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行报律风波名词解释
《暂行报律》风波与民国初年的新闻法制建设
《暂行报律》风波与民国初年的新闻法制建设摘要:本文以《暂行报律》风波为中国新闻法制建设中的一个独特案例单独给予分析研究。
拟在民国初立的历史背景下考察新闻法规与国家政权建设的关系、报界俱进会和新闻法规的博弈影响等问题。
并以历史发展的动态视角,考察民国初年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发展脉络,把新闻法与媒体、媒体组织博弈效应置于民国政权初立的大环境下,不仅有助于我们探析中国新闻法制建设进程本身,也更有助于我们深入的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效应。
关键词:暂行报律;新闻法制建设;中国报业俱进会近代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和报刊活动来彰显话语权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自主的意识。
他们将报刊作为舆论动员的阵地,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充分表达了其政治诉求。
在民国初立的《暂行报律》风波中,表现尤为突出。
《暂行报律》一颁布,仍然立即遭到了新闻界的一致反对。
这些新闻从业人员和以自由知识分子出现的各政治势力代言人,对报刊的舆论造势功能利用地尤为明显。
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舆论工具,集体刊发反对文章,甚至以新闻职业组织的形式上书孙中山,集体抵制《暂行报律》。
在这场报律风波中发生在西学东渐的特定历史条件,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成为其冠冕堂皇的动机和理由。
然而当时上海新闻界如此强烈地反对《暂行报律》,从表面现象上看,是为了向南京临时政府争取新闻自由,但实际上却有更为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即南北军阀势力与倒袁妥协派为反对南京临时政府发动的舆论攻势。
一、“暂行报律”风波始末民国元年(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对清政府颁布的《印刷物专律》等法规宣布无效,并称在民国报律尚未制定之前,先定《暂行报律》三章,“南京政府内务部以前清报律未经民国政府声明继续有效,应即废止;而民国报律又未颁布,故暂定报律三章,令报界遵守”[1]。
全国报界俱进会当电孙中山,表示反对。
报律三章,内容为:(一)新闻杂志已出版及今后出版者,其发行及编辑人姓名,须向本部呈明注册,或就近地方高级官厅呈明,咨部注册。
复旦大学新闻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1997-2014
名词解释2014传播学考研真题-传播实务(823)1、大数据2、健康传播3、创意产业4、谷歌眼镜2014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1、新闻要素、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2、信息娱乐(infotainment)3、二十世纪之支那2014新闻与传播基础能力1、客观性2、舆论导向、舆论3、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新华通讯社4、《中国的西北角》5、“死人办报”6、受众的选择性理解与行为7、培养理论2014MJC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1、品牌权益2、网络舆论3、报眼4、新闻价值5、新闻角度2013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1.解释性报道2.新闻法规3.网络虚拟社区4.内容分析法5《遐迩贯珍》6.时务体、《时务报》7《劳动界》2012传播学实务1、组织形象2、物联网3、IPTV4、维基2012新闻传播基础1、郭士立2《国闻报》3《西行漫记》4、宣传5、受众2011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专硕1、宣传(2)2、《新青年》、《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新青年》季刊3、时新性4、媒介是人体的延伸5、大众传播6、《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2011年传播实务试题1、公关的实事求是原则2、曼纽尔.卡斯特3、3T原则4、三网融合2011年新闻传播基础1 沉默的螺旋理论、虚构的吉米、森杰·布莱尔事件2 知识沟理论3 新闻专业理念4 每周评论5 时务体(2)6 洋旗报7 中国报学史2010传播实务1、网络“客”现象2、舆情3、文化产业4、爱德华·伯内斯2010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1、编码·解码2、《大清报律》3、《每周评论》(2)4、《热血日报》5、汉斯·希伯2009年传播实务1、意见调查员2、网上信息评估3、电子政府4、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2009基础理论试题1、时务体(3)2、《中国日报》香港3、每周评论(3)4、《与大公报论国是》、新记《大公报》、《大公报》“四不”方针5、法兰克福学派2008年传播实务1. 信息集成2. 网络文化3. 市场失灵4. 危机5. 消费者剩余2008年新闻传播理论1、新闻来源、新闻本源、新闻敏感、水门事件2、受众(2)3、《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4、《中国文库》5、《三家村札记》、《燕山夜话》、《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2007复旦传播实务试题1、规模经济2、非赢利组织3、窗口化策略4、富媒体5、公共商品2007年新闻实务1、改写2、思想性3、人物通讯4、直叙式导语5、多媒体显示式6、思想评论2007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1. 新闻本源(2)2.“第四种权利”3. 受众4. 新闻体制5. 创新扩散理论6.《知新报》7.《修正报纸条例》、《报纸条例》8.《大众生活》2006年传播实务考试题1、范围经济2、媒体斜向扩张3、艾维"李4、阿瑟"W"佩奇原则5、NII计划2006年新闻实务1、报道思想2、遗忘3、专访4、深度报道、“全息报道”5、立论与驳论6、评论立意7、版面8、对称型编排2006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1、《钦定报律》2、新闻选择3、传播模式4、奥斯邦2005传播实务1. 