葛亮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主动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提升审美情趣:感悟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深刻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4.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5. 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7. 拓展阅读:推荐与《诫子书》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提高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2. 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解读,提高思辨能力。
3.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解其含义和修辞手法。
4. 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所处时代背景,探讨古代家书的教育意义。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 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而消 磨,最终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大多对社会没有 什么贡献,(到那时)只能悲哀的守那穷困的 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 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 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 了将来“有所为”。 “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 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 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 “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 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 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 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 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 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 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 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 《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 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 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诫子书》中关于道 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 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分读试诵
夫 ,以 ,以 。 非 无以 ,…非 无以 。
夫须 非 无以
则不能
,须

,非 无以 。
, 则不能 。
连读成诵
读诵小口诀
一夫带两以,外加两句非无以 二夫跟两须,仍是两句非无以 ,后多两个则不能 三组四字句,两两成双背
展诵亮剑
用最工整美观的书写默 写你能背诵出来的语句
诸葛亮
初读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这篇《诫子书》是诸
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门两兄弟 气节万古传
◆他十七岁时,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 中、尚书 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西元261年后,与董殿共 同执掌蜀汉军政。西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他率军至 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他怒斩来使。在绵竹 与魏军决战时,由於寡不敌众,壮烈战死。
◆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 职,惟他未至。经查访得知,原打算给他封爵,他推辞说 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国,愿终老於家。晋帝同意了他 的请求。
——句式整齐 富有韵律
自读亲文
要求:1、放声朗读
夫fú 2、结合书下注释给相 淫yín 应的字标音
3、连读三遍
范读增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练读获能
同桌或前后两人互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顿挫。
多种形式的朗读:
1、请同学起来朗读; 2、小组内朗读; 3、全班齐读。
大声的朗读课文: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 翻译与理解。
4、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 殷期望。
听读课文
二、精彩美文——我来读
要求: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 音和节奏。
提示: (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发音饱
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把握重读和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出自己喜 欢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 句你最喜欢的话。
五、作业:
穿越时空,假如你是诸葛亮的儿子,在读 完了父亲的信之后,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呢?请你整理之后将它写出来。
情境二:成年后的诸葛瞻,不负父亲的期望
,多才多艺、擅长书画,是备受蜀国人民 爱戴的大英雄,他三十七岁和儿子一起战 死沙场,可谓国之栋梁,父亲留给他的《 诫子书》一路陪伴他成长,父亲的意愿他 早已心领神会。
三、各抒己见——评一评:
请用“我从文中的
句中,读出了一

的诸葛亮。”的句式,读一读,
评一评,议一议。
题目解说:
“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 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背景链接
这是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儿子的一 封家信,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 (元234年),蜀国后期,国势衰颓,后继 无人,诸葛亮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 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但他又清醒地认识 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他在给哥哥的 一封信中写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 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所以他写给 儿子的这封信来告诫教育儿子。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颜氏家训》
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 和颜悦色、满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 会耽误你许多宝贵的时间。
——《傅雷家书》
一、定向学习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 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 谥忠武侯。诸葛亮为匡扶蜀汉 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 师表》、《后出师表》等。曾 发明木牛流马,并改造连弩, 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在后 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 忠臣楷模,智慧化身,被称为 “古今第一贤相” 。
三、合作学习,翻译课文
四、展示学习 解惑提升
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 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四、展示学习 解惑提升
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或亮从哪几个方面来告诫和勉励儿子的?)
五、反馈学习——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将对偶句补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非澹泊无以明志,

