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的鉴别要点

合集下载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

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着,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219年)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3,桂枝汤证的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7,葛根汤与葛根加加半夏汤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风寒束表,内迫阳明为病。

所异者:前者是证见太阳病兼太阳经输不利的项背强几几,及风寒内迫大肠,传导太过,证见下利,后者是是内犯胃腑,胃气上逆,证见呕逆。

“不下利,但呕者”即风寒邪气内犯于胃的病理机转,此时用葛根加半夏汤,以葛根汤发散风寒,加半夏和胃降逆。

六经辩证之阳明病

六经辩证之阳明病

六经辩证之阳明病一、阳明病定位定性阳明病是三阳的里病系统,人体胃肠系统皆属于里。

阳明病主胃家而统气津。

病位:在三阳之里,此病证反应即病邪引发证候所反应的部位,而不是病变所在的部位。

病性:属于里阳(热)。

病态:属于里实热证,包括里热伴有里实(里热、里结、里燥)的阳明内证和里热而无里实的阳明外证(外热、外结、外燥)。

二、阳明病提纲证条文析义1.条文基本含义《伤寒论》第180条所说的:“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本条是阳明病的提纲,即正阳阳明的主症。

所谓“正阳阳明”,即《伤寒论》第179条所说:“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胃家实:胃家实,就是指里热,既包括阳明腑实证,也包括阳明里热而未结实的阳明外证。

胡希恕先生说:“所谓阳明病就是邪充斥于胃肠之里的这么一种病,这就叫胃家实。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阳明病不仅有因邪入于里伤损津液、胃中干燥而致大便燥结,腹胀腹痛,谵语潮热,盗汗等中下焦的腑实证,即承气汤证;也有邪结上焦的结胸证,即陷胸汤证;还会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燥烦渴的阳明外证,也就是阳明中风证。

胃家实的“实”,是阳明病提纲证的重点。

由《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可知,这个胃家“实”就是胃家的邪热盛实。

这个邪热盛实,既指有热而无积滞的无形实热,又指有热而有积滞的有形实热,但不论是无形实热还是有形实热,都会伤耗津液。

所以,阳明病胃家实涉及三焦的阳明实热。

阳明胃家实还可导致脑病症状,如神昏谵语、直视等症。

“胃家”指胃肠,《灵枢·本输》篇也有论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阳明胃家邪实热盛,肠腑之气不通,热浊上攻扰乱心神则神昏谵语,阳明热盛伤津,津气不荣于目则直视,如《伤寒论》210条所说:“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有关阳明病胃家实对大脑的影响,现代医学也有类似的论述。

现代医学有脑肠轴理论和脑肠肽概念,对脑与胃肠道相互作用的认识及胃肠道影响脑功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的鉴别要点

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的鉴别要点

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的鉴别要点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是中医理论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证候,它们在临床表现、病机、治疗等方面有很明显的区别。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探讨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的鉴别要点,并分享我对这两种证候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阳明热证的特点和鉴别要点1. 临床表现:阳明热证具有实热症候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高热、大汗、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等。

这些症状常伴有胸腹部胀满、口干欲饮、尿少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咳嗽、咽干、烦躁不安等。

2. 病机:阳明热证的病机主要是实热郁结,常由外感病邪或内伤情志等因素引起。

阳明经的主要功能是化生五脏六腑的气血津液,当病邪侵袭或情志不畅时,阳明经的运化功能受阻,导致实热郁结而表现出阳明热证。

3. 治疗要点:针对阳明热证的治疗要点是清热泻火、宣解郁热。

中药方剂如黄连石斛汤、白虎汤等常被用于治疗阳明热证。

适当的饮食调理、休息以及心理疏导也是阳明热证治疗的重要方面。

二、阳明实证的特点和鉴别要点1. 临床表现:阳明实证主要表现为腹胀满、干呕吐酸水、大便秘结、尿黄短少等,同时伴有口干、口渴不欲饮、舌苔黄厚等症状。

患者的脉象多数为弦滑。

2. 病机:阳明实证的病机主要是腑实、气滞、湿热停聚。

阳明经的功能是化生后天气血,当脏腑功能失调或湿热停聚时,导致腑实证的出现。

3. 治疗要点:针对阳明实证的治疗要点是通腑泄实、祛湿凉血。

中药方剂如大柴胡汤、龙胆泻肝汤等常被用于治疗阳明实证。

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对阳明实证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观点和理解: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病证对应关系。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识别和鉴别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我认为,准确的鉴别要点是确保治疗效果和临床疗效的关键。

