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_孔子和孟子简介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
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
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
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孔子(Confucius)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集中在对人类生活的伦理和道德规范上,主张以仁义为核心价值。
孔子的学说主要包括“仁”,“礼”,“忠恕”,“节制”等。
孔子的学说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他强调家庭中的孝道和尊重。
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
他强调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
孔子的学说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著名的观点。
孟子(Mencius)孟子,名轲,字子思,是中国古代孔子学派的重要代表。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伦理和人性论上。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们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
他强调人们应该发扬善良的品质,并通过教育和修身来实现自己的良知和道德。
孟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德义和人民的福祉。
他认为,君主的德行对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至关重要。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义和人民的利益为导向进行治理。
老子(Laozi)老子,名李聃,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的学说以《道德经》作为代表,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提倡“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法则,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老子的思想强调道和德。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是一切存在的本源。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老子的学说强调个人自由和自主。
他反对权力的滥用和人为的限制,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
庄子(Zhuangzi)庄子,名周,字子野,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说以《庄子》一书为代表,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的思想主张自由和无为。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法则,放弃功利和名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孔子孟子简介之孔子和孟子的关系
孔子孟子简介之孔子和孟子的关系
孔子孟子简介之孔子和孟子的关系
史海秘闻历史小百科】孔子和孟子:经常有人说,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其实不然,两人相去百年,相通而又相别。
那么孔子和孟子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孔子孟子的简介之孔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孟子的简介之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和孟子的关系
孟子是子思(孔子之孙孔伋)的弟子,而子思受业于曾子。
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所以也说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孔子与孟子相隔百余年,当然也就没有师生之谊了,但在儒家传统中,他们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孔子不懂农业生产, 也鄙视劳动。 孔子也有被难倒的 时候,并非“万事 通”。
从上面这些事实看来,孔子并不是一个道貌岸然 的超人,更不是先天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 性格、有抱负、又有世俗心理的现实的人。
孟子也非天生的圣人,他也有过性 格不稳定的幼年,能成为“亚圣”, 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 位伟大的女性,她含辛茹苦坚守志 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 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 年如一日,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 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 的教子方案。
孔林
《孟子》的影响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 言行的一部书。五代后蜀时, 《孟子》开始列入“经书”, 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 《孟子》。元、明以后又成为 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 的必读书了。《孟子》中有许 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 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 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 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 会里,被尊为“圣人”和“亚圣”。他 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 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 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 位。 让我们走近这两位先哲,让他们思 孔子和孟子
孟母三迁
孟子很小的时候,孟母就十分注意对他的 培养,只要周围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 孟母就会立即搬家。起初,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 住在一所公墓的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埋 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心想:“我的孩子住 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刻搬家。他们母子搬到了 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 钱,他又学着玩,孟母又在心里想:“我的孩子 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连忙又搬家。最后,孟 母和孟子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开始学 习礼节并要求上学,孟母这才在心里高兴地说: “这里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周朝礼乐文化的熏陶。
他十分重视教育,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的故事中,有一则著名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故事。
有一天,孔子在行走时遇见了一位老者在田间劳作,孔子便向老者请教农业知识。
后来,他又遇见了一位年轻人在学习弓箭射击,孔子也向他请教。
最后,孔子又遇见了一位妇人在织布,同样向她请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谁,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孟子,名轲,字子思,生于公元前372年,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
孟子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他主张君子之道,强调仁义道德。
孟子的故事中,有一则“梁惠王问仁”的故事。
梁惠王问孟子,如何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安乐。
孟子回答说,只要王者能以仁义治国,尊重人民,爱护百姓,国家就能安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义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也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的思想启迪。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对我们的精神熏陶。
总之,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故事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传说,更是对我们的思想启迪。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对我们的精神熏陶。
让我们铭记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传承儒家思想,弘扬中华文化。
孔子、孟子、老子
1.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2009安徽卷)(代词,作宾语,那里; 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2.B. 非曰能之,愿学焉(2009江西卷)(代词, 它) 3.A.遂家焉 乃实告焉(2008山东卷) (兼词,于之;代词,他) 4.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 胶(2007浙江卷)(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 于“然”;兼词,“于之”) 5.C. 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2010浙江卷) (语气助词;兼词,于之)
