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合集下载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与合理用药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与合理用药
按表型分类可分为: 按表型分类可分为: 正常代谢型 活性缺乏型 超速代谢型 中间代谢型
药物代谢的遗传多态性
种 族 CYP2D6, % 无 非洲/非 非洲 非 裔美国 人 亚洲人 白种人 8 有 超快 92 ? CYP2C19,% 无 - 4-7 有 CYP2C9, % 无 有
- 93-96 0.003 >99
药源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A型药源性疾病: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或改用 型药源性疾病:通过调整药物剂量, 型药源性疾病 选择性高的药物, 选择性高的药物,或加用对不良反应有拮抗作 用的药物。 用的药物。 B型药源性疾病:通常是确定病因后,必须立 型药源性疾病: 型药源性疾病 通常是确定病因后, 即停药,并告知病人今后也应禁用此类药物。 即停药,并告知病人今后也应禁用此类药物。 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
1 7
98 92
1 1
12-22 78-88 - - 3 97
0.08 0.36
>99 >99
Hale Waihona Puke 药源性疾病死亡位于前10位情况统计 药源性疾病死亡位于前10位情况统计
占总数% 疾病 例数 占总数% 73 16.08 过敏性休克 40 8.81 急性肾功能衰竭 27 5.95 中毒 3.75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懈症 17 17 3.75 急性白血病 16 3.52 粒细胞缺乏 14 3.08 急性肝坏死 13 2.86 猝死 12 2.64 过敏 10 2.20 再生障碍性贫血 239 52.64 合计 454例药源性死亡的分析 85---92年文献综述 ---92年文献综述) 454例药源性死亡的分析 (85---92年文献综述)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原则
诊断与一般疾病的诊断原则基本相同, 诊断与一般疾病的诊断原则基本相同, 1)要完整的了解病史,特别应仔细询问服药史、 过敏 )要完整的了解病史,特别应仔细询问服药史、 史,必须要明确用药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关 联程度。 联程度。 2)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如过敏性疾病一般早期首先 )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 出现皮肤粘膜改变,出现皮疹等,如此时明确原因, 出现皮肤粘膜改变,出现皮疹等,如此时明确原因, 常常可以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的发生。 常常可以避免严重 的发生 3)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其中血药浓度监测是诊断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其中血药浓度监测是诊断 血药浓度监测 药物蓄积中毒或超量中毒的可靠依据, 药物蓄积中毒或超量中毒的可靠依据,也是与过敏 性疾病进行鉴别的最直接的证据。 性疾病进行鉴别的最直接的证据。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摘要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危害性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感染性疾病,医务人员要警惕各类药物可能产生的药源性疾病,控制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药源性疾病预防治疗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首先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史,这一点对有过敏倾向和特异体质的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这类患者服用常量或低于常用量药物就可发生过敏反应。

年龄:老年人病多,用药品种也多,应提醒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孕妇用药应特别慎重,尤其是妊娠初期前3个月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若用药不当有可能致畸。

由于一些药物可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而引起不良反应,故对哺乳妇女用药应慎重选择。

授乳母亲禁用青霉素、链霉素。

肝病、肾病患者,除应尽可能选择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的药物,还应适当减少剂量。

多数药物在肝代谢、肾清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及清除率减低,使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延长,血液浓度增高,易引起不良反应。

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对症用药,即要符合适应证,也要排除禁忌证,切忌随意用药。

应采取小剂量、少品种、短疗程、多观察。

选用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尽量做到个体化给药,并要注意用量、用法。

根据所选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即药效学与药动学规律,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用药品种应合理,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同时,还应了解患者自用药品的情况,以免发生药物不良相互作用。

药物不良相互作用会造成药物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

同时也会使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强或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而损害机体。

应用新药时,须掌握有关资料,如药效学与药动学的知识。

慎重用药,严密观察。

病人用药的安全监护,新药上市后的安全性监督,在病人用药过程中,了解病人的家族病史、过敏史。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必要时进行回顾性或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判断。