中医药治疗的核心理念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病史以及体质特点,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什么是阳明病?中医学将疾病分为寒病、热病、温病、燥病、湿病、风病、火病七大类,其中热病是病邪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热病包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三类。

其中,阳明病源于“夏热而生,病热而成”,其致病因素主要为外邪入侵,内经不调,饮食积热等。

阳明经为一经脉,是人体三经之一,由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构成,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和排泄工作,调整体内外部环境的水分代谢平衡。

如果饮食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人体阳明经气血失调,便容易形成阳明病。

常见的阳明病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失眠多梦、便秘慢性等。

由于阳明经的特殊位置和作用,导致阳明病不仅局部症状明显,全身表现也比其他热病更为严重。

阳明病本证及其病因病机阳明病本证是指阳明病的基本症状和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口渴、便秘、尿黄、大便干结、腹胀等。

阳明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中心,主管机体的水液代谢和温热调节,具有着重要的生命力学意义。

阳明病本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积热和清阳上亢,病机为阳明经气血流失、盛火妄行。

临床表现为烦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

阳明病实证是指阳明病在不同季节、不同病程、不同脏腑互动和情志影响下发生的不同表现和病理状态,主要分为表型、腑实型、气滞型、湿盛型和热盛型等。

它们的临床表现各异,但都与阳明病本证病因病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表型阳明病实证的表型病因主要与节气、气候和生活习惯有关,临床表现为口渴、发热、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红目赤、咳嗽等。

表型阳明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腑实型阳明病实证的腑实型病因主要与阳明经脏腑、五脏六腑不同感染和损伤有关,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胸闷、胁痛、腹满、干呕等。

腑实型阳明病治疗以和血滋阴为主。

气滞型阳明病实证的气滞型病因主要与情志不畅、久坐或久卧、饮食不节有关,临床表现为胸胁胀痛、四肢困重、口干不渴、大便秘结、溲赤等。

气滞型阳明病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湿盛型阳明病实证的湿盛型病因主要与气候潮湿、居住环境不干燥有关,临床表现为胸闷、身重、四肢不爽、大便难行、腥臭味重,湿盛型阳明病治疗以利水渗湿、清热解毒为主。

伤寒论_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伤寒论_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伤寒论_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下列哪些是热入血室证的临床表现:参考答案:发热恶寒_胸胁下满,如结胸状_昼日明了,暮则谵语_经水适来或适断2.患者男性,久病,经常吐利,呕吐清水痰涎,手足逆冷,近日头痛,舌淡苔白,脉弱。

用何方主治:参考答案:吴茱萸汤3.下列不是四逆散的或然症是:参考答案:躁4.以下除哪项以外,均为甘草泻心汤证的主证?参考答案:噫气不除5.以下除哪项外,均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之一?参考答案:噫气不除6.“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是下列何证的证候表现:参考答案:大陷胸汤7.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药物组成的不同点是:参考答案:有桂枝无黄芩8.治疗饮停胸胁的主方是:参考答案:十枣汤9.蓄血轻证中神志方面的表现为:参考答案:其人如狂10.心下痞可见于以下除哪项以外的方证?参考答案:黄连汤证11.阳明病之“汗出濈濈然”是指:参考答案:汗出连绵不断12.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参考答案:恶寒汗出13.具有温阳化湿,祛寒止痛功效的方剂是:参考答案:附子汤14.小陷胸汤的药物组成是:参考答案:黄连、半夏、栝蒌实15.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是:参考答案:大陷胸汤加杏仁、葶苈子、白蜜16.大陷胸汤证的病机是:参考答案:水热互结17.黄连汤证的主证是:参考答案:腹中痛,欲呕吐18.根据原文,下列何证无腹满的表现:参考答案:麻子仁丸证19.《伤寒沦》所述小承气汤证的脉象特点是:参考答案:脉滑而疾20.结合原文,下列属阳明病急下证之一的是:参考答案:阳明病,腹满痛,发热,汗多2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煎服法是:参考答案:分5次服_将药物放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煎煮22.茵陈蒿汤退黄的途径是:参考答案:黄从二便去23.栀子柏皮汤的药物组成是:参考答案:栀子、黄柏皮、炙甘草2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的病机为:参考答案:湿热郁遏于里,伤寒表邪未解25.栀子柏皮汤证,除身黄发热的症状外,还当有:参考答案:胸中懊依、口渴、苔黄、舌红26.吴茱萸汤出现在《伤寒论》中哪些疾病中:参考答案:阳明病_厥阴病_少阴病27.下列哪项不属寒湿发黄与湿热发黄的区别?:参考答案:小便黄与不黄28.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均可见到参考答案:发热恶寒_无汗_脉浮_头痛29.风寒外束,内兼郁热的方证是参考答案:桂枝二越婢一汤证_大青龙汤证30.大青龙汤的脉症有:参考答案: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_身疼痛_脉浮缓_脉浮紧31.小青龙汤的或然症有:参考答案:小便不利_噎_口渴_下利32.栀子豉汤证在不同阶段可见下列哪项症状参考答案:胸中窒_虚烦不得眠_心中结痛33.属栀子豉汤证兼证的是:参考答案:栀子干姜汤证_栀子厚朴汤证_栀子生姜豉汤证34.栀子干姜汤证的主症有参考答案:下利_心烦35.根据原文,阳明病外证是指:参考答案:反恶热_身热_汗出_不恶寒36.梔子厚朴湯证的主症有参考答案:心烦_腹满37.下列那些异常的神志或行为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参考答案:目中不了了,睛不和_独语如见鬼状_惕而不安_喘冒38.热入血室证的治疗方法有:参考答案:针刺期门以泻肝胆之热_内服小柴胡汤解热散邪39.根据原文,症状有“下利”的方证有参考答案:葛根黄芩黄连汤证_葛根汤证_黄芩汤证40.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阳虚饮停为患,其区别在:参考答案:前者有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后者有心下悸,头眩_前者病变重点在脾,后者病变重点在肾_前者为脾阳虚而水停,后者为肾阳虚而水泛全身_前者病情轻,后者病情重41.栀子豉汤证可见哪些表现:参考答案:心中懊憹_饥不能食_舌上苔黄_但头汗出42.白虎加人参汤证可见恶风、恶寒。