并非不言利,也不轻利。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 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 家吗?”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解析】这是孔子在说他自己的人生历程。今天“二 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 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第六则: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 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音zhì ,同“智”;乐,古音yà o,喜爱的意 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 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 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 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面对利字当头的梁惠王,孟子怎样游说自己的观点 呢?(也就是说说有什么艺术特色)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道德家。
他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至圣先师”,并被尊奉为“儒家始祖”。
孟子,名轲,字子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亚圣”,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和孟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是同一时代的人。
孔子是孟子的老师,他们之间有着师生关系,但也有着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孔子强调的是人的修养和礼仪,主张“仁”的道德观念,提倡“中庸”之道,注重礼乐教育,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
而孟子则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主张天命思想,强调君臣之道和仁政。
他们的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故事中,有很多关于他的言行和教育方法的故事,比如他的弟子颜回问孝,孔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教导他;还有关于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争辩,以及他对礼乐教育的见解等等。
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孟子的故事中,也有很多关于他言行和教育方法的故事,比如他的弟子问他何以利天下,孟子回答说“利人者天下之至大者也”,这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还有关于他游说诸侯,劝谏君王的故事,以及他与墨子、荀子等其他思想家的争辩等等。
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孟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教育领域的巨匠,他们的思想和故事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人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通过学习他们的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教育,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孔子和孟子的故事,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光发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提倡“仁政”,主张“克己复礼”,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伦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车,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孟子”。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主张“性本善”,并强调“性与情”的关系,主张“仁政”,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伦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有一则关于孔子和柳下惠的故事。
据传,孔子曾经和柳下惠一起游学,有一次,孔子问柳下惠,“你如何看待人的品行?”柳下惠答道,“我不愿意做不孝顺父母的人。
”孔子又问,“那你如何看待政府?”柳下惠回答,“我不愿意做不忠于国家的人。
”孔子又问,“那你如何看待朋友?”柳下惠回答,“我不愿意做不忠于朋友的人。
”孔子听后说,“你的品行真是高尚啊!”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对于人的品行和道德的重视,也展现了柳下惠高尚的品德和忠诚的态度。
另外,还有一则孟子和梁惠王的故事。
据传,梁惠王问孟子,“人民为什么不喜欢我?”孟子回答说,“因为你重税民众,使百姓疲惫。
”梁惠王又问,“那我应该怎么办?”孟子说,“陛下应当减轻赋税,让百姓得到休息。
”梁惠王听后大为震惊,果然减轻了赋税,百姓都对梁惠王改观了。
这个故事体现了孟子对于仁政和民生的关注,也展现了梁惠王的明君形象和孟子的智慧。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对于仁政、民生和道德的关注,以及他们对于政治、伦理和教育的思考和贡献。
他们的思想和故事不仅对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启示和影响。
让我们一起学习和传承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_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资料简介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_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资料简介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是先秦著名的思想家,在那个时代他们是领军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资料简介老子,姓李名耳,根据历史记载他大概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到公元前前47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
老子出生在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又名老聃,有传闻说他一生下来毛发就是白色的,所以当地的人称他为老子。
老子大约活动在春秋时期,曾经在东周国都洛邑担任守藏史这一职位,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老子博闻强识,据传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向老子问好并请教问题。
老子晚年时期在函谷关乘坐青牛向西去,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可惜的是《道德经》真迹最后不知所踪。
《道德经》富含丰厚的辩证法思想。
在现代,老子哲学和古希腊哲学一起形成了人类哲学上的两座不可比拟的高峰,老子也因为他深奥的哲学思想而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哲学之父”。
后来庄子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并且和儒家、佛家思想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在道教出现之后,老子被后人尊称为“太上老君”。
甚至从汉代开始,历代皇帝会去河南鹿邑祭拜老子。
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无为而治",他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孔子资料简介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原名孔丘,仲尼是他的字,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有弟子三千,比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是说要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而在教育方面,孔子施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说根据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首位。
孔子出身贵族,是商汤的后裔,商亡后,微子启建立了宋国,死后传位给弟弟微仲,其后世得孔姓。
孔父叔梁纥六十六岁娶得颜氏之女颜征在,彼时颜征在还不满二十岁,年龄相差有点大,这在当时于理不合,所以两人住在尼山,后得孔子。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一、孔、孟小档案1、①孔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
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
江修改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 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 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 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 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 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
登堂入室:
