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教案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教学目标1、了解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学会使用。
能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充实议论文的内容。
2、在搜集分析材料,完成构思、作文的过程中逐步把握写作要领。
3、探讨“善待生命”这一人文话题,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搜集关于生命的素材,探讨生命的价值,完成作文。
2、引导学生挖掘话题“善待生命”的内涵。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前面学过怎样选择论据,有了论点,如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这个过程就是论证。
二、主要的论证方法简析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一)、例证法(举例论证)定义: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高度概括,所叙述事例的重点部分要突出。
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4.叙事之后要有精当的分析论述,从而将摆事实和讲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举例:俗话说,自信能给予人无形的力量,难道不是吗?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必须充满自信,无论问题是容易还是困难。
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是最棒的。
这也是最基本的。
海伦·凯勒就是凭着自己的自信,虽然她听不见、说不出、看不到,但她相信,她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奇迹。
她做了一个虽眼盲心不盲、耳聋思想不糊涂、口哑却精神不亚于常人的伟人,被世人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这是多么高的称赞啊!她靠的是什么?就是她那坚定的信念,那份伟大的自信。
跛脚的郑丰喜,别人说他不能上学,他不仅上了学,还年年拿第一;别人说他骑不了自行车,硬是在体无完肤之后让自行车成为了他的脚;别人说他一辈子都要跛脚,他从小就对家人和自己说:我一定要站起来,我还要穿皮鞋,最终他还是做到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册教案
1林黛玉进贾府一、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1、通过阅读分析,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2、赏析本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㈡过程和方法:1、通过边看课文边听录音了解课文大意;2、通过重点赏析了解人物性格,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把握文章主题;3、观看影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和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教学设计:㈠教学重点和难点:1、能抓住课文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2、多姿多彩的语言描写艺术。
㈡教学用具:课件、录音带。
㈢教学课时:三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读熟悉课文,理清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1、导入课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即《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是号雪芹,清代卓越的小说家。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字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
巨大的变故使其对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
3、关于《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盛衰历史,揭示了封建社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
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展现了贾府与众不同,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4、看课文,听录音,了解大意。
5、重点字音。
翠幄Wò敕造Chì便宜biàn惫懒bèi放诞dàn伺候cì作揖yī嫡亲dí狡黠xiá杜撰zhuàn内帏wéi两靥yè忖度cǔn阜盛fù6、理清思路,分析情节链: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通过讨论,找到情节链。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Word版含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1.把握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诗,并体会李商隐诗歌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1.查阅资料,了解李商隐的生平、作品的风格特色和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2.深入品味领悟,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讨论、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4.拓展阅读,进一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1.把握诗歌的旨意,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了解诗人创作的艺术风格。
2.鉴赏诗歌蕴含的寓意,了解诗歌倒叙的叙事特点。
3.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读懂诗意,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按照“阅读——掌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锦瑟》的意旨隐藏很深,历来众说纷纭。
对此诗的欣赏重在体味诗的朦胧意境,把握诗人运用的艺术技巧。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极真切地写出了兵荒马乱的情状,在多方对照和咏叹中,讽刺了玄宗荒淫致乱的行为和为保全自己而牺牲贵妃的不义之举。
此诗讽意深而用笔细,在众多咏马嵬的诗歌中,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属别开生面之作。
李商隐(约812—约858),晚唐诗人。
因受“牛(僧孺)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其诗构思新巧,辞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古人评其诗为“深情缅邈”“沉博绝丽”“寄托深而措辞婉”。
1.《锦瑟》此诗为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病故前回忆人生往事之作。
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
诗人晚年回首往事,有感于世路坎坷,遗恨重重。
诗中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和郁愤。
2.《马嵬(其二)》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今陕西兴平),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一、文学常识:1、作家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有人评价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是大师中的大师。
代表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2、作品简介:《战争与和平》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它长达一百三十多万字,是列夫·托尔斯泰历经7年艰辛创作的鸿篇巨制,被列宁称为“了不起的巨著”。
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素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
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来·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
安德来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
《梦》教案精选
《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梦》。
详细内容包括:1. 课文阅读:学习《梦》的全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章节分析:重点分析第一、二、四节,深入探讨作者对梦境的描绘及梦境对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生词、短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梦境与现实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梦境对现实的影响,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词、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梦境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梦境的好奇心,引入课文学习。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课文分析:a. 分析第一、二节,探讨梦境的描绘。
b. 分析第四节,理解梦境对现实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生词、短语,分析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梦境与现实的关系,分享各自观点。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梦》2. 重点词汇:描绘梦境的词汇、表达情感的词汇。