夫学须静也,
二、自主学习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
1.读时要字正腔圆。 2.处理好停顿,控制好节奏。 3.把握好重读与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 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 复何及!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达出了父辈对子辈的殷切希望。 C.诸葛亮认为只要立志、勤学,就完全可以
成才。 D.文章反复提到“静”,“静”指的是一种摒 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C(“只要……就……”的表达过于绝对)
考点全练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题目中“诫”的意思是告诫、劝勉。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 劝诫、劝勉的信。
课文全解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 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 及!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评析:诸葛亮从修身、治学、对待时间等 方面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淡泊、立志、惜时, 体现出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考点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内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容 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 分 德具体途径是“静”“俭”。 析 (2)“非淡泊无以明志……险躁则不能治性
”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 系。并从反面说明不“静”的害处。正反 对比彰显“静”的价值。
考点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内容 (3)“年与时驰……将复何及!”从反面论述,强 分析 调要惜时勤学,为社会做贡献。
全文 诸葛亮从修身、治学、对待时间等方面告诫儿子 评析 要成才必须淡泊、立志、惜时,体现出他对儿子
的教诲和期望。
考点全解
写 1.诸葛亮用“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 作 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 特 限的期望。2.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色 ,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3.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 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发表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我尝试营造了一个轻松、包容的课堂氛围,但效果仍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多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此外,实践活动的设计也让我意识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学生们在讨论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搜集案例时较为依赖网络资源,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对比现代社会中的家庭教育现象,分析诸葛亮教育观念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理解: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传统文化背景:学生对诸葛亮及其时代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可能导致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困难。
-现实联系与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教育观念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实现古为今用。
举例:
-难点解释:针对文言文句式,通过例句解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课文中。
-文化背景:介绍诸葛亮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理解其教育观念的形成。
-现实联系:设计课堂讨论或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探讨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诫子书》这篇文言文的学习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诸葛亮家庭教育观念的内涵,我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成效。然而,在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文言文句式的理解仍然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比较来解释文言文句式,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引导他们共同分析、讨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公开课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公开课课件

重音:特别需要强调的字、词、短语 (可重声音读也可轻音读)
请同学们找一找,你认为哪些字 或词是需要特别强调的,为什么呢?你 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停连
停连,停指停顿,连指连接。有停但要连。 声音停止,但气息未停止
(停连常用在句首语气词、关联词等)
表达感情的方法: ①节奏 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 ②语气 语重心长 ③重音 ④停连
家风
诸葛亮,父母早逝。十四岁,分别母兄, 离开故乡琅琊,随叔父避难荆州,投奔刘表。 十七岁,叔父去世,孤苦伶仃。
定居隆中十年,半耕半读,自立谋生,同 时研读古籍,留意时政。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帮助其奠定三国 鼎立的基础。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 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终因积 劳成疾而去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 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 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立功立德为接世 言传身教续家风 身教在先言在后 君子之行济苍生
——读《诫子书》有感
作业:
写《诫子书》读后感 要求:
1.体裁,古体诗 2.提及家风 3.40字以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之课,他警告儿子( ), 我从(原文某句)看出。
(填空,2分钟思考时间,写在预学案空白处)
诸葛亮希望儿子诸葛瞻成 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最终目 的是什么?
(用原文中的词来回答)
入情入境:“君子之行”
礼仪修养:身正,书正 艺术修养:文乐合一
表达感情的方法: ①节奏 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 ②语气 ③重音 ④停连
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
正己教人《诫子书》
诸葛亮
学 朗读(音正声响)

目 标
解读(入文入理)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共26张PPT)
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 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 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 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181—234),复姓 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 先生。
诸葛亮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作品简介
《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 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 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品析文意:
学生活动一
小组讨论:在诸葛亮看来成为
君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资料助读: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 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 死,时年16岁。
感悟文情:
学生活动二
从《诫子书》中我读出: 他,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 一位 的父亲?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 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 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 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 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
自然成诵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澹泊无以明志,( 才须学也 )。 夫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 非志无以成学 广才,(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 意与日去 ,( )。年与时弛,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点详解【原文】夫(fú)2君子3之行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澹泊)5无以明志6,非宁静7无以致远8。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9,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10则不能励精11,险躁12则不能冶性13。

