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空气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
《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空气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特性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知识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科学教育中,空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
本次教学是在小学四年级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是什么,了解空气的存在形式;2. 通过实验和探究,掌握空气具有压强和可以压缩的性质;3. 了解空气对地球上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观察不同环境下的气候变化,让学生感性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和必要性,引导学生了解气象观测和空气质量监测。
2. 知识普及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概念、成分和存在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气体组成的,以及空气有压强和可以压缩的性质。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完成实验,通过测量重力秤的读数,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对于物体的压力大小有着直接的影响。
同时,通过使用气球、橡皮球等物体,让学生感受到空气具有压强和可以压缩的性质。
4. 拓展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空气对于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和空气污染治理。
5. 归纳总结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老师加强对重要概念的强调。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和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空气性质的了解,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 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气象观测和空气质量监测等情景,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能力提升的评价,包括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以及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评价。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点,对未来的教学做出改进计划。
七、小结本次空气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情境导入、知识普及、实验探究、拓展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空气,掌握空气的特性和对生物及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气象观测和空气质量监测意识的目的。
《空气》教案
《空气》教案空气教案本教案主要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空气”单元进行设计。
通过本教案,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掌握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空气的特征并加深对空气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特性,掌握空气的主要组成和特征,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空气的特征,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空气的特性和组成,学会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空气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氧气的重要性,掌握空气的其他特性。
三、教学方法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通过科学实验、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探索,自主发现空气的特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教师利用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引入教育课题:“毛毛虫为什么要吐丝?”,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答案。
2.探究过程第一步,呼吸实验分组进行呼吸实验,观察和记录呼吸前后气球的变化,探究人类为什么需要呼吸。
第二步,物体沉浮实验通过物体的沉浮来判断重物和轻物,并与学生分享水中动物和腐生动物的生命方式。
第三步,烧杯燃烧实验通过烧杯的燃烧判断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引发学生对氧气的讨论。
第四步,空气压缩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性和表现。
3.归纳总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老师的引导,总结和概括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4.巩固练习让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发挥巧思,设计并完成一个关于空气的小实验,并以小班进行展示。
五、教学评估方式在课程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英语试卷的简短测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特性,通过科学实验更加直观和深入地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此外,课程设计中的团队合作和互动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不断进步。
《空气》教案(精选
《空气》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大气科学》第三节《空气》,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成分、性质和作用,以及大气污染与保护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成分、性质和作用,认识到空气对生物及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 学习大气污染的类型、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成分及作用、大气污染与防治。
难点: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火柴等)、挂图、PPT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包括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组关于空气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问题,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空气》。
2. 新课内容:(1)空气的成分:讲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作用。
(3)空气的作用:通过实例讲解空气在生物及自然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4)大气污染:介绍大气污染的类型、危害及防治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如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灭火等。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大气污染的计算题及选择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作用。
(2)解释大气污染的类型及危害。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防治大气污染。
2. 答案:(1)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组成。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
各成分的作用:氮气是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气是生物体呼吸作用必需的气体;稀有气体在工业、科研等领域有重要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2)大气污染的类型包括颗粒物污染、硫氧化物污染、氮氧化物污染等。
《空气》教案(精选
《空气》教案(精选教案:《空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空气》。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空气的性质和成分,以及空气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成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和成分,空气对生物的影响。
难点: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水杯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如吹气球,呼吸等,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 实验观察(10分钟)(1)让学生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如气球的变化,水杯中的水气泡等。
3. 空气的成分(10分钟)(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的成分,如氮气,氧气等。
