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蒙古族学生语言思维模式训练
如何培养学生在蒙语文课堂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在蒙语文课堂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蒙古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因此,蒙语教学应主要围绕话题完成交际性任务等学习活动来展开。
教学设计要重视话题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思维、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培养不是孤立的教学行为,应尽可能多地容入到教学之中,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
衣兰教授说过:“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对话与交流,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
教学的本质是活动,课堂是一个富有情趣、挑战、生机的大大小小的活动创建起来的。
因此,教师采取活动化的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
活动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活动不能仅仅理解为让学生活跃起来,动起来,教学内容要在活动中渗透,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都要在活动中努力实现。
蒙语教学活动设计要围绕语言活动,所设计的活动体现整体性(活动的整体设计围绕一个主题,语言内容展开已经交际过程、情节过程的发展为线索,展开教学),所设计的蒙语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所设计的活动要充分体现主体参与性,所设计的活动要有足够的弹性;所设计的活动内涵要有一定的人文性;所设计的活动模式尽可能体现多元性。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控,推进教学过程,同时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
要想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首先要有明确的教育思路,体现备课中,只有把设计好的活动投人教学中,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一个渔夫,每一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
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的空手而归。
等他上岸后,才知道市场上是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捕螃蟹。
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又一无所获。
回到岸上,他又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
于是他发誓下次无论是墨鱼还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
蒙古语学习者如何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蒙古语学习者如何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于蒙古语学习者来说,掌握这门语言不仅是对语言知识的积累,更是开启与蒙古文化深入交流的钥匙。
那么,蒙古语学习者应当如何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呢?首先,深入了解蒙古文化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基础。
蒙古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魅力。
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观看纪录片、电影等方式,全方位地了解蒙古的历史、地理、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比如,了解蒙古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蒙古帝国到现代的蒙古国,这能帮助学习者理解蒙古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
地理环境方面,蒙古是一个广袤的内陆国家,其独特的草原风光和气候条件塑造了蒙古人民坚韧、豪爽的性格特点。
宗教在蒙古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了解蒙古的宗教信仰和相关仪式,能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蒙古人民的精神世界。
再者,风俗习惯是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蒙古人热情好客,在接待客人时有着独特的礼仪。
他们会献上哈达,表示尊敬和祝福。
还有蒙古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期间有骑马、射箭、摔跤等精彩的比赛和表演。
通过了解这些风俗习惯,学习者能够在交流中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其次,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是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键。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真正掌握。
蒙古语学习者可以参加蒙古语角、与蒙古留学生交流、参与蒙古文化活动等。
在蒙古语角中,学习者能够与其他蒙古语爱好者一起练习口语,分享学习心得,互相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
与蒙古留学生交流则是一个更直接、更真实的语言实践机会。
可以邀请他们一起吃饭、逛街,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感受蒙古语的实际运用和文化差异。
参加蒙古文化活动,如蒙古音乐会、舞蹈表演等,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艺术作品,还可以与当地的蒙古艺术家和观众交流,深入了解蒙古文化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
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入蒙古语学习社群,与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交流经验,拓展视野。
蒙古语母语者的思维模式有何特点
蒙古语母语者的思维模式有何特点蒙古语作为蒙古族的母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对于蒙古语母语者来说,他们的思维模式在诸多方面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语言结构影响思维模式。
蒙古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语法结构的语言,其名词有丰富的格变化,动词也有多种时态和语态的形式。
这种语言结构使得蒙古语母语者在思考和表达时,对于事物之间的关系、动作的状态和时间顺序等方面有着更为细致和精确的认知。
比如,通过名词的格变化,他们能够更清晰地表达出主体、客体、工具、地点等各种关系,从而在思维中构建出更为复杂和准确的概念框架。
蒙古语母语者的思维模式具有强烈的具象性。
由于蒙古民族长期以来的游牧生活方式,他们与大自然紧密相连,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十分敏锐。
在蒙古语中,有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来描绘草原、牲畜、天气等自然现象。
这种丰富的词汇系统使得蒙古语母语者在思维过程中更容易形成直观、具体的形象,善于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归纳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
在思维的逻辑性方面,蒙古语母语者往往表现出一种基于经验和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
他们注重实际经验的积累和传承,通过代代相传的故事、谚语和习俗来传递知识和价值观。
这种思维模式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更多地依靠过去的经验和集体的智慧来进行判断和决策,而不是纯粹的抽象推理。