第四媒体2. 草根院外游说活动3. 垄断竞争4. 门户网站5. 非营利性组织2005年新闻业务1.现场观察2.采访计划3.综合新闻4.解释性新闻5.冲击式编排6.栏题7.归纳推理8.立论2005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1、信息2、舆论(2)3、《大清报律》4、《中国报学史》(2)5、《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2004传播实务1. 媒介事件2. CIS战略3. 垄断竞争模式4. 电视节目欣赏指数2004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单考生)1、硬新闻、软新闻2、新闻法规3、廉价报4、传播学的三大分支5、《中国报学史》(3)2004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1、媒介公共性2、新闻法规3、大众传播4、文化工业5、《报纸条例》(2)6、《每周评论》(4)2003年新闻实务1.新闻敏感(2)2.社会新闻3.评论立意4.现场观察5.报道思想2003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1.媒介即讯息2.弱效果理论3.黄远生的四能4.热血日报(2)5.劳动界(2)6.新闻真实性2002年新闻实务1. 独家新闻2. 现场观察3. 特写4. 评论立意5. 编辑环境6. 归谬法7. 直接推理8. 社论2002年中外新闻事业史试题1、《遐迩贯珍》(2)2、《大清报律》3、奥斯邦(2)4、北岩爵士5、哈瓦斯通讯社6、KDKA电台2002年新闻与传播理论试题1 、硬新闻(2)2 、新闻体制3 、宣传(3)4 、媒介即讯息5 、实地调查法2001年新闻传播理论试题1、把关人2、接近权3、新闻选择4、舆论(3)5、硬新闻(3)2000年新闻传播业务1.采访计划2.第二代导语3.模块式编排4.评论的立意5.巡礼(通讯形式之一)2000年新闻传播理论试题1、软新闻和硬新闻(4)2、合理想象3、沉默的螺旋4、议题设置5、新闻学2000年中外新闻事业史1、《大江报》案、“大江报”2、"竖三民" 、横三民、癸丑报灾3、《火星报》(俄国)4、李普曼5、有线电视网(美国)1999年新闻与传播理论试题1 舆论(4)2 新闻体制3 拉斯韦尔的5 W模式4 两级传播(二段流程)1999年新闻传播业务1、报道思想;2、新闻背景;3、对比式导语;4、新闻素描;5、版面;6、版样;7、微型评论;8、归纳推理;9、垂直式版面;10 新闻职业道德。
《中国新闻传播史》(古代与近代部分)必备知识(5)
《中国新闻传播史》(古代与近代部分)必备知识(5)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法令湖北军政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浙江军政临时约法》;《江西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以孙中山为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的自由新闻体制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三是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的新法令。
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内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在中国的形成。
“暂行报律”事件: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全国的报纸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
“横三民报”:《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横三民报”。
反袁斗争:在上海火车上,袁世凯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案情的真相被报刊揭露了后,孙中山为首的******人终于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
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的过程中,国民党系统的报刊都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
以《民立报》为首,每天以正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刊登凶手的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等,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杀宋教仁的元凶。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通讯特点
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语言通俗生动
新闻思想:
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要客观、精确、客观、系统
四能记者:“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 “耳能听”、“手能写”
所写新闻作品 辑为《远生遗著》 4卷,以新闻通讯 为主, 是中国历 史上最早的一部 报刊通讯集。
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增大 新闻通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报社加强了采写力量
报纸副刊的发展
“横三民报”
第二节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传播
袁世凯对新闻传播的统治和反袁宣传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宋教仁
宋教仁遇刺
李烈钧
“癸丑报灾“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 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报纸数量
1912 1913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短暂繁荣
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
“暂行报律”风波
章太炎
孙中山