表示学业已达一定程度 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有人指责孟子不尽力帮助齐王。孟子便解 释说:“比如说,天下有些易活的植物, 假如把它放在太阳下晒一天,然后再把它 放在阴冷的地方冻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 强的植物也会死。我见到齐王的机会少之 又少,即使给了他些良好的影响与帮助, 我一离开,一些和我主张不同的人,又带 给他许多不好影响。我怎么能使齐王的思 想、品质好期伟大的思想家,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 人。他幼年丧父,家庭贫 困,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 学习。青年时以士的身份 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 治主张,后来退居讲学。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 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 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 圣”。
孟府
孟庙
孔子弟子和门人
«论语»«孟子»何时被列入“四书”?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光宗绍熙元年 (1190年),《论语》和《孟子》被南宋著名 理学家朱熹列入“四书”。 《大学》、《中庸》 合为四书。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 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 (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元朝至顺 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 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 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 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 年(公元前481年),享年仅32岁(据熊赐履: 《学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 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 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 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 “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 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 历代统冶者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材料二:某九义学校提倡快乐学国学。校 园内众多的楹联、教学楼墙上的《弟子
材料三:某中学让古诗文、名言警句上墙、 上板报。只要走进校园,可以看到孔子、孟 子、老子等圣贤的经典名句把各个角落的 橱窗装点一新,可以看到同学们以国学经典 为内容的书法展,可以看到以国学经典为主 题的板报,处处显现出同学们与传统文化的
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论语》
心语:“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要 勇敢地在挑战困难中完善提升自我。
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 子》
心语:历经风雨,长成大树;历经磨难, 造就英才。
活动三:班中开展了“孔孟”综合性学 习,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李杜诗歌千古流传 思想万世流芳
1、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1).孔子(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 始人。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 生平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 父叔梁纥,母颜氏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生于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鲁国是周 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 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 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孔子 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上联:孔子诲人不倦留美名 子舍生取义传青史
下联:孔孟 下联:孟
活动四:请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请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赞扬孔孟的思想:论 语传圣人思想博大精深 孟子记亚圣论著气 势磅礴
(二)弘扬国学:
成都市中小学正掀起“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的高潮,不少学校,正大力开展国学经典 诵读活动,让孩子们与经典相伴。
孔子和孟子的有关资料
孔子和孟子的有关资料约公元前371~前289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
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
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
他大约是孔子后200年间的人。
孟子约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邹①国,即现在的中国山东省。
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人称“战国时期”,因为当时的中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
孟子虽然在孔子传统的熏陶下长大成人,并一直是孔子学说和理想的强大支持者·但是终于作为一名卓有建树的学者和哲学家而赢得了尊敬。
加冠后孟子花了大量的时间周游列国,为许多统治者献之良策,其中有不少为之洗耳恭听。
因此一段时期他曾为齐国的客卿,但是大体上他没有任过固定哪个国家的政治幕僚。
公元前312年他在59岁时返回家乡邹国,尽其天年。
他的卒年不详,可能是公元前289年。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养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孟子》一书,该书阐明了他的主要学说。
虽然他的弟子对此书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看来是无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
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
“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
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孔子和孟子都是古代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那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孔子的故事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介绍孔子和孟子
孔子的一生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有教无类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孔子以前, “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 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 可以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教育的机会,直至达 到建立仁治之国和大同世界 大同世界的理想。 大同世界
孔子生平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今山东曲阜城东南。3岁时丧父,母携孔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郑 国子产执政,郑国大治。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15岁时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 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0岁时生子,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 鲤,字伯鱼。 21岁时改作乘田。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27岁时开办私人学校。30岁,自 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35岁时,孔子到 齐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 37岁时,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 是义举,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公元前513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 其度矣。”40岁时,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 惑”。公元前501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52岁(公元 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 此有所警惕和准备,使齐国阴谋未能得逞,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公元前499年孔子成 为鲁的司寇,鲁国大治。公元前498年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 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君臣迷恋歌舞,不理朝政。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十月受谗言之害,离开卫 国前往陈国。遇公叔氏叛卫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公元前496年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公元 前495年孔子去卫居鲁。