应用对器官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时,须按规定检查器官功能。

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发现akr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时停药和处理,防止对患者的进一步损害。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性疾病,简称“药物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起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的异常病状。

近年来,药源性疾病逐日增多,各种化学药品的副作用在经历时间的检验之后,暴露无遗。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以简单、方便、安全称著的中医药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中药剂型已从传统的汤剂、丸剂、膏剂、粉剂等,发展到针剂、粉针剂等制剂;从口服药扩大到了肌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介入等给药方式。

同样,中药在医疗领域的运用也逐渐扩展,中药药源性疾病也出现了增长势头,并已经有多种药物因致患者死亡而遭禁用。

对此,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无论天然药物还是化学药物均有其自身的特性,而药物的这种特性对人这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机体必然会有一定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向好的方向转化还是向坏的方向转化,并不仅仅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特性[1]。

2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成因2.1对中草药物辨认不清:中药药品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相当差异。

例如:将关木通当作川木通、白木通用而引发的1993年比利时中草药肾病案[2],这就是是木通的科属不同造成的,关木通为马兜科植物,主要含有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

实验证明人体静脉给药量大于lmg/kg可导致。

肾损害,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有肾毒性。

而川木通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唐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无肾毒性。

再如:名为五加皮者,又有香加皮和五加皮之分,前者为萝蘼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有毒,后者为五加科落叶小灌木细柱五加和无梗五加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无毒;若不明究里混用,则必引起中毒反应。

再有将外形相似的药物混用,如将有毒之山慈菇当作红慈菇用[3]。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1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目前人们获得药物的途径增多、方便、容易,部分人群医药知识缺乏,医护人员还没有完全认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这样就会增加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广大医药人员及社会各界必须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掌握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及时排除药物的危害,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2加强药源性疾病的监督与管理工作2.1严格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1963 年瑞典建立了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1965 年全世界成立了国际性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我国80年代初开展此项工作。

《药品管理法》规定“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时,相关单位必须在24 h 内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和不成熟药品上市或应用,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医疗单位发现假劣药品及药品中毒事故,必须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999年11月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终止药源性疾病。

2.2加强药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大力发展临床药学和临床药理学工作,加强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收集药物安全信息,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加速信息的交流。

目前临床药学的任务很重要,一方面对临床药师及医师提供合理和及时准确的医药信息,对于国家新药的种类、应用、临床实际用药情况分析,已有药物的质量及疗效、开发等;另一方面,要促进临床医师和药师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开展临床用药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针对病人不同病情选用药物及剂量等,避免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

建立医院等用药单位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制度。

当一种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报道后,及时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社会大众反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护人民用药安全。

临床用药前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制定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情报的收集、咨询等。

由于医学科学发展水平、新药临床试验规模等条件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时难以完全了解。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课堂)_2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课堂)_2
N-乙酰化酶
遗传因素举例-4:
患者因素年龄: 老年人、儿童性别妊娠遗传因素病理状态药物因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
诱发因素
当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 对药物的处置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 改变药动学及药效学如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时, 代谢延缓, 清除降低原有慢性肝病、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的患者均可增加机体对药物毒性的易感性
分布脂溶性药物分布范围增大, 水溶性药物分布范围减少蛋白结合率减弱
老年人的药动学特点
代谢主要代谢器官---肝脏肝血流量降低白蛋白合成减少微粒体酶系统活力降低代谢减弱, 半衰期延长
排泄主要排泄器官---肾脏肾实质重量及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分泌功能和肌酐清除率下降药物排泄能力下降, 排泄速度减慢, 半衰期延长
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 导致万余海豹肢畸胎1957年首先在德国上市, 治疗孕妇的妊娠呕吐, 不久在十几个国家中使用1961年, 报告了海豹肢畸形儿的病例, 经调查, 证明畸形与母亲服用反应停有关造成海豹肢畸形儿1万多例“反应停”的副作用则发生于怀孕初期(怀孕前三个月), 即婴儿四肢形成的时期。
脑血流量大, 且胎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 药物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一部分脐静脉血经静脉导管绕过肝脏, 直接进入右心房, 活性药物直接到达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浓度提高
胎儿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代谢
排泄
肝脏代谢自妊娠三个月起, 富含微粒体酶的滑面内质网开始出现在胎儿体内, 胎儿肝脏开始具有代谢药物的能力并逐渐成熟。肝外代谢作用较成人大主要发生在胎盘和肾上腺
妊娠早期着床前期—高度敏感, 如受到药物损害严重, 可造成极早期的流产受孕后3-12周—胚胎、胎儿各器官处于高度分化、迅速发育阶段, 可能导致某些系统和器官畸形, 妊娠12周内是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