蒙古语母语者的思维还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
在蒙古族的文化传统中,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这种观念在语言中也有所体现,蒙古语中常常通过综合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和现象,而不是将其分解为孤立的部分。
因此,蒙古语母语者在思考问题时,更容易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不是仅仅关注局部的细节。
情感因素在蒙古语母语者的思维模式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蒙古民族以热情豪爽、重情重义而著称,这种性格特点在语言和思维中也有所反映。
他们在交流和思考中,往往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善于通过情感的共鸣来理解他人和解决问题。
在蒙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中学生作文指导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所以创新教学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它是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主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刻地了解学生,在情感、思想方面始终和学生保持一致,把学生看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也就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环境。
六、采取分层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小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身高、性格、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
这也意味着教师应当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例如,在球类教学中,男生普遍喜欢打篮球,而女生对这类剧烈的运动往往比较排斥,所以体育教师可以进行差异化教学,组织男生进行篮球运动,而组织女生进行乒乓球、羽毛球这类剧烈性稍微低一些的运动。
这样,男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女生的学习需求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
七、体育与生活结合,降低教学难度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身高普遍较低,而篮球的体积大,篮网的高度高,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具有挑战性。
加上小学生天生好玩好动的性格,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也要相应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所以,在篮球运动的教学中,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用气球或者小皮球代替篮球。
同时降低篮网高度,设置专门的篮球架。
看似气球很容易投入到篮网中,其实很难掌控。
这样就提高了它的难度,同时增加了其趣味性。
而皮球由于稳定性差,所以投到篮网中也不容易。
八、应用情境教学,丰富多样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故事或者情境引入课堂中,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内容表现得会更积极,心理“能够胜任”的比重大,思维活跃;另一方面,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相比较于直白的理论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情境教学形式,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有效的情境创设,会把原本机械、呆板的体育课变成主动探索的乐园,学生在“玩中学”的过程中,不仅体育兴趣得到培养,体育技能得到提升,而且創造力甚至创新力都能得到挖掘。
蒙古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训练
蒙古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训练蒙古语作为蒙古族的母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在蒙古语教学中,为了让学习者能够有效地掌握这门语言,需要注重多个方面的训练。
首先,语音语调的训练至关重要。
蒙古语的语音具有独特的特点,包括元音和辅音的发音方式、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等。
在教学初期,教师应该让学生准确地掌握蒙古语的基本发音规则,通过示范、模仿和反复练习,让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发出每一个音。
同时,要注重语调的训练,因为语调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语义的差异。
例如,陈述句和疑问句的语调就有明显的区别。
词汇积累是蒙古语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丰富的词汇量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类记忆、联想记忆等方法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比如,按照生活用品、动物、植物等类别进行词汇的学习和记忆。
同时,要注重词汇的实际运用,通过造句、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词汇。
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
蒙古语的语法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名词的格、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
教师应该系统地讲解语法知识,并通过大量的例句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蒙古语语法与学生熟悉的其他语言的语法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蒙古语的语法规则。
听力和口语训练是提高蒙古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蒙古语的音频材料、观看蒙古语的影视作品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蒙古语语言环境,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同时,要创造更多的口语表达机会,如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等,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蒙古语,培养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
阅读和写作训练对于提高蒙古语综合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方面,可以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蒙古语文章、书籍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在写作方面,从简单的句子、段落开始,逐渐过渡到短文、作文,培养学生用蒙古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写作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蒙古族学生的语言使用及态度问题探讨
蒙古族学生的语言使用及态度问题探讨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多民族国家中国,蒙古族作为其中的一支重要民族,他们的语言使用及态度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蒙古族学生的语言使用习惯和态度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蒙古族学生的语言使用习惯蒙古族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主要使用蒙古语,这是他们的母语和文化标识。