3. 课文结构: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梦境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b. 仿写一段描绘梦境的句子。
2. 答案:a. 示例:梦境是现实的折射,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
b. 示例:夜幕降临,月光洒在静谧的湖面上,我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自由的鸟儿,翱翔在无垠的天空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套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套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资源,它包含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套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套主要分为两大内容,分别是课堂教学教案和课外阅读教案。
首先是课堂教学教案。
这部分主要包括了对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要求的详细规划。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包括导入新课、讲解课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文本、学习文言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
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是课外阅读教案。
这部分主要包括了对每一课的课外阅读材料的教学设计和处理。
教师会根据每一课的主题和学生的阅读水平,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课外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扩展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通过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并进行相关的讨论和交流。
除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外,教案还会涉及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启发法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而教学评价则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
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练习、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个人作业等,以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的来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套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通过课堂教学教案和课外阅读教案的使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和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册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册《林黛玉进贾府》【学考目标】掌握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把握文章基本内容【自主复习】文学常识曹雪芹,名,字,号,清代小说家。
《红楼梦》又名《》,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四大家族的故事为背景,以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这篇文章选自《红楼梦》第回,原回目是。
给加点字注音人烟阜盛敕造台矶攒珠髻绾着豆绿宫绦翠幄厢庑游廊珠玑安箸抱厦厅懵懂轩峻壮丽忖度赤金盘螭两靥杜撰盥沐惫懒錾银黼黻解释下列词语阜盛一射之地敕造不经之谈黼黻惫懒乖张内帏纨绔与膏粱布让万几宸翰可怜辜负好韶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熟悉文章内容本文以为线索,围绕的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眼睛,为我们初步展示了贾府的并对进行了初步描述,构思巧妙。
【达标检测】1.下面加点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A.敕(chì)造放诞(dàn)忖(cǔn)度盘螭(chī)B.惫(bèi)懒便(biàn)宜錾(zàn)银两靥(yè)C.丝绦(tāo)(juàn)烟幺(yāo)儿轩(xuān)昂D.宸(chén)翰黼黻(fú)内纬(wěi)膏梁(liáng)2.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与现代汉语同义的是()A. 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11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重要的字词句2、理解本文写作背景,掌握课文内容和结构3、知人论世,了解韩愈其人其文,从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4、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察入微,掌握作者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必要性,并进而理解作者提倡的“古文运动”5、感受作者“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作文为人思想6、引导学生尊师重教,勤奋学习,不仅要有良好的文风,还要正直做人重点:知人论世,理解文中中心论及分论点的内容难点:绘制文章结构图并说明理由教法学法:小组挑战法、讨论法、讲解法、图表法、口头作文法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采用书法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做个游戏,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
如果我们从日常书写来看,这五个字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五个繁体字可大有讲究:“天地”两个字要写宽一些,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要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开。
此外,还有所谓“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的说法,暂且不论“天地君亲”,只“师”的写法,就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的重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师说》二、检查课前预习,回顾作者文体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孟子云“知人论世”,昨天的作业,是结合学过的内容收集整理“韩愈”和“说”这两个词条,并给韩愈写一段颁奖词,现在,我们就进行现场交流。
教师示例(多媒体出示):1、给韩愈的颁奖词:他为文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他为人理政“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他自觉扛起文学家的历史使命,“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他在火中生出莲花,出生望族,历经苦难,难以改变耿介性格,虽曰退之,但早已愈越千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政声响彻九霄尘寰。
高中语文教案7语文版必修3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7语文版必修3教案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语文版)第七单元教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能够理解和分析散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3.能够用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散文理论与鉴赏》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分析散文的思想和感情。
四、教学过程:1.导入:2.学习:(1)教师向学生介绍散文的定义和特点。
(2)教师分析散文的写作技巧,如多样化的描写手法、写人物的切入点、情感的表露等。
(3)教师让学生阅读散文《青春》和《旧体制针灸与我》。
(4)教师分析散文《青春》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5)教师分析散文《旧体制针灸与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拓展:(1)教师让学生自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2)学生可以选择口头汇报或书面汇报。
五、总结归纳:1.散文是一种以抒发感慨、抒发思想为主要目的的散文体裁。
2.散文的特点是形式多样性、体裁个性化,通篇流露出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3.学习散文的关键是深入理解作家的写作技巧和思想表达。
六、作业布置:1.阅读并理解散文《清早》。
2.分析散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并写一篇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本课主要介绍了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通过分析散文的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其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同时通过自主选择一篇散文进行阅读和写读后感的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优秀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 并序》Word版含答案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知能目标: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毛泽东的一首诗,请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明确:最后一联,不要为沦落的身世感到过度的悲伤,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的生活。
