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
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河流与湖泊》之《黄河》教学设计
《黄河》教学设计刚刚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国家的母亲河——黄河,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走近黄河。
先了解一下今天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黄河的概况和主要奉献。
2、知道黄河的忧患,并讨论探究出治理的针对性措施。
能力目标:能够画出黄河的轮廓图。
情感目标: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黄河既是我国的母亲河但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黄河,一、黄河的概况,二、黄河的奉献,三、黄河的忧患。
四、黄河的治理。
我们先来了解黄河的概况,古诗中讲到黄河之水天上来,这里的天上指哪里呢?巴颜喀拉山,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源头叫约古宗列曲,这就是约古宗列曲,自西向东注入渤海,在哪个省境内注入渤海呢?山东。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在山东境内注入渤海。
黄河流经哪些省市呢?多少个?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共9省区。
好,再看看这幅图,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黄河流经了这么多的省和地形区,那么黄河到底有多长呢?5464千米,黄河的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
是我国第几长河呢?第二长河。
是第二大河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表格上的数据,黄河的水量是第二大吗?不是,其实不仅是黄河的水量,还有流域面积都不是第二,所以黄河只能称之为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河流一般都分为上、中、下游,黄河的上、中、下游分别是以哪里为界线呢?从源头到河口为黄河的上游段,河口是哪里的?内蒙古。
从河口到旧孟津为中游,旧孟津是河南的,旧孟津到入海口为下游。
这就是黄河三段的划分。
最后我们再来找找黄河的主要支流有哪些?上游开始有一条大的支流叫湟水,湟水谷地是典型的高原河谷农业。
中游有两条大的支流,这条是汾河,位于山西省境内,这条是渭河,位于陕西省境内。
而且黄河上最长的支流就是渭河。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中图版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河流和湖泊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研究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3.问题驱动法: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国河流和湖泊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地理信息系统(GIS):运用GIS软件展示中国河流和湖泊的空间分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3.在线互动平台:利用在线互动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和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答案: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解决措施可以包括加强污水处理和监管,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practices,加强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3-中图版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黄河流域示意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划分等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说出黄河的各河段主要忧患问题,并探究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举例说明黄河治理的综合措施。
情感目标:通过对黄河的学习,认识到要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难点】
说出黄河的各河段主要水文特征,并探究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举例说明黄河治理的综合措施。
【课外延伸】
思考:如何宣传“保护母亲河行动”,扩大影响范围,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忧患
治理。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4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学案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学习目标】1.认识外流河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内流区。
2.能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了解母亲河的巨大奉献。
3.知道黄河的忧患,并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
4.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发源地、长度、支流、分段等)。
5.了解长江在水能、航运方面的巨大水利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6.了解长江的洪水危害和防洪措施。
【学习重难点】1.黄河含沙量特别大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2.黄河的治理措施。
3.长江在水能、航运方面的巨大水利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4.长江的洪水危害和防洪措施。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1.一条河流的干支流共同组成了一条河流的。
2.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集水区域,这个集水区域称为该河流的。
3.相邻的流域之间以高地分隔,高地两侧的流水顺着地面斜坡分别流入不同的水系,这些高地被称为相邻水系或流域之间的。
4.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供给这类河流河水的区域称为。
5.有的河流不能流入海洋,而是流入内陆湖泊或者是消失在沙漠当中,我们把这类河流称为或,把供给内流河河水的区域称为。
6.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
7.我国最大的湖泊是,也是最大的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是。
8.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人工河是。
它北起,南至,自北向南经过四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二市(北京、天津),全长千米,沟通了、、、和五大水系,自古是南北水上运输通道。
【第二课时】【学习过程】课中学习1.黄河发源于,呈巨大的字型,注入海,全长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
2.黄河上、中游的的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的。
3.黄河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丰富。
流出青铜峡的形成了平原和平原,其中平原有“塞上江南”之称。
4.黄河中游流经高原,山西省的和陕西省的是黄河中游的主要支流。
这一地区严重。
5.黄河下游河床逐步抬高,形成(悬河)。
6.黄河是塑造平原的主力。
7.黄河干流水能资源丰富,特别是上游,目前已建成、、等多座水电站。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3中图版