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和政党报刊的蜂起
“报界的黄金时代”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报纸数量
武昌起义前 武昌起义后
同盟会—国民党
共和党—进步党
邵飘萍
新闻生涯:
创办通讯社,创办《京报》 参与创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闻思想
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 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第三者” 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以保护新闻自由 报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闻
采访艺术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
是上海第二份商业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创办,编辑权交由蒋芷湘、钱昕伯等人,是外国人创办报纸中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报刊。
《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最早使用电报、发布号外以保证时效性。
内容上,大量报道社会新闻,注重言论工作,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1876年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业务上,出版其他期刊、书籍。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开始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抨击蒋介石独裁路线,为上海私营报纸树立一面爱国旗帜,也为《申报》强化自身形象走向报业巅峰时代奠定基础。
1949年停刊。
《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2、史量才新闻事业家。
1912年接办《申报》,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在政治上保守。
史量才构想报业托拉斯在国民党当局压迫下破败,史量才邀请黄炎培、陶行知、戈公振等人参加《申报》,共商革新。
1931年发表《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
“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认清民族危机与救亡运动的爱国热情,开始在《申报》上刊登抗日救国主张,抨击蒋介石独裁路线,以《自由谈》最为突出。
这种变化意味着《申报》脱离国民党的控制,1934年史量才遭特务枪击身亡。
3、《万国公报》新闻史上出现过两份《万国公报》。
第一份是由外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在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
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改名后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1907年林乐知逝世而停刊。
第二份是维新派于1895年创办,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由康有为筹资,梁启超等人担任编辑,后强学会成立后改名为《中外纪闻》,1896年被迫停刊。
4、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清末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
1895年主编《万国公报》与《中外纪闻》,停刊后又主持《时务报》,大力宣传变法。
将《时务报》创办成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戊戌政变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民国《暂行报律》风波看新闻自由与法制建设
民国《暂行报律》风波看新闻自由与法制建设摘要:清末,清政府封建统治被推翻,《大清报律》被废除,新闻自由呼声高涨。
民初,孙中山带来民主共和之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民国暂行报律》,给无章可循,无律可遵,政党报刊泛滥,报业秩序混乱,舆论氛围嘈杂的报界,进行有力的措施规制。
但是,受到报界组织和人士强烈反对,《暂行报律》只存活短短三天就夭折。
本文旨从《暂行报律》历史风波,探析报界反对报律之原因,折射出激进民族主义革命家自由主义新闻自由观念,只看报律惩治作用,未全面认识新闻自由与法制建设之关系。
最终,对新闻自由理想化和幻想化导致了不可逆转的悲剧。
关键词:《暂行报律》;新闻自由;法制一、民国《暂行报律》风波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两年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丧钟,民主和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新闻事件的发展清除了紧罗密布的障碍。
禁锢已久的新闻界一下子脱去了桎梏,无论何人只要有意愿有条件就可以开设报馆,中国报刊史迎来了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
新闻界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正是因为繁荣的到来,人们天真的认为,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就得到了新闻自由,而且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暂行报律》风波就是这种自由幻想的典型表现。
(一)《暂行报律》事件初始一九一二年元旦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为建立民主共和实体进行艰难的活动。
由于《大清报律》被废除后报界无章可循,无律可遵,并且政党报刊泛滥,严重破坏了报业秩序和舆论氛围,急需有力措施法律规制。
一九一二年三月四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颁布民国《暂行报律》。
