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与朱元思书》+知识点+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与朱元思书》+知识点+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与朱元思书》+知识点+学案一二原文知识点第12课《与朱元思书》一、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南朝梁文学家。

好学,有俊才。

诗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

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

后又被任命为奉朝请。

他曾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

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二、故事背景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

吴均一生的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因此,这篇文章也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向往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三、课文翻译1.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俱:全,都。

共色:同样的颜色。

共,相同,一样。

从流飘荡:(船)随着水流飘浮移动。

从,顺、随。

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指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独绝:独一无二。

译文: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水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至观赏景物。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2.原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漂碧:青绿色。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形容水清澈透明。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马。

译文: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夹岸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3.原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 学案设计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   学案设计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课时:1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指的是"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

其核心是香港、澳门的回归,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祖国已发展成为强有力的国家,祖国的强大时实现统一的有力保障。

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实现祖国统一,是必然的趋势,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一个历史性事件,必将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它们的成功回归对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方向,对促进中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在整本教材中起核心作用,在第二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能极大地增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建设祖国、促进祖国统一的责任感、使命感。

本课的教学的重点是"一国两制"的内容;港澳回归的时间和意义,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发展,说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从中国的现实状况出发,推进祖国统一的正确方针。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明中国国力的壮大,国际地位的上升,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一国两制同样可以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很快就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二、目标及其分析1、教学目标定位(1) 回忆和总结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由来(2) 掌握“一国两制”形成的背景,“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3) 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历程,分析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1)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回归的时间、意义,主权的含义。

(2) 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其含义。

2.目标解析:了解(理解、掌握,记住、知道、会用,等等)( )就是指(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一国两制"深刻内涵的理解。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这几个问题的理论性较强。

八年级上学期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同步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精品学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解读史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唯物史观: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评价新文化运动。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梳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尊孔复古逆流,改造国民思想亟待进行”说明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什么?陈独秀首先认识到什么?他认为实现的途径是什么?为此他创办了什么杂志?(1)斗争矛头: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2)陈独秀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3)实现途径:改变国民思想,创办杂志。

(4)“杂志”的名字是《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它与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德、赛两先生”具体各指什么? “我们”指的是哪些人?(1)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

(2)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

2.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依据“促使人们更加迫切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2)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2.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拓了前进的道路”?原因:新文化运动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课堂训练】1.1920年春,蔡元培率先在北大开放大学女禁,招收九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上海、南京、广州、天津等地竞相仿效,女生络绎进入各地大学,蔚成风气。

据此可知,当时的大学()A.营造兼容并包的氛围B.注重聘请不同政见的教师C.重视国民教育的普及D.倡导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2.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各地刊物像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这些刊物宣传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民主科学,对当时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学案及练习题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学案及练习题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1、把握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2、亚洲的振兴与崛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教学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浅尝试】(自主阅读课文,依据提纲,读课本,找答案,填空题把答案写在提纲上,问答题答案在课本上标出。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1. 二战前,印度是的殖民地。

年,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和两个国家,实行,后来分别成立共和国。

2.亚洲的、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

3.读图:课本71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独立形势图》,了解二战后亚洲独立的国家有哪些?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1. 二战后,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1952年埃及爆发了革命,以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真正独立。

年埃及宣布将收归国有。

2. 年一年非洲就出现了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3. 年3月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拉美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1. 年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道路。

2. 年,巴拿马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

【知识梳理】(动动脑,忆一忆,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习效率。

)二战后,殖民帝国力量衰弱背景亚非拉人民独立运动高涨亚洲:1947年,印巴分治非洲:1952年,独立;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表现 1990年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拉美:1959年,古巴独立;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全部主权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巩固提高作业】班级姓名等级一、填空题:1.二战前,印度是的殖民地。

二战后,和分别宣告成立。

2. 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以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的真正独立。

