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

合集下载

《植物病理学》考试大纲

《植物病理学》考试大纲

《植物病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性质植物病理学是森林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森林保护学科的考试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植物病害的概念;病原;侵染性病害的发病过程和侵染循环;感病植物的病理变化;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病害的诊断。

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菌物的营养体;菌物的繁殖;各大类菌物的形态、简要的分类及所致的植物病害的症状,菌物类病害的诊断;菌物类病害发生的特点、对寄主植物的危害。

第三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和性状;病原原核生物的侵染和传播;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及病原鉴定方法;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防治。

第四章植物病原病毒及植原体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植物病毒的传播;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植原体的一般性状;植原体病害的症状、传播、诊断和防治。

第五章植物病原线虫线虫的一般性状;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线虫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六章寄生性植物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寄生性植物的繁殖与传播;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七章非侵染性病害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营养失调、湿度不适、温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植物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第八章侵染过程病程的概念;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及其影响因素.第九章病害循环侵染循环的概念;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病原物的传播。

第十章植物病原生物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寄生物的类型;病原物的致病机制;转主寄主和寄生专化型。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病性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植物抗病性的概念;抗病性的类型;植物抗病的机制;植物的诱导抗病性及其机制。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植物病害的流行类型;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植物病害的预测。

第十三章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植物病害诊断的含义;植物病害诊断程序和方法;Koch’s法则;不同类型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第十四章植物病害的防治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植物检疫;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的原理。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概述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起因、发展和预防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到植物疾病的诊断、病原体的鉴定、病害防治和病害防控技术的研究。

植物疾病对农业生产和植物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植物病理学在农业、园艺和生态学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植物病害的分类根据病害的成因和特点,植物病害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真菌性病害:由真菌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例如白粉病、炭疽病等。

2.细菌性病害:由细菌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例如溃疡病、软腐病等。

3.病毒性病害:由病毒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例如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等。

4.真核生物性病害:由真核生物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例如根腐病、白蚧病等。

植物病害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对病害的防治和预防进行有效的管理。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病原体的鉴定与鉴别:通过病原菌的形态学、生物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体进行鉴定与鉴别,以确定病害的成因。

2.病害的诊断:通过观察植物的症状和病变特征,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植物病害进行准确的诊断,确定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3.病害的防治技术研究: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遗传防治等方法的研究,以减轻病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4.病害防控策略的制定:根据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农田生态环境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病害防控策略,包括推广病害防护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等。

5.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通过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发掘和利用植物的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提高抗病性。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不断创新与进步,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植物病害的发生与传播,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主要的防治措施包括:1.防范病原菌的入侵:通过隔离、消毒等措施,降低病原菌的入侵风险,减少病害的发生。

2.提高植物的免疫力:通过合理施肥、调整土壤酸碱度、优化生态环境等手段,增强植物的免疫力,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力。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害的定义及植物病理学1.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由于受到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持续干扰,其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经历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

(注:植物病害必须具有经济损失观点)2.病因与病害三角:○1病因:1)生物因素2)非生物因素3)复合因素○2病害三角:环境,病原和寄主。

○3病害四面体:环境,病原物,作物和人。

3.植物病理学定义: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互相作用机制以及病害控制技术等的一门科学。

4.植物病害的重要性:1)导致产量损失;2)降低品质;3)影响出口和国际贸易;(二)、植物病害的症状1.内部症状:(1)内含体(2)侵填体(3)胼胝质(4)维管束变色2.外部症状:(1)病征:①真菌的子实体(菌丝体、菌核、孢子器、黑粉、白粉、锈状物、霉状物)②细菌的菌脓③线虫的虫体④寄生植物个体(2)病状:①变色(黄化、花叶和斑驳)②坏死(叶斑、穿孔、轮斑、叶枯、叶烧、猝倒、立枯、梢枯、溃疡)③腐烂(干腐、湿腐、软腐)④萎蔫⑤畸形萎蔫:○1根据能否恢复:暂时性萎蔫和永久性萎蔫;○2根据萎蔫程度和类型:青枯、枯萎、黄萎;○3根据受害部位:局部性萎蔫和全株性萎蔫畸形:○1整株:矮缩、矮化;○2根部:根结、根肿、发根;○3茎干:扁枝、丛枝、癌肿;○4叶部:蕨叶、小叶、叶变花;○5花果:花变叶、小果3.概念:(1).典型症状:一种病害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抗病性的品种上或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的症状,其中一种常见症状成为该病害的典型症状。