民国《暂行报律》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自由新闻体制的第一次尝试。
其内容共三条:(一)新闻杂志已出版者和今后出版者,其发行及编辑人姓名,须向本部呈明注册,或就近地方高级官厅呈明,资部注册。
否则不准其发行。
(二)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除停止其出版外,其发行人、编辑人并坐以应得之罪。
(三)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被污毁人得要求其更正。
新闻史笔记 名词解释
第一章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读开元杂报> 2,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 3.敦煌进奏院状4,中国最早出现印刷品时间 5.都进奏院设立 6.宋代的邸报7,小报出现和特点 8.<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9,雕版印刷报纸出现10.清代提塘报房的出现 11.京报12.辕门抄13.清代提塘,提塘报房,民间报房的关系.第二章近代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蜜蜂华报>4.<广州纪录报>5.<广州周报>6.<中国丛报>7.<德臣报> 8.<子子剌报> 9.<遐迩惯珍>10.<布告篇> 11.<香港船头货价纸> 12.<香港华字日报> 13.<北华捷报> 14.<字林西报> 15.路透社16.<六合丛谈> 17.<万国公报> 18.<申报>19.<字林沪报> 20.<新闻报> 21,<上海新报> 22.电报传送新闻稿 23.<东行日记> 24.<消闲报>25.<时报> 26.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第三章国人办报1.林则徐,魏源2.王韬,郑关应的新闻思想3,<昭文新报>4,<汇报> 5.<述报> 6.<循环日报>办报宗旨7.报章文体 ,文集 8.<中外纪闻> 9.<强学报>10.<时务报> 11.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特点12.维新东南西北五报13.维新报刊历史作用和贡献14.报章文体特点,梁启超的阐述 15.<沙架免度新录>16,<檀山新报> 17.<叻报>第四章辛亥时期1.<中国日报>2.<民报>3.<民报><新民丛报>论战4.苏报案5.<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中国白话报>6,君宪派报纸7.<大公报> 8.<京话日报><东方杂志>9.<时报>贡献10.上海武汉两个办报基地工业11.于右任和他的报纸12.<大江报><商务报> 13,<伊犁白话报> 14.中兴通讯社15,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特点16.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17.革命派新闻思想18.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第五章民国初年1.暂行报律风波2.横三民 3.葵丑报灾4.<电信条例>5.民国初年新闻法律的特点和反动本质6.邵飘萍两社7.黄远生新闻通讯特点 8.黄远生四能说代表作9.<实际应用新闻学> 10.民初三大名记者11.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上升第六章五四时期1.<新青年>2.<每周评论>3.<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4.<本志宣言>5.第一批工人报刊6.中俄通讯社7,五四时期新闻工作改革8.矍秋白代表作, 9.周恩来旅欧通信10.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1.<新闻周刊>12.<新闻学>13,中国第一次出席国际新闻会议第七章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1,<向导> 2.<前锋> 3,<先驱>4.<中国青年>5.<劳动周刊>6.<真报>7,中共早期报刊特点8,国共合作后三个报刊9<热血日报> 10,诚言事件11,<中国军人>12.成舍我世界报系13.大公报八字方针,(经历的几个时期)14,哈乐滨广播电台, 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15,厦门大学报系16,《中国报学史》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1.<中央日报> 2,中央社方针 3.<红旗日报>4,<红星报> 5,<红色中华报> 6,<青年实话>7,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特点和意义8,<新中华报> 9,<救国报> 10,史量才改革和之死11.新生事件, 12,邹韬奋报刊活动与韬奋精神,代表作13,范长江代表作, 14,斯诺 15,<中国报学史>第九章抗日时期1.<解放日报> 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3,<解放日报>改革4,三斯5,<救亡日报> 6,<群众><新华日报>7,青记8,国新社 9,弘报三法10,译报每日译报<文汇报>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国统区每三条道路, <观察>周刊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三次战斗转移3,反客里空运动 4,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5,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6,新华社改革 7,<人民日报>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进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3,<人民日报>改革4,新华社改革, 广播工作改革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2,三个杂文专栏3,毛泽东新闻思想评价4,刘少奇新闻思想 5,邓拓新闻思想第十三章不考第十四章1,论述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2,新闻舆论监督3,广播电视新闻调查4,传播媒介产业化的发展第十五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1,<中国计算机报> 2,广州日报报业集团3,<半月谈>4,<瞭望> 5,<新周刊> 6,新华网7,珠江模式与地方台改革 8,广播的变化趋势9,电视新闻改革10,中国广播影视集团11,<神州学人> 12,新闻学研究的特点第十六章港,澳,台1,报禁三限 2,<自立晚报> 3,台视,中视,华视4,<信报> <成报><明报> 5,无线,亚视设的中英文两台6,新华社澳门分社,。