第12课 苏武传学案

第12课 苏武传学案

编者:刘晓斌审核:使用者:高一年级时间:周
1
春我开口,我表达。

我交流,我收获!
第12课苏武传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加强朗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

2、摘录自学难点,组内交流互助解答
3、将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到小组长处,由学科班长统一整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
一、走近作者:
二、写作背景
三、【知识链接】:
四.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确认以下字词的读音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
一、熟读课文1-2段
问题探究:
2
发展学生个性,追求教育品质!
高一语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
课后反馈训练。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学案(含答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学案(含答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习目标重点突破1核心概念(1)大一统:“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该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从政治、军事、经济起到地缘互补的巨大优势效应。

汉武帝便是在这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大一统,使西汉王朝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典型例题:下表内容反映了()C.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D.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2)推恩令: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因此王国分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因此,推恩令达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效果,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典型例题:下图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刺史制度的确立B.“推恩令”的实施C.七国之乱的发生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2重点问题(1)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态度比较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其实他们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其实质是()A.都是为了促进民族的交融B.都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政策C.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D.都是为了增强军队的实力(2)大一统局面的创立和巩固人,还有物质和精神的附属物”。

汉武帝为了集中国家“公共权力”,在“精神”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刺史制度B.远征匈奴C.尊崇儒术 D.盐铁专卖 3综合探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材料:分)(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8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唯物史观)学业评价考点一:“推恩令”的实施1.“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

学案2: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学案2: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自主学习】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混乱。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

2.目的: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领域的革新运动。

3.开始的标志:年,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4.代表人物:、胡适、、鲁迅。

5.主阵地:《》和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口号:与,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2.内容:(1)思想解放:抨击和,猛烈抨击以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代表文章:鲁迅《》)(2)提倡和。

(3)文学革命:提倡文学,反对文学,以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3.性质(地位):是一次伟大的运动。

4.影响(评价):(1)进步性: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局限性:对于中国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课堂小结】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达标训练】1.近代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A.宣传马克思主义B.与洋务派论战C.与立宪派的论战D.同复古主义思想斗争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A.《新青年》B.《中外纪闻》C.《民报》D.《申报》3.把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的是()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4.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A.民权和平等B.民主和科学C. 新道德和新文学D.民主和自由5.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A.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B.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C.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D.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1915 陈独秀《青年杂志》陈独秀李大钊新青年北京大学二、民主科学旧道德旧文化孔子狂人日记民主科学新旧白话文思想解放封建道德礼教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传统文化【达标训练】1.D2.A3.C4.B5.A。

学案2:第12课 拿来主义

学案2:第12课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论证艺术。

【学习重难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论证艺术。

【课前预习】1.下列词语中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残羹冷灸(ɡēnɡ)冠冕(miǎn)脑髓(suǐ)吝啬(lìnɡ)B.礼上往来(shànɡ)自栩(xǔ)蹩进(bié)鱼翅(chì)C.发扬国光(yánɡ)国粹(cuì)玄虚(xuán)磕头(kē)D.佳节大典(jiā)孱头(chàn)摩登(mó)针灸(jiǔ)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惩治腐败,打击贪赃枉法,________贪污分子是当前政法工作的首要任务。

②今天是校庆的日子,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又________在一起。

③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对自己孩子一味______,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

④上周,学校的校务委员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最终的________。

A.揭发汇聚溺爱裁决B.揭露会聚宠爱裁定C.揭发会聚溺爱裁决D.揭露汇聚宠爱裁定3.每日成语礼尚往来:尚,注重。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

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

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

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勃然大怒:勃然,突然。

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4.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第12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

第12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

第12课师说学案(含答案)第12课师说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的正反对比.引证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谀2句读3经传4郯子5苌6老聃7蟠答案1y2du3zhun4tn5chn6dn7p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其为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6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拘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10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1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所存在的疑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12课《民族大团结》(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12课《民族大团结》(含答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以及实施的情况;2.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要的意义;3.掌握我国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从而采取的措施。

