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叔本华是18-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悲观的人生哲学和对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他的哲学观点涉及到人的悲苦、意志的斗争以及对于幸福的追寻。
本文将通过阐述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探讨他对于人生的看法以及他的一些具体观点,包括对于幸福的定义、对于目的的思考以及对人的苦难的认知。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与苦难的。
他认为一切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人类的愿望满足不了欲望的基本特点是,无论在财富、地位还是名声等方面,人们总是欲望无止境地扩大。
正因为如此,人们得不到的东西总是让他们感到痛苦和不满足。
叔本华在他的作品《悲观论》中提到:“没有欲望,地球就会变成一座冷清的荒岛。
”然而,即使人们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他们往往也只是暂时感到满足,很快就会追求更多的东西,陷入新的欲望的无底洞。
其次,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强调了意志的斗争。
他认为生活就是一场不断的斗争,而人们的意识和意志是造成痛苦和苦难的主要原因。
叔本华认为,人的意识无法与自然和现实保持和谐,而是在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社会存在时常常感到困扰和痛苦。
他认为,人类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解脱,通过自我抑制和超越肉体的欲望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叔本华还对幸福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思考。
他认为幸福不是通过世俗的快乐和享受来达到的,而是通过对于理性的追求来实现的。
他建议人们要较少欲望,降低对物质的追求,从而减少对欲望的苦难。
他认为,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只会让人的欲望更加强烈,从而更加带来痛苦和不满。
叔本华还从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的苦难的角度对于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们往往通过努力工作、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来寻求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然而这些追求并不能真正带来人生的意义和幸福。
他指出,人的存在是一个无意义的偶然,人的苦难是无法避免的。
他认为,人首先要面对现实的苦难和绝望,然后通过追求智慧和对生活的思考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强调了悲观的一面,但也包含了对于生活和自我认识的深刻思考。
叔本华,持悲观主义的乐观者
叔本华,持悲观主义的乐观者叔本华,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
众所周知,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
他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
他的一生并不得志,在去世前几年获得声誉以前,享受着隐居生活。
在不久之前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系白色调是悲观主义。
在他的视野中,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痛苦的。
生命是一团欲望的火,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便是欲求,欲求不满就是痛苦。
由于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深了痛苦的感觉,因此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但是如果欲求得到满足,却又发现这只是暂时的,暂时的欲望满足又会带来新的欲望满足,引发新的欲望。
就好比打猎比猎物本身更加吸引人。
从而引申出来,人的欲望是不可能被满足的,因为一旦得到它便不想再要它。
所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观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他把人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看做是痛苦的根源,显然是靠不住的他提出的解决人生痛苦方案即是禁欲之路,显然也是有些荒唐。
无法实现的欲求,固然会造成人类的痛苦,但也是人存在的正常欲望,成为了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
一个没有欲望的人是不可能有所作为,只是他本身无力解决人生的痛苦导致自己陷入了绝境。
叔本华关注的是人类痛苦的问题,并且寻求解决痛苦的途径。
虽然他的人生哲学呈现悲观主义倾向,但是还是有一些积极的、有价值的思想,能够给人们有益的启示。
现摘录几句与大家分享:1.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
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2.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3.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
因为,唯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
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留下的衣衫。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为何被人称为是悲观主义?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为何被人称为是悲观主义?>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以他独特的“生存意志论”而被世人所知晓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人们称之为是悲观主义。
同时,他的一生又被用于思考人生问题。
当然悲观主义的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它积极的一面。
所以在了解、认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哲学时,应该辩证的看待,全面的认知。
他的悲观主义是建立在其“本体意志论”的基础上的,在他看来,世界是表象和意志。
所以他看待事物现象也会表象的,是“我的表象”,也就是所谓的“自在之物就是作为意志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叔本华的哲学中,理想就像是一个跛脚的,而认识也是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工具,这是一种非理性主义。
