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云南是中国境内种类最多、分布最为广泛的多民族聚居省区之一,云南的少数民族有近30个,占全省总人口的30%以上。

这些少数民族各自拥有着独特的风情与文化,为云南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色彩。

在云南的许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村寨,体验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比如,到大理,我们可以一探白族的风情。

大理被誉为“白族之乡”,以其独特的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白族人民怀有和平、友爱、勤劳、智慧和精神高尚的民族特性,他们的服饰,建筑风格,音乐、舞蹈和节日庆典都带有浓厚的白族风味。

大理的古城、双廊、苍山洱海等景点都是展示白族风情的绝佳之地。

在西双版纳,我们可以体验傣族的风情。

傣族是云南的一支壮族,相传他们是从中国的黄河流域南迁而来的。

傣族人民崇尚自由、热情、乐观和洒脱的生活态度,他们喜欢唱歌、跳舞、射箭和赛龙舟,因此在每年的泼水节、赛龙舟节等传统节日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精彩表演。

而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我们还可以领略到傣族的特色住宅、衣着和特产,感受到傣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此外,云南的少数民族中还有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景颇族等等。

彝族被称为“天然的画家”,他们以独特的服饰、维护原始文化习俗为特色。

纳西族则以独特的纳西古乐和东巴文化而著名,他们的古城丽江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哈尼族则以梯田文化著称,他们在南方山区创造了大量精美的梯田景观。

景颇族则以独特的居住建筑和传统艺术而闻名。

总结起来,云南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情与文化,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这些独特的风情与文化,为云南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旅游资源。

因此,自古以来,云南就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领略这里的多民族文化之美。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云南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既是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云南民族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云南民族文化论文篇一:《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历史文化遗产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重檐式瓦房是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以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和发展为例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以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和发展为例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以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和发展为例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代表着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云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面临着丧失和消亡的威胁。

因此,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以哈尼族的棕扇舞为例,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

保护一个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更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尊重。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支持云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

其次,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教育。

非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后代的学习和传承。

对于哈尼族的棕扇舞而言,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形式,使年轻一代对这种文化形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实践和演练,传承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三,加强非遗文化的推广与展示。

云南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域,拥有众多的非遗文化,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向外界展示和推广。

对于哈尼族的棕扇舞而言,可以通过文化节庆、展览会、演出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个独特的舞蹈形式。

第四,加强非遗文化的时代创新。

保护非遗文化不意味着停留在过去,而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对于棕扇舞而言,可以借鉴现代舞蹈的一些表现形式和创新技巧,注入新的元素和内涵,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最后,注重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

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式,还是一个创造就业和带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通过将哈尼族的棕扇舞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可以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推动经济的发展。

总之,云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保护是一项重大的文化使命。

借助以哈尼族棕扇舞为例,我们应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加强传承教育和推广展示,注重时代创新和经济价值,以确保云南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得到长远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在云南省,有着43个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不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被认为是中国十大民族的少数民族。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现代化的建设逐渐影响着每个角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不可逆行的消亡。

但同时,也有着很多人保护、传承和弘扬这样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探讨如何保护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一、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一个最直观的做法是将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列出的概念,“文化遗产是人们一代又一代创造、使用和传承下来的符合自身价值体系的物质产物和非物质文化范畴的表现形式。

”云南有很多传统节日和活动,膳食文化、舞蹈、音乐等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事业。

在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认证和宣传来推广这些文化遗产。

很多节日被更广泛地庆祝,更多的人可以尝试喜爱少数民族饮食。

文化遗产是一份文化财富,缺乏这些宝贵资源以远古遗迹、历史事件、民族服装和工艺品为载体和推广。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如今,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被广泛地是用于了经济领域。

对一种发展过程中的产生并且为这个区域美学系统提供样板的建筑在经济和美学层面上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而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国务院,也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通过命名与扶植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相连,每一个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年货集市、文化民俗表演等等,都是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给更多人的有益力量。

这些以文化为载体的商业行为,通过传播,将云南的民族文化在经济基础上保护和传承。

三、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它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方面,国家教育标准已经着重强调扎实的民族文化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字、历史、风俗和美术。

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的精神文化资源浅谈

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的精神文化资源浅谈

院系:国际汉语教育学院对外汉语10级姓名:林胜江学号:104150019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的精神文化资源浅谈文化总是寄托在某些载体上,而云南地区的各种传统节日显然带有这种文化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特色的节日:刀杆节傈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

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

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

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

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

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

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转山节宁蒗县普米族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转山节,是祭山神的隆重节日。