【学习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主学习】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共同繁荣发展【合作探究】1.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在根本的政治利益上完全一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依据国情制定的。

2.中央与民族自治地区的关系:领导和服从的关系。

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必须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促进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巨大作用。

同时,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达标训练】1.“杂居聚居尊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这幅对联赞扬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政治协商制度2.1949年以来,为促进西藏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下列举措直接推动了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①和平解放西藏②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建立经济特区④修建青藏铁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于民族区域自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权力B.能够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C.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D.能调动各民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进入了历史的新时代,“新”主要表现在()①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剥削和压迫②各民族平等相待,共同繁荣发展③实现了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④在所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它是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关键战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12课 红军长征 学案

12课 红军长征 学案
一、长征的开始
1、原因:由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和政策,红军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时间: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二、遵义会议
1、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2、内容: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课题:红军长征
课时
1
学习
目标
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导7min)
注:(认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3、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三、长征的胜利
1、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四渡,南渡乌江,巧渡,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接着,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强渡,飞夺,翻越夹金山,进入四川西北部的草地。
2、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镇,同陕北红军会师。
3、三大主力会师:年月,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先后与红一方面军在胜利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合作
探究
10min
小组合作交流后,解决如下问题: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你认为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伟大的“长征精神”包含着怎样深刻的内容?
课堂
小结3min
回顾红军长征路线
达标
检测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课程标准: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了解国际法的发展学习目标:1、理解民族国家的含义。

2、了解近代以来国际法的发展情况3、理解影响国际法发展的主要因素4、认识国际法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第一个知识点:近代欧洲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1)中世纪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造成西欧分裂割据,国家观念淡薄(2)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盖了民族特性,民族意识淡薄第二个知识点: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重点,政治、经济、思想)(1)民族语言的产生及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2)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有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如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英法民族意识的觉醒)(3)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对封庄园制度起到瓦解作用,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根本原因)(4)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有利于国家观念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这些王国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如三十年宗教战争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明确规定各新教国家的独立地位,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注意《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之前就已经出现民族国家了)(6)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总而言之,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个知识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1)时间:16-19世纪(2)过程: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第四个知识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影响(具体考试考到还要结合材料)(1)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提升,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了创造了条件,冲击了中世纪神权一统的局面,(2)民族国家成了欧洲政治的基础,有利于国际法的形成,推动了欧洲民主法制的发展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第一个知识点:国际法形成的背景(具体考试考到还要结合材料)(1)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殖民扩张的序幕,国与国冲突也随之加剧。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附学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附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f理解大意f逻辑思维f得出结论(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师: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启发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刘邦就是汉高祖。

)师: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指导学生观看课文“导入框”,结合上一课知识回答:善于用人,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师: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高祖面临的也是这种情况。

请看课文“文景之治”的内容。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阅读文字”介绍了汉武帝哪一方面特点?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似?A、汉武帝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B、尧、舜、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孝公、秦王嬴政、汉高祖刘邦等。

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2、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结合课文,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教师逐条和学生分析讨论。

3、汉武帝大一统意义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合作探究】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12课“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学案

12课“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学案
A、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B、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
C、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D、巴黎公社
3、了解鲍狄埃创作《国际歌》歌词的背景,应该重温的历史是()
A、巴黎公社B、英国宪章运动C、俄国十月革命D、五四运动
4、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的成立标志着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三、响彻世界的歌声
1、1872年6月公社成员、诗人怀着满腔热血写下了《英特纳雄奈尔》。
2、法国工人音乐家为《英特纳雄奈尔》谱曲,这就是著名的《国际歌》。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措施