药源性疾病与预防

药源性疾病与预防

第一章总论1.药源性疾病:在防治疾病过程中,所用药物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使用引起的机体某个(或几个)器官或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与体征的疾病;2.诱发因素:(1)患者因素:1) 年龄早产儿、新生儿某些生理性物质缺乏;药物代谢酶发育不全;①小儿皮肤黏膜相对表面积大于成人;血脑屏障发育不全;肾血流量、肾小管滤过和分泌功能较小;生理功能减退,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异常;②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用药频繁,品种多,数量大;2)性别女性>男性,如药源性红斑狼疮,保泰松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氯霉素引起的再障;3) 遗传遗传基因的差别造成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导致红细胞对不能抵抗氧化损伤;4) 疾病疾病状态,药动学及药效学发生改变;2.药物因素1) 药物本身的作用;2)相互作用;3)药物应用:主要为不合理用药包括无适应症用药或适应症不符,剂量、用药间隔、疗程途径等的不符;以及联合用药或使用药物品种过多;3.分类1)按病因分类:A型反应:指由于药理作用增强导致和剂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特点:发生率高;病死率低;与剂量相关;B型反应:药物的异常与免疫反应继而遗传药理学相关;特点:发生率低;病死率高;与剂量无关;2)按发病的快慢和病程分类:急性药源性疾病、慢性药源性疾病3)按受损器官分类4)按病理改变分类:功能性改变、器质性改变4.引发药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用药。

其次为个体体质和遗传原因;5.诊断1)追溯病史;2)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和病人的症状确认发病在用药的相关时间内;3)排除药物以外其他因素是否能造成该临床表现;4)辅助检查可否能提供依据;5)是否符合药源性疾病的反应特征;6)停药后是否减轻;7)从多种药物中找到致病药;8)“除激发”和“再激发”;6.治疗原则:1)停止所用药物;2)找出致病药物;3)对症治疗;4)预防为主;第二章药源性肝脏疾病1.药源性肝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及肝脏对药物或药物的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2.损伤机制包括药物本身对肝脏的损伤和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3.相关因素:1)药物因素药物本身具有肝脏毒性;酶诱导和酶抑制;2)个体因素。

常见药源性疾病及防治.

常见药源性疾病及防治.
考点 提示
1.常见药源性疾病;
2.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一)药源性肾病
急性肾衰竭
非甾体抗炎药、ACEI类、环孢素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噻嗪类(多与剂量无关)
急性肾小管坏死
最常见的药源性肾病; 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造 影剂、环孢素
答案:E
谢 谢!
答案:ABCDE
二、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原则:首先停用所有药物,然后采取抢救措施、应用拮抗药物、调整治 疗方案。
1.加强认识,慎重用药 2.加强管理 3.加强临床药学服务 4.坚持合理用药 5.加强医药科普教育 6.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例题
单 选 题
药源性疾病因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程度较严重才持续时间过长,引起 下列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不恰当的是 A. 依据病情的药物适应症,正确选用 B. 根据对象个体差异,建立合理的给药方案 C. 监督患者用药行为,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和处理不良反应 D. 慎重使用新药,实行个体化给药 E. 尽量联合用药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三)药源性皮肤病
Steven-Johnoson 综合征和中毒性表 磺胺类、抗惊厥药、别嘌醇、非甾体抗炎药 皮坏死
பைடு நூலகம்
血管炎和血清病 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管炎:别嘌醇、青霉素、氨茶碱、磺胺类、噻嗪类利尿药、丙 硫氧嘧啶、雷尼替丁、喹诺酮类和免疫抑制剂
血清病:头孢氨苄、米诺环素、普萘洛尔和链激酶
肾小管梗阻 肾病综合征
尿酸或草酸盐(抗肿瘤药引起肿瘤组织溶解形成尿酸)
药物引起的免疫机制介导
金盐、青霉胺、卡托普利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的防范与合理用药

