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适应与选择_外宣翻译过程研究

合集下载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2019年精选文档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2019年精选文档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一、引言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生态环境人手,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引入译学研究,并以此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通过对翻译过程中“适应”、“选择”等现象的系统探讨”,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

翻译适应选择论用“适应”、“选择”、“生存”、“淘汰”等基本原理和自然法则对翻译过程进行解释,证明了“适应/选择”学说可以用来诠释翻译活动的本质、过程、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译评标准。

鲁迅一生从事翻译,坚持“科学救国”的译介路向,翻译的作品范围广,体裁多,数量多。

本文拟从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出发,以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小说为个案研究对象,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进行诠释,并希望能为鲁迅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译者的选择与适应研究概述“适应”、“选择”、“译者”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个核心概念,“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

“适应”与“选择”是译者的本能,是翻译过程的实质,翻译是译者适应和选择交替循环的过程,如下图:由上图可知,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适应”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选择”是译者选择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及选择对译本的最终表达。

由此可见,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正如尤金.奈达(Eugene Nida)在他的《翻译新视角》(A FreshLook at Translation)一文中所言,“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要做出成千上万次的涉及选择与处理的决定,以适应另一种文化,适应另一种语言,最后还要适应读者群”。

从“原文一译者一译文”的“三元关系”流程来看,译者居中,地处“中央”,是“适应原文和选择译文的中枢”,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的主导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外宣翻译已成为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一环。

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也是对外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对外宣汉英翻译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以期提高外宣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强调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下的动态、多元化和共生的翻译观。

这一理论主张将翻译视为一个包含源文本、译者和译入语环境等多重因素在内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译者应关注文化、语言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相互影响,从而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三、外宣汉英翻译的特点与挑战外宣汉英翻译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首先,外宣翻译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要求译者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外宣翻译应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意图。

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外宣翻译还需考虑如何实现文化的有效传递和融合。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汉英翻译策略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外宣汉英翻译应遵循以下策略:1. 保持原文本与译文之间的生态平衡。

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确保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能够与原文本保持一致,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2. 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既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又能体现原文的文化特色。

3. 强调整体性思维。

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涉及多个因素和层面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具备整体性思维,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原文和译文的关系,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五、案例分析以某市政府的外宣材料为例,探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汉英翻译实践。

首先,译者需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确保译文在英语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方式和含义。

外宣英译的交际维度适应性转换

外宣英译的交际维度适应性转换

外宣英译的交际维度适应性转换【摘要】外宣翻译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要明确自己的立场、态度,把握好适应性选择的度,真正站在读者角度上考虑其在阅读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增加必要信息,删除冗余信息,保证核心信息的有效传递,达到想要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外宣英译生态翻译交际维一、引言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的本质、过程进行了全新的描述和解释,也给译者提供了全新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原则和译文评判标准。

其中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外宣文献的翻译,是为了向外国读者宣传中国的政策、立场和做法,应该特别注意内外有别。

二、外宣英译中交际维度适应性转换分析(1)原文:“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译文:Two-Centenary Goals11They are to finish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by the centenary of the CPC(2021)and build China into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hat is prosperous, strong, democratic,culturally advanced,and harmonious by the centen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49).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经常会出现在我国领导人向外国领导人和公众介绍中国的国情、发展、历史文化,介绍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的谈话和讲话中,而且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概念和表达方法。

“两个一百年”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摘要: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

因此,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 Adaptation Choice Theory,简称TACT)被提出,以指导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本文讨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概念、原理和实践,并举例说明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语言;文化;历史1. 介绍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 Adaptation Choice Theory,简称TACT)被提出,以指导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约翰·科尔曼(John Coleman)提出的。

科尔曼认为,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科尔曼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指导,可以帮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2. 概念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翻译者可以选择以下几种翻译方式:(1)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将源语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准确地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保持源语句子的原始意义。

(2)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源语句子的意思,将其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3)文化翻译法:文化翻译法是指翻译者根据源语句子的文化背景,将其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英译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对外宣传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加。