这天,人们以村寨为单位,成群结队,带着祭山神用的苏里玛酒、牛奶、祭祀面、祭文、字巾、纸幡等,前往约定的山头过朝山节。

途中,要“过水”(洗脸、喝泉水)、“过烟”(燃香佛身),到达山头后举行传统祭仪,朝拜干木女神的化身狮子山;入夜,人们露宿山头,燃火跳舞,彻夜娱乐。

棒棒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

届时,丽江城内人流如潮,街道上摆满了交易的竹、木、铁农具以及果树苗木、花卉等。

棒棒会标志着这一年的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

骡马会丽江县骡马会一年两度,即“三月会”与“七月会”。

“三月会原为黑龙潭会”,为清代以来纳西族群众进行祭祀龙王、祈求丰收及物质交流的活动。

时间在农历三月中旬,会期五至七天。

会场原在丽江黑龙潭边广场中。

“七月会”始于民国元年,以大牲畜交易为主,时间在农历七月中下旬,会期十天左右。

会址原在丽江狮子山后坡。

上市骡马多时达万头。

苦扎扎节元江哈尼族的“苦扎扎”节,于每年五月的第一个猴日起开始,历时三至五天,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浓重节日。

云南民族文化 小论文

云南民族文化  小论文

我与云南的故事“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不错,这首歌曲描写的彩云之南是那么优美,我的家乡也就是彩云之南-云南。

云南,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人地方。

总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你,勾起你去掀开她神秘的面纱,接近她,了解她,解读她,最后完全为她迷失了方向……云南,简称云(滇),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省会昆明。

云南的简称是“滇”或“云”,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截至2013年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

云南被人们称为珠江源头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风景优美,在云南省内有两个国家A级风景区,一个国家级非自然遗产古镇,和许许多多让你流连忘返的美景.比如:让人叹为观止的玉龙雪山,让人啧啧称奇的石林,让人流连忘返的香格里拉。

我们家是在距与越南接壤的河口比较近的红河州蒙自市,以前蒙自只是个县城。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发展,时代的进步,如今的蒙自已经晋升为一个市,红河州的州政府所在地。

小时候经常和奶奶去河口那边走亲戚,每次放假都会去,后来长大了去的次数也少了。

河口和越南接壤的地方有座桥叫中越大桥,大家去河口旅游都会到那拍张照留念,还能看见越南妇女担着担子在桥上走。

现在去越南查的也很严,不像以前那种散漫,去到河口也只是在中越大桥那逛逛,还有卖越南特产的街上逛逛。

高中时候我们语文老师还说过一个关于笑话吧算是,老师们一起去河口出差,有个同事就到越南去了,然后有人来找哪位同事。

就有人回答说:他出国去了,下午才回来。

这个就是因为越南离得近,出个国都能很快回来的一句玩笑。

现在从昆明到蒙自的火车延伸到了河口,坐火车去也很方便,最近的一次去河口是上个假期,和同学一起去玩的。

我们早上就去坐最早一趟昆明到河口的火车,中途路过蒙自。

我们到了之后先去看了中越大桥,当然我们也不能免俗的在那照了几张照片留念,感觉现在的中越大桥和以前的一样又不一样,以前没有现在修的那么好,但是总感觉那时候的大桥给我的印象更好。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以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和发展为例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以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和发展为例

2018-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以哈尼族棕扇舞的传承和发展为例陈珊珊(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是我国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中华民族大家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而哈尼族舞蹈又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和最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

舞蹈里蕴含着哈尼族人民所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对祖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白鹇鸟传说”寄托着一种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感恩,传达着哈尼人民对自身民族历史的认同感。

关键词:哈尼族;舞蹈文化;棕扇舞;非遗;民族习俗;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7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2-0151-01一、哈尼族棕扇舞的起源及概况我国云南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区是世界上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哈尼族参与自治的民族自治地方。

全州共有七十万哈尼族人口,占世界上哈尼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我国境内哈尼族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全州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二十。

在我国云南红河、澜沧江、哀牢山境一带均有大量的哈尼族人民聚居于此,其中新平县、墨江县、元江县、元阳县等地区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哈尼族舞蹈文化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时期,为了祈福消灾,避免祸事,人们就会经常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祈求神灵能够庇佑子孙,保佑村寨安宁。

关于哈尼族“棕扇舞”的起源和传说是这样的:远古时期,一名叫“奥玛”的哈尼族先祖母要将棕扇舞传授给本族的中老年妇女,但是在还没有教完的情况下,先祖母“奥玛”就升天了。

先祖母生前插在村头的拐杖,很快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千百年来,“奥玛”神树护佑着哈尼族的子孙后代。