17阳明病本证热证 演示文稿72时

17阳明病本证热证  演示文稿72时

本条阳明病误下, 本条阳明病误下,栀子豉汤证与太阳病误下的栀子豉 汤证,虽病因来路不同,但病机相同,治亦同。 汤证,虽病因来路不同,但病机相同,治亦同。
体会:(临证辨证要注意) 体会:(临证辨证要注意) :(临证辨证要注意 1、脉证合参(结合实际以辨证为主,不能仅某一脉证印 、脉证合参(结合实际以辨证为主, 定眼目) 定眼目) 2、注意抓主证:(审因论治,如本条,“外证”) :(审因论治 、注意抓主证:(审因论治,如本条, 外证” 如脉浮紧 阳明病常脉——脉大太阳伤寒证常脉 阳明病常脉 脉大太阳伤寒证常脉 阳明病变脉 3、知常达变 如脉浮紧 太阳伤寒证常脉 、 阳明病变脉 阳明病常脉——脉大 阳明病常脉 脉大
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 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 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 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提要:阳明热盛、津气两伤证治。 提要:阳明热盛、津气两伤证治。 分析: 分析:表里俱热
【原文】(350) 原文】 )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 主之。 主之。 【提要】 提要】 里热炽盛致厥的证治。 里热炽盛致厥的证治。
【释义】 释义】 主里热( 主里热 真热) 脉滑 ——主里热(真热) 热邪郁遏于里, 热邪郁遏于里 阳气不达四末(假寒) 厥 ——热邪郁遏于里,阳气不达四末(假寒) 当见胸腹灼热、口干舌燥、烦渴引饮、 当见胸腹灼热、口干舌燥、烦渴引饮、舌红 苔黄、小便黄赤等里热证。 苔黄、小便黄赤等里热证。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方义】见阳明篇。 方义】见阳明篇。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① , 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主之。 【词解】 词解】 表有热,里有寒:此处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 表有热 里有寒:此处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 里有寒 【提要】 提要】 论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论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同学们,上课啦!阳明病提纲开讲!

同学们,上课啦!阳明病提纲开讲!

