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急救规范及标准
急症处理规范管理制度
急症处理规范管理制度1. 前言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医院急症处理流程,提高急诊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全部医务人员都应严格遵守本规定。
2. 急症接诊流程2.1 前台接待•患者或家属来到急诊科前台时,前台工作人员应快速询问患者的主诉和症状。
•前台工作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症状评估病情,并依照急诊分诊标准将患者分级。
•分诊标准应从高到低分为红、黄、蓝、绿四个等级,确保高危患者能尽快得到治疗。
2.2 急诊医生接诊•急诊医生应及时接诊分级为红或黄的患者。
•医生应认真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服药情况,认真记录相关信息。
•急诊医生应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一步诊断和处理。
2.3 应急处理•急诊科应配备必需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在急症处理过程中,医生应依据患者的病情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急救措施包含但不限于心肺复苏、止血、缓解疼痛等。
3. 急症治疗流程3.1 诊断与检查•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急诊医生应及时进行初步诊断,并订立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病情,医生应合理布置相关检查,确保准确诊断。
3.2 治疗与护理•急诊医生应依照诊断结果及时进行治疗,包含药物治疗、手术或其他方式治疗。
•医生应遵从医院相关的操作规程,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护士应帮助医生进行治疗,并及时记录治疗过程和效果。
3.3 转院或留院决策•对于需要进一步治疗和察看的患者,医生应依据病情推断是否需要留院察看或转院治疗。
•医生应明确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与患者或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取得书面同意后方可进行转院或留院操作。
4. 急症处理记录与信息管理4.1 病历记录•医生应认真记录患者的病历,包含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初步诊断、治疗方案等。
•病历记录应规范、准确,并及时归档和保管,便于患者病情追踪和后续治疗。
4.2 医疗信息系统管理•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医疗信息系统,并对急诊科医生进行培训和引导,确保正确使用系统。
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
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根据你的要求,我将按照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写一篇1500字的文章。
请注意,以下文章仅为模拟示例:----------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急诊急救是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及时对病情危急的患者进行救治,提高生存率和治愈率。
为了规范和提高我国120急救的管理水平,保证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相关部门发布了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该规范细化了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流程,以下是该规范的主要内容。
1. 急救病历记录和信息管理根据规范,120急救人员在接到急诊呼叫后,应立即前往现场进行救治。
在急救过程中,记录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过程非常重要。
规范要求急救人员使用电子病历系统或纸质病历记录患者信息,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主观症状、体征、诊断和处理方案等。
这些记录不仅可以为患者的后续救治提供参考,也是进行医学研究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数据来源。
2. 急救队伍建设和培训规范强调了120急救队伍的建设和培训,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应资质的急救人员。
急救人员需要掌握基础急救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心肺复苏、止血和急救药物等技术手段。
此外,规范还要求急救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其应对各种急诊情况的能力。
3. 急救设备和药品配置规范明确了120急救车辆所需的设备和药品配置。
急救车应配备急救箱、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基础设备,并储备常用的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硝酸甘油等。
这些设备和药品的准备和维护应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以确保在急诊情况下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
4. 医疗机构的协调与合作急诊急救工作不仅仅是120急救人员的责任,医疗机构的协调与合作也至关重要。
规范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急诊急救联动机制,明确各级医院的职责和急救转诊流程。
在急救过程中,要保证患者的迅速转运和就近就医,提高急诊科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救治。
5. 急救服务的质量控制为了提高急救服务的质量,规范强调了急救过程的质量控制。
急诊急救流程与规范
急诊急救流程与规范急诊急救流程与规范是指在医疗机构中,针对急诊患者的处理和诊疗过程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急诊急救流程与规范的内容,包括患者接诊、初步评估、治疗方案制定、实施治疗、监测和观察、病情评估和转诊等方面。
一、患者接诊1. 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接诊护士进行登记并核实患者基本信息。
2. 接诊护士应尽快了解患者主诉、病史、既往病情等,并记录在病历中。
3. 根据患者情况的紧急程度,确定接诊优先级。
二、初步评估1. 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体格检查、生命体征监测和病情询问等。
2. 根据初步评估结果,判断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确定处理优先级。
三、治疗方案制定1.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治疗方案应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四、实施治疗1. 医生根据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
