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背诵(完美打印版)

合集下载

333教育综合背诵笔记

333教育综合背诵笔记

333教育综合冲刺背诵笔记目录目录 (1)第一篇:《教育学》 (3)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3)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3)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3)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3)第五章教育目的 (4)第六章教育制度 (5)第七章课程 (7)第八章教学(上) (8)第九章教学(下) (9)第十章德育 (11)第十一章班主任 (12)第十二章教师 (12)第十三章学校管理 (13)第二篇:《教育心理学》 (14)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4)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14)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16)第四章学习动机 (18)第五章知识的学习 (20)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20)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20)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21)第三篇:《中国教育史》 (24)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24)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24)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28)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29)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30)第六章早起启蒙教育思想 (32)第七章中国近代教育的转折 (32)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34)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完备 (34)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建设 (36)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36)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探索 (36)第四篇:《外国教育史》 (39)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 (39)第二章古罗马的教育 (39)第三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39)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41)第五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41)第六章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43)第一篇:《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活动。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33的背诵顺序

333的背诵顺序

333的背诵顺序
333教育综合有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四本书。

一、背诵顺序
由简到难:中教史—外教史—教心—教原
由繁到简:教原—教心—中教史—外教史
二、背诵时间
花整块的时间来背诵:比如上午固定4个小时背诵333,睡前花一个小时回忆上午背诵的内容。

(遗忘曲线)
三、背诵技巧
1. 关键词法
比如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关键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有价值、引起关注
2. 口诀法
(1)德育原则:连长才疏智浅,还对我们二结合。

(2)《中国教育史》中的书院教学用一个口诀“门沿是方形的”来记忆。

“门”是指书院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沿”是指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是”便于记忆并无实义;“方”是指教学方法;“形”是指教学形式多样;“的”便于记忆并无实义。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两设置两利用一培养一注意
3. 录音
把自己背的内容录下来,然后睡前或者吃饭的时候听。

(推荐喜马拉雅APP)
如果不想录音,也可以自己去APP搜索关键词“教育综合333”。

4. 不要单纯只是口头背诵,可以选择背诵和默写相结合。

四、背诵小贴士
1. 利用零碎时间
2. 找到适合自己的背书时间
3. 选择自己最舒适的状态,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老师
4. 要有属于自己的逻辑框架。

333教育学综合背诵要点(终结版)

333教育学综合背诵要点(终结版)

333教育学综合背诵要点(终结版) 333教育学综合背诵要点(终结版)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教育问题的科学。

在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背诵教育学要点是掌握和理解教育学核心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总结333教育学综合背诵要点,帮助读者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重要知识。

一、教育学基本概念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现人的自由、完善和幸福为使命。

2.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教育学是研究这种实践的科学,教育学以教育为对象,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总结和系统化表达。

3.教育学的任务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和目的,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学的学科范畴教育学的学科范畴包括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学。

它们分别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

2.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基本原理、目的和价值的学科。

它的基本观点包括:教育的本质是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全面人的发展,教育的价值是人的自由和幸福。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的社会发展等。

4.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的学科。

它的基本理论包括儿童发展理论、学习理论、教育心理治疗理论等。

5.教育方法学的基本原则教育方法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学科。

它的基本原则包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交往式教学等。

三、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1.教育发展与改革教育发展与改革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教育制度变革、教育结构优化、教育管理改革等。

2.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关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反作用,以及教育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全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全

外国教育史一、古希腊教育(一)古风时代的教育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在稚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最强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城邦国家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这两个城邦国家的经济、政体、文化及地理条件不同,因而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教育类型。

1、斯巴达教育斯巴达作为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其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及国内外战争频繁的需要,决定了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勇敢的军人,教育的内容是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

斯巴达人十分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男孩7岁以后就进人国家办的军营式的国家体育场接受以“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为主的单调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道德灌输以及严酷的身心磨炼。

以求形成勇敢、坚毅、顺从和爱国的品质。

斯巴达对文化知识不重视。

到18岁时.少数身心经过严格考验的青年再进入高一级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两年的正规军事训练。

年满20岁的青年,被派往边境沿线驻扎,开始实战训练。

到30岁时,通过考核,并举行一定的仪式后,才能获得国家公民的称号,成为国家合格的军人。

另外,斯巴达人认为只有身体健康的女子才能生育健壮的儿童,并且女子还有帮助男子坚守城池的重任,所以斯巴达对女子教育比较重视,主张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受到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