究竟诗中是什么样的白居易,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琴声,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二、文学常识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平入仕以前(772—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
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
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
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2020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册
2020最新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三全册优质教学设计目录2020最新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三全册优质教学设计 (1)1、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3)2、祝福.教案 (16)3、老人与海.教案 (46)4、蜀道难.教案 (54)5、杜甫诗三首.教案 (59)秋兴八首(其一) (59)咏怀古迹(其三) (64)登高 (72)6、琵琶行并序.教案 (82)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教案 (86)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99)9、劝学.教案 (117)10、过秦论.教案 (125)11、师说.教案 (142)12、动物游戏之谜 (156)13、宇宙的边疆.教案 (162)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 (166)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174)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178)善待生命学习论证 (183)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188)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199)1、林黛玉进贾府·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在初读课文后即能抓住林黛玉的行踪;2、能抓住课文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3、多姿多彩的语言描写艺术。
[课时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初步熟悉课文,理清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1、有关中国的四大著名古典长篇幅小说:即《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
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
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弄错时展现了贾府与众不同“的豪华府北,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教案(12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必修四)教学设计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江志鹏1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在初读课文后即能抓住林黛玉的行踪;2、能抓住课文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3、多姿多彩的语言描写艺术。
【课时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初步熟悉课文,理清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1、有关中国的四大著名古典长篇幅小说:即《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
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
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弄错时展现了贾府与众不同“的豪华府北,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3、《红楼梦》人物众多,为了使用权我们了解众多的人物关系,我们印发了下表,供同学们参考。
宁府宁国公贾演——贾代化——堂舅父贾敬——堂表兄贾珍四表妹贾惜春荣府荣国公贾源——外祖父贾代善、外祖母史太君(即贾母)——大舅父贾赦、大舅母邢夫人——表兄贾链、表嫂王熙凤二姐贾迎春二舅父贾政、二舅母王夫人————————表兄贾珠表嫂李纨大表姐贾元春表兄贾宝玉三表妹贾探春母亲贾敏、父亲林如海——————————林黛玉4、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她父亲决定让到外祖母家去,于是引出了本文所讲的故事。
二、学习班小说,我们仍然要抓住小说的情节链。
让学生装在阅读课文之后,通过讨论,找到情节链。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的点拨:本文的情节链是——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的行踪:步步留心——进贾府大门——贾母的正房大院,见贾母——三个姐妹——不足之症——王熙凤来了——已经放了月钱、找缎子——去大舅父、大舅母处——去荣禧堂二舅父、二舅母处——王夫人说贾宝玉——路过王熙凤的住处——在贾母的后院正房用饭——林黛玉和贾宝玉相会——暂置碧纱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_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全集1.林黛玉进贾府一、教学目标: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点拨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2、简介作者(略)3、介绍《红楼梦》(见P99-103《红楼梦》导读)4、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略)5、背景介绍: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
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
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二)质疑讨论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结构:开端(初进荣府)——发展(拜见贾母及众人,初见凤姐,拜见两位舅父(未见),陪贾母晚餐)——高潮(宝黛会面)——结局(安排起居)(三)反馈矫正通读全文后思考:林黛玉的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她是从哪些方面看到、感受到与别家的不同呢?讨论后明确:贾府的“与别家不同”作者是通过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用她的视线来描写的。
首先,在贾府门前黛玉看到了宁、荣二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着“敕造”的匾额,门上有“华冠丽服”的仆役。
这既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了贾府与众不同的威严和显赫。
《琵琶行(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
《<琵琶行>之音乐艺术》教学设计《<琵琶行>之音乐艺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创作风格的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琵琶行》可谓是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同时,也通过音乐向我们演绎了一段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故事;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因此本节课致力于音乐语言的鉴赏,欣赏其中的音乐艺术。
二、教学设计思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并根据“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探究,迁移运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全面动起来,即“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脑思——动口议——动笔写”。
教学思路:通过“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自主思考,交流探究→赏乐仿写,应用提高”,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再到迁移运用的第二次飞跃,从而全面透彻的理解文本,并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体悟法:“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手感、乐感的形成离不开“观”和“操”的实践,语感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
吟诵、美读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其中的精彩片断,文章的精妙之处自然了然于心,语感能力从而得到加强。
2、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播放琵琶乐曲创设情境,播放配乐朗诵诗,导其入境。
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合,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3、比较阅读法:比较阅读法是有效的语文阅读方法之一。
它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1一、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D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使音节悦耳动听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①正面描摹: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老人与海