在家庭和部分地区学校,蒙古语仍然是主要的交际语言,蒙古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对蒙古语的熟悉和运用能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汉语在各个领域的普及,蒙古族学生对汉语的使用也逐渐增多。
特别是在城市地区,蒙古族学生需要使用汉语进行学习和日常生活。
这样的变化带来了一些语言使用习惯的问题。
首先,蒙古族学生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时会面临一定的困扰。
由于汉语和蒙古语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学生在使用两种语言时容易出现思维转换和语言表达的难题。
比如,在用汉语表达某个概念时,他们可能会受到蒙古语思维模式的干扰,导致表达不准确或不流畅。
其次,蒙古族学生在使用汉语时会受到发音和语音语调的困扰。
蒙古语和汉语的语音系统存在差异,例如,蒙古语中有一些特殊的元音和辅音,而汉语中没有。
这样的差异使得蒙古族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汉语时难以准确地发音和把握语音语调,影响了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二、蒙古族学生的语言态度问题语言态度是指个体对于某种语言的理解、使用和评价态度。
在多语言环境中,蒙古族学生的语言态度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
一方面,由于汉语的普及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蒙古族学生对蒙古语的使用和态度可能出现消极的转变。
例如,他们可能认为蒙古语只是一种地方性语言,对自身发展没有太大的价值,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倾向于使用汉语。
另一方面,一些蒙古族学生对于蒙古语的重要性和使用的认识不足。
他们可能缺乏对蒙古语的自信,认为只有掌握汉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忽视了维护和使用自己的母语的重要性。
小学蒙语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探析
小学蒙语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探析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直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
因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核心。
蒙语文作为蒙古族学生的母语更是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所以在对学生传授蒙语文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出的民族人才才能是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与时俱进的合格的国家建设者。
那么,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就我十几年的蒙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浅谈一下个人心得体会。
1 运用蒙语文特殊的文化特点,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创新氛围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如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生动活泼幽默的语言、充满激情的状态,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状态。
他们面对新的教材,新的理念,会感到兴致高昂。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恰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
我校学生生源不一,有来自县城的,有来自乡下的,可以说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蒙语言环境和氛围,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听不懂蒙语,更谈不上会说了。
学习蒙语文跟学习外语差不多。
这就要求我们蒙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
精心备课,上课,创设学习环境。
每节课的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开课伊始,便精心设计情境,通过蒙语歌曲、好来宝、儿歌、舞蹈、讲故事等蒙古族特有的文化形式创设蒙语言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蒙语、运用蒙语进行交际的渴望。
为下一步教学的开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做好必要的铺垫。
1.1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才能谈得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的质疑问难。
因此,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能够“亲其师,信其道”,而后“乐其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融入学生当中,以他们一份子的身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交流见解,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共同商量,给学生创设一种勇于思考、勇于发言的开放性教学氛围。
蒙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蒙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者:王淑丽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12年第01期蒙语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索获取民族语文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不行的。
因而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双边有效的互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主人翁的态度,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
这是众多蒙语文教师的共识,我们都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奉献、求真、创新、奋力前行,实现人生价值。
下面就谈谈本人几年来在蒙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1.由相似的内容引入课文蒙语课文的文体较多的是介绍蒙古地区,从而了解蒙古民族的灿烂文化,由民族英雄陶格图的出生地吉林省的前郭尔罗斯旗导入到黑龙江省的后郭尔罗斯旗。
从中国的版图上直观的找到两个地区,使学生易于接受,由此导入学生能更好地领悟这两个地区的人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不图萨尔的后代,将地名与民族情感融为一体。
2.由相关的内容引入课文在教《蒙古人》时,先放映一段资料《蒙古草原》的蓝天、碧水、草地、牛羊、马群等场面,然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接着追问: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数是什么民族?蒙古人都集中在哪?有多少人口?他们讲的语言情况怎么样?这就很自然地导入新课文的学习。
3.由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课文如学《好汉三艺》一课,教师先设置这样一个教學情境,“找两名学生演示摔跤”学生回答后,教师趁势引导:“蒙古摔跤是传统的体育活动,它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摔跤,具有民族性,现在是大众化的传统体育。
下面让我们目睹一下那达慕大会上的蒙古摔跤,同时再现射箭、赛马活动。
”师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射箭、赛马。
”临时让学生模仿几个动作,教师给予指导并介绍这三项是蒙古族的好汉三艺。
