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
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共同繁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完成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解决民族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阐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主要体现在《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件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按照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确立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绪论一、中国民族概况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文化生活: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我国自远古至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第二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二节 民族的基本特征
共同历史渊源(基础)
它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 族体渊源(族源)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 就成为无源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 中楼阁。地域渊源也可以叫共同地域,是指组 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它对 民族的生产方式、语言、文化等其他特征有制 约影响作用;族体渊源也就是共同族源,是指 组成一个民族的人民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 源的族共同体,它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 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总之,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族源和 地缘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基础。
共同心理认同(必然结果)
它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 心理特质,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同一民族的自觉 的归属感,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 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民族心理认同是民族心理的一部分,民族 心理是指表现在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上 的东西。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 历史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 上的反映。它是伴随着民族其他特征并在此基 础上综合反映这些特征而形成、变化的,是和 民族的其他几个特征密切联系着的。因此,民 族心理认同在民族形成中发挥重要组朋友。
到这些民族充分享受的各项权利,影响他们各项事业的发展,也 会妨碍这些民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和创造性。因此,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民族
区域自治、民族发展繁荣的政策,科学而实际地进行民族识别是 非常必要的。
(2)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基础
我们只有对400多个自愿申报的民族单位进行民族识别,才 能确定它们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 个少数民族的一部分,还要确定其族称以及人口的数量,从
民族识别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内容: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一)概念: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
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差异消失,实现民族大融合●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
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的界定 民族理论的学习方法与意义
一、民族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学科体系
1、民族理论的界定 2、民族理论的学习方法与意义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根底。
1、民族理论的创立、开展及其作用; 2、民族、民族问题的产生、开展的客观规律; 3、民族观的表现、作用及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三、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目的和方法
2、 学习方法 〔1〕要坚持用唯物的辩证的方法看问题,即我们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地、开展地、联系地看待问题。 〔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待问题。 〔3〕要坚持把纵向与横向比较结合起来研究问题。 〔4〕要坚持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思 考 题
什么是民族理论? 怎样理解民族理论是一门新兴而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第二编: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中国的民族概况; 2、中国的民族关系及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3、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三编: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少数民族经济建设政策; 3、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政策; 4、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5、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7、团结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的统一战线政策; 8、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政策; 9、新时期我们党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目标。
〔3〕与历史学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全过程,让人们了解社会的过去及开展;民族理论只对民族这一社会历史中的现象、范畴作研究。
〔4〕与民族史学 民族史学着重研究民族开展的全过程,是每个民族的历史,也就是追溯各个民族的起源、形成、开展和变异;民族理论只对规律进行研究。 同时,民族理论还与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法学、艺术、伦理学等学科有关系,并应用这些学科的许多优秀成果来研究民族的一般特点和普遍规律。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
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共同繁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完成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解决民族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阐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主要体现在《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件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按照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确立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篇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析》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要推动实践教学,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10-0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向各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爱国观教育的一门课程,其宗旨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学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
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目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班级人数相对较多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1.名词解释:民族-----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必然产物,民族的概念最先是古希腊的学者曾使用“民族”一词,并开始记述了民族特征,而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是在19世纪后半期,受到日本汉字“民族”一词的影响而出现的,进入20世纪后,我国开始大量使用“民族”一词。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
种族-----种族又称做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种族”这一概念以及种族的具体划分都是具有相当争议性的课题,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差异,种族的概念也牵涉到诸如社会认同感以及民族主义等其它范畴。
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这个变化过程,如果是用暴力或特权等强制手段实现的,叫强制同化。
相反,如果这个变化过程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实现的,叫自然同化。
自然同化是发展中的进步现象,而强制同化是建立在被同化民族的痛苦的基础上的,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
民族问题-------所谓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
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
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
系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指在多民族国家,某些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造成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不能像先进民族那样行使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的现象。
民族理论与政策心得体会
民族理论与政策心得体会在学习民族理论与政策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作用。
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学习让我对于民族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首先,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且敏感的社会问题。
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处理这些差异、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我们在构建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中必须面临的问题。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许多民族理论,比如民族特征、民族认同、民族文化等,这些理论使得我对于民族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点,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这些差异,以多元对等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
其次,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合作,只有通过民族团结才能实现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
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促进多元一体、公平正义、宽容互助的民族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加频繁,对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
最后,推进民族团结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多方的共同努力。
民族团结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推动。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民族政策,通过制定有利于不同民族发展的政策,扶持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同时,社会各界应该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只有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民族团结的进程,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学习民族理论与政策,我对于民族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明确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推进民族团结的具体方法。
只有通过尊重差异、促进合作,才能实现民族和谐共存,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继续关注民族问题,并通过实际行动来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建设。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是指一群有共同历史、文化和语言的人们。
不同的民族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成为了人们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围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展开讨论。
民族理论是指对不同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特征进行研究的学说和观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提出了很多关于民族的理论,如社会认同理论、文化相对论和拉斐尔理论等。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民族的形成原因、民族认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提供了实证性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指导。
