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的旧城更新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时代的旧城更新策略
作者:邵美璇李可昭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旬》2019年第07期
【摘要】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旧历史街区的生活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急需通过创新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城市的良性更新。因此需要寻求适宜当地的街区更新策略。本文通过对所城里地区的调研以及阅读国内相关案例,总结其相关经验,探索适合烟台所城里地区的更新策略。
【关键词】旧城改造;所城里;历史街区
1、所城里整体情况
烟台是位于山东半岛的港口城市,位于烟台市中心最繁华的南大街东段南侧的所城里,是烟台城市最早的雏形,建于明代。穿过安静的所城里街巷就进入了热闹的城市,宁静与喧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现在的所城里早已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失去了原有的模样,除了向阳派出所所在的大宅保存完整以外,过去的城墙、门楼、牌坊、雕塑等完全没了踪影。
所城里的传统建筑十分具有特色且保留十分完整,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卫所城池之一。建筑群体呈“田”字布局,街道布局呈方格网状。但是随着周边环境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林立,与七万平米的所城里历史街区格格不入。如何让拥有极佳地理位置的历史街区焕发活力,为城市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历史街区的改造升级不同于简单的地产开发,它往往代表着更大社会效益。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更能作为城市有机生长的新核心,重新吸引人们的目光。
2、所城里街区现存的种种问题
在城内居住的大多为留守老人,年轻人一般选择外出务工。其低廉的房租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在此居住。所城里的主要经济模式为房屋租赁等第三产业,由此产生了城内环境脏乱,人口密集、房屋破损严重、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乱搭亂建现象严重等问题。且城内流动人口众多,人口职业构成复杂且人口素质较低,治安混乱。城内无任何休憩停留场所,留守老人室外聚集聊天地点位于路口交叉处,十分危险。为了进一步了解城内居民的生活,笔者进行了简单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年龄、是否原住民、城内主要存在的问题等。通过对居民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居民对居住现状不满且希望能够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水平。通过对所城里的调查走访,笔者总结了所城里历史街区目前拥有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优势:
(1)所城里位于烟台市区中心,土地价值极高,以明清时期建筑为主,文化遗存丰富。
(2)是城市中心到文化艺术中心的过渡地带,有非常好的改造潜力。
(3)所城里街区整体形态基本被保留,建筑道路肌理完整。
劣势:
(1)所城里环境恶劣,街区衰败,内部管理混乱,私搭乱建严重。
(2)建筑以居住建筑为主,不宜对外开放,公众性较差。
(3)基地很多建筑已被改造,不能完全重现历史风貌。
3、国内老旧街区改造案例
3.1成都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区改造与以往的旧城改造有所不同,它是对成都文化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抢救。它由80多亩的核心保护区和200多亩的环境协调区构成。核心区“只迁不拆”,外迁所有使用人。对这80亩的区域中40%的建筑进行修复,争取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剩余60%的建筑则进行相关改建,“整旧如旧”。而对200多亩的环境协调区,将老旧建筑全部拆除并重新开发,做到“整新如旧”。
虽然城市的旧城区都存在着大同小异的问题,但不同地域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我们无法得到一个放任四海皆可的旧城改造策略,盲目的抄袭只会带来更多矛盾:街区特色缺失,大拆大建造成原有风貌的破坏、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格格不入。只有在诸多的改造策略中汲取经验加之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实现旧城区的有机更新。
4、改造策略设想
改造目标:保留原有街区的肌理,将新时代生活方式融入老城区。拆除部分老旧建筑,营造一系列公共服务空间和文化广场,精心打造街区环境。
改造策略:
(1)有机可持续的更新,保护、改造和新建寻找恰当平衡点,有老烟台地方特色的建筑要予以保留。
(2)对于城内道路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干道成环、支路成网。在老城区外围构成环状交通,避开拥堵的老城区。
(3)所城里道路破损严重,采用不同的铺装道路,从具有明清建筑特色的老建筑中提取元素,体现所城里的地方特色。
(4)对街区管理实行归并重组,集中配套,完善社区组织模式。
(5)新旧城之间没有过渡。建立过渡性半开放空间,将老城融入城市。
对于这类改造范围较大、难度较高的大型城区改造,大拆大建显然已经不适合,我们采取重要部分重建,个别部分针灸式的方式进行。首先对新旧城区接壤的重要部分进行改造。延续旧城内部的平面肌理,将其延伸至新建筑,新旧建筑在交通上相互贯通。由肌理划分街区网格,每隔一段距离置入一个过渡点,将旧城区所需要的建筑功能置入其中。肌理、网格、功能三者叠加形成空间,空间和流线一体化,运用空间语言对行为产生暗示及引导,从而产生自由空间。突破传统的旧城更新模式,从城市的肌理文脉出发,着眼于当地居民真实生活所需,进而营造一系列自由路径的半开放空间。其中功能涵盖了多功能厅、棋牌图书阅览室、小剧场、儿童活动区等,能够解决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的问题,同时这种半开放空间将老城区打开,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城的快速发展。
个别地区实行针灸法,即在重要交通节点新建或改建公共服务性建筑,如图书馆、养老院等。现已建成的所城里社区图书馆就是老旧街区服务设施改造的成果。它的前身是一座祠堂,年久失修被当作废品回收站。它是完善社区功能和增强社区活力的重要力量。历史信息以谦逊的方式在这里得以展示,吸引各种各样的人们到此,实现对空间的日常使用,并且与社区原有的肌理发生关系。不仅能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同时可以激发出精神能量,为原有的社区关系增进新的活力。祠堂的改造策略就是将大部分老建筑的形象符号和院落形式保留,对于破损位置进行修缮加固,材料也是老城内淘到的旧材料。同时置入一套回廊系统,增加院落的丰富性,构造适合居民休闲停留的灰色空间。
总结:
数字时代历史街区的改造不是打造新的艺术品,它是深入城市深入生活的体现。在充分体现老街区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延续它的场所精神,使用适合不同城市街区改造的更新策略,从而实现功能更新、经济复苏、复苏街区活力。在城市复兴的过程中,让老街区弘扬历史,创造活力才能使城市得到长足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莎.基于触媒理论的烟台所城里历史街区更新和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