年与时驰14,意与日15去,遂16成枯落17,多不接世18,悲守穷庐19,将复何及20!——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题目是后人加的)【注释】①诫:告诫、劝勉②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③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④行:指操守、品德。

⑤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⑥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也说“使远大的志向得以实现。

明:使……明”。

⑦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⑧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⑨广才:增长才干。

⑩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

淫:过度。

慢:怠惰。

11 励精:振奋精神。

励:奋勉,振奋。

12 险躁: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3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4 驰:消失、逝去。

15 日:时间。

16 遂:于是,就。

17 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18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有“为社会所用”的意思。

19 穷庐:破房子。

20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二读,读出情味
中心: 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 希望以君子的标准修身养性,培养淡泊宁 静的品质。
思考: 站在父亲或儿子角度,诵读正文的 语气差别。
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情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双重否定句 对偶句 感叹句 爸爸语重心长---儿子心领神会
对联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读,读出理味
说一说: 我喜欢文章中
句,
读出一个
的诸葛亮。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宁静节俭)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沉着冷静) 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热爱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志向远大)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勤奋勤勉)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珍惜时间)
作业:
积累古诗文中有关君子品质的成语
品质高洁,才学渊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读, 读出准确
夫/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 /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 则不能/治 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 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
(弄懂大意、注意对称、抓标志语)
通译全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 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 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 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 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 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 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 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 得及?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文章以修身养德为主题,强调了品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富含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诸葛亮的人生观和教育观,同时也能受到启发,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品德观念逐渐形成,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开始深入。

但他们有时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因此需要通过学习《诫子书》等经典文章,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诫子书》,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了解诸葛亮的人生观和教育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诫子书》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人生哲理,将文章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诫子书》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教材:准备《诫子书》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课堂讨论使用。

3.视频或音频资料:准备与《诫子书》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料,以丰富课堂形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诸葛亮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教育观念。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诫子书》文本,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文章中的人生哲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件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件

谆谆告诫,殷殷教诲。 文短情长,蕴意深远。
三学品读品味
• 活动:品析《诫子书》的表达之美。 • 要默读、静思、批注,用一句话阐释。
• 文学境界非常高 对仗工整的句法 铿锵有力的音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简练精辟的语言 正反相应的手法
字字珠玑,句句哲理 告诫子弟,泽被后世。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
诸葛亮
诸葛亮
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和智者的代表人物。 品格高洁,才学渊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
家训,家书。 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 称教子的千古典范。
一学文意理解,自学自读自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 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 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清波浮躁就不 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枯 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 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 德。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 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清波 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 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 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读出停顿之美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读出情,读出感情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当一 回诸葛亮,殷切地教诲儿子!
七读背诵,背诵课文
•这成功的秘诀我们 就要把它记下来,让 它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看,谁 的收获多?
一读识文,读准字音
为下列划线字词注音:
1、夫君子之行fú源自2、非淡泊无以明志 dàn
3、淫慢则不能励精 yín
4、险躁则不能治性 zào
5、遂成枯落
suì
6、悲守穷庐

二读断句,读准节奏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 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
三读达意,译出文句
• 译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 先找出重点字词,再翻译句子。逐字逐句地翻译。要做到信,达,
雅! • 先自己说,再说给同学听。 • 不会的先和同学商量,再问老师。 •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提示:直译,意译。 • 增、删、留、调、替、换、补。
译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1、自译与质疑想结合。
2、补充注释:
以:用来;
广大:使……广博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四读解意,理解文意
请找出诸葛亮是从 哪几方面来告诫儿 子的?
五读赏悟,赏析感悟
细细揣摩,认真读文,用
四字词语来说说诸葛
亮教儿子成功的秘诀。
比一比,谁的悟性高?
一、解题:
诫子书: 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文学常识: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是中 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本 文选自《诸葛亮集》。
明确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课文。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 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听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节奏
要求: 标出生字词,并注意听清朗 读的节奏、停顿、语气、语调等。 朗诵《诫子书》_.mp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