2. 护士协助医生进行治疗操作,并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五、监测和观察1. 护士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
2. 护士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六、病情评估1.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定期的病情评估。
2. 根据病情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七、转诊1. 如果患者的病情超出急诊科的处理范围,医生应及时安排转诊到相应科室。
2. 医生应与转诊科室的医生进行沟通,提供患者的病历和相关检查结果。
八、记录和报告1. 医护人员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和处理情况,并填写急诊病历。
2. 医生应向主治医生或负责医师进行病情报告,以便后续的治疗和随访。
以上是急诊急救流程与规范的主要内容,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步骤和规范,可以确保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治疗质量。
同时,还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应对各种急诊情况的挑战。
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
急诊紧急突发事件处理制度(1)抢救流程 24h开通急救绿色通道:①急危重症:复苏室抢救病情稳定后ICU、专科病房、抢救室、观察病房等②创伤外科:严重多发伤急诊手术室,手术后ICU、创伤外科病房;或观察室清创处理后留观、创伤外科病房、输液室等③一般急症:处理后专科病房、观察病房、输液室等(2)发生紧急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急诊值班医师、护士应立即向医院总值班、医务处以及急诊科科主任汇报,必要时直接向分管院长汇报,抢救工作按原医院规定以及急诊工作制度执行,急诊科科主任负责二线值班会诊抢救。
急诊科的医疗抢救工作服从医务处以及医院抢救小组的指导。
(3)院外紧急外派抢救医务人员:①急诊科服从医务处或总值班(夜间)以及院级领导紧急外派抢救指令。
②急诊抢救人员常规组成:急诊内、外科值班医师、急诊科值班护士各一名。
额外人员指派由医务处或总值班临时决定。
具体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定,服从医院统一按排。
③急诊抢救人员派出时间内值班替代由医务处调配。
④急诊科应准备好紧急外派所需要的急救药品、抢救器械。
(4)其他部门配合:各有关部门要备足各类救灾物资。
救灾物资的使用,根据灾情,由领导小组统一调拨和安排。
掌握各病区、病床、常用药品、可动用医疗队人员的数量,协调好应急通信设备、紧急供电设备及应急交通工具的紧急调用。
(5)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及事后总结工作。
急救医疗管理制度1.急救医务人员必须无条件服从急救指挥调度,坚守岗位,严格交接班制度,未经科室同意,不得私自调班。
2.出诊医务人员在接到调度中心指令后,应在五分钟内出车。
3.急救医务人员出车救护时,应穿工作服,佩戴胸卡,对病人或家属要态度热诚,文明礼貌。
4.对病人应有高度负责的精神,进入现场应立即检查病人情况,对危重病人的病情需及时告知家属,并请病人家属签字。
5.抢救病人要严格遵守急救医疗工作程序及急救原则,按急救医疗规范及服务标准处理病人,合理用药,确保医疗安全。
6.接送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便于及时处理,严禁不动手或坐在驾驶室接送病人,如遇危急情况,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送往就近医院抢救,杜绝责任事故的发生。
急诊急救工作质量考核标准
急诊急救工作质量考核标准急诊急救工作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救治效果。
为确保急诊急救工作的质量,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套全面有效的急诊急救工作质量考核标准,以保证医护人员在应急情况下的高效运作。
一、人员配备急诊科应配备一支专业高效的医疗团队。
人员配备的要求包括:1. 医生:急诊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卓越的急救技能。
医生数量应根据患者量和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分配。
2. 护士:急诊护士应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紧急援助能力。
护士人数应根据患者负荷和协助医生的要求确定。
3. 检验师、放射技师等辅助人员:负责及时准确地完成各项检查及治疗任务。
二、急救设备急救设备的充足与否是保障急诊急救工作质量的基本前提。
急救设备的要求包括:1. 呼吸、循环监护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等。
设备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
2. 体温调节设备:包括体温计、加热毯等。
设备应易于操作且准确可靠。
3. 创伤救护设备:包括担架、活动轨、颈椎固定架等。
设备应方便快捷,有利于患者的快速转运和安全固定。
三、急诊流程急诊流程是保证急诊急救工作高效运行的基础。
急诊流程的要求包括:1. 分诊制度:患者进入急诊后应进行快速、准确的分诊,将病情较重的患者优先处理。
2. 协作配合:医护人员之间应紧密配合,形成默契的工作模式。
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应准确清晰。
3. 急救路径:制定急救路径,规范化急救流程,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标准的救治。
四、急救效果急救效果是急诊急救工作质量考核的核心指标。
急救效果的评估标准包括:1. 救治成功率:评价急救工作的效果是患者是否能够及时得到救治,并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2. 救治时间:衡量急诊急救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
3. 复发率:评价急救工作的效果是患者在出院后是否有复发或并发症的发生。
五、监督与反馈急诊急救工作需要进行监督与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急诊科工作标准
急诊科工作标准
急诊科工作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响应速度:对于紧急情况,急诊科需要尽快响应,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救治。
具体响应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应尽量缩短。
2. 诊疗质量:急诊科医生应该具备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诊断病情,并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3. 抢救能力:急诊科需要具备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设备和能力,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