作为沟通的桥梁,外宣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实践中,外宣资料的英译却常常遇到困难。

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策略。

目的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学说,由德国学者提出。

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要目的是将源文本的信息以目标语言的形式传达给目标读者。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是决定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

对于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目的论的应用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需要明确目标读者。

通常,目标读者是英语为母语的潜在客户或合作伙伴。

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与中文读者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我们需要目标读者的需求。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源文本的信息。

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归化、直译、意译等多种策略。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留源文本中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确保在目标语言中体现出来。

另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色彩、符号等元素的感受和理解存在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习惯,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障碍。

例如,对于含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以采用解释性翻译或增译的方式进行处理。

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还需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在确保信息准确传达的还需考虑语言的流畅性和地道性。

这需要译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言水平和翻译技巧,以满足不同场合下的翻译需求。

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英译需要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还需要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习惯规范性和准确性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通过不断提高语言水平和翻译技巧,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将更加有效,为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政治外宣资料英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政治外宣资料不仅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关键环节。

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而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外宣文本的翻译需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文化的有效交流。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的研究和实践。

一、外宣文本翻译的文化适应性在进行外宣文本翻译时,需要考虑文化适应性的问题。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来保证信息的有效传达。

在进行口头禅的翻译时,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幽默、谚语等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误解和误译。

在进行外宣文本翻译时还需考虑到文化符号的翻译。

文化符号是每个文化群体共同认同的特定符号、符号组合和象征意义,对于文本翻译来说,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特点来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调整,以确保文化符号的有效传达和理解。

在进行外宣文本翻译时,需要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规范性,以确保翻译质量和传播效果。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持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因翻译错误而导致信息的误传和不准确。

在翻译过程中还需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规范,采用符合目标语言表达规范和习惯的翻译策略来进行翻译,确保翻译的语言质量和流畅度。

在进行外宣文本的翻译时,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传播环境和语言特点,采用对目标受众具有吸引力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来进行翻译,以增强传播效果。

在进行外宣文本翻译时,需要考虑到信息的准确传达,以确保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在跨文化的翻译中,存在着不同文化认知和理解水平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目标受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有效理解。

在跨文化的外宣文本翻译中,除了考虑到翻译的语言规范性和文化适应性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到翻译的社会效应。

外宣文本的目的在于对外传播一定的信息和理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翻译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和文化的有效交流。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引言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Adaptation Selection Theory,简称TAST)是一种翻译研究的理论模型,旨在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中的译者策略和决策。

该理论提出了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机制,旨在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译者会做出某种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原理、相关研究和应用,并讨论其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潜在影响。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原理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过程是一种基于适应性选择机制的决策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面临各种选择,例如语言选择、结构选择、词汇选择等。

而译者的决策和选择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译者个人的认知能力、文化背景、翻译目的等。

根据翻译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目的性,译者需要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做出适应性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会将不同的翻译策略应用到不同的翻译任务中,以实现最佳的效果。

这些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加注、删节等等。

通过适应性选择机制,译者能够根据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策略,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不断改进自己的翻译能力。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关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学者和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来验证和拓展这一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提高翻译质量。

研究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认知因素的影响,比如注意力、记忆、推理等。

同时,文化因素也会对翻译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译者的实验和调查,研究者发现了一些影响决策的因素,比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熟悉程度、对翻译目的和受众的理解等。

此外,翻译适应选择论还可以与其他翻译理论相结合,例如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移理论等。

通过将不同的理论融合,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决策。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应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从教育、翻译实践到机器翻译等不同领域。

在翻译教育中,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和评价方法。

企业外宣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宣翻译

企业外宣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宣翻译

企业外宣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外宣翻译精品文档,仅供参考企业外宣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外宣翻译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