她供给哈尼人永不枯竭的清泉和肥沃的梯田,使哈尼族的子孙丰衣足食、六畜兴旺。

哈尼族后代将“奥玛”神树视为哈尼族先祖母的化身,全村妇女每逢农历二月属牛或属虎日,都要聚集到“奥玛”神树下,隆重地跳起“棕扇舞”,用以缅怀“奥玛”先祖母及“奥玛”神树的恩泽。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神话的特点神话是一定群体集体的意识活动的产物,显示了这个群体在某个时代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发展演变规律的思考。

而且少数民族神话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反应了他们自身对世界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看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包含了文学民族学,宗教学哲学等多科文化价值,内涵深刻。

而云南少数民族神话在我国南方神话中最富有代表性和特色,因为云南的廿四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蕴藏丰富、各具特色的神话,且由于历史、社会、文化、习俗等诸种原因,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为神话王。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同一民族的不同聚居区社会发展不平衡,各民族在生产方式、家庭婚姻形式、习俗信仰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保留原始社会残余等,因而在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一直尚未切断神话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神话一直有其赖以产生、流传、设展的社会条件。

并且神话借此而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以活的形态在民间流传,历久不衰。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虽各具特色,但都大多解释开天劈地以及人类的起源为主体。

如纳西族中有这样一个神话。

这个神话共有二十个章节:茫茫远古,初辟天地,野牛撞天,耳辟天地,人类诞生,触怒天神,洪水滔天,利恩余生,初遇白鹤,东神造人,白鹤仙女,天上险境,十度交锋,天地美缘,天神诅咒,迁徙人间,击败凶神,定居创业,遣使探秘,山高水长。

开出的天是倒挂的,象要塌下来,辟出的地,凸凹不平整,好像要陷裂。

于是又重新用五根柱子撑起天,铺平地。

又如洪水滔天,只剩下纳西族祖先从忍利恩孑然一身,藏身于牦牛皮革囊,用九条铁链子,三头拴在柏树上,三头拴在杉树上,三头拴在岩石上,才得以死里逃生。

再如彝族神话中有关梅葛的记述,远古的时候没有地,格滋天神把九个金果变成九个儿子,让其中的五个儿子曲造天,有七个银果变成七个小姑娘让其中的四个姑娘去造地,五兄弟吃喝玩乐,把天造小了,四姐妹不分白天黑夜造地,把地造大了。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承载着这些民族传统智慧和价值观念的载体。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构想,以期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云南省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有2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区),占总县区数的58%。

其中有哈尼族、彝族、傣族、白族、傈僳族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品、传统节日等。

二、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诸多困难。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传统的村落生活方式日渐消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风险。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手段也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比如语言、音乐、手工艺等传统技艺的失传,使得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愈发复杂。

1. 教育传承: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包括在学校加大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理解。

2. 社区传承: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区传承机构,鼓励民众自主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如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手工艺品展览等。

3. 数字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数字媒体等,记录和传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方便人们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4. 政府支持:加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扶持传统手工艺产业,保护民俗文化,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和交融。

五、结语云南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

只有通过教育传承、社区传承、数字传承和政府支持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在现代社会继续焕发光彩。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深度发掘浅谈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深度发掘浅谈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深度发掘浅谈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处于全球化和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与现代性强调中心,标举进步,倡导宏大叙事不同,后现代的世界是一个更为宽容的文化语境场,拒绝权威、中心、主流,尊重差异、边缘。

本论文就是要探讨在此语境中怎样去深层发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主要从去中心化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守住母语,就守住了民族文化之源、发掘少数民族潜在的民族意识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为云南少数民族文艺创作者提供创作理念,也为当地政府旅游文化产业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去中心化、身份认同、母语、民族意识一、去中心化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民族文化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层是表象层,这一层主要以有形的物质的载体呈现,比如传统的饮食、独特的服饰、仪式活动、山川地貌、民居建筑等等:另外一层是核心层,这一层通常是无形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

一个民族共同体成员中共同的信仰、思维方式、民族价值观、民族精神、民族气质等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核心。

这些都是由民族集体代代相传,不断积淀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当然,民族文化并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会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云南有2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质的文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种文化的碰撞加剧,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云南少数民族要想自足,已经变得不可能了。

(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文化认同要解决的是“我是谁”、“我要向何处去”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衡量主体文化认同的姿态,可以反映出主体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又是如何对待他文化的。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处于多种文化包围中,造成了文化认同上的危机。

许多云南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提出捍卫对本民族文化的阐释权,来表达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阐释权的问题成了文化认同中一个核心问题,想着他者对自我的建构一定会带有某种敌意和偏见,这样会将少数民族对自我形象的认定导向错误的方向。

所以,他们认定,只有自己才能看清自我的文化,也只有自己才能准确阐释自己的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云南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重要民族之一。

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中心,同时也是各种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

