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要点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PPT课件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cd866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c.png)
复发预防策略
药物治疗调整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反应情况,及时 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保持有效血药浓 度。
非药物治疗选择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 患者,可考虑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 非药物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 酒、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等。
定期随访监测
加强定期随访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 理复发风险。
监测指标选择及意义解读
心律监测
通过心电图或动态心电 图监测患者心律变化, 及时发现房颤的复发或
恶化。
心率监测
定期测量患者心率,评 估心脏负荷及药物控制
效果。
心脏功能评估
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手段评估心脏结构和功 能变化,为调整治疗方
案提供依据。
血液学指标
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 等指标,预防抗凝治疗
过程中的出血风险。
特征分析
房颤时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之间。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但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增宽变形。
其他辅助检查手段
01
02
03
动态心电图
对于无症状或偶发房颤患 者,动态心电图可提高房 颤的检出率。
超声心动图
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有助于寻找房颤的病因和 诱因,以及判断预后。
根据患者病情和具体情况,制定了药物治疗 、电复律、射频消融、外科手术等多种治疗 策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指南实施中存在问题探讨
指南普及程度不足
部分基层医生和患者对指南了解不足,导致诊断 和治疗水平参差不齐。
患者依从性差
部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较差,影响治疗效 果和预后。
ABCD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ce6b4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f.png)
心内电生理检查
对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及射 频消融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
03
心房颤动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通过影响心脏电生理特性,恢复窦性心律并防止房颤 复发。
抗凝药物
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如华法林、达比 加群等。
控制心室率药物
减轻房颤症状,改善心功能,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 道拮抗剂等。
定期监测患者的心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心律失常。
卒中的预防
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卒中预防。
心理支持与干预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房颤带来的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
05
特殊人群的心房颤动管理
老年人心房颤动的管理
风险评估
针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包括症 状、心功能、合并症等。
强化综合管理
指南强调对房颤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包括危险因素控制、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
重视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
指南提倡加强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 己的健康状况。
02
心房颤动的诊断
临床表现与分型
阵发性房颤
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突发 突止,持续时间通常小于48小
时。
持续性房颤
3
QRS波形态通常正常
但如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 ,QRS波可增宽变形。
辅助检查方法
01
02
03
04
动态心电图
对于阵发性房颤的诊断具有重 要意义,可监测24小时内的
心电变化。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对于左心耳血栓及房间隔缺损 等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心脏磁共振成像
对于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及心 肌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ESC 2023房颤治疗全面指南
![ESC 2023房颤治疗全面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3169926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6.png)
ESC 2023房颤治疗全面指南前言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口。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每年都会发布房颤治疗的最新指南,以帮助临床医生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房颤的诊断、风险评估、治疗和管理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房颤的诊断临床表现- 房颤的典型症状包括心悸、心跳不规律、疲劳和呼吸困难。