中国新闻史试题新闻学考试必备
中国新闻史试题新闻学考试必备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试题(第一卷)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小题,15分)1、中国新闻史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2、关于邸报的产生,“周朝说”的代表者是________。
3、宋代统治者主要是通过“______制度”来控制邸报的内容。
4、小报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的_________________报纸。
5、《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称,“________________为根本要务”。
6、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在北方的舆论重镇是《__________》。
7、《_______》的创刊,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进入到利用新闻媒介的阶段。
8、1918年11月,________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两篇文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9、1920年8月,《新青年》杂志由同人刊物改组为_____________。
10、1925年6月,________组织出版了《诚言》,专门制造谣言。
11、古田会议后,中共中央军委规定,各军办一种《________》。
12、30年代初期,农村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影响最大的是______。
13、30年代中后期,鲁迅利用《申报》副刊《_________》发表了大量杂文。
14、_______年10月,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废除新闻检查制度。
15、1947年3月后,新华社分东渡黄河部分,称“_________”。
二、判断题(在正确答案后划?,错误答案后划?,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1、中国古代报刊从唐代到辛亥革命,存在1000多年。
()2、太平天国后期,洪仁干提出了创办“新闻馆”的主张。
()3、《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4、外国传教士报刊一直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
()5、《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近代化报刊。
()6、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行小册子完全是为了“排满”。
()7、“暂行报律”风波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虚伪性。
名词部分
名词部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外形就像中国的线装书,采用木版雕印,一直出版到1821年。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方面:首先,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章。
其次,宣传伦理道德,它把忠孝仁爱作为神的意志加以颂扬。
再次,还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章,发表一些诗歌、寓言一类作品以及“告帖”,《察世俗》中的新闻虽极少,但属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如《月蚀》是最早的预告性的新闻;《告贴》是最早的广告;《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最早的新闻图画。
《察世俗》的宣传方式,对以后的近代报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22年停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和主编,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外形很像《察世俗》,都采用中国纪年,雕版印刷,中国书册式。
内容相较于《察世俗》有了明显的变化,没有了阐述教义的长文章,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知识的文章也不多见,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传“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
每期都刊载新闻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广东地方新闻。
新闻材料大部分译自外文报刊,也有部分转载京报的。
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新式报刊。
于1838年停刊。
目的:《东西洋考》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为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服务的。
《蜜蜂华报》: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周刊,澳门葡人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的喉舌,基本内容为新闻、言论、公文、读者来信等。
1823年9月27日,因立宪派被推翻,保守派上台,该报改变了政治方向。
同年12月26日停刊。
《苏报》案: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具有强烈革命色彩,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邹容等8人。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业的职业化
