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登鹳雀楼》一诗。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见景色的宏伟壮观。

我们将详细学习诗中的字词、句式和意象,通过理解诗句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中的基本意思,掌握生字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古诗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句的朗读与背诵,生字词的学习。

难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诗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有关鹳雀楼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登鹳雀楼》。

3. 讲解诗句:逐句讲解诗中的字词、句式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 例题讲解:挑选一句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如“白日依山尽”,分析其意境和表达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其他句子。

6. 课堂互动:分组让学生进行诗句接龙,提高他们对诗句的熟练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句,标注生字词。

2. 在诗句下方列出重点词语,如“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3. 在黑板一侧列出诗人的情感表达,如豪情壮志、壮志凌云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请用你自己的话解释《登鹳雀楼》的诗意。

答案:学生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表示太阳落山,山峦轮廓逐渐消失。

2. 作业题目:请尝试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

答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句、互动练习等方式,学生对《登鹳雀楼》的理解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查找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下节课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3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3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3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生(齐):登到最顶层!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都是望远之作。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依山的落日和奔腾的黄河有感而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句写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形象而高度地概括了进入广大视野里的万里山河,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后两句寓理于诗,含意深远,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折射出其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气势充沛,没有丝毫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融入其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而遗芳千古。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

这首诗紧扣“望”之一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与壮丽。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地描绘了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展现了一幅绮丽壮美的图景。

后两句诗人把艺术的夸张和想象运用到了极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瀑布的雄奇气势。

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在课文里均配有插图。

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

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二、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插画,将生字与事物结合起来或借助熟字比较辨析、换偏旁联系熟字等方式,会认“楼、依”等生字,会写“楼、依”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通过理解诗意背诵、想象画面背诵、游戏背诵等方法背诵古诗。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2024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1.1 认识《望庐山瀑布》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1.2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描绘出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

过程与方法:2.1 通过观察图片、视频资料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2 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 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

3.2 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深层意境。

四、教学资源•《望庐山瀑布》诗文及注释•庐山瀑布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古诗朗读音频•教学课件五、第一课时教学结构设计1. 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通过复习已学过的古诗,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新词,尝试自主认读。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并讲解字义及记忆方法。

•学生跟读、齐读,巩固生字的读音和记忆。

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清古诗的层次结构,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4.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讨论自己见过的瀑布或自然美景,与诗中描绘的景象进行比较。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并背诵《望庐山瀑布》。

六、板书设计《望庐山瀑布》第一课时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2023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望庐山瀑布》,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诗中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1. 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2.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3. 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投影仪、音响设备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课堂上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瀑布的壮观景象,激发他们对诗文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望庐山瀑布》,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体会诗的韵律美。

3. 解析:我会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身临其境地感受瀑布的壮观。

4. 创作: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他们心中的庐山瀑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悟,加深对诗意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6. 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感受古诗的美。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以诗句为核心,突出重点词语,用简洁明了的线条和文字展示诗意。

七、作业设计1. 抄写《望庐山瀑布》,注意字迹工整,笔画准确;2.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庐山瀑布的景象,不少于100字;3. 向家长介绍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背诵给家长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以我的口吻来写这份教案:本节课我要教授的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一、教学内容:我要教授的是古诗《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学生也能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庐山瀑布的图片和视频,以及相关的教学卡片。

学生需要准备课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 讲解:我会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3. 解析: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4. 练习: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填空、连线等方式,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文的《望庐山瀑布》和诗中的主要内容,如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庐山瀑布的景色。

答案:庐山瀑布高耸入云,水流湍急,如银河倾泻,给人以壮丽的视觉享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是否能够运用修辞手法,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写一篇关于大自然景色的短文,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诗文内容的理解:诗文内容的理解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望庐山瀑布》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2.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朗读和默写。

3.掌握古诗《望庐山瀑布》中的常用字词及含义。

4.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并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

5.培养学生欣赏江南山水的情感,在朗读古诗时将情感表现出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加深学生对《望庐山瀑布》的理解。

•感受江南山水的独特之处。

•掌握古诗的基本朗读技巧以及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古诗《望庐山瀑布》的课件、录音。

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江南山水的图片或者实地采风的照片。

•学生:文具、笔记本。

四、教学内容及流程Step 1. 导入•让学生观看关于江南山水的视频片段,了解江南山水的基本特征,以及江南山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让学生朗读《望庐山瀑布》,提问学生识别这首诗中出现的地名。

Step 2. 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望庐山瀑布》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请学生听录音并跟读诗句,然后简单介绍白居易。

