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精选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5单元 《梦溪笔谈》二则(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5单元 《梦溪笔谈》二则(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6e690faf1ffc4ffe47acbe.png)
《梦溪笔谈》二则沈括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过程与方法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虫治虫》给予我们“生物防治”、“环保”等方面的思考和启示。
2、《梵天寺木塔》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了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熟练翻译课文。
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法】生自主学习,分组学习,师生互动。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以虫治虫》【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2.作者链接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北宋天圣九年,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常自谓“出自寒门”。
母徐氏,是苏州吴县人,知书达礼,谙通文墨;父沈周,为官清正,不主张严刑苛法,到泉州任职时,沈括随往。
【合作·探究·展示】一、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 钗(chai)(2)字义部分大穰:庄稼大丰收方:才级:层患:嫌、担心贴:赠给但:只盖:因为伏:通“服”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之:结构助词的其:代词,它的(3)语段意:(重、难点)方为秋田之害: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https://img.taocdn.com/s3/m/df2ac987240c844769eaeea1.png)
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指导阅读的方法。
2.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过程与方法1.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指导阅读的方法。
2、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3、了解寓言的特点,能体会寓意,并说说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1.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寓意,体会寓意。
【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以什么是寓言导入新课。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夸张、讽喻等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诫作用。
2.作者链接1)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2)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
作品《吕氏春秋察今》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
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
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
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
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
号称仲父。
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be8c1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2.png)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简介《十三岁的际遇》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作文,全文描写了一个少年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少年因受到家庭生活的重创而经历种种困苦和挑战,但他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勇气,最终走出了困境,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信、勇敢的人。
本文拟通过该篇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故事主题,掌握文章结构及语言运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十三岁的际遇》的主题思想。
2、领会文章结构,熟练掌握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主题思想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2、掌握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单的课堂活动和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猜测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例如:出示少年成长图片,向学生提问:这里的少年遇到了什么问题?他该如何解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2、读原文让学生阅读原文,并简要介绍文章背景。
例如:“你们都应该知道,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们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最终走出困境。
”3、学习词汇教师在自然情形下收紧文章内容的核心词汇,例如:“际遇、沉默、万籁俱寂、走下坡路、借鉴、坚持、迎难而上”。
4、分析文章结构解析文章结构,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架构和主旨。
文章结构如下:开篇说明少年境遇- 描写少年生活的点滴- 描述少年挫折经历- 分析少年坚持的原因- 揭示少年逆境成长的主题- 结束语总结。
5、分析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原文语言的构成及修辞手法,让学生熟悉文章语言表达的内涵。
例如:“沉默的家庭中,少年成长的点滴”(借纯净词语表达淡淡悲伤的描绘性语言),“想起当初走下坡路的那一天”(表面描写的存在感,更多体现了心理状态),“万籁俱寂,只有他战胜困难的声响”(修辞手法和音晕造句······)。
最新整理初一语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初一语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cea081c383d049649b6658f2.png)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往事依依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先把握结构,后整体感受内容,2.重点品位、体会叙述与描写真切、生动的表达效果,总结学习借鉴。
3.引导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深化学习,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二、学习重点1、重点: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2、难点: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内容,引导生尝试对比阅读。
三、学法指导采用“活动式”学习法。
用重点词语对应寻找活动,快速把握整体结构;用“听-读-思-议”四步活动,整体感受内容;用“做”,“演”的体验活动辅助重点把握与难点化解。
教法设计:活动探究式四、预习导学1、课前预习①读准音,学会利用工具书。
②读顺文,尤其是引用的古诗词。
③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2.开课导语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文学便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印象。
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于漪老师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五、活动过程。
1、正音活动下列加点字该怎么读?(投影显示,学生认读后注上拼音)倘佯浩淼素娥婵娟雕镂镌刻心旷神怡绚丽芳菲慷慨谆谆教诲2、听读活动①文题是“往事依依”,哪些是写往事的?写了哪些往事?请边听边划出关键词语,将课文作结构划分。
②你在预习时已对文中叙述描写的内容寄托的感情,已有初步感受,请再听听老师的诵读,进一步加深感受。
3、思考活动①学生活动要求:将自己读的感受与听老师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听读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
②教师学法辅导: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结合问题,作好批注。
4、交流活动①关于结构切份明确:第1自然段,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开启下文。
