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精选27篇)

合集下载

家乡的端午节风俗作文600字(通用28篇)

家乡的端午节风俗作文600字(通用28篇)

家乡的端午节风俗作文600字(通用28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端午节风俗作文600字(通用28篇),欢迎大家分享!家乡的端午节风俗作文篇1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在端午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粽子,桌上摆的、街上卖的、人们谈的,几乎都是粽子。

粽子,似乎就是端午节的象征。

端午节吃粽子,是有来由的,有这样一个典故——在两千多年前,楚国有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楚国灭亡,悲愤不已,他忠贞不屈,含恨跳河自尽。

人们怕水里的鱼吃掉屈原的尸体,便将米、肉等美味的食物,用粽叶包起来投入河中,希望鱼儿只吃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

屈原跳江那天是五月初五,在中国农历上属“端午”之日,为纪念屈原,人们就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忠君爱国。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自己动手包粽子,已变成传统文化新风尚。

可别小瞧包粽子,那也是一门技术活。

主要分三个步骤:首先,要准备粽叶,将其刮毛、洗净,堆放整齐备用;其次,要准备粽馅,主要是以米为主,将米用水浸泡半小时,再配些花生绿豆之类的豆类,再配些肉块或蛋黄,搅拌均匀,调好盐味即可;最后,才是包粽子,左手托着粽叶,将粽叶按45度角对折成漏斗状,右手舀粽馅导入粽叶卷成的漏斗里,再将粽叶卷起来包裹住粽馅,完全密封并裹紧,然后用绳子捆紧,粽子就包好了。

粽子要蒸熟了才能吃。

蒸粽子是最让人难熬的,粽子在蒸的时候最香,粽叶的清新味、粽馅的米香豆香环绕着肉香,直钻你心里去,让人心痒痒的,光是闻闻,就令人垂涎三尺!吃粽子看龙舟赛,是我每年过端午节的最爱。

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看。

只听一声巨响,一条条龙舟箭似的飞射出去,一个个粽子皮齐刷刷地被剥开,选手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飞快划船,台下观众聚精会神地看着比赛——1号舟往前冲了,小朋友偷偷吃了一口粽子;2号选手超越了对手,大人们松了口气也停下来吃粽子,接着观察落后的3号舟,小朋友乘机也吃一块……舟冲,吃粽;舟停,吃粽;一口一个粽子,就在这惊心动魄的不经意间吃了个精光。

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

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

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_禁忌马上就到端午节了,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并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1.扒龙舟扒龙船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

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

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

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

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

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

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

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

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

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3.端午食粽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

端午节的各种风俗

端午节的各种风俗

端午节的各种风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龙舟竞渡和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由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端午节这个日子,人们有着许多特殊的风俗,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些风俗。

一、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风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传统食品,相传是以前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而制作的。

有着不同的口味和形状,通常是以糯米为主料,加入各种馅料,然后用竹叶包裹起来,蒸或煮而成。

现在甜、咸两种口味的粽子都流行,很多地方还有特色口味的粽子。

二、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运动。

它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农耕文化中,作为涉水娱乐和祭祀龙王的一种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体育竞技活动。

在端午节这个日子,各地还会举办龙舟赛事,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挂艾叶端午节又称为艾节,这是因为在这一天,人们会用艾草制成的蒸馏纯露来洒房、洒人、扫地、添水等,以驱蚊、驱邪、祛病、纳吉,同时挂上艾叶。

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习俗,据说是因为屈原死后,普天下的蛇精野鬼都纷纷来哭吊他,后来人们发现蛇精患上了疫病,于是用浸泡过艾草的酒或冷水涂抹在门上、窗户上、屋檐上、衣服上来预防疫病。

四、佩香囊佩香囊是中国传统习俗,每年端午节期间,民间都会制作香囊。

香囊是用花布绢、红绸缎、玻璃绣等材料制成,内盛龙眼、百合、艾叶等香草,或放入香料、药物等物品,再用各种线绳装扣做成点穴佩戴品。

由于其香味清幽,有清热、祛邪、驱蚊等功效,所以通常用来佩戴在衣服上,用来保平安、祛病、招财。

五、穿五色线端午节期间,穿五色线也是中国的传统风俗之一。

穿五色线是指穿上红、黄、绿、青、紫五种颜色的丝线,这五色线既是为了美化节日气氛,也有避邪防病的寓意。

传说这五色线赋有五行的五种力量,人们佩戴这些线,意在消灾祈福、远离疾病以及安康平安。

六、赶赛狗端午节赶赛狗是一项古老的民间传统,充满竞争和热烈的气氛。

据传说,屈原的忠犬“黄贝”为了守护主人的尸身墨玉水中,曾经绕着赛龙舟的船跑了三天三夜,于夏历五月初五溺死,为了纪念这只忠犬,人们在这一天赶的是贝犬,一犬一犬的竞速比试,赛出第一名还有奖金和荣誉。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_端午节风俗习惯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_端午节风俗习惯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_端午节风俗习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1、吃粽子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