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

以下是本站分享的企业外宣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宣翻译研究现状及成因分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企业外宣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宣翻译研究现状及成因分析]摘要我国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不够完善,存在术语、译名不统一,缺乏系统性研究理论和定位不准确等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外宣翻译的特点,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外宣翻译翻译理论现状成因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要想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塑造国家形象,准确地传达观点,对外宣传一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能促进中国和世界相互理解的外宣翻译的作用日渐凸显。

翻译工作是对外宣传的一部分(沈苏儒,1992:59),提高对外传播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而紧迫。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对外影响力与国际地位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很大。

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强势语言的英语和逐渐具有世界性的汉语之间的转换尤其成为当今中国译界面临的一大挑战。

国际译联主席毕德说:翻译标识中出现的任何错误,都会很快地引起媒体的关注。

传播学家费利克斯格林(Felix Green)说:我坦率地说,你们的对外翻译是失败的,你们的对外宣传没有说服力,有的反而会引起外国人的误解。

(刘洪潮,2005:66)。

我国外宣翻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形象。

外宣翻译研究在近二十年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然而,相对于文学翻译研究,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比较短暂,体系不够完善,多数研究仍停留在随感式、经验性总结,缺乏宏观理论视野、微观剖析论证(周锰珍、曾利沙,2006:23)。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以《北京周报》为例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以《北京周报》为例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LANZH0UV0CATC0NALTECHNCCALC0LLEGE第37卷第1期Vol. 37 No. 12021年2月Feb. 2021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一-一以《北京周报》为例杨欣笛(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244)[摘 要]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起翻译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 以《北京周报》为研究语料,从“三维转换”角度探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特点。

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探析译者如何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实现适应性选择转换。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三维转换;《北京周报》;中国特色词汇[中图分类号]H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503(2021)019111-92 [收稿日期]2020 -09 -24一、 弓I 言中国特色词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其英译的准确性及通达性关乎中 国文化对外宣传的效果。

鉴于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准 确理解中国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同时考虑其在目标读者间的可接受性。

《北京周报》作为中国权威的英 文周刊,时政内容丰富,内含大量负载着中国文化内涵的成语、俗语,本文将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以《北京周报》为研究语料,探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特点,探析译者如何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在语言维、文 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实现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 翻译适应选择论2220年,胡庚申借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研究的原则、方法和译评标准等进行新的阐释。

该理论认为译 者处于翻译过程的中心位置,将翻译视为“译者适应 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和译文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文化、社会、交际,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相互联系的整 体” ”2翻译过程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 的过程,即译者既要适应,又要选择,并不断地进行适 应性选择转换,才可能形成最佳译文。

企业外宣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宣翻译

企业外宣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宣翻译

企业外宣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外宣翻译精品文档,仅供参考企业外宣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外宣翻译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任务。

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

以下是本站分享的企业外宣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宣翻译研究现状及成因分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企业外宣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宣翻译研究现状及成因分析]摘要我国外宣翻译研究体系不够完善,存在术语、译名不统一,缺乏系统性研究理论和定位不准确等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外宣翻译的特点,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外宣翻译翻译理论现状成因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要想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塑造国家形象,准确地传达观点,对外宣传一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能促进中国和世界相互理解的外宣翻译的作用日渐凸显。

翻译工作是对外宣传的一部分(沈苏儒,1992:59),提高对外传播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而紧迫。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对外影响力与国际地位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很大。

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强势语言的英语和逐渐具有世界性的汉语之间的转换尤其成为当今中国译界面临的一大挑战。