第2-6自然段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暑期培训导学案(四)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暑期培训导学案(四)](https://img.taocdn.com/s3/m/2dc69b11763231126edb1124.png)
七年级暑期语文普通班导学案(四)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鉴赏的常识和答题技法。
希望大家有个愉快的学习历程,度过一个快乐而充实的暑假!古诗词鉴赏一、知识建构——考查内容及对策(一)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是诗歌的灵魂。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把握中心。
1.抓“诗眼”。
“诗眼”,就是诗歌中能体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例如我们小学学习过的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喜”字,就体现了作者对春雨的无比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江南好》也是如此。
我们七年级上册学习的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这么一句“我寄愁心与明月”中“愁心”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被贬远行的牵挂和担忧之情。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人”体现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古诗词中有些传统的“意象”也可以看做“诗眼”,如“大雁”象征“思乡”,“红豆”象征“相思”,“浮萍”象征“漂泊“。
2.品“诗意”。
理解诗句,把握中心。
例如我们小学时候学习的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者,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了解的诗句的意思,我们很容易体会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知“背景”。
有些诗歌情感隐晦含蓄,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作者生平,把握时代背景,体味诗人情怀。
例如我们马上要学习的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们结合唐朝晚期统治者昏庸,杜牧有志难申的背景,不难体会到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诗歌的形象意境:考题往往要求学生描绘诗句的画面。
我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来考虑。
要找出诗歌的意象及其特点,要点明时间和地点,要概括画面的总体特点。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暑期培训导学案(一)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暑期培训导学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3c3aaf0b6edb6f1aff001f24.png)
七年级暑期语文普通班导学案(一)亲爱的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为即将到来的新的学习生活预热啦。
希望大家有个愉快的学习历程,度过一个快乐而充实的暑假!激趣入题——文学类作品欣赏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般是现代文阅读类题型里的压轴题。
此类题目主观性强,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虽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此类题目依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一、知识建构之掌握文学类文本文学常识及答题技巧1.分析句子提问方式:某句话在文中有何含义?答题模式:(1)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根据字面意思解释)(2)它的深层含义是(联系上下文,文章的主旨及该句在文中的位置作答)注意事项: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不需要延展得太开。
回答其指代内容,化含蓄为直白2.理解单个字词(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3)理解词语在文中的修辞义(修辞型)。
词语品味:(1)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2)分析修辞手法,体会词语的含蓄意思3.标题的含义提问方式:(1)为什么以此为题?(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3)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4)给文章加(换)题目。
答题技巧:(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2)再思考深层含义:A.结构(线索、悬念)B.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C.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D.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E.表现手法:象征(3)最后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叙述内容+结合句子语境+结构上的作用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导学案全集.docx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导学案全集.docx](https://img.taocdn.com/s3/m/06b586818e9951e79a8927b8.png)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口标: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木并做好适为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为你打开一扇门》2课时《繁星》1课时《冰心诗二首》1课时《“诺曼底”号遇难记》1课时《古代寓言二则》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二、教学设计:木单元的阅读教学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
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
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阐述文学的特点、功能,使学生平时受益于文学的模糊认识清晰化,条理化,从而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二首》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有现实中的依据。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全一册】导学案-修改版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全一册】导学案-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0144401e52d380eb62946d3f.png)
示范引导
(1)理解第四节部分句子含义
①为什么说“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联系文学作品说明。
是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
《水浒传》是宋末汉族农民起义的形象史。《三国演义》是魏、蜀、吴三国历史的形象史。《红楼梦》
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怎样理解“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灿烂的智慧”?
积累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
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
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涵,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学的含义。
2.通过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小节,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为你打开一扇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会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会读会写,能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我能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重、难点
1、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会读会写,能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自学自练
知识脉络
1、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二、预习作业
导学精练
导入
二、交流预习题
三、教学环节
精讲释疑
(1)解题: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你”是指谁?‘门’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2)划分段落层次。
(3)学习1-2小节
①第1节中的1、2句的两个“世界”分别是何意思?