同时,医护人员需要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和复苏技术。
4. 分流与转运:急诊科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流,确保重症患者得到优先救治。
对于需要转运的患者,应确保转运过程的安全和顺利。
5. 沟通与协调:急诊科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安抚患者情绪。
同时,需要与其他科室和部门进行协调,确保患者得到连贯和全面的治疗。
6. 记录与随访:急诊科需要为患者建立完整的病历记录,包括病情、诊断、治疗方案、抢救过程等。
对于需要后续治疗的患者,应进行随访并记录随访情况。
7. 培训与考核:急诊科医护人员需要定期参加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医疗素养。
总之,急诊科工作标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响应速度、诊疗质量、抢救能力、分流与转运、沟通与协调、记录与随访以及培训与考核等。
只有满足这些标准,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急诊医疗服务。
抢救室急救操作规范制度
抢救室急救操作规范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患者在急救过程中的生命安全,提高抢救室急救水平和效率,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抢救室,适用范围包含病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手术急诊室等。
第三条抢救室的急救操作应遵从标准化、规范化的流程,确保医务人员的专业操作和团队合作。
第二章急救设备管理第四条抢救室必需配备齐全的急救设备,如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设备定期维护和保养。
第五条每个急救设备必需设置明显的使用说明和故障排出指南,便于医务人员操作和维护。
第六条急救设备应依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定期检测,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第三章医务人员操作要求第七条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资质和急救技能,持有有效的执业资格证书。
第八条医务人员应接受规范的急救培训,并定期进行复训,提高急救技能。
第九条医务人员应穿着干净乾净的工作服和鞋套,佩戴清楚可辨认的工作牌。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身份,确认患者信息和诊断结果,并与护士上进行确认。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操作前应进行双人核对,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应依据急救流程和操作规范,高效、有序地进行急救操作。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急救过程中应保持冷静和专注,合理分工,紧密搭配,遵守医院相关纪律和规定。
第四章急救流程第十四条急诊医生应立刻对急救室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处理,并记录相关信息。
第十五条急救室护士应依据急诊医生的指示准备相应设备和药物,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第十六条急救室应设有专职护士长,负责引导和组织急救过程,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第十七条急救室护士长应及时与其他科室和专家进行沟通,协调急救过程中的各项事宜。
第十八条急救室医务人员应依照急救流程,快速高效地进行急救操作,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第十九条急救室医务人员应及时将急救过程记录在病历中,包含患者病情、操作过程和药物使用等。
第五章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第二十条抢救室发生事故时,抢救室负责人应立刻组织事故应急处理,并报告医院院领导。
急诊急救流程与规范
急诊急救流程与规范一、引言急诊急救是医疗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对急性疾病和创伤的迅速处理和救治。
为了确保急诊急救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制定并遵守一套规范的流程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急诊急救的流程与规范,包括患者的接诊、评估、治疗和转运等环节。
二、急诊急救流程1. 患者接诊- 医务人员应迅速响应急诊呼叫,确保急救人员的到达时间。
- 在接诊时,医务人员应保持镇静和专业,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并记录在病历中。
- 同时,医务人员应了解患者的主诉和病史,以便进行初步评估和治疗。
2. 初步评估-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初步生命体征评估,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并记录在病历中。
- 同时,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初步判断患者可能的疾病或者创伤类型,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3. 快速治疗- 在急诊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快速治疗,以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
- 快速治疗可能包括赋予氧气、静脉注射药物、止血等措施,以及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
4. 进一步评估与诊断-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医务人员应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以确定患者的病情和可能的诊断。
- 进一步评估可能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获取更多的医学信息。
5. 治疗与护理- 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医务人员应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进行治疗和护理工作。
- 治疗与护理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伤口处理、疼痛缓解等,以及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6. 转运与沟通- 如果患者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或者手术,医务人员应进行转运安排,并与接收医院进行沟通,确保患者的顺利转运。
- 在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急诊急救规范1. 人员配置- 急诊急救团队应包括急诊医生、急诊护士、急救技术人员等,以确保团队的专业性和协作性。
- 同时,急诊急救团队应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以提高应对急诊情况的能力和素质。