同学们,上课啦!阳明病提纲开讲!阳明病是里证、实证、热证(阳明病有里实热证,还有里虚热证。

比如竹叶石膏汤,竹皮大丸都是属于阳明里虚热证),也就是里阳证。

阳明病与太阴病互为表里(太阴为里证、虚证、寒证)。

一、必要条件1、胃家:不仅包括西医解剖中的胃,还包括整个胃肠系统,甚至包括脑和神经系统,因为肠内燥屎内结引起高热,严重的高热可引起狂躁、脑神经错乱,出现精神失常的表现。

2、实证:相对于虚证的状态(实证:腹胀拒按、烦躁、高热、谵语等症状)。

二、补充条件1、寒与热:不恶寒但发热或是高热(阳明外证之白虎汤有背微恶寒)。

2、汗:爱出汗,多汗,大汗(尤其阳明外证→白虎汤)。

3、头身:一般无症状,或是烦痛。

4、二便:大便干、干燥不通,大便难下;小便淡黄、浓黄或黄赤。

5、舌质舌苔:舌质红或是淡红,舌苔薄黄→干黄→黄燥→舌苔焦黑。

6、饮食:饮食正常或亢进。

7、口味:燥或苦(阳明湿热)或口气臭秽,口不仁。

8、口渴:口渴或大渴,喜饮冷水,饮水量大,饮水能解渴;太阴病不喜饮水或饮热水,饮热不多,不想下咽,饮水不能解渴,这是阳明与太阴病的鉴别点。

9、脉象:洪大、洪数、洪滑。

三、体质辨证阳明证,多见于石膏体质(烦躁,发热,高热)或大黄体质(肌肉丰满、食欲旺盛大便秘结、口唇红、舌苔多厚,黄腻)或黄连体质(干瘦多火,目光有神,言多,舌红少苔)。

四、分类1、阳明内证:各类承气汤,烦躁、腹胀不通、潮热、大便不通、谵语、狂躁。

2、阳明外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表现为高热、发烧、出汗,背恶寒、大烦渴、大饮。

3、阳明湿热证: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胸肋苦满,口苦、面黄,身黄,小便黄、大便不通,人困倦,皮肤油腻,舌质红舌苔黄腻。

4、阳明瘀热证: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抵当汤等方子:面黑,舌苔紫暗,胸满,脉涩,疼痛处固定不移,月经紫暗有块,言胸满。

5、阳明中风证:白虎汤。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欲饮水,脉洪滑。

五、代表药物石膏、大黄、知母、防己、黄芩、黄连、黄柏、芒硝、连翘、茵陈。

【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

【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

【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太阳病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3)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4)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5)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辨证要点。

2.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1)阳明经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阳明腑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熊老:阳明湿热胶着证与阳明腑实证的区别

熊老:阳明湿热胶着证与阳明腑实证的区别

熊老:阳明湿热胶着证与阳明腑实证的区别
要清泄肠中湿热,我们不能用承气汤。

承气汤是泻下肠中的燥屎,泻的是实热。

而这个病人是湿热,是湿邪夹热,所以不能用承气汤。

湿温病的湿热胶结肠中与《伤寒论》所讲的腑实结于肠中是不同的。

叶天士专门讲过,他说阳明病,阳明腑实,大便硬,它是腹胀,大便硬,大便解不出来,甚至腹胀不大便,我们用的方是承气汤,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要下到大便溏为度”。