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盛行,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2、拴五色丝线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3、佩香囊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

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

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

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酒有驱虫解毒的功效,多喝还能养颜美容。

端午节喝雄黄酒,寓意驱除病魔。

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

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5、悬艾叶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驱赶蚊虫、提神醒脑。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将艾叶插在门楣上。

关于中国端午节都会有什么风俗

关于中国端午节都会有什么风俗

关于中国端午节都会有什么风俗端午节又叫浴兰节、女儿节,其历史由来已久,从我国古代就已有过端午的习惯。

让我们先通过这篇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哪些说法来了解一下节日的起源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_中国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欢迎阅读!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1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已流传两千多年。

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看到这个习俗,你是不是跟一样,很好奇呢,让我们根据这篇为什么端午节要赛龙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想不想知道这一习俗的由来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端午节戴香包习俗的由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3.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5.栓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端午节清晨。

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是不是也和一样对栓五彩线很好奇啊,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端午节为什么带五彩绳可以加深我们的了解哦。

端午节的古老习俗

端午节的古老习俗

端午节的古老习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始于先秦时期,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

这些习俗既有祭祀先祖、驱瘟避邪的风俗,也有民间娱乐、游戏、饮食等传统活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古老习俗。

1.包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制作粽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包粽子的风俗常见于南方,特别是江浙沪一带。

包粽子需要准备糯米、糯米叶、五花肉、咸蛋黄、豆沙等材料,将材料蒸煮后,再用糯米叶包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的形状,然后再放到开水中煮一个小时左右。

包粽子不仅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也是老少皆宜、口感美味的美食。

2.插艾叶端午节也被称为“艾草节”,在传统习俗中,插艾叶是一种避邪驱瘟的仪式。

艾叶是一种中草药,能够驱虫除湿,对于消除湿气、增强体质很有帮助。

端午节这一天,许多人会将艾叶插在门前、窗前或枕头下,来保护自己免受疾病的侵扰。

3.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传统活动之一,历史悠久,一直流传至今。

据说,龙舟竞渡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吴越两国因越王勾践迁都到吴之后与吴王夫差结为兄弟,心意不同,吴王想要讨伐勾践,于是派人往江边放龙舟做样子,引诱勾践乘船上观,然后再趁机抓住勾践,结果却导致勾践胸怀大志,火烧战船,愤然归国,发动了著名的“吴越之战”。

现在,龙舟竞渡已成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每年端午节时,许多城市和乡村都会举办龙舟竞渡比赛,吸引着众多游客和观众。

4.挂菖蒲挂菖蒲是端午节另一个重要的传统风俗,据传能够辟邪驱瘟,为人们带来平安。

菖蒲是一种绿叶植物,有润肝熄风的效果,据说放在床头可除毒气,祛风暴瘟。

端午节当天,许多人会将菖蒲和其他花卉、香料挂在门前,屋内,或置于案头,来驱赶邪气,保护自身平安。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古老习俗极为丰富多彩,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也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

端午节的文化风俗

端午节的文化风俗

端午节的文化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文化风俗丰富多样。

1. 赛龙舟: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通常在江河湖海等水域举行。

赛龙舟祈祷丰收和平安,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牺牲。

2. 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用粳米、豆子、枣等馅料包裹在竹叶中,以粽子形状蒸煮而成。

吃粽子象征着驱邪避病、祈求平安健康。

3. 佩香囊:香囊是用香料、布料等材料制成的小袋,通常挂在颈间或挂在门窗上。

佩香囊可以驱邪避邪、祈求平安,同时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4. 贴艾叶:端午节还有一项传统习俗是贴艾叶。

人们将艾叶捆成束或制成卷,贴在门窗上,相信能辟邪驱瘟,保家平安。

5. 赛百步蛇:一些地方会举办赛百步蛇的活动,参赛者将蛇藏在竹管中,比赛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蛇放出来,寓意驱除瘟疫。

6. 悬挂五色线:五色线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绳子编织而成,人们会将五色线绑在手腕上或挂在门窗上,以驱邪辟邪,祈求吉祥。

以上的文化风俗只是端午节习俗中的一部分,各地的端午节习俗还有一些地方特有的,如垒层屋、制作草人、舞龙舞狮等。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庆祝丰收、祈求平安和健康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传统活动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端午节的习俗大全

端午节的习俗大全

端午节的习俗大全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国土上流传着许多不同的习俗。

这篇文档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大全,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节日。

1.吃粽子端午节最著名的习俗莫过于吃粽子了。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的传统食品,通常是用竹子或草叶制成三角形状。

各地的粽子口味不尽相同,有咸的、甜的、辣的等等,但是不管口味怎样,吃粽子都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赛龙舟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龙舟是一种长形的船,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组织赛龙舟比赛。