重点疾病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完整规范)
重点疾病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完整规范)
前言
本文档旨在规范重点疾病急诊服务流程,提高急诊工作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急诊患者的识别
疾病的识别
重点疾病包括但不限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急性肾衰竭、创伤、中毒等。
医护人员应当在第一时间对疾病做出初步判断。
生命体征的识别
医护人员应当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
急诊服务流程
急救抢救
对于危及生命的病情,医护人员应当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颈部抬高、给药等。
诊断治疗
经过初步抢救,医护人员应当尽快为患者进行详细的诊断,配置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诊治过程中,应当遵守医学伦理,保证患者的隐私,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转运处理
对于病情较重或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当及时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院资源的情况,进行转运处理。
急诊服务的规范要求
值班制度
医院应当设立专门的急诊科,并且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负责急诊工作。
急诊制度
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的急诊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急诊病历、急诊医嘱等,确保急诊服务规范化、标准化。
应急处置
医院应当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和相关应急预案,提升医疗应急处置能力。
总结
重点疾病急诊服务是医院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本文档提供了规范的服务流程和要求,希望能够对医护人员提供有力的指导,提高急诊工作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急诊分诊标准
急诊分诊标准
一级:(急危症)
1、病人情况:有生命危险。
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立即急救。
如心搏呼吸骤停、剧烈胸痛、持续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呼吸困难、重度创伤大出血、急性中毒及老年复合伤。
2、处理:进入绿色通道和复苏抢救室。
3、目标反应时间:即刻。
二级:(急重症)
1、病人情况:有潜在的生命危险,病情有可能急剧变化。
如心、脑血管意外;严重骨折、突发剧烈头痛、腹痛持续36小时以上、开发性创伤、儿童高热等。
2、处理:诊室优先就诊。
3、目标反应时间:〈5分钟。
三级:(急症)
1、病人情况:生命体征尚稳定,急性症状持续不能缓解的病人。
如高热、呕吐、轻度外伤、轻度腹痛等。
2、处理:候诊区候诊。
3、目标反应时间:〈10分钟。
四级:(非急诊)
1、病人情况:病情不会转差的非急诊患者。
2、处理:可在急诊候诊或去门诊候诊。
3、目标反应时间:〈20分钟。
医院急救预案与危急病例处理标准
医院急救预案与危急病例处理标准急救预案是医院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医院急救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医院急救预案管理办法》,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急救预案,并定期组织急救演练,以确保在危急病例出现时可以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
首先,医院急救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急救流程:明确急救流程,包括发现病情、报警、急救措施、转运至急救中心等环节,确保每个步骤都得到有效落实。
二、急救设备: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在危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处理。
三、急救人员:培训医务人员急救技能,确保他们能够胜任急救工作。
四、急救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危急病例信息,做好应急准备。
对于不同类型的危急病例,医院应该根据病情特点和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急救处理标准:一、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除颤。
二、中风急救:快速确定中风类型,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或手术处理。
三、严重外伤:迅速进行伤情评估,行紧急手术或其他治疗。
四、窒息急救: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及时清除阻塞物。
五、糖尿病急救:根据病情使用胰岛素或葡萄糖治疗,控制血糖水平。
六、过敏急救:立即停止接触过敏原,注射抗过敏药物,必要时进行呼吸道管理。
以上仅为常见的危急病例处理标准,医院在制定急救预案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规定,并密切配合急救中心的工作。
同时,医院应加强对急救预案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并且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果断地行动。
总之,医院的急救预案与危急病例处理标准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医院应加强预案的制定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救援能力,为病患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救治服务。
希望各医院能够认真对待急救工作,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以确保医疗安全,保护患者生命。
院内急救急诊接诊管理制度
院内急救急诊接诊管理制度一、前言院内急救急诊、接诊管理是医院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急救和门诊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患者的诊治和医院的声誉都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建立科学的院内急救急诊、接诊管理制度对于医院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二、院内急救管理制度1.急救流程(2)医护人员进入急救点后,应首先确认患者意识和呼吸,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理。
(3)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如心肺复苏等。
(4)配备必需器械和药品进行急救处理。