- 不典型症状可能包括短暂意识丧失或胸痛。
体格检查- 检查心率和心律,寻找心悸或其他不适的迹象。
- 检查心脏杂音和肺部啰音,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辅助检查- 心电图(ECG):诊断房颤的首选方法,可显示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
-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心房大小和左心房血栓。
-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在评估结构异常和心肌缺血方面可能优于超声心动图。
房颤的风险评估栓塞风险- 评估患者是否有栓塞病史或栓塞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老龄和慢性肾病。
- 使用CHA2DS2-VASc评分对栓塞风险进行量化。
心脏衰竭风险- 评估患者是否有心脏衰竭的病史或风险因素,如左心室功能低下、高血压和糖尿病。
- 使用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
房颤的治疗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对于大多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推荐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
- 率控治疗: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
- 节律控制治疗:对于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推荐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电生理干预。
电生理干预- 射频消融: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可耐受的患者,射频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 电复律:对于急性症状性房颤,电复律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段。
外科手术- 迷宫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迷宫手术是一种选择,但通常只在其他治疗失败后考虑。
房颤的管理患者教育- 教育患者关于房颤的症状、治疗和潜在并发症。
- 鼓励患者定期进行自我监测,如记录心率和心律。
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指南(全文)
![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指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9ae4465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70.png)
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指南(全文) 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指南
简介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患者和决策者提供关于心房颤动治疗的最新建议。
以下是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指南的要点。
预防
- 预防性抗凝治疗: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口服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 心脏健康维护:通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来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
诊断
- 完整的病史记录和体格检查:通过详细记录患者病史和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来诊断心房颤动。
-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诊断工具,可以检测心房颤动的存在。
治疗
- 心律控制治疗: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恢复正常的心律,包括口服和静脉给药。
- 心房率控制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来控制心房率,从而减少心
室率和心房颤动症状。
- 心房颤动手术治疗:对于难治性心房颤动患者,手术治疗可
能是一种选择,包括射频消融和手术迷路切断术。
- 特定患者群体的治疗考虑:针对不同患者群体,如年轻患者、老年患者、孕妇等,需要特殊的治疗策略。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关于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的主要建议,旨在
帮助医生和决策者做出最佳治疗决策。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仍应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ESC 2023房颤治疗全面指南
![ESC 2023房颤治疗全面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36fefa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63.png)
ESC 2023房颤治疗全面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关于房颤治疗的最新指导。
以下
是一些重要内容:
1. 诊断
- 对于怀疑患有房颤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病史收集和身体检查。
- 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是诊断房颤的主要工具。
- 为了评估房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能需要进行Holter监测、运动试验等进一步检查。
2. 非药物治疗
- 对于某些患者,非药物治疗可能是合适的选择。
- 心房封堵术和心脏起搏器是常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 心房封堵术可以通过手术或介入方式进行。
3. 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是房颤管理的主要方法。
- 针对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房颤,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调整。
4. 心脏手术治疗
- 心脏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房颤治疗方法。