他强调的是一切事物都是意志,同时意志是自由的,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冲动,是永远也无法被满足的欲求,这些在本质上是没有目的的,一切的止境,也就是无尽的追求。
由此,他引发出了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思想,也就是人生等同于痛苦。
意志的本质是挣扎,任何事物是敌对的,这样,意志的本质也就就是痛苦。
因为人有无尽的欲望,所以在满足欲望的过程时,就要经受更多的痛苦。
欲望越多痛苦越多。
意志越趋于完美,那么痛苦也就越发的显著。
欲望无法满足,人类痛苦;欲望得到满足,人类暂时无聊,人生就是在这两者中进行无尽的转换。
也就是说,痛苦和无聊是人生主要的组成部分。
身为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所谓的哲学就像是我们想要去某一个地方,只要知晓目的地,那么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可以到达。
在他看来,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是无法分割的,他深藏在万事万物的表象之下,不受任何东西的约束。
如果一直外化,那么他就需要被约束。
叔本华的思想中,悲观的成分很明显,他是悲观主义者,同时也是禁欲主义者,这一点从他对婚姻的看法以及终身未娶就可以知晓。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也就是所谓的人要在不断追求中满足自身,通过自身价值的实现,来证明活着的意义。
虽然可以通过客观的审视来缓解人自身的失落,悲伤等,但是这些能偶维持的时间是短暂的。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
他创立了一个以现象主义知识论为前提,以唯意志主义本体论为核心,以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人生观为归宿的完整的哲学体系。
这种主观体验虽然从哲学家本人来说是个体性的,带有非常明显的个性色彩,但事实上都是其个人对社会和自身经历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叔本华之所以会得出生存意志痛苦的悲观主义结论,就在于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给社会带来的恶果,以及他个人缺乏爱和被爱一生的不幸经历的独特感受和深刻休验的结果。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悲剧,只是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性质。
既然人生就是无尽的欲望,不尽的痛苦,是一场悲剧。
他的哲学是悲观主义的,因为他认为人的本质决定了人是痛苦的,同时他还提出如何解除这些痛苦和悲剧。
一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先河,而其理论目标和中心环节是其悲观主义的伦理学,即关于生存意志痛苦的理论。
叔本华自称他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他提出了他著名的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
认为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人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
从主体出发,叔本华得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的结论后,他又认为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实意义在于认识“自在之物”。
即表象背后的本质。
要认识“自在之物”,则必进一步深人到主观世界领域,从外面的世界表象的世界得不到任何答案。
“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从外面的意志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人类有意志,动物、植物也有意志,甚至无机物也有意志。
世界万物尽管在现象上各不相同,而在其内在本质上是同一东西,这东西就是意志。
不同的是,意志的客休化程度有高低大小之分,它们形成不同的级别,而人类身上的意志是最完善、最发达、最鲜明的。
意志本身又是自由的,是没有什么法度的,是完全独立和绝对自由的。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摘要: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在他的哲学理论中,充满了消极与悲观,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成为他哲学理论的核心。
本文主要叙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途径,以及在当代社会,面对痛苦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痛苦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曾说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1]可以看出,叔本华是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万物是作为“表象者”的“表象”而存在的,都是“直观者的直观”。
他在后面又说道:“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叔本华这里,意志是自在之物,是超越充分根据律限定之外的,世界万物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2]叔本华认为在意志客体化的过程中,较高级别的理念制服较低级别的理念。
[3]在意志客体化的一切级别上、在一切族类的个体之间,必然存现着无止无息的斗争,这是生命意志的表现。
人作为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追求的是自我满足,这就使斗争更为公开、更为尖锐,利己主义成了一切斗争的出发点。
[4]在利己主义下,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伤害他人。
人类在意志的驱使下,产生了种种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进行不断地挣扎与奋斗。
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没有底的水桶一样,永远填不满。
什么都想要,但是又不能什么都能够得到。
有限的满足和无限的欲望带给人的只能是痛苦。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类处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类又陷入无聊之中。
所以痛苦没完没了,没有最后的目标和持久的幸福,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5]叔本华在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理论之上,他提出了两种解决途径。
一是,通过欣赏艺术,获得一种内在情调,使我们的意识不再被我们的意志所充满,我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本质应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即从生存意志来解释世界,并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在此基础上,阐述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人的内在生命性质及人生苦难的解脱。