在这种轻松的情景中体验蒙古体育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二、课堂教学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在蒙语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有的内容教师讲得深、讲得透,甚至反复强调,而学生依然没有掌握,这是因为教师的“教”未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浅谈如何提高蒙古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18FAXIAN JIAOYU 2018/08教育前沿 Jiao Yu Qian Yan …………………………………………偏远地区的蒙古族学生,他们身边的小伙伴都是本民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都使用母族,在家里与父母、兄弟姐妹的正常交流也都使用母语。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学生的汉语水平不高,大部分学生不能熟练地用普通话正常交流。
学生在教室、宿舍、食堂、游戏时都喜欢用本民族语言,并且有时还会把母语带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正常交流都成了问题,这就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注重对七年级新生加强普通话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才是提高蒙古族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语言环境,加强普通话的训练1.培养学生使用普通话的习惯蒙古族学生由于受生源地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用母语进行交流已成为习惯,因此要让他们开口说汉语是件比较困难的事。
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说汉语,让他们明白只有多说才能有所提高,在生活中,蒙古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同住一个宿舍,一起吃饭,一起学习,学校的一些醒目地方都贴着“请讲普通话”等标语,课堂教学中硬性规定,学生回答问题必须使用普通话。
学生不敢说,教师就自己或找说得好的学生示范,让学生模仿,并利用加操行分、红花台、分钟演讲比赛、朗读课文、听经典名著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增强他们说普通话的勇气和信心。
久而久之,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改变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考核方式以往的教学方式,课堂基本上是一言堂,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说”的机会,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听、说之类的实践训练都忽略了。
再者,对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考核多是采用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形式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难以得到全面的考核。
因此,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汉语实践训练,其汉语学习仍然是只会写,不会说,不会听。
今后对民族学生的考核应该增加听、说、读等能力的考核,促使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重视普通话的训练,认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这样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
蒙古语学习者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蒙古语学习者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学习蒙古语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蒙古语的语言结构和文化内涵,还能提升我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作为蒙古语学习者,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呢?首先,要建立扎实的语言基础。
这就如同盖房子需要稳固的地基一样,对于蒙古语的语法、词汇、发音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前提。
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要素,我们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在学习语法时,不能仅仅满足于死记硬背规则,而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规律。
比如,蒙古语中的动词变形规则繁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法规则,从而更好地运用它们。
词汇的学习也不能局限于记住单词的意思,还要了解其用法、搭配和语境。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词汇,要通过对比分析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差异。
例如,“_____”和“_____”这两个词,虽然意思相近,但在使用上却有细微的差别。
通过批判性地思考这些词汇的特点,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运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掌握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后,要积极参与语言交流。
与母语为蒙古语的人进行交流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交流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和表达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分析和判断。
当我们听到或读到与我们所学的规则不一致的语言表达时,不要急于否定或排斥,而是要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也许这是一种方言用法,也许是一种新的语言变化。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不断拓展自己对蒙古语的认识,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
同时,在交流中要敢于提出问题和质疑。
如果对某个词汇的用法或某个句子的结构感到疑惑,不要害怕犯错,大胆地向对方请教。
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激发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阅读蒙古语的相关材料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无论是文学作品、新闻报道还是学术论文,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和思考的空间。
蒙古语学习者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蒙古语学习者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语言学习不仅仅是掌握语法和词汇,更是培养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蒙古语学习者来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门语言,还能为个人的发展和未来的职业选择创造更多的机会。
那么,蒙古语学习者应该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呢?首先,要建立对蒙古语文化的深入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蒙古语也不例外。