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1教学目标1.通过识记黄河的源流概况等基本特征,了解黄河的贡献和存在的“隐患”,理解黄河被称为“母亲河”的意义;2.通过阅读黄河水系图,理解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能够运用河流水系图等说明河流特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通过了解黄河,了解我国的壮丽山河,进一步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并且通过学习对黄河的综合治理和利用,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新设计1.形式新颖,趣味性强。
借助于当前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版跑吧,兄弟》节目形式,通过学生“撕名牌”的形式选择小组任务并完成,增强趣味性;2.小组合作,共同协作。
将半节课要掌握的黄河源流概况等基本情况,以解密的形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3.情感深化,总结提升。
整节课通过了解黄河的概况及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朗诵的形式加以提升和强化。
3学情分析从知识层面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关于黄河河流概况、水文特征以及河流给沿岸人民带来的利益、危害和治理开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因此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分析和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一些水文特征;从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来看,在学习了长江一节内容之后学生基本了解了河流的学习方法;从学生兴趣点和心理特点出发,本节课以活动的形式引入,整节课基本以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学生自主探究,增强趣味性。
4重点难点重点:黄河的河流概况和基本水文特征;难点:理解黄河的综合利用和治理措施。
5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教师活动:邀请7班同学集体参加《奔跑吧,7班》活动;争夺“黄河之星”称号。
学生活动:分组,选出组长。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借用学生喜爱的热门节目的形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黄河的学习内容。
活动2【活动】黄河基本概况第一关:解密黄河教师活动:通过“撕名牌”游戏给每组分配任务,任务卡中分别是数字、词语、诗句等关键词。
请各小组解开本组所分配的任务中的关键词或数字等所描述的信息。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说课讲稿
黄河说课讲稿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此节分为三个课时,我选用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黄河。
下面我将从以上五个部分进行分析和说明。
首先看本次说课的第一个部分说教材,它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通过研读教材了解到第二章的知识结构是总分的形式,第一节是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总述;第二节第三节则是分别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学习,因此这节既承接了上一节的内容又起到了进一步提升的作用。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是本章第四节,它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区域分析能力的重要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我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课本和黄河流域图了解黄河的概况和贡献。
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提高读图的能力,学会通过图来探究问题、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
争取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过程中掌握黄河的相关知识,并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了教学目标,紧接着要设定教学的重难点。
黄河的概况是常考的考点,而且比较考验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和逻辑能力,因此把他确立为本节课的重点。
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分析能力,但七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再加上本节内容比较枯燥,难以吸引学生,根据以上学情,我把黄河流经省区的识记确立为本节课的难点。
(过渡:那么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这就需要科学有效的教法和学法。
下面,说第二部分教法学法。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将采用以下三个教学方法。
读图法为主,结合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参与教学。
目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养成从地理的角度分析、探究身边的地理事物的习惯。
(过渡:确定了好的教学方法还不够,因为在课堂中,我们不仅要“导之有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之有法”。
因此为学生确定好的学习方法也不容忽视。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地理 教案 3.4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
第三章第4节《中国的河流与湖泊——黄河》第1课时一、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及时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根据本节知识特点,我采用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绘图。
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二、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三、教材分析本节黄河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贡献和忧患”、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介绍了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介绍了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常决堤改道,泛滥成灾对我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就是黄河的“忧患”。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后者,把凌汛问题作为“阅读”来处理的。
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
对于凌汛,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黄河的治理”介绍了黄河的治理。
从教材内容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使得防洪和防沙并举。
四、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开始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3_4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教案中图版
1.
3
3
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图片展示与问题思考结合引入课堂
讲解与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相结合
分组讨论结合竞赛形式,活 跃课堂氛围
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黄河的发源地是?2.黄河注入于哪里?3.黄河的长度?4.黄河是我国第几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5.黄河从上游到下游流经中国的什么地形区?6.黄河下游称为?7.黄河的主要支流有?