任务
讨论
展示

1、巴黎公社成立后,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和行政、司法机构,还制定了许多保护工人利益的政策。5月21日,围攻巴黎的军队在奸细的指引下从巴黎西南方攻进城内。尽管公社战士英勇抗敌,还是挡不住武器精良、人数众多的敌人。27日,大约200名公社战士在贝尔——拉雪兹公墓同五千多敌人展开搏斗。最后,一些战士在墓地的一堵墙边全部壮烈牺牲。28日,巴黎全程失陷,三万多名公社战士为保卫自己的政权英勇牺牲。请回答:
(1)巴黎公社成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该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巴黎公社是什么性质的政权?结合材料进行具体说明。





1、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太平天国建立B.巴黎公社建立
C.英国宪章运动D.苏联成立
2、法国巴黎贝尔—拉雪兹公墓有一堵公社社员墙,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去瞻仰过他。你认为与“公社社员墙”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教学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学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学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自主学习】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___________领导下,在少数民族_______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__________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__________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___________。

2.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___________。

3.确立过程: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___________确定下来。

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分级:自治区域分自治区、_________、自治县三级。

五个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__________________、广西壮族自治区、__________________和西藏自治区。

5.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___________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________、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_______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二:共同繁荣发展6.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__________,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7.国家采取的措施:①政治上: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剥削和压迫,迈进社会主义社会。

②经济上:通过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______建设。

③文化上:国家重视少数民族_______的保护与发展。

④国家战略上:20世纪末,中央决定实施__________战略,同时还实施了__________行动。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阿拉伯帝国》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阿拉伯帝国》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学案【学习目标】1.描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了解阿拉伯帝国扩张、阿拉伯文化的知识。

2.通过分析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阿拉伯人在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重点难点】1.重点: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2.难点: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

【自主学习】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1.背景:6世纪末7世纪初,半岛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半岛盛行多神崇拜。

2.创立: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

3.主要教义:阐述了的宗教思想。

4.基本统一的过程(1)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城迁居,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的雏形诞生。

(2)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各部落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基本统一。

二、阿拉伯帝国1.扩张:(1)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751年,击败唐朝大将军队,控制了大部分地区.(1)在西线,阿拉伯人攻克,横扫北非。

(3)在西南欧洲,阿拉伯人占领。

2.建立: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帝国。

三、阿拉伯文化1.原因: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延揽翻译人才;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2.成就:(1)数学:阿拉伯人改造了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创造了完整的。

(2)医学:著有《医学集成》和,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3)文学: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3.影响: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中国的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传入欧洲的。

【当堂达标】1.(河池中考)世界三大宗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的宗教是()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2.它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于8世纪中叶建立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把东方和西方连接起来.该帝国是()A.阿拉伯帝国 B.古希腊C.古代波斯D.奥斯曼帝国3.穆罕默德顺应阿拉伯社会的发展趋势,建立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是在()A.麦加 B.耶路撒冷 C.麦地那 D.巴比伦4.(福建中考)阿拉伯人将古印度人的数字改造为阿拉伯数字,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学案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学案

盈江县民族完全中学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段胜辉制第12课民族大团结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掌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2、了解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3、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重点难点】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

2、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自主学习】1、阅读课文60-61页,找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内容、地位、确立、实施情况、历史意义。

2、阅读课文62-63页,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合作探究】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

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事物,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材料二目前民族区域自治情况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 120个材料三西藏大学是西藏自治区所属的综合性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成立以来为西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动力,极大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材料四“……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天路》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新型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2)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方实行什么制度?她的内容是什么?(3)据材料三和联系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党为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做出了哪些努力? (4)材料四的“天路”指的是什么?她的建成通车与哪一战略有关?【拓展延伸】结合身边的人和物,谈谈你还能感受到民族自治地方还有哪些发展?【当堂检测】见课件【课堂反思】今天我学到了……不足之处……【课后巩固】完成优佳学案P85-88的课后巩固!。

学案5:第12课 拿来主义

学案5:第12课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的方法。

【学习指导】走近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且介亭的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

“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关于杂文: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

