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数据库的商品分类标准

wto数据库的商品分类标准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商品分类标准採用《关税与贸易(国际贸易)编码分类》(HS),分支部门是关税与贸易司(CTA)。它由世贸

组织的152个成员国编制,用于对出口和进口产品统一归类,也是海

关收费的重要依据,以及统计和分析世界贸易数据的唯一标准。

HS分类标准根据商品名称,结构,材料,用途,外观和其他相关

特征,将其细分为21个类别,98个大类,分别由第一位至第六位的数

字或字母组成,共计12,000多个商品代码,形成了世界商品归类标准。

首先,世界贸易组织的商品分类标准首先以“品类”为单位,将

商品划分为21个“类”,包括动物产品(第01类),植物产品(第

02类),食品(第03类),纺织品(第04类),石油(第05类),

工业原料(第06类),药品(第30类),文化用品(第36类),机

电产品(第85类)等。

其次,在每个“类”基础上,由浅到深,逐步划分为较高层次的

98个“大类”。其次,由4位,6位或8位数字组成的HS编码,将每

个大类再细分为更小的商品分类,涵盖了所有更具体的商品。例如,

HS的第10类是“矿物燃料”,大类2611中的煤就属于它。而具体到

煤类分类,第6位的编码2611.10则记录了颗粒状的烟煤,2611.20则

是点火煤,2611.30则是粉煤,2611.40则表示煤炭泥,以此类推。

最后,除了HS编码,WTO还派出专门的研究人员,为每个HS编码

指定一个术语来精确描述商品,即编码名称。例如,烟煤的HS编码为2611.10,它的编码名称是“焦煤,颗粒状”,点火煤的HS编码为2611.20,它的编码名称是“焦炭,颗粒状,点火炭”等。

总之,WTO的商品分类标准,全面而精准地按HS编码分类所有商品,

并为每个HS编码指定一个术语以描述该商品,从而为全球贸易提供统

一的、一致的、精确的商品归类标准,维护全球贸易秩序。

wto数据库的商品分类标准

wto数据库的商品分类标准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商品分类标准採用《关税与贸易(国际贸易)编码分类》(HS),分支部门是关税与贸易司(CTA)。它由世贸 组织的152个成员国编制,用于对出口和进口产品统一归类,也是海 关收费的重要依据,以及统计和分析世界贸易数据的唯一标准。 HS分类标准根据商品名称,结构,材料,用途,外观和其他相关 特征,将其细分为21个类别,98个大类,分别由第一位至第六位的数 字或字母组成,共计12,000多个商品代码,形成了世界商品归类标准。 首先,世界贸易组织的商品分类标准首先以“品类”为单位,将 商品划分为21个“类”,包括动物产品(第01类),植物产品(第 02类),食品(第03类),纺织品(第04类),石油(第05类), 工业原料(第06类),药品(第30类),文化用品(第36类),机 电产品(第85类)等。 其次,在每个“类”基础上,由浅到深,逐步划分为较高层次的 98个“大类”。其次,由4位,6位或8位数字组成的HS编码,将每 个大类再细分为更小的商品分类,涵盖了所有更具体的商品。例如, HS的第10类是“矿物燃料”,大类2611中的煤就属于它。而具体到 煤类分类,第6位的编码2611.10则记录了颗粒状的烟煤,2611.20则 是点火煤,2611.30则是粉煤,2611.40则表示煤炭泥,以此类推。 最后,除了HS编码,WTO还派出专门的研究人员,为每个HS编码 指定一个术语来精确描述商品,即编码名称。例如,烟煤的HS编码为2611.10,它的编码名称是“焦煤,颗粒状”,点火煤的HS编码为2611.20,它的编码名称是“焦炭,颗粒状,点火炭”等。 总之,WTO的商品分类标准,全面而精准地按HS编码分类所有商品, 并为每个HS编码指定一个术语以描述该商品,从而为全球贸易提供统 一的、一致的、精确的商品归类标准,维护全球贸易秩序。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十个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十个 标准共分10个门类,50个大类,150个中类和570个细类。作为各国际机构做贸易统计报告和对世界贸易进行系统分析的共同基础。该标准于1951年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推荐给各成员国使用。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是为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是为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制订要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着手制订国际贸易名词术语和商品统计目录。在30年代它出版了《关税名词草案》,并在此草案的基础上,修订成为各成员国共同使用的《国际贸易统计商品目录简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51个国家共同创建了联合国。为对世界贸易进行统计和分析,由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上述商品目录简编进一步修订,于1950年制订完成《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标准共分10个门类,50个大类,150个中类和570个细类。作为各国际机构做贸易统计报告和对世界贸易进行系统分析的共同基础。该标准于1951年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推荐给各成员国使用。《国际贸易标准