重点
我国的河流与湖泊 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 黄河与长江
难点
内、外流区的划分 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和治理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
①检查预习
中国的母亲河是什么?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泊和淡水湖泊分别是什么?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内容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
七年级
时间
节次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教学目标
1.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知道湖泊的调节作用。
2.掌握黄河、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域面积,流经的省区,黄河和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了解长江、黄河的开发和治理。
2.找出黑龙江,珠江,淮河和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用红笔圈出青海湖和鄱阳湖
【讲解】内流河与外流河;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定义
【分组合作】阅读课本P90页的图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学案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学习目标】外流区和内流区。
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湖泊的分布。
主要湖泊【自主学习】河流和湖泊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内流河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夏季水量丰富,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与200mm等降水量线接近。
水文特征(1)河流水文特征的含义:从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
(2)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及成因:(3)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及原因(4)内流河水文特征①分布地区:西北内陆水源补给: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②主要特征: 季节性河流:夏季为丰水期,其他季节水量少,甚至断流。
流程:不长(蒸发、下渗、灌溉用水多)③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我国的湖泊1.青藏高原湖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约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一半,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青藏高原上以冰成咸水湖、内陆湖泊为主,如青海湖、纳木错湖等。
但不全是内陆咸水湖泊,如黄河源区的扎陵湖、鄂陵湖为淡水湖泊。
咸水湖都是内流河的归宿,不可能是河流的源头,因为内陆咸水湖是靠蒸发、入渗消耗水源,不可能有地表水流出。
2.东部平原湖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河道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河网密度大。
平原上有五大淡水湖泊。
中游段有洞庭湖和鄱阳湖,对长江洪水有重要调节能力。
江苏省北部是洪泽湖,有淮河水注入,通过苏北干渠或取道长江注入黄海或东海。
江苏省南部有太湖和安徽省境内有巢湖,它们直接或间接与长江连通(太湖通过人工渠),都是淡水湖群。
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七年级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中图版)
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一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知道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2、用运用己有知识,说明内流区分布在西北,外流区分布在东南3、通过对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一一京杭运河的了解,黄河、长江干支流的开发利用及治理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4、通过一些读图练习,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重点和难点:重点:1、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特征2、河流的水文特征难点:1、内流河、外流河的划分2、河流的水文特征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介绍课本P88页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起源地的共同特点,来导入本课的内容。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是在河流滋润下形成的。
(适当介绍一下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而不是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板书: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一、水系和流域播放PPT第3-5页提问让学生读课本P88页倒数第一段来找出什么是水系和流域?学生寻找并回答:讲解:河流就像是树叶上的叶脉,干流是主脉,大大小小的支流像侧脉。
1.水系:干支流共同组成一条河流的水系。
2.流域:河流的集水区域。
3.分水岭:相邻水系或流域间的高地。
二、中国的河流和湖泊1.中国的河流(1)外流河和外流区播放PPT第6-8页讲解:①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
我国大多数河流属于外流河;②外流区: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区域。
外流区面积占全陆地面积的2/3。
(2)内流河和内流区①内流河: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
而是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在沙漠中。
②内流区:供给内流河河水的区域。
(3)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播放PPT第9-10页让学生读课本P90页D图,找出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布范围提问:外流区在中国的什么方向?内流区呢?学生回答:讲解:我国外流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西南地区还有新疆北部。
外流区主要分布在在中国的西北内陆地区提问:读图,说说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大致沿多少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或以什么山脉为界?学生回答:讲解: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2中图版
3. 改进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知识测试、实践活动表现、小组合作成果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完成以下作业:
1. 请绘制一幅中国河流分布图,标注出主要河流的名称和流向。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河流和湖泊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 请举例说明河流和湖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请谈谈你对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看法。
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我们将对大家的答案进行批改,以检
1. 实践活动的设计: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2 中图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是依据中图版教材设计的示范课课程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展开,意在让学生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其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河流的地理特征,分析不同河流流域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并认识湖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地理实际,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河流和湖泊的概况,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和特点可能了解不多,对于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能够阅读和分析河流和湖泊的地图;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难点:对于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2.教学地图:准备相关的地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分析;3.教学视频或图片:准备相关的视频或图片,用于展示和说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有哪些特点吗?”2.呈现(15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通过讲解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地图,观察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6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包括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主要河流,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主要湖泊。
教材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具体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和作用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和作用。
2.能够通过地图和图片,识别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和作用。
2.难点:对于河流和湖泊的形成、演变和保护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和作用。
2.运用地图和图片,直观地展示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3.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和图片,包括中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图、长江、黄河、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的主要图片。
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引发学生对河流和湖泊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长江、黄河、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的主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河流和湖泊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演变和保护,并进行相关的练习题目。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和作用。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我国河流和湖泊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本节课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比较陌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使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地考察等方法,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河流和湖泊的演变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河流和湖泊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在河流和湖泊研究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演示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展示河流和湖泊的演变过程。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使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
