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教学计划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教材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三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巩固政权的措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具体过程和巩固政权的措施,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历史史实,知道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历史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措施。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交流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探究讨论法:针对重难点问题,学生进行探究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准备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引出新中国成立的话题。
岳麓版本-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工 担架 大车 牲畜 粮食
160万人
1.38万副 6750辆 80万头 0.7亿斤
150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6300万头 4.3亿斤
180万人
2万副 40万辆 100万头 3亿斤
方案二:放映影片《大决战片段》
研读5:
研读图7—79“红旗插上‘总统府’”
[讨论] 大规模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在三 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实 力迅速由弱变强,直至打败国民党,取得 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研读1:内战时国共两党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军队数量 430万正规军
120万正规军
武器装备
拥有 人口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 3亿多 备,有飞机、坦克 等先进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1亿多
外援 美国
无
思考:1、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外国记者, 你将如何预测中国内战的结果?为什么?
2、你认为毛泽东“中国人民必须而且一定能 够打败蒋介石”的判断对不对?为什么?
解读图7-79《红旗插上“总统府”》和图7-80《开国 大典》,明确永恒的治国哲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 者失天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国共两党内战初期悬殊的军事实力对比及“出人意料” 的结局,体会人民群众的作用,确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从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到推翻国民党反动 统治、建立新中国这一历史进程,感受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越领导才能;
中共迅速取胜的原因有很多:
主观方面如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共 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 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建立 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说课稿岳麓版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音频等,增强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场景的直观感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5. 评价工具:教师使用评价工具,如问卷调查、测试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内容做好准备。
1. 理解并运用历史知识:学生能够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相关的历史事件。
2. 培养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背景,并能够将其放置在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时空框架中进行思考。
3. 增强史料实证意识:学生能够通过教材中的图片、文字和数据等史料,验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事实,并培养对史料的批判性思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说课稿 岳麓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是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事件,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复习教案 岳麓版-岳麓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5. X爷爷是一届政协会议的代表。他有可能参与表决以下哪些文件或决议(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③《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 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1950年,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某某岛获得解放
C.国民党败退某某 D.某某和平解放
7.下列语句,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是( )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B.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教学(后记)反思:
第二课
1.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某某取了哪些敌对行动:。
2.1950年10月,以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
3.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有:、,他们在战争中发扬了精神。
4.1953年7月,。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第三课
1.土地改革开始的时间及标志性事件:。
2.(2009?某某某某)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 ④采用公元纪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2009?某某滨州)歌曲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旋律。以下歌曲不属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是()
A.《翻身农奴把歌唱》B.《义勇军进行曲》
C.《志愿军进行曲》D.《学习雷锋好榜样》
4.(2009?某某某某)下列关于新中国诞生的表述正确的是( )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3 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 岳麓版
《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学模式介绍:“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教学的课程环节: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应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设计思路说明: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块:彻底的土地改革制度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通过逐一进行讲解,让学生去掌握知识,理解教材。
土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立政权难,巩固政权更难。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本课围绕着一个主题──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展开叙述。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教材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抗争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掌握成立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3.情景模拟: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包括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方面。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教案】一、研究目标1. 了解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的基本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掌握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的关键人物和组织;3. 理解新中国巩固的意义和影响;4. 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珍视。
二、教学内容1. 新中国的诞生-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中国的成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中国国民党的北伐失败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 新中国的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新中国的合法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的建立- 人民解放军的成立和党在军队中的建设- 抗美援朝战争与国土巩固- 政府机构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三、教学活动1.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图片和视频素材,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2. 分小组进行小研讨,让学生探讨中国的成立对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的影响;3. 组织辩论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新中国诞生和巩固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4. 设计小组报告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一个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研究成果;5. 结合课堂讨论,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巩固的作文,总结巩固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和交流情况;2.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课堂小测、作业等方式进行;3. 评价学生在辩论和报告中的表现,包括逻辑性、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深度。
五、教学延伸1. 进一步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提供更多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文献;2. 组织参观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相关历史场所或纪念馆;3.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活动,希望能够使学生对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对自己国家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历史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部编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复习教学设计2
部编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复习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复习。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建国初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巩固成果。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历史事实的陈述,也强调对学生的思考和启发。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有关知识,但对建国初期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巩固成果了解不够全面。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了解建国初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巩固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建国初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巩固成果。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音频和视频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复习教材。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历史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历史事件案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用于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课稿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掌握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意义,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知道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在北伐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这为学生在八年级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基础。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它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点。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程。从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0年10月全国基本解放,这个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家。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意义和巩固的过程。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新中国成立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板书设计
①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1. 新中国成立的背景
- 解放战争的胜利
-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 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一课。
教材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祝开国大典、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四个方面来全面介绍新中国的成立。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讨论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教材、教案、PPT、视频等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和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视频等资料,再次呈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加深对新中国的成立的印象,巩固所学知识。
推荐K12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3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案岳麓版
《土地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教学模式介绍:“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教学的课程环节: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应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设计思路说明: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块:彻底的土地改革制度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通过逐一进行讲解,让学生去掌握知识,理解教材。
土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立政权难,巩固政权更难。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本课围绕着一个主题──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展开叙述。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岳麓版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模式介绍:多元史观教学是近几年高考命题形式。
它已经不再拘泥于教材本身,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注重多元历史观的运用。
多元历史观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分析历史,对同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我们可以通过更多角度去全面分析,得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加强探索如何选取史料,渗透多元史观,从多元史观的视角中统领和理解教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将“史观”应用于教学实践。
多元史观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讲授新课——分析重点——多元史观——总结讨论设计思路说明: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协商建国、开国大典和西藏的和平解放。
通过逐一进行讲解,让学生去感知教材,理解教材。
通过回顾以前的学习,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基本掌握了学习会议的基本方法,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学习会议应该从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意义等方面来进行学习,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老师在学生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基本方法,自学本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电视等,对西藏问题很感兴趣,这是我们学习本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着重讲解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的和平解放。
教师在讲解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元史观,让学生分别从现代史观、生态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等角度来分析讨论,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阐述。
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阐述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的和平解放。
本课三个子目从逻辑上看又是递进关系。
第一个子目“协商建国”承上启下,说明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第二个子目“开国大典”,讲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第三个子目“西藏和平解放”讲述西藏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西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学习资料]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学案 岳麓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学习目标1.我要记住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意义。
2.我能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习难点)学习过程一、快乐自学巧妙记忆(1)快乐自学:学生带着目标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本课大概内容,试着找出本课的重点,并完成好自学检测。
自学方法指导:默读法、标记法(将重点内容划好横线)、写疑法(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或写在草稿纸上)自学检测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_________,地点:______,主要内容:大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举________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决定以______为首都,改名为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为代国歌;以____________为国旗。
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年___月___日,开国大典在______举行。
毛泽东庄严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识记毛泽东像和《开国大典》图)3.开国大典的意义: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国内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际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叙述的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到抗美援朝的历史,时间从1949年9月到1953年7月,主要介绍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内容。
本单元是中国现代史的起始部分,也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新政权的措施,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
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表述,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
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表象分析掌握历史的本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图
文结合进行复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学案教学掌握基础知识,利用图表系统整和,形成完整的历史框架,并将历史与现
实紧密结合,阅读史料并从中发现问题,善于从复杂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自主学习,竞赛学习,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要让学生认识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
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从
此站起来了”所包含的民族精神。
2.体会志愿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了解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
斗争的伟大胜利。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的分析;
2.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步骤及顺利完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备注
第1课中华共和国的成立第1周 1课时
第2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第1 周 1课时
第3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第2周 1课时
第4课观看历史影视片第2周 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