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理论思想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在理性压迫下的非理性因素和人类主体性问题;以及我们对现世生活应持有的态度。
标签: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对人生的认识上,叔本华与尼采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致的,即人生是痛苦的。
叔本华将万物的起源归因于生存意志。
这种生存意志当中潜在的生存欲望会使人类不断追求,但是始终得不到全部满足,这就使人类陷入了痛苦当中,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悲剧,由此形成了他关于人生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一、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叔本华从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的体现为基础出发,表达了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与世界就是生存意志的体现,生存意志是无法满足又无处不在的欲望,而人生又总是在追求这些无法满足的欲望,因此他得出“人生是痛苦的”帶有悲观主义色彩的结论。
(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的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
他认为对于“物是我的表象”这个命题是无须证明的,因为人们随时都可以清楚明白地感知到它。
人和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但应该注意的是,动物是没有自己的意识的,只有人能思考、是有意识的,所以也只有人能够把外部世界的表象纳入自己的意识当中,感知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也就是意志的世界[1]。
所以在我们真正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之前,世界就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这个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由此他得出表象的世界是“虚”的,即使它真实存在,而意志的世界是“实”的,二者是单独存在的。
我们要获得最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要得到真理,就必须从意志去考察,而不是仅从表象去考察世界,这样才能获得对某一事物甚至整个世界的最全面的认识。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范文.docx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范文一、悲观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一)意志叔本华通过借鉴柏拉图的理念观,确立了意志本体论。
“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理念是先于人而存在的,既不靠理性产生,也不靠感觉产生。
叔本华借助理念的这一概念建立了自己的意志观,认为意志靠直观产生。
“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塑造个别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都是‘分有’理念而成的。
”叔本华正是用分有说来解决意志和表象的问题,将意志和表象作为整体而分割,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所有现象的本体,并且它不存在于现象之中,不存在于作为表象的世界之中,它只是借助现象来表现自己。
意志产生于人的自身,是人内心最直接的“意识”,每个人都是自己认识的主体,也产生着自己的表象世界。
意志决定着世界,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存在于每个人的意志之中,每个人所看到的表象便是整个世界。
意志是一切现象、表象、客体最内在的东西。
叔本华将人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客体,一部分是意志。
人的客体靠意志来进行活动,胃肠的蠕动就是意志反映在客体上的饥饿,喉咙的干痒是意志反映客体上的口渴。
在自然界,草长莺飞,百花争艳……也都是意志表现为客体化的结果。
(二)欲望叔本华在佛教思想中借鉴了“欲望”的概念,他认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有欲望的个体,人的欲求反映在他的内在意识之中,叔本华将人的欲求作为意志的欲求,人变成了欲望的主体,于是被意志定义为“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是永无止境的无法满足的欲望,是求生存的生存意志、生活意志和生殖意志。
二、悲观主义的哲学内容(一)人是痛苦的叔本华的意志论将意志作为不可遏制的冲动和欲望,他认为意志分为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生存意志是指人类为维持自己的的生存,为了生活而产生的欲望,包括衣食住行等等的需要。
叔本华将其作为一切痛苦的根源。
生殖意志是人类为了对抗死亡而继续维持生命体的欲望,包括恋爱和婚姻等。
这两种欲望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然而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在头脑中会产生不同于非理性的理智,人类为了生活的舒适,会通过理智来规范自己和自己生存着的社会,这就会同人本质上的冲动和非理性产生理性与意志的矛盾。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1788年-1860年)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西方哲学中悲观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部著作《论人生的苦难》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本身就意味着痛苦和困境,而且人们得到的快乐总是短暂的,最终都会面临死亡和虚无的命运。
在《论人生的苦难》中,他写道:“不知为什么人生总是苦难重重,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渴求快乐。
”叔本华认为这种苦难不仅是肉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社会上等面向。
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不满和无尽的欲求。
对于这种情况,叔本华提出了“解脱”的途径。
他认为,只有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
而真正自由的状态是一种脱离欲望和意志支配的境界,即“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可以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内心的自由。