(2).综合症:有的病害在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或先后表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

(3).并发症: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混发时,这种现象称为并发症。

有时会发生彼此干扰的颉颃现象,也可能出现加重症状的协生现象。

(4).隐症现象: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植 物 病 理 学

植 物 病 理 学

植物病理学Plant Pathology《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综合治理的学科。

总论⏹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病原⏹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植物病害的防治各论⏹小麦病害⏹水稻病害⏹杂谷病害⏹棉花、烟草病害⏹油料作物病害实验内容安排⏹植物病害诊断⏹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真菌⏹子囊菌亚门真菌⏹担子菌亚门真菌⏹半知菌亚门真菌⏹麦类及水稻病害⏹棉花和杂谷病害⏹烟草和油料作物病害第一章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内容:♌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的分类♌植物病害的症状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活体在生长或贮藏过程中,由于所处环境条件的恶劣或受到有害生物的侵扰,致使植物活体受到损害,包括正常的新陈代谢受到干扰,生长发育受到影响,遗传功能发生改变,最后导致植物产品的品质降低或数量的减少等。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重要性⏹作物减产:平均10-15%,严重时绝产;⏹品质下降:纤维、油料和糖料作物,除了减产,纤维低劣、含油率和含糖量下降,品质低劣,降低了商品价值;⏹引起人畜中毒:赤霉病-赤霉烯酮,头昏、恶心、呕吐、抽风,严重者死亡;甘薯黑疤病-黑斑酮甘薯引起牲畜中毒;⏹限制作物种植:东北、华北因红麻炭疽病停种;北美因板栗疫病毁灭;⏹增加生产投入:因防治病害投入人力、物力和各种设备增加开支、降低经济效益;⏹环境污染:大量使用农药。

第三节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根据病害因子的类型,将植物病害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非传染(非侵染)病害或生理病害⏹生物因素:由真菌、细菌、病毒、植物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原物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1、非生物因素①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②物理因素恶化•温度异常(高温性不育、灼伤、冻害)•水分湿度不适宜(旱灾、涝灾、渍害)•光线不适宜(缺光性黄化、日灼)•缺氧(烂根)•风雨雷电、雹灾•栽培不当(密度过大、播种时期、管理不到位)③化学因素恶化•施肥不当(缺素或营养失调)•环境污染(大气、土壤)•植物的药害2、生物因素⏹由各种病原生物寄生和致病的结果。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它涉及到疾病的形成、病原体的识别、传播和控制等方面。

以下是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1. 植物病原体植物病原体主要是由细菌、真菌、病毒和真核生物等不同的生物体引起的。

其中,细菌主要引起软腐病、黄萎病等;真菌引起的疾病较多,如晚疫病、黑斑病等;病毒主要引起花叶病毒、花叶轮斑病等;真核生物主要引起的是根结线虫病。

2. 植物病理学基本原理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涉及到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植物病原体的病理过程包括入侵、寄生和扩散等,其中,植物与病原体的互动是非常复杂的,这包括植物的防御反应、病原体的侵染策略、病原体的适应性和变异性等。

通过对这些互动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病害的形成和传播机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3. 植物病理学分类植物病理学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 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病原体的识别、病害的形成与发展、植物的抗病防御机制、病原体的传播、病害的监测与评价等方面。

(2) 植物病害的防治植物病害的防治主要包括防治措施的选择、药剂的使用、防治技术的改进和病害监测等方面。

4. 植物病害的控制策略在植物病害的防治中,我们可以采用综合措施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其中,化学防治是目前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但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危害。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遗传防治等方法来替代或辅助化学防治。

在实际的病害管理中,我们可以采用病害防治概念来对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决策,以获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以上是植物病理学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物病理学的知识。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植物病害基本知识一、植物病害的概念1. 定义: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环境、营养等)的影响,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结构损伤、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和品质变劣的现象。

2. 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影响。

它们可以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绝收,对粮食安全、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1. 病状:(1)变色:- 黄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失去绿色,变为黄色。