多数情况下,每艘龙舟上都会有20人以上的队员,大声喊着口号,用力划桨,争取比赛的胜利。

3.挂艾叶、雄黄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把艾叶和雄黄挂在门口或房间里,这是为了驱除疫病和恶鬼。

艾叶和雄黄都具有辟邪保平安的作用,也是中药材之一。

4.喝雄黄酒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喝雄黄酒,这也是为了辟邪驱鬼。

雄黄酒是将雄黄粉和酒混合而成的,具有祛病驱邪的功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雄黄毒性较大,不宜过量饮用。

5.佩香囊佩香囊是一种装有香料的小袋子,人们会在端午节佩戴香囊。

香囊不仅能驱邪护身,还可以散发清香。

不同地区的香囊种类和制作方法也不同,但是香囊在端午节中的地位都十分重要。

6.系五色线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把五色丝绳系在手腕上,这是为了驱邪。

五色丝绳是用五色丝线编织而成的,不仅美观,也具有很好的驱邪辟邪作用。

7.煮艾叶汤浴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还会用滚水和艾叶泡浴。

艾叶汤浴有发汗祛寒的作用,人们相信如果在端午节这一天泡浴,可以驱除病邪,保持健康。

8.插艾叶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会在门前或门把手上插上艾叶,这也是为了驱邪辟病。

艾叶本身具有祛病护身的作用,所以是端午节重要的习俗之一。

9.祭五毒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庙宇或家中祭祀五毒神。

五毒神代表五种毒虫,包括蝎子、蛇、蜈蚣、蟾蜍和壁虎,人们相信通过祭祀五毒神可以避免这些毒虫的伤害。

10.点龙燃点龙燃是一种特殊的燃料,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点燃龙燃。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篇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篇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篇1.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千年历史。

在这一天,人们有许多习俗来纪念这个节日。

最为著名的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此外,人们还会挂艾叶、喝雄黄酒、戴五彩绸带、门上挂菖蒲等,这些习俗都寓意着祛病驱邪、招财进宝、增添平安。

2.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

它是一种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或菰叶中蒸煮而成的传统食品。

吃粽子的习俗起源于屈原的故事,因此也可以说是为了纪念他。

各个地区的粽子口味不同,较为有名的粽子有北京的五仁粽、浙江的咸肉粽和梅菜粽、广东的咸蛋黄肉粽等。

3. 赛龙舟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传说屈原因反对国君越王的贪污行为,被越王放逐到汨罗江畔。

屈原绝望自刎,人们闻讯赶来救他时,纷纷划起船只在江中寻找他的遗体。

后来,在这一天,人们就会组织赛龙舟来表示对屈原的纪念和悼念。

4. 挂艾叶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在门前或床上挂一束艾叶,这是为了祛病驱邪。

艾叶有祛湿痹、除虫驱蛇、通经活血的作用。

挂艾叶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在水中自尽,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5. 喝雄黄酒雄黄酒是一种中药酒,主要由雄黄、朱砂、水银等制成,有祛病驱邪的作用。

端午节期间,很多人会喝一杯雄黄酒,相信它可以保持身体健康,驱除邪气。

但需要注意的是,雄黄酒中含有汞等有毒物质,要慎重饮用。

6. 戴五彩绸带端午节期间,很多人会在手腕上戴上一条五彩绸带,这是为了祈求平安吉祥。

五彩绸带寓意着五行的平衡,可以带来好运、健康和幸福。

此外,五彩绸带还可以送给朋友或家人,希望他们也能享受平安快乐。

7. 门上挂菖蒲菖蒲是端午节常见的植物,象征着驱邪祛病。

一些人在门前或窗户上挂一束菖蒲,相信这样能够保护家中人员平安健康。

菖蒲以其防蚊杀虫的作用也被人们用来驱虫防蚊。

8. 端午节祭祖端午节也是祭祖的好时机。

许多人在这一天会前往祖先墓前,烧香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同时也会把端午节的贺状和粽子等食物放在祖先的墓前。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午节。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下面将介绍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习俗。

一、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粽子是用糯米加上各种馅料包扎而成的一种传统食品。

具体的包扎和馅料因地域和习俗而有所不同,各地有豆沙、红枣、肉、蛋黄等不同口味的粽子。

吃粽子的习俗起源久远,据说最早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古代诗人屈原。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忙着包粽子,一家人一起团结合作,亲手包制美味的粽子,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二、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又一重要习俗。

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为了避免鱼虾伤及屈原的身体,纷纷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并撒下米粽以引鱼虾吃掉米粽而保护屈原。

后来,人们慢慢将划船寻找屈原的活动发展成了赛龙舟的传统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赛龙舟时,船上划手协调配合,使船稳而行进迅速,又有人敲击鼓声以配合。

这场激烈有趣的比赛,吸引了无数民众的观看和参与,成为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三、挂艾草和蒿草在端午节,人们还会挂艾草和蒿草。