此外,叔本华还提出了“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意志,它是一种强烈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然而,叔本华同时也认为,诸如欲望和意志等这些驱动力反而成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因为这些驱动力总是让人心灵不安,并导致了一系列不满和挣扎。
除了以上提到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以下几点:1. 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认为,悲观主义的根源在于生命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目的或价值,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只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生存而已。
因此,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终都会化为乌有。
2. 世界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这里所说的意志并不是普通的人们所理解的“意志力”,而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本体力量,它驱使着人们的欲望和行为,也是万物运转的动力。
3. 永恒的现在:叔本华主张重视瞬间,认为唯有通过当下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他认为,过去已经逝去,未来尚未到来,人们所能真正享受的只有现在这一刻。
4. 知识与审美:叔本华认为,知识和审美是人类摆脱苦难的两种途径。
通过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现实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而通过审美的体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沉浸在美好的事物中。
意志在世界中的悲哀_论叔本华意志论中的悲观主义哲学
收稿日期:2002-10-12作者简介:马莉(1962-),女,河南南阳市人,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史方面的研究。
意志在世界中的悲哀———论叔本华意志论中的悲观主义哲学马 莉(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200230) 摘要:叔本华作为康德与黑格尔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体系之后另一思想体系的创立者,从意志到欲望、从欲望到幻灭、从幻灭到痛苦和虚无,构成其悲观主义哲学论点的主线,对后世哲学流派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叔本华;意志论;悲观主义;影响中图分类号:B 51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2)01-0111-02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是在继康德与黑格尔的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体系后另一思想体系的创立者。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以唯心主义为内核,但强调理性的思辩,即通过人的理性,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叔本华的哲学则强调的是主观意志的作用,即唯意志论。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意志哲学的分析,探索其悲观主义人生观的根源。
《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其内容集中了叔本华的全部基本思想。
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以透过主体为条件,也只对主体存在。
所以,世界是我(主体)的表象。
人可以外在地把自己理解为物体和现象,也可以把自己理解为世界万物的一部分。
而世界万物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超越于空间、时间之外的单一整体意志。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归纳起来有两种,即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生存意志可以体现到人、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各个方面。
人的生理活动,是意志的客观化和具体化,动植物的生长,磁针指北及物体落地等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意志在起作用。
肉体是意志的产物;血液,是由我们所说的“生命的意志”所推动,在人体造起了血管;求知的意志建立起了脑髓;饮食的意志发育为消化系统。
人们为了食物、为了婚姻、或为了子女所做的艰苦奋斗,其动机不是思想,而是需求生活,或更为丰富的生活的一种半意识的意志,也就是生存意志。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今天我讲的是叔本华,叔本华呢,我们都知道他的哲学是悲观主义,那么他的悲观主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人生就是痛苦”,那么为什么会“人生就是痛苦”呢?这我们就得从最初讲起了。
叔本华认为,人这种生命现象就是求生意志的客体化,通俗点来讲就是人这一生其实就是对欲望的不断追求,所有的生物中人的需求最多。
叔本华把意志追求目的时受到的阻碍称为痛苦,把意志达到目的的状况称为幸福,而我们都知道,我们在追求目的是总是会受到挫折的,追求这个没遇追求那个也会遇,所以在追求目的时是痛苦的,而就算某个目的达成了,又会有新的欲望席卷而来,因为人的追求永无止境,所以痛苦是经常的,幸福是短暂的,所以,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
以上可以算是叔本华哲学最基本的理解了吧,不过上边的这种说法也算是稍稍有点欠缺的,在上面的说法中,幸福虽然短暂但终归还是有的,可事实上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幸福被他给消除了,幸福是不可体验以及不可被检验的。
叔本华哲学中有个特有的问题——苦闷,在他看来,是由苦闷中产生了世界以及人类生活(上帝的苦闷产生了人类,封建主义的苦闷产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基督教的苦闷产生了异教徒),尤其是人类生活的各种各样的“安排”;也是苦闷启发了思想本身,从而决定了一种哲学,对我们而言,那就是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在这里,我们我们不纠结于前者外部世界的问题,我们挽留于此的是一种“主观性”的传承。
叔本华的哲学来自于对苦闷的体验,所以我们需要首先理解苦闷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不过事实上也给不出什么定义来,如果我们愿意,苦闷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但它是一种完全特殊的体验,一种人们希望能够有所体验却什么也体验不到的体验。