分类》自1951年颁布实施以后,进行了数次修订,除门类框架不动以外,其他类目,随着层次的增加变动也相应扩大。 SITC采用经济分类标准,即按原料、半制品、制成品分类并反映商品的产业部门来源和加工程度。该标准目录使用5位数字表示,第1位数字表示类,前两位数字表示章,前3位数字表示组,前4位数字表示分组。联合国已经公布了SITC(Rev.4)。然而,SITC在我国却较少使用。

SITC、HS、BEC 分类的相关知识

SITC、HS、BEC 分类的相关知识 (2013-03-22 13:43:09) 联合国统计署的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Database)①提供了相当全面、完整的商品贸易年度数据,其对产品的分类主要有 3 个体系:“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HS)”和“按广泛经济类别分类(Classification by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 BEC)”。 SITC: 于 1950 年由联合国统计局主持制订、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正式通过,用于统一各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分类统计。该体系至今经历了四次修改。最近的第四次修订版(SITC Rev.4)于2006 年 3 月由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三十七届会议通过,将贸易产品分为 10 大类(一位数)、66 章(二位数)、262 组(三位数)、1023 个分组(四位数)和 2652 个基本编号(五位数)。从大类来看,0 类代表“粮食及活动物”;1 类为“饮料及烟叶”;2 类为“除燃料外的非食用未加工材料”;3 类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物质”;4 类为“动物及植物油、脂肪及蜡”;5 类为“未列明的化学及有关产品”;6 类为“主要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7 类为“机械和运输设备”;8 类为“杂项制成品”;9 类为“未列入其他分类的货物及交易”。 在 SITC 分类标准中又有第二次修订标准(SITC Rev.2),第三次修订标准(SITCRev.3)和第四次修订标准(SITC Rev.4)可供选择,其中 SITC Rev.4 的贸易数据自 2007年起开始提供,时间长度过短、不适合进行计量分析;SITC Rev.2 的三位数产品为 239种,SITC Rev.3 为 262 种。中国的 SITC Rev.3 贸易数据最早可以追溯到 1992 年 HS: 是在海关合作理事会制定的《海关合作理事会分类目录》(CCCN)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基础上,由世界海关组织编制的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的标准目录。通过按照协调制度进行商品归类,海关可以指定海关税则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HS 协调制度于 1988 年实施并于 1992 年、1996 年、2002 年和 2007 年进行了修订。目前实施的是第五版即 2007 版(HS 2007),货物按其加工程度,依原材料、未加工产品、半成品和成品的顺序排列,包括 22 大类,97 章,5053 个六位数产品基本编号。我国从 1992 年开始采用《协调制度》编制对外贸易统计。 BEC: 联合国统计局制订、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联合国秘书处出版颁布,其目的是按照国际贸易商品的主要最终用途或经济类别(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对国际贸易 SITC数据的基本项目编号进行综合汇总。BEC 分类采用 3 位数编码结构。第三次修订本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分为 7 大类:食品和饮料、工业供应品、燃料和润滑油、资本货物( 运输设备除外 ) 及其零附件、运输设备及其零附件、其他消费品、未列名货品; 7 大类分为 19 个基本类,按最终用途汇总为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三个门类。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为用于国际贸易商民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 简介 它是一种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现行“国 际贸易标准分类”于1950年7月12日由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正式通过, 目前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纳的商品贸易分类体系。到2006年为止,该 标准分类经历了四次修改,最近的一次修改为第四次修订版,于2006年3 月获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三十七届会议通过。该分类法将商品分为为10大类、63章、22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项目。 部分目录 在它的编号中第一位数字表示类、第二位数字表示章、第三位数字表 示组、第四位数字表示分组。如果对分组再进行细分,五位数即表示品目, 六位数字表示细目。以下是部分目录: 0 -食品和活畜 00 -活的动物以外的其他动物的分裂00 - Live animals other than animals of division 01 -肉及肉制品 01 - Meat and meat preparations 02 -乳制品和鸟蛋 02 - Dairy products and birds' eggs 03 -鱼(不是海洋哺乳动物),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无脊椎动物 03 - Fish (not marinemammals), crustaceans, molluscs and aquatic invertebrates, and preparations thereof 04 -谷物和谷物制品 04 - Cereals and cereal preparations 05 -蔬菜和水果 05 - Vegetables and fruit 06 -糖,糖制品及蜂蜜 06 - Sugars, sugar preparations and honey 07 -咖啡,茶,可可,香料,及其制造 07 - Coffee, tea, cocoa, spices, and manufactures thereof 08 -喂养(不包括没有碾磨的谷物)08 - Feeding stuff for animals (not including unmilled cereals) 09 -杂项食品产品和筹备工作09 - Miscellaneous edible products and preparations 1 -饮料和烟草 11 -饮料11 - Beverages 12 -烟草及烟草制品 12 - Tobacco and tobacco manufactures 2 -粗材料,不能食用,但燃料 21 -皮,表皮和毛皮,原料 21 - Hides, skins and furskins, raw 22 -石油种子和含油果实 22 - Oil-seeds and oleaginous fruits