国际译联主席毕德说:翻译标识中出现的任何错误,都会很快地引起媒体的关注。

传播学家费利克斯格林(Felix Green)说:我坦率地说,你们的对外翻译是失败的,你们的对外宣传没有说服力,有的反而会引起外国人的误解。

(刘洪潮,2005:66)。

我国外宣翻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形象。

外宣翻译研究在近二十年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然而,相对于文学翻译研究,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比较短暂,体系不够完善,多数研究仍停留在随感式、经验性总结,缺乏宏观理论视野、微观剖析论证(周锰珍、曾利沙,2006:23)。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生态 翻译 学作为 一个 新兴 的翻译 研究 方 向, 将 德 。
翻译放在 生态系统中, 其 出现 为外 宣翻译 研究提供 了 新 的视 角, 它从宏 观角度 、 从 译者 的角度 提出一套 系
( -) 影响外宣文本翻译 的主要因素
在 翻译 过 程 中要 做 到 两 种 完 全 不 同 语 言 的 翻 译
象, 阻碍 了我 国与外界 的文化交流 。 与此 同时 , 由于对 读性和理解性方面的失误 。 还有些翻译作 品虽 然忠实 外交流需求 的增加 现有 的外宣 翻译质量令人担忧 。 外 于原 著 , 但 未必遵循读者 的阅读习惯 。 可见高 质量 的 宣 翻译 的相应研究无 法跟随对外宣 传策 略发 展 的步 翻译作 品除 了要求 译者具备扎实 的语 言功底 和灵 活 伐, 极 大地影 响了外宣 翻译 的效果 。 的翻译技巧 , 还应有严谨 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职业 道
趋势 的不 断扩大 ,世界 各国人 民之 间的距离逐 渐缩 近年来 , 外宣 翻译文 本数量增 长迅猛 , 但翻译 质 小。 然而 , 语 言文化不 同带来 的交流 障碍势必会 引起 量却不尽如人 意。 究其原 因主要 是因为当原语 文化 和 外界对中国的误解 , 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片面和歪曲报 译语文化 发生冲突时 ,译者 通常会将原语 的思维模 道依然严重 。因此 , 翻译为各 国人 民相互 了解 搭建起 式 、 文化背景及语言规则等多方面因素翻译成译语读 友谊 的桥 梁 。 为 了让世界人 民了解 中国, 为 中国创造 者所能接 受的思维模式及语 言规则等 ,进行归化处 良好发展 环境 , 外 宣翻译 的重要作 用逐渐 凸显 。 将 中 理。 其结果是 翻译 出的文本 内容无法 体现原 文本 的真 国文化推 向世界 , 树立 良好 国际形 象 , 争取 国际社 会 实意 图和文化特征 。 由于译者 素质 良莠不齐 , 许多 翻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对外宣传材料汉英翻译研究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对外宣传材料汉英翻译研究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对外宣传材料汉英翻译研究本文在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导下,对权威外宣刊物《今日中国》汉英版本中的翻译实例进行定性分析,探讨外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在各个维度(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中做出适应和选择,并最终获得“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标签:对外宣传材料翻译翻译适应选择论《今日中国》翻译策略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此过程中,对外宣传材料的汉英翻译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好的外宣材料翻译有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对外形象,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

外宣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翻译,译者在翻译时如何兼顾汉英两种语言的言内以及言外差异,即做到“内外有别”,是外宣翻译能否达到宣传效果的关键。

这给该领域翻译工作加大难度的同时,也使其更加具备探讨价值。

近年来,有关外宣材料的研究屡见不鲜,如:段连成(1990:2)发表的《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一文提出了外宣翻译的“四种症状”。

然而,这类研究大多缺乏理论指导,对于外宣材料的英译过程和影响其英译的各种因素的研究依旧缺乏力度。

胡庚申教授巧妙地将达尔文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运用于翻译研究中,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4:39),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因此,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研究外宣材料汉英翻译,不仅拓宽了传统外宣材料翻译的研究领域,同时还将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参考。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翻译一直被认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只是两种不同语言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

其研究重点一般都集中于对翻译的性质、标准和技巧方面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得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翻译,使译者地位得到提升。

然而,系统地阐明译者是怎样具体地主导翻译活动的研究依旧为数不多。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一、引言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为研究译者主体性提供新视角。

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进行外宣翻译活动时,应充分发挥译者主体作用,进行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度转换,适应外宣翻译生态环境。

二、生态翻译学简述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适应选择学说,胡庚申首次创造性地提出“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将生态学融入翻译研究。