苦闷因此是一种缺失的体验,一种人们希冀、甚至从某一固定时刻起开始等待,却始终未曾来临,也永远不会到来的东西。
每当人们获得一次满足,苦闷就会随之而来。
叔本华认为,苦闷揭示了不同于痛苦的、无法证明的满足的表现。
终于与我们一开始的痛苦说到一块去了,这儿的苦闷体验说的有点玄乎了,其实它也没那么玄乎的。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第一篇: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内容摘要: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既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及其哲学渊源的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以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的人与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从这一个命题出发,指出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同时,他又指出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
叔本华指出,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
叔本华从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唯意志主义;从人生伦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人生悲观主义,勾画了一幅痛苦人生的画面。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一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认同或传播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事业、学术以及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家庭因素的。
(一)社会历史根源叔本华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此期间。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摘要:人生就是苦难,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
他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它对生存的一切欲求都是由于匮乏感,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
欲求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充满着痛苦,满足之后又产生新的痛苦,因为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也就无边无际。
意志越旺盛,痛苦也就愈深重。
因此,每一部生命史就是一部痛苦史。
学习和反思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对我们思考人生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意志;痛苦;悲观主义;启示一、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及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叔本华看来,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都不过是与主体发生关系的客体,因此,“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明确指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他说:“意志既是自在之物,是这个世界内在的含蕴和本质的东西;而生命,这可见的世界,现象,又都只是反应意志的镜子;那么现象就会不可分离地伴随意志,如影不离形;并且是哪儿有意志,哪儿就会有生命,有世界。
”叔本华认为,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是一种无意识的意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所以又可称为“生存意志”。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意志的客观化,人意志的任何一个活动都体现为他的身体的活动,而身体的活动就是客观化了的意志活动即意志的客观化。
“身体的各部分必须完全和意志所由宣泄的各主要欲望相契合,必须是欲望的可见的表出:牙齿、食道、肠的输送就是客观化了的饥饿;生殖器就是客观化了的性欲;至于攫取物的手和跑得快的腿所契合的已经是意志的比较间接地要求了,手和脚就是这些要求的表出。
”叔本华指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
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
人受意志的支配和奴役,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为了寻找些什么,而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原是与空无同在,最后不能不承认人生是一个大悲局,人生全是痛苦。
苦难的叔本华与他的悲观主义
苦难的叔本华与他的悲观主义•太行雪满山 2019-12-23 20:05:07"活着一定难,不如死了算。
" 这个大概就是叔本华的主要思想。
叔本华不是告诉我如何接受自己的挫折、失败和悲伤,而是直接告诉我们所有的奋斗、进取和努力都没有意义。
所有的物种和个体都是由意志(也就是欲望)来推动的,而人的欲望永远都没有满足的时候,那么痛苦就是人生的必然,而愉悦不过的是痛苦人生中的小片段。
如果人生是不断追求满分和第一名的过程,而一旦你考试得到满分,无聊便随之而来。
文学作品中英雄们上刀山,下火海,实现自己的理性,而愿望达成之日,也就是幕布重重匆匆落下之时,因为伴随而来的就是英雄的无聊和落寞。
1788年,叔本华生于德国但泽,5岁时举家迁往汉堡。
父亲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商人,叔本华少年时代生活比较优渥,而且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让整个欧洲都处在一种需找到了人类自由真理的喜悦之中。
而16岁的叔本华走遍法国、奥地利,看到却是混乱肮脏的农村、贫穷困苦的农民,还有动荡悲催的小镇,伟大的信仰没有带来能使人幸福的变革。
革命失败,新天堂消失,“乌托邦”远去,共和国之子见异思迁,当了君主的女婿。
同一年,他的父亲自杀身亡,祖母死于疯癫,母亲开始追求性爱自由,随后的十几年里,母亲与他的争执愈来愈严重,甚至将他推下楼梯,随之在他母亲最后的24年里,两人一直没有见面。
在他自己的生活中,没有母亲、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家庭,甚至没有祖国、没有朋友,陪伴他的只有他身边的一条狗。
充满痛苦与孤单的生活,造就了他的悲观主义;他对正常生活的排斥,对女人、婚姻、孩子的排斥,创造了他的哲学观点。
从1913年开始,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那部宣扬人生痛苦的伟大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1918年就完稿了。