国际贸易商品分类方法

商品分类[中国对外贸易指数编制说明] 海关总署 按协调编码制度(HS)分类,分为HS4位编码指数和HS2位 编码指数;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初级产品、工业制品 两大项及下一级子项分别计算其指数;按广义经济分类(BEC), 分为消费品、中间品和投资品;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分为农林业、采掘业、制造业等。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缩写HS,是在《海关合作理事会分类目录》(CCCN)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基础上, 参酌国际间其他主要的税则、统计、运输等分类目录制定的一个多 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2002年版《协调制度》有22类 99章。货物按其加工程度,依原材料、未加工产品、半成品和成品的顺序排列。例如,活动物在第1章,动物生皮和皮革在第41章,而皮鞋在第64章。章内和品目内也同样按此排序。我国从1992 年开始采用《协调制度》编制对外贸易统计,并根据我国对外贸易 商品结构的实际情况,在《协调制度》原6位编码的基础上增加了第7位和第8位编码,以便计税、统计及贸易管理。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缩写SITC),由联合国统计局主持制订、联合

国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联合国秘书处出版颁布,旨在统一各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对比。SITC采用经济分类标准,按 照原料、半制品、制成品顺序分类,并反映商品的产业来源部门和 加工阶段。SITC第3版采用5位数编码结构,把全部国际贸易 商品按经济类别划分为10大类:食品和活动物,饲料和烟草,非 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腊,化学和相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未分类的商品。大类下依次分为67章、261组、 1033个目和3118个基本编号。 按大类经济类别分类(Classification by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缩写BEC),是国际贸易商品统计的一种商品分类体系,由联合国统计局制订、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联合国秘书处 出版颁布。BEC是为按照商品大的经济类别综合汇总国际贸易数据制订的,是按照国际贸易商品的主要最终用途,把《国际贸易标准 分类》(SITC)的基本项目编号重新组合排列编制而成。通过 BEC分类,可以把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编制的贸易 数据转换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框架下按最终用途划分 的三个基本货物门类: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以便把贸易统 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及工业统计等其他基本经济统计结合起来用于对 国别经济、区域经济或世界经济进行分析。BEC分类采用3位数 编码结构。第三次修订本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分为7大类:食品和饮料、工业供应品、燃料和润滑油、资本货物(运输设备除外)