- 红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红色。

- 褐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褐色。

- 紫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紫色。

(2)坏死:- 病斑:植物组织局部死亡,形成明显的坏死区域。

- 枝枯:枝条或整株植物死亡。

(3)腐烂:- 软腐:植物组织软化和腐烂,常见于果实和块茎。

- 湿腐:植物组织因水分过多而腐烂。

(4)萎蔫:- 因病原生物侵害或水分供应不足导致的植物组织失去膨压,表现为叶片下垂、枯萎。

(5)畸形:- 肿瘤:植物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肿瘤状结构。

- 丛生:植物生长点异常分裂,导致植株矮小、分枝增多。

- 矮化:植物生长受阻,植株矮小。

2. 病征:(1)霉状物:- 菌丝体: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细丝状结构。

- 孢子:病原真菌产生的繁殖体,形态多样。

(2)粉状物:- 孢子堆: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粉末状结构。

(3)颗粒状物:- 菌脓:病原细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粘稠颗粒状物质。

(4)絮状物:- 菌丝体和孢子的集合体,常见于某些真菌病害。

3. 症状的变化:植物病害的症状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病原生物的侵染阶段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了解症状的变化有助于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及划分方法1. 按病原生物分类:(1)真菌性病害: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白粉病等。

(2)细菌性病害: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如软腐病、青枯病等。

《植物病理学》课件

《植物病理学》课件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结 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 植物的抗病性。
化学防治方法
选择合适的药剂
根据病害种类选择合适的药剂,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 的农药。
合理使用药剂
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合理配制和使用药剂,避免过量使 用或滥用。
注意安全间隔期
在采收前应确保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已过,避免农产品 残留农药。
生物防治方法
特点
不同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不同的症状和特点,例如病 毒病害通常表现为花叶、畸形等症状,真菌病害则表现为腐 烂、长霉等症状。同时,不同植物对同一病原物的反应也可 能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抗病性。
03
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 特征
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与特征
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
主要有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等。
植物病原真菌的特征
具有菌丝和孢子,能够侵染植物引起病害,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或死 亡。
常见植物病原真菌
如霜霉病、锈病、白粉病等。
植物病原细菌的种类与特征
植物病原细菌的种类
01
主要包括假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等。
植物病原细菌的特征
02
具有细胞壁和鞭毛,通过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植物,引起病害

常见植物病原细菌
因、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02
植物病害的分类与识别
植物病害的分类
按照病原物分类
根据病原物的不同,将植物病害 分为病毒病害、细菌病害、真菌
病害等。
按照症状分类
根据症状的不同,将植物病害分为 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等类型。
按照传播方式分类
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将植物病害 分为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 害等。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领域,涉及对植物疾病的病原体、病因、症状、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就开始有人开始系统研究植物疾病,随着科技的进步,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得到了不断拓展和深化。

植物病原体植物病原体是引起植物生长异常和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因素。

常见的植物病原体包括病菌、真菌、病毒、病原体和线虫等。

这些病原体通过不同的途径侵入植物组织,破坏植物的生理功能,导致植物出现不同的症状。

植物病因植物病原体侵入植物体内后,引发一系列的病变过程,主要包括病原体的寄生、侵入、生长、繁殖和毒素的产生等。

植物病因的复杂性影响着病害的发展速度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因此对植物病因的研究至关重要。

植物症状植物病害表现出多样化的症状,包括叶片枯黄、萎缩、腐烂等。

通过观察和识别病害的症状,可以辅助诊断病害的类型和传播途径,为病害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植物病害防治针对不同类型的植物病害,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植物病害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在实际生产中,科学合理地制定防治方案对于控制病害的传播和减少农作物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加强对种植技术的管理和提升作物的抗病能力也是有效防治植物病害的途径。

在未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病原体的演变,植物病理学领域的研究仍将面临挑战和机遇。

加强对植物病害的监测和预测,开展多样化的防治研究,促进科技创新,将有助于保障农业生产的平稳发展和粮食安全。

植物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农业科学,不仅为探索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深入认识,也为健康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通过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植物病理学将继续为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病理过程的科学,研究其形成原因,
症状特征以及防治措施。

植物病理学涉及一系列客观科学活动,包括
对植物病害产生先兆、发展到成熟期后可能产生的效应、以及作物抗
病特性的研究。

它不仅研究病害的形成、发展和特点,也对植物如何
防治病害也非常有价值。

植物病害的形成可能是由许多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
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植物的遗传特性,受到的环境条件,体内的化学反应和病原体的侵入。

外在因素可以归结为植物的性状,
如营养不良和外物抵抗能力;以及程度与病原体进入有关的外界因素,如气候,植物病虫害和其他病原菌。

研究这些因素,使植物病理学成
为一门植物病害的复杂科学。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用来开发有效的植物防病技术,这些
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植物受到病原体的伤害,从而大大提高植物的产量。