其后他所写的大部分文章和著作,都是在为这部伟大的作品添加说明和补充。
但出版之后并未受到关注,一直到出版十六年后,他的大部分著作已经变成了废纸。
哲学毕业论文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析的论文
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析的论文亚瑟·叔本的代表作是《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
在其书中,叔本华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痛苦的现实世界并探讨了摆脱现实痛苦通向幸福的途径。
世界是由人的意志和表象所构成的,意志与世界同时存在却不同于世界。
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各种痛苦。
为了不被空虚和无聊纠缠,最好或彻底否定意志,或严格禁欲,或自行禁食而死。
一、亚瑟·叔本华的人生背景亚瑟·叔本华于出生于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战争的年代,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对叔本华影响很深。
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对人间的苦难极为敏感,所以他的人生观中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
欧洲各国战乱后的萧条让他产生了极端悲观的情绪,他深深感受到了生灵涂炭的大灾大难,陷入毁灭感而不能自拔。
叔本华开始用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去挑战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对人类充满敌意的狂言,甚至对人性的恶毒攻击,这与构建人类和谐的初衷背道而驰。
叔本华把人赤裸裸地剖开来研究,从新的领域来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
这种对人类屠杀式的人性总结注定让他游离于哲学的边缘,走上了一条命运多夕帕哲学之旅。
二、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思想集中体现在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
他强调意志是没有方向性的,没有条件的永不满足的需求,是不能被的是盲目冲动。
所以说人生其实是痛苦的。
(一)悲观人生的根源一意志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注定了人生是痛苦的。
欲求从根本上来说是不能满足的,因为世界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客观精神,而是动态的需求的意愿和不安。
由于意志永远得不到满足,因而痛苦也是无止境的。
快乐只能是短暂的,这正是人生的致命伤。
整个人生都充满着由于欲求一满足一新的欲求的无限循环,意志现象越完善,欲求和冲动就越强烈,因而痛苦也就越明显。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由于容易得到某种满足而消除了他的欲望,那么,空虚和无聊就会萦绕着他,也就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沉重的负担。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观
课程论文院级:政治与行政学院2011级2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姓名:韩晓梅学号:201103140214时间:2013年12月通过写读书笔记,和这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和西方哲学史评价的学习,还有就是这学期自己看的一些关于哲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展望》《上下五千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等,下面我将来谈谈叔本华的悲观悲观主义。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摘要: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
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
虽然叔本华哲学很多时候被大众理解为悲观主义的哲学,但叔本华在探讨关于人生悲观与痛苦的背后,隐藏着他对幸福的执着追求,至今对于现代繁忙社会的我们依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生存意志悲观主义欲望痛苦正文:叔本华是我喜爱的哲学家之一,他说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叔本华以独特而深入的思考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痛苦,展现了一幅悲观、残酷的人生画卷。
在揭示人生的痛苦方面,叔本华是一个勇者。
因为隐藏在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的,是对幸福最大程度的把握。
他说任何幸福的生活都不应该以快乐多少来进行度量,而应以脱离苦恼的限度——亦即脱离积极的恶事的限度来度量。
这便是叔本华悲观哲学的真谛所在。
下面,我将从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背景,思想体系、对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再思考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叔本华悲主义的认识。
一.叔本华的哲学背景(一)柏拉图“理念”的理论给养。
罗素说过:“他(叔本华)承认他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优婆尼沙昙(奥义书)。
”而“理念”学说显然是从柏拉图那里获取理论资源的。
叔本华在《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称柏拉图是“神妙非凡的柏拉图”,从中窥见出柏拉图对他的影响。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幸福观可以说是一个相对较为悲观的观点。
他对于人类的存在和人的追求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反省,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无法真正获得持久而完全的幸福。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是现实中的资源是有限的。
他把人类的欲望比作一个无底的瓶子,而资源则比作一个有限的水源。
无论怎样努力,人们总是无法满足无尽的欲望。
人们的欲望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差距,这导致了人们的不满和焦虑。
叔本华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种矛盾:像一个从上山的人,他哪怕攀登得再高,最终都无法不回到山脚,也就是人们的欲望无论多高,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回归现实。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快乐。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贪婪和残忍的,这使得人类无法真正获得幸福。