(6)急救结束后,及时填写和报送相关急救记录。
2.急救队伍建设(1)建立急救队伍,包括急救科医护人员和院内其他科室人员。
(2)急救队伍成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考试,保持急救技能的熟练。
(3)建立急救队伍成员轮值制度,确保24小时有医护人员能随时响应急救工作的需要。
3.急救器械和药品管理(1)医院应配备必需的急救器械和设备,并保持其完好有效。
(2)急救器械和药品应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
(3)急救器械和药品的使用管理应符合相关法规和规定,避免过期使用和浪费。
1.急诊流程(1)患者到达急诊门诊后,应首先由急诊护士进行初步的病情评估和分诊。
(2)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将其分发到相应的急诊科室进行进一步的诊治。
(3)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应及时处理急诊患者,应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初步诊断和处理,并确保关键症状的控制。
(4)如患者的病情需要,及时调取相关科室的专家进行会诊或转院安排。
(5)急诊结束后,要及时填写和报送相关急诊病历和费用记录。
2.急诊科室管理(1)建立规范的急诊科室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和权限。
(2)定期举行急诊科室例会,交流工作经验和病例讨论,提高工作水平。
(3)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4)建立急诊科室医护人员轮值制度,确保24小时有医护人员随时为患者提供急诊服务。
3.急诊病历管理(1)患者到达急诊科室后,应及时记录患者的主诉和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医院急救急诊安全管理标准及措施
医院急救急诊安全管理标准及措施
标准:
1.急诊急救人员相对固定(75%),具有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具有一定临床经验及技术水平的医师、护士,必须具有较高的急救意识和急救综合能力。
2.院前急救人员24小时待命,接到指令后5分内出车,迅速到达现场开展急救,待病情允许及时转送到指定或病员要求的医院治疗,做好与转诊医院交接工作。
3.急诊抢救药品准备器材齐全,设备(包括车辆)保证正常状态,能满足院内院前急救需要。
4.病历质量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及《建水县人民医院住院、门诊、急诊病历质量评分标准》执行。
5.各种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医院相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措施:
6.加强爱岗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培养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救死扶伤”高尚的职业情操。
加强首诊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交接班重点等医疗核心制度的学习和落实。
7.医护人员包括救护车驾驶员定期举行急救演练和培训。
8.严密观察急诊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
认真执行急诊技术操作规程。
9.遇重大抢救,应立即上报,主管领导应亲临现场指挥抢救。
10.加强与病员及家属的沟通,知晓急救的各种风险,及时签署转送、转诊同意书和其他相关医疗文书。
11.进入我院的急救病员按照医院急救病员“绿色通道”组织急救。
急诊急救流程与规范
急诊急救流程与规范急诊急救是医院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部门之一,它涉及到对患者生命的抢救和救治。
为了确保急诊急救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医院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流程和规范。
本文将详细介绍急诊急救流程与规范的标准格式,包括流程步骤、人员配备、设备要求等内容。
一、急诊急救流程1. 患者接诊与登记- 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接诊护士进行初步的评估和登记。
- 护士应核实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并问询患者主诉和病史。
- 护士应按照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确保重症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2. 快速初步评估- 接诊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快速初步评估,包括测量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 医生应问询患者症状、病史、过敏史等,并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
- 根据初步评估结果,医生应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即将进行抢救或者救治。
3. 抢救与救治- 对于重症患者,应即将进行抢救措施,包括心肺复苏、气道管理、血管通路建立等。
- 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救治方案,并及时进行治疗,如赋予抗生素、止痛药等。
-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随时向医生汇报。
4. 检验与辅助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医生应及时安排相应的检验与辅助检查,如血液常规、心电图、X光等。
- 护士应协助患者完成相应的检查,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
5. 诊断与治疗-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检验结果,进行初步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护士应按照医生的叮嘱,赋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6. 观察与护理-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疼痛程度等,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 护士应赋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保持患者通气畅通、保持患者体温等。
7. 出院与转院- 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家属的意愿,决定是否出院或者转院。
- 出院或者转院时,医生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并开具相应的医嘱。
急诊抢救操作规程
急诊抢救操作规程一、前言急诊抢救是医院中一项紧要且紧急的工作,针对危重病患,实施科学、规范、高效的抢救操作举措,能有效挽救生命,减少损失。
为了提高急诊抢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特订立本规程。