蒙古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历史、艺术、哲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蒙古的历史、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蒙古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例如,蒙古的长调民歌,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表达,反映了蒙古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当我们了解这些文化背景时,对于蒙古语中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就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我们在语言运用中的创新思维。
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这包括与蒙古语母语者进行交流、参加蒙古语的演讲比赛、戏剧表演等。
在与母语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接触到最地道、最鲜活的语言表达,学习到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创新用法。
而参加演讲比赛和戏剧表演等活动,则能够锻炼我们运用蒙古语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比如,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组织语言、运用修辞手法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这无疑会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也能为培养创新思维提供助力。
除了传统的教材和课堂学习,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蒙古语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可以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角色在各种场景中的语言交流,学习到实际生活中的创新表达方式。
同时,互联网上的蒙古语学习网站、论坛和社交媒体群组也是宝贵的资源。
在这些平台上,我们可以与来自不同地区的蒙古语学习者交流心得,分享学习方法和创新的语言学习经验。
勇于尝试用蒙古语进行创作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可以从简单的日记写作开始,逐渐过渡到诗歌、故事等更具创造性的文学形式。
蒙古语学习者如何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蒙古语学习者如何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技能,对于蒙古语学习者来说,具备这种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蒙古语的语言结构、文化内涵,更有效地运用蒙古语进行交流和学习。
那么,蒙古语学习者应该如何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呢?首先,要建立扎实的蒙古语基础知识。
就像盖房子需要稳固的地基一样,学习蒙古语也需要牢固的基础。
这包括熟练掌握蒙古语的字母、发音、词汇、语法规则等。
只有对这些基础知识有清晰的理解和准确的运用,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
在学习词汇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记住单词的意思,还要思考词汇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比如,有些蒙古语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或者有相似含义的词汇在用法上存在细微差别。
通过对比和分析这些词汇,能够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
对于语法规则,不能死记硬背,而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规律。
例如,蒙古语中的动词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种形式更合适。
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加深对语法的理解,也能够在实际运用中做出更准确的选择。
其次,广泛阅读蒙古语的各种文本材料是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不仅能够增加词汇量和熟悉语法,还能培养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选择阅读材料时,可以涵盖不同的文体和主题,如小说、诗歌、散文、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通过接触多样化的文本,能够更好地理解蒙古语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提问和思考。
比如,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观点,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论证是否充分有力。
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子或段落,可以反复阅读和分析,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作者的进行比较和碰撞。
如果对作者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要尝试用蒙古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理由和依据。
这样的互动和思考能够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提高蒙古语的表达能力。
再者,积极参与蒙古语的交流和讨论也是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蒙古语专业学生应该注重哪些实践训练
蒙古语专业学生应该注重哪些实践训练对于蒙古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训练是提升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关键环节。
通过实践训练,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蒙古语人才的需求。
那么,蒙古语专业的学生究竟应该注重哪些实践训练呢?首先,口语交流实践训练至关重要。
语言的首要功能是交流,蒙古语也不例外。
学生们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口语交流活动,如与蒙古族同胞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参加蒙古语角等。
在这些活动中,要勇敢地开口表达,不要害怕犯错。
可以从简单的日常问候、自我介绍开始,逐渐深入到对某个话题的讨论。
同时,要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模仿蒙古族母语者的发音方式。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看蒙古语的影视作品、收听蒙古语广播等方式,培养语感,熟悉蒙古语的常用表达方式和口语习惯。
其次,翻译实践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蒙古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汉蒙互译能力。
在实践中,可以从简单的句子和段落翻译入手,逐步过渡到篇章翻译。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进行翻译练习。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理解原文的含义,准确传达信息,同时还要考虑到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的差异。
为了提高翻译水平,可以参加翻译比赛,或者参与实际的翻译项目,积累经验。
再者,写作实践训练也不能忽视。
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
学生们可以从日记、短文开始练习,逐渐尝试撰写正式的公文、论文等。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法的正确使用、词汇的恰当选择以及篇章结构的合理性。
同时,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另外,还可以关注蒙古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象,用蒙古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蒙古语专业学生还应该注重文化实践训练。