云南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因此是研究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当时的云南地区居住着什么叫做“滇池文化”的文化群体。

而自春秋战国以来,古代云南及其周边地区一直处于多族群共存的状态。

对于这些民族群体来说,从气候、地理到人口、文化,云南的区位特殊性和多样性都是他们最主要的特征。

在云南民族的历史中,昆明、大理等城市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心,也对形成区域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历史中,云南地区也曾被称为“大南”、“滇南”、“元阳”等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的背后,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解释和概念的差异。

总体来说,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文化、宗教和传统习俗上。

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表现,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风格和文化传承。

二、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在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语言、文学以及传统艺术等方面。

云南的少数民族拥有多元的语言系统,其中最为多的主要是汉语、彝语、壮语、藏语、苗语等。

与此同时,在文学方面,这些民族群体也拥有着悠久的文化辞源,其中尤以“白族纳西族摩梭族等”的文学辞源最为丰富。

“白族”民间故事、宗教文献、城市文学等都表现出了多元化的文学传统。

另外,云南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也十分丰富多彩。

在中国民间文化的传统艺术中,云南可以算是排最前的民族之一。

由于他们的艺术表现风采的独特性、鲜明性和多彩性,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客人。

其中包括了“精通摄影、即兴创作、自我表现”的“哈尼族”的摄影艺术、多姿多彩的“彝族”竹编艺术和中外游客五福捧言的“彝族石板画”等。

三、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在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中,有许多是与他们的历史、地域和文化发展相联系的。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令狐采学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

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

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

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正文一、云南的少数民族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

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

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

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

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对云南少数名族的看法和感受

对云南少数名族的看法和感受

谈谈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看法和感受。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云南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云南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云南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

云南省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

繁荣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云南省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

云南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

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各民族都可以自由地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我省一直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原则,不断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既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推动云南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

然而,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

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当然也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

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对此我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着力弘扬。

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是促进民族繁荣的政策。

这种繁荣既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思想道德水平及人口规模和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也包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充分发展。

[论文]云南少数民族

[论文]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

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到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0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

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

每年的泼水节于4月中旬举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参与。

0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

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

面积1.15万平方千米。

辖芒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瑞丽市。

东面与保山市相邻,而北、西、南三面都被缅甸包围,故这五个县级单位当地人又俗称“外五县”。

州人民政府驻芒市。

2008年常住总人口118.5万。

有傣、景颇、汉、傈僳、阿昌、德昂等民族。

1953年7月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州人民政府驻芒市芒市镇,陆距省会昆明785千米,空距427千米。

邮编:678400 代码:533100 区号:06920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中游,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

是中缅滇藏的结合部,有长达449.5千米的国界线。

怒江州北接西藏自治区,东北临迪庆藏族自治州,东靠丽江市,西南连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接保山市,总面积14703平方千米,人口52万,全州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92.2%,其中傈僳族占51.6%。

辖泸水、福贡两个县和兰坪、贡山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州政府驻泸水县六库镇。

怒江州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其中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所特有的少数民族,怒江州是全国民族族别成份最多和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

独特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如何体验

独特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如何体验

独特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如何体验云南,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 25 个少数民族。

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文化,共同构成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画卷。

那么,如何才能深入体验这独特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呢?首先,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和传说。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这些故事承载着他们的智慧和精神。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章,或者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来获取这些知识。

比如,彝族的火把节传说,讲述了英雄战胜恶魔,带来光明和希望的故事;白族的《望夫云》传说,展现了坚贞不渝的爱情。

了解这些历史和传说,能让我们在体验文化时更有深度和感悟。

其次,参与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节日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他们欢乐和团聚的时刻。

像彝族的火把节,人们手持火把,围着篝火跳舞,庆祝丰收和祈福;傣族的泼水节,大家用清水相互泼洒,象征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在节日期间,还能品尝到特色的美食,欣赏到精彩的歌舞表演。

但在参与节日时,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和禁忌,比如在傣族的泼水节中,不能向老人、孕妇泼水。

再者,品尝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

云南少数民族的美食丰富多样,每一道菜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比如,哈尼族的长街宴,摆满了各种丰盛的菜肴,展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纳西族的腊排骨火锅,味道醇厚,让人回味无穷。

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还可以了解到食材的选择、烹饪方法以及背后的故事。

走进少数民族的村落也是必不可少的体验方式。

在村落里,可以看到传统的建筑风格,如傣族的竹楼、哈尼族的蘑菇房。

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手工艺制作和传统习俗。

比如,在白族的村落,可以学习扎染技艺,亲手制作一块独特的扎染布料;在彝族村落,观看精美的刺绣。

有管云南传统文化的作文

有管云南传统文化的作文

有管云南传统文化的作文Yunnan,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is a province rich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stoms.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传统文化和风俗丰富的省份。