例如,通过遗传育种把植物基因组中有害特性的基因替换成有益特性
的基因;以及加强植物防御系统,从而增强植物抗病虫能力。

此外,
病原体侵入植物时,科学家还研究了植物病原体的病态病特点,包括
植物的病变特征和生理影响等。

总的来说,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受病原体侵害的复杂科学,它既为基础科学研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直接或间
接为植物生产提供实质性的支持,从而保证了粮食安全。

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点总结一、病原体病原体是引起植物疾病的生物体,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这些病原体通过侵入植物组织,导致植物生理代谢紊乱,最终造成植物出现病症。

在研究植物病原体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病害防治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1. 真菌真菌是引起植物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它们以分生孢子、有性生殖孢子或无性生殖孢子等方式传播,侵入植物体内,通过分泌毒素或占用植物养分引起植物组织的变化。

常见的真菌病包括白粉病、黑斑病、根腐病等。

2. 细菌细菌是另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体,它们以孢子或细胞分裂等方式传播,侵入植物体内,通过分泌毒素或蛋白质酶类破坏植物细胞,引起病变。

典型的细菌病包括斑点病、疮痂病等。

3.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有机体,通过昆虫叮咬或种子传播等方式侵入植物体内,引起植物细胞的改变,并最终导致植物出现黄化、瘪胀、矮化等症状。

常见的植物病毒有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4. 原生动物和线虫除真菌、细菌和病毒外,原生动物和线虫也是一些植物病害的致病原因,它们通过侵入植物体内,破坏植物细胞或导致植物根系发生病变,最终引起植物病害。

二、宿主防御机制植物在受到病原体的入侵时,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反应,以阻止病原体的侵入和扩散。

这些宿主防御机制一般分为外部防御和内部防御两种类型。

1. 外部防御外部防御主要包括植物表皮的保护、分泌物质的抑制和机械屏障等。

例如,植物表皮具有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它们可以阻止病原体通过物理和化学方式侵入植物组织。

此外,一些植物通过分泌抗生素或有毒化合物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植物还可以形成机械性障碍,如硅质体和树脂等,来限制病原体的侵入。

2. 内部防御内部防御是指植物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对抗病原体的侵入。

植物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PAMPs(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和R基因(抗病基因)。

当病原体入侵时,植物识别到PAMPs并启动免疫反应,产生一系列抗菌蛋白和信号分子以抵御病原体的侵入。

《植物病理学》题集

《植物病理学》题集

第一大题:选择题(每题10分,共100分)1.植物病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植物的生长过程B. 植物的病理变化及其原因C. 植物的遗传特性D. 植物的分布规律2.下列哪种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A. 稻瘟病B. 烟草花叶病C. 小麦条锈病D.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3.植物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A. 昆虫B. 雨水C. 土壤D. 种子4.下列哪种病害主要通过气流传播?A. 苹果腐烂病B. 松树疱锈病C. 棉花枯萎病D. 番茄晚疫病5.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征”是指什么?A. 病原物在植物体外的表现B. 植物体内的生理变化C. 植物受病后的外部症状D. 病原物的形态特征6.下列哪种方法是植物病害诊断的常用方法?A. 观察症状B. 分离培养C. 显微镜检查D. 以上都是7.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基础主要是什么?A. 基因B. 染色体C. 细胞壁D. 细胞膜8.下列哪种病害属于生理性病害?A. 黄瓜霜霉病B. 苹果苦痘病C. 烟草黑胫病D. 水稻白叶枯病9.植物检疫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C. 提高植物产量D. 保护植物多样性10.下列哪种病害属于检疫性病害?A. 小麦赤霉病B. 柑橘黄龙病C. 玉米大斑病D. 马铃薯晚疫病第二大题:填空题(每题10分,共50分)1.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主要包括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______。

2.植物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一般包括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______。

3.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病原物、寄主植物和______三大因素的影响。

4.植物病毒粒体主要有球状、杆状和______三种形态。

5.植物线虫病害的主要症状包括根部形成根结、根腐和______。

第三大题:判断题(每题10分,共50分)1.植物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无关。

( )2.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绝对的,不会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

( )3.植物病害的田间诊断主要依据病害的症状。

( )4.植物检疫措施对于防止危险性病害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 lant pathology )(48 学时)一、简要说明:《植物病理学》是为农学专业所设置的一门专业拓展性课程,其中课堂理论教学36 学时,实验课教学12 学时, 3.0 学分;课程实习0.5 周, 0.5 学分。