斯巴达教育的特点主要有:(l)教育具有阶级性;(2)教育完全被国家所控制,并被视为国家的事业;(3)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对文化知识不重视;(4)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教育雅典境内多山,不宜耕种农作物,但它有良好的港湾,工商业贸易发达。

国内以奴隶主民主政治为主,国内外战争频繁。

雅典的这种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活动就要求它通过各种途径,不仅要把奴隶主子弟训练成善战的军人,更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活动家和商人,即“身心既善且美的人”。

因此,雅典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而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具体反映在它的教育制度中。

333考研资料 外国教育史

333考研资料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智者”(新疆考过名词解释)智者又称诡辩家、智术之师,是指古典时代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智者派的共同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

在智者看来,一切知识、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都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

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

“智者派”的教育贡献智者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这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又由于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2.传播文法、修辞、哲学的内容,不仅拓展了教育内容,还延伸了学术研究领域,西方教育史上长期沿用的“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就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

3.智者重视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把道德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有一政治家或者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4.作为职业教师,他们明确地意识到教有活动的特殊性,并开始将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

同时也认识到教育与政治、道德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明确了教育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教育思想才真正成型,智者们提出并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希腊教育中的很多基本命题。

简言之,智者的教育思想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希腊三哲”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一)美德即知识(名词解释)1.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是具有内在直接的联系。

人的行为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

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美德就是知识。

2.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

既然道德不是来自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通过增长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完普道德的人。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考研笔记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考研笔记
第三部分:外国教育史
第一~五章 第六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第七章: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1

第一~五章
一、1、苏格拉底方法√ 二 2、修辞学校√
3、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三 4、修道院学校
5、主教学校 6、基督教教育特点√ 7、骑士教育√ 8、中世纪大学√ 四 9、人文主义教育√ 10、维多里诺的“快乐之家”√ 五、11、耶稣会学校
3
艺”(“三艺”和算数、几何、天文、音乐)。但是,神学是最高的王冠。③到公 元 9 世纪时,几乎西欧所有的修道院都设立了学校。 5、主教学校(名词解释):①主教学校设在天主教所在地,又叫座堂学校。②主 教学校性质和水平与僧院学校差不多。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学习读、写、算以 及七艺课程。③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 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④与修道院相比,其性质和组织相似,但是学校设施 更好、水平更整齐,其中个别主教学校后来发展成为大学。 6、基督教教育特点(简答) ①教育目的宗教化 ②教学内容神学化 ③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繁琐 7、骑士教育(名词解释):①它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一种特殊 形式的家庭教育。诣在培养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②它分为三个阶段,家 庭教育阶段、礼仪教育阶段、侍从教育阶段。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专门的教育机 构和教育人员,主要是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③它同时也是绅士教育 的原型。 8、中世纪大学(名词解释/简答) (1)产生的背景: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于 12 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是新 兴城市市民阶层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2)办学特点:①从组织上看,中世纪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②中 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就表现出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物由学校自行管理。中世 纪大学具有一些自己的特权,比如说,大学师生免税、免服兵役等等。③中世纪 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教 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的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 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④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 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 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取得“硕士”“博士”学位。⑤此外, 中世纪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和教会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3)影响:①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更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②奠定了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精神—大学自治。 ③奠定了一种重要的大学制度。 9、人文主义教育(简答) ①人文主义:尊重儿童天性,注重个性发展,反对禁欲主义;坚信教育可以塑造 人,可以改造生活。 ②古典主义:吸收了古人许多的见解。如课程设置上的古典性质,旨在托古改制。 ③世俗性:人文主义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④宗教性:几乎所有的教育者都信仰上帝,他们并不打算反对和消灭宗教,而是 希望以人文精神和世俗精神来改造腐朽专横的宗教性,打造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 人文色彩的宗教。 ⑤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主要对象是贵族、上层子弟;采用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 的方式;以培养大臣、绅士等上层人物为目的。 10、维多里诺的“快乐之家”(名词解释) (1)①维多里诺 1423 年开办了一所宫廷学校—快乐之家。②在校学习的不仅有 公爵的子女,还有其他贵族巨商的子女以及外邦学生,也招收一些贫苦学生。③

