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输注技术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肠外营养液的配制管理规定

肠外营养液的配制管理规定

肠外营养液的配制管理规定为规范本院临床科室肠外营养液分散调配操作规程,根据《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操作规程》及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第2版),制定本规定。

一、全静脉营养又称肠外营养(PN),即从胃肠道外途径供给患者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其所用的营养液称为静脉营养液,即将机体所需的营养要素按一定的比例和速度,以静脉滴注方式,直接输入体内的注射剂。

它可为患者提供足够的热量及人体组织或组织修复所需的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使患者在不能进食或高代谢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增进自身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帮助机体渡过危险病程。

二、全静脉营养有单瓶串输与“全合一”营养输注两种给药方式。

鉴于“全合一”营养液有利于代谢、输入均匀、使用方便、可减少污染和避免单独输注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诸多优点,应积极推广“全合一”营养药物治疗方式。

三、“全合一”营养液的成分包括水、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维生素以及电解质和微量元素。

四、“全合一”营养液的混合配制应设立专用的配制室,配制过程应在100级层流洁净台上进行。

五、要在洁净、无菌的环境中,由经过无菌和“全合一”营养液调配技术培训和取得资格认证的药学或护理人员按照标准流程配制。

六、为了保证肠外营养混合液中各成分(尤其是脂肪乳剂中的乳糜微粒)的稳定性,避免配制过程中的污染,必须建立与遵循完善的配制规则与程序,包括处方规范化书写与核对,配制环境准备、配制药物准备、配制步骤等。

七、调配标准流程1、首先将不含磷酸盐的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加入到复方氨基酸中,充分混匀,以避免局部浓度过高。

2、将磷酸盐加入到葡萄糖溶液中,并充分振荡混匀。

3、关闭EVA(乙烯乙酸乙酰酯)或PVC(聚氯乙烯)静脉营养输液袋的所有输液管夹,然后分别将输液管连接到葡萄糖溶液和氨基酸溶液中,倒转这两种输液容器,悬挂在水平层流工作台的挂杆上,打开这两根输液管夹,待葡萄糖溶液和氨基酸溶液全部流入静脉营养输液袋后,关闭输液管夹。

肠外营养液输注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肠外营养液输注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肤有无红肿、脓性分泌物等
●告知患者/家属注意事项
●营养液的配制: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胰岛素配置在水溶性液体(葡萄糖
和氨基酸)中,再将脂溶性维生素配置在脂肪乳剂内,依次将水溶性液体、
脂溶性液体配置人3L袋内,并摇匀混合,排出袋内气体,用调节夹及无菌
纱布封闭人口;另外也有无需配置的3L营养液,使用时将袋中的封闭折痕
撕开,摇匀混合即可携带准备好的用物到患者床边
●再次查对配制好的营养液标签:床号、姓名、溶液成分、剂量、浓度、配制
日期、时间、配制者与查对者姓名
●输注前用生理盐水50~100ml冲管,然后连接营养袋,输入速度以不超过60
滴/min为宜,有条件着可使用输液泵,注意监测血糖,以维持在8.5mmol
/L为宜,24小时内输完
●输注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听取患者主诉,有无胸闷、心悸等不适
●注意观察置管处皮肤有无红肿,置管部位的薄膜有无潮湿或渗血
●整理床单位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整理用物、分类放置
●准确记录输注的时间、速度以及输注过程中患者的反应,必要时记录24小
时出人量
(2)评分标准
所在科室_________ 考生姓名_________ 考核老师_________ 考核成绩_________
●输注过程巾每4小时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一次,预防中心管道堵塞
●为防止胰岛素吸附聚集引起营养液比重失调及低血糖,输注过程中应定时摇
匀营养液
●输注结束后用生理盐水50~100ml冲管后再用肝素钠稀释液5ml冲管、正压
封管
●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营养液现配现用●严密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体温血压、心率、尿量、血糖、电解质
肠外营养液输注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护理专业实操:肠外营养操作流程

护理专业实操:肠外营养操作流程

护理专业实操:肠外营养操作流程肠外营养是一种通过直接将营养液注入患者的肠外部位来提供充分营养支持的方法。

该技术多用于无法经口摄取充足营养的病患,例如消化道手术后、严重烧伤或重症监护等情况。

为了确保肠外营养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护士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