药源性疾病的防范与合理用药

药源性疾病的防范与合理用药一、∙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药源性肾损伤根据用药与发病的关系可分为( )种类型B∙关于防治药源性肾损伤实现安全用药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最容易受到药物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损害D∙()属于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药物B∙药源性肾损伤一般不为()D∙使用干扰素的肾损伤多发生于用药后()D∙关于药源性肾损伤用药原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关于造影剂渗透压对肾损害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均有肾毒性,肾毒性强度最大的为()A二、∙对于药源性肝损害病人,应给予()的饮食D∙治疗药物所致肝内胆汁淤积的首选药是()C∙根据病理变化分型,药源性肝脏疾病不包括()C∙人体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B∙治疗前无肝损害或肝损害不明显,治疗后出现肝损害,支持药源性肝损害的证据是()B ∙下列哪项不是药源性肝脏疾病的影响因素()C∙以胆汁淤积为主的药源性肝病的特点是()A∙对于以过敏反应为主的药源性肝病,药物接触史一般为()A∙药源性肝脏疾病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是()A∙确诊药源性肝脏疾病后,应立即()A三、∙下列哪项药物()可以导致血糖升高D∙下列哪项不是类固醇糖尿病的高危人群()B∙下列哪项不是药源性高血糖的危害()D∙关于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下列说法哪项是错误的()D∙关于正常人血糖的说法,下列错误的是()B∙下列哪项不是血糖的来源()C∙下列关于药源性低血糖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D∙下列关于药源性高血糖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A∙关于水杨酸类药降低血糖的作用,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A ∙关于药源性血糖异常的防治,下列说法哪项不正确()A。

药源性疾病的诱因及防治

药源性疾病的诱因及防治

• 依据发生机制分类
• 与遗传代谢障碍相关类 本类疾病的 特点是具有家族遗传性,难以预测。如 6-磷酸葡萄糖缺乏症患者,服用氯喹、 阿斯匹林、磺胺、维生素K等药物,即 使很小剂量,都可致急性溶血;而铁血 红蛋白还原酶缺乏者,服用上述药物则 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性紫绀;血浆胆碱 酯酶缺乏症患者,使用琥珀胆碱可致呼 吸肌麻痹加重。呼吸停止时间延长等。
• 依据发生机制分类 • 与药物过敏相关类 本类疾病均与 免疫应答的活化有关,与药理作用 无关,与剂量大小无关,是难于预测 的。这是一类比较常见的药源性疾 病。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 药物热、过敏性胆汁阻塞症等。抗 生素、解热镇痛药及磺胺类是最常 导致过敏反应的药物。
• 依据发生机制分类 • 与基因毒性相关类 有些药物可损伤 人类基因,导致细胞分化异常。如己烯 雌酚、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右旋 糖酐铁、非那西丁、羟甲烯龙(康复龙) 等可致癌;孕妇服用己烯雌酚、氯丙嗪、 甲氨蝶呤、白消胺、安定、苯妥英钠、 阿司匹林、四环素及糖皮质激素等,可 致婴儿先天畸形。
• 依据发生机制分类 • 与药理作用相关类 用药剂量决定 病变损伤的严重程度,停止用药或 减小剂量则能部分改善或完全恢复 正常。其发生常受各种药动学及药 效学因素的影响,是药源性疾病中 最为常见的一类,发病率最高,了解 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可以 预测此类疾病。
• 依据发生机制分类 • 与促进微生物生长相关类 广谱抗 生素等抗生药物抑制或杀灭了体内 特别是肠道内的敏感菌,使体内菌 群平衡失调,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 从而引发各种继发的真菌感染及伪 膜性肠炎等。此外,各种能抑制免 疫反应的抗癌药、糖皮质激素等, 也能促进二重感染。本类疾病可以 预测。
药源性疾病的诱因及防治
反冲力 2007.10.20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