2021考研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背诵版》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2021考研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背诵版》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8.宮廷学校: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是欧洲主要的世俗教 育形式。查理曼大帝在其统治期间,大力发展文化教育,西欧最著名的宫廷学校是由英格兰学者阿尔琴创办的。 宫廷学校主要学习“七艺”、拉丁语、希腊语。教育方法主要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宫廷学校主要培养封 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由于中世纪早期欧洲社会生活的特点,教俗封建主往往两者合一,世俗官吏教育自 然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外国教育史
版权为大晨学姐所有 侵权必究 第1页
外国教育史
版权为大晨学姐所有 侵权必究
1.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人的行为恶善,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 有有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们就能趋善避恶。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美德 就是知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观点:既然道德不是来自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的,那么通过 增长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完善道德的人,那么美德就是可教的。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 雏形。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他提出“智德统一”的见解,对于破除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的理论是有着明显 的进步意义,但知识即美德的观念也是不完善的,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为的。
7.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是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由一开始训练教会成员转为传授知识。修道院学校 最初只接受志在侍奉上帝、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人,之后扩大了范围,一些并不以神职为生的人也被接纳。但 分为两类:前者称为“内学”,毕业后将终身做圣职;后者称为“外学”,入修道院学校只为学习知识,学成后 仍为俗人。修道院学校的学生一般十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为八年至十年。早期的修道院学校主要强调宗教信 仰的培养,教育内容不过是简单的读、写、算;以后课程逐渐加多加深,“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 几何、天文、音乐)成为主要的课程体系。

333背诵

333背诵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寺庙学校:古代巴比伦的教育为少数人垄断,奴隶不能享受学校教育;能够掌握复杂的楔形文字知识的一般只限于职业官吏和僧侣等少数人。

初级学校:讲授读写;高级学校:除读写外,还学习天文、数学、文法、医学等,教学方法是师徒传授式的。

2、古儒学校:公元前8 世纪,印度出现了“古儒”学校,即由印度“古儒”阶层的人士们设置的。

“古儒”是指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吠陀经》有较深研究而愿专门致力于青年教育工作的人。

古儒学校的课程内容以神学为主,但涉及较为广泛的知识领域。

教学方法包括体罚、恩威并施和导生制。

3、苏格拉底法:又称“知识的助产术”。

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去获得知识。

但由于苏格拉底视知识为人类头脑中所固有,因而他的启发法带有局限性。

4、智者:在荷马时代,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到公元前 5 世纪后期,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渐形成一个阶层,其代表人物有普罗塔格拉、高尔吉亚等。

智者派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对古希腊的教育实践和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扩大了教育对象进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既扩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他们所传授的文法、修辞、辩证法这三门课程是雄辩教育的核心,被称为“前三艺”,对后世西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修辞学校:古罗马后期的高等教育机构。

主要招收16-20岁男性,进行雄辩、演说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从事政治活动需要以演说争取群众。

因此演说雄辩才能是衡量一个罗马人有无教养的重要标志。

修辞学校开始请希腊人任教师,用希腊语教学,成为希腊修辞学校,后来才有了罗马人自己用拉丁语授课的拉丁语修辞学校。

6、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333教育学综合背诵要点(终结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333教育学综合背诵要点(终结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④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资料——外国教育史

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资料——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古希腊教育斯巴达教育——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1)教育过程: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体操场接受“五项竞技”(赛跑、掷铁饼、标枪、跳跃和角力)、神话、传说等教育;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2)教育的特征为:①教育具有阶级性;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雅典教育——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1)教育过程: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和文法学校学习;③到十二、三岁左右,公民子弟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④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⑤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2)教育特点:①教育具有阶级性;○2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③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④不重视女子教育;智者派——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1.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2.代表人物为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

3.特点:①智者能周游列国,是流动的②主要生活于雅典,收徒授学要收费,是西方最早意义的教师4.条件:①要有广博的知识(大量的阅读)②流畅的口才③通晓文法、修辞、逻辑等。

5.贡献——①早期的人文主义;②有教无类,学术自由,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流动;③以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标,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得到的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④确定了教育内容和方式,最早确立了“七艺”中的前三艺(修辞、文法和辩证法)⑤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工作的职业化;⑥包含希腊全部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才能卓越、道德高尚的治国人才。

333教育综合之外国教育史 (1)

333教育综合之外国教育史 (1)

333教育综合之外国教育史(下)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外国教育史》第六章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杜威26.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一、教育实践活动二、论教育的本质(从做中学)(1)教育即生长。