根据传统,人们将艾草系成一束,挂在门上或者屋檐下,以驱邪避邪。

艾草和蒿草有消阴毒、驱邪辟瘟的作用,在端午节这一天使用,有保平安、祈福的寓意。

四、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节习俗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香囊一般为布制,里面填充着花草、香料等,然后佩戴在身上。

这一习俗源自古代的驱邪避魔的方法,人们相信佩戴香囊可以保平安,避邪祈福。

现代人们也常将香囊作为一种装饰品,佩戴在身上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祭祖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人还会进行祭祖活动。

这是一种传统仪式,人们会将祖先的牌位摆放在庄严的祭坛上,向祖先们献上祭品,祈求祖先保佑整个家族平安、幸福。

祭祖是一种弘扬家族文化、继承中华传统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对祖先的一种缅怀和敬意。

以上只是一些和端午节相关的习俗,地区和家庭的习俗可能会有所不同。

端午节是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集锦15篇)端午节的习俗1黄米小枣粽子最受欢迎北京地区的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以XX县产的小枣最有名。

许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

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为主,近郊农民推车进城卖的以黄米粽子为主。

系粽子用马兰草,是北京特产。

黄米小枣粽子受欢迎是因为价格比江米粽子便宜。

儿童喜欢玩“斗百草”端午节这一天,京城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两人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

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然后用“打赢家”的顺序赛下去,直至选出最后胜利者。

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韧的作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

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

佩五彩粽子祈福增寿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

街头有卖的,家中少妇少女也纷纷自己制作。

除了五彩粽子以外,还有的巧手媳妇或姑娘,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有的是缝制成樱桃、桑葚、茄子、豆角、辣椒、梨、柿、橘等小型水果串起来,精致可爱。

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艳。

端午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又给节日增添祈福增寿的节日气象。

房檐插艾蒿防瘟避灾端午节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插艾蒿,关于这个习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遇到一名抱着大孩牵着小孩的妇女,问其故得知幼者为己生,长者系邻居托带,黄巢感叹,命她端午门前插艾蒿,以避兵灾。

该妇女不愿一人躲难,把插蒿之事遍告乡里,使全村均安全,以至成俗。

天坛“辟毒”游玩中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赛龙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骑马射柳的习俗。

辛亥革命以后,北京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他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相关推荐2023年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

端午节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因此,端午节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23年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欢迎大家阅读与收藏。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和传统风俗1:吃粽子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

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

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系粽子则用马莲草,也是北京特产。

风俗2:挂艾草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

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

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风俗3:赛龙舟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

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风俗4:吃五毒饼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

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

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风俗5:斗百草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

王作楫介绍,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

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风俗6:收五毒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0字(通用27篇)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0字(通用27篇)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0字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0字(通用27篇)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0字,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0字篇1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的节日,我最喜欢端午节了。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传说于古时,楚国杯秦国占领,屈原跳河死去,人们就划船去找屈原,但一直没找到屈原的尸体。

为了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我们有了赛龙舟的活动。

赛龙舟的人们都非常快乐,船头有一个人在敲鼓,其他人跟着鼓声的节奏划船,大家齐心协力划得很快。

端午节不仅有赛龙舟的习俗,而且还有包香袋的习俗。

香袋外观各种各样,千奇百怪。

我就有个小香囊,它也叫香包,香袋子。

香包上有很多花纹,我香包上缝着每种花色,真可谓百花齐放。

你看,这些花有的是鲜艳的红色,有的是翡翠般的绿色,还有的是金灿灿的黄色,美丽极了。

香包的布料以五色丝为主,袋中一般采用艾草等中草药,其作用是用来防虫咬,也可以保佑人们幸福、健康。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真多啊!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0字篇2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节有很多名字。

比如:端陽节、赛诗节、重五节等等。

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像吃粽子、赛龙舟、戴五丝线、吃"五黄"等。

说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欢。

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一种是竹筒粽。

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吧!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

楚国时期,当时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

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捞了半天都没捞到。

他们怕鱼虾吃了屈原的一尸一体,就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一直把赛龙船、吃粽子的习俗延续到今天。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精选15篇)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精选15篇)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精选15篇)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1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节有很多名字。

比如:端阳节、赛诗节、重五节等等。

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像吃粽子、赛龙舟、戴五丝线、吃“五黄”等。

说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欢。

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一种是竹筒粽。

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馋得都要流口水啦吧!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

楚国时期,当时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啦汨罗江。

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捞啦半天都没捞到。

他们怕鱼虾吃啦屈原的尸体,就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

后来,人们为啦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一直把赛龙船、吃粽子的习俗延续到今天。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2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

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妈妈。

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

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的粽子最香。

所以,每年端午节妈妈都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

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

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

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用线把叶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个老佛爷在睡觉。

等粽子包完后,妈妈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妈妈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见到粽子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所以,每当吃粽子时,我总是吃得很多!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3端午节的习俗总少不了吃粽子,粽子的味道甜甜的,外面包着一层层竹叶,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馅儿。