翻译生态——指翻译主体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

也就是说,翻译生态是翻译主体在其周围环境的生存和工作状态[1]。

胡庚申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生存目的是适应环境,选择依据是优胜劣汰。

一方面,译者要充分适应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该环境为一个多要素的生态系统,涵盖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另一方面,译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选择翻译文本、策略等,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需求。

胡庚申提出“生态翻译学”,创新了传统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体现了中国学者对构建中国译学理论的积极探索[2]。

(一)翻译行为的“适应与选择”译者需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包括各个元素及其动态变化,即语言环境、社会背景、读者审美需求、意识形态等方面。

同时,译者需有意识、能动地选择合适的文本材料、翻译策略等,并进行译文审校和润色,不断适应动态的翻译生态环境。

首先,译者通常会将自身置于并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有意识地选择符合自己的翻译风格和能力的作品进行翻译。

例如,《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是我国向外国读者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文本,译者应担负起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责任,准确译出中国过去一年的重点工作及其政治内涵,为外国读者正确认识中国搭建起重要桥梁。

另外,译者自身的个人经历、专业领域等也是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其次,译者在进行具体翻译实践时,需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素,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也要关注文化背景差异、交际需求等,进行语言、文化、交际“三维转换”[3]。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范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外宣汉英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对外宣传(外宣)工作在提升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增强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汉英翻译作为外宣工作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生态翻译学为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外宣汉英翻译的规律、特点及策略。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包括文本的内外环境、译者的主体性、文化因素等。

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框架,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三、外宣汉英翻译的特点及要求外宣汉英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语言交际活动,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首先,外宣翻译的目标受众广泛,涉及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读者,因此要求译文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其次,外宣翻译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最后,外宣翻译还要注重语言的得体性和风格,以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和国际形象。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汉英翻译策略(一)注重文化因素的翻译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化因素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外宣汉英翻译中,要充分考虑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差异,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这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习俗等,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二)发挥译者的主体性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外宣汉英翻译中,译者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标受众,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同时,译者还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素养,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翻译任务。

(三)注重语言的得体性和风格外宣汉英翻译要注重语言的得体性和风格,以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和国际形象。

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对外宣传材料汉英翻译研究——以《今日中国》为例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对外宣传材料汉英翻译研究——以《今日中国》为例
择 ,并最终获得 “ 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 文。 关键词 :对外宣传材料翻译 翻译适应选择论 今 日中国》 翻译 多。直到胡庚 申教授 的翻 译适应选择论 的提 出,
随 着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不 断 推 进 ,我 国 的 地 位 和 影 响 力 有 对 于 译 者 主 导翻 译 的 系 统 研 究 ,特 别 是 对 译 者 主 导 行 为 特 了 显 著 的提 高 。 在 此 过 程 中 ,对 外 宣 传 材 料 的汉 英 翻 译 起 征 和制 约 机 制 的专 题 研 究才 得 以出现 。 着 不 可 替 代 的重 要 作用 。好 的外 宣 材 料翻 译 有 助 于 树 立 我 胡 庚 申教 授 在 2 0 0 4 年 提 出 的 翻 译 适 应 选 择 论 , 以 达 尔 国 良好 的对 外 形 象 , 促 进 中 西 方 文 化 的 深 入 交 流 。 外宣 翻 文 的 生物 进 化 论 中 的 “自然 选 择 ”和 “ 适 者 生存 ”基 本 原 译 作 为 一 种 特 殊 的文 本 翻 译 ,译 者 在 翻 译 时 如 何 兼 顾 汉 英 理 为 指 导 , 从 译 者 的角 度 把 翻 译 定 义 为 : “ 译 者 适 应 翻 译
在 传 统 的 翻 译 研 究 中 , 翻 译 一 直 被 认 为 是 语 言 学 的 法 则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对 翻 译 生 态 环 境 的 各 个 维 度 进 行 适 应