人们追求自己的欲望时,常常会伤害他人,甚至伤害自己。
而在他看来,人们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欢乐只是暂时的。
他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在追求欢乐的过程中可能感到幸福,但是当他们真正得到了所追求的东西后,很快就会失去兴致,再次感到不满和无趣。
这意味着欢乐对于人类来说是暂时的,而痛苦是持久的。
叔本华强调了人类的绝对孤独感。
他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无情的世界中,无论是与他人的关系还是与自然的关系,都无法真正消除人们的孤独。
人们常常感到被世界所遗弃,感到自己与他人和世界之间存在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种孤独感使得人们感到无法真正与他人交流,也让人们难以找到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幸福观的悲观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欲望无穷无尽,现实资源有限,造成人们的焦虑和不满;二是人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快乐,人们很难真正获得持久的幸福;最后是人类的绝对孤独感,使得人们无法真正与他人和世界相连,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感。
叔本华的幸福观与一般人常常理解的幸福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思考和启示。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哲学家,他对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幸福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然而他的幸福观被普遍认为具有悲观色彩。
本文将探讨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的幸福观悲观的一个方面是他对人类欲望无尽无穷的看法。
据他观察,人类的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且人们对于已经拥有的东西很快会产生厌倦。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是一种持续的渴望,永远得不到满足。
这种欲望对个人幸福造成了严重的限制,因为无论人们如何努力追求欲望,他们始终无法达到内心真正的满足。
叔本华认为,人类生活的目的是为了摆脱痛苦和不满。
他认为,人类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和不满,这些痛苦和不满源于人类的欲望和争斗。
他认为,人类永远无法从欲望和争斗中解脱出来,所以人类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这种对人类生活本质的看法,使得叔本华的幸福观具有悲观色彩。
叔本华的幸福观悲观的特点还体现在他对快乐的评价上。
他认为,人们通常对于快乐的追求是一种幻觉,因为快乐只是暂时的和表面的,它无法真正满足人类内心的渴望。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追求快乐,是因为他们希望从快乐中摆脱痛苦和不满。
快乐只是一种对痛苦的暂时性逃避,它并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内心的痛苦。
对于这种对快乐的否定态度,使得叔本华的幸福观更加悲观。
虽然叔本华的幸福观中具有悲观色彩,但他也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脱之道。
他认为,个体应该通过抑制欲望和消除自我意识来达到解脱。
他主张通过脱离物质世界的束缚,从而摆脱痛苦和不满。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审慎的行为和对世界的认识来实现解脱,并在解脱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这种解脱是一种个体的内心状态,而非外部环境的改变。
叔本华的幸福观中具有明显的悲观色彩。
他对人类欲望无尽无穷的看法,认为人类生活的目的是摆脱痛苦和不满,将人类的存在看作是苦难的,以及对快乐的否定,都使得他的幸福观显得悲观。
他也提出了一种个体解脱的可能途径,这为人们在摆脱痛苦中寻求幸福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向。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谈叔本华幸福观中的悲观色彩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其幸福观被认为有着悲观的色彩。
他的幸福观主要表现
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类欲望的强烈谴责和批判,认为欲望是造成人类不幸和苦难的主
要原因;二是对于生命本身的消极看法,认为人类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
而不是不幸的异常情况。
在叔本华看来,人类因为欲望的存在而感到不幸。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它
们使人类永远无法满足。
欲望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需求,它们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
更加强烈。
因此,人类不管得到了多少财富和名声,都无法满足欲望。
叔本华认为,只有
通过节制欲望才能使自己感到满足和幸福。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会适应自然的轮回和生命
的苦难,而不是无休止地追求幸福和快乐。
但是,叔本华并不是没有看到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能和欲望。
他认为,幸福和快乐是人
类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种追求要建立在合理的欲望和平淡的生活之上。
他警告人们不要被
现代社会中的物质追求和浮华的生活所诱惑,人们应该努力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在的平静。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幸福观表现出明显的悲观色彩。
他认为,人类欲望的强烈是造成
不幸和苦难的主要原因,而幸福和快乐只在合理欲望和平淡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他认为,生命本身是充满痛苦和苦难的,而人类应该学会适应生命的消极面,克服苦难和痛苦,而不是被它们所击败。
虽然这种悲观的幸福观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它确实反映了人类面
临的现实和真相,值得人们深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今天我讲的是叔本华,叔本华呢,咱们都知道他的哲学是悲观主义,那么他的悲观主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人生就是痛苦”,那么为何会“人生就是痛苦”呢?这咱们就得从最初讲起了。