说到粽子,我还有一个故事,在两千多年以前,也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屈原抱石投江,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家家户户包粽子,来到江边把粽子都扔进了江里,用这种方法来保护屈原的尸体。

2024年端午节当天有什么风俗

2024年端午节当天有什么风俗

2024 年端午节当天有什么风俗端午节当天有什么风俗习惯端午实在历史太久,这一天的风俗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多,根据气候规律,端午前后,我国很多地区步入梅雨季节,此时不仅气温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大,而风速则较小。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当天有什么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端午节当天有什么风俗1、赛龙舟端午节赛龙舟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已流传两千多年。

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消遣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闻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芳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态,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漂亮芳香,妇人争相佩戴,用来驱逐霉运,带来好运。

端午节有什么传统在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等等一些国家,而且深受各国的宠爱。

端午节的含义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民间非常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

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困难,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两节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予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消灾的美妙的愿望。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汇编15篇)端午节的习俗1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

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蝼蛄。

”除了治难产的缕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丸药。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光从“长命”、“续命”等名称看来,就可以知道,当时人是多么畏惧恶日对生命所造成的威胁。

不仅在实际上制作治病的丸药,在心理防卫上,也要仰赖五彩丝来抵御那超自然,不可见的鬼魅及兵灾。

尽管有这些顾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减,积极祈禳的习俗仍随处可见。

周处(240-约299)的《风土记》记载晋朝新兴的端午习俗有:“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等。

悬艾固然是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来称为“斗百草”的游戏。

而被视为端午特色的竞渡习俗,也在此时出现。

据宗懔(约四九八-五xx)的《荆楚岁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史记》中并未确实记载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说颢然是受了传说的影响。

事实上,竞渡、祈禳。

表面上是为拯救屈原而举行的竞渡,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

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

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有疗效。

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

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

到了唐朝时,端午已成了个重要的节日,宫廷中也有种种的庆祝活动。

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

王溥(922-982)的《唐会要》卷三五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笔题字的“飞白扇”赐给长孙无忌及杨师道。

他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

端午节的习俗(精选13篇)

端午节的习俗(精选13篇)

端午节的习俗(精选13篇)端午节的习俗篇1在我上有幼儿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端午节”的习俗。

每年农历5月初5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我们中华民族有带香包、插艾叶、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传统习俗。

其中我对吃粽子最感兴趣,因为我很喜欢吃甜食,一到端午节妈妈就会从超市买回很多粽子,有蜜枣的、菠萝的还有紫薯馅的呢!每年端午节我都会吃一顿粽子大餐。

端午节的习俗篇2旧俗在端阳这天要“祝飨”,即祭祖,这与每年的清明祝飨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其他例如吃粽子,熏艾蓬草,插菖蒲剑,饮雄黄酒,吃煨大蒜头、咸鸭蛋,挂钟馗像,洗百草裕等等。

小孩额上要用雄黄写“王”字,穿老虎皮或者五毒衣——绣有五毒的衣服,意为避邪防毒。

这些习俗看似毫无关联,其实大都是一种蛆虫消毒的措施。

从端阳开始,气温会逐渐升高,疫病开始逐渐流行,此时采取一些防虫消毒措施是很必要的。

无锡端午习俗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即划龙舟。

无锡地区的划龙舟是很有讲究的,有很强的地域特色,称之为“蓉湖竞渡”。

竞渡的地点选在北塘黄埠墩一带,因为这里是古芙蓉湖所在,水面较其他河道开阔,距离北门也不远。

正式的竞渡需要几年才举行一次,正式比赛所用的龙船共有13只半。

这13只半的龙船代表了无锡城乡14所神庙。

他们分别是梨花庄的延圣殿,东门外延寿司殿,南门外南水仙庙,西水关外西水仙庙,南门外的张元庵,北门外府城隍庙,南门小南海,西门四大天王庙,江尖上关帝庙,船厂里三大老爷庙,以及其他泗堡桥,大小河上,北水关,惠山浜的四所神庙。

由于惠山浜的龙船有时参加有时缺席,所以称参赛龙船为“13只半”。

龙船在每年比赛之后都将船底凿穿,沉放在相应的河道中,只将龙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赛时再捞起修理。

沉放龙船的河道都是小型的专用河道,统称为“龙船浜”,在无锡这样的龙船浜有14条,例如:大窑路龙船浜,沉放南水仙庙龙船;日晖桥龙船浜,沉放张元庵龙船;船厂里龙船浜,沉放三大老爷龙船;迎龙桥龙船浜,沉放西水仙庙龙船,等等。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通用17篇)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通用17篇)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通用17篇)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1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诗人屈原。