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

治疗等效:是指几个药物制剂以同样的给药方案给予同一个体,产生本质上相同的治疗效应或毒性。

药物的依赖性:是反复地(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或生理上或两者兼有的对药物的依赖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

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介、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它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简答〈1〉影响口服药物从消化吸收的因素有哪些:(1)药物方面(2)机体方面1)胃肠内PH 2)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 3)胃肠内容物 4)首关效应〈2〉有哪些药物能影响左旋多巴的疗效:1维生素B6 2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和异卡波肼3抗议精神病药和利血平。

〈3〉简述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原则:1采取综合措施,减轻心脏负荷2限制钠盐的摄入3B-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的应用4利尿药的应用5ACEI的应用6强心苷类药物7硝酸酯类血管扩张药的应用。

〈4〉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分类及代表药有哪些:1抗酸药:氢氧化铝、氧化镁、碳酸钙2抑酸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3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4胃粘膜保护药:硫糖铝、枸橼酸铋钾5抗幽门螺杆菌药:甲硝唑、呋喃唑酮〈5〉简述普萘洛尔降压机制:1降低心输出量2减少肾素分泌3阻断突触前膜受取消正反馈4中枢降压作用5阻断中枢B受作用。

〈6〉胰岛素的分类及临应用:1按制源分类:动物胰岛素、半合成胰岛素、生物合成胰岛素、人胰岛素类似物、按时间长短分类: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低精蛋白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胰岛素混合型。

试论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试论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试论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药物是一类特殊的活性物质,具有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生化代谢和基因表达作用。

药物具有二重性,除人有益于体外,还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不良反应(ADR)。

WHO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使用药品所出现的非期望的有害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三致“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后遗效应等)。

把药品质量事故的药物中毒反应排除在不良反应之外。

1 药源性疾病概念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ges,DID)则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新药品种和型剂的不断增多,新的中药制剂不断涌现,非处方药物(OTC)的执行,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DI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是到了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医学人高度重视的时候。

2 药源性疾病的分类常见的DID有200多种,分类方法常用按病因分类法,按病理分类法和按受损器官分类等等。

但目前尚未见到有安全合理、统一标准的分类法,总揽DID 病种繁多,综合各家观点,根据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大致可分四类。

2.1量效关系密切型(A型)由药物本身或/和其代谢产物引起,是由药物的固有作用增强和持续发展的结果。

其特点是剂量依赖性、可预测,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低。

2.2量效关系不密切型(B型)即与药物固有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主要与人体的特异质有关。

其特点是与剂量无关,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易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