个分支 ,只是两种不 同语 言形式之 间的相互转化 。其研 性选择 ,最终 获得 “ 整合适应选择 度 ”最高 的译 文。 由于
的 《 呼 吁 : 请 译 界 同仁 都 来 关 心 对 外 宣 传 》 一 文 提 出 了外 源 语 和 译 语 所 呈 现 的 世 界 ; ‘ 译 者 的适 应 选 择 ’是 指 译 者 宣翻译的 “ 四种 症 状 ” 。然 而 , 这类 研 究 大 多 缺 乏 理 论 指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既要 学会 ‘ 适 应 ’还 需 要 作 出 ‘ 选择 ’。” 导 , 对 于 外 宣 材 料 的 英 译 过 程 和 影 响其 英 译 的 各 种 因素 的 其 中 , “ 适应”、 “ 选 择 ”和 “ 译 者 ”是 《 翻 译选 择适 研 究依 旧缺 乏力 度 。

译者的适应选择与旅游外宣文本四字格英译

译者的适应选择与旅游外宣文本四字格英译

译者的适应选择与旅游外宣文本四字格英译作者:王芳来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03期摘要:中文旅游外宣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四字词组,准确英译四字词组,对推介旅游景点、宣传旅游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于译者的适应和选择,探讨旅游外宣文本四字格英译,以实例论证,译者在语言要素、文化内涵及交际意图三方面做到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才能译出佳品。

关键词:旅游文本;四字格;适应;选择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7)03-0061-04一、引言四字格,内容上,简明扼要;形式上,整齐匀称;音韵上,朗朗上口;意象上,生动形象。

因此,旅游外宣文本中随处可见四字格。

四字格的使用使旅游文本中的语言更精炼、更生动、更新颖,更具感染力,使旅游文本更易激发游客观赏、游览兴趣,除信息传达外,也体现了旅游外宣文本语言的诱导性和表达性。

中文旅游外宣文本的作者有意地使用四字格来吸引游客,原文读者理解起来轻而易举,而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语读者来说,若译者在语言形式、文化内涵及交际意图等方面未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视角上进行翻译,目的语读者理解起来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因此,旅游外宣文本中四字格的翻译除词、句等的语言形式的转换外,更要注重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的传递和阐释。

生态翻译学指出,翻译即为“译者为适应复杂多样的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选择与转换”。

[1] 此译论充分考虑了翻译环境的复杂性,有利于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翻译实践。

2004年,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生态翻译理论,适应选择论是其核心理论。

“适应”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选择是译者在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中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即对翻译环境的适应度和最终译本的选择[2]。

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

译者应在哪些方面适应、哪些方面选择呢?生态翻译理论指出,“适应”与“选择”是译者的本能,是翻译过程的实质[3]。

讲好中国故事:从文化补偿策略谈中国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长安三万里》为例

讲好中国故事:从文化补偿策略谈中国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长安三万里》为例

067[摘 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新时代树立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动画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感染着广大青少年儿童。

近年来,一系列中国动画电影在国内外掀起了一阵中国风浪潮。

电影《长安三万里》更是通过精良的电影制作技术拉近了观众与中国传统经典人物的距离,而影片中大量出现的诗词歌赋最能引起国人的共鸣。

在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中国译者也肩负着重要使命。

以电影《长安三万里》为例,从跨文化视角探究其字幕英译的文化补偿,通过直译、意译、文内补偿和音译等翻译策略推动中国动画电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关 键 词] 讲好中国故事;字幕翻译;文化补偿;《长安三万里》讲好中国故事:从文化补偿策略谈中国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长安三万里》为例陈金玲一、电影字幕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在谈及电影字幕翻译之前,有必要明确字幕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功能,并对其局限性做出判断。

字幕在电影中主要提供语言信息,具备基础的文学特性。

但是受到屏幕上字数的限制以及考虑到画面的美观度,电影字幕的信息呈现十分有限。

若想忠实地传递影视作品中的文化信息,电影字幕必须与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相辅相成,以此弥补语言信息中的文化缺失(李运兴,2001)。