所有地方的人都在为这快乐的节日做准备,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的气氛。

在我们家的端午节那真是既充实又温馨的哦!记得本年端午节,我们家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端午节那天,我们全家商量着本年要来点什么呢?这时,我脑子里的一根筋“嗖”地一下子蹦了出来,来办一个包棕子大赛,说干就干,我连忙把亲朋好友全部都请来参加包棕子大赛。

正在大家都手忙脚乱忙着包棕子的时候。

突然,我抬头一看,这些棕子不是破了,就是没包好。

唉,怎么样可以获胜呢?忽然,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而过,我为何不做一个心形的棕子呢?我先把棕叶折成心形,再把糯米及肉放在里面,将棕叶包扎起来,用绳子系好,这样一个心形的棕子完成了。

看着大家陆陆续续包好的棕子,我感觉我这个心形的'棕子很特别。

然后小心翼翼的将它们放入锅中,不一会儿,美味的棕子出炉了,大家争先恐后地抢着自己的成果,本年的端午节既特别又开心!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2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节有很多名字。

比如:端阳节、赛诗节、重五节等等。

端午节有很多习俗,像吃粽子、赛龙舟、戴五丝线、吃“五黄”等。

说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欢。

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一种是竹筒粽。

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吧!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

楚国时期,当时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

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捞了半天都没捞到。

他们怕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一直将赛龙船、吃粽子的习俗延续到今天。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3在潮汕地区,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它既有趣又有不同的寓意。

端午节传统风俗习惯

端午节传统风俗习惯

端午节传统风俗习惯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五月五”,其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端午节以龙舟竞赛、吃粽子、挂菖蒲、赛龙舟等形式庆祝,这些都是尊崇屈原,迎接夏季到来,祈求平安健康的传统风俗习惯。

一、龙舟竞赛闻名于世的端午节龙舟竞赛,是纪念屈原画龙点睛的传说。

龙舟竞赛起源于楚国,在很早就成为中国传统的吸引民众的集体活动,而三国时期的吴国最早记录了龙舟竞赛,并形成了完整的比赛规则。

每年端午节前夕,各地组织龙舟比赛活动,草根与职业选手都能组队参加,经过不同级别的比赛,争夺奖项,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国际间的竞技水平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二、吃粽子除去体育活动,节日传统美食也成为书写端午节历史的重要组成和城市文化的竞争点之一。

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品,有千年历史,被称为中国传统美食中的代表,也被认为是屈原的“安神食物”。

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

各地人们所吃的粽子风味和制作方法不同,如北方粽子一般味道偏咸,而南方粽子则以甜味为主,长寿、豆沙、五仁等口味粽子倍受欢迎。

三、挂菖蒲端午节最典型的风俗习惯是挂菖蒲,民间认为菖蒲是驱邪的神圣之草。

端午节期间在门口或悬挂在房间里的菖蒲,可以驱除害虫,消除邪气,提高家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意兴旺。

不同地区不同的习俗,但是挂菖蒲绝对是端午节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

四、赛龙舟龙舟是端午节最为经典的船型,也是节日传统活动的一部分。

龙舟之所以成为端午节的标志,几乎是与屈原的人生传奇紧密相连。

中国民间传说屈原死后,寡妻为了寻找屈原的遗体,在江湖上搬起了船来,拍打着水面,发出悲怆的声音。

这个传说被传承下来,人们相信在端午节划龙舟也可以消灾祈福。

现代加入了选手的敬业精神,激励国民体育运动,让李宁、徐福、严加林等许多国家冠军,更加精力激昂地奋击于浩浩荡荡的江水之中,划出美好的未来!总之,端午节传统风俗习惯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富有现代意义。

这些传统标志代表了中国文化不同方面的魅力,是传承并弘扬民族文化的具体形式,也让年轻人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文化。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习俗丰富多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端午节习俗:
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人们在江河湖海中组织龙舟竞赛,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2. 吃粽子: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是粽子,它是用糯米、花生、豆沙等馅料包裹
在竹叶中蒸煮而成。

人们会在节日期间互相赠送粽子,家庭也会一起包粽子。

3. 贴艾草和挂菖蒲:人们会在端午节的时候将艾草和菖蒲挂在门口或家中的柱子上,
以驱邪扶阳,保佑家庭平安。

4. 戴五色线:五色线是一种五色丝线,通常由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

人们会将五
色线系在手腕上或者儿童的脖子上,以辟邪驱疫。

5. 果品祭祀: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准备水果、饼干等供品,摆在神像、祖先牌位或者
神龛前,以祭祀神灵和祖先,祈求平安和福运。

6. 悬挂艾叶和菖蒲:人们在端午节会在门口或者家中悬挂艾叶和菖蒲,以驱邪辟疫,
保佑家庭平安。

7. 纳凉、游泳:由于端午节是夏季的传统节日,人们也会借此时机纳凉、游泳,以避
暑消夏。

以上是端午节的一些常见习俗,不同地区和家庭可能还有其他独特的习俗和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精选27篇)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1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一个节日,而在这一天,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会吃上一个大大的裹蒸粽,而在我的家乡,最兴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粽了。