本大纲规定了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目的要求和学时分配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一门植物生产类学科专业课程。

是农学专业的拓展性课程。

主要着重对学生进行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教育。

本课程包括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病害的控制、作物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6 个知识模块。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植物病理学、农作物病害的发生与防治的知识。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本大纲根据课程在生物安全学科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定。

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

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自主学习,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农作物病害的与防治的知识和植物病害识别的基本技能。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理论教学利用多媒体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方法,实践教学采取实验室操作和田间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陈利锋、徐敬友主编.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7主要参考书目:赖传雅主编 . 农业植物病理学(华南本,第二版).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8.谢联辉主编 . 普通植物病理学.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6.侯明生主编 . 农业植物病理学. 北京 :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6五、学分和学时分配:本课程 3.5 学分。

其中: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课)48 学时( 3.0 学分),课程实习0.5周( 0.5 学分)。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36 学时)第一章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2 学时)1、目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研究领域;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熟悉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主要研究植物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等方面。

植物病理学家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研究,帮助农民和园艺爱好者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从而提高农作物和园艺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植物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植物病原体、植物宿主和环境。

植物病原体是指导致植物病害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和螨虫等。

植物宿主是指能够寄生或被感染的植物物种,不同的植物宿主对病原体的抵抗性不同。

环境因素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包括气候、土壤、湿度、温度等。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和病原鉴定。

野外调查主要是通过观察和采集病害样品,在田间和温室中观察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了解病原体对不同植物宿主的影响。

实验室分析通常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实验室培养等手段,对病原体进行鉴定和研究。

病原鉴定是植物病理学的重要环节,可以确定病害的原因和病原体的种类,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可以分为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益生菌等有益生物来控制植物病害,例如利用寄生性昆虫控制植物害虫的数量。

化学防治是通过使用杀菌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来消灭或抑制植物病原体和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物理防治包括利用高温、低温、紫外线、电磁波等物理因素来杀灭病原体和害虫。

此外,植物病理学还研究了植物抗病性的机制和遗传多样性。

植物抗病性是植物对病原体侵染的抵抗性能力,其中包括植物基因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激活免疫系统的机制。

通过研究植物抗病性的机制和遗传多样性,可以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培育出对病害具有抗性的新品种。

植物病理学在现代农业和园艺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研究植物病害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控制病害,减少病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还可以为农民和园艺爱好者提供更科学的种植方法和防治措施,促进农作物和园艺植物的健康生长。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识别、发生、发展、流行规律、防治方法以及病害管理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研究对象: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和寄主植物。

3.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生活史、繁殖方式等。

- 植物病害的症状与诊断:研究植物病害在寄主上的外部表现(如斑点、腐烂、萎蔫等)和内部病理变化。

-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探讨病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传播和流行机制。

- 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识别、侵入、防御等相互作用。

- 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

二、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通过对病原生物的形态、遗传特性等进行分类,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

- 植物病害的病理学:研究病害在植物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 植物抗病性及其遗传改良:研究植物对病原生物的抗性机制,并通过遗传育种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 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研究病害在田间种群中的传播、流行规律和控制策略。

-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方法,实现病害的有效控制。

2. 研究方法:- 观察法:使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观察病原生物和植物病害的症状。

- 实验法:包括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实验,以及植物抗病性鉴定等。

- 调查法: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病害的分布和流行情况。

-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DNA测序、基因表达分析等技术,研究病原生物的遗传特性和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

-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病原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大数据,揭示其生物学特性。

- 生态学方法:研究植物病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病害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植物病理学(PDF)

植物病理学(PDF)

一、作物生长与源流库的关系(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答:1、源流库之间关系作物的源是指作物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它包括作物的功能叶、绿色的茎杆、叶鞘、穗轴、果皮以及子叶、种皮、胚乳等其他非叶器官(绿色部分)。

作物库是指作物消耗或贮藏同化产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例如作物的根、茎、幼叶、花、果实以及发育的种子等。

它包括代谢库和贮藏库(也叫经济库)两个方面,代谢库是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产物被用来生长作物组织细胞的构建和呼吸消耗,如生长中的根尖和幼叶等;贮藏库是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产物被用来贮藏的组织和器官,如作物的种子、果实、块根、块茎等。