因此,基于电影字幕的局限性,字幕翻译不可避免地需要解决文化补偿的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字幕空间进行文化补偿,成为译者的一大难题。

国内最早研究翻译补偿的学者是王恩冕教授,他认为翻译中的补偿就是用译入语语言形式补足在转换原文语言形式时造成的语义缺失。

与此同时,王教授总结出了增词法、拆译法、替代法等翻译补偿技巧。

但是面对不同的文本类型,以上翻译补偿策略并非完全适用。

针对字幕翻译文本的补偿策略,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研究早期就有学者提到小说翻译和字幕翻译在处理文化缺省的本质区别,并认为在字幕译文中利用注解来进行说明是不可能的(张春柏,1998)。

翻译即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即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即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翻译即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翻译作为一项重要的跨文化沟通工具,扮演着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角色。

而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既面临着适应各种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挑战,又需要做出合适的选择来保持译文的准确和流畅。

本文将讨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适应和选择的关系,并探讨一些影响翻译品质的因素。

首先,适应是翻译的关键。

翻译是一个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这意味着译者需要适应不同的语言结构、语法规则和语言风格。

比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结构为主的语言,而中文则是以主谓宾补结构为主。

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来调整句子结构,保持译文的通顺和自然。

此外,不同的语言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译者需了解并适应这些差异,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合适性。

在适应过程中,译者需要做出选择来满足不同的翻译需求。

在面对不同语境下的翻译任务时,译者既要尽力保持原文的意义,又要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特点做出翻译上的调整。

比如,有些表达方式在源文中是常见和习惯的,但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显得奇怪或不符合文化背景。

此时,译者需要做出选择,决定是否选择一种更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的表达方式。

这同时也提醒了译者在选择上进一步思考语言的独立性和联系性,以避免死板的翻译而损失原文的内涵。

另一个影响翻译选择的因素是语域和专业性。

不同领域和专业有着各自特定的语言使用规范和专业术语。

在翻译领域专业术语的选择上,译者需要有很强的背景知识和语言敏感度,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和专业性。

在具体的语域中,比如法律、医学和金融领域等,译者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条款、医学术语和金融术语,并确保正确运用,以满足特定领域的专业要求。

此外,译者在选择时还要考虑读者的背景和需求。

翻译是为了传达信息,因此译者需要根据读者的文化和语言背景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和语言风格。

比如,当翻译面向一般读者时,译者可能会选择更通俗和易懂的表达方式;而当翻译面向专业读者时,译者可能会使用更专业和准确的词语。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外交部例行记者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外交部例行记者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双语表态周媾扬(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摘要: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适应”整个翻译生态环境的需求,“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最终产出适应整体翻译生态需求的译文。

本文力图通过对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发言人表态的双语版本进行分析,考察在记者会这一个集外交、新闻发布会、双语的情境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策略,总结相应原则,为类似场合的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汐卜交部记者会双语表态;策略0.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对外宣事业愈发重视,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双语表态就是一种很好的外宣方式。

从其发布的文字稿中,我们一方面可一窥外宣翻译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体会外交部记者会的语言风格。

1.文献综述笔者对现今生态翻译学的论文进行了检索,主要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得出了一些数据。

(截至2019年5月22日)当在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时,输入“生态翻译学”可以搜索到1726篇论文。

从2008年至2014年论文发表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尤其是2010年至2014年,增长迅速,每年新发表数量由18篇增长到260篇。

2014年至2015年发表数量略有下降,从260篇下降至221篇。

从2015年至2019年处于相对平缓的增长状态,论文数量从221到251篇。

在总的发表数量中,“生态翻译学”占37.92%,“翻译生态环境”占11-16%,翻译过程占5.87%,!交际维”占4.16%,“语言维”占4.10%,“文化维”和翻译策略占3.02%,“生态翻译”占2.88%,“适应与选择”占2.14%,外宣翻译仅占0.77%,数量更少。