Yunnan's diverse ethnic groups bring a wealth of traditions and customs, creating a unique cultural landscape. 云南多样的民族群体为当地带来了丰富的传统和风俗,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From the music and dance of the Yi people to the intricate crafts of the Bai people, Yunnan'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tapestry of vibrant and diverse elements. 从彝族的音乐舞蹈到白族复杂的手工艺品,云南的传统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元素。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spects of Yunnan'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ts connection to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云南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与自然和环境的联系。

The diverse ethnic groups in Yunnan have developed unique traditional clothing that reflect their history, beliefs, and customs. 云南多样的民族群体发展出独特的传统服饰,反映了他们的历史、信仰和风俗。

From the colorful and intricate embroidery of the Miao people to the elegant and simple attire of the Dai people, traditional clothing in Yunnan is a testament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province. 从苗族绚丽而复杂的刺绣到傣族的优雅简洁的服饰,云南的传统服饰见证了该省丰富的文化遗产。

初中关于云南民俗文化作文

初中关于云南民俗文化作文

初中关于云南民俗文化作文篇一云南的春节虽不及北京那么热闹,也不及绍兴那么多样,但却也隆重非凡。

从除夕到初七,云南一直沉浸在浓郁的年味中。

云南分为好几个少数民族,傣族和彝族在其中占极大的部分。

在楚雄途经彝族家庭,一大块碧绿的,用草铺成的,厚厚的毯子吸引住了我的眼球。

它如同一块平坦的,柔软的草地一般。

抚摸着,一阵舒适随即袭来。

据彝族老人介绍说这草毯是使家人能在下一年有个平平安安,风调雨顺的“好兆头”。

那夜是除夕,彝族老人盛情邀请我们一起入席,坐在那块草席上,吃着热腾腾的年夜饭,那滋味可别提有多幸福。

年夜饭中有牛肉!羊肉!鱼肉!丰盛的佳肴中透露着彝族人民对春节的喜爱和重视。

饭后,彝族的男女老少还得围着篝火翩翩起舞,饮酒作乐,通宵达旦。

他们穿着鲜艳的礼服唱啊!跳啊!还不时端上一些“美味”。

突然,妈妈惊叫一声:“这不是我们小时候常吃的手工花生嘛!”我忙向妈妈请教,妈妈这才娓娓道来。

原来,这种花生在妈妈小时候盛行。

但渐渐也就因为太麻烦,就不再炒了。

从那以后,人们渐渐在记忆中对它也就淡褪了颜色。

万万没想到,在这儿竟能品尝到儿时的滋味。

妈妈激动不已!我也赶紧拿了一颗尝尝,香甜柔软的感觉沁人心脾。

因时间仓促,我们无法去看精彩的斗牛,斗羊表演,但彝族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风已深深烙在了我的心上!在前往德宏州傣族时,我的心一直嘭嘭直跳,因为我对傣族这个神秘的少数民族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猛然间,一阵嘹亮的歌声将我唤醒。

傣族的大门就在这儿敞开了!入内,必须将鞋子脱去,其中还有许多规矩,显然傣族在少数民族中家教堪称严厉。

熬到下午2点,才开始吃中饭。

咦!这第一道花花绿绿的菜是什么?我一脸疑惑地瞟了瞟正在上菜的傣族小卜少。

小卜少笑着介绍道:“这是我们当地有名的`土锅子'。

在我们这里可以算是美食了,也就在新年几天才可以吃到!”这土锅子的外表是用黏土做成的,它是用炭烧的。

锅底的绿色是用青菜做成的,傣族人希望把青菜烧成像长条饼干那样,预示着长长久久。

关于云南的传统文化的作文

关于云南的传统文化的作文

关于云南的传统文化的作文哎呀,说到云南的传统文化,真的是多得数不过来。

每次聊到这儿,我都忍不住感慨:哇,云南的传统文化可真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拼图啊!上个月我去了一趟云南,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在昆明,我遇到一个当地的小伙子,名叫阿勇。

他非常热情,一见面就带我去吃了正宗的云南米线。

他一边吃一边说:“我们云南的米线可是有历史的呢!”我一边咀嚼,一边点头,心里想着:这米线的确不一般,汤底浓郁,味道十足,跟那些快餐店的米线简直是两个世界!然后他就开始讲云南的传统节日,特别是“泼水节”。

他说:“泼水节可是我们云南最热闹的节日了,大家都互相泼水,象征着洗去过去的烦恼,迎接新的一年。

”我听得直想笑,因为我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大街小巷的水枪大战场景。

还好我这次去的时候没赶上,要不然肯定会成了“湿身达人”。

还有,我在丽江遇到了一位大妈,她穿着一身传统的纳西族服装,手里拿着一支精致的手工扇。

她边扇边跟我聊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我们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可是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里面的文字、音乐、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呢。