二、规章制度1. 抢救流程1.1 急病报警和接诊:—当有患者显现病情急剧恶化或危及生命的情况时,急诊科医生应立刻呼叫抢救团队,并向其他部门通报患者情况;—接到报警信息后,抢救团队应立刻赶到急诊科,组织抢救工作。
1.2 抢救准备:—抢救团队应配备完整抢救设备和药品,并保证设备齐全、药品有效;—抢救团队成员应快速配戴好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具。
1.3 患者评估:—抢救团队应通过认真询问和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生命不安全程度和病情;—必需时,进行急诊辅佑襄助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等,帮忙确定治疗方案。
1.4 急救措施:—依据患者病情,依照急救优先原则,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如氧气吸入、心肺复苏等,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1.5 抢救过程:—抢救团队应依据医生指令和患者病情,合理进行抢救操作;—维持患者体液平衡、矫正酸碱失衡、掌控感染等措施,供应全面支持和照料。
1.6 报告和交班:—抢救结束后,抢救团队应及时向急诊科医生汇报抢救过程、患者病情和处理结果;—抢救团队应认真记录患者抢救情况,并交接班主任医生。
2. 抢救团队构成及职责2.1 抢救团队成员:—急诊科医生:负责患者评估、护理和治疗方案订立;—抢救助士:负责执行医生的指令,帮助抢救操作;—实习医生:由主治医生领导,参加现场抢救工作;—技术人员:负责操作抢救设备和监护仪器。
2.2 抢救团队职责:—保证24小时应急抢救本领,及时响应急诊抢救工作;—配备完善抢救设备和药品,并定期检查和维护;—实施标准抢救操作,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组织开展抢救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抢救技能。
3. 抢救器械和药品管理3.1 抢救器械管理:—抢救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正常运行;—负责器械的发放、登记、回收、清洗和消毒,做好器械使用记录。
急诊抢救规范
急诊抢救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急诊抢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订立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我院全部急诊科室的抢救工作。
第三条急诊抢救工作应遵从人道主义原则,敬重患者身体和尊严,依法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抢救操作合理、有效及时。
第二章急诊抢救流程第四条急诊抢救工作应严格依照以下流程进行:1. 接诊与初步评估(1)抢救人员接到诊室通知后,立刻赶往现场。
(2)抢救人员依据现场情况,进行初步评估,确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抢救优先级。
2. 快速处理患者基本生命支持(1)确保患者通畅呼吸、循环,进行必需的氧气供应和心肺复苏等措施。
(2)对有出血倾向或意识失去患者,应及时采取掌控出血和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
(3)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必需的静脉输液、给药等处理。
3. 进一步评估和治疗(1)依据初步评估结果,进一步了解患者病史、病情发展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
(2)结合评估结果,予以患者进一步的治疗,包含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必需操作。
4. 监护和察看(1)抢救后的患者应进行紧密监护,包含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
(2)定期察看患者病情变动,及时调整抢救措施。
5. 报告与记录(1)抢救结束后,抢救人员应向上级报告患者情况和抢救过程。
(2)对患者抢救过程进行认真记录,包含患者基本信息、抢救措施、察看结果等内容。
6. 后续处理(1)对抢救后的患者,应进行适当的后续处理,包含住院治疗、病愈护理等。
(2)抢救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清理现场,并恢复急诊科室正常的工作秩序。
第三章抢救设备和药物第五条急诊科室应配备以下抢救设备和药物:1. 抢救设备(1)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氧气供应设备等。
(2)静脉输液泵、注射泵、注射器、针头等。
2. 抢救药物(1)心血管药物、呼吸道抢救药物、止血药物等。
(2)镇痛、抗感染、解毒等常用药物。
第六条急诊科室应定期检查抢救设备和药物的运行状态和有效期限,并及时进行更换和增补。
急诊科急救技能操作操作规范
急救技能操作流程一、成人机械通气(经口)操作流程(一)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用抬颏推额法,以寰枕关节为转折点使头部尽量后仰,以便使镜片和气管在一条直线上。
人吸气。
管向前送入一定深度,插管时导管尖端距门齿距离常在21~23cm。
注意气管导管不可送入过深,以防止进入单侧主支气管造成单侧通气。
操作过程中如声门暴露不满意,可请助手从颈部向后轻压喉结,或向某一侧轻推,以取得最佳视野。
(八)确认导管位置:给导管气囊充气后,立即请助手用简易呼吸器通气,在通气时观察双侧胸廓有无对称起伏,并用听诊器听诊胃区、双肺底、双肺尖,以双肺呼吸音对称与否判断气管导管的位置正确无误。
(九)固定导管:放置牙垫后将喉镜取出,用胶布以“八字法”将牙垫与气管导管固定于面颊。
(十)机械通气准备物品:氧气瓶、流量表、通气管道、复苏器、模拟肺.定为罩。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1.双手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2.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中下1/3交界处;3.以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4.按压频率100~110次/分;5.按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保证按压与松开时间比为1:1。
(六)开放气道: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压额抬颏,胸外按压过程中由助手完成。
(七)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2。
(八)连续做5个30: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立即指示助手开启除颤仪,调试除颤仪至P导联监护位,)。
归位。
(十五)擦干胸壁皮肤,口述:继续按压、人工呼吸2分钟后复检呼吸、脉搏出现,心肺复苏成功。
三、急救止血技术操作流程(一)环顾四周,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并报告。
(二)认真检查伤员伤情及出血情况。
(三)如为大的动脉、静脉出血或创面出血凶猛,立即用指压止血法止血,接着用止血带止血,检查止血效果(扪远端动脉搏动),记录上止血带的部位及时间。
如为单人操作,使用止血带之前,指导伤员用健肢协助指压止血。
急症抢救与分诊制度
急症抢救与分诊制度第一章急症抢救第一节急症定义1.1 急症指的是因病情紧急、需要快速诊治的病患。
急症可以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情况:—呼吸道堵塞或呼吸停止;—心脏骤停及心血管急症;—大量出血;—中毒或药物过量;—严重外伤;—急性脑血管意外;—其他临床推断病情紧急的情况。