本文将介绍肠外营养操作的具体步骤,以帮助护理专业人员正确实施。

第一步:准备操作环境在进行肠外营养操作之前,护士需要确保操作环境整洁、安全。

以下是准备操作环境的步骤:1. 洗手:护士应先彻底洗净双手,使用洗手液和流动的水,在洗手过程中应注意每个手指、手背、手腕和前臂的清洁。

2.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戴上口罩、帽子、手套和隔离衣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减少操作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风险。

3. 操作台准备:清洁操作台,并摆放好所需的操作器械和耗材,如输液器、胶管、注射器等。

第二步:检查肠外营养配制物肠外营养配制物的准备是肠外营养操作的重要环节,以下是相关步骤:1. 核对医嘱:在进行配制操作之前,护士需要核对医嘱,确保配制物的种类、浓度及用量准确无误。

2. 选择合适器械:根据医嘱要求,选择适当的输液器、胶管和注射器等器械,并进行必要的清洁消毒。

3. 配制药物:按照医嘱要求将所需药物溶解于适量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中,并在搅拌均匀后检查药液的透明度和颜色。

第三步:插入肠外营养管正确插入肠外营养管是确保患者接受肠外营养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操作肠外营养管的步骤:1. 与患者沟通:与患者沟通,告知操作步骤,让患者了解并配合整个过程。

2. 准备插入位点:选择合适的插入位点,通常是胸骨下侧,确保无明显动脉和静脉搏动。

3. 皮肤消毒:用适当消毒剂对插入位点进行消毒,以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4. 插入管道:将肠外营养管插入到选择的位点,并通过适当的方法确认插入位置正确。

第四步:连接输液器和管道连接输液器和肠外营养管是使营养液顺利输送到患者体内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连接输液器和管道的具体步骤:1. 准备输液器:将配制好的肠外营养液倒入输液器中,同时确保管道中无气泡。

肠外营养液配置流程

肠外营养液配置流程

肠外营养液配置流程
一、检查 3 升袋有效期、有无漏气等、然后拆去外包装,关闭所有管道夹,放于操作台右侧。

二、操作台内打开注射器放于 3 升袋同一区域。

三、检查并核对药品,将药品放于操作台中央。

四、消毒药品。

五、配置顺序:
1、将所有一价、二价、三价电解质、微量元素和水溶性维生素药物均加入 10%葡萄糖中。

2、将磷酸盐加入氨基酸中。

3、将脂溶性维生素加入脂肪乳中。

六、将含有附加成分的葡萄糖、氨基酸加入 3 升袋中,边输入边晃动。

七、将含有附加成分的脂肪乳加入 3 升袋中,并不断晃动,使之均匀混合。

八、排除空气,关闭进液口,盖上封帽。

九、签名。

十、将肠外营养液及空安瓶、空液体瓶送出配置间。

肠外营养的使用规范及流程

肠外营养的使用规范及流程

肠外营养的使用规范及流程1. 什么是肠外营养?肠外营养,又称为全胃肠外营养,是通过静脉途径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一种方法。

它适用于不能通过口腔摄取足够营养的病患,如消化道吸收障碍、肠道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等。

肠外营养的目标是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促进康复。

2. 肠外营养的适应症肠外营养适用于以下情况的患者:•无法通过口服或肠道摄取足够营养的病患•消化道功能障碍,如胃肠道瘘管、肠瘘等•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如肠道混合痔管、短肠综合征等•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疾病需要休息消化道的患者•术后手术后肠道功能不能恢复3. 肠外营养的使用规范使用肠外营养需要遵循以下规范:3.1 患者评估在开始使用肠外营养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营养需求、肠道功能等。

评估结果将决定肠外营养的方案和持续时间。

3.2 营养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合适的肠外营养方案,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供给量。

3.3 营养物质的选择选择适合患者的肠外营养配方,其中包括不同类型的氨基酸、脂肪乳剂、电解质等。

根据不同病情,可以选择不同的配方和组合。

3.4 肠外营养的管理肠外营养的管理包括营养物质的配制、输注的方法、输注速度等。

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营养指标。

3.5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使用肠外营养时可能出现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

需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处理。

4. 肠外营养的流程使用肠外营养的一般流程如下:1.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体重、身高、体重指数、胃肠功能、营养状态等。

2.肠外营养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肠外营养方案,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供给量。