②“迷醉”和“沉睡”的含义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0bdd6351e79b8969022672.png)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一)为你打开一扇门导学稿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1、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2、品味本文优美丰富的语言。
3、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的运用。
学法指导:中学语文和小学语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的学好中学语文,特在此介绍一些学习语文的便捷的方法。
1、如何制订语文学习计划。
2、如何预习。
3、如何做课堂笔记。
几种学习语文的方法介绍:圈点勾画法、批注法、质疑发问法。
教学方法:赏读法四、学习过程预习导学亲爱的同学们,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门,大至国门,小至房门,林林总总,也有神奇的门,如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
一扇陌生的大门,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
门后面永远是那么神秘,那么充满诱惑,当穿过那扇门,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
同学们,当你踏入中学大门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呢?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想把我们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这片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
(一)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练习1. 请你用圈点勾画法标出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诠释( ) 裨益( )憧憬( ) 广袤( )qián移默化( ) wēi言耸听( )(二) 结合注释掌握词义,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语境义⒈为你打开一扇门。
( )⒉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的门。
( )⒊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
( )(三)朗读大比拼: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读音准确。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方法如下: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在此基础上各推出一名代表参赛。
组织学生评委,确立评分标准,评出优胜者并陈述理由。
教师对未获优胜的同学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大胆展示自我的精神。
3.反复诵读文章第四节,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学习与研讨一、导入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苏教版语文七上期末古诗文复习导学案(全套).doc
![苏教版语文七上期末古诗文复习导学案(全套).doc](https://img.taocdn.com/s3/m/9daee8e05f0e7cd1852536b3.png)
XX市第X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课时导学案(第_周第_课时总第课时)班级:姓名:句子:翻译:13.文章理解。
(5分)⑴文章第①段总写三峡的特点,其特点是(不超过8个字)第②段用________________ 作比喻,突出了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
第④段中最能暗示季节的一个字是o (3分)⑵从全文看,作者在描写四季之水时,首先写“夏水”的原因是:。
(3)请找出描写秋景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Q分)14文段描写“猿鸣”的作用是什么?1%理解课文,填写句子。
(1)作者在描写三峡地貌时,写三峡悬崖高耸特点的句子是:(3文中写秋天三峡景色的句子有:(3写水的流速极快,有一泻千里之势的句子是:(4)写急流、碧水、清波、倒影交相辉映的句子是:(5)写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的句子是:《三峡》答案:1.(1)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共3分,译出“连山”、“略”、“阙”各评1分(3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良”解释正确,1分;其他意思对,1 分。
共2分)(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4)空旷的山谷传来元后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5)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7)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1分),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1分)(句中“襄”沿“溯”等词语必须正确翻译,否则,错一词扣0.5分)(8)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即可)悬泉瀑布,飞溯其间(1空1分。
共2分)3.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意思对即可。
逗号前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合集(34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合集(34页)](https://img.taocdn.com/s3/m/aa29b2a7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9.png)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合集(34页)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 了解主人公关怀动物, 重视它们生命情感需求的善良感情。
多角度体会小说主题。
2.复述故事,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作用。
3.学习小说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和主题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1.小说主题的多角度分析。
2.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的把握。
学习课时:教法设计: 朗读感悟学法指导: 合作讨论预习作业:1、给加点字注音:褶()撂()木屐()窘迫()锃()亮瘦骨嶙峋()()翕()动反刍()瑕疵()找茬()羞怯()粗粝()锱铢()()必较踌躇()()腼腆()()刨根究底()二. 借助工具书, 结合课下注释, 读懂诗歌, 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折戟()蕲水()萧萧()熠熠()匿笑()涟漪()诧异()⒉解释词语或句中的加点词。
①休将白发唱黄鸡②匿笑③涟漪④熠熠⑤次北固山下⒊填空。
①《赤壁》作者是(朝代)的 , 字 , 作品有。
②《浣溪沙》作者 , 字 , 号 , 北宋、。
③泰戈尔, 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1913年获 , 主要作品有、等。
㈢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反复朗读,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
㈠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在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 古典诗词无疑是一串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
”今天就让我们去撷取几颗明珠, 感受一下古典诗词的魅力。
㈡自主学习反馈: 展示交流预习成果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交流搜集的资料, 选出最好的投影展示。
㈢初读古代诗词三首, 感知诗句意思。
⒈自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要求读得通顺, 读音正确。
⒉互读: 同桌互读互评, 通过合作交流, 共同提高。
⒊学生自读课下注释, 自读自讲课文内容, 提出理解上的疑难之处, 班级交流, 集体释疑。
㈣再读课文, 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⒈边读边展开想像, 大脑中呈现文中描绘的画面, 并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苏教版 初一语文下册七年级导学案教学案
![苏教版 初一语文下册七年级导学案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530ee0aef8941ea76e056b.png)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
生于木匠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
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
其中剧本《小市民》、散文《鹰之歌》、《海燕》等作品引起巨大反响。
后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
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