一个清晨,雾还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胧的。

而符里的人们已经开始忙活了,每一户人家都抬出一个差不多一个大人身高的大铁锅,而我们这些小孩子,望着这么个大铁锅,都张大着嘴,发出“哇”的一声,而过了几年这样的端午节,我们也就不惊奇了。

大人们在屋里忙里忙外的,厨房的灶放着几个大圆盆,都是一些红豆和糯米之类的。

开始包裹蒸粽了,大人们把些冬也先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把红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间再放一块甘香可口的猪肉,表面再铺多一层糯米就已经完成了一半,而最后呢,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包扎这些可爱的金字塔壮的裹蒸粽了,如果扎得不好,那么在煮的时候,裹蒸粽就会散掉,走失了里面的精华,那就不好吃了,大人们拿出一条草绳,紧紧地捆绑着裹蒸粽,在最后,也要再紧紧地打上一个死结。

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接下来就是煮裹蒸粽了,大家都提着一桶桶的水,往刚刚的大铁锅倒,而我们这些小孩,也都来帮忙,提着小一点的桶,很快,大铁锅就已经装了一半水了,开始往里面刚裹蒸粽,每个人都从屋里拿出一张小木凳,在大铁锅面前,这一刻,是最为温馨的,这一蒸,即使十多小时,而且不时要往锅里倒水,以免干水,大家在铁锅前有说有笑的,火光中满是大家欢乐的笑声,等待着这些裹蒸粽的我们,或许享受的即使这一刻,这一个过程,而不时成果。

裹蒸粽蒸好了,一拉开大铁锅的盖,那种香味真是无法言语,从村头飘到村尾,整条村都是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种美味是外面买来的裹蒸粽吃不到的。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2“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每当我读起这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时,就会想起端阳节的故事。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

他富国强兵,因遭到贵族子兰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撤职,赶出都城,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怀沙》之后投江而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照样去做。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

后来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眼看端午节就要到了,超市里的粽子、艾叶、香囊、大蒜头……都开始热销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所需要的东西。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3“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一听到这首童谣,大家眼前肯定会浮现出一个画面,这就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重午节、端阳节、午日节、艾节、浴兰节。

每当到了这一天,许多习俗都跟“五”这个数字有关:在大街上,小朋友们的脖子上肯定会戴着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系的“长命缕”;有些小朋友的头上,可能还画着用雄黄写的“王”字,像小老虎一样,可神气了;各家都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还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粽、雄黄酒。

当然,孩子们念念不忘的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相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不让世间的污秽来沾辱他纯洁的品格;所以他吟完“怀沙”后,便跳入奔流的江水中。

人们把粽子扔进河中是为了把鱼、虾的肚子填饱,不去吃屈原的尸体,而赛龙舟则是去寻找跳入江中的屈原。

“一二——一二”的声音不断传来,是那么短促、有力、充满生机。

一条条神气活现的龙舟在江中游着,它们一条比一条游得快,一条比一条游得稳。

啊,又到了一年粽子飘香的时候……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4旧俗在端阳这天要“祝飨”,即祭祖,这与每年的清明祝飨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其他例如吃粽子,熏艾蓬草,插菖蒲剑,饮雄黄酒,吃煨大蒜头、咸鸭蛋,挂钟馗像,洗百草裕等等。

小孩额上要用雄黄写“王”字,穿老虎皮或者五毒衣——绣有五毒的衣服,意为避邪防毒。

这些习俗看似毫无关联,其实大都是一种蛆虫消毒的措施。

从端阳开始,气温会逐渐升高,疫病开始逐渐流行,此时采取一些防虫消毒措施是很必要的。

无锡端午习俗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即划龙舟。

无锡地区的划龙舟是很有讲究的,有很强的地域特色,称之为“蓉湖竞渡”。

竞渡的地点选在北塘黄埠墩一带,因为这里是古芙蓉湖所在,水面较其他河道开阔,距离北门也不远。

正式的竞渡需要几年才举行一次,正式比赛所用的龙船共有13只半。

这13只半的龙船代表了无锡城乡14所神庙。

他们分别是梨花庄的延圣殿,东门外延寿司殿,南门外南水仙庙,西水关外西水仙庙,南门外的张元庵,北门外府城隍庙,南门小南海,西门四大天王庙,江尖上关帝庙,船厂里三大老爷庙,以及其他泗堡桥,大小河上,北水关,惠山浜的四所神庙。

由于惠山浜的龙船有时参加有时缺席,所以称参赛龙船为“13只半”。

龙船在每年比赛之后都将船底凿穿,沉放在相应的河道中,只将龙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赛时再捞起修理。