3.营养物质的选择: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肠外营养配方。

4.营养物质的配制:严格按照肠外营养配方的要求配制液体,保持卫生和无菌操作。

5.输注方式和速度确定: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要,确定肠外营养的输注方式(如静脉持续输注、静脉推注等)和输注速度。

肠外营养混合调配操作规程

肠外营养混合调配操作规程

肠外营养混合调配操作规程一、概述肠外营养混合调配是指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或医嘱单,由审核人员审核通过并审核签字后,经摆药贴签核对后由专业混合调配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和医嘱要求在水平层流洁净台上进行混合调配的技术服务过程,混合调配人员需经过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对混合调配的质量负责。

二、法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主席令第31号)《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卫办医政发〔2010〕6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操作规程》(卫办医政发〔2010〕62 号附件)《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技术规范》(国家医院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2017.06)《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457—2008)《四川省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验收评价及检查评价标准》(试行)三、操作步骤(一)混合调配操作前准备1.在混合调配操作前 30 分钟,按操作规程开启洁净区空调净化系统、水平层流洁净台(生物安全柜)净化系统及紫外灯,并确认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操作间室温控制与18℃~26℃、湿度40%~65%、室内压差等其他符合规定,操作人员记录并签字。

2.工作人员应当先阅读交接班记录,对有关问题应当及时处理并记录。

准备混合调配用物,包括个人防护用物、操作用物及其他。

3.30分钟后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更衣洗手后,进行穿戴相关防护设备,进入洁净区调配间,首先用蘸有75%乙醇的无纺布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擦拭层流洁净台内部的各个部位。

然后检查营养输液袋、治疗巾、避光袋、消毒液、纱布棉签、医疗垃圾袋等其他物料的有效期并准备相关设施设备。

(二)摆药贴签1.将摆好药品的不锈钢托盘端至水平层流洁净台面上。

(三)混合调配前的核对1.混合调配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按输液标签和处方或医嘱单一一对应,核对科室、登记号、床号、姓名、年龄、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有效期等准确性和药品完好性,并再次检查用药合理性,确认无误后,按输液标签将药品有序摆放在不锈钢托盘中,方可进入混合调配操作程序。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引言一、肠内营养操作要点1.适应症肠内营养适用于能够经由胃肠道消化吸收的患者,但口服或摄入量不足以维持其营养需求的情况。

常见适应症包括食欲不振、消化道疾病、卧床休克、肠瘘等。

2.营养配方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营养配方。

常见的有多肽型、单氨基酸型、脂肪乳剂和碳水化合物溶液等。

在选择过程中需考虑患者的年龄、肠功能状况、营养需求等因素。

3.操作要点(1)建立肠内营养管道:选择合适的途径,常见的有鼻饲管、鼻肠吻合术、胃造口术等。

操作前要消毒皮肤,逐步用适合的管道置入。

(2)确定营养量与速度: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年龄、病情、营养状况等,确定合适的营养剂量与输注速度。

(3)监测与调整: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血生化指标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二、肠外营养操作要点1.适应症肠外营养适用于存在消化道功能障碍或器官重建手术后,无法通过肠道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

常见适应症包括严重胃肠功能衰竭、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

2.营养配方选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营养配方。

常见的有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剂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要,同时补充葡萄糖、胺基酸等。

3.操作要点(1)建立肠外营养途径:选择合适的途径,常见的有经静脉输注和经胃管直接灌流。

操作前要消毒皮肤,逐步用适合的管道置入。

(2)确定营养量与输注速度: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病情、营养状况等,确定合适的营养剂量与输注速度。

(3)监测与调整: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血生化指标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总结。

肠外营养液调配技术操作规范

肠外营养液调配技术操作规范

附件3.2肠外营养液调配技术操作规范为规范肠外营养液调配操作规程,确保肠外营养成品输液质量,保障患者合理用药,根据相关规章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制定本规范。

一、基本要求基本操作应按照附件3有关规定执行。

二、混合调配操作规程(一)调配操作前准备工作。

1.按《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技术操作规范》规定,启动调配操作间净化系统和水平层流工作台,并确认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个人防护用品:按照附件3有关规定执行。

3.其他物品:一次性静脉营养输液袋、挂钩、网套等。

4.按照操作规程洗手更衣,进入调配操作间,将摆放药品的药车推至水平层流洁净台附近指定位置。

(二)混合调配操作。

按附件3及以下规定操作。

1.调配前校对。

操作人员应按输液标签核对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有效期和药品包装完好性,检查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完好性,确认无误后,进行加药混合调配。