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还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二)背景介绍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在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
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
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
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
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
”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知识链接:(一)高尔基的名言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底意志。
——高尔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高尔基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
——高尔基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
——高尔基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高尔基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我们只能说还有尚未被认识的东西。
——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扑在书上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高尔基(二)本文的写作艺术作为前苏联的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曾经吸引并鼓舞了几代中国人。
其中,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更是对于亿万国人影响巨大。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5单元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5单元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a12278fad6195f312ba6b9.png)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走入《论语》,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悟、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并准确理解把握选文含义。
2、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法】自主合作【课时】一课时【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以学生对孔子的了解而导入。
2.作者链接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3.知识链接《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开创的私人学堂,弟子达三千人。
改变了过去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可以受教育的情况。
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经验。
注意“因材施教”,主张学习知识要“温故而知新”。
学习态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4.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论语愠默而识之不悱不发一隅罔殆【合作·探究·展示】一、诵读并整体感知(1)、提出要求: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2)、教师范读,学生集中精力听读。
(3)、自由诵读。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4)、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二、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自学并互相讨论质疑。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可加以点拨、提炼、补充。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苏教版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苏教版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c9578ab84ae45c3a358cc1.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苏教版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导学案的基本教学方式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
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下面是WTT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苏教版,仅供参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苏教版(一)往事依依【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4、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品味精彩语言。
【课时】拟2-3课时【作者简介】于漪,1929年生,现年76岁,江苏镇江人。
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
作为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汉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关于语文在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她这样作比方:基础教育是“树”,语文是“根”。
她寄语语文教学:“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
”于漪主要著作有: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教育文丛》、《于漪文集》、《追求综合效应》、《语文教学谈艺录》、《教你写作文-中学生作文指引》、《学海探珠》、《作文讲评五十例》、《语文园地拾穗集》、《语文教苑耕耘录》、《于漪文体教学教案选》、《于漪教案选》、《明清的故事》、《春秋战国的故事》等是10余种。
她一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把语言教育和思维锻炼、情感熏陶、人格培育化为一体,实践和理论两手都硬朗,一步一步,趟出了一条承前启后、沟通中外的宏富之路,站在了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繁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1.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二、预习导学1.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⑴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纳凉模糊摇摇欲坠半明半mèi()shà 眼()yíng ()火虫⑵文学常识填空《繁星》作者(),我国现代的()家、()家。
他所创作的小说《》、《》、《》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2.有感情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⑴用横线划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用波浪线划出三次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的词句。
⑵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由此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二、合作研讨:1. 比较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的不同之处,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2.课后探究、练习二3.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请说出古诗词中描写星空的句子和现代汉语中与星星有关的成语。
句子()成语()四、当堂检测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船cāng()静jì()yíng()火虫2.说出此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对此进行具体评析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往事依依》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2、过程和方法:(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读中注意圈点勾画。
(2)精度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层次,寻求过渡语段,感悟文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3)比较阅读,将本文与后面的几篇文章从内容、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比阅读,找出异同点,加以感悟、品味。