报纸的发行,经警察官署认可后,发行人还 应在“报纸发行二十日前”“缴纳保押费”。 有关缴纳保押费的具体规定是:“一、日刊 者,三百五十元;二、不定期刊者,三百 元;三、周刊者,二百五十元;四、旬刊 者,二百元;五、月刊者,一百五十元; 六、年刊者,一百元。在京师及其他都会 商埠地方发行者,加倍缴纳保押费。专载 学术、艺事、统计、官文书、物价、报告 之报纸,得免缴保押费。保押费于禁止发 行或自行停版后还付之。”
新闻经历
1.《实际应用新闻学》是这一时期从事新闻采 写工作的经验之作,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研究新闻业务的专著
2. 1918年10月,邵飘萍促成北大成立了新闻 研究会
3.写文章针砭时弊 4.培育新闻记者
二、报纸的企业化,是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 业职业化的另一个重要现象
实行报纸企业化方针的报刊,大多是资产阶级商 业性报纸——《申报》、《新闻报》
据统计在1912年4月到1916年6月,袁世凯统治期 间,全国报纸至少有71家被封,49家受到传讯,9 家被军警捣毁,新闻记者中至少有24人被杀,60 人被捕入狱。
当时报界的种种不良现象
(1)报格低下。军阀政客津贴贿卖报纸成风,致使一部
分报人失去了新闻。在京、沪、穗等地
而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一直受到西方资产阶 级思想的影响,言论出版自由从19世纪中 叶起就是他们的追求
一、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1.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 法之中
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章 第六条第四款庄严宣告:“人民有言论、著作、 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2.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 发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
广播的发展
1.1923年1月,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 司广播电台”开播,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 电台。它是由美国商人奥斯邦创办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露布:1.不缄封的文书。
亦谓公布文书。
3.泛指布告、通告之类。
定本: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进奏院:官署名。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后改称都进奏院。
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官员驻京表现。
是目前中国境内有确据可考的年代最早的传播媒介。
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
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
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朝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的通称。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阁抄”等等,都通称为“邸报”,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论禁小报》:南宋周麟之《海龄集》选文。
文中第一次提出小报这一名称。
从民国暂行报律风波论新闻的绝对自由
从民国暂行报律风波论新闻的绝对自由摘要:民国元年《暂行报律》只存在了短短数天即被废除,究其原因值得深思。
通过研究“暂行报律”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结合清末报律禁锢言论自由以及报界对报律的软抵制,新闻自由的呼声更加高涨,进而引出“暂行报律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时报界“绝对新闻自由”思想的影响。
《民国暂行报律》的废除,标志着报界争取“绝对新闻自由”的胜利,也在短时间内促进了民初报业的大繁荣。
但这种繁荣是一种不持续的、虚假的繁荣,离开了法律的合理约束,报界的自由言论也不会长久,甚至会为以后的厄运埋下祸根。
“咸与共和”最终在“癸丑报灾”的残酷现实下幻灭。
关键词:暂行报律;绝对自由;合理约束;法治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2-0062-0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与此同此,民主的空气和言论自由的空间日益扩大。
但当时对言论自由的理解是一种片面的、绝对的自由,使言论自由畸形发展,最终导致民初“暂行报律”风波的产生。
一、“暂行报律”事件的大致经过1912年3月4日,鉴于《大清报律》被废止后报界无章可循的情况,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民国暂行报律》,意在将报界言论、出版纳入法定轨道。
它却迅速招致了刚刚从封建君主专制中解脱出来的全国人民,尤其是新闻界的一致指责。
3月6日,上海《申报》、《时报》等11家报纸和中国报业俱进会联名致电孙中山并“通电各埠”,指责“内务部擅定报律,侵夺立法之权……欲袭满清专制之故智,钳制舆论,报界全体万难承认”[1]。
孙中山接受报界意见,当晚下令取消《暂行报律》。
尽管如此,3月7日上海多家报纸同时刊登了章太炎的《却换内务部所定报律议》,文中对《暂行报律》逐条加以批驳,并表明“种种不合,应将通告却还,所定《报律》拒不承认”[2]。
3月9日,孙中山在《大总统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文》中称“民国一切法律,皆当由参议院决议宣布乃为有效。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近代部分)一、单项选择1分*15【民国新闻事业】除报刊数量急增,民初新闻事业繁荣的另一标志是通讯社的大量出现。
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建立了远东分社,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通讯社(路透是人名,是一个名叫路透的德国人在英国半的通讯社)。