4.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我国河流和湖泊的保护措施和建议。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安装并调试好地理信息技术软件。
3.准备实地考察所需工具和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我国美丽的河流和湖泊,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地图和实地考察,让学生掌握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河流和湖泊的演变过程。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4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中国的河流概述:介绍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主要河流。
2.中国的湖泊概述:介绍中国湖泊的分布、特点及主要湖泊。
3.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介绍河流和湖泊对地形、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
但他们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了解程度不一,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实例较为熟悉,但对整体情况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并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他们关爱自然、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河流和湖泊,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表等资料。
2.准备典型案例,如长江、黄河、洞庭湖等。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河流和湖泊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黄河、洞庭湖等典型案例,让学生观察这些河流和湖泊的特点。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4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教案2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内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黄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概况。
2.了解黄河各河段的主要特征。
3.理解黄河的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了解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积极参与关于黄河利和害之间的课堂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黄河的治理,认识到黄河有利也有害,要正确对待才能变害为利,进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黄河各河段的自然特征和治理措施。
2.地上河的成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资料分析、读图归纳。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诗句“君不见()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请问()内应填什么?(黄河)诗句中的“海”指的是什么海?(渤海)播放视频:《黄河景观》,让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看到这么美的诗句和壮观的场面,你是不是对黄河更感兴趣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溯古追今,领略下黄河的风采吧!二、新课学习1.黄河概况(1)源地、省区、归宿活动:读图I“黄河流域图”。
黄河发源地: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
干流自西向东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
流入的海洋:渤海。
助记:黄河源流概况。
青藏高原黄河源,源出巴颜喀拉山。
出山向东入青川,北上甘宁内蒙转。
南下晋陕折豫鲁,东去注入渤海中。
(2)长度:全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拓展延伸:为什么说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黄河虽然长度比珠江长,流域面积比珠江大,但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水量小;而珠江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富,珠江的年平均径流量远大于黄河,所以黄河只能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3)上、中、下游分界处上、中游分界处: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中、下游分界处:河南省郑州市的桃花峪。
活动:①在图I中找到河口、桃花峪,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黄河的上游、中游、下游。
②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汉字,想一想,像哪个字?(几)(4)水能资源丰富区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界线,形成了龙羊峡、刘家峡等许多峡谷。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说课稿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主要围绕我国河湖的基本概况、以及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我国河湖与地形、气候的关系而展开的。
我国是河湖众多的国家,河湖不仅可以灌溉、航运和旅游,它还提供了水和水能资源。
了解河流分布和河流的水文特征,对抵御各类自然灾害,实现人地和谐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外流区与内流区的位置、界线;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古今的航运意义;主要湖泊的名称和分布。
〔2〕能力目标: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以及辨析自然要素间互相影响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学习知道了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更加热爱我国的美丽山河。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我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1、教法〔1〕直观教学法:欣赏河流、湖泊的图片。
〔2〕读图分析法:找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界线,并分析分布不同的原因。
〔3〕动手实践法:让学生在空白图中画出所知道的河流。
〔4〕讨论比较法:让学生阅读,分组讨论。
列表进行比较。
2、学法在学习过程中,以图为媒体,让学生读图、析图和熟图,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知识水平,获取地图技巧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导入我用任贤齐的《我是一只鱼》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开始,提出问题:鱼儿的生活离不开什么?鱼儿生活所需要的水来自哪里?——中国的河流和湖泊2、讲授新课〔1〕展示《中国水系图》地理学习的关键重在读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
先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河流名称,然后将所写的河流画在空白图上。
感受河流的流向和注入地。
从而总结归纳出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河流有哪些?认识什么是外流河,什么是内流河?以及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概念?还可拓展分析河流与地势的关系?〔2〕展示《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在学习气候的时候学过,我找一生说出分界线山脉的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4节《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一一黄河》
第1课时
一、设计理念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及时反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根据本节知识特点,我釆用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绘图。
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二、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
本节黄河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一一贡献和忧患”、和“黃河的治理”。
其中“黃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介绍了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介绍了黃河下游的地上河,常决堤改道,泛滥成灾对我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就是黄河的“忧患”。
应该指岀的是,黃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口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后者,把凌汛问题作为“阅读”来处理的。
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黃河问题的认识。
对于凌汛,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儿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Ll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黃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黃河的治理”介绍了黃河的治理。
从教材内容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使得防洪和防沙并举。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开始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
程。
本课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析图内化知识的逻辑思维。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自然课、语文课以及日常生活经验中对本课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本课知识理解浅显,缺乏系统的归纳。
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分析过程与方法的提炼。
另外,初一学生生性活泼,课堂形式不宜单调。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掌握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黃河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在图上找出并记住黃河的主要支流:沈河、淤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河口镇和河南省郑州市桃花峪.
(2)分析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水害的原因,以及对黄河的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黃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白年来,黄河乂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2)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黃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难点: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七、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读图法、合作探究法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指导:读图观察、合作探究
八、课时划分
(计划用两课时)
黃河的源流概况、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巨大贡献(1课时)黄河的忧患与治理(1课时)
3.4中国的河流与湖泊——黄河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