其中,社会认同理论认为,民族认同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个体通过与群体的联系来塑造和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而群体通过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规范来塑造和维持自身的共同认同。
文化相对论则认为,民族认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没有绝对的主观和客观标准。
拉斐尔理论则强调了民族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认为民族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民族政策是国家为了处理和管理多民族社会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在多民族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等,民族政策被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存在差异,但都以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和谐和发展为基本原则。
在国家层面上,民族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各民族的基本权益和人权,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和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和实施民族地区自治、双语教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等政策,以及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
然而,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民族政策需要在尊重个体权利和维护国家统一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其次,民族政策的执行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情况,不能一刀切或者简单搬植。
此外,民族政策还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相结合,实现经济繁荣和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民族关系,就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
如果因为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导致出现民族纷争甚至是冲突,那么国家就会陷入混乱的局面甚至可能上演民族分裂的闹剧。
如此一来,和谐一词就毫无意义可言了。
因此,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这一问题上,防止民族冲突成为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文将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善民族地区的法律政策、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民族宗教工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等方面来讨论如何促进民族和谐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贵在科学。
其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科学谋划区域发展路径,确保地区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经济是一切事务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才能搞好上层建筑。
因此,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必须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1.大力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优先发展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产业,从而改善民族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最主要的是交通,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不断地被贫困地区的发展所验证。
2.加大政策扶持国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倾向于民族地区,给予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最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的投入和税收的减免。
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一词国家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等搞好旅游事业,也可以将东部发达地区好的发展思路引入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只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搞上去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问题,使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完善民族地区的法律政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和完善民族法律政策工作最重要的是转变和落实。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中心论点: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创了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新道路,并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无论从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我们都要坚持它。
同时,它对人类有很大作用。
论据:第一,从它们的含义,原因及生活中的实例谈:1民族平等(1)含义: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2)原因: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有人口多少,地域大小,社会发展程度高低的差别,但绝没有优劣,高低,贵贱的区分。
正如斯大林所指出的:“每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是他自己的本质上的特点,都只有该民族而为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
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3)实例: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平等。
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平等。
使用自己语言、文字上平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走进西藏馆,迎面而来的将是一列缓缓行驶在三维技术模拟的青藏铁路上的列车。
透过液晶电视模拟而成的列车车窗,参观者宛如亲身乘坐于列车之中,真实感受沿途的高原风景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景。
青藏铁路已真正成为各族人民的:经济线、团结线、生态线、幸福线。
原苏联共有130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人口占50%左右,苏联长期推行大民族主义,过分宣传俄罗斯民族,忽视少数民族的特点和利益,人为地加速推进民族同化过程,致使民族关系十分紧张,严重挫伤了各族人民的感情,为日后的社会动荡、经济和社会发展停滞、衰退埋下了隐患。
2.民族团结(1)含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2)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摘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在中国历史、中国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各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国家统一,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求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而当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创建了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和谐社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国家统一、民族关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共同开拓了祖国广袤的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祖国悠久灿烂的经济和文化。
近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人民又团结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共同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内涵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接受社会政治制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本质上是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的权利和利益,以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收到所处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制约。
民族关系既是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产物和积淀,也是现实条件和条件的一种折射和反映。
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以压迫统治、剥削掠夺、歧视侮辱、强制同化为基本特征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 副本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特点: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导向性、知识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内容:1、关于中国和世界民族及民族关系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民族和民族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原则、途径和方式的学说中国民族关系历史和现实的特点:1、从国家宏观决策讲,是党和政府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的前提2、从解决民族问题的技术层面讲,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3、从国民凝聚力的微观层面讲,是保证各民族成员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团结合作和睦相处的基本条件民族政策: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即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政策民族政策分类:1纵向:总、基本、具体2、横向:政治平等、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3内容: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政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政策措施(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作出的具体的规定)马克思的书:论犹太人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论波兰、论波兰问题、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摩尔根一书摘要、家庭-私有列宁的书:关于民族问题的批判意见、论民族自决权、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关于党在民族方面的当前任务斯大林的书: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论民族问题的提法、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目的:通过向各族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以及国情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方法:1、坚持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方法2、坚持辩证的看问题的方法3、坚持唯物的看问题的方法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大分散、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物产众多、资源丰富;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民族关系: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分布、特点和关系的学科,与之对应的则是民族政策,即国家为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本文将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介绍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深入探讨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过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是对不同民族形成和走向的理性解释和认识,其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包括民族的起源与发展、民族的基本特征与划分以及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等。
其中,民族起源与发展理论主要探讨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原因,涉及到人类祖先的迁徙扩散、环境适应与自然选择等问题。
而民族的基本特征与划分理论主要关注民族文化、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划分为不同的民族分类。
此外,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理论则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以及这些关系如何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在民族理论的基础上,民族政策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民族政策的目标是保障和促进各族人民的平等权益和发展机会,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实施民族政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保障各民族的法律权益,即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不同民族的平等权益,禁止歧视和排斥。
其次,促进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即通过经济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不同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减少区域差距和贫困。