”她还给我展示了几招东巴舞,我笑得差点掉下椅子,感觉她的舞步就像是在跟大自然聊天。

当然,云南的少数民族风情也是不容错过的。

我在一个小村庄遇到了一群彝族的小朋友,他们穿着鲜艳的传统服饰,脸上挂着笑容。

我们玩起了彝族的传统游戏——“捉迷藏”,小朋友们一个个像小兔子似的跑来跑去,欢声笑语不断。

结果,我被他们“捉”了个正着,大家笑成一团,真是难忘的经历。

在云南,还有一种特别的传统手艺——扎染。

我在一个扎染工作坊里看到了工匠们的巧手,他们用染料把布料染成五彩斑斓的图案。

工匠阿姨边染边说:“扎染可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艺,每一块布上面都有故事。

”我想,这些色彩斑斓的布料,不仅仅是衣物,更像是云南的一种文化表达呢。

总的来说,云南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块大拼图,每一片都有它独特的色彩和故事。

每次和云南的朋友们聊天,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云南苗族服饰论文二千字

云南苗族服饰论文二千字

云南苗族服饰论文二千字篇一:云南苗族服饰云南苗族服饰苗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比拟多的一个民族,苗服的造型款式更是多得让人分不清,以至于可以依其样式、颜色来区分苗族各支系的名称。

有人说,苗族有多少个支系,就有多少种服饰,而每个支系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几乎是一村一寨都自成风格,款式各异。

苗族服饰究竟有多少种?这个问题可就难答了。

同一族中有不同支系,同一支系中又有大大小小的村寨,即使是同一村的,自家织的布,自家染的蜡,自家绣的衣上的花纹,自然也是不一样的的。

从资料上看,苗服大致分100多种服饰类型,按不同服装的颜色分有青苗、花苗、白苗、红苗、汉苗、绿苗等多种。

云南苗族居住山区,交通不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服饰种类相应地形成多元格局,各山头各有特点。

苗族服饰多样的地域风格和它的饰纹图案是离不开的。

如果说苗族服饰纹样造型比其他民族给为独特的话,那么更主要的还是饰纹图案的丰富多彩。

苗族服装图案纹样形式在表现手法上大致可归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接近写实的具象性纹样,第二类是半抽象半具象纹样,第三类是纯几何形纹样。

所有的纹样都具有程式化的特征,所描述的母题主要有动物、花草、太阳、月亮,这些纹样在造型创意和表现手法上充分展示了苗族奇特的审美意识和丰富的想象。

从纹样装饰的类型上,根本可分三类: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

云南苗族就以变形图案组成各种几何花纹,采用蜡染与挑花相结合的方法来装饰自己。

历史上,历代封建王朝都对苗族进行残酷镇压,长时期的战乱迫使苗民不断迁徙,长时期大幅度的迁徙流动,使苗族处于贫困,居住荒僻的山区。

但即使生活再艰苦,苗族人身上的衣服裤子、帽子围裙、手饰头饰、被面鞋面,甚至背儿带上该有的饰纹图案还是不会少的。

在苗族这些丰富的服饰纹样造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苗族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还有他们崇尚自然、对美的追求、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云南苗族服饰不仅是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艺术品,它还揭示着一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的生存开展而艰苦奋斗的那种顽强斗争的精神。