沉放龙船的河道都是小型的专用河道,统称为“龙船浜”,在无锡这样的龙船浜有14条,例如:大窑路龙船浜,沉放南水仙庙龙船;日晖桥龙船浜,沉放张元庵龙船;船厂里龙船浜,沉放三大老爷龙船;迎龙桥龙船浜,沉放西水仙庙龙船,等等。

每只龙船的颜色都不相同,如:张元庵的石灰龙;南水仙庙的乌金龙;西水仙庙的太保龙;三大老爷庙的绿龙,等等。

每只龙船都有三四层高,顶用青布作幔,树立彩旗,五彩缤纷,中央设有神龛,供奉各庙神像。

因为竞渡最先是纪念屈原的,所以每船都悬挂有绣着“楚国遗风”的锦旗。

在正式比赛之前的四月末旬,各路人员就要在龙船浜附近进行水上操练,每船一般都有二十名左右水手,比赛之前他们都要在神像前盟誓,如果比赛中有人坠水,一律不予营救。

正式比赛那天全城沸腾,人们争相前往北塘观看。

《锡山景物略》载:“往看者无大小,无贵贱,无男女,无城乡,水路并发。

路则演塘摆列,如堵如屏,可四五层,有面无身;水则自酒船以及田船,互相击撞,水为不流,龙舟亦挤入各船帮至不得伸缩。

”比赛结束之后还有许多余兴节目,如由官绅或名妓,将活鸭、酒坛等扔入水中,由水手抢夺,抢到者就可以去官绅或名妓处领赏。

蓉湖竞渡直到民国仍十分热闹,且规模甚至超过前代。

这是由于清末民国时期无锡地方商人势力崛起,而各神庙此时基本都成了各行业的公所,如延寿司殿为酒业公所,延圣殿为木业公所等等,蓉湖竞渡也就成了他们展示财力的大好机会。

无锡解放后,无锡端午习俗这些活动统统停止,只在1958年,“绿龙”还进行过一次竞渡,在之后的近半个世纪中,蓉湖竞渡连同其他端阳习俗一起,渐行渐远,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5端午节来啦,来告诉大家我知道的端午节习俗吧!习俗一:包粽子。

包粽子少不了这三样东西——粽叶、糯米、绳子,先把鲜粽叶在锅里用水煮软,捞起用凉水冲洗干净,展平,放上泡好的糯米,包成三角形状,用绳子捆好,这样粽子就包好了,煮熟就能吃了。

如果你想吃的更丰富,可以在里面包上红枣、花生、百合,甚至还可以包上肉或者咸鸭蛋黄。

习俗二:赛龙舟。

赛龙舟时,二十三个人先坐在一条装饰有龙头龙尾的长船上,他们中二十人是运动员,一个舵手,一个锣手,一个鼓手。

舵手在船头控制龙舟前进中的方向,比赛开始后,大伙按着锣手和鼓手敲出的节奏用力地向前划。

习俗三:戴香包。

香包是用薰衣草和玫瑰的干花瓣或者艾叶、丁香等中草药用鲜艳颜色的布缝成各种各样好看的形状,再装饰上绳扣和各种小摆件。

香包可以避邪、祈福,还可以驱蚊,现在我们买香包主要是用来当着小礼物送给别人。

这些就是我所知道的端午节习俗。

虽然我没有参加赛龙舟,但是我包了粽子还戴了香包,还是觉得这个端午节过得很充实。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6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的历史了。

据说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端午节”的“端”和“初”的意思相同,“午”是“五”的意思,“端午”就是“初五”。

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抱石投汨罗江自杀。

当时人们划船去寻救屈原,演变成了现在的赛龙舟。

因为没找到屈原的尸体,人们就把竹筒里的米撒到江里,让鱼虾吃,它们就不会咬屈原了。

现在成了吃粽子的风俗。

端午节的风俗南北不同。

我们北方虽然没有赛龙舟的风俗,但也有我们的习惯。

就拿我们家来说吧,今天一大早老爷就从河里提回来一桶水,让我们洗头洗脸,说是可以消灾祛病。

姥姥煮了鸡蛋和蒜,妈妈买了粽子和糖糕。

爸爸在门上插了一束艾叶,他说这样可以辟邪。

姥姥还给我戴上了她做的香囊和五彩手链。

我们一家人边吃饭边看电视。

电视上介绍各地过端午节风俗的节目,使我大开眼界。

看来,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7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端午有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

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的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成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

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酒,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五月五日,端午节到了,我们一家吃着粽子,唱着歌曲:“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真好听!妈妈和奶奶包的粽子味道不一样,有甜的、咸的,真好吃!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8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不过,也有人说端午节是龙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节日。

听妈妈说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联系在一起。

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

我想应该是让那些儿童长命百岁吧!各家还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我们南方那儿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

在我们家乡,过端午节的时候奶奶会用五色毛线系成一张网,里面装一个青皮鸭蛋,让小孩子挂在胸前,听说是辟邪用的。

有一个儿歌说得形象: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嗨!端午节的习俗真是数不胜数。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篇9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