在这其中,胡庚申的关于生态翻译学的论文不到40篇,大多以理论介绍为主。

进入知网搜索“外交部记者招待会”,检索结果只有8篇,只有几篇是在释义理论框架下以招待会为例进行分析。

利用高级检索,搜索用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外宣翻译的论文有38篇,进行政治类外宣翻译研究的只有不到15篇,可见在生态翻译学的框架下进行政治外宣类翻译的研究有待加强。

外宣英译的交际维度适应性转换

外宣英译的交际维度适应性转换

- 201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外宣英译的交际维度适应性转换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李月【摘要】外宣翻译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要明确自己的立场、态度,把握好适应性选择的度,真正站在读者角度上考虑其在阅读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增加必要信息,删除冗余信息,保证核心信息的有效传递,达到想要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外宣英译 生态翻译 交际维一、引言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的本质、过程进行了全新的描述和解释,也给译者提供了全新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原则和译文评判标准。

其中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外宣文献的翻译,是为了向外国读者宣传中国的政策、立场和做法,应该特别注意内外有别。

二、外宣英译中交际维度适应性转换分析(1)原文:“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译文:Two-Centenary Goals11They are to finish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in all respects by the centenary of the CPC(2021) and build China into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hat is prosperous, strong, democratic,culturally advanced, and harmonious by the centenary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2049).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经常会出现在我国领导人向外国领导人和公众介绍中国的国情、发展、历史文化,介绍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的谈话和讲话中,而且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概念和表达方法。

“两个一百年”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_外宣翻译过程研究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
引言:
外宣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旨在将消息、观点和价值观传递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面对许多挑战,包括如何适应并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本文将通过研究外宣翻译过程,探讨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策略。

一、译者的适应策略
在外宣翻译中,译者需要适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语言、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传递信息,译者可以采取以下适应策略。

1. 了解目标文化:
译者需要了解目标文化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只有了解目标文化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翻译和调整译文,使其更符合目标受众的价值观和习惯。

2. 分析原文:
译者应该仔细分析原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包括文体、句式、修辞手法等。

通过分析原文,译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原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有助于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

3. 理解语境:
译者需要关注原文所处的语境,包括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

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义,并将其转化为目标文化下的恰当表达。

二、译者的选择策略
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1.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
在外宣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是直译还是意译。

对于涉及到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内容,译者可以选择意译,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意。

2. 语言水平的选择:
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语言水平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对于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式,译者可以适当进行调整,以使译文更易理解。

3. 遵循翻译规范:
在外宣翻译中,译者应该遵循翻译规范,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这包括准确传递信息、保持翻译的一致性和流畅性等方面。

译者可以参考相关的翻译指南和案例,以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

三、案例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策略,我们选取了一则外宣新闻进行实证研究。

该新闻涉及到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事情,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差异,可以看出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策略。

原文:中国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将为人类探索火星提供宝贵数据。

译文1:China successfully launches Mars probe, providing valuable data for human exploration of Mars. 译文2:China successfully sends Mars probe into space, collecting priceless data for the exploration of Mars.
通过对比译文1和译文2,我们可以看出译者的适应与选
择策略。

译文1更加直译,保持原文的简洁和准确;而译文2
则进行了适当的意译,使用了更加富有感染力的词语,以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

结论:
外宣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在这个过程中要适应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通过了解目标文化、分析原文和理解语境,译者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译者需要考虑直译与意译、语言水平和翻译规范等因素。

本文通过对一则外宣新闻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策略。

只有不断研究和实践,译者才能更好地完成外宣翻译的任务,成功传递信息和价值观
通过对比译文1和译文2,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外宣翻译
中的适应与选择策略的重要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等不同翻译策略,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价值观的有效传递。

此外,译者还需要具备深入了解原文的能力,结合语境和语言水平,进行合理的选择。

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译者才能更好地完成外宣翻译的任务,为国际交流和理解做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