蒙古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蒙古族文化的载体。
了解蒙古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蒙古语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们可以参加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活动,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与蒙古族长辈交流,深入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内涵。
蒙古语学习者如何提高语言应用的灵活性
蒙古语学习者如何提高语言应用的灵活性对于蒙古语学习者来说,提高语言应用的灵活性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语言应用的灵活性不仅体现在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基本的语言信息,还包括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以达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蒙古语学习者提高语言应用灵活性的方法和建议。
首先,大量的阅读是提高语言应用灵活性的基础。
通过阅读蒙古语的各种材料,如小说、报纸、杂志、学术文章等,可以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能够学习到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还能够了解到不同的文体和写作风格,从而拓宽自己的语言视野。
同时,阅读也有助于培养语感,让学习者更加熟悉蒙古语的语言规律和逻辑。
在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水平的材料。
对于初学者,可以从简单的儿童读物、寓言故事等开始,逐渐过渡到较为复杂的文学作品和学术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和语法结构,不要急于查字典或参考语法书,可以先根据上下文猜测其含义,然后再进行核对和学习。
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推理和理解能力,提高语言应用的灵活性。
其次,多听多说也是提高语言应用灵活性的关键。
听力和口语是语言交流中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多听蒙古语的广播、音乐、电影、电视剧等,可以熟悉蒙古语的语音、语调、语速和常用的口语表达方式。
同时,积极参加蒙古语的口语交流活动,如与蒙古语母语者对话、参加语言交流班或小组讨论等,可以让学习者在实际的交流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度和准确性。
在口语练习中,不要害怕犯错,要敢于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即使表达不够准确或流利,也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纠正来提高。
同时,可以模仿母语者的发音和表达方式,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和重音的位置,让自己的口语更加自然和地道。
此外,学习蒙古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提高语言应用的灵活性也非常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蒙古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习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蒙古语学习中的语音训练有何技巧
蒙古语学习中的语音训练有何技巧蒙古语是一门拥有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
对于想要学好蒙古语的人来说,语音训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语音基础不仅有助于准确表达和理解,还能增强与蒙古语使用者的交流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蒙古语学习中语音训练的一些技巧。
首先,要了解蒙古语语音的特点。
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其语音系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例如,蒙古语中有元音和谐律,即同一个词中的元音在性质上要相互协调。
元音分为阳性、阴性和中性,这在发音时需要特别注意。
此外,蒙古语还有一些独特的辅音,如软腭音、小舌音等,其发音方式与我们熟悉的汉语普通话有所不同。
多听多模仿是语音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聆听纯正的蒙古语发音,比如蒙古语的广播、歌曲、影视作品等,可以让我们的耳朵熟悉蒙古语的语音语调。
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模仿听到的语音,不断重复,注意发音的细节,包括元音的长短、辅音的清浊等。
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困难,但坚持下去,就会逐渐有所进步。
学习蒙古语的字母和音标也是必不可少的。
蒙古语使用传统的蒙古文字,每个字母都有其特定的发音。
认真学习字母的发音规则和音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读出单词。
可以通过制作字母卡片,每天进行复习和练习,强化对字母发音的记忆。
注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准确。
例如,蒙古语中的某些辅音需要通过特定的口腔部位和气流方式来发音。
像软腭音“к”“г”,发音时要将舌根抬起靠近软腭;小舌音“р”,则需要让气流冲击小舌引起振动。
可以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发音动作,或者请教老师、母语者,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发音。
进行口语练习时,可以选择与他人对话。
找一个蒙古语学习伙伴,或者参加蒙古语交流活动,尽可能多地用蒙古语进行交流。
在实际交流中,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自己发音的问题,并且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纠正。
另外,录音自评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将自己的发音录制下来,然后与标准的发音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和不足之处。
这样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发音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蒙古语学习者如何提高语言运用的灵活性
蒙古语学习者如何提高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对于学习蒙古语的人来说,提高语言运用的灵活性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更好地理解蒙古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有效的交流。
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就像建造高楼大厦需要稳固的地基一样,学习蒙古语也需要扎实的基础。
掌握蒙古语的字母、发音规则、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对这些基础知识了如指掌,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做到游刃有余。
例如,蒙古语的元音和辅音有其独特的发音特点,通过反复练习准确发音,能够为后续的口语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词汇方面,不仅要记住单词的意思,还要了解其常见的搭配和用法。
对于语法,要理解各种时态、语态、句型的构成和使用场景。
其次,多听多说是提高语言运用灵活性的关键。
通过聆听蒙古语的原声材料,如广播、歌曲、电影、电视剧等,可以熟悉蒙古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以及常用的表达方式。
在听的过程中,可以模仿所听到的内容进行跟读练习,这样能够帮助我们纠正发音,培养语感。
同时,要积极创造说的机会。
可以参加蒙古语的交流活动,与母语者进行对话,不要害怕犯错。
在交流中,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语言的实际运用,了解到不同场景下的恰当表达方式。
