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四川省金堂县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 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一: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答案:愚公家住在太行山、王屋山附近,由于山北道路阻塞,出入非常不便。于是,愚公决定率领儿孙们,将两座大山挖平,一直挖到海边,以便于交通。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经过几年才挖了一点点。邻居智叟嘲笑愚公的做法,愚公却说,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有一天会把这两座大山挖平的。
5.人文关怀:通过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要点。
(2)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如:巍巍、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等。
-难点:对愚公移山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来概括故事情节和精神内涵。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板书中加入一些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元素,如插图、符号等。例如,在愚公移山的决心部分,可以使用一个坚定的眼神符号来表示愚公的决心;在精神内涵部分,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的品质,如坚定的信念可以用红色表示,勇于挑战可以用蓝色表示,敢于担当可以用绿色表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愚公移山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愚公移山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愚公移山的基本概念。愚公移山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人教版(2)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人教版(2)

《愚公移山》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1.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仞”可改为“丈”。

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1、字音仞.()箕畚..()孀.()龀.()匮.()荷()2、词语(1)重点实词:许彻惧负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4)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5)词类活用现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23 愚公移山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23   愚公移山

23 愚公移山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有关文言常识和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了解全文内容,学会在阅读中感知、理解文本。

理解故事深刻的寓意。

3、审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点1、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2、明确故事寓意。

三、学习难点1、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现实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2、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四、知识链接1、关于《列子·汤问》《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2、有关知识太行——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五、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朗读,正音、断句,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1)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迂()汝()曾()遂()荷()叩()箕畚()龀()匮()亡()厝()朔()叟()孀()(2)用“/”标出下边句子中的停顿: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勾画出难词难句,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并品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艺术特色。

(1)解释划线词方七百里()河阳之北()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聚室而谋日()杂然相许()荷担者()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龀()汝之不惠()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亡以应()帝感其诚()(2)辨析下列各词意思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其惧其不已()且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以君之力()之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魁父之丘()焉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愚公移山导精品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愚公移山导精品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3* 愚公移山【导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的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万仞(rèn)冀(jì)州荷(hè)担箕畚(jī běn) 孀(shuānɡ)妻始龀(chèn)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雍(yōnɡ)南陇(lǒnɡ)断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3)古义异义(1)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

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2)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

今义:莲。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教学重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教学步骤:一、先学:(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学生活动。

)(一)、目标导学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自学指导1、走进作者作品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检查预习:(1)、通假字。

始一反焉同“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

(2)、重点词语: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

这里是周围的思。

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汝心之固固执,顽固。

虽我之死即使。

何苦而不平愁。

投诸渤海之之于。

(3)重要句子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被动句帝感其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省略句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三)、学生自学分组讨论: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2.愚公为什么移山?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6.山最终移掉了吗?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二、后教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课文。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法提示】1、合作探究法2、展示展讲法【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1、了解作者及作品2、借助下文注释及工具书准确的給下列字注音。

仞()孀()龀()箕畚()()匮()陇()断3、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解释加黑字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 )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面( )山而居。

惩( )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也,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 )相许( )。

其妻献疑( )曰:“以君之力,曾( )不能损( )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 )置( )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无陇()断()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语文9年级下】导学案1:23愚公移山

【语文9年级下】导学案1:23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教师寄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预习检测。

1、字音。

泾()涘()渚()殆()弗()2、词语。

(1)通假字。

泾流之大不辩牛马(2)古今异义。

东面而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轻伯夷之义少仲尼之闻以天下之美3、句子。

(1)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2)翻译。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4、作者。

庄子名周,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研读课文。

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组织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四、总结、扩展。

【语文9年级下】导学案:23.《愚公移山》

【语文9年级下】导学案:23.《愚公移山》

23.《愚公移山》学案教师寄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能流畅地翻译全文。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及其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一、文本链接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二、积累运用1.你能读准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吗?万仞()箕畚()荷担()冀州()穷匮()始龀()惩()孀妻()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的意思。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亡以应()杂然相许()甚矣,汝之不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A.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

(5)特殊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置),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即“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B.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后置),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情。

C.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四、问题探究1.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有何用意?2、智叟和愚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物,作者对他们各持什么态度?你对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看法?他们的名字有什么深意?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五、拓展延伸在现代社会“愚公移山”的精神还重要吗?你还赞成愚公的做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学案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学案学案新人教版

第23课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熟读并准确翻译课文2.明白得对照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把握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教材助读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留了很多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奇。

文体: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寄托必然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这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寓公要率领等人把山移走,最后感动天帝,天帝令神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注意文中句子停顿:例如: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预习案一、依照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

1.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1)始一反焉()(2)汝之不惠()(3)河曲智叟以应()2.说明句中加点的字(1)吾与汝毕力平险毕:险:(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5)甚矣,汝之不惠惠:3.翻译句子(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甚矣,汝之不惠!(4)何必而不平?(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6)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7)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愚公什么缘故要把山移走?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移山的结果如何?用原文中句子回答。