中国自办通讯社开始于20世纪初,1904年在广州成立的中兴通讯社。
P104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则是中共在1931年成立。
P180民国孙中山“暂行报律”事件“是欲袭清廷之故智,钳制舆论”“绝对新闻自由”P104民国初期著名记者:黄远生(报界奇才)、邵飘萍(新闻全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民国时期新闻业务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报道的加强,二是报纸副刊的发展。
【黄远生】报界奇才。
记者生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
新闻通讯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四是语言通俗生动。
此外,黄远生的政论也很出色,它继承了“时务文体”的特点而又以深刻见长。
在新闻思想上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强调新闻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
最著名的新闻观点是他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远生遗著》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占四分之三以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P112【《大江报》事件】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湖广总督瑞徵震怒,逐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大江报》馆。
《大江报》事件发生后,一时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会抗议,许多新军士兵来到报馆表示声援,当局慑于民愤,对詹等人只好判了18个月徒刑。
【外国传教士办的第一份报纸】马礼逊(米怜)(英国传教士)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查世俗每月统记传》,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法制与新闻双重视域下的《民国暂行报律》风波
内 务 部 所 定 报 律议 》 《 行 报 律 》 条 逐 一 加 以 批 驳 。 对 暂 三 3月 9日 ,
孙 中 山 发 布 《 总 统 令 内 务 部 取 消 暂 行 报 律 文 》 “ 国 一 切 法 大 ,民
律, 皆当由参议院议决宣布 , 乃为有效 。该 部所布暂行报律 , 既未
达 各 自 的呼 声 , 求 法 律 的承 认 与 保 护 。清 政 府 钳 制 言 论 、 残 要 摧 报 刊 、 人 的 种 种 措 施 引起 报 界 的 强 烈 反弹 , 了 争 取 言 论 、 报 为 出 版 自 由 , 界 主 要 采 取 以 下 方 法 , 遍 抵 制 报 律 的 实 施 。 之 形 报 普 使 同 虚 设 : 庇 于 租 界 和 外 人 , 脱 报 律 束 缚 ; 用假 名 注 册 登 记 ; 托 摆 采
【 关键 词】 暂行报律 新 闻立法 言论 自由 法治
1 1 年 南 京 临 时 政 府 内务 部 鉴 于 《 清 报 律 》 止 后 报 刊 出 92 大 废
色彩 , 军阀意志是从。 为
袁 世 凯 上 台 之初 , 由于 民 主 共 和 思 想 和 言论 出 版 自 由理 念
版 无 章 可 循 的状 况 , 定 了《 国 暂 行 报 律 》 但 是 ,暂 行 报 律 》 制 民 。 《
经 参 议 院 议 决 , 无 法 律 之 效 力 , 得 以暂 行 二 字 , 可 从 权 办 自 不 谓 理 。” 暂 行 报 律 》 撤 消 , 波 也 随 之 平 息 。 被 风
一
2报 界不懈的斗争 、
清 末 社 会 危 机 四 伏 , 界 作 为 不 同利 益 群 体 的 代 表 , 望 表 报 希
立 即 遭 到 了 新 闻 界 的 一 致 反 对 。3月 6日 . 国报 界 俱 进 会 和 上 中
第六章_民国初年的报业发展
在袁世凯上台之初,由于民主共和思想和言论出版自由 理念的深入人心.新闻界十分活跃,袁世凯也不得不故作尊 重新闻自由的姿态,甚至推出一些保护新闻自由的举措,如 在国务院特设新闻记者接待室,每天由国务院秘书长亲自出 面接待。 对社会舆论和新闻界的控制,主要采取创办御用报纸和 收买报纸报人以为己用等手段。袁批凯创办或接办的御用报 刊,在北京主要有新创办的《国权报》、《金刚报》和《亚 细亚日报》,在上海主要有接办的《神州日报》等。 在这些报纸中,影响较大的是北京的《亚细亚日报》和 上海的《神州日报》。
消极的一面是放弃了革命政权对新闻事业的必要的管理 与约束。在当时国内外反动势力竭力破坏革命、并在新闻出 版界拥有相当大的力量和影响的时候,革命政权放弃对新闻 事业的管理和约束,其实际结果只能是为敌对的政治力量利 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方便。
三、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 的泛滥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 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顷刻之间,新闻事业呈 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 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 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历 史最高纪录。
执行情况
孙中山恪守言论出版自由。
老同盟会员陈其美任沪军都督期间重视当地的报刊出版 工作,优礼报馆与报人。
江西军政府及其都督李烈钧重视报界,曾聘请当地革命 报纸的主笔任顾问,支持设立“报界俱乐部”,定期与报界 接触沟通。
四川都督府政务处每次开会时,还在旁听席上用红布围 成一个女记者室,以便于女记者旁听采访。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从“暂行报律”风波看孙中山临时政府的危机公关
各界对《 暂行报律 》 的抵制 , 主要出 会对动荡 的社会局面造 成更 大混乱 。
就引起 了舆论 的轩然大波 。 上海报界俱 进
导任务是政 治教训 和组织教训 的汲 取。 当
会抵 制 《 暂行 报律 》 的通 电发布 于 3月 6
3 月 7日孙 中山下令撤销 《 暂行报律 》 之
后, 临时政府 听取 民众 意见 , 意识 到立法 程序的重要性, 参议 院于 3月 1 1日颁布了