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生长,提出了着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认为儿童生长不仅要靠内在条件(兴趣、本能、可塑性、习惯等),也需要外部条件(社会环境)。

(2)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

①学校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②学校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原则,即学校不仅要教人成才,也要教人成人,使学校成为社会的同时也让学校成为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所有的知识,而是让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他又提出了另一个教学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三、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教育除了其本身的目的之外别无其他目的。

四、论课程与教材强烈反对以传统教育以即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提出教材心理化,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

五、论思维和教学方法提出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提倡反省思维,即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解决困难。

思维五步法的五个步骤:疑难的情境;确定疑难所在;做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确定哪个假设可以解决疑难;验证这个假设。

六、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强调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关于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他认为应该在社会中进行,要求学校、教材、教法都渗透社会精神,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

27、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主要观点他提出“儿童是中心,是起点,是目的”,要求教师应该考虑儿童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33教育综合之外国教育史(1)

333教育综合之外国教育史(1)

333教育综合之外国教育史(1)333教育综合之外国教育史(下)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外国教育史》第六章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杜威26.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一、教育实践活动二、论教育的本质(从做中学)(1)教育即生长。

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生长,提出了着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认为儿童生长不仅要靠内在条件(兴趣、本能、可塑性、习惯等),也需要外部条件(社会环境)。

(2)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

①学校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②学校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原则,即学校不仅要教人成才,也要教人成人,使学校成为社会的同时也让学校成为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所有的知识,而是让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他又提出了另一个教学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三、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教育除了其本身的目的之外别无其他目的。

四、论课程与教材强烈反对以传统教育以即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提出教材心理化,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

五、论思维和教学方法提出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提倡反省思维,即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解决困难。

思维五步法的五个步骤:疑难的情境;确定疑难所在;做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确定哪个假设可以解决疑难;验证这个假设。

六、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强调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关于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他认为应该在社会中进行,要求学校、教材、教法都渗透社会精神,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

27、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主要观点他提出“儿童是中心,是起点,是目的”,要求教师应该考虑儿童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33教育学综合背诵要点(终结版)

333教育学综合背诵要点(终结版)

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④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333教育综合考研笔记—外国教育史高分笔记

333教育综合考研笔记—外国教育史高分笔记

(2)其教育内容为不受任何功利目的影响的自由知识,也称自由学科,即七艺,包括:音乐,文法,修辞,几 何,算数,天文,辩证法。自由教育成为西方经典的教育模式之一,对于西方教育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12、修辞学校(名词解释)(了解) (1)罗马共和后期的学校,这类学校招收16-20岁的男性,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2)在当时,从事政治活动,需要以演说争取群众。因此,有无演说雄辩才能,也是衡量一个罗马人有无教养 的重要标志。 (3)修辞学校开始请希腊人任教师,采用希腊修辞学校的课程,后来才有罗马人在拉丁修辞学校担任教师。 13、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是共和后期的政治家、雄辩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著作《论雄辩家》中论证了培养雄辩政治家的教 育思想。 (1)关于雄辩家的定义 西塞罗认为雄辩家就是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演说的人。 (2)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西塞罗认为,要想达到雄辩家的要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 广博的学识。雄辩家要有全部自由艺术和各种重要的知识。全部自由艺术是指文法、修辞、算术、几 何、天文、音乐等学科;各种重要知识则是指政治,各国政治制度、法律、军事和哲学等。 (b)在修辞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决定演讲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是遣词造句以及整个演说词的文体结构。所 以在修辞方面要求表达正确,通俗易懂,优美生动,语言与主题相称。 (c)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 (3)雄辩家的培养方法。 西塞罗强调练习和模仿在雄辩家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主张要进行经常的模拟演说,同时要勤于写作,用写作 来磨练演说。他认为写作可以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转移到演说能力中去。 14、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名词解释/简答)(未考过,了解) (1)昆体良的教育观 (a)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 (b)在教育目的上,他提出教育应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认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 (c)学校教育要优于家庭教育。 (d)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 (2)昆体良的教学论 (a)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强调集体教学的同时,昆体良 注意到因材施教的问题。 (b)在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上,采用赞许和表扬方法激励学生进步,反对体罚。使用启发诱导,提问解答的方 法。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要适度,学习和休息要交替进行。 (c)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了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音乐、几何、天文学、算数等在内的学科计划(七艺) (3)关于教师的论述 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应当具有全面的素质。应当(a)德才兼备;(b)热爱学生(c)懂得教学艺 术;(d)能根据儿童之间在能力、资质、心性方面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4)学前教育思想 昆体良重视学前教育。他极力主张在儿童能说话的前后就应开始对他们进行智育,要进行快乐学习,使儿童热 爱学习。 15、修道院学校(名词解释)12山东 (1)这种教会学校设立于修道院。其目的是培养自幼入院,准备将来充当神职人员的“圣童”;后来,也接纳 将来不准备从事神职活动的儿童。前者称为“内学”,后者称为“外学”。(2)教育的内容各不相同,有些学 校教读、写、算、音乐和宗教知识,有些学校除此之外还教“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少数学校教 “七艺”(“三艺”和算数、几何、天文、音乐)。但是,神学是最高的王冠。(3)到公元9世纪时,几乎西欧 所有的修道院都设立了学校。 16、主教学校(名词解释):(了解,未考过) (a)主教学校设在天主教所在地,又叫大教堂学校。(b)主教学校性质和水平与僧院学校差不多。强调宗教信仰 的培养,学习读、写、算以及七艺课程。(c)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 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d)与修道院相比,其性质和组织相似,但是学校设施更好、水平更整齐,其中个 别主教学校后来发展成为大学。 17、基督教教育的特点(简答)13、15华南简 (1)教育目的宗教化