2.肠外营养液混合调配操作顺序。

(1)加入药品前,关闭一次性静脉营养输液袋所有输液管夹。

(2)将磷酸盐加入氨基酸或高浓度葡萄糖注射液中。

(3)将其他电解质、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注射液或氨基酸注射液内,注意不能与磷酸盐加入同一稀释液中,钙离子和镁离子也不能加入到同一稀释液中。

(4)用脂溶性维生素溶解水溶性维生素后,加入脂肪乳剂中。

如果处方中不含脂肪乳,可将水溶性维生素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中溶解。

复合维生素,可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脂肪乳注射液中。

(5)药品加入一次性静脉营养输液袋顺序。

先加入氨基酸或含磷酸盐氨基酸注射液,再加入除脂肪乳注射液之外的其他液体。

加入药液时要不断缓慢按压输液袋,使充分混匀。

待上述注射液全部注入静脉营养输液袋后,及时关闭相应两路输液管夹,防止空气进入或液体流出。

检查一次性静脉营养输液袋内有无浑浊、变色、异物以及沉淀物生成。

(6)最后注入脂肪乳注射液,边加边缓慢轻压袋体,待脂肪乳注射液全部注入一次性静脉营养输液袋后,及时关闭输液管夹,防止空气进入或液体流出。

肠外营养液输注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肠外营养液输注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肤有无红肿、脓性分泌物等
●告知患者/家属注意事项
●营养液的配制: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胰岛素配置在水溶性液体(葡萄糖
和氨基酸)中,再将脂溶性维生素配置在脂肪乳剂内,依次将水溶性液体、
脂溶性液体配置人3L袋内,并摇匀混合,排出袋内气体,用调节夹及无菌
纱布封闭人口;另外也有无需配置的3L营养液,使用时将袋中的封闭折痕
各-3
接营养液
18
输注前后未冲管
未调节速度或调节错误
未注意无菌操作
各-4
各-3
-4
观察巡视
10
未定时摇匀营养液
未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主诉
未观察置管处皮肤
-4
-3
-3
整理
8
未整理床单位
未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未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洗手不认真、程序错误
未记录
-1
-2
-2
-3
整体评价
态度
沟通
4
态度不认真
沟通技巧欠佳
项 目
标准分值
扣分内容
扣分
得分




操作者
5
着装不规范
未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洗手不认真、程序错误
-3
-2
查对
6
未查对医嘱、患者
各-3
评估
6
评估少一项
未解释告知
各-2
-2
用物
6
少一件
放置乱
各-2
-2
操作步骤
营养液
配制
20
配置顺序错误
未摇匀混合、排尽空气
未注意无菌操作
各-4
各-4
-4
查对
6
未查对患者、营养液标签

肠外肠内营养操作规范

肠外肠内营养操作规范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操作规范(2006 版)第一部分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方法第二部分肠外营养支持规范第三部分肠外营养液输注途径操作规范第四部分肠内营养输注泵操作规范Ⅲ.肠外肠内营养操作”规范”(2006 版)第一部分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方法一、营养风险筛查概念:由医务人员实施的快速、简便方法,决定是否需要制订营养计划。

营养风险筛查需要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2002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根据1990年以来中国13项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得出中国人BMI正常值(18.5 ≤ BMI <24)。

用于筛查的4个问题是:(1)原发疾病对营养状态影响的严重程度。

(2)近期内3-1个月体重的变化。

(3)近一周饮食摄入量的变化。

(4)体质指数(身高、体重)。

通过床旁问诊和简便人体测量即可评定。

同时将年龄做为营养风险因素之一,70岁以上判定营养风险程度为1分。

二.营养风险筛查方法第一步:首次营养筛查是:如果以上任一问题回答“是”,则直接进入第二步营养监测。

否:如果所有的问题回答“否”,应每周重复调查1次。

比如患者计划接受腹部大手术治疗,可以进行预防性的营养支持计划,能够减少发生营养风险。

第二步:第二次营养筛查(执笔:蒋朱明,陈伟,江华,陶晔璇)第二部分肠外营养支持规范一.适应证参见《指南适应证》相关部分。

二.禁忌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终末期肝肾功能衰竭。

●胃肠道功能正常且可接受足量的肠内营养者。

三.支持途径(一)周围静脉由四肢或头皮等浅表静脉输入的方法,适合短期(10~14天)应用。

优点: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轻;缺点:不能耐受高渗液体输注,长期应用会引起静脉炎。