- 心脏手术可以通过传统开放手术或微创手术进行。
- 心脏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房颤持续时间较长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5. 其他治疗方法
- 除了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心脏手术治疗外,还有其他一些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 这些方法包括心脏射频消融、激光消融和心脏起搏器等。
- 患者应与医生共同决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请注意,本指南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来确定。
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并获取适当的诊断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ESC 2023房颤治疗指南
2. 其他相关学术文章和临床研究。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3016c32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b.png)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心房颤动被誉为心律失常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不仅具有高发率,而且会给人体带来极大的危害。
因此,如何对心房颤动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并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近日,一份关于“心房颤动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文档正式发布,在此,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份文档的主要内容。
1.心房颤动的诊断关于心房颤动的诊断,文档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解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心电图和Holter监测是确定心房颤动诊断的关键检查手段,在所有可能出现心房颤动的患者中均应行24小时心电图和Holter监测;(2)除了心电图和Holter监测,超声心动图也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以确定心房颤动的类型和频率,并对心房和左心房内部的情况进行详细评估;(3)如果心电图和Holter监测提示心房颤动,但患者症状不明显或未出现明显的心血管症状,那么进一步CT或MRI检查是必要的。
在上述诊断方法中,心电图和Holter监测是诊断心房颤动的基础,而超声心动图和CT或MRI检查可以进一步确定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研究领域,文档的发布也着重强调了该领域的重要性,针对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β受体阻滞剂是对心房颤动治疗最常用的药物,其通过减缓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脏等多种机制发挥作用;(2)钙拮抗剂作为第二线治疗药物,其在一定限度内也可以减缓心率,但不能防止心室率的激增;(3)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来达到治疗效果。
在药物治疗方面,临床医生应该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如果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后病情仍然无法控制,那么可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3.注意事项除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外,在文档中还强调了几个要注意的问题:(1)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严格控制抗凝药物的使用,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既往出血史的患者;(2)定期复查和随访,特别是对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检查指标;(3)合理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血压、心率、血糖、血脂等指标,从根本上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恶化。
ESC 2023房颤管理全纲要
![ESC 2023房颤管理全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f4243f56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8.png)
ESC 2023房颤管理全纲要1. 引言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口。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于2023年发布了最新的房颤管理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房颤诊断、风险评估、治疗及长期管理的全面指导。
2. 房颤的诊断2.1 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收集病史和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对于诊断房颤至关重要。
应特别关注心悸、呼吸困难、疲劳、晕厥等症状,以及心脏杂音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体征。
2.2 心电图(ECG)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首选方法,可显示P波消失,代之以f波,以及心律绝对不齐。
2.3 心脏超声心脏超声检查有助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评估左心房大小、左心室功能以及瓣膜状况等具有重要价值。
2.4 Holter监测和事件记录器对于症状不典型或间歇性房颤的患者,Holter监测和事件记录器可以帮助捕捉心电图变化,辅助诊断。
3. 房颤的风险评估3.1 血栓形成风险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应通过CHA2DS2-VASc评分对血栓形成风险进行评估。
对于中高风险患者,应考虑长期抗凝治疗。
3.2 心脏病变和功能通过评估左心房大小、左心室功能和瓣膜状况等指标,对心脏病变和功能进行风险评估。