大便硬,腹胀,或者是腹胀,不大便,用大承气或小承气汤,或者是调胃承气汤。

无论哪个承气汤,用泻药都是大黄、枳实、芒硝、厚朴这样的药。

下到什么程度,下到病人大便已经稀了就不要下了,这叫下到大便溏为度。

而温病呢,温病的湿热胶结肠中呢,叶天士讲“要下到大便硬为度”。

因为这个病人本身就是大便溏,他是湿热胶结的,照样要用下法,而这种湿热之邪是无形的。

病人本来是大便溏,你下到他大便不溏了,已经大便硬了、干了,说明湿热已经清了,病人的大便变硬了,就不要再下了,因此它叫缓下法。

此与承气汤的急下法不同,用枳实导滞汤,正是缓下法。

承气汤是下的肠中燥屎,而枳实导滞汤是下的肠中湿热,是缓下法,是在清湿热的主导前提下,再泄大便。

它实际上没有好多通大便的药,只有一味大黄,而重点是清泄湿热。

服药一个星期就把湿热清泄下来了,一个40多天的发热病症,总共就吃1个星期的药被彻底治好了。

阳明病辨证论治

阳明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阴伤有热,水气不利 治法:清热利水,兼以滋阴 方药:猪苓汤
茯苓、猪苓、泽泻 滑石 阿胶
王某,男,36岁,建筑工人。
辨证为暑天炎热,在外作业,暑热内迫,燔灼阳 明,闭窍耗液。
故投白虎加人参汤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处方: 西洋参10g,生石膏(先煎)80g,肥知母15g,粳米 30g,甘草6g,水煎服。
另灌服安宫牛黄丸1粒。1剂后身凉、脉静、汗止、 神清,然频欲饮水,原方再投1剂而愈。
一、阳明病提纲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三、阳明病脉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条]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讲析]
胃家:胃与小肠、大肠
胃家实 实:邪气盛实
实热证(阳明热证)
腑实证(阳明实证)
无形之邪热 弥漫充斥全身
阳明热证 白虎汤证
热邪逐渐内敛聚于胃肠 热与肠中之糟粕相结
阳明实证 承气汤证
一、阳明病提纲
(三)栀子豉汤证
[原文]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 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 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 主之。 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 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阳明自病:素体阳盛,或有宿食,或为燥热所感
三、阳明病分类
阳明病本证
阳明热证 阳明实证 阳明寒证 阳明虚证Leabharlann 阳明病 发黄证 变证 血热证
三、阳明病分类
辛寒清热
无形之邪热 弥漫充斥全身
阳明热证 白虎汤证
逐渐内敛聚于胃肠 热与肠中之糟粕相结 阳明实证
承气汤证
苦寒泄热 (通腑)

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名词解释

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名词解释

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名词解释阳明气分热盛证(以下简称阳明热)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也被称为热毒病。

它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疾病分类,主要指体内的阳明气分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病变。

在中医学中,阳明指的是人体的一个经络系统,气分指的是体内的气血和津液。

当阳明气分失调时,体内的热能不能正常排泄,而导致热盛,进而引发各种病症。

阳明热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症状: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尿黄、体温升高、心情烦躁、面红目赤、口渴多饮等。

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存在。

除了这些明显的体征外,阳明热还可能导致身体其他方面的不适,如失眠、多梦、腹胀、咳嗽等。

在中医学中,阳明热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风热、饮食不当、情绪不稳定等。

外感风热是指身体受到外界环境中的热气或病邪侵袭,导致体内热盛。

饮食不当指的是过量的辛辣食物和酒精摄入,使得体内的阳明气分无法正常代谢。

情绪不稳定则是指长时间的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体内的气分紊乱,从而引发阳明热。

为了治疗阳明热,中医学通常采用整体调理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调整。

药物治疗中,常使用清热解毒、清暑解表的中药,如黄连、连翘、板蓝根等。

这些药物能够帮助体内阳明气分排泄体外,从而缓解症状。

此外,应避免辛辣食物和酒精,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有助于清凉体内热盛之气。

同时,还应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有助于平衡体内的气分。

除了治疗阳明热,预防阳明热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吃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

其次,要注意合理的运动,适当锻炼身体,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体内阳明气分的平衡。

此外,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长时间的压力和烦恼。

总之,阳明气分热盛证是中医学的一种常见病症,它是体内阳明气分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病变。

主要表现为口渴、大便干燥、心情烦躁等症状。

在治疗中,药物治疗和生活调整常常结合使用,以帮助体内热盛之气的排泄。

阳明四大脉证

阳明四大脉证

阳明四大脉证阳明四大脉证15 [ 标签:阳明 ] 蛋蛋 2009-01-07 22:25中医上阳明四大脉证是什么,有高手赶紧帮帮我,谢谢了问题补充:就是看不懂伤寒论啊,老大,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脉证,然后告诉我你说的四条具体点怎么说,弄好了我追加,谢了满意答案1.阳明经证【概念】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是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其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2.阳明腑证【概念】阳明腑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是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等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阳明腑证,是指阳明经邪热不解,由经入腑,或热自内发,与肠中糟粕互结,阻塞肠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又称阳明腑实证。

临床是症以“痞、满、燥、实”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日哺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转失气,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多厚黄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

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较经证为重,往往是阳明经证进一步的发展。

阳明腑实证热邪型多为日哺潮热,即午后三至五时热较盛,而四肢禀气于阳明,腑中实热,弥漫于经,故手中汗出;阳明证大热汗出;或误用发汗使津液外泄,于是肠中干燥,热与糟粕充斥肠道,结而不通,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夭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夭,则腹中夭气频转。

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出现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症。

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苔黄干燥,起芒刺或焦黑燥裂。

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又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答案补充阳明经脉洪大且大热大汗大渴。

此为四大。

•好:0•不好:0•原创:0•非原创:0月夜☆暗留香回答采纳率:10.2% 2009-01-05 23:48蛋蛋的感言:谢谢满意答案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答案补充无阳证答案补充可查看伤寒论答案补充脉证--对脉象的判断,分辨脉法与平脉法张仲景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胡希恕经方医学阳明病体系初识之二——辨阳明病辨证依据