作物的流是指作物源器官形成的同化产物向库器官的转移过程。

流的通道是叶、鞘、茎中的维管系统,同化产物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韧皮部薄壁细胞是运输同化产物的主要组织。

一般来说,作物群体或个体,只有达到源足、库大、流畅,才能获得高产。

从源与库的关系来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从库源与流的关系上看,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具有明显的影响,起到拉力和推力的作用;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但是流是否通畅将直接影响同化产物的转运速度和输运量、也影响光合速率、最终影响经济产量。

2、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之间关系: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生长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地上部分靠地下部分吸收矿物质营养和水分而生长,根的生长则依靠叶产生的同化物质;但如果地上部分坐果太多,根系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当地上部分叶片太少时,制造的养分少,根子的生长就会减缓。

而根系的强弱对上部的长势、花芽分化及结果都有影响。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关系:营养器官的生长是生殖器生长的基础,即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以营养器官的生长为先导。

同时,营养器官的生长又为生殖器官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碳水化合4、个体与群体在稀疏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很容易获得资源和空间,生长状况好,生物量大;而在密度高的种群中的个体,由叶子相互重叠,根系在土壤中交错,对光、水和营养等竞争激烈,个体生长率降低。

植物病理学--整理

植物病理学--整理

第一章绪论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降低产量(2)降低品质(3)患病植物产品造成人畜中毒(4)限制了农作物的栽培。

(5)园林植物的观赏性(6)破坏环境(7)影响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运输和贮藏。

(8)病害防治造成经济、生态损失。

第二节植物病害概念和类型一、植物病害的概念由于植物受到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受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二、植物病害的特点(1)植物病害是根据植物外观的异常与正常相对而言的。

健康相当于正常,病态相当与异常。

(2)植物病害与机械创伤不同。

其区别在于植物病害有一个生理病变过程,而机械创伤是往往是瞬间发生的。

(3)植物病害必须具有经济损失观点。

三、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1 )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

(2)不良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条件。

(3)有病原生物参与的“病害三角”。

非侵染性病害: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合适,物理或化学因素造成的,是非侵染性的,这不能传染的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

有时叫生理病害。

侵染性病害:由于病原物对植物侵染造成的,可传染,又叫传染性病害。

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叫病原,寄生物病原叫病原物,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叫病原菌。

病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五大类,俗称五大类病原物。

四、植物病害的类型(1)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2)根据病原生物的种类分: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致的病害等。

(3)根据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分: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以及虫传病害等。

(4)根据表现的症状类型分:花叶病、斑点病、溃疡病、腐烂病、枯萎病、疫病、癌肿病等。

(5)根据植物的发病部位分:根部病害、叶部病害、茎秆病害、花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

(6)根据被害植物的类别分:大田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蔬菜病害、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等。

植物病理学【精选】

植物病理学【精选】

第一章什么是植物病害?1.病害的概念:植物在自然界中遭受到有害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受阻,在代谢上发生了改变,造成了损伤或伤害叫植物病害。

2.植物病害的经济学及社会学的后果:(1)造成生产者的受益下降(2)消费者在食品方面的投入增加(3)对人和动物的直接毒害(4)限制了某些作物在特定区域的生产(5)导致自然资源的损失(6)对社会、政治、乃至文化都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3.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病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其防治的学科。

4德巴利是植物病理学德奠基人,被尊称为植物病理学之父。

5.植物病害是三种因素作用德一种结果:寄主、病原体以及适宜的环境条件。

(1)寄主:在植物病理学中,寄住是指发病的植物。

(2)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指寄主与病原物生存的物理环境,它可能促进或抑制病害。

(3)病原(因):病原(因)是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

病原菌、病原物、病原都是指引发植物发病的原因。

病原可分为两类:非生物性的或是生物性的病原。

a.生物性的病原物是指引起植物发病的活的生命体。

其种类包括:菌物界、原核生物、病毒界、动物界、植物界b.非生物性病原是指非生命体,是任意的环境因素非生物病原引起的病害与损伤的区别:损伤发生后一般就能产生可见的症状,而病害则需经过一定的时间的发展才会有可见的症状。

6.症状:是指植物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

(1)病状:是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2)症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7.病害症状归纳起来有五类,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

(1)变色是指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

a.整株植株、整个叶片或者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变色,主要表现为褪色、黄化、红化或白化等。

b.另一种形式是叶片不均匀变色。

如明脉、斑驳、花叶、线纹、饰纹。

(2)坏死:是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理学》自学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内容体系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的专业教育课。