4. 房颤的治疗4.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房颤管理的重要手段,包括抗凝治疗、控制心率和节律、以及减少心脏负荷和改善心脏功能的药物。
4.2 电生理治疗包括电复律和射频消融等方法,适用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4.3 外科手术对于部分患者,外科手术(如迷宫手术)可能是治疗房颤的有效选择。
5. 房颤的长期管理房颤患者需要长期管理,包括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管理并发症和评估生活质量。
6. 结语ESC 2023房颤管理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科学的房颤管理框架,有助于提高房颤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上是关于ESC 2023房颤管理全纲要的简要概述,如需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指南原文。
2023年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1、2、3答案-2024年度粤医云
![2023年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1、2、3答案-2024年度粤医云](https://img.taocdn.com/s3/m/a787d6d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7.png)
2023年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1、2、32024年粤医云答案参考答案附后1.(单选题)12导联心电图记录房颤时间界值为()A.10秒B.20秒C.30秒D.40秒2.(判断题)CHA2DS2-VASc-60评分≥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患者不应以预防卒中为目的使用OAC,是否正确?A.正确B.错误3.(多选题)与华法林相比,标准剂量及低剂量NOAC均显著降低()A.致死性出血风险B.颅内出血风险C.胃肠道出血风险D.大出血风险4.(单选题)NOAC与决奈达隆联用时,()剂量减半A.达比沙群B.利伐沙班C.阿哌沙班D.艾多沙班5.(判断题)NOAC与决奈达隆联用时,不建议与达比加群150mg联合应用,是否正确?A.正确B.错误6.(单选题)房颤合并PCI人群的临床研究,采用抗血小板+抗凝的方案,唯一安全性终点未达到优效的NOAC是()A.利伐沙班B.达比加群C.阿哌沙班D.艾多沙班7.(单选题)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利伐沙班的标准剂量为()A.5mg qdB.10mg qdC.15mg qdD.20mg qd8.(单选题)与标准剂量DOAC相比,低剂量DOAC疗效表现为()A.疗效不足B.疗效相近C.疗效更优D.疗效不明9.(单选题)房颤复律抗凝首选()A.可达龙B.NOACC.西地兰D.倍他乐克10.(判断题)导管消融围术期不应中断OAC,是否正确?A.正确B.错误11.(单选题)房颤导管消融术前需行()排除血栓A.CTAB.D-二聚体检测C.TEED.血管彩超12.(判断题)在出血得到可靠控制前,颅内出血(包括原发性和外伤性)的急性期为抗凝治疗禁忌,是否正确?B.错误13.(多选题)实体肿瘤中罹患()的患者房颤发生风险也显著增加A.头颈部恶性肿瘤B.胸部恶性肿瘤C.消化系统肿瘤D.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4.(单选题)选择导管消融的患者如节律控制效果不理想,可选择()治疗A.valsalva动作B.AAD治疗C.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D.调整生活方式15.(多选题)房颤合并()建议行房颤导管消融A.主动脉瓣反流B.肺动脉瓣反流C.中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D.三尖瓣反流16.(多选题)心房颤动患者应行长期综合管理,包括()等B.节律控制C.室率控制D.危险因素控制和合并症治疗参考答案:。
ESC 2023房颤管理指南(全文)
![ESC 2023房颤管理指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ce0fbe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7b.png)
ESC 2023房颤管理指南(全文)简介本指南旨在为医生和临床工作者提供有关房颤管理的最新指导和建议。
本文将总结相关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改善房颤患者的管理和护理。
诊断临床评估* 对于疑似房颤患者,应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
* 心理状况评估也应作为房颤管理的一部分。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颤的首选工具。
* 长期心电图监测可以帮助诊断房颤的间歇性发作。
其他辅助检查* 可以考虑进行超声心动图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左心功能和血栓形成风险。
非药物治疗心血管康复* 心血管康复计划可以帮助房颤患者改善心脏健康并降低心脏事件的风险。
改变生活方式* 房颤患者应减少咖啡因、酒精和其他刺激物的摄入。
* 合理控制体重和血压,保持适度的运动。
药物治疗心率控制* 针对患者的心率控制是房颤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 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控制心率。
心律控制* 心律控制药物如胺碘酮可以用于维持窦性心律。
抗凝治疗* 对于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是预防中风和血栓形成的关键。
* 根据患者的独特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
心电复律药物复律* 药物复律可以用于恢复窦性心律。
* 药物选用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心功能和药物过敏等因素。
电复律* 对于部分房颤患者,电复律是恢复窦性心律的有效手段。
* 电复律过程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治疗策略个体化治疗* 推荐根据每位房颤患者的独特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医生应与患者共同制定和评估治疗目标。
注意并发症* 医生应密切监测房颤患者的并发症,如中风和心力衰竭。
*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本指南提供了对房颤管理的全面指导,包括诊断、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心电复律和治疗策略等方面。