第二节急症抢救流程1.2 急症抢救的目标是快速救治病患,最大程度减少病患的伤残和死亡风险。
具体流程如下:1.2.1 接诊与初步评估•医务人员应立刻接诊急症病患,并对其进行初步评估,包含意识状态、呼吸、循环、出血情形等紧要指标的察看。
1.2.2 快速诊断与治疗•基于初步评估的结果,医务人员应快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以明确病因和病情的紧急程度,并依据临床指南和标准抢救流程,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2.3 抢救措施•依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需要,医务人员应予以适当的抢救措施,包含但不限于心肺复苏、气道管理、临时止血、药物治疗等。
1.2.4 转运和跟进•在急症抢救后,医务人员应依据病情的需要,及时布置病患转运至适当的治疗环境,并确保在转运过程中对其进行必需的监护和治疗。
第二章分诊制度第一节分诊定义2.1 分诊是指依据病患的症状、体征和病情严重程度,将病患调配至不同的诊疗区域或医疗团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的过程。
第二节分诊流程2.2 分诊的目标是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确保病患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具体流程如下:2.2.1 到院登记•病患到达医院后,应前往分诊台进行登记,包含个人基本信息、主诉、病史等相关内容。
2.2.2 三级分诊•依据病患的主诉、症状和体征,医务人员应将其分为三个级别:–红色等级:病情紧急,需要立刻抢救;–黄色等级:病情急需诊治,但不属于紧急情况;–绿色等级:病情相对稳定,可以在有限时间内等待诊治;•医务人员应依据病患的情况和不同等级的紧急性,将其调配至相应的诊疗区域。
2.2.3 四级分诊•在三级分诊的基础上,医务人员可依据病患的具体病情,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四个级别:–一级紧急:病情紧急,需要立刻抢救;–二级急诊:病情急需诊治,但不属于紧急情况;–三级普通:病情相对稳定,但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四级非急诊:病情较为稳定,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等待诊治;•医务人员应依据病患的情况和不同等级的紧急性,将其调配至相应的医疗团队或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产科危重症1.阴道出血。
【紧急医疗救治原则】( 1)根据出血原因对症处理,控制出血。
( 2)出血量多者应立即补液,积极预防和纠正休克,积极配血输血治疗。
( 3)积极明确出血病因,请妇产科会诊协助诊治。
2.产后出血。
【紧急医疗救治原则】( 1)一般治疗。
( 2)针对下列病因进行止血。
1)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2)软产道损伤所致出血。
3)胎盘因素所致出血。
4)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出血。
3.胎膜早破。
【紧急医疗救治原则】( 1)足月胎膜早破处理原则。
①测体温及脉搏,急查血常规及CRP,了解有无感染征象,若可疑感染,则应用静脉抗生素治疗。
②诊断胎膜早破后,若无规律宫缩,则即刻引产以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机会。
③若胎儿头浮未入盆,则应注意脐带脱垂征象,卧床,适当抬高臀部。
④若为胎位异常或可疑胎儿窘迫者,宜及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2)早产胎膜早破处理原则。
①监测有无感染征象。
a.动态监测孕妇体温及脉搏。
b.动态监测血常规及 CRP。
c.宫颈分泌物培养。
②孕周大于36 周者,处理同足月胎膜早破。
③孕周35~36 周,顺其自然:无感染征象者,期待疗法,不保胎治疗;有感染征象者,行引产术。
④孕周33~35 周:促胎肺成熟,无感染征象者,期待疗法,不保胎治疗;有感染征象者,及时终止妊娠。
⑤孕周28~33 周者,住院、卧床休息,抬高臀部,垫无菌会阴垫,保持外阴部清洁。
静脉点滴抗生素7 天,后若无感染征象可停用。
地塞米松5mg 肌注每12 小时一次共4次促胎肺成熟,以避免新生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注意宫缩状况,可根据情况应用宫缩抑制剂。
注意羊水情况(性状和气味)、体温、血常规、 CRP的动态变化情况,若出现宫内感染征象,则应及时终止妊娠。
若 B 超监测残余羊水量明显减少,最大羊水深度≤ 2cm,胎儿生长迟滞时应考虑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宜及时终止妊娠。
⑥若所在医院儿科抢救条件有限,则应行“宫内转运”患者至有新生儿抢救条件的上级医院。
不宜在胎儿娩出后再行转院,会增加新生儿风险。
4.急产。
【紧急医疗救治原则】(1)产妇取平卧位,双腿屈曲并外展。
(2)开放静脉通道。
(3)消毒。
(4)铺消毒巾于臀下 , 带好无菌手套。
(5)接生。
(6)结扎脐带。
(7)新生儿处理。
①呼吸道处理:臵复温床、擦干羊水、摆好体位,及时清除新生儿口腔、鼻腔中黏液及羊水,必要时用吸管吸。
进行触觉刺激 . 当无哭声时可拍打足底。
②评价呼吸、心率、肤色、反射、肌张力,必要时进行治疗。
③脐带处理:脐带断面用 75%酒精消毒,用无菌纱布包围,再用长绷带包扎。
将新生儿包裹温暖。
( 8)胎盘处理。
5.宫外孕破裂出血。
【紧急医疗救治原则】(1)一般治疗:①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补液。
②积极配血、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纠正休克。
(2)手术治疗:可行开腹或腹腔镜手术。
一、院前医疗急救范围急危重伤病指各种若不及时救治病情可能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症状、体征、疾病符合急危重伤病标准。
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及时、有效地对上述急危重伤病患者实施急救,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拖延救治。
二、院前医疗急救流程急救电话受理电话 1.指挥调度中心受理急救呼叫电话。
快速反应 2. 接受指挥调度中心指令, 2 分钟内派出救护车。
3.在途中,通过电话与患者或第一目击者联系,急救前移指导自救并进一步确定接车地点。
现场抢4救.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现场救治。
合理转5运.告知病情、确定转送医院(向病人或第一目击者告知病情,联动“ 110”确定转送医院)。
6.将患者的病情、救治情况及拟送达医院等相关绿色通道信息报告指挥调度中心,建立抢救绿色通道。
途中监护7.转运途中,陪伴患者身边,进行严密监护,确保途中安全。
8.到达医院后,与接诊人员就病情与处臵进行交交接病情接。
完成任9务.完成任务,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任务。
第二章需要急救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急危重伤病种类一、需要急救患者的生命体征(一)心率<50 次 / 分或心率 >130 次 / 分。
(二)呼吸<10 次 / 分或呼吸 >30 次 / 分。
(三)脉搏血氧饱和度<90%。
(四)血压:收缩压<85mmHg 舒张压 <50mmHg或收缩压>240mmHg 舒张压 >120mmHg。