三、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我的疑问:探究案分组探讨: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2.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照,有什么深意?3.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作者在表达愚公移山的进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5.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6.如何明白得课文的神话结尾?7.读了这那么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取得了什么启发?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寓意。

3.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听歌曲《愚公移山》,学生谈听后感受。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的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四、讲故事(请按下面的句式,生动具体讲一个故事,并注意人物的语气语调。

)从前,有个叫愚公的老人……于是,……这时,……最后,……(1)知其不可而为之。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五、编一组精致的习题1. 词句篇(1)请仿照这样的例题出题之:以君之力(的)跳往助之(代词,代愚公)(2)疑难词语总归纳2.赏析篇:找出你认为能够突出愚公或智叟特点的动词进行赏析。

六、讨论探究1.如果给智叟一个机会,让他反败为胜,反驳愚公的话,你觉得智叟会说哪些话?2. 既然智叟的“智”是真的智慧,那你又如何评价愚公呢?假如,有这样一个结局:后三年,愚公亡。

其子孙挖山不止,今未休矣……3. 中国人都这么聪明,为何千百年来对这样一个老人还这样津津乐道呢?坚持不懈的精神,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团结一致的集体精神… …因为拥有梦想,中国人在宇宙苍穹间写下国人探月的新诗行;因为拥有梦想,中国人在华夏大地上圆了世人百年的奥运梦想;因为拥有梦想,中国人在九洲环宇间让世博的光环璀璨绽放。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

23、愚公移山设计理念:紧扣本文“寓言”的特点,通过学生丰富的学习活动,重点分析讨论课文的对比写法 和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美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如:荷、箕畚、龀、匮、亡、厝 2.学生自读课文及注释,要求读懂课文。

注意积累重要词语:惠、反、亡、厝、且、惩、迂、聚、指、于、许、以、之、曾、焉、诸、尾 荷、箕畚、龀、其、匮、苦、感掌握特殊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 帝感其诚。

(被动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反问句)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节奏鲜明、顺畅达意,能够理清文章脉络。

4.学生演读课文,要求演读好人物语气。

如: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用商量、劝说的语气读,读出愚公之妻担忧、热心谋划的心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用嘲讽、鄙视的语气读,读出智叟鄙夷的心理。

5.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二、精析课文。

1.把握本文的寓意。

学生浏览全文,思考: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明确:“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终会取得成功”或“人定胜天”。

2.学生联读文中所有的对话,找出文中的对比处,朗读文章结尾,思考讨论: ①这些对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这些对比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③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明确: ①第一段有三处对话: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其妻献疑曰:“以君 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这是愚公一家在商量“移山”事宜,特别是解决了土石问题。

第二段集中写愚公和智叟唇枪舌剑的较量(对话略)。

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是故事的开端, “其妻献疑曰”和“杂曰”是故事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辩论更是把故事推向高潮。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握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学生齐读译文,加深印象。
4、根据文意填空,整体感知故事
高龄的愚公率领用去移
的大山和,结果是:
补充:“愚公移山"已经成为了成语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4、讨论:“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你怎么看这个结局?
学生分组讨论3分钟,然后回答,教师归纳: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
合作研讨,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合作研讨,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拨:寓言与现实的故事是有区别的,它允许有夸张,允许有超现实的情节出现,切不可将它与现实生活作对比。
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让学生体会寓言的特点和作用,积累知识。

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结合课文下注释与工具书,解释文中重要的实词词义与虚词的用法。
突破方式:教师用幻灯片分段展示出原文并标注出相应的词语,在学生稍作准备之后,请学生挨个起来解释词语(一人一个).然后分段展示译文。
(词语详见课件。)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愚公移山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认识愚公形象,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自主解决生字词读音。

2、阅读课下注释,将重要的字词释义做勾画积累。

3、尝试译课文,在文中标注自己的疑难。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仞.(rèn)迂.(yū)魁.父(kuí)箕畚
..(jī běn)
孀.妻(shuāng)始龀.(chèn)穷匮.(kuì)厝.(cuò)
2.解释下列词语。

(1)迂()谋()汝()险()指()杂然()
许()献疑()焉()置()穷匮()
(2)通假字:反()惠()亡()厝()陇()
(3)一词多义的词语:
方且曾固亡焉
(4)常见的文言虚词:之其
(5)古今异义词:惩、阳、阴、诸、毛、已、何苦
(6)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箕畚、毕、聚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师生备注③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④且焉置土石?
⑤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二)文本理解
1、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愚公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

“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2、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

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3、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四、自主(合作)探究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有:(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
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的道理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文章安排这个情节,一方面“遗男”“跳往助之”,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3、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

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

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

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4、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5、愚公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在我们当今社会,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五、拓展延伸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

你如何评价
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六、自主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