再次,加强民族团结与交流,即通过教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政策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
最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即通过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民族关系和谐以及减少民族冲突等方面的政策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总结起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而后者则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政策措施,从而实现国家与社会对不同民族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的要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摘要:我国是一个由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国家,在辽阔的国土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儿女。
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有少数民族参加的。
在历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国、北魏、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或者统一了全国,这就从政治上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等各种原因,各民族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但是民族团结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就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就失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
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整个民族的共同愿望。
如何做到民族团结、民族共荣,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为此我们在积极探索。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民族共荣正文:绪论: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问题在我国显得十分重要。
因为民族问题能否妥善处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发展。
民族问题的处理尤其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问题的恰当处理是国家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对此做出过明确的指示。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可见我国领导人对于民族问题的关心。
(一)、民族矛盾的根源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就曾指出“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范文.doc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论文范文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篇一:《浅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它揭示了民族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民族理论的纲领和方法。
在学习民族理和与民族政策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们具有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念。
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工作,略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问题。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学创新中国共产党自产生以来就很重视民族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制定了许多合理的民族政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是每个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1 课程目标上,老师要做到知识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学生们在掌握了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让学生科学的认识我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根源,使同学们树立各民族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世界观,让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
培养他们热爱少数民族,热爱中华民族,使学生们形成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团结,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的正确民族意识。
作为党培养的优秀知识青年,我们应当处理好这些关系。
让学生们成为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纵观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国在民族问题上是解决得最妥当、最好的。
是任何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这应完全归功于我党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要让学生们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了解新民族政策带来的成就,特别要让学生们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政策指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自觉地成为我党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宣传者。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一章 问题讨论 小组讨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章问题讨论小组讨论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答: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认五十六个民族成份,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密切了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我国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党的民族政策,既全面考虑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全面考虑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上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本事实;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也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既保持基本原则、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一贯性,又随着工作重的转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因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依据,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一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导言: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中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民族理论的概念及作用
民族理论是研究和解释民族问题的学科体系。
它以民族学为基础,通过对多个层面的民族现象进行综合研究,以期理解民族与族群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进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民族理论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支持:民族理论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
和理论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对象和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
2. 社会认同: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
的历史、文化和特点,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凝聚民族共识。
3. 解决矛盾:民族理论能够揭示民族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和谐与稳定。
4. 促进发展:民族理论可以为民族群体的经济、社会、文化
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
二、民族政策的概念及分类
民族政策是国家对于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和促进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民族政策可以
分为多种类型。
1. 平等保护政策:即保护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
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
2. 多元融合政策:即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共生
发展,建设多民族共和国。
3. 文化保护政策:即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
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4. 经济扶持政策:即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5. 教育培养政策:即通过教育和培训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群
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三、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践
不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实践中的具体措施:
1.中国:
中国采取了多种民族政策,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各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等。
中国还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水平。
2.美国:
美国的民族政策注重平等保护和多元融合。
美国建立了民族保护法律和机构,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
同时,美国也提倡少数民族的多元融合和多文化发展。
3.加拿大:
加拿大实行了多元融合政策,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加拿大还通过多语言教育和文化活动等措施,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文化。
结论: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民族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总结,各国可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民族政策,为民族和谐和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第二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实践效果
导言: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施对于保障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践效果,并引入一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践效果评估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践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权益保护:民族政策的实施应该能够有效保障和维护不同
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平等地位和发展机会。
2. 民族和谐:民族政策应该能够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之
间的交流与融合,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环境。
3. 经济发展:民族政策应该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 文化传承:民族政策应该能够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5. 教育培养:民族政策应该能够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
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践案例
1. 新西兰:
新西兰实行了多元融合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推动毛
利文化和传统知识的研究和传承,建立了特殊权益保护机构,通过教育和经济扶持等措施促进非毛利少数民族的发展。
这些实践措施有效地保护了非毛利少数民族的权益,并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2. 挪威:
挪威实行了平等保护政策,通过鼓励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和言论自由、建立多元文化机构等措施,保护不同民族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和谐。
挪威还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基础设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3. 印度:
印度实行了多元融合政策,通过宪法保护和政府政策,保护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的平等权益。
印度还实行了正面行动政策,为经济弱势民族群体提供就业和教育机会,促进其发展。
结论: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践效果即是对民族群体权益保护和发展促进的实际效果的评估。
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国家采取的民族政策在实际实施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然而,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民族政策以实现最佳效果,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只有在民族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实现国家的持续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