•引导学生回顾“白居易看泰山”课文,了解白居易之行的原因、行程以及见闻,加深对《望庐山瀑布》的理解。

Step 3. 默写与词语解释•请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古诗《望庐山瀑布》的默写。

•教师带领学生对古诗中的生字、生词、熟语进行词语解释。

•重点词汇:庐山、瀑布、风光、气象、之间、白日、足下。

Step 4. 学习古诗中的诗句•让学生跟读整首诗,然后老师解释一些重要的句子。

•让学生观察、感受、领悟每句话中所表达的意思。

Step 5. 学习修辞手法•让学生寻找《望庐山瀑布》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对比,想象等。

•然后老师可以通过解释明确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Step 6. 思考与欣赏•让学生思考古诗《望庐山瀑布》所表达的含义。

•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图片,了解江南山水的独特之处。

•让学生朗读古诗,并鼓励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对江南山水的感受和情感。

五、教学总结通过对《望庐山瀑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两首《登鹳雀楼》。

2. 理解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古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赞美。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对比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两首诗的朗读、背诵及情感体验。

难点: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两首诗的对比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鹳雀楼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粉笔。

4.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分享对这座历史名楼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5分钟)学生分享,教师点评,引入课题。

2. 朗读感悟:(10分钟)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5分钟)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的意境。

3. 精讲细读:(15分钟)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景色描写和哲理。

(15分钟)对比学习王安石的《登鹳雀楼》,分析两位诗人不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1. 王之涣《登鹳雀楼》:黄河、孤鹜、落霞、绿水、青山。

2. 王安石《登鹳雀楼》:飞阁、流丹、壁立、千寻、星辰。

3. 对比点:景物描写、哲理抒发、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两首《登鹳雀楼》的诗意,写一篇小作文,描述你心中的鹳雀楼。

答案示例:以学生视角描述登鹳雀楼的感受,以及对古人智慧的赞叹。

2. 拓展作业:查找资料,了解王之涣和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并对比他们的诗歌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设计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和详细说明的。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望庐山瀑布》。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自然景观。

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们了解诗歌的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将准备多媒体教具,如PPT、视频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诗歌的意境。

同时,我还会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和练习题,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引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让学生们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 解析: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 练习:通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巩固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突出诗歌的主题和要点,包括诗歌的、作者、主要意象和意境等。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背诵《望庐山瀑布》。

2. 请学生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意象和意境,并在课堂上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和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们进行拓展延伸,阅读更多的古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一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案一
(2)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3)“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
(二)初读: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想游览啊,老师这里有个要求,如果能把古诗正确的读出来,就马上带小朋友们去!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今天我们跑远一点,老师带你们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更有名的楼(出示图)这座楼的名字(出示词卡)。
3.教学生字:雀和楼。
雀:上下结构。介绍隹:与短尾巴鸟有关,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下面不能少横。(田字格范写、生书空)。
楼:形声字,生观察结构,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娄。
4.介绍鹳雀楼名称来历。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学生书空,指导读好课题。
4.看图,此时,诗人正在鹳雀楼的哪一层,如果诗人想要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对!你和诗人想到一块儿去了,他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里目:诗句中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意思?(板:千里目)师介绍:古诗中“千里目”不是真的指一千里,它可以是百里、千里甚至万里或者是更远的地方。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望庐山瀑布》的背景。

2. 诗歌内容:分析诗句,解读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3. 诗歌意境: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望庐山瀑布》的背景。

3. 诗歌内容学习:分析诗句,解读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4. 诗歌意境感受: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庐山瀑布2. 诗人:唐·李白3. 诗句解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诗歌意境:壮丽、高远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

2. 摘抄诗句,理解诗意。

3. 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自然景观。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字、词、句,领略其意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望庐山瀑布》,理解诗中的生字、生词,体会诗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美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生字、生词,如“挂”、“遥”、“望”等。

2.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望庐山瀑布》,体会诗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激发他们对古诗的阅读兴趣。

接着,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望庐山瀑布》。

3. 讲解:详细解读诗中的生字、生词,分析诗句的构成,讲解诗的意境。

4. 例题讲解:以诗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为例,分析诗句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的美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望庐山瀑布》全文2. 黑板右侧:生字、生词及解释3. 黑板中部:诗的意境简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彩色笔描绘出你心中的庐山瀑布,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讲解生字、生词,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望庐山瀑布》的内容。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如《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实地观察自然景观,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望庐山瀑布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它是李白在五十岁时所写,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工具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热爱读书与表演,但表达能力欠佳,注意力不集中。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可是诗中意境却难体会,需要老师点播。

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庐、炉、瀑等生字,会写照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歌大意,能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语言的优美。