此外,还可以自己设定主题进行口语练习,比如描述一天的经历、介绍家乡的风景等,逐渐提高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阅读蒙古语的各种材料也是必不可少的。
阅读能够帮助我们扩大词汇量,学习到不同的句式和表达方式。
可以从简单的故事书、短文开始,逐渐过渡到较复杂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
在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单词和句子不要急于查字典,先尝试根据上下文猜测其意思,这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读完之后,可以对所读内容进行总结和复述,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学习蒙古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提高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也非常有帮助。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蒙古的历史、风俗习惯、传统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含义和情感。
蒙古语学习者如何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蒙古语学习者如何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当今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学习蒙古语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技能,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蒙古文化和历史。
然而,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仅仅依靠课堂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
独立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没有外界过多干预的情况下,能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管理学习时间,并能够自我评估学习效果的能力。
对于蒙古语学习者来说,具备这种能力可以让学习更加高效、深入,也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那么,蒙古语学习者应该如何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呢?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学习者应该思考自己学习蒙古语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学术研究、旅游交流,还是为了个人兴趣。
根据不同的目标,制定出短期和长期的具体目标。
比如,如果是为了旅游交流,短期目标可以是掌握基本的日常用语,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长期目标则可以是能够流利地与当地人交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其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在明确目标之后,就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
这个计划要包括每天或每周的学习时间安排、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习方法的运用。
例如,可以安排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蒙古语的听说读写练习,将语法、词汇、阅读、写作等内容合理分配在不同的时间段。
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计划,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也是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如今,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蒙古语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学习网站、手机应用程序等。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风格选择合适的资源。
比如,对于喜欢通过视频学习的人,可以选择一些蒙古语教学视频;对于喜欢阅读的人,可以下载蒙古语的电子书或者在线文章。
此外,还可以购买相关的教材、工具书和练习册,以便更系统地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语言学习需要不断地实践和运用,才能真正掌握。
学习者要敢于开口说蒙古语,不要害怕犯错。
浅谈牧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牧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本文笔者对牧区的教师必须把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作为重要任务进行了阐述与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
接受学习是以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发现学习也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获得为目的,但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发现、分析、理解并掌握基本结构,学习内容常以问题形式呈现,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接受和发现两种学习方式应互为补充。
然而,牧区孩子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知识,缺少创新精神;内地的孩子则从小就受到鼓励通过体验发现知识。
通过感知、体验、发现知识的方式曾经赋予多少个像牛顿、瓦特等科学发明家以灵感,促使他们走向创造发明之路,取得伟大的成就啊!所以牧区的老师就得把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作为重要任务。
创新教育也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做起。
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
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
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
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其认识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蒙语文教学质量和蒙古族学生素质
浅谈如何提高蒙语文教学质量和蒙古族学生素质摘要:蒙古族是有悠长历史文化,闻名于世界的民族。
古今中外的很多学者,英雄人物都用本身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因为他们有热爱民族,热爱祖国之心。
古代有一名蒙古族贤明母亲阿伦高娃在《五箭训子》中提出的为民族成长忌讳不合,爱护联结是我们民族思维教导的重要传统内容之一,始终发挥着教导感化。
一代天骄成吉思汉重用了文武双全、忠诚诚实的汉臣而有名世界。
关键词:浅谈提高蒙语教学素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蒙语文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蒙语文教学质量,关键是教师熟悉教学难点。
下面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积累的一点经验。
一、对蒙古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居住在城市的蒙古族学生因受客观条件影响,而不接收良好的风气习惯,语言不够丰富,思维不够敏捷。
所以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语言表达方式方面进行教育。
具体做法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文内容来宣传蒙古族历史、文化、名人事迹等。
同时创设学生接收乐意接受教育的前提,让他们本身参与也是很有感化的。
蒙古族是有悠长历史文化,闻名于世界的民族。