其体系是由浅入深全面系统地讲述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知识,以及植物病理学科的历史及未来发展方向。

课程分15章讲授,涵盖了6大块内容,即植物病害症状学、病原学、病理学、诊断学、流行学和防治学。

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了解植物病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植物病理学发展史以及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植物病理学展望。

第二章植物病害与植物病害系统本章介绍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植物病害系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因)。

其中植物病害基本概念中重点介绍病状、病症类型。

关于植物病害系统,要了解“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以及自然植物病害系统、农田植物病害系统和设施植物病害系统的差异。

第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重点介绍植物病原物的基本特性,即寄生性、致病性和传染性以及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

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和病害循环,主要的三个环节:病原物的越冬与越夏、病原物的传播和初侵染和再侵染。

第四章植物病原菌物重点介绍菌物基本概况、菌物的分类、植物病原菌物的主要类群以及菌物所致病害的特点及其鉴定。

此外,要了解真菌对人类的益处。

第五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介绍了原核生物的基本概况、植物病原细菌的寄生性、致病性和侵染性、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和命名、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以及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和病原鉴定。

第六章植物病原病毒本章介绍病毒概述、病毒的分类与命名、植物病原病毒的主要类群和植物病毒的鉴定。

第七章植物线虫介绍植物线虫概述、植物线虫的分类、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和植物线虫病害诊断与鉴定。

第八章寄生性植物内容包括寄生性植物概述、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寄生性植物的病害特点。

第九章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重点介绍化学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物理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以及非侵染病害与侵染病害的关系。

第十章植物病害诊断的原理与方法内容包括植物病害诊断基础、植物病害经验诊断法、植物病原物的检测方法和植物病害诊断专家系统。

第十一章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重点介绍植物病原物致病的物质基础、染病植物的主要生理学反应、寄主植物——病原物识别、植物抗病性的生化基础和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内容有植物病害流行概述、植物病害流行动态(包括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植物病害流行的遗传基础。

第十三章植物病害预测预报包括植物病害预测预报概述、植物病害流行预测方法和植物病害调查和损失估计。

第十四章植物病害控制原理介绍植物病害控制的生态观、植物病害控制的经济观和植物病害控制的策略。

其中植保方针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是重点内容。

第十五章植物病害控制技术这一章详细介绍了植物病害控制的基本技术,包括植物检疫、抗病品种的利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病害控制中的应用。

总体上,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内容要点应放在三个“基本”上,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不要把重点放在细节和不重要的数字上。

基本概念总结基本原理总结基本技术总结归纳起来,本课程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如下一些:植物病理学、病原(病因)、微生物病原学说、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征、侵染性病害、非侵染(非传染性)病害、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初侵染、再侵染、病害循环、侵染过程、抗病性、避病性、耐病性、并发症、基因对基因学说、准性生殖、共栖、经济阈值、农业防治、毒素、共生、生物防治、稀释限点、病情指数、初生菌丝体、分生孢子、物理防治、病害严重度、单主寄生、菌落、潜育期、植物病害、多循环病害、单循环病害、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假菌丝、侵染过程、植物保卫素、菌索、无性繁殖、交互保护作用、病因、发病率、缺素症、生理小种、转主寄生、类病毒、两游现象、细菌、真菌、病毒、线虫、植原体、生活史、子囊、病原生物、病害季节流行曲线、锁状联合、植物检疫、植保方针、IPM。

基本原理主要有:微生物病原学说、非侵染性病害的类型、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侵染性病害原理、单年流行病与积年流行病的特点,防治策略上的差异、植物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植物病害的病程、病害循环及其过程、影响侵入和扩展的外界因素、寄主与病原互作(寄生性、致病性、抗病性)、品种抗性变异的机制、基因对基因学说、柯赫法则、植保方针、病害综合治理。

病害生物防治机制、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和类型。

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具有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双重性质的学科。

其技术性很强,概括起来,包括: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病害循环与制订防治措施的关系、柯赫氏法则的技术要点、植物细菌的保存方法、植物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的主要诊断要点、影响病害流行因素的分析方法、化学防治中药剂的科学施用技术、植物病毒病害和细菌病害的主要识别方法、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识别技术、菌物的分类依据和技术方法、植物病害预测预报技术方法、寄生性植物的类型和识别技术、植物病害诊断的一般技术程序、植物线虫的诊断鉴定程序及依据、交叉保护概念及植物病毒交叉保护机制在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植物病毒的主要检测方法、植物病害的控制技术方法、种传病害的物理防治方法、如何预防药害等。