医生和临床工作者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要,制定个体化的管理和护理方案,以提高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参考文献:1.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 Eur Heart J. 2023;44(5):522-679.2. NICE Clinical Guideline CG180.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2014.3. Camm AJ,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Eur Heart J.2010;31(19):2369-24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要点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和痴呆风险。
过去二十年在房颤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我国房颤管理的规模、质量和经验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制定房颤诊断和治疗指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房颤规范化管理,及时、充分地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组织专家,共同制定了《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
该指南详尽阐述了房颤管理的各个环节,并根据亚洲房颤人群特点提出了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重新评价了房颤筛查的临床应用,强调了早期节律控制的意义和导管消融在节律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心衰)、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房颤将给社会和医疗服务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
过去二十年在房颤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格局,房颤人群的抗凝率显著提升,卒中风险不断降低,而更新T弋口服抗凝药因子抑制剂在预防血栓的同时,出血风险更低,很有希望为房颤抗凝领域带来新的革命。
导管消融逐渐成为房颤节律控制的一线治疗手段,可减少房颤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延缓房颤从阵发性进展为持续性,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
对于诊断1年之内的房颤,节律控制策略在改善预后方面优于室率控制策略。
器械与技术进步大幅降低了经皮左心耳封堵(1AAC)的操作难度与并发症发生率。
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产生,新的技术和理念,如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为房颤管理带来重大变革。
以上进展为制定房颤诊断和治疗指南提供了充实的依据。
我国房颤管理的规模、质量和经验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根据2014—2016年这项研究,结合2023年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估计我国约有1200万房颤患者。
由于约1/3的患者不知晓患有房颤而漏诊部分阵发性房颤,我国实际房颤患者数应该高于上述估算数字。
房颤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无房颤患者的1.5~1.9倍,其机制可能与血栓栓塞、心衰风险增加,以及共患疾病的协同作用有关。
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约34.2/1OOO人年,是无房颤人群的3~5倍;与非房颤相关性卒中相比,房颤所致卒中往往病情更严重,致残、致死率和复发率均更高。
20%~30%的房颤患者合并心衰,可能与房颤伴快心室率、房室收缩不同步、心室应变不同步,以及房颤相关心肌病等有关。
房颤患者的痴呆发病率约4.1%/年,是无房颤人群的1.5倍,可能与卒中、颅内出血及大脑低灌注等机制有关。
60%以上的房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症状,16.5%伴有严重或致残性症状。
房颤患者住院率非常高,达到了43.7次/100人年,心血管住院(26.3次/100人年)较非心血管住院(15.7次/100人年)更为常见。
房颤的临床评估一、房颤的病因房颤发病机制复杂,多方面因素均可增加房颤易感性,促进房颤的发生、维持,包括年龄增加、原发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以及非心血管疾病,如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呼吸系统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I不健康生活方式(超重/肥胖、饮酒、吸烟、体力活动过量/不足等\遗传等。
此外,严重疾病状态(如重症感染)及外科手术均会增加房颤发生风险。
二、房颤的诊断与分类根据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以及转复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难易程度和治疗策略选择,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持久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具体定义见表3o三、房颤的临床表现1 .症状和病史:房颤最常见的症状为心悸、活动耐力下降和胸部不适,部分患者也可有头晕、焦虑及尿量增加(心房利钠肽分泌增多所致)等症状。
2 .检查:(1)体格检查:房颤患者的主要体征包括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细等。
(2)实验室检查:初诊房颤患者应行血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B型脑钠肽(BNP)或N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及合并疾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
(3)体表心电图:房颤典型心电图表现包括:(4)动态心电图和其他长程心电监测手段:(5)心电贴、心电手表等家庭用可穿戴设备:(6)胸部X线检查:(7)经胸超声心动图:(8)经食管超声心动图:(9)左心房和肺静脉CT成像:(10)心脏磁共振成像:3 .症状与生活质量评估:房颤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可用多种工具进行评估和量化,包括通用于各种疾病生活质量评估的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Q5D)和36条目简明健康量表(SF36\房颤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AFEQT),以及用于房颤症状评估的EHRA量表等。