胡希恕经方医学阳明病体系初识之二——辨阳明病辨证依据

胡希恕经方医学阳明病体系初识之二——辨阳明病辨证依据胡希恕经方医学阳明病体系初识之二——辨阳明病辨证依据北京汉典中医研究院陶有强阳明病的辨证主要依据是对提纲证条文的解读,包括主提纲第180条和辅助提纲第182条。

两条提纲揭示了阳明病为病位在里的实证、热证,即里阳证;提示了存在两类阳明病证,即热结成实的腹证(腑实证)与热而未结成实的单纯热证。

这里“实”乃是指有形之邪结聚,并非八纲层面的“实”。

同时并非“实”必兼热,论中亦有“寒实”语,如141条“寒实结胸”。

例三:许某,男,78岁,2013年8月10日初诊。

腰扭伤后大便不通6天,腹胀满憋闷,连及两胁,苦痛呻吟,口干轻,饮可,手足温。

面色可,语音悠长高亢,腹部拒按。

舌暗红舌底络脉青迂,苔微腻浮黄,脉沉有力。

枳实15g,厚朴30g,生军(同煎)30g,桃仁10g,柴胡15g,香附12g,陈皮15g,杏仁10g 两副,水煎温服,得通利后止后服。

结果:8月11日下午3点来电:昨晚服药一剂后3小时左右,便通而腹胀消退。

嘱停药,糜粥养胃以善后。

例四:乔某,男,89岁,2013年6月25日初诊。

家人返乡夏收,饮食不规律,始则便难、燥,继则不行,于今已17日,偶尔可以以手抠下少许羊矢球样结粪,腹胀痛不适,烦躁,颇感坐卧不宁,惟求一通为快,言辞凄切,纳少,眠差,手心热。

腹痛拒按,体质、精神尚可,步履灵便,唇糙裂。

舌红少津,苔薄少浮黄,脉紧实偏数。

生地30,麦冬30,玄参30,生军(后下)10,芒硝(冲)10,炙甘草6,枳实15,厚朴15,生黄芪30 两副,水煎温服,得通利后结果:当晚服半剂后便得通,但量不多,亦无汗出等不适。

嘱明晨继服。

次日下午来电,晨起空腹服后1—2小时泻下积粪甚多,腹中空空如也,周身清爽。

嘱糜粥养胃,勿再服。

自此常向人道中药之功。

燥矢久停,伤津耗液,予泄热通便,滋阴养液,毕竟高龄,酌加黄芪,虽有掣肘之嫌,但嘱适量渐服,亦不失为稳健举措。

关于“热”这里也要做几点说明,对于未结成实的热证有白虎(加人参)汤证等,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但需注意:一是“虚热”问题,即因津液不足所生热象,胡老也归入“阳明病”,专门指出“寒热有常,虚实无常”。

4阳明病辨证总结

4阳明病辨证总结

脾的功能为胃所约束(脾约)
津液输布失调
(肠道失以濡润) (但输膀胱)
大便干结
小便频数
【临床表现】
腹微满,或微痛,大便硬或难, 不更衣十日无所苦,小便多,饮食 如常,舌质红苔干。
【病因病机】 胃热津亏,腑气不通。
【诊断要点】 大便硬、大便难,腹微满。
❖【治疗】
滋液润肠,清热通便 麻子仁丸。 (麻子仁、白芍、杏仁、大黄、 枳实、厚朴、蜂蜜)
病因病机
❖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诊断要点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发热,脉浮。
治疗措施
❖育阴润燥,清热利水---猪苓汤
五苓散 去桂枝,白术 加阿胶,滑石
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
鉴别诊断
膀胱气化失常(蓄水)
五苓散证 猪苓汤证
脉浮发热 小便不利 渴欲饮水
病机
膀胱气化不行,水蓄于下 津伤热扰,水热互结于下
临床 应用
临床 表现
治则 方药
辨证 要点
❖1、临床表现:
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如橘子色,小 便不利,腹微满,但头汗出,剂颈而 还,身无汗,渴引水浆或便秘,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治则方药: 清泄湿热退黄 茵陈蒿汤
(茵陈、栀子、大黄)
服药后二便颜色的变化
小便由红黄变淡 大便由白变黄 再开几付巩固!!!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