国际产品分类标准

国际产品分类标准-UNSPSC介绍 前言 在先前产品分类专题系列之1─『产品分类标准浅谈』一文中,我们强调产品分类乃是建构商业交易基础的庞大工程,本文针对分类(Classification)与识别(Identification)作一观念上的厘清,并对国际共同遵循的产品分类标准─联合国标准产品及服务分类码(United Nations Standard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de, UNSPSC)作简单的说明。 分类(Classification)vs.识别(Identification) 识别码(Identification Code)是用来明确辨识一项事物,因此某一识别码与某一特定事物存在一对一的关系,识别码对于纪录该事物、连结与该事物相关的纪录及针对该事物所应采取的决策(例如销售点系统-POS、存货管理和资料追踪纪录)是非常有用的编码系统。 较常见的识别码 分类码(Classification Code)系用以将具有某些类似属性的事物群组归类到一共同的类别,并赋予该群组事物相同的分类码;而同一层级的分类,可以再依据某些特性,汇整进行更高一层级的归类及赋予相同的分类码;依此类推,即完成一套分类架构与分类码系统。因此事物与分类码间乃存在着多对一的对应关系;

事物与分类码的关系、各层级分类码之间的关系均显示了某些相似属性的讯息(information signal),这套分类码方法应用于产品及服务的分类系统上,可以帮助进行产品搜寻、费用支出分析和销售统计分析等商业应用。 较常见的分类码 以下简单列示分类码与识别码间的差异: 分类码与识别码的差异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为用于国际贸易商民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 简介 它是一种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现行“国 际贸易标准分类”于1950年7月12日由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正式通过, 目前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纳的商品贸易分类体系。到2006年为止,该 标准分类经历了四次修改,最近的一次修改为第四次修订版,于2006年3 月获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三十七届会议通过。该分类法将商品分为为10大类、63章、22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项目。 部分目录 在它的编号中第一位数字表示类、第二位数字表示章、第三位数字表 示组、第四位数字表示分组。如果对分组再进行细分,五位数即表示品目, 六位数字表示细目。以下是部分目录: 0 -食品和活畜 00 -活的动物以外的其他动物的分裂00 - Live animals other than animals of division 01 -肉及肉制品 01 - Meat and meat preparations 02 -乳制品和鸟蛋 02 - Dairy products and birds' eggs 03 -鱼(不是海洋哺乳动物),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无脊椎动物 03 - Fish (not marinemammals), crustaceans, molluscs and aquatic invertebrates, and preparations thereof

04 -谷物和谷物制品 04 - Cereals and cereal preparations 05 -蔬菜和水果 05 - Vegetables and fruit 06 -糖,糖制品及蜂蜜06 - Sugars, sugar preparations and honey 07 -咖啡,茶,可可,香料,及其制造 07 - Coffee, tea, cocoa, spices, and manufactures thereof 08 -喂养(不包括没有碾磨的谷物)08 - Feeding stuff for animals (not including unmilled cereals) 09 -杂项食品产品和筹备工作09 - Miscellaneous edible products and preparations 1 -饮料和烟草 11 -饮料11 - Beverages 12 -烟草及烟草制品 12 - Tobacco and tobacco manufactures 2 -粗材料,不能食用,但燃料 21 -皮,表皮和毛皮,原料 21 - Hides, skins and furskins, raw 22 -石油种子和含油果实 22 - Oil-seeds and oleaginous fruits 23 -天然橡胶(包括合成和再生)23 - Crude rubber (including synthetic and reclaimed) 24 -软木及木 24 - Cork and wood 25 -纸浆及废纸 25 - Pulp and waste paper 26 -纺织纤维(毛条除外和其他精梳羊毛)及其废料(不成纱或布料 制造的)26 - Textile fibres (other than wool tops and other combed wool) and their wastes (not manufactured into yarn or fabric) 27 -原油肥料,矿产和原油(不包括煤,石油和宝石)27 - Crude fertilizers, other than those of division and crude minerals (excluding coal, petroleum and precious stones) 28 -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28 - Metalliferous ores and metal scrap