2.3长期用药致病型由于病情、病种需要而长期用药引起的DID。

特点是明知可致DID,但不得不如此,利弊比较所定。

2.4药后效应型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其特点是可预测,时间上一般的短暂。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及病 人 的生 命 。 1.3 药 源性 呼吸 系统疾 病 据 统计 ,该类 约 占
药源 性疾 病 的 4 一8 ,常 见 的有 肺 血 管 栓 塞 性 疾 病 、肺 动脉炎 、肺水 肿 、间质性肺 炎 等 。
1.4 药 源性 肾病 肾脏是 许 多 药 物排 泄 的重 要器 官 ,由药 物引起 的泌 尿系统 损害 日渐增 多 ,主要 表现 为 肾功 能障碍 及 过 敏反 应 ,肾功 能 衰竭 的病 因 有 相 当 比例 与用药 不 当有 关 ,最 突 出 的药 物 如 非那 西 丁 ,故 此药 在临床 上 已不 再单独 应用 。
常 见 的有各 种类 型 的心律失 常 、心肌 缺血 等 ,严 重 的 疾 病 。药 源性疾 病 的预防 ,如果用 药能做 到合 理 ,大
反应 有心 室纤 颤 、心肌 梗死 、高血 压危象 等 。如抗心 多数是 可 以避 免 的 。如何 做 到 合 理用 药 ,必 须 做 到
律 失 常 药 物 可 。
作 者 单 位 青 岛 市城 阳 区人 民 医院 266i09
(本 文编辑 :管 恩聚)
重且难 以恢 复的不 良反应 。
2 药 源 性 疾 病 的 预 防
1 常 见 的 药 源 性 疾 病
在 临床 上 ,药 源性疾病 的预防与 药物剂 量有关 。
1.1 药 源性肝 病 肝 脏是 药 物 代谢 的重 要 器 可 以预 测 的药源性 疾病 ,可通过 调整 药物剂 量 ,或 用
1.5 药 源性 胃肠 疾 病 尤 其 经 胃肠 途 径 给药 的药物 ,较重 的药源 性疾病 为 胃肠 道 出血 。
1.6 药源性 血 液 系统 疾 病 药 物 诱 发 血液 系 统 疾病较 常见 ,如 白细 胞减 少 症 、血 小板 减 少 症 、再 生 障碍性贫 血等 ,引起 的血液 系统疾 病较 为严 重 ,死 亡 率较高 的如氯 霉素 。因此 ,该药 物临床 上只 外用 。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目录药源性疾病概述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源性疾病的危害引起药源性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药源性疾病的一般规律1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一)充分重视1(二)做到合理用药1(三)加强药源性疾病的监督药源性疾病的治疗研究药源性疾病的意义药源性疾病概述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

这一类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其危险性较低。

第二类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或特异反应。

这类疾病较难预防,其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很大,常可导致病人死亡。

影响药源性疾病的因素一方面与病人本身状况有关,如年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状况等。

另一方面与医药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不当有关,如过量长期用药、不恰当使用药品、多种药品的混用等。

一般不包括药物极量所引起的急性中毒。

它的发展与化学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密切相关。

药物引起的损害,也和其他病因引起的损害一样,有其流行病学特点。

有潜伏期、发病机制、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及不同预后。

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心律失常、弥漫性肺炎、肺纤维化,暴发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精神错乱、消化道出血和癌肿等,均为明确的病症。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现在常用药中许多是化学合成的,既有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又有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副作用。

因此,如果用药不当,这种副作用发生率就会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人体新的疾病,这就是所谓的“药源性疾病”。

例如一些抗生素类药物,使用不当时,可损害人体的肾脏、肝脏、视听神经等;一些利尿药一可造成低血钾症;一些安眠药则可造成人对该类药的依赖性等。

即便是中药,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不过相对少些。

例如,洋地黄,就有人发生过洋地黄中毒。

由此可见,用药治病时,有用药剂量,服用间隔时间等方面一定要遵医嘱,不可自作主张,随心所欲的服用,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浅谈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浅谈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浅谈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研制出了多种新药及老年性保健用药,药物作用到人体发挥药理作用时,有时产生一些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反应,进而造成机体产生某些病理性变化,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症状,这种疾病叫做药源性疾病。

在我国不合理用药约占用药者的12%~32%,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者约有200多万人,其中每年有19.2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其数量是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1],可见药源性疾病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为了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查阅大量文献及工作中的积累总结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1 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及原因1.1 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①遗传因素:长期服用异烟肼,快乙酰化易使异烟肼转化为酰肼,后者可生产肝脏损害;慢乙酰化型则易发生周围神经炎。