(二)中心静脉1.经周围静脉进入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适合长期(>2周)应用。

优点:具有留置时间长,减少穿刺次数的优点,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肠外营养输注技术操作规程

肠外营养输注技术操作规程

肠外营养输注技术操作规程肠外营养输注技术操作规程(经中心静脉)一、操作目的通过静脉途径输注各种营养素,补充和维持患者的营养。

二、评估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合作程度、营养状况。

2、评估输液通路情况、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情况。

三、用物准备治疗盘、碘伏、棉签、生理盐水、输液器、营养液、输液泵、弯盘。

四、操作要点1、核对,评估患者营养需要、意识状态以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中心静脉通道情况,导管有否裂损、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牢固,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等。

观察导管的外露刻度并做好记录。

3、告知患者及家属进行肠外营养的目的,指导其配合方法。

4、核对营养液处方,按要求备好,检查营养液的质量。

5、消毒中心静脉导管,用心理盐水50~100ml冲管。

6、备好输液泵,连接营养液,按要求调节泵速,营养液应该24小时内输注完毕。

7、输注完毕,用生理盐水50~100ml冲管再用肝素钠稀释液10ml进行脉冲式正压封管。

8、输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尿量、血糖、电解质等,及时发现有无相关不适症状:恶心、出汗、胸闷、寒战、高热等。

同时警惕高渗性非酮性昏迷。

9、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记录输注的开始时间、速度、结束时间以及输注过程中患者的反应。

10、给予相关知识宣教。

五、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及家属输注的速度不要自行调节,以免引起不适。

2、告知患者输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如有不适请及时通知护士。

3、告知患者及家属在输注的过程中,患者翻身、活动时应妥善保护管路和保持穿刺点局部清洁干燥。

4、告知患者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疼痛、发痒等情况出现,应及时通知护士。

六、注意事项1、营养液一般应在24小时内输注完毕,如有特殊情况输注不完,应在冰箱内冷藏,下次输注前在室温下复温后再输注,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

2、等渗或稍高渗性溶液可从周围静脉输注,高渗性溶液须经中心静脉输注,并明确标识。

3、输注速度的调节以葡萄糖不超过5mg/(kg.min)为宜或动态监测血糖水平维持在8.5mmol/l。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肠外营养液调配操作规程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肠外营养液调配操作规程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肠外营养液调配操作规程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肠外营养液调配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肠外营养液调配操作标准操作规程,保证肠外营养液调配操作的正确性。

2.范围: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3.责任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调配操作人员。

4.程序:
4.1调配前准备
4.1调配前将所有物品准备齐全,避免多次走动而增加污染机会。

4.1.2用75%乙醇擦拭层流台表面及输液瓶。

4.1.3严格检查静脉营养输液袋的有效期,外包装、输液袋、输液管道是否密闭、有无破损。

4.1.4准备完成后操作人员穿上隔离衣,戴上无菌手套、口罩、帽子,开始配置。

4.2调配顺序
4.2.1将不含磷酸盐的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加入氨基酸溶液中,并充分混匀,避免局部浓度过高。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引言:营养支持是重症患者管理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肠内及肠外营养是常用的方法。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口服或鼻饲管、胃管、肠造瘘管等途径,将营养物质直接输入肠道,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成分。

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将营养物质输入血液,供给患者全身所需的营养。

一、适应证:1.肠内营养的适应证包括口服困难、吞咽困难、胃肠道功能障碍、胃肠瘘口、肠损伤等病情。

2.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包括胃肠道完全性功能失调、吸收不良、重大手术后等病情。

二、操作步骤:1.肠内营养操作步骤:(1)选择适当的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营养需求等进行选择。

(2)准备好营养配方,按照医嘱进行浓度调整和温度调节。

(3)选择合适的营养导管,根据口腔、食管、胃、肠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导管。

(4)准备好导管,插入导管到合适的位置,固定好导管。

(5)将营养配方逐渐注入导管,注意调整注入速度和容量。

(6)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反应,及时调整营养配方和操作方式。

2.肠外营养操作步骤:(1)选择适当的肠外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营养需求等进行选择。