古今中外的很多学者,英雄人物都用本身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因为他们有热爱民族,热爱祖国之心。
古代有一名蒙古族贤明母亲阿伦高娃在《五箭训子》中提出的为民族成长忌讳不合,爱护联结是我们民族思惟教导的重要传统内容之一,始终发挥着教导感化。
一代天骄成吉思汉重用了文武双全、忠诚诚实的汉臣而有名世界。
蒙古民族作家尹扎娜西用蒙古语文字创作了《青史》、《一层楼》、《泣红亭》等三部巨作,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著名作家玛拉沁夫、敖斯尔、那?赛音朝格图、布林布和,其木得道尔吉等,用聪慧才干创作了有价值的新作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
所以培养蒙古族学生的热爱民族,学习应用民族语言文字,尊重民族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不只依附教师们,而学生家长们也有教育子女的义务。
家长也常常重视以身作则,对后代常常做思维教导。
这不只是学好民族语言文字的实际性和远见性,也是学好蒙语文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蒙古族学生语言思维模式训练
蒙古族中学生由于习惯使用自己的母语来进行思维,所以他们的思维模式有其特殊性。
而他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是汉语教育,现实的表达用的是汉语。
这样,思维工具和思维结果的显示就需要不同的语言。
从思维结果到表达出来要经过一个转换过程,这是造成蒙古族中学生表达困难的主要原因。
在教学中,必须找到相应的训练策略加以克服。
标签:思维模式;内译;训练策略
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在日常交际中绝大多数蒙古族人使用的语言是他们的母语——蒙语。
在语言的使用方面,她又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其特殊性在于:本民族各成员之间在交往的时候,除非双方都使用汉语,否则就是口头表达用蒙语,书面表达用汉语,这就形成了口头和书面分别使用不同语言类型的现象。
一般说来,一个民族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有对应的同种文字可记录。
蒙古族却不一样,除了有关本民族语言的论著外,记录母语时往往需要直接翻译成汉语,这种使用语言过程中的“双选”方式在社会交际中是极为少见的。
我们知道,尽管学术界对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看法有许多分歧,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在这一点上,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既然人类思维必须依赖于语言,那么,不同的语言就会带来不同的思维特点。
根据这一论断,考察蒙古族学生群体的思维过程,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模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形象思维过程的“内译”模式
蒙古族学生从小就使用蒙古族母语,入学后需要学习的是汉语言文字,这当然是蒙古族人民的自愿选择。
而他们从小习得的蒙语,在本土民族的交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用蒙语进行思维已是根深蒂固,他们思维的结果,也是习惯通过蒙语进行口头表达。
入学以后,他们需要学习汉语言,相对于汉族学生来说,蒙古族学生就必须有一个过渡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学习中,他们必须将两种语言加以对照,然后才能将思维的结果用汉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内译”过程。
经过“内译”才能得出思维结果的过程,使得这种思维带有很大的间歇性特征。
比如:要用汉语表达出“家乡新貌”的意思,在蒙古族学生的形象思维里,首先是依靠蒙语想象的“家乡”及其“新面貌”,之后再将蒙语词汇和汉语的词汇等同起来,进而用汉语表达出“家乡新貌”的意义。
这个过程,类似于将英语同步译成汉语的过程。
不同的只是,同步英译汉是在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仅仅是为转达信息的需要,它可以非常简略;而“蒙译汉”则是从一种语言转入对尚未熟练的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其目的是通过替代的方式来表达意义,而且出于学习的需要必须做到精确表达。
相对于从小就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学生而言,习惯使用蒙语的学生的思维模式就显得相当特殊了。
蒙古族学生在思维中需要“内译”而造成的“间歇”,从表面上看,给人的印象是表达
反应迟钝,说话不流畅,其实这是他们的思维习惯造成的,与智力因素并无关联。
它是蒙古族学生汉语表达障碍的根源之一。
二、逻辑思维过程的“叠加”模式
这里所说的“叠加”,指的是蒙古族学生在进行逻辑思维时需要用两种语言作为辅助工具,在作出正确的逻辑判断之前须做重叠思索,才能使表达符合逻辑。
比如说,看到前面有一棵大树,蒙古族学生往往先使用蒙语加以领会,蒙语的语序是“前面有棵树大一”,倘若要将这一句意表达出来,就得依赖汉语再做一次思考,明确蒙语的“有棵树大一”与汉语“有一棵大树”是等同的,说出来才符合汉语的表达逻辑。
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归根结底也还是蒙古族学生共用两种语言造成的。
因为,“叠加”思维的双重过程,仍然达不到提高学生表达的敏捷度的要求,从思维的品质上说,它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使用思维工具过程的“叠加”模式,构成了蒙古族学生表达上的天然障碍。
表现在,一是由于增加思维量而导致表达速度的迟缓;二是由于把握不准而导致表达逻辑紊乱。
许多蒙古族学生甚至到了高中学习阶段,仍然对口头表达产生恐惧感,这不能完全归结为心理问题;而在书面表达上,也经常出现类似于“当时我们就在背后山”这样“夹蒙”句子的现象。
三、理性思维过程的简约模式
理性思维是高一级形式的思维,它需要思维者具有判断推理的能力。
判断推理同样要依赖语言,如果仅限于思维而不需表达,那么各人的思维进程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但如果要求将思维结果用“外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个人的思维模式就得到了反映。
正如上文所论,蒙古族学生习惯使用蒙语思考问题,但表达时要用汉语。
从思维到表达,按照维果茨基的说法,就是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生成。
通俗地说,“外部语言”实际上就是发出了声音或者写成了文字的语言。
维果茨基是一个思维决定论者,他承认“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不同。
多数社会语言学家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说话者的言语表述动机必然受到语境、信息内容和听话者态度的影响”。
为了避免表达上的“错漏”,他们往往采取“简约”的方法应付,特别是在理性分析、推理方面的“简约”。
从教学实践来看,蒙古族学生最不愿接触的是“请你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类的学习问题。
为什么?因为要顺利地把自己的真实意思作合乎语言规则的表达实在不容易,需要说的话,干脆就说得简之又简。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表达上的障碍:要么很难透过语言表象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刻地分析;要么对问题虽有自己的见解却难于将它传达出来。
上述几点,说明蒙古族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障碍有它的深层原因。
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要求社会个体要适应社会的形势,个体语言的发展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蒙古族中学生要实现习惯思维方法上的更新,从运用蒙语思维过渡到运用汉语思维,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作为一种训练策略,在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尽量要求自己使用汉语进行思维,进而形成一种习惯。
但仅就教学实践的范畴来
说,蒙古族学生力求使用汉语进行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当他们真正能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一工具之后,其汉语表达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