国际贸易商品分类方法

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的方法 国际贸易商品的分类方法:按协调编码制度分类,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按广义经济分类,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是指在原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目录的基础上,协调国际上多种商品分类目录而制定的一部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是将所有国际贸易商品按生产部门分为22类;在各类内,基本上按同一起始原料或同一类型的产品设章,共有98章。有的章内设有分章,在各章内,又按产品的加工程度、产品的基本特征或用途设有税目,按商品的规格、种类进行细分,下设一级子目,一级子目再细分二级子目。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采用经济分类标准,按照原料、半制品、制成品顺序分类,并反映商品的产业来源部门和加工阶段。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划分为 10 大类:食品和活动物,饲料和烟草,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腊,化学和相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未分类的商品。大类下依次分为 67 章、 261 组、 1033 个目和 3118 个基本编号。 按大类经济类别分类, 是国际贸易商品统计的一种商品分类体系,按照商品大的经济类别综合汇总国际贸易数据制订的,是按照国际贸易商品的主要最终用途划分的三个基本货物门类: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第三次修订本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分为 7 大类:食品和饮料、工业供应品、燃料和润滑油、资本货物 ( 运输设备除外 ) 及其零附件、运输设备及其零附件、其他消费品、未列名货品。 7 大类分为 19 个基本类。 19 个基本类按最终用途汇总为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三个门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2011年4月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制定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国民经济行业分为20个门类,96个大类,432个中类,1094个小类。

国际贸易产品的分类方法

SITC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为用于国际贸易商民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1950年出版了《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英文简称SITC,该分类表1950年7月12日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正式通过,作为国际贸易统计、对比的标准分类。经社理事会建议各国政府采纳这种分类体系。《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修订本把所有国际贸易商品分为10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其中在435个分组里又细分了1 573个子目,其余351个分组不分子目,合计共有1 924个统计基本项目,各国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子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前二位数字表示类、章次,前三位数字表示组别,前四位数字表示分组别,如果该分组下设子目,则为五位数,分组前有一圆点。《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商品分类有其独特的优点,它主要是按照商品的加工程度由低级到高级编排的,同时也适当考虑商品的自然属性。1976联合国开始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编制国际贸易的统计资料。我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主要分成两大类: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又细分为五小类、工业制成品细分为八小类。 HS分类方法 HS采用六位数编码,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分为21类,97章。《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协调制度(Harmonized System,缩写为HS),是1983年6月海关合作理事会(现名世界海关组织)主持制定的一部供海关、统计、进出口管理及与国际贸易有关各方共同使用的商品分类编码体系。HS编码“协调”涵盖了《海关合作理事会税则商品分类目录》(CCCN)和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两大分类编码体系,是系统的、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它除了用于海关税则和贸易统计外,对运输商品的计费、统计、计算机数据传递、国际贸易单证简化以及普遍优惠制税号的利用等方面,都提供了一套可使用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HS于198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每4年修订1次.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使用HS,全球贸易总量90%以上的货物都是以HS分类的。 HS的总体结构包括三大部分:归类规则;类、章及子目注释;按顺序编排的目与子目编码及条文。这三部分是HS的法律性条文,具有严格的法律效力和严密的逻辑性。HS首先列明6条归类总规则,规定了使用HS对商品进行分类时必须遵守的分类原则和方法。HS的许多类和章在开头均列有注释(类注、章注或子目注释),严格界定了归入该类或该章中的商品范围,阐述HS中专用术语的定义或区分某些商品的技术标准及界限。 HS采用六位数编码,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分为21类,97章。章以下再分为目和子目。商品编码第一、二位数码代表“章”,第三、四位数码代表“目”(Heading),第五、六位数码代表“子目”(Subheading)。前6位数是HS 国际标准编码,HS有1241个四位数的税目,5113个六位数子目。有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已分出第七、八、九位数码。 在HS中,“类”基本上是按经济部门划分的,如食品、饮料和烟酒在第四类,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在第六,纺织原料及制品在第十一类,机电设备在第十六类。运输设备在第十七类,武器、弹药在第十九类等。HS“章”分类基本采取两种办法:一是按商品原材料的属性分类,相同原料的产品一般归入同一章。章内按产品的加工程度从原料到成品顺序排列。如52章棉花,按原棉——