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 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 微服而行。60岁时(公元前492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 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 哉!”公元前491年孔子离陈往蔡。 公元前490年孔子自蔡到叶。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 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在卫时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公元前 484年孔子68岁,是年齐师伐鲁,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 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归鲁。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季康子欲行“田赋”, 孔子反对。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 矣”。公元前483年孔子的儿子孔鲤卒。公元前482年孔子70岁,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公元前481年春,狩猎获麟。孔子认为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公元前 479年四月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 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
启蒙教育中孔子孟子
启蒙教育中孔子孟子在中国古代,孔子和孟子都是启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教育。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立身”“立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君子”等教育规范,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鲁国东阳(今山东临沂)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恶。
他主张“教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的善良本性得以发挥。
他还提出了“性、理、情”三者的关系,强调教育要以“性”为基础,以“理”为引导,以“情”为纽带。
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性善”,提出了“教化”、“性、理、情”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他还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教育规范,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教育,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_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简介
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_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简介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是中国不同时期的儒学大师,也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化圣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宋朝朱熹简介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延承各家之长,把所有学问融为一体自创一派。
凡人者,应当学习圣人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朱熹做人的准则。
他是南宋时期的人,出生于1130年,享年70岁,是福建尤溪县人。
他的父亲在没有生他之前去卜卦算前程,算命的是这样回复他的:你啊,贫富都这样,但是你生的儿子堪比孔子。
他的父亲就回去了,第二年生他的前一天家门前的两座大山起火反而呈现祥瑞之兆,便给他取名熹,意为喜火的意思。
朱熹从小就有过人之处,作学问总会问到根处。
四岁时指着天上的星星问他父亲星星属于哪里的?他父亲说是属于天。
他又问那么天属于哪里?他父亲蒙住了。
儿童时期有他父亲悉心教学,不过朱熹的父亲在他十岁时就过世了,把他托付给自己的朋友照顾。
他父亲的朋友对他们一家人很好,还在自己的住处旁特意为他们一家人盖了一座房子,方便照顾。
朱熹父亲朋友对他的影响不少,他接触了佛、道、儒学。
成年以后考中进士做了官,当了几年官发现目前朝廷推崇的文化使人懒惰,朱熹就弃官拜名人为师寻找超脱之道。
他办了很多的学校,同时专研学问,是第一个把四书结为一体的人。
他还创造了理学,他的理又可以解释为太极。
他还写了很多警示后人如何读书的金玉良言,这些在他的诗词中都可以看出。
朱熹有圣人之风,被称为另一个孔子。
王阳明简介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与军事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亦精通儒、道、佛三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
王守仁出身显赫,其母怀胎超过十月才分娩,因诞生之前其祖母梦见天神抱子而降,云中鼓吹,故其祖父为其取名“云”。
王守仁五岁便能默记其祖父所读过的书,却仍不开口说话,后得一高僧指点,其祖父为其改名守仁,这才说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和孟子_孔子和孟子简介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原名孔丘,仲尼是他的字,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有弟子三千,比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是说要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而在
教育方面,孔子施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说根据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孔
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首位。
孔子出身贵族,是商汤的后裔,商亡后,微子启建立了宋国,死后传位给弟弟微仲,
其后世得孔姓。
孔父叔梁纥六十六岁娶得颜氏之女颜征在,彼时颜征在还不满二十岁,年
龄相差有点大,这在当时于理不合,所以两人住在尼山,后得孔子。
孔子三岁时父亲病逝,被父亲的正妻赶出家门,孔子长大后深知努力学习的意义,志在学问,后踏入仕途。
鲁国
内乱时,孔子逃到齐国,齐国大夫欲加害于他,后又逃回鲁国,经过这么多年磨练,已小
有成就。
与季氏出现矛盾后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旅途,先后到过卫国、陈国、蔡国、叶国等国,均未得到重用。
最终回到了鲁国开创私塾,专心教学。
公元前479年,孔子七
十三岁时病逝,很多弟子为他守墓三年,只有子贡一人守了六年。
孔子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他和他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被他的弟子和
再传弟子整理编成了《论语》。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称其为“亚圣”。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
的见解。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
孟子还效仿
孔子游历各国,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得到推行,但最后并没有成功。
孟子的生平遭遇与
孔子比较相似,一生都在求学、教学和周游列国中度过,最后都没能得到君主认可,大展
宏图。
孟子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被收入了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中,而《寡人之于国也》也被收到高中的语文教
科书中。
相传孟子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没有改嫁,为了孟子能成才,孟母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
最初,母子二人住在墓地边上,孟子就跟邻居的孩子一起学办丧事,跪拜、大哭。
孟
母很是不满,于是将家搬到了市集,孟子学起了商人做生意吆喝。
孟母只好带着孟子换了
一个地方,那里边上有人杀猪宰羊,孟子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
于是孟母又一次带着孟子
搬家,这次搬到了学堂附近,从此孟子学习礼仪知识,孟母这才满意地留下,这便是孟母
三迁的故事。
孔子和孟子两人在思想上的成就都极大,与此同时,他们两人还都是极为有名的政治
家和教育家。
孔子和孟子两人都以仁为主张,不同的是,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孟子是战国
时期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世人尊称为圣人,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不论是对我国还
是对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孔子主张“仁”和“礼”,推崇德治和礼治,提出天下
大同的理想概念;提倡义高于利的利义观,以及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开办私学,广收学生,提倡学生没有等级之分,提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施展教育;主张要根据事实来
探究历史;提倡感悟山水的自然游,并主张旅游要健康适度;孔子还提倡积极乐观、为人向
善的人生观。
孟子与孔子同出儒家学派,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还被世人尊称为亚圣,与孔子一
起被称为孔孟。
在政治上,孟子提出把先王的道德规范作为道德标准,主张实行仁政,从
这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孟子的影响以及孟子对孔子的推崇;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这个概念,点出了国家中百姓的重要性;孟子还提出了人的本性一开始都是善良的哲学思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