4 .房颤筛查:(1)一般人群的房颤筛查:房颤的筛查策略包括机会性筛查(指全科医师对因不同原因在社区就诊的患者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顺便进行房颤筛查)和系统性筛查(指对高危人群通过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系统详细的房颤筛查\(2)心脏置入式电子装置患者的房颤筛查:(3)卒中患者的房颤筛查:卒中预防一、卒中风险评估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z CHA2DS2VASc评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卒中风险评估工具。
二、出血风险评估在启动抗凝治疗时,应对潜在的出血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HASB1ED出血评分(表7)是应用最广泛的出血风险预测模型。
HASB1ED评分≤2分为低出血风险,评分≥3分时提示高出血风险。
三、口服抗凝药物(OAC)OAC包括华法林和NOAC。
房颤患者应用OAC需权衡其获益与出血风险,是否需要抗凝应在医患讨论后共同决策。
鉴于卒中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而大多数出血患者并无长期后遗症,因此,即便是高出血风险的患者,抗凝治疗仍可取得临床净获益,不应以出血风险高低作为是否进行抗凝治疗的依据。
OAC的绝对禁忌证包括:严重活动性出血、与出血相关的合并疾病[如严重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50χ109∕1\血友病等],或近期发生的高危出血,如颅内出血等。
1 .华法林:华法林可使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降低64%o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INR并调整剂量,以维持INR在治疗目标(2.0~3.0)之内。
2 .NOAC:目前国际上已上市的NOAC共有4种,包括直接抑制凝血酶的达比加群,以及抑制Xa因子的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艾多沙班。
3 .抗血小板药物:单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不能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虽可降低一定的房颤患者卒中风险,但显著增加大出血风险,不推荐抗血小板治疗用于房颤相关卒中的预防。
四、房颤抗凝合并出血的处理使用OAC治疗的房颤患者如出现出血事件,需评价出血严重程度、出血部位和最后一次服用OAC的时间,确认是否合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及评估其他影响出血的风险因素(如过量饮酒、肝肾功能异常等X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应检测INR,应用达比加群的患者可检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稀释凝血酶时间、蛭蛇毒凝血时间等,应用Xa因子抑制剂患者可检测抗Xa因子活性或凝血酶原时间。
根据出血部位及严重程度,-般可将出血事件分为轻度出血、中度出血、重度或致命性出血(表141重度或致命性出血指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出血,或重要部位出血(如颅内、椎管内、心包、腹膜后、关节腔内出血或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中度出血指无血流动力学障碍但需要输血治疗或进行医疗干预;轻度出血指未达到以上标准的出血(如肢体瘀青、痔出血、结膜下出血、自限性鼻蝴等)。
轻度出血可停药观察,因NOAC半衰期较短,停药12~24h后抗凝作用即显著减弱。
中重度出血可予输血/补液治疗,最后一次服用NOAC在2~4h内的患者,可服用活性炭或洗胃以减少药物暴露。
应用华法林的患者,静脉注射维生素K需6~8h才能起效。
在确定并纠正出血原因后,对卒中高危患者应尽快评估重启抗凝治疗。
房颤抗凝合并出血的处理推荐见表15o表15心房颤动抗凝合并出血的处理•出现严重出血的患者,应立即停用OAC,对症支持治疗,并查明出血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C)•使用NOAC的患者在出现无法控制/危及生命的出血事件或拟行急诊外科手术时应使用相应的特异性拮抗剂(B)•使用华法林的患者在出现无法控制/危及生命的出血事件或拟行急诊外科手术时应考虑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含凝血因子、、、)(aC)•对于高卒中风险的患者,在出血组正并祛除病因后,应考虑尽早重启抗凝治疗((aC))五、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1 .合并冠心病:2 .合并CKD:3 .合并肝脏疾病:4 .高龄:5 .HCM:6 .瓣膜性心脏病:7 .心脏复律:8 .房颤导管消融:9 .侵入性操作或外科手术围术期抗凝管理:10 .左心耳血栓的诊断及处理:六、卒中后的抗凝治疗1 .缺血性卒中: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房颤患者,急性期治疗策略应充分权衡卒中再发与出血转化的风险。
对于发病24h内的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除外脑出血后,推荐进行机械取栓。
对于时间窗内(<4.5h)且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如服用华法林JNR<1.7时可进行溶栓治疗。
对于服用NOAC的患者,如肾功能正常,末次服用NOAC后48h以上药物已代谢完全,此时行溶栓治疗相对安全,而48h 内溶栓尚无充分证据。
而对于服用Xa因子抑制剂且目前抗凝强度无法确定的患者,不推荐使用Xa因子抑制剂的拮抗剂后进行溶栓。
2 .出血性卒中:在出血得到可靠控制前,颅内出血(包括原发性和外伤性)的急性期为抗凝治疗禁忌。
是否启动抗凝治疗需基于出血的病因和程度等综合决策。
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房颤患者重启抗凝治疗时应优先选择NOAc,特别是有特异性拮抗剂的NOAC。
颅内出血后重启抗凝治疗的最佳时间尚不明确,有研究显示,颅内出血后7~8周重启抗凝获益最大。
七、1AAC1 .经导管左心耳封堵(1AAC):2 .外科左心耳切除/闭合:房颤的节律控制一、节律控制策略1 .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策略的选择:房颤的节律控制是指通过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1直流电转复、导管消或外科消融恢复窦性心律并进行长期维持。
安全有效的节律控制是房颤治疗的理想策略。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支持对于诊断房颤早期或房颤合并心衰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早期节律控制策略,但目前的国内外指南与临床实践尚未充分践行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