(2)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4. 空气对生物的影响(5分钟)让学生了解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如氧气对人体的作用,二氧化碳的产生等。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成分,空气对生物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空气的性质有哪些?(2)空气的成分是什么?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多少?(3)空气对生物有什么影响?2. 答案:(1)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不可见。
(2)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杂质。
体积分数分别为:78%,21%,0.94%,0.03%,0.03%。
(3)空气对生物的影响:氧气供给人呼吸,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水蒸气和杂质维持生物体的水分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和成分,以及空气对生物的影响。
《空气》教案(精选
《空气》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空气》,内容包括空气的组成、性质、用途以及空气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及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组成及其性质。
难点: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雾霾天气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问题。
(2)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吗?”引出本节课主题。
2. 讲解新课(1)展示空气的组成PPT,讲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讲解空气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作用。
(3)实验演示: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空气的这些性质。
(2)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与空气成分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空气成分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其他气体:0.03%2. 空气的性质与用途3. 空气污染的危害与防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
(2)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实例。
2. 答案:(1)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各成分作用如下:氮气:支持生命活动,制造氮肥等。
氧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
稀有气体:制作霓虹灯、激光等。
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调节温度等。
水蒸气和其他气体:调节气候,影响天气等。
(2)实例:氧气用于支持燃烧,如燃烧酒精灯;氮气用于制造氮肥,如尿素等。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3.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1.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难点:2.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准备:1.图片、实物等相关教具。
2.清晰的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讲解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你们知道我们呼吸的是什么吗?"2.学生回答:"空气!"3.教师补充解释:"没错,我们所呼吸的就是空气。
是否有同学知道空气的存在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4.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
二、探究空气的存在(15分钟)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感受一下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请你们分组观察以下实验,并填写观察记录表格。
"2.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实验。
实验1:用一个空玻璃杯把水倒在一个大盆里,观察结果。
实验2:在一个放有水的容器中,轻轻把一个空杯子扣在水面上,观察结果。
实验3:在一个空汽水瓶里点一根蜡烛,然后迅速盖上瓶盖,观察蜡烛的熄灭状况。
3.学生观察并填写观察记录表格。
4.学生报告各自观察结果。
5.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空气是存在的,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空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存有什么意义呢?"三、探究空气的性质和特点(20分钟)1.教师引导:"同学们,除了存在和起到作用之外,空气还有其他的性质和特点。
我们通过一些观察和实验来探究一下。
"2.教师讲解并展示相关实验:实验1: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吹气进去后系紧口,观察袋子的变化。
实验2:将一个装有水的容器倒置,观察结果。
3.学生观察并填写观察记录表格。
4.学生回答问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空气是有质量的吗?空气有压力吗?你们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四、总结空气的性质和特点(10分钟)1.教师总结:"同学们,从我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空气是无形的、有质量的,在许多情况下会有压力,并且会对物体产生推动力等。
(完整word版)空气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空气的成分,并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③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①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重点难点]重点:①空气中的各种成分。
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
③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难点: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
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课时:二课时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练习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 氧气B 氮气C 二氧化碳D 稀有气体2、在100升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大约是()A 78升B 78%C 21升D 21%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A 4:1B 1:4C 1:5D 5:1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中分离出来的稀有气体B 部分结冰的蒸馏水C 食盐水D 75%的医用酒精5、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氮气蒸馏水B.铁矿石食盐水C.氢气CaCO3 D.二氧化碳空气6、下列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B自来水C河水D浮有冰的水想一想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左右滑动活塞的玻璃容器里放入一粒白磷(足量),将玻璃容器固定好(见下图,固定装置已省略),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上(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 ℃)。
《空气》 教学设计
《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所占比例。
(2)学生能够理解空气中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含量。
(2)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2、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个瘪的气球,然后将气球吹起来,提问学生气球为什么会鼓起来。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空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讲授(1)空气的组成①介绍拉瓦锡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组成的历史。
②演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将燃烧匙中的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待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
③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 1/5,氮气约占 4/5。
(2)空气成分的性质和用途①氧气讲解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举例说明氧气在医疗、工业、航天等领域的用途。
②氮气介绍氮气的性质: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不活泼。
强调氮气在食品包装、化工生产、液氮冷冻等方面的应用。
③稀有气体讲述稀有气体的种类(氦、氖、氩、氪、氙等)和性质(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说明稀有气体在霓虹灯、激光技术、保护气等方面的用途。
(3)纯净物和混合物①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②举例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如氧气是纯净物,空气是混合物。
《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小学科学首师大版(2019)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空气”中,第12课“空气”这一内容至关重要。