②性别:药品不良反应在妇女的发生率要比男子高,如保泰松和氯霉素引起的粒细胞缺乏为男子的3倍;对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为男子的2倍。

③年龄:如老年人应用地高辛、哌替啶后血药浓度较高,半衰竭期较长;应用肝素过程中易导致出血;应用硝西泮治疗量即易致脑功能紊乱;保泰松和普萘洛尔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用抗胆碱药和抗震性麻痹药易致尿潴留。

婴儿用氯霉素易发生灰色综合征;磺胺和维生素K可引起或加重黄疸;对耳毒性抗生素较为敏感等[2]。

1.2 导致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①对患者的既往史了解不详细未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药物反应史及特异性体质,不注意询问原有疾患及一些重要器官功能状态,而导致过敏或其他药源性疾病。

如对青霉素类过敏者用氨苄西林。

②忽略特殊人群的用药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

如老年人服用地高辛,因体内平衡作用的减退,致使部分药物容易产生毒性反应。

儿童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则对患者的骨组织发育有影响。

孕妇服用阿司匹林,可致新生儿出血,肝、肾损害及致畸[3]。

③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乱用、滥用严重以抗生素滥用程度最为严重。

综述药物不良反应防止药源性疾病

综述药物不良反应防止药源性疾病

综述药物不良反应防止药源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它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与药物剂量、使用方式、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

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包括各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损伤、肾损伤、胃肠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

因此,预防药源性疾病,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综述药物不良反应防止药源性疾病的方法。

首先,良好的用药方式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患者需要根据医师的建议正确用药,按照规定时间和剂量服用药物。

服用药物的方式也应该遵循医师的建议,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剂量下服用药物,避免超剂量或漏服,以及使用过期或药品质量差的药品。

同时,需要注重药物的禁忌症和警示症状,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告诉医师。

其次,药物评价和监测是减少药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药物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从药物的成分、药理作用、适应症、用药剂量、不良反应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是及时发现、评价和解决药品的不良反应的过程,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危害。

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是难以预测的,因此患者在服药期间应该注意身体的反应,并及时与医师沟通。

第三,加强药物信息宣传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患者需要了解药物治疗的概念、作用、不良反应的表现、如何储存等方面的信息,以更好地进行预防。

同时,医师也需要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作用、剂量、要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最后,加强药品质量管理也可以有效预防药源性疾病。

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性和疗效。

药品生产和销售的每个环节都应该严格遵守药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相关规范。

对于违法生产和销售的药物,需要加强监管和打击,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总之,预防药源性疾病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包括正确用药方式、全面的药物评价和监测、药物信息宣传以及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等方面。

通过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关键词】药源性疾病;预防与治疗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简称药物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

要预防和减少药源性疾病,应针对药源性疾病的产生原因及类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
目前人们获得药物的途径增多、方便、容易,部分人群医药知识缺乏,医护人员还没有完全认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这样就会增加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广大医药人员及社会各界必须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掌握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及时排除药物的危害,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2 加强药源性疾病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2.1 严格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1963年瑞典建立了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1965年全世界成立了国际性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我国80年代初开展此项工作。

《药品管理法》规定“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时,相关单位必须在24 h内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和不成熟药品上市或应用,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医疗单位发现假劣药品及药品中毒事故,必须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999年11月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终止药源性疾病。

2.2 加强药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大力发展临床药学和临床药理学工作,加强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收集药物安全信息,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加速信息的交流。

目前临床药学的任务很重要,一方面对临床药师及医师提供合理和及时准确的医药信息,对于国家新药的种类、应用、临床实际用药情况分析,已有药物的质量及疗效、开发等;另一方面,要促进临床医师和药师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开展临床用药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针对病人不同病情选用药物及剂量等,避免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