云南民族文化1500字的论文

云南民族文化1500字的论文

云南民族文化1500字的论文篇一:云南特有民族文化知识论文Comparison of torch festival celebrated by Yi and Bai peopleAbstract: the Torch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celebrated by some ethnic groups in southwestern China, such as the Yi, Bai, Hani, Lisu, Naxi, Pumi and Lahu etc. The festival celebrated on a different day by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different ways. What’s more, different place features varied versions of the legend .Key words: Torch Festival Date Legend CelebrationThe Torch Festival famed home and abroad as a festival of profound folk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is called an “Eastern Carnival”. It is celebrated on a different day by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different ways. What’s more, different place features varied versions of the leg end of the Torch Festival, which is also a huge treasure in our folk custom. Now let’s just compare the torch festival celebrated by Yi and Bai people from different aspect.1. The date for celebrationOn the 24th of the sixth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the Yi people celebrate the annual Torch Festival in a special way. The Bai people celebrate it on the 25th of that month according to their legend.2. The Legend of Torch Festival(1) Yi people’s legendIn the ancient time, there was a castle lived a Tusi nicknamed “Heishashen”. He did every evil at his will to crush the people of the Yi nationality. Fortunately, a smart shepherd with the name Zhaka, came up with a good idea to kill the castle among the torches on the lunar June 24th, to celebrate the victory, people celebrate it as “Torch Festival”. The origin of the festival may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worship of fire by ancestors, who believed fire had the power to repel insects, driveaway evils and to protect crop growth.(2) Bai people’s legendWhen Pi Luoge burnt Songming Tower during Nanzhao era, the Madame Bojie searched for his dead husband in fire and her fingers were covered with blood. Then she died on the 25th of the sixt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so people celebrate that day to commemorate her.They are may just legend, but they all hav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ulture. First of all, the formation of festival-related customs and legends has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original worship. Secondly, there are many versions of the Torch Festival legend, which are largely identical despite of different origins. Legend about the festival has been constantly evolved as it was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hich has even influenced the festival custom in some regions, while adding the derivative meaning of “commemorative festival” to the original and “sacrificial” Torch Festival.3. The way to celebration(1) Yi people’s celebrationDuring the festival, big torches tied up with dried pine wood and lightwood are erected in all villages, with small torches placed in front of the door of each household. When night falls, the torches are lit and the villages are as bright as daytime. Young men and women are singing and dancing around the big torches that keep burning throughout the night. The torch festival usually lasts three days. The 1st day is for family reunions, while the last two days are for wrestling, horse racing, bullfighting, and boating. The Festival also present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young men and women to meet their prospective spouses.(2) Bai people’s celebrationOn that very day, people wear costumes and butcher pigs and sheepfor a feast. Children dye their fingernails red with a kind of flower root tocommemorate the Madame Bojie. On the eve of the festival, people get everything ready for the big celebration. They set up a large torch made of stalks and pine branches. On the top of the torch sits several large flags, printed with auspicious Chinese characters meaning peaceful land, favorable weather, bumper harvest, and abundant farm animals.At nightfall, the senior people of the village lead the other villagers to offer sacrifices to the torch and to kowtow. After this, several young men climb up the torch and light it. As the fire continues, broken bamboo sticks fall to the ground and people try their best to catch them. Those who catch the sticks are thought of as lucky and are warmly congratulated.参考书目:1. 宋丽英主编,《云南特有民族文化知识》,云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2. 罗明义,《云南导游基础知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年3. 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导游基础知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xx年篇二:云南民族文化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云南民族文化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摘要】云南民族文化产品开发已初见成效,但大部分研究是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研究云南民族文化产品,本文则从较为微观的营销角度研究云南民族文化产品的发展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论文关键词: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历史文化遗产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重檐式瓦房是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与中原地区自先秦以来就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文化传统相比,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构成有明显的特点。

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同存在,如傣文化从来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百淮系文化也自成一家。

从地理经济上看,氏羌文化起源青藏高原的氏羌族群,是一种高原游牧游耕文化,“编发左社,随畜迁徙”是其特点;百越文化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群,稻作、干栏建筑、纹身为其本质;百淮文化被视为云南的本土文化,或许可称作“以采猎为务”的狩猎文化,剿牛、猎头、喜山居…显然,这种划分是极为粗略的。

实际上,每一种都并非纯粹的文化类型,而是杂交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于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族源出发,云南文化可分为氏羌文化、百淮文化和百越文化几种类型。

从精神意识看,又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巫鬼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分。

这些多元的文化因素在民族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建筑中被划分得很明确。

云南少数民族在建筑中众多的忌讳也充分说明了多元性,例如白族、彝族的门楼和壁照是相当重要及神圣的地方;“土掌房”的炕是标志社会地位的地方,等等。

二、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丰富性一建筑分布的丰富性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25个少数民族。

在民族分布上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在聚居的地方,可以看到各少数民族自己独特的建筑样式,例如大理白、彝族、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元江哈尼族、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等,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筑样式都是统一的,沿袭自己民族几千年来的风格;在杂居的地方,可以看到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而衍生出的很多新的建筑样式。

少数民族在云南分布很广,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傈僳、怒、独龙、哈尼、傣、拉枯、侃、景颇、布朗、纳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

另外,各民族居住的立体分布也较明显。

白、壮、回、纳西等族多居于平坝;傣、阿昌居于低热河谷;彝、哈尼、拉枯、仇、景颇、布朗、瑶、德昂多居于半山区或边远山区;苗族多居于高寒山区;藏和普米居于滇西北高原;傈傈、怒和独龙族则分布在怒江、独龙江两侧的山区。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傈僳、怒、独龙、哈尼、傣、拉枯、低、景颇、布朗、纳西瞥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