考研教育综合333外国教育史

考研教育综合333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第一章古希腊教育名解:【斯巴达教育】在斯巴达,教育被当做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并由尚武精神所决定,典型特征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

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

教育内容只重视军事教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

重视女子教育。

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

婴儿出生后,由长老检验,无残疾、体质强健的可由母亲代国家抚养,7岁后送到国家教育场所接受系统教育指导。

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有权参加民众大会,可任官职,仍需参战、军训。

60岁,免除兵役。

【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也称问答法,产婆术。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

所以称为产婆术。

产婆术过程分成四步。

(1)讽刺。

讽刺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2)助产。

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

(3)归纳。

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

(4)定义。

把个别事物归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影响灌输或强加给对方。

但也有局限,如受教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者必须积累了一定的事实和知识。

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理想国》】《理想国》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完整的教育计划。

柏拉图认为实现理想国家的重要保证是良好的教育。

有了良好的教育方能造就出国家的顺民和合格的统治者。

柏拉图认为,应把办好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职责,教育应由国家集中领导管理,由国家管理、监督一切教育机构,取消私人办学,对全体公民实施强迫教育。

《理想国》对教育进行了深人思考和设想,对于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具有奠基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一)古风时代1.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

①教育目的:培养武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

②教育制度:1)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2)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国家的教育机构即军营接受教育;3)从18岁至20岁,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4)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服兵役;5)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③教育的主要内容:1)忍耐劳苦训练;2)军事体育训练;3)道德教育。

1)由国家控制;2)阶级性;3) 目的是培养战士;4)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5)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6)重视女子教育;2.雅典教育:①教育的目: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1)不完全又国家控制;2)教育具有阶级性;3)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4)不但重视体育教育,而且重要文化教育;5)教育方式温和;6)不重视女子教育。

▲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比较(二)古典时代3.“智者”:又称诡辩家,是指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为职业的巡回老师。

智者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即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①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②代表人物为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

③贡献:1)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2)确立了教育内容和方式;3)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的,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①美德即知识:1)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联系,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2)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通过传记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完善道德的人。

知识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3)评价:是近代教育性教学的雏形;打破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理论,有进步意义;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

②“苏格拉底方法”:又被称为问答法、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步骤:1)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诘问是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2)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3) 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4)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事物的普遍概念。

特点: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得到结论。

局限:1)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2)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3)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不能机械搬用于幼年儿童。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是古代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其主要教育活动为创办并主持学园,主要教育著作为《理想国》。

①学园:柏拉图于公元前388年创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共存在了九百多年。

学园主要开设哲学、数学、音乐、天文等学科,实行教学和探索思辨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②“学习即回忆”:柏拉图所持的一种学习与认识的理论。

他认为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知识,而是灵魂对已认识而遗忘的理念世界的回忆。

人出生时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③《理想国》: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晚生的教育计划。

1)教育目的: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促使灵魂转向。

2)教育作用:理想国的建立和维持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

3)教育内容:七艺4)教育阶段:1.学前教育阶段;2.初等教育阶段;3.军人教育阶段;4.哲学家预备阶段;5. 哲学家教育阶段5)评价:消极: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拒绝改变。