脉浮


鉴别点 病在上焦 病在中焦
病在下焦
第二部分 有形邪热证
❖学习要求:
熟悉有形邪热证的概念及主 要表现,掌握三承气汤证、麻 子仁丸证的辨治。
1、概念
有形邪热证是指邪热内 盛与肠中糟粕相搏而形成的 燥屎内结证,又称“阳明病 实证”。

《伤寒论》总结之阳明篇

《伤寒论》总结之阳明篇

《伤寒论》总结之阳明篇邪入阳明,从阳明病的角度来看,它也有两大类,那么其中一类呢是邪偏于浅表的,我们把它叫做阳明热证,前世医家也有人把它叫做阳明经证。

这里的经证也罢,热证也罢,主要是指胃热弥漫的白虎汤证和胃热弥漫、气津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

但是在《伤寒论》的原文中,阳明的热证是怎么来的呢?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所造成的。

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的221 条,首先出现了余热留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所以后世医家把阳明经热误下,余热留扰胸膈出现心烦、心中懊侬,但头汗出,饥而不欲食的这个证候,叫阳明热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热在胸膈。

尽管有的医家说这是阳明经热误治以后的变证,但是因为阳明经脉行于头面、胸腹,胸中也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所以我们把热在上焦的证候,说它是阳明热证,也没什么大的错误。

上焦有热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中焦有热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而中焦有热的证候重点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所以我们在讲白虎加人参汤证时,用了比较多时间来分析它身大热的问题、汗大出的问题,特别是口大渴的问题,还有脉洪大的问题。

除此之外它还有热盛耗气,气不固表,还有大汗出,腠理开泄,经不起外来风寒的吹袭,而兼见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寒的虚象,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益气生津。

而白虎加人参汤从今天来看,无论是外感热病的病程中,还是治疗杂病,都有很多使用的机会。

阳明经热误下之后,伤了下焦阴液,而余热和水结于下焦,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证,这就是“阳明病篇”热证热在下焦的一个证候。

它的临床表现有心烦不得眠,有小便不利、有渴欲饮水,治疗用猪苓汤,来清热利尿育阴。

所以阳明热证上焦的清宣法、中焦的折热法和下焦的清利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热证上、中、下三焦不同热证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法,提供了方药,这是我们特别值得学习的。

当阳明燥热、阳明糟粕相结以后就形成了阳明的实证。

就阳明实证来说,阳明腑实证是主要的,构成阳明腑实证的基本证候特点有两类,一类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一类是腹部实证的临床表现,这两种证候同时具备,我们才可以把它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阳明病中真正的里,实,热

阳明病中真正的里,实,热

阳明病中真正的里,实,热《伤寒论》中,阳明病是外感病病程中,邪入阳明经,腑,正邪相争剧烈,邪热极盛的阶段,以内热亢盛,津伤化燥成实为主要特点。

所以阳明病的性质为里,热,实。

但是你真的理解这几个字的真正含义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领略一下郝万山教授的见解吧。

01关于“里”我们都知道,经脉循行于体表,风寒邪气侵袭阳明经脉,阳明经的阳气被郁,就会出现经表之证。

但由于阳明的阳气主要作用部位在胃肠道,而不在阳明经脉,所以正邪相争在阳明经表的时间往往只有一天,邪气便很快循经入里化热。

正如《伤寒论》中第184条说:“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正因为阳明经表之症存在的时间很短,所以在临床上很少遇到。

也就把它归为“里”。

02关于“热”由于阳明经脉循于胸腹,故大多传统注家们把“阳明病篇”涉及到的上,中,下之热证归属于阳明病。

也有人认为,阳明热证只是指胃热弥漫证和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而热在上焦和热在下焦的证候,是阳明经脉有热的证候误治以后的变证。