(4)心领口诵,在反复诵读中引起感情共鸣,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难点: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想1、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在独立、合作研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理解本文选材的精当,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第二课时:讨论、品味语言。
小组讨论交流,品味精彩的语句。
体会作者对精神生活的描写,进一步体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四、学习方法: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六、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二、课前预习预习内容及要求:1、自学生字词:徜徉浩淼绚丽雨晦镌刻雕镂婵娟感慨万端谆谆教导搜索枯肠2、作者简介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3、搜集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三、导入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
今天,我们就到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四、预习展示1、展示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效果2、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课前搜集)五、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复述出所回忆的四件事。
(1)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一)读《水浒传》(二)读《千家诗》(三)听老师教《南乡子》(四)听老师教《南归》(3)复述四件事:方法指导:复述事情大体过程,抓关键语句。
小组交流、补充,推举一人,准备全班复述。
全班交流。
2、理解作者写作思路:(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2)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
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
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
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
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六、小结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
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七、作业1、熟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安恩和奶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2、通过课文研读,能够把握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通过探讨,能理解小说巧妙的情节构思,体会其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安恩对奶牛特殊的情感及其生活态度。
教学流程一、导入看图片《狗狗,你是我的朋友》导入,让学生畅所欲言看了图片的第一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动物和人之间关系的文章,作者是著名的丹麦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尼斯-延森。
他的作品曾给无数心灵以感动、教育和启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安恩和奶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内容。
三、研读课文,认识人物,理解主旨1、读这篇小说时,你对后面发生的事有没有自己的猜想?有哪些是你没想到的?小结:故事结尾的出人意料2、作为读者,在谜底揭晓之前,我们很难想象得出安恩带奶牛到集市上做什么来了,来到市场进行牲口交易的人们更想不到,所以在安恩拒绝了众多的买主之后,终于有人对此寻根究底,不断追问。
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很耐人寻味。
请你谈谈他四句问话的思路。
“那么,它是已经卖了不成?”——已经卖出,所以不再理睬别人。
“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既然不卖,为什么要来这里?“是你自己的奶牛吗?”——有可能她不是奶牛的主人(看看她的衣着),不能卖。
“难道你站在这里是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既然是你的,却又不肯卖,实在不可思议!小结:集市是做买卖的地方,买牛人对安恩带着奶牛到集市不卖有很多猜测。
他的话都是根据安恩的回答而问的,完全符合正常的思维。
这四句话有理有据,义正词严,掷地有声,由猜测到质疑最后到愤怒,步步深入,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3、那么被质疑、责难的安恩呢?她为什么坚持不卖奶牛?学生结合具体内容谈安恩和奶牛的感情。
小结: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她把奶牛当成和自己同类的生命看待。
4、你喜欢安恩这一人物吗?你觉得她是怎样一位老人?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探讨安恩勤荣、朴实、善良、富有爱心、热爱生活的人物形象。
教师随机点评小说运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结:人物形象及情节特点。
情感诵读最后一段。
5、总结:对课文教学要点的理解。
师:随着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安恩,这一平凡农妇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她勤劳、朴实、善良、富有爱心,她把奶牛当作自己的同类,带着奶牛到集市上散心,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这一人物形象也因之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
“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6、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
课上到这儿,似乎该画上句号了。
但老师想请同学们再进行深一层的思考:从安恩身上,我们还能读出点什么?旧衣破衫,老牛相伴,闲适安然,传递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探讨。
我们更可读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在里面,一种淡泊与坦然的生活态度。
四、联读《钉子户传奇》,比较两位老人身上的相似点学生讨论、比较二人相似点:她们都并不富有,她们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坚持。
她们固执的外表下,是澄澈的心灵,她们在简单朴素的生活中,得到了平凡的快乐。
她们简单的愿望、本色的心灵引发人们对生命、对生活的深入思考,让人感悟精神的力量。
梅斯菲尔德正是现实版的安恩。
五、总结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解疑的过程,最初读这篇文章,我们心中满是不解和惊奇,随着我们的深入阅读,一种温暖温馨的感觉逐渐升起,而且越来越浓,安恩,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们的心灵,我们被她感动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启迪人生,升华灵魂。
六、拓展扣单元主题,漫步文学经典人物画廊,体会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亲近文学的感情。
七、作业以“我对安恩说”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
教学反思:《安恩与奶牛》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构思很巧妙,语言很朴实,但人物形象却很鲜活。
像这样的小说初一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它“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特点,但要真正读懂人物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安恩和奶牛虽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凡事,但我们在平凡中要读出她的不平凡,小说主要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方面凸显人物特点,人物描写方法也是初一的孩子刚刚接触到的,因此我把细读文本,读懂人物作为本文教学的关键,这样也使得教学目标比较简明,即在读懂人物中理解小说主题,课上收到了较好效果。
关于小说的主题,我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安恩的善良,既关心奶牛的物质生活又重视奶牛的精神需求,把对生命的尊重做到了极致,这是学生能够把握到的。
二课上到这儿,我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安恩身上我们还能读出点什么,我想让学生读出了安恩身上的淡泊坦然的生活态度,而且我又设计了《钉子户传奇》的比较阅读,对于这一点,有些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感悟到了,但有的孩子并未理解,主题或者说拓展延伸是否有拔高之嫌,还值得我反思和大家商榷。
十一、端午日学习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