3、老人与海·教案一、知识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难点: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3.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海明威的成名作是 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
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过秦论【教学目标】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2人教版高中语文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选一生读课文注释。
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
高考导航: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成语,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
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__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媒介:多媒体、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提问】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提问】__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__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PPT展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1)“树叶”与“木叶”【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落叶”与“木叶”【提问】“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五段、第六段)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木叶——不仅强调了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朗读】第六段第一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第三句: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第五句: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过渡】由于“木叶”一词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所以古代诗人就特别钟爱“木叶”一词了,甚至推陈出新,在诗中运用“落木”一词。
比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起“木叶”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3)“木叶”与“落木”【朗读】第六段倒数三到六行“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三)下结论——“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朗读】最后一段(第七段)“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更正】课本的“一字千金”应改为“一字千里”。
【高考链接】把握常考成语的含义一字之差:原意是只相差一个字,用来比喻相差的很少。
相去无几:两者之间距离不远或者差别不大。
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千里:在某句话中,只有一个字的差别,表达出的意蕴却相差很大。
三、拓展延伸“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
下面就分析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
“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但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落花”的意思。
如: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
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
”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等等。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提问】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结论】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
二、“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
三、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过渡】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一个词往往能暗示出作者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态度,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些诗句能暗示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态度。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四、课堂活动林庚,字静希。
诗人、诗歌理论家。
毕业于清华大学,与季羡林等人并称清华园“四剑客”。
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1986年,年事已高的先生决意退出讲坛,为学生最后一次讲屈原和李白。
开讲那日,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
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却讲得激情飞扬,贯通古今,出神入化。
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神奇般地复活了。
这堂课下来,听者皆感慨:诗歌竟然可以讲到这个境界!是的,读诗可以获得心灵的抚慰,而写诗亦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初学写诗,可以从一些小片段写起,重在灵感与坚持。
下面,请同学们每人根据儿歌《春天在哪里》的格式,共同完成小诗《秋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过渡语】:老师根据木叶的形象也写了一首诗,与同学们分享。
配乐诗朗诵《听见叶落的声音》。
傍晚,天灰蒙蒙的,像个委屈的孩子,眼里噙满了泪水;秋夜,眼帘紧闭,在她微微的鼾声中,我听见,一片叶落的声音;清晨,窗子微合间,溜进一丝泥土的气息,我看见,一地斑斓;原来,银杏与红枫,相约在昨夜,悄悄和秋天见了个面。
五、课堂小结及板书《说“木叶”》一文从“木叶”出发,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以及丰富的诗句,诠释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深奥道理,让学生在体悟诗歌魅力的基础上,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说“木叶”》树叶——木叶...落叶——木叶暗示性木叶——落木六、课后作业1、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及情感特征。
2、阅读__《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积累写作素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2一.重点明示: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方面的能力。
分析评价就是对__语言、风格、构思、作者观点及艺术技巧等进行分析、比较、认识优劣。
分析评价的目的是借鉴吸收。
根据每篇课文的实际情况,可集中分析某一、两个方面,目的要明确。
二.能力要求与学习方法: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包含理解和鉴赏这两个层次。
理解,就是前面所讲的要读懂__的词义、句意、段意,乃至整篇__的意思。
鉴赏,指鉴别和哲学__的语文、写作方法、布局谋篇的表现力量,鉴别和哲学__的思想感情、主题的社会意义,并能对之作出恰当的评价。
即体现它写得怎样、内容和形式是完美统一,如何达到这种统一的,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鉴赏和评价__,可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况进行鉴赏__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不同的时代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乳可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动、个情感的变化,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
2.立足整体,鉴赏局部。
__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而各个局部又都是为整篇__服务的,不能脱离局部而鉴赏__,也不能脱离整体,鉴赏局部。
3.遵循文道统一原则,鉴赏表达技巧。
任何__,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
鉴赏__,不能割裂它的思想内容来鉴赏表现形式,要通过鉴赏艺术形式来体会思想威武不屈。
刘勰曾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足见内容和形式在鉴赏时的重要关系。
鉴赏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鉴赏__词句的表现力。
语言是__的外壳,作家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遣词造句。
因而培养从关系词句鉴赏入手,来体会__的魅力的能力十分重要。
(2)鉴赏__修辞的表现力。
(3)鉴赏__的写作方法的表现力。
(4)鉴赏__的布局谋篇。
4.正确评价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3《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__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