一、医院急诊科救治病种范围急诊诊疗范畴包括如下分类:非创伤类、创伤、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妇产科儿科疾病、五官科等急性疾病。
(四)妇产科儿科急症。
二、急诊处理流程按照急诊对急性伤病的识别、评估和处臵流程进行。
三、急诊处置分级遵照急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具体参照第二章) 。
(一)若患者分级为 1~ 2 级,需要在急诊科就地抢救、稳定生命体征,后续专科治疗。
(二)若患者分级为 3 级,需要观察。
(三)若患者分级为 4 级,可简单处理后离院。
一些常见急危重伤病的诊疗规范可参考第三章,如所遇情况未纳入此诊疗规范,请参考相关治疗指南或规范。
治疗药物应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选择,治疗手段应从最基本措施开始,不超出所在地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危重病患者先安排在急诊抢救室抢救,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收入 ICU。
经过救治患者诊断明确、生命体征稳定但仍需进一步治疗的患者,转入相应科室治疗。
第三章急诊患者中危重症的判别标准急诊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分为四级,医院急诊科的救助主要针对急诊患者中的危重症,包括分级标准中的 1 级和 2 级患者(参见表 1)。
表1 急诊病情分级标准标准级别病情严重程度需要急诊医疗资源数量1 级 A 濒危病人——2 级 B 危重病人——3 级 C 急症病人≥ 24 级 D 非急症病人0~ 1注:“需要急诊医疗资源数量”是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补充依据,如临床判断病人为“非急症病人”(D 级),但病人病情复杂,需要占用 2 个或 2 个以上急诊医疗资源,则病人病情分级定为 3 级。
即 3 级病人包括:急症病人和需要急诊医疗资源≥ 2 个的“非急症病人”;4 级病人指“非急症病人” ,且所需急诊医疗资源≤ 1。
1级:濒危病人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病人:无呼吸/ 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如气管插管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2级:危重病人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 1 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处臵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随时关注,病人有可能发展为 1 级,如急性意识障碍/ 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 ),也属于该级别。
3级:急症病人病人目前明确在短时间内没有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参见表2)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4 级:非急症病人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 1 个)(参见表 3)的病人。
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 2 个,病情分级上调 1 级,定为 3 级。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和分区流程见图1。
图 1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和分区图注:① ABC 参见分级标准;②生命体征异常参考指标见表2-1 ;③急诊医疗资源指在获取急诊病人的主诉后,根据主诉及所属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资源配臵,评估病人在进入急诊科到安臵好病人过程中可能需要的急诊医疗资源个数(参见表3)。
表2 生命体征异常参考指标——用于急诊病情分级(规范性附录)3 个月 -3 岁3-8 岁 >8 岁<3 个月~~~3 6月 6 12 月 1 3 岁>180> 160> 140> 120心率<100< 90<80< 70<60<60> 50>40>30>20呼吸 *< 30<25<20<14血压 - 收缩压> 85>90+年龄× 2> 140( mmHg)**< 65<70+年龄× 2<90指测脉搏<92%氧饱和度注: * 评估小儿呼吸时尤其要注意呼吸节律;** 评估小儿循环时须查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和紫绀,病情评估时血压值仅为参考指标,有无靶器官损害是关键,血压升高合并靶器官损害,则分级上调一级;成人单纯血压升高(无明显靶器官损害证据)时,若收缩压> 180mmHhg,则病情分级上调一级;要重视低血压问题,收缩压低于低限者分级标准均应上调一级。
表3 列入急诊病人病情分级的医疗资源(规范性附录)列入急诊分级的资源不列入急诊分级的资源实验室检查(血和尿)病史查体(不包括专科查体)ECG、 X 线POCT(床旁快速检测)CT/MRI/ 超声血管造影建立静脉通路补液输生理盐水或肝素封管静脉注射、肌注、雾化治口服药物疗处方再配专科会诊电话咨询细菌室、检验室简单操作( n=1)简单伤口处理如导尿、撕裂伤修补如绷带、吊带、夹板等复杂操作( n=2)如镇静镇痛第四章常见急危重伤病医院急诊科诊疗规范一、急症的医院急诊科诊疗规范(一)休克。
【紧急医疗救治原则】1.休克体位。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监测生命体征。
3.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4.补充血容量。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6.各种休克的个性化治疗。
(1)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为快速输液,必要时可使用升压药;多发性创伤引起的休克在活动性出血未确切止血前不宜用快速补液纠正休克,复苏时须考虑采用“可允许低血压”策略。
收缩压维持在 80~ 85mmHg,如果是创伤性脑损伤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90~ 110mmHg。
(2)过敏性休克的治疗:去除过敏原,抗过敏治疗。
①保持气道通畅。
②肾上腺素 0.3 ~0.5 ㎎肌肉注射。
③抗组胺药。
(3)心源性休克治疗:可考虑强心治疗,如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休克,主要是电复律治疗;急性心脏压塞主要是心包穿剌。
(4)感染性休克治疗:抗感染治疗和积极循环支持。
(四)呼吸困难。
【紧急医疗救治原则】1.基本处理。
(1)保证气道通畅。
(2)吸氧。
(3)必要时机械通气。
(4)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5)建立静脉通路,补液。
2.病因治疗。
(1)心源性肺水肿。
①利尿治疗。
②扩血管治疗。
(2)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
①扩张支气管。
②合并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
(3)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①给氧,必要时机械通气。
②去除诱因。
(4)重症肺炎,吸入性肺炎。
①给氧,必要时机械通气。
②抗感染治疗。
(5)张力性气胸。
①胸腔穿刺抽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