其实这只是一个分类的观念不同,并不影响临床的辨证论治。

03关于“实”一般来说,人们常常认为,凡是邪气盛就叫实证,这是根据《素问.通评虚实论》的“邪气盛则实”的说法而来的。

然而,阳明病无形邪热内炽,胃热弥漫的阳明热证,为邪气盛,属“实';阳明病有形燥热内结,腑气不畅的阳明实证,为邪气盛,也属“实”。

正如《伤寒论本旨》所说:“胃家者,统阳明经腑而言也。

实者,受邪之谓。

”故“实”字概括了以上两种情况。

但据我的看法,这里的“实”字,仅指阳明有形邪气内结的实证而言。

因此,“胃家实”当专指阳明之热和阳明糟粕相结的有形邪气阻结的实证而言。

亦如《伤寒贯珠集》所说:“胃家实者,邪热人胃,与糟粕相结而成实,非胃气自盛也。

”综上所述,邪入阳明以后,多易化热化燥,因此阳明病的主要证候是盛阳感热邪,两阳相合,机体调动了全身的抗病能力,正邪斗争激烈,而表现出一派大热大实的证候。

于是就可以把阳明病的主要证候看成是外感病阳证的极期阶段。

阳明病烦热不解之虚实两端

阳明病烦热不解之虚实两端

阳明病烦热不解之虚实两端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

脉浮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没有讲具体是那种六经病,只是说病人烦热,汗出则解。

首先怀疑太阳病大青龙汤证,“发热无汗,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其次,也怀疑是太阳病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这里的“汗出则解”,应该是烦随热解,从后文看,烦是解了,留下了发热。

“又如疟状”,如疟状就是寒热往来或定时发热,分为一日一发,一日二发,一日三发。

从后文“日晡所发热”来看,是一日一发,这是病可能在表,能用桂枝汤治疗的证据之一。

“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日晡所是阳明燥金主令之时,日晡时发热是阳明病的特点,其热非风寒外束,而是里热蒸熏,表现为蒸蒸发热或潮热,为阳明里实证。

这样就排除了太阳病和少阳病,所以说“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

脉浮虚者,宜发汗”,阳明病也要分表里虚实寒热,辨别之法就是查其脉象。

如果脉沉实有力,说明热邪传里,汗出潮热,“烦”是郁热在里,“宜下之”,使病从下解。

如果脉浮而虚,浮为在表,热邪尚未入里,寒热如疟状,“宜发汗”,使病从表出。

“下之与大承气汤”,“与大承气汤”是指承气汤类方,如果没有不大便六七日,或者没有潮热,或者没有燥屎,可以选用调胃承气汤或小承气汤。

“发汗宜桂枝汤”,参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也有定时发热的特点,但只要在日晡时定时发热就是阳明病,这是阳明中风表邪未解,以桂枝汤解阳明之表。

而不是某些注家说的病未离太阳,所以用桂枝汤。

太阳病的桂枝汤证恶风寒,阳明病的桂枝汤证恶热不恶寒,桂枝汤是六经解表之方,不是太阳中风表证专方。

服药可以参54条之意,先其时发汗,在定时发热之前服用桂枝汤,以增强疗效。

第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的鉴别要点
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的鉴别要点,并分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的定义和特点
1. 阳明热证:
阳明热证是指肠胃热盛,热邪内结,以大便秘结、口渴、咽干、舌红苔黄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中医证型。

阳明热证的特点是实、热、盛。

2. 阳明实证:
阳明实证是指阳明经病变,以腹满、便秘、喜冷饮、舌苔黄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中医证型。

阳明实证的特点是实、滞、积。

二、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的鉴别要点
1. 临床表现:
阳明热证以大便秘结、口渴、咽干、舌红苔黄等为主要症状,表示体内有热邪内结。

而阳明实证以腹满、便秘、喜冷饮、舌苔黄厚等为主
要症状,表示阳明经腑有积滞。

2. 脉象特点:
阳明热证的脉象多为滑数或洪实,舌尖红、苔黄,表示热盛。

而阳明实证的脉象多为滞实或洪满,舌质红、苔厚黄,表示肠胃积滞。

3. 病因病机:
阳明热证常由外邪入侵,或饮食不节所致。

热邪内结,肠胃受热炽盛所致。

而阳明实证则主要由饮食积滞、情志不畅、运动不足等引起。

4. 治疗方法:
对于阳明热证,治疗重在清热泻火,解表散寒。

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芩、连翘等。

而对于阳明实证,治疗重在行气通便,消滞化湿。

常用的药物有大黄、芒硝、厚朴等。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
在我的理解中,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是中医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对于阳明热证,我认为在治疗上应注重清热泻火,通过草药的辛凉性质来平息热盛的病理变化。

而对于阳明实证,我认为在治疗上应注重行气通便,通过草药的润滑性质来缓解积滞的病理变化。

我认为在鉴别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时,临床表现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病人所属的证型,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明确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观察临床表现、判断脉象特点、了解病因病机以及选择相应的治
疗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鉴别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并针对性地进行
治疗。

中医在实践中注重辨证施治,因此准确鉴别阳明热证和阳明实
证对于确立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在撰写了本文后,我对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通过
针对性的解释和举例,我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继续学习和研究中医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
业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