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①吕克昂: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哲学学校②灵魂论:1)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2)人在发展过程中,身体、情感和理智应有一个发展顺序。

儿童是身体先发育,然后才有本能、感谐发展的教育3)意义:1.说明人也是动物;2.人具有理性,人不同与动物;3.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③自由教育:有亚里士多德总结的古希腊教育传统。

是指对自由公民所施行的,强调通过自由技艺的学习进行非功利的思辨和求知,从而免除无知愚昧,获得各种能力全面完美的发展以及身心和谐自由状态的教育。

第二章古罗马的教育1.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①共和前期:主要是家庭教育;②共和后期:受希腊的影响开始建立学校,主要包括:1)初级学校;2)文法学校,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3)修辞学校,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2.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对学校进行了改革。

3.西塞罗的教育思想: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后期的著名的演说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论雄辩家》。

①关于雄辩家的定义:教育的目的:培养雄辩家;雄辩家就是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演说的人。

②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在修辞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③雄辩家的培养方法:模拟演说.勤于写作等。

4.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昆体良是古代罗马帝国初期的雄辩家和教育家,其著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专门以教育为题材的教育学著作,也是系统的教学方法著作。

在该著作中,他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古希腊和罗马的教育经验,论述了培养雄辩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

①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目的: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教育的关键: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天赋及特点,其次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适合人的特殊情况和需要,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长处;②论学校教育的优势:1)许多儿童在一起学习不会产生孤独与世隔绝的感觉;2)可培养和发展儿童间的友谊;3)激励学生趋善避恶;4)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知识。

③学前教育思想: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尽量早教,要进行快乐地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④教学理论:1234)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5)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之上;6)改进教学方法,反对体罚,强调使用启发式等方法;第三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基督教教育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①修道院学校:最早作为教徒集体修行的场所,后发展成为培养神职人员和为普通世俗人士传授文化知识额机构;②主教学校,又称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学习读写算以及七艺的课程;③教区学校,也称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目的宗教化;②教育内容神学话;③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繁琐。

世俗教育3.宫廷学校:1)宫廷学校是一种设立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是欧洲主要的世俗教育形式;2)查理曼大帝在其统治期间,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宫廷学校成为欧洲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3)学习科目主要是七艺,教学方法是问答法;4)目的是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4.骑士教育:1)骑士教育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目的是培养当时封建制度中骑士阶层的成员;2)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3)分为三个阶段:1.家庭教育阶段:7岁之前由母亲在家抚养和教育,内容为初步的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2.侍童教育阶段:7岁后,送入高一级的贵族的官邸中充当随仆或侍童;3.侍从教育阶段:十四五岁进入。

学习“骑士七艺”,侍奉领主和主妇。

此教育阶段在21岁时结束,授以骑士称号。

4)评价和意义:1.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夫,重视宗教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匮乏;2.虽然内容简单,但比较实用,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3.“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光。

5.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1)含义: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

2)领导权:最初大多属于行业和商会,随后逐渐由市政府接管;3)教学内容: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以地方语教学;4)培养目标:培养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5)性质:基本上属于世俗性质;6)意义:1.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2.打破教会对教育的独占权,有很强的生命力;3.促进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

6.中世纪大学1.含义:12世纪左右兴起的自制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师生团体进行教学的知识教育。

2.兴起原因:①城市发展的需要;②东方文化的影响。

3.教育目的: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4.领导体系:“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前者学生主管校务;后者教师掌管校务;5.学位制度: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制度;6.课程设置: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7.教学方法:讲演和辩论;8.意义:积极:①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教育普及;②思想上动摇了人们盲目的宗教信仰,讲求实效和理解力;③对于后世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④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局限:教会势力过于强大,宗教色彩浓厚。

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7.(一)主要教育机构:1)拜占庭①初等学校;②中等学校;③高等教育机构;④隐修院学校和坐堂学校。

2)阿拉伯:①、语法、诗歌、算数等,教学重背诵;②宫廷学校和府邸教育;③学馆;④清真寺;⑤图书馆与大学。

(二)历史影响:1)拜占庭①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②最东欧、西欧、意大利文艺复兴、阿拉伯教育产生重大影响;2)阿拉伯:①实施文明的文教政策,广泛吸取被占领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教育遗产,在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伊斯兰文化教育体系;②在数学、天文学、哲学和文学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方面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③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④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做出了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