(2)准备好肠外营养配方,按照医嘱进行浓度调整和温度调节。

(3)选择合适的静脉途径,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适宜的途径。

(4)准备好静脉输液装置,将肠外营养配方连接到输液装置。

(5)将输液装置连接到静脉途径,按照医嘱调整输液速度。

(6)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肠外营养的耐受性反应,及时调整营养配方和操作方式。

三、操作注意事项:1.营养物质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营养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配方。

2.操作前应仔细检查导管或途径的通畅性和完整性,并消毒操作区域,避免感染的发生。

3.操作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温度应适中,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免对肠道或血管造成不良刺激。

4.营养物质的注入速度要缓慢逐渐增加,避免急性肠道反应的发生。

5.患者在接受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以调整营养配方和操作方式。

肠外营养药物配置管理规定与操作规程

肠外营养药物配置管理规定与操作规程
有多种因素可能使脂肪乳的油滴相互融合,粒径增大,继而析出肉眼可见的 黄色油滴,发生明显的两相分离)。
已打开的单瓶营养液未使用完毕,应弃去。如:脂肪乳,氨基酸。 为减少光敏感性维生素的降解,在储存和输注过程中,要注意避光。 有条件的话,选用多层的营养袋。 为最大程度的减少维生素C及其他还原性维生素的氧化反应,在配制完成以
后,要排尽营养袋中残存的空气。 在加入脂肪乳之前要仔细观察营养液中是否已产生沉淀或浑浊现象。 已破乳的肠外营养液严禁使用(即将脂肪乳加入到肠外营养混合液中以后,
保存
应避光、冷藏保存。 无脂肪乳剂、含水溶性维生素的全营养混合液尤应注意避光。 配置完毕但暂时不输注的全营养混合液应放置于冰箱4 ~ 7℃内环 境中,准备输注前1 ~ 2小时从冰箱中取出,置于常温下预热。 建议现配现用,配置完的全营养混合液最好在24小时内输注完毕 。
配制要求
肠外营养液的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配制操作应在B级(Is05级)环境中, 100级洁净工作台上进行,静脉用药调配室温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 35%~75%,保持一定量新风。
2. 将磷酸盐加入到葡萄糖溶液中,并充分振荡混匀。 3. 关闭EVA(乙烯乙酸乙酰酯)或PVC(聚氯乙烯)静脉营养输液袋的所
有输液管夹,然后分别将输液管连接到葡萄糖溶液和氨基酸溶液中, 倒转这两种输液容器,悬挂在水平层流工作台的挂杆上,打开这两根 输液管夹,待葡萄糖溶液和氨基酸溶液全部流入静脉营养输液袋后, 关闭输液管夹。 4. 翻转静脉营养输液袋,使这两种溶液充分混匀。 5. 将脂溶性的维生素加入脂肪乳中,混匀;水溶性维生素也可用脂溶性 维生素溶解后加入脂肪乳剂。
“全合一”营养液(TNA)操作规程
6. 连接第三根输液管到含有维生素的脂肪乳溶液中,打开输液管夹,使 脂肪乳全部流入静脉营养输液袋后,关闭输液管夹。

病区肠外营养分散配制标准操作规程

病区肠外营养分散配制标准操作规程

病区肠外营养分散配制标准操作规程病区肠外营养是指将营养物质通过静脉输注方式输入患者体内,以补充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或肠道功能丧失等因素所导致的营养不良。

肠外营养的配制是指将各类营养物质按一定的比例和剂量混合,并通过特定的配制设备进行混合、过滤等处理的过程。

为了确保肠外营养的安全有效,病区在肠外营养的配制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操作规程。

一、准备工作1.配置营养物质的场所应保持清洁整齐,并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

2.配置前应将配制设备清洗消毒,并确保无残留药物和营养物质。

3.配置设备包括:注射器、输液器、药物泵、输液管、静脉采血针等。

二、选择适宜的配制方法1.肠外营养可以采用全量营养法、部分营养法或轮流输注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2.全量营养法是指将所有所需营养物质混合后一次性输注,适用于肠道功能完全丧失的患者。