法码hs编码

法码HS编码 简介 法码HS编码(French HS Code)是法国对商品进行分类和编码的系统,用于统计 和监管进出口商品。HS编码是国际通用的商品分类系统,由世界关贸组织(WTO) 制定并推广使用。 HS编码的作用 HS编码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商品分类:HS编码将商品按照其特征和属性进行分类,使得各国可以统一 对商品进行命名和归类。这样一来,不同国家之间在贸易过程中就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协商。 2.数据统计:HS编码可以帮助各国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统计分析,并生成相关 报告。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企业市场调研等方面。 3.关税税则: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政策,在HS编码基础上制定关税税 则。这些税则规定了不同商品在进出口时需要缴纳的关税和其他费用。 HS编码结构 HS编码由6位数字组成,每一位数字都代表不同的含义。下面是对HS编码结构的 解释: 1.第1位:章(Section)- 共分为21个章节,按照商品的大致类别进行划分, 例如动物、植物、食品等。 2.第2位:头(Chapter)- 共分为99个头目,细化了章节的分类,例如鱼类、 牛奶制品等。 3.第3位:组(Heading)- 共分为1,244个组,进一步细化了头目的分类。 4.第4位:子组(Sub-heading)- 共分为5,224个子组,更加具体地描述了 商品的属性和特征。 5.第5位和第6位:商品编码(Product code)- 共有约 5,000 多个商品编 码,用于区分同一子组中不同的商品。 法码HS编码与中国HS编码的对比 法国的HS编码与中国的HS编码在大部分情况下是相同的。不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简述[1]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为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现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于1950年7月12日由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正式通过,目前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纳的商品贸易分类体系。到2006年为止,该标准分类经历了四次修改,最近的一次修改为第四次修订版,于2006年3月获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三十七届会议通过。该分类法将商品分为为10大类、63章、22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项目。 具体分类[2] •0 -食品和活畜 00 -活的动物以外的其他动物的分裂00 - Live animals other than animals of division 01 -肉及肉制品 01 - Meat and meat preparations 02 -乳制品和鸟蛋 02 - Dairy products and birds' eggs 03 -鱼(不是海洋哺乳动物),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无脊椎动物 03 - Fish (not marine mammals), crustaceans, molluscs and aquatic invertebrates, and preparations thereof 04 -谷物和谷物制品 04 - Cereals and cereal preparations 05 -蔬菜和水果 05 - Vegetables and fruit 06 -糖,糖制品及蜂蜜 06 - Sugars, sugar preparations and honey 07 -咖啡,茶,可可,香料,及其制造 07 - Coffee, tea, cocoa, spices, and manufactures thereof 08 -喂养(不包括没有碾磨的谷物)08 - Feeding stuff for animals (not including unmilled cereals) 09 -杂项食品产品和筹备工作09 - Miscellaneous edible products and preparations • 1 -饮料和烟草1 - Beverages and tobacco 11 -饮料11 - Beverages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产业内贸易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1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j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我们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同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2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有: (1)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 (2)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 (3)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 (4)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1.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 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或相同产品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也就是说产品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这类产品的贸易形式,通常都属于产业间贸易,但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等的不同,也会发生产业内贸易。

第8章国际贸易商品分类

第8章国际贸易商品分类 第8章国际贸易商品分类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商品的分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为 了方便贸易活动的开展,国际上普遍采用了一套统一的商品分类系统,以便于各国之间的商品识别与交流。本章将介绍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的 背景、分类标准以及分类的应用。 1. 背景 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各国在进行商 品贸易时面临着无法统一认定商品品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国际上开始着手制定统一的商品分类系统。 2. 国际贸易商品分类标准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商品分类标准是《国际贸易商品和服务编码》(International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 简称HS编码。HS编码是由世界关贸组织(WTO)和国际海关组织(WCO)共同制定的。该编码系统将商品分为多个级别,从大类到细分类,每 个级别都有唯一的编码与名称。 3. 商品分类的层次结构 商品分类系统通常采用层次结构,以便于对商品进行有序的分类。 一般而言,商品分类系统分为四个层次:章、节、组和品目。下面是 一个示例:

第一层级:章(Chapter) 第二层级:节(Section) 第三层级:组(Heading) 第四层级:品目(Subheading) 每个层次都有唯一的编号与名称,以确保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准确识别。 4. 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的应用 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作用。首先,它为各国之间的贸易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交流平台,使得各方能够准确理解对方的商品信息。其次,商品分类可以用于海关申报与监管,加速通关流程,提高贸易效率。此外,商品分类系统在统计分析和贸易调控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商品分类的挑战 尽管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系统有着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随着商品种类的不断增加与发展,原有的分类系统可能无法涵盖新出现的商品。其次,由于不同国家对商品分类的理解存在差异,可能导致统计数据的不准确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上不断进行商品分类系统的修订与更新。 总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