建立医院等用药单位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制度。

当一种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报道后,及时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社会大众反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护人民用药安全。

临床用药前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制定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情报的收集、咨询等。

由于医学科学发展水平、新药临床试验规模等条件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时难以完全了解。

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仍会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对上市后药品进行药效和不良反应的监测,结合上市前获得的信息,即可以对新产
品毒性继续观察,也可以对原有药品质量监测,有利于进一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地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3 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减少或避免药源性疾病
3.1 应用新药时,必须掌握有关资料,慎重用药目前制药工业迅速发展,高科技技术合成药物或基因克隆制药,新药制剂不断出现,所以应随时更新知识,掌握信息,熟悉药学、药理学的最新知识,真正管理好药物。

3.2 用药前对病人进行用药教育对特殊病人要帮助选择合适的药物,用药方案。

要教给病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后应急的处理办法。

3.3 因人而异,合理选药,摒弃药物滥用、误用和选药不当当前发现的易致药源性疾病的药物主要有:①抗生素类药;②解热镇痛抗炎药;③中草药;④镇静安眠药类;⑤皮质激素类;⑥心血管药;⑦抗癌药等。

选药时,要全面考虑利弊、适应证与禁忌证,分析病人的心血管、肝脏、肾脏、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结合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特点和知识,提出合理的用药方案。

3.4 减少和控制药源性疾病以预防为主,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生率,一旦发生,需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应做到:
3.4.1 正确、及时停药,去除病因及时停药,去除病因是最根本的治疗措施,因为用药时间、发病时间与预后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要找到致病药物并停用,防止药物蓄积中毒并产生依赖性、成瘾性,同时使用特异性拮抗药[2]。

若不能确定何种药物为致病药,则根据药物的临床病理类型及药物反应规律,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逐一停用或改用其他药物治疗。

若因病情需要必须应用某药物巩固疗效或防止复发,而延长用药时间时,要慎用。

停药后若临床症状减轻可考虑为药源性疾病,如滴注液体引起的医源性发热,停药后发热可自行消退。

重症患者须进行对症治疗。

3.4.2 加速药物从体内排出,减少药物吸收可通过静脉输液、清除尚未吸收的药物(催吐、洗胃、导泻等),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出(利尿、人工透析、血液灌流等),加速药物排泄,减少药物吸收。

如静脉滴注葡萄糖液可增加尿量促进毒物排出;应用速尿可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使阻塞的肾小管不断得到冲洗,加速药物的排出。

血液透析一般用于血液中毒物浓度明显增加,有并发症、昏迷等,经积极支持疗法而情况日趋恶化者。

3.4.3 及时使用拮抗药物,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利用不同药物间的相互拮抗作用,降低药理活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如西米替丁可抑制苯妥英钠、地西泮等的代谢;肝素应用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使用鱼精蛋白可使肝素失去抗凝活性。

3.4.4 积极处理过敏反应某些病人易产生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有过敏史或
遗传因素决定的HLA不同的类型,药物与免疫球蛋白抗体分子结合引起。

发现过敏反应需及时处理。

3.4.5 对症治疗,调整系统功能,减轻器官损害药物可引起各器官系统损害,治疗时可参考其他病因引起的器官损害治疗方法。

如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但速度不能过快,碱性钠盐用量不能过多;药物性肝损害保肝治疗与病毒性肝炎治疗相同,可给予多种维生素、适当保肝药,避免滥用和过多用药[3,4]。

药源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技术也会不断提高,相信人类会不断积累经验和防治措施,真正做到控制和减少药源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蒲敬佳.某些药物应用中的矛盾效应.中国药师,2001,4(2):149-150.
2 仲兆金,刘浚.喹诺酮药物的毒性.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2001,22(1):40.
3 吴涛,詹思延,孙宁玲,等.服用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对血脂水平影响的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02,10(1):40.
4 段蕴铀,张沂.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对策.中国抗生素杂志,2002,27(5):3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