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中的身份成见——李普曼《公众舆论》读后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体报道中的身份成见——李普曼《公众舆论》读后感

翻开最近的报纸杂志, 不难发现新闻的主角总是所谓的“富二代”、“农民工”、“90后”之类带有明显身份标签的人物。

谈到“富二代”, 人们总是想到飙车、炫富、纨绔子弟;谈到农民工, 大家的印象是文化素质低等;谈到“90后”, 无外乎非主流、个性张扬等。这就是他们通过媒体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已经形成固定思维, 很难改变。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概念——刻板成见(stereotype) 。所谓“刻板成见”就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 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新闻报道中的“富二代”、“农民工”、“90后”就是公众对这几类群体的刻板成见。

身份成见的产生

李普曼认为, 真实环境太大太复杂, 而个人自身能力有限, 我们凭借自身经验无法完全了解外部环境。在现代社会, 我们每个人都只生活在地球的一隅, 对庞杂的外部环境无法亲身经历, 只能通过媒介的报道去感受。真实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 已经经历了一个重新选择加工的过程。媒体展示给受众的, 并不是真实环境, 而是一个建立在真实环境基础上的拟态环境。

1. 媒体的成见

媒介在报道中如此强调公众身份,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成见便意味着新闻有看点, 有看点则可以吸引受众。

从“70码”到“我爸是李刚”到“激情杀人”, “富二代”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名词。有关“富二代”的报道, 总是摆脱不了飙车、炫富、飞扬跋扈的负面消息, 所以在公众舆论中, 这一阶层的形象或多或少被扭曲了。

而“农民工”是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的叠加, 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 成为构建农民工想象的媒介。 (1) 而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总是掺杂负面消极的态度。

媒体对“富二代”、“农民工”等特殊人群进行的报道, 经常有大肆渲染进行“妖魔化”的现象。

首先, 对所谓“富二代”、“农民工”等特殊人群, 报道的数量多、篇幅大。因为人们对其身份的敏感与关注, 在报道中加上“富二代”、“农民工”的身份

标签会得到公众更大的反响与关注。所以, 新闻报道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其次, 在报道此类特殊人群时, 存在比例失当的问题, 负面报道多, 正面报

道少。翻开报纸, 鲜见对“富二代”、“农民工”、“90后”等特殊阶层人群的正

面报道。媒体的负面新闻对公众往往造成暗示, 印证他们固有的刻板印象。

2.受众的成见

受众对于同一事件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

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因此, 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 (2)因为没有精力对社会环境进行亲身经历, 所以我们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不

可避免地要依靠媒介, 依赖媒介提供的刻板成见。刻板成见可以为我们认识

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 让我们将彼此独立的人归入我们所定义的种类中去。

李普曼认为:“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

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没有时

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 而只能“由部分推知

全部”, 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 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而公众头脑中形成身份成见的重要原因, 就是用部分事实抹杀全部事实。他们只关注这些人群的负面新闻, 而自动忽略了相关的正面报道。“为了每一

部分而运用成见, 可能会抹杀与那种要求相抵触的全部事实。”

媒介所报道的负面消息在受众头脑中已经形成固定思维, 受众带着成见

去验证事实, 结果会加深成见, 使其根深蒂固。比如一个人本来对“富二代”就

没有好感, 经常看到有关“富二代”炫富飙车的报道, 在吃饭时看到有钱的年轻

人对服务员指手画脚, 便会加深对“富二代”的负面印象, 断定其是不能自食其

力而依靠家庭的人。

如何避免身份成见

一般而言, 人们对事物的刻板成见一经形成, 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很难发

生改变, 相对稳定并且根深蒂固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施加影响。因此, 刻板成

见显然阻碍着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另一方面, 在同一文化背景下, 刻板成

见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但很多成见事实上是错误的。如何避免刻板成见, 成了

至关重要的问题。

1.媒体应负的责任

对于身份成见的传播与扩散, 媒体难辞其咎。记者们在看这个世界上多

数事情的时候, 都戴着有色眼镜。记者是刻板印象的制造者, 同时也是它们的

受害者。因此, 新闻媒体在报道时, 应注重客观性与公正性的统一, 对事实负责, 避免使用带有成见或歧视性意味的词语。不能为了收视率或发行率大肆

渲染身份成见, 以“富二代”、“农民工”等标签夺人眼球。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 美国就发起了一场传播语言净化运动——PC运动, 要求大众传媒在报道不同年龄、宗教、族裔和性别群体时避免使用歧视

性语言, 以创造一个中性、无歧视的传播环境。 (3) 这场PC运动尽管遭到一

些保守派的反对, 但是它在语言上去除因为传播而流传下来的偏见卓有成效。我们的媒体应该效仿美国的PC运动, 在报道新闻时奉行新闻专业主义和客观性理念, 避免渲染身份成见, 还公众一个无污染的大众传媒环境。

2. 受众如何不被成见左右

对于如何避免身份成见,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这样解释:如果我们的

哲学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不过是这个世界无关紧要的一分子, 他的智力程度充

其量也只能理解一张粗糙的观念网络的皮相, 那么, 当我们使用成见的时候,

我们就会明白那不过是些成见, 就会迅速地控制它们, 就会愉快地校正它们。(4)

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避免狭隘认识是扭转偏见的良方。如果我们了解我

们的成见始于何时, 始于何处, 了解成见的来龙去脉, 那么, 我们就不会被成见

左右。

比如在“农民工”或“富二代”的报道中, 如果我们思考得比较客观, 就可以

看到媒体报道的具有负面影响的这类人只是这一群体的少数, 我们可以关注

媒体对于他们的正面报道, 如有关“农民工”创业、“富二代”向二代企业家的

转变、湖北90后大学生人梯救人等。他们同样也是贴有这一身份标签的群

体的代表, 他们代表着“农民工”、“富二代”、“90后”群体的正面形象, 虽然无

法完全扭转人们的成见, 但也可以让我们对这些特殊群体的认识更全面更客观。

结语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被贴标签的自由, 我们不是被划分在某一群体之中默

默无闻的大众。不管是哪个群体中的个体, 都不应该背负着整个群体的重任。所谓的“农民工”、“富二代”、“90后”, 只是身份标签的一部分, 他们在生活中

还有着其他重要的身份标签, 如“学生”、“子女”、“父母”。

不管是媒体记者还是普通受众, 只有了解到这一点, 才会摒弃身份成见。

在日常生活中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 最终才能克服刻板成见的负

面影响并获得正确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