特点: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本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政策和一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出“拿来主义”的口号,主张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本国文化遗产),要采取占有、挑选的态度,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又要作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比论证与比喻论证①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学案(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学案(含答案)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 12 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学案)(一)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二)学习目标1、利用图文史料,实证独立战争前美利坚民族的发展概况,辩证分析独立战争对美利坚文化形成的作用。

从语言、族群等方面实证拉丁美洲文化的多元特征,解释拉美独立战争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2、了解拿破仑帝国的时空特色,解释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影响。

对“十二月党人”起义、波兰民族起义、德意志的改革与革命等进行个案分析,理解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重构的表现。

3、以印度、中国、埃及为例,解释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客观影响,认识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总体特征。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1、美国文化(1)美国独立战争前①文化的多元特征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

在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的基础上,在人们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②表现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他们使用的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他们的饮食文化、艺术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也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到独立战争前,“美利坚人”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同时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2)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①直接因素:独立战争。

②概况2、拉丁美洲文化(1)拉丁美洲的概念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的国家。

到19世纪上半叶,它们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

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

(2)拉丁美洲文化①族群特征:在拉丁美洲,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细致入微和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技巧。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文言虚词的用法、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张岱 (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专心从事著述。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积累诗句】读读背背和西湖有关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沫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二、【合作探究】
【查查读读】
1、读课文2遍,给下列生字注音。

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
沆.砀.()一芥.()长堤.()铺毡.()喃.喃()
2、结合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梳理归纳下面文言词语的意思。

一词多义:上下一白()是日更定()
白更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更有痴似相公者()
见余大惊喜()上下一白()
大一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长堤一痕()
词类活用: 1.大雪
..三日() 2.是金陵人,客.此( )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拏.()一小船拥.毳衣()客.()此雾凇沆砀
..()
..()焉得
【品品赏赏】
1、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2、下面句子有何特色,试加以体味。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把这段文字换为“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可以吗?
为什么?这段文字的写法让你联想到哪些古诗文?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

张岱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请小组结合材料讨论。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终究还是和明朝有些关联的。

亭中人含蓄地用了“金陵”这个古称,可见对南京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

在改朝换代的当口,这个深意正好戳中了张岱的痛处,所以张岱牢牢记了这么多年。

活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去看当年的旧事,半百的张岱写下“金陵人,客此”,内心应该也是有隐痛的。

从开篇的“崇祯”二字就可看出。

既然已经改换朝代,对于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

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读读背背】
写雪的诗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
四、自主总结
五、自主评价(10分)得分__________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是日更定( ) 拥毳衣炉火( ) 雾凇沆砀( )( )
长堤一痕( ) 与余舟一芥( ) 舟子喃喃曰( )
铺毡对坐()强饮()
2、解释下列加黑的字词。

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_______ 余拿一小船__________________
拥毳衣炉火_____________________ 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
惟长堤一痕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
3、本文选自《》,作者,字,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散文家,著有《》,《》。

4、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以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抒发了作者痴迷于( )的山水之乐,痴迷于( ) 之外的闲情逸致,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 ) 的怀念之情。

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限时训练(1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更.定(gèng) 喃.喃(nán) 铺毡.(zhān)
B.芥.(jiè) 拏.(ná) 雾凇.(sōng)
C.沆砀.(hàng) 长堤.(dī) 痕.迹(hén)
D. 崇祯.( zhēn )毳.衣(cuì)矗.立(chù)
2.辨析下列词语的不同意思。

(2分,每小题0.5分)
更:①是日更定()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是:①是日更定()②是金陵人,客此()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分,每小题0.5分)
拥.毳衣炉火( ) 客此
..()
4、翻译句子。

(2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先写赏雪经过,然后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其实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也给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而作者仍去西湖赏雪
并与偶遇的金陵人痛饮,可见他痴迷山水,不拘小节,喜交朋友。

C.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勾勒了一个空旷寂寥的雪世界。

D.这篇小品文不足二百字,却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写景精准形象,叙事生动传神,而字里行间又融聚了作者的情趣品性。

5.下列对本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