风波 。
一
、
“ 暂行报律 ” 风波始末
1 9 1 2 年初 , 鉴于 《 大 清报 律 》 被废止 弊 ” 目的而颁布 《 暂行报律 》 , 但这对 于刚 绪 , 而并非纯粹 地站在 言论 自由 、 新 闻法 后报界 面临无 章可循的情况 , 南京 临时政 刚离开满清政府舆论钳制的新 闻界来说是 制的角度 。 对 于任何一个 政府来 说 , 放纵
日, 章 太炎 《 却还 内务部所 定报律议 》 发
内务部取 消暂行 报律文 》 亦发布 于 3月 7
日, 临时政府采取 措施之 迅速 , 可见孙 中 山先生 的决 断力 。政府与媒体 沟通顺 畅 、 对舆论做 出反应快速 , 才能使这次危机在 短时间内得 以解决。 处 理危 机时的意义构 建行 为 , 也是衡 量领导 者危机处 理能力 的一项很 重要 的
部取消暂行报律文 》 , 称“ 民国一切法律 ,
皆当 由参议 院决议 宣布 , 乃 为有效 。 该 部 所布暂行 报律 , 既未 经参议 院议决 , 自无 法律效力 。 不得 以暂行 两字 , 谓 可从权 办
暂行报律的名词解释
暂行报律的名词解释
暂行报律是指在法律规定尚未出台或者尚未生效的情况下,为
了及时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共利益而制定的临时性法律规定。
这
种临时性规定通常由政府或相关部门发布,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适
用范围。
暂行报律的制定通常是为了填补法律空白,解决紧急问题
或者应对特殊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暂行报律的特点包括临时性、紧急性和局部性。
它是一种权宜
之计,通常在法律规范尚未形成或者无法适用于特定情况时才会被
制定和实施。
暂行报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通常会在规定的时效内生效,一旦相关的正式法律规定出台,暂行报律的效力就会被取代或
者废止。
从法律角度来看,暂行报律的制定需要符合一定的程序和条件,确保其合法性和合理性。
同时,暂行报律的实施也需要严格遵循相
关程序和限制,以免滥用权力或者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实际应
用中,暂行报律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权衡各方利益,确保其符合法治
精神和社会公平正义原则。
总的来说,暂行报律是一种临时性的法律规定,具有一定的时
效性和适用范围,通常是为了解决紧急问题或者填补法律空白而制定的临时性措施。
其制定和实施需要符合法律程序和条件,确保合法性和合理性,同时也需要权衡各方利益,遵循法治精神和社会公平正义原则。
法制与新闻双重视域下的《民国暂行报律》风波
法制与新闻双重视域下的《民国暂行报律》风波作者:谭慧敏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1912年的“暂行报律”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入手,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探讨:第一,从法律的角度看,《民国暂行报律》到底有没有违法,以及其所反映的当时的法制环境;第二,该事件反映出当时新闻界是如何争取新闻自由的,以及当时新闻界的状况。
【关键词】暂行报律新闻立法言论自由法治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制定了《民国暂行报律》。
但是,《暂行报律》立即遭到了新闻界的一致反对。
3月6日,中国报界俱进会和上海《申报》《新闻报》《时报》等报纸联名致电孙中山并通电全国各地,指责“内务部擅定报律,侵夺立法权……欲袭满清专制之故智,钳制舆论,报界全体万难承认。
”①3月7日,章太炎发表《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对《暂行报律》三条逐一加以批驳。
3月9日,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文》,“民国一切法律,皆当由参议院议决宣布,乃为有效。
该部所布暂行报律,既未经参议院议决,自无法律之效力,不得以暂行二字,谓可从权办理。
”②《暂行报律》被撤消,风波也随之平息。
一、从清末到袁世凯时期1、法制环境百日维新,光绪皇帝发布的诏令明确“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
它标志着中国封建时代第一次正式确认新闻自由。
随后,变法失败,慈禧专权,囚禁光绪,封闭报馆。
然而,从1901年起,近代中国报业再次掀起高潮,报刊充分利用境外和租界等有利条件进行宣传。
新闻活动越来越频繁,报业与政府、社会、个人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所以在标榜实行“新政”,玩弄立宪骗局时,清政府开始制定专法来控制言论出版自由。
从1906年的《大清印刷物专律》到1911年的《钦定报律》,其主要内容表现为钳制报界、控制舆论,而且它对言论、出版自由的控制呈逐步强化的趋势。
因此,清末报律并未真正保障新闻自由:其一,报律自身存在着严重弊病,使之难以贯彻推行;其二,行政、司法不分的体制必然导致人治而非法治的恶果,在此前提下,新闻自由只能是空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暂行报律风波名词解释
暂行报律风波名词解释:民国初年反映新闻界和南京临时政府关系的一场斗争。
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宣布大清报律无效。
颁布暂行报律3章名词解释:所有报纸杂志应予以登记;“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除停止其出版外,其发行编辑人并坐以应得之罪”;“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酌量科罚”。
暂行报律颁布后新闻界大哗。
3月6日,上海中国报界俱进会和各报、长沙报界联合会等致电孙中山,表示“万难承认”。
3月7日,章太炎在上海《大共和日报》上发表《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一文,指斥临时政府“欲蹈恶政府之复辙”,“以政府为无上之尊”,“自处卫巫之地,为诸公监谤”,强烈表示“所定报律,绝不承认”。
文章同时在《申报》、《新闻报》、《民立报》发表。
孙中山于3月9日发布《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文》说名词解释:“该部所布暂行报律,虽出补偏救弊之苦心,实昧先后缓急之要序。
使议者疑满清钳制舆论之恶政,复见于今甚无谓也。
”风波平息后不过20天,南京临时政府便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