板书设计望庐山瀑布看到的日香炉紫烟壮观瀑布想到的三千尺赞美落九天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①小朋友们,古代有一位诗人,他很喜欢游山玩水,今天他又要带我们去庐山游玩,去欣赏庐山美景哦!他写了上千首诗,被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②谁能背一背我们之前学过李白的诗?那今天,我们一起跟李白去欣赏下庐山瀑布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望庐山瀑布》,书写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一)揭题,读题1、了解题意(1)欣赏庐山美景,识记“庐”字我们先跟随大诗人李白的脚步,去美丽的庐山看一看。

①(出示庐山图片)让学生自由谈谈对庐山风景的感受。

②你是怎么记住“庐”字的?③请你跟老师一起写庐山。

(板书:庐山)(2)学习“瀑”,认读词语“瀑布”①在庐山有很多美丽的瀑布,谁来叫叫它的名字?(正音“瀑布”)②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③为什么“瀑”的部首是三点水?④伸出小手,一起写写“瀑布”吧。

(板书:瀑布)(3)理解“望”①做动作理解“望”。

②说说诗题的意思:那么望庐山瀑布的意思是?2、读好诗题:谁来读读诗题(指出词语要连读。

指名读、齐读)(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词1、读诗①题目读正确了,那么这首古诗呢?请你自己先练一练,一定要把每个字音读准确,把诗读通顺。

②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诗读给我们听?(指名读)2、区分“炉”和“庐”(1)识记“炉”①指名读两个生字,说说发现了什么?②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炉”字?③为什么“炉”是火字旁?④认读词语“香炉”、“庐山”。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2. 诗歌内容:诗句内容丰富,描绘了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等。

3. 讲解: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提高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自然景观的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登鹳雀楼》2. 诗句: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的描绘。

3. 诗人:王之涣4. 情感: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七、作业设计1. 背诵《登鹳雀楼》。

2. 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写一篇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学生反馈: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对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0篇)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本诗六个生字,认识二类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这首古诗。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理解本诗的意思和作者创作意图。

3.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准备:庐山风光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联系自己积累的有关古诗、名句等。

二、小组学习本诗中的生字。

1.庐:简陋的房子;姓。

(注意里边不是卢)。

组词:庐山、庐舍、茅庐。

2.三顾茅庐:1.原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

2引申为刚走上社会或工作岗位,经验不足。

3.瀑:瀑布、飞瀑。

炉:火炉、锅炉、炉子。

遥:遥远、摇不可及、遥控。

疑:怀疑、疑问、质问。

银:银河、银色、白银、银子、银两。

三、小组合作,根据预习资料和书中主力理解诗意。

1.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江南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高峰。

它山峰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聚伞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得名。

四、配乐朗读本诗。

五、尝试背诵古诗六、古诗大擂台,背一背,看谁会背的李白的诗多。

七、补充《早发白帝城》。

诗意:黎明,为我送行;彩云,笼罩着白帝城。

一叶轻快的小舟,会把我带到千里外的江陵,两岸的猿猴,不停啼叫。

小舟载着我的欢乐,穿过了,重重高山,重重险峻。

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帝山上。

东汉末公孙述据此,据称殿前井内首有白龙跃出,囚自称白帝,称山为白帝山。

城为白帝城。

八、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写生字。

九、板书设计。

古诗二年级《望庐山瀑布》语文教学设计篇2教材简析:《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佳作。

作者以及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段生动地勾画出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耀下飞奔直下的动人情景,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切热爱。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优质教案-第4单元-8-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优质教案-第4单元-8-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

8 《古诗两首》教案第2课时《望庐山瀑布》【教学内容】《望庐山瀑布》一诗是李白五十多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教学目标】1.认识“瀑、布”等6个生字,会写“照、炉”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本首诗中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讨论圈写批注【教学过程】一、趣味导课1.出示课题。

(播放ppt1)你们去过庐山吗?谁能说说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庐山是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地方。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

(播放ppt2)3.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

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

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

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

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播放ppt3)4.庐山的风景让我们如痴如醉,庐山上最著名的就是瀑布了。

(播放ppt4)5.瀑布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它是河流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形成的浩浩荡荡的水势,风光迷人。

正是因为这样,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它们情有独钟,写下了无数的华章。

今天我们就随着大诗人李白的脚步,去看看庐山瀑布别样的美姿。

(播放ppt5)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1.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千古名诗。

(播放ppt6)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我们走近作者,了解诗人李白。

(播放ppt7)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所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3.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迹遍及南北各地,写出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第四单元课文 8.古诗二首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两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重点:学会本课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课件。

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登鹳雀楼》)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