它是学生在初步了解周围环境和简单物质之后,对空气这一无形却无处不在物质的深入探究。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从空气的存在、性质、用途等多方面构建起对空气较为全面的认知体系,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科学概念和自然现象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1、已有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知道有空气这种物质存在,比如知道呼吸需要空气、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等一些生活常识。
但是他们对于空气的性质,像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等概念还比较模糊。
2、学习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
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
在学习科学知识时,通过简单的实验和直观的现象来理解概念是比较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3、兴趣爱好学生对大自然中的现象充满好奇,空气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影响着生活的物质,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比如吹泡泡时的空气、气球里的空气等都能引起他们的关注。
4、学习风格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在小组活动中学习,这样可以互相交流想法、分享发现。
他们对老师讲解和自己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接受度较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空气存在的证据。
了解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流动等性质。
知道空气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观察现象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探究空气有质量的实验中,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提高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
借助讨论空气用途的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空气这种常见物质的探究热情,培养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在小组实验和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引导学生意识到空气对生命和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保护环境、珍惜空气资源的意识。
2019年空气学案-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空气学案学习目标 1、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学习过程一、空气组成的探究1、阅读教材P26第2-5段,填空。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和组成的,其中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探究步骤】(1)将图所示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实验讨论】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实验结论】。
【讨论交流】仔细分析下列几种情况:①红磷的量不足; ②燃烧匙插入太慢,塞紧瓶塞前空气受热逸出;③装置漏气,红磷燃烧时空气受热逸出集气④装置漏气,冷却时空气进入集气瓶;⑤燃烧前未将弹簧夹关闭,导致容器内气体受热膨胀从导管口逸出;⑥未等完全冷却就观察; ⑦容器内有没反应完的氧气;⑧导管里未事先装满水; ⑨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
试回答:⑴可能导致进入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体积的1/5的原因有___________ ;⑵可能导致进入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大于瓶体积的1/5的原因有___________ 。
2019空气教学设计二精品教育.doc
空气教学设计二
课设计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问
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
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
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先是讨论,明白可以通过燃烧耗氧后,用水的体积来间接感知氧气体积的道理,再用实验否定了用燃着的蜡烛进行实验的方案,经师生对误差原因的分析,明确了这个实验对可燃物的要求。
至此学生自主地认识了这个实验的设计原理,使学生兴趣和信心倍增,课堂气氛也逐步达到高潮。
教师适时肯定,及时给出这个实验的装置和药品,可谓水到渠成。
能让学生在成功喜悦的鼓舞下,兴趣盎然地完成了后继的学习任务。
本课设计学生在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问题中,采用设想、辨析、否定、改进、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经历从耗氧间接测量到选择恰当的耗氧物两个阶段的探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本课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学生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面广;教师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始终随学生的思维起伏,在群体思维停滞处给予言语点拔,辅以提供器材让学
生实践反思,并不直接牵引。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更锤炼了思维,张扬了个性,真正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相信这节课是一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好课。
2019空气教案11精品教育.doc
空气教案11课题1 空气教学目标: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教学过程: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18世纪70年代。
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 2P2O5(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追问:上述实验不仅知道N2不能维持生命,还可以知道N2的什么性质(难溶于水)?(4)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可以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吗?(空气组成中按体积计算氮气占78%);博学多才的氧气博士(氧气占21%);用途广大的二氧化碳教授(二氧化碳占0.03%);沉默寡言的惰性世家〔稀有气体占0.94%〕;还有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小结空气的成分,介绍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介绍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2019空气教案设计精品教育.doc
空气-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的组成;并对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
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
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
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
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
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
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2019空气(一)学案精品教育.doc
空气(一)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练习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推理能力;2.记住空气中的各种组成成分及其含量;3.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并能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学习重点:空气的组成的测定探究学习难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以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同步学习: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用2分钟阅读课本P26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讨论交流】1)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当密闭容器中将汞连续加热12天后,发生了什么现象?3)实验中提到:容器内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1/5,又是通过什么现象得知的呢?4)已知拉瓦锡加热至12天时,发生的反应可以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如下:汞+氧气氧化汞(红色固体粉末)将上述实验得到的红色粉末再放入密闭容器中加强热,即可得到汞(Hg)和氧气(O2)。
请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拉瓦锡所做实验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注意对红磷在燃烧前、中、后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和描述)①燃烧前:②燃烧时:③熄灭后,冷却打开弹簧夹: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后压强变小,冷却后,大气压强把烧杯内的水压入集气瓶。