二建筑样式的丰富性从建筑的样式来说,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可谓丰富多彩:有平顶的,例如哈尼族的“土掌房”;有吊脚的,例如傣族、景颇族的“竹楼”;有分层的,例如宁菠纳西族和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还有白族、彝族由重檐瓦房发展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以及彝族的“一颗印”等等。

这些建筑样式按照今天的建筑标准来看也是相当科学的,它们之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备通风、透气、透光、保暖等功能,有的还具有冬暖夏凉,防潮、抗震等功能。

三、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原生性一建筑材料的原生性炎热多雨潮湿的云南南方地区竹木繁茂,各民族以充足的竹木材料建造竹楼,凉爽、防湿,是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良好住房。

高寒山区森林茂密,气候寒冷,各民族就地取材,建造了保暖性良好的木楞房。

滇南山地建筑土掌房,所需泥土木材多,这种房冬暖夏凉,通风透光好,屋顶做晒台晒粮食,便于生产生活。

重檐式瓦房和“一颗印”式房屋保暖和防风性能好,适宜温带地区人们居住并可防风和抗震,适合云南大理、丽江等地的自然条件。

滇池、洱海地区是云南经济文化中心,彝、白、回、纳西、汉等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各民族建筑“三颗印”式、三合院、四合院、三坊一照壁等,造价和技术要求高。

而云南东南、南方的木柱房、土掌房、竹楼等造价低,技术不高,适合这些地区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状况。

二建筑样式的原生性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境,自古以来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就不多,除了云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大理、昆明以外,基本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充分保留了自己民族的建筑特色。

即使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建筑样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得益于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

四、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景观独特性除了满足建筑最基本的居住功能以外,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还突显了自己的另外一个特色—景观独特性。

白族的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

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

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的“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

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

不过这种古老而又造价昂贵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

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

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

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

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定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志。

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仿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

照壁是白族居民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内有照壁,大门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见照壁的作用和重要性。

照壁均用泥瓦砖石砌成。

彝族的“一颗印”,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

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空气,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

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由于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故称“一颗印”。

宁菠纳西族和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典型的平面有单间式、双间式、三间式三种,每一种又有带外廊及不带外廊的区别。

除此之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建筑还有哈尼族的“土掌房”,傣族的“竹楼”等,这些建筑样式和周围的环境融合起来,形成非常好的景观效果,由于建筑材料的原生性,使得少数民族的建筑和环境看起来很和谐。

综上所述,云南独特的少数民族建筑是独一无二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云南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对少数民族建筑的保护和修复。

值得高兴的是,云南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有将古建筑及少数民族建筑保存、保护得更好,才能对旅游业起到更好的帮助,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大理、丽江古城的改造。

但是,随着旅游的发展,原本的生活状态、生态系统必然会改变,如何做到两全其美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论文关键词]云南;民俗文化;研究状况;综述[论文摘要]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文化开发的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其中从经济学、人类学等方面,对云南民俗文化的市场化研究状况作了总结,可资参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的便捷和人们生活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对民俗文化发生浓厚的兴趣,客观上在促进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其推向了市场化的境地。

与此同时,对以丰富的民俗资源著称的云南进行有关市场化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内容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现将其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国内的研究状况综述一文献典籍中的记载民俗文化市场化是经济进步和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国内早期专门研究民俗文化市场化的著作几乎没有,但关注商品市场与民俗文化之间关系的观念中国早已有之。

从历史典籍记载进程来看,《庄子·逍遥游》记载:“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用“章甫”帽子这个商品因民俗文化的不同而在市场上无法流通的事例,记载民俗与商业贸易之间的关系。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辟“货殖列传”专栏,以区域性民俗特点作为该传的基本框架。

把各地物产概括为山东、山西、江南和江北四区,然后结合各地的民俗来阐述当时的商业活动规律,认为古代风土人情对区域贸易的影响很大。

潘雄先生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如果经济民俗学或民俗经济学能正式成为一门应用科学的话,那么这一学科的先驱者应该是中国的司马迁。

此后的《风俗通义》、《荆楚岁时记》等文献也对一些民俗文化事象展开论述,但未见将民俗文化与市场相结合进行叙述的内容。

二经济学角度的研究目前,关于民俗文化市场化有系统研究的成果甚少,从可以查阅到的资料来看,专著类的成果有:何学威所著的《经济民俗学》,围绕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等方面展开,阐释经济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首次提出了民俗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从经济开发角度系统地研究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挂钩。

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实质为民俗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民俗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相辅相成,作者提出以经济腾飞带动民族民俗文化发展,以传统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促进经济繁荣的观点。

该著对民俗文化在经济的冲击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没有做深人地探讨与分析。

论文类的成果,最典型而且最具代表性的是潘雄的《民俗研究在商业贸易中的重要性载于张紫晨选编《民俗调查与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一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