(师板书课题)生读诗题,说说哪个字已经认识了。

2.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二、简介诗人,识字读文。

1.课件出示诗人王之涣,师简介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古诗。

3.生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音,读熟古诗。

4.课件出示“依、尽、欲、穷、层”,指生读、赛读、开火车读。

5.学生齐读。

(背诵古诗)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1.生小声地读文,再结合插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2.全班交流。

3.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画面,生说说与哪句诗对应。

(1)结合画面理解“白日、依、尽、入”词义。

(2)引导学生再次看画面,谈感受。

(3)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是呀,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黄河奔腾而来,滚滚东去流向大海。

这样的景色显得多么壮丽呀!(4)指导学生朗读。

4.课件展示画面(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生看图,想象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他又会想到什么呢?(1)生答后,引导学生理解“欲、穷、更”的意思。

(2)生读两句诗句后,师引导学生弄清这两句诗蕴含的道理。

(3)指导生读好这两句诗。

四、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1.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引导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读和背。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同桌互背、配乐背诵等)2.课堂小结。

部编二上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部编本二年级上册)

部编二上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部编本二年级上册)

部编二上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

3.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2.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图片话题,导入新课。

1.提问: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有: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

同学们会背关于它们的古诗吗?2.播放幻灯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简介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断句,并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有不懂的字词可以提问,老师在幻灯片中标出。

4.小组讨论,让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并与大家交流讨论结果。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再次自由读古诗,读后思考: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2.质疑、解疑,理解重要字词的含义。

3.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了什么道理。

四、仔细品读,尝试背诵。

1.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观察点在哪里?鹳雀楼、夕阳、山峰、黄河分别应在什么方位?2.看图想象诗人看到的景象。

3.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请同学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庐山瀑布》。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登鹳雀楼》,理解诗歌大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环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初步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登鹳雀楼》的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登鹳雀楼》,理解诗歌大意。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古诗《登鹳雀楼》插图。

2. 学具:古诗《登鹳雀楼》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诗《登鹳雀楼》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诗歌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确保学生正确朗读古诗。

3. 理解诗意: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画面。

4. 感受韵律: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韵律美,通过朗读、拍手、敲击等方式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5. 背诵古诗:组织学生分组背诵,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背诵成果,如表演、绘画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朗读、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登鹳雀楼2. 板书内容:古诗《登鹳雀楼》全文、插图、关键词汇、诗句大意等。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 根据诗句大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画面。

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与同学分享并交流感受。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2.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3. 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登鹳雀楼》,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都是望远之作。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依山的落日和奔腾的黄河有感而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句写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形象而高度地概括了进入广大视野里的万里山河,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后两句寓理于诗,含意深远,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折射出其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气势充沛,没有丝毫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融入其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而遗芳千古。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

这首诗紧扣“望”之一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与壮丽。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地描绘了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展现了一幅绮丽壮美的图景。

后两句诗人把艺术的夸张和想象运用到了极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瀑布的雄奇气势。

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在课文里均配有插图。

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

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二、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插画,将生字与事物结合起来或借助熟字比较辨析、换偏旁联系熟字等方式,会认“楼、依”等生字,会写“楼、依”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通过理解诗意背诵、想象画面背诵、游戏背诵等方法背诵古诗。

3.借助图画,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初步感受和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4.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望远,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物。

四、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揣摩诗歌的意境,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五、教学准备1.预学单。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揭示诗题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美的地方可多了。

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第四单元,就展现了祖国各地的优美风光。

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图片,展示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这四大名楼。

2.引出课题:今天首先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

(板书:登鹳雀楼)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登/鹳雀楼。

3.学生简要介绍鹳雀楼。

4.学生简要进行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鹳雀楼图片,拉近与鹳雀楼的距离,交流图中之景,为后面想象诗歌画面做铺垫,通过画节奏斜线,先读好题目,初步感受古诗的节奏感。

二、初读诗歌,感受节奏1.引导自读: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教师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3.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感受朗读的韵律。

4.请学生练读古诗,教师指导评价。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读诗,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让学生对诗有一个整体感知,有节奏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头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诗境,为后面品读诗句做铺垫。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1.引导读诗。

写景的诗就像一幅画,作者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

学生圈画后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景物图片:白日、山、黄河、海。

2.学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理解诗词含义。

“白日”的意思是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

“依”指依存、依靠。

“尽”是消失的意思。

“入海流”就是流入大海。

这句话的意思是: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落下去了。

滔滔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2)学习“依”字。

点拨:本诗中“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太阳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

①交流识字方法:同学们,“依”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加一加”)②字理辅助识字。