【讨论交流】仔细分析下列几种情况:①红磷的量不足;②燃烧匙插入太慢,塞紧瓶塞前空气受热逸出;③装置漏气,红磷燃烧时空气受热逸出集气瓶;④装置漏气,冷却时空气进入集气瓶;⑤燃烧前未将弹簧夹关闭,导致容器内气体受热膨胀从导管口逸出;⑥未等完全冷却就观察;⑦容器内有没反应完的氧气;⑧导管里未事先装满水;⑨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
试回答:⑴可能导致进入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体积的1/5的原因有___________ ;⑵可能导致进入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大于瓶体积的1/5的原因有___________ 。
最新整理《空气》教学设计.doc
《空气》教学设计东方市铁路中学化学学科谢辉阳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处分;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利用教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科学探究;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通过了解空气成分发现的简史,让学生知道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持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三. 教学难点难点:设计并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过程。
交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课题1 空气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2.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78%氮气(N2氧气(O) 21%2稀有气体(He、Ne…) 0.94%) 0.03%二氧化碳(CO2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3.混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
如空气、海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课堂检测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2、澄清的石灰水长期敞口在空气中会浑浊,是因为空气中有()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 空气 B人呼出的气体 C稀有气体 D冰水混合物4、若一个成年人每分钟呼吸消耗8L的氧气,则需要的空气是多少体积?。
《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作用。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空气的一些特性。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准备:1. PPT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实验用具:气球、气泵、玻璃杯、花生、针、石膏粉、水、空瓶等。
3. 实验记录表。
教学步骤:一、导入:1. 展示一张描绘大自然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中有哪些东西?我们呼吸的气体有哪些?这些气体对我们有什么作用?二、探究空气的组成和性质:1. 播放PPT,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空气主要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2. 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玻璃杯里,将瓶口浸入盐水中,观察现象并解释:为什么水不进入瓶子呢?三、探究空气的重要性和作用:1. 播放PPT,介绍空气的重要性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
2. 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重要作用:用气泵将空气充入气球里,放在地面上观察其反弹性质。
四、巩固与拓展:1. 班内小组讨论,总结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2.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空气的另外一个特性,如空气的压力。
五、归纳:1.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堂课学到的内容,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 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2) 空气对生物和环境有哪些作用?六、评价与反思:1. 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2. 学生针对这堂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拓展: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如利用针在水中形成气泡等,进一步观察和探究空气的一些特性。
2.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如用气球测量不同地点或不同时间的空气压力,了解空气压力的变化规律。
空气教学设计 2.doc
空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入手,以空气作为学习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这节内容承前启后,把“空气中的主要成分,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等理论知识,与检验、测定等的实验活动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精神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学生对空气并不陌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上就已经学习了空气的有关知识,但不够准确,而且差不多也遗忘了一些主要内容。
而且在还没有接触到压强方面知识的情况下,学生理解红磷燃烧法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有一定的困难。
为此,本节课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在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上。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方法,初步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教学设计也是为突破这一难点展开。
设计理念: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组成及各成分所占比例关系;通过实验,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展示一个集气瓶,并将其倒扣入水中。
设置问题情景:集气瓶里有什么物质?水为什么不能充满整个的烧杯?讲述: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的确实存在吗?思考答:集气瓶是空的答:因为集气瓶里有空气。
学生讨论交流并举例。
让学生意识到空气的存在,初步认识到空气会产生压力,同时引入新课。
让学生自己发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你还想知道这集气瓶中,含有那些气体成分呢?它们各占多少呢?怎样测定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空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陈庄中学杨颖祖
一、设计意图
9年级学生对空气并不陌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上就已经了解了空气的有关知识,但不够准确。
在还没有接触到压强方面知识的情况下,学生理解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有一定的困难。
为此,本节课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在探究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上。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方法,初步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教学设计也是为突破这一难点展开。
二、教案
间,组织学生预测、讨论得出结论。
介绍:介绍化学史知识
介绍拉瓦锡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组织学生交流对空气中各种气体主要用途的认
【板书设计】
2.1 空气的成分
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二、空气的成分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及杂质(0. 03%)
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用蜡烛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
3、介绍化学史知
四、空气的用途
【课堂练习】
1、法国化学家________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________和_______组成,其中_______约占
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2、以下物质可用于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是()。
A.蜡烛B.硫磺C.木炭D.红磷
3、下列用途是利用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并放出热量的性质的是()。
①切割金属②动植物呼吸③医疗④潜水⑤火力发电
A.①②③B.①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4、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在包装食品时可以采用真空包装或充入保护气的方法。
对于一
些易碎的食品,常常充入氮气防腐,原因是。
5、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
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
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用人造空气可以避免这种问题。
人造空气可以用氦气代替氮气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