叔本华以为,人这种生命现象就是求生意志的客体化,通俗点来讲就是人这一生其实就是对欲望的不断追求,所有的生物中人的需求最多。
叔本华把意志追求目的时受到的阻碍称为痛苦,把意志达到目的的状况称为幸福,而咱们都知道,咱们在追求目的是老是会受到挫折的,追求这个没遇追求那个也会遇,所以在追求目的时是痛苦的,而就算某个目的达到了,又会有新的欲望席卷而来,因为人的追求永无止境,所以痛苦是常常的,幸福是短暂的,所以,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
以上可以算是叔本华哲学最大体的理解了吧,不过上边的这种说法也算是稍稍有点欠缺的,在上面的说法中,幸福虽然短暂但终归仍是有的,可事实上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幸福被他给消除,幸福是不可体验和不可被查验的。
叔本华哲学中有个特有的问题——苦闷,在他眼里,是由苦闷中产生了世界和人类生活(上帝的苦闷产生了人类,封建主义的苦闷产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基督教的苦闷产生了异教徒),尤其是人类生活的各类各样的“安排”;也是苦闷启发了思想本身,从而决定了一种哲学,对咱们而言,那就是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在这里,咱们咱们不纠结于前者外部世界的问题,咱们挽留于此的是一种“主观性”的传承。
叔本华的哲学来自于对苦闷的体验,所以咱们需要首先理解苦闷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不过事实上也给不出什么概念来,若是咱们愿意,
苦闷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但它是一种完全特殊的体验,一种人们希望能够有所体验却什么也体验不到的体验。
苦闷因此是一种缺失的体验,一种人们希冀、乃至从某一固按时刻起开始等待,却始终不曾来临,也永远不会到来的东西。
每当人们取得一次知足,苦闷就会随之而来。
叔本华以为,苦闷揭露了不同于痛苦的、无法证明的知足的表现。
终于与咱们一开始的痛苦说到一块去了,这儿的苦闷体验说的有点玄乎了,其实它也没那么玄乎的。
有个叫保罗·瓦莱的诗人在《海滨墓园》中写道,“犹如果子被吃完,变成饱胀的快感,犹如它将消失化为快乐……”这个诗人实际上是个幸福的诗人,他以为欲望之终和厌倦之初是体验幸福之时,在这短暂的时段中,果实化为快感。
这欲望之终即是咱们达到目的之时,很简单,在四级成绩刚出来知道咱们不仅没挂还过考不错时,咱们的欲望达到了,当初可能有过一丝淡淡的喜悦,可是再过了没两天后这种快感就消失了,这就开始厌倦了,所以说在这个欲望之终与厌倦之初中间的这点小小间隙就是咱们体验幸福之时。
但这也仅仅是这位诗人这样以为,所以说他仍是幸福的,到了叔本华这儿,他把本来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幸福的权利也给剥夺了,他看待问题的角度更为灰暗。
在他眼里,不仅变成“快乐”的果实消失了,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快感在作为快感被感受到之前已经“转变消失”了。
换句话说,活着界的秩序中,也就是意志和时间的秩序中,幸福从未得以预见。
他的意思就是说咱们四级过了的时候恍如有过的那点幸福事实上是虚假的,是没有被存在过的。
是不是有些难以理解,确实,恍如是进入了一个悖论,但这个悖论其
实也挺容易理解的,因为他说“人们所说的知足和幸福并非清楚,其本质是消极的;在知足中,并非存在踊跃的东西。
任何知足都不是通过其自身及其运动使咱们感到知足,他必需是某种欲望的知足。
欲望,实际上是剥夺,是所有快感的前提。
但是,欲望止于知足,快感也是如此。
”这意思就是人们会有知足这种感觉,是以欲望为前提的,就恍如你有“要过四级”的欲望,所以你知道“没过四级”的痛苦,所以你才会有“四级过了”的这种知足感,才会有“四级过了”的这种幸福感,但当你四级确实过了时,你“过四级”的这种欲望已经没有了,这种欲望没有了,你“四级过了”的快感也就无从体验了。
当四级没过时咱们可以体验到痛苦,但过了四级时的知足去无法体验,这种痛苦得以查验,而快感、知足的无法查验验就是所谓的“苦闷”的体验。
叔本华就说,哲学的震动的产生,不仅要有对不幸的体验,还要有对幸福的不可能的体验,这二者的结合即是对苦闷的体验,这决定着哲学震动和哲学赖以发挥的根基。
如此说来,人一生要么是重复于周而复始的对欲望的追求,因此一生都处于痛苦当中,要么就是在意志达到某个目的以后而不能不处于苦闷的体验当中。
这是不是就是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呢?其实也并非如此,叔本华创造了“注视”用以形成对苦闷的漠视,要不然这日子可真是无法过了,对吧,不过在这儿咱们就不一一累赘了,that*s all!。
网络帖子
学完小逻辑并把这种逻辑运用到自己思考问题方式中的人,你和他谈灵魂谈虚无谈人性是对牛抚琴,他们只会用被黑格而的逻辑扭坏了的脑筋来思考这一切,把人性和灵魂套上古板的公式来解释,叔本华与黑格尔的对抗实际上是两种哲学偏
向之间的较量。
他失败,因为他不属于那个时期.在柏林大学任教时,他试图和黑格尔
在讲台上一决高低,结果黑格尔的讲座常常爆满,而听他讲课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超
出过三人.叔本华身后,有关他的哲学讲座逐渐将黑格尔排挤了出去,终于报了昔时
一箭之仇。
他一时成了德国最时兴的哲学家。
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18次
黑格尔的哲学是西方社会哲学的始祖,也就是说是根,他的哲学崇尚物质,存在,强权,这是他倡导的哲学的中心思想,这种哲学在叔本华看来过于个人和自私,贬低了人性和责任,是文化中的糟粕,这中哲学思想的推广和成功将造成社会拜金主义和权利至上的泛滥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倒退。
叔本华的理论纯属悲观到他老妈都不认识了。
还是黑格尔的较为积极,国家意志!
所以德国人都特有责任感,而且德国的军事力量如此强大!
他们两个研究的实际上是一样一个事物,一个现象!不过是这个事物的不同部份,一个研究的是头,一个研究的是身子和手脚。
唉,他们自己不知道,很多人也
不知道。
黑格尔的观点没有错,错在不知道人只是宇宙发展阶段性的产物叔本华也
没有错,错在要用铅笔在铅笔身上写字
至于牛顿和爱因斯坦错的就很远了。
是的,他们总结的自然科学怎么看都是对的,可是,科学实际上是对真理的比喻描述。
咱们听比喻句感觉很容易明白,在特
定的场合比喻句也可以代替原理本身,可是仍然不是真理。
假设我和他们俩生于同一个时期,又不用为三餐费心,我必然可让他们两个成
为宜朋友,而且彼此佩服。
楼上没说到点子上去. ,黑格尔是在解释咱们要如何才能发展。
叔本华说:咱们
再如何,都米意义. 。
意义这个虚无的东西,就在尼采这里放大. ////////
【第一章人的本性
人是什么、人是本性、人的性格、道德本能、人有什么、地位,或他人眼中的位置、心理的观察
第二章人生总论
周详的准备、人生的选择、人生之旅、福分的划分、人的命运、人世的痛苦、生存的虚无、一切的尽力和欲望皆为迷误、幸福犹如梦幻,痛苦才是现实、
第三章处世之道
通盘观察自我、此刻才是实在的、幸福有限、脑力工作是获取幸福的源泉、不断自我反思、幸福意味着自我知足、远离吃醋、坚持到底,做出成绩、抑制想象、自制的重要性、生命在于运动、人生的快乐、身在福中要知福、相信自我、两个生命、平庸与才干、维持心境安静、心灵的内在财富是真正的财富、自大与自豪、心智的优越性、心灵的贫瘠、独善其身的益处、智者的需求、心境安静的来源、适度的比较、幸福的因素、他人的观点、警戒贬抑与侮辱、勿吃醋和排斥他人
第四章待人之道
待人宽容如待己、明晰个性不同、“同流才能合污”、爱与尊重、不同的人、正确的观点、适当鄙视、知人断事、自律与强制、以人为鉴、友谊不靠得住、韬光养晦、信赖与怀疑、礼貌和尊重、该做与不该做、不可辩驳他人的观点、意志的亢奋、洁身自好、缄舌闭口
第五章爱与恨,生与死
第六章人生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