重点难点重点:植物病害与植物病害系统、植物病害的病原(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植物病害诊断的原理与方法、植物病害发生流行与预测、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和植物病害控制原理和常用控制技术。

难点:总体上,本课程的内容并不深奥,理解难度不大,只有少部分有点费解,如基因对基因学说、柯赫法则、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关系。

初学者可能遇到的困难的主要是,在大量理论知识和资料面前,缺乏实际的经验,理解不深,尤其对植物病害缺乏感性认识和实际接触的同学,需要认真听讲与复习,并尽可能与熟悉的周围植物病害事例相联系,亲自到田间、地头或温室大棚看看,请教有经验的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条件的地方,也最好能动手亲自做一些植物病理学实验,才能很好的掌握上述知识点。

复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初次侵染答: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2.避病性答: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

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前者称为“时间避病”,后者称为“空间避病”。

3.并发症答: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发生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称为并发症。

4.基因对基因学说答: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反之,对应于病原物方面的每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5.准性生殖答:指异核体真菌菌丝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可以结合成杂合二倍体的细胞核,这种二倍体细胞核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染色体交换和单倍体化,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1.蠕传病毒属的传播介体为()。

A. 叶蝉B. 飞虱C. 蚜虫D. 线虫2.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常具有潜伏侵染特性,这类病原物最可能是()。

A. 弱性寄生物B. 专性寄生物C. 腐生物D. 活体寄生物3.孢囊孢子是()菌物的无性孢子。

A. 半知菌类B. 卵菌门C. 接合菌门D. 担子菌门4.在贮藏期,影响甘薯黑斑病发病轻重最重要因素是()。

A. 甘薯的成熟度B. 伤口C. 病菌的数量D. 13℃的窖温5.在分类学上,植物病原细菌属于()。

A. 动物B. 原核生物C. 原生生物D. 真核生物答:1 D2 A3 C4 B5 B三、简答题1.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按照原理有哪些?每一类列举2~3种具体的办法。

答:(1)回避:选用无病繁殖材料、采用防病栽培技术;(2)杜绝:植物检疫、排除传病昆虫介体、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的除害处理;(3)铲除:生物防治、拔除病株、土壤消毒;(4)保护:保护性药剂防治、防治传病介体;(5)抵抗:选育和利用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的品种、利用化学免疫和栽培(生理)免疫;(6)治疗:化学治疗、热力治疗。

2.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本因素各有什么不同?答:(1)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条件:要有感病植株,病原物和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

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2)流行的基本条件:大量的强致病力强的病原物、大面积集中栽培的感病寄主植物、有利于病原物发生和繁殖的环境条件;(3)区别:前者只论病害的发生,个体的、定性的;后者强调群体发病情况,定量的。

3.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答:(1)定义: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2)病害侵染循环主要牵涉到三个基本环节: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传染途径;(3)从上述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可明确为何是制定防治措施的主要依据。

4.简述柯赫氏法则的主要内容。

答:(1)在病植株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2)该病原生物可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康植株上能引起同样的症状;(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得到纯培养,性状与原来(2)的记录相同。

5.简述植物细菌的保存方法。

答:转管保存法、液体石蜡油保存法、无菌水保藏法、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四、论述题1.谈一谈你对“病害三要素”的认识。

答:(1)植物要生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感病的植物,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和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2)植物本身是植物发病的内因。

植物的遗传特性、生理状况和发育阶段决定植物对于外界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反应能力;(3)植物生长环境中存在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是病害发生的前题条件。

植物生什么病,由该因素决定;(4)当感病的植物和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同时存在时,环境条件就是病害发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并且病害严重与否也受环境条件的制约。

复习题二一、名词解释1.病害三角答: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互相配合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又称为“病害三要素”。

2.共栖答:两种生物双方丛然共存于同一环境中,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的益、害关系。

3.经济阈值答:指应该采取防治措施时的发病数量,此时防治可防止发病数量超过允许的经济损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防治费用不高于因病害减轻所获得的收益。

损失预测结果可用以确定发病数量是否已经接近或达到经济阈值。

4.抗病性答: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5.农业防治答:在全面分析寄主植物、病原物和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农业调控措施,压低病原物数量,提高植物抗病性,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