课件出示“依”的字理演变图:解读字理:甲骨文的“依”就像是婴儿包裹在被子里一样,包婴儿的被子就像是成年人的衣服,后来人们将“人”从“衣”中分离出来。

所以“依”是依存、依靠的意思。

组词:依靠、依赖、相依为命。

③写好“依”字。

提示: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占格,如何才能写好它呢?范写指导:左窄右宽,右半部件“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竖提在竖中线上,末笔捺从竖中线起笔。

学生练写,评价,再写。

3.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理解诗词含义。

“欲”是想要。

“穷”是穷尽。

“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看得远。

(2)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

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想象画面,总结哲理。

(1)提问: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什么?在楼上又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2)引导:诗人想把所有美景全部都看完,所以他踮起脚,伸长了脖子,使劲儿地向远处看,可是怎么都看不到,怎么办呢?预设:再登上一层楼就能看到更远了。

追问: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呢?预设: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3)教师总结:傍晚时分,落日依傍着山峦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

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极无穷。

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

(4)试着背诵《登鹳雀楼》。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想象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诗人所描绘画面的壮美。

多次引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理解。

四、指导书写“尽、黄、层”1.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2.范写指导(1)尽:上宽下窄,两个点被“尺”字罩住,斜向平行,竖中线处收笔,撇和捺写舒展。

(2)黄:上部扁、宽,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字的竖落在竖中线,撇和点上合下开,底部相平。

(3)层:左上包围,“云”字的上横在横中线上,下部的撇和点上合下开,底部持平。

3.学生描红,临写,展评。

【设计意图】写字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关注易错部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再范写,渗透抓关键笔画把字写工整、美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板书设计登楼所见融情于景登鹳雀楼寓理于事登楼所思第二课时一、图片导入,初读感知1.课件出示不同瀑布的图片,带领学生欣赏瀑布。

2.导入诗题:在江西庐山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因为常年云雾缭绕,就像燃烧着的香炉升起的烟一样,于是人们给它取名“香炉峰”。

这座山峰上的瀑布可美了,诗仙李白看过都赞不绝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题目。

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望/庐山瀑布。

3.这首古诗对很多同学来说并不陌生,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一起来背一背,如果背不下来,打开课本,大家一起读一读。

指名读整首诗,相机正音正字。

4.教师范读。

提示:古诗是有韵律美的,读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这首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5.学生自主练读古诗。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通过范读、领读、跟读、借助手势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提醒注意诗句的停顿。

7.思考:《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从字数上看有什么不同?预设:《登鹳雀楼》是五言诗,《望庐山瀑布》是七言诗。

【设计意图】出示庐山风光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庐山之美,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借助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读好停顿,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二、品读释意,背诵古诗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看到的景物。

预设:太阳、香炉峰、紫烟、瀑布。

2.学习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理解诗词含义。

“香炉”指的是香炉峰,因为形状尖圆,像座香炉得名。

“生”是升腾的意思。

“紫烟”瀑布附近的水汽在阳光下呈现紫色。

“遥看”是远远地看。

(2)请学生说一说诗句大意。

预设: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

(3)学习“炉”和“烟”。

①点拨:这两个字都与火有关,所以都是火字旁。

出示火炉、香炉和壁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②指导书写“炉”“烟”“挂”。

这首诗里要求会写的字很多哦,看这三个字,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试着写好它们吧。

(4)学习“川”。

提问:作者远远地看到瀑布挂在哪里呢?(面前的山上)“川”在这里指山川。

课件出示字理演变图,讲解:“川”是象形字,本意是指河流,两边是河的两岸,中间是水流。

(5)欣赏图片,展开想象。

出示前两行诗以及瀑布的图片,点拨:看到这样的瀑布,你觉得它像什么?(一条大河、一块布)(6)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3.学习第二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理解诗词含义。

“飞流”形容山高水急。

“直”形容瀑布直泻。

“三千尺”指很高。

“疑”是怀疑。

“九天”指九重、九霄,形容很高。

(2)学生交流诗句大意。

(3)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

提问:“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尺约等于0.33米。

这瀑布真有那么长吗?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诗人这么写是因为看到眼前如此壮观的瀑布,心里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因此用夸张的数字来赞美瀑布的恢弘。

(4)赏析“疑是银河落九天”。

提问:“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写的好吗?好在哪里?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诗人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银河”比喻瀑布,用“九天”形容瀑布之高。

描绘出瀑布从高处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宏大景象。

(5)教师点拨:三、九在古代都表示极多的意思,是虚指。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赞美瀑布的恢弘。

(6)诵读古诗。

(7)交流:读了这两行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①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再和同桌说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