3.部分营养法是指将部分营养物质与液体分离,逐步输注入体内,适用于肠道功能部分丧失的患者。

4.轮流输注法是指将多种营养物质分别配制并按一定时间间隔轮流输注,适用于不同营养物质需要的患者。

三、配制操作步骤1.洗手,佩戴无菌手套,并将配制设备放到无菌操作台上。

2.检查配制设备是否完整,无损坏和污染。

3.打开营养物质包装,将营养物质倒入注射器或输液器中,按照配方的剂量要求确定使用的药物和营养物质。

4.通过适当的方法混合不同的营养物质,确保其均匀混合。

5.检查混合液的外观、颜色、气味等,确保没有异常。

6.定期进行pH值测试,确保满足要求。

7.特殊药物或营养物质需经过过滤器过滤后输注,通过特殊的输液管和静脉采血针进行操作。

8.将配制好的肠外营养物质输液器与输液管连接,通过药物泵或手动控制输液滴速进行输注。

9.在完成配制后,清洗消毒操作台和配制设备,并做好记录。

四、注意事项1.配制营养物质的过程中应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

2.配制过程中应注意使用正确的计量工具和剂量。

3.配置液体的温度不应过高或过低,应在合适的范围内,以避免对患者的伤害。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肠外营养液混合调配操作规程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肠外营养液混合调配操作规程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肠外营养液混合调配操作规程I目的规范肠外营养混合调配流程,保障输液质量。

II范围适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肠外营养液混合调配。

IlI规程一、混合调配前准备见"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人员更衣操作规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水平层流洁净台操作规程”。

二、混合调配(一)辅助人员检查混合调配用物料,除常规有效期、包装密封性、有无潮湿外,还应检查一次性静脉营养输液袋有无裂纹,输液管夹、截流夹性能等是否完好;(二)辅助人员仔细核对输液标签患者年龄、药品名称、规格、用量、用药时间、用药频次等以及药品有效期和完好性,并再次检查药物之间配伍的合理性及用药剂量是否合理,确认无误后按输液标签将药品有序摆放(药品在上,溶媒在下)在水平层流洁净台上,并进行消毒;(三)混合调配人员根据调配任务及药品特点选用适宜的一次性注射器,从开口处撕开,旋转针头连接注射器,固定针头,确保针尖斜面与注射器刻度处于相反方向,拉动针栓检查有无漏气。

混合调配中随时固定针栓,防针栓脱落。

微量元素、水溶性维生素、脂溶维生素、磷酸盐溶液及其他电解质溶液的注射器应分别独立使用并做好相应标识:1.50ml注射器用于混合调配电解质;2.20ml注射器用于混合调配微量元素、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磷酸盐溶液;3.IOml注射器用于混合调配25%硫酸镁;4.Iml注射器用于混合调配胰岛素。

(四)混合调配操作前、中、后均应当核对输液标签患者和药品的基本信息的准确性、完好性;严格执行调配操作规程与无菌操作规范,按流程逐一抽吸药品,药液务必抽吸干净、残留液符合规定。

按混合调配顺序进行调配:1•将磷酸盐、微量元素分别加入氨基酸溶液中,充分混匀,以避免局部浓度过高;2•将电解质及胰岛素分别加入葡萄糖或糖盐溶液中,充分混匀;3•用脂溶性维生素溶解水溶性维生素后加入脂肪乳中,充分混匀;4.灌装前关闭三升袋所有输液管夹;5.灌装时先灌装葡萄糖或糖盐溶液和氨基酸溶液,将氨基酸溶液套入网套,分别连接三升袋两路管路并倒转这两种溶液,悬挂在水平层流洁净台的挂杆上,打开输液管夹,缓慢按压,充分混匀,待葡萄糖或糖盐溶液和氨基酸溶液全部流入到三升袋后,及时关闭相应输液管夹,防止进入过多空气;6•最后灌入脂肪乳,先套入网套,连接三升袋第三根管路并倒转脂肪乳溶液,悬挂在水平层流洁净台的挂杆上,打开输液管夹,缓慢按压,充分混匀,待脂肪乳全部流入到三升袋后,及时关闭相应输液管夹,防止进入过多空气;7.拆除输液管,使三升袋口向上,将袋中多余空气排出后关闭截流夹,再将输液管口套上无菌帽;8.挤压三升袋,观察是否有液体渗出,如有渗出则应报损并重新调配。

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流程

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流程

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流程一、患者评估1.病因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因,确定是否需要肠外营养支持。

2.疾病评估:评估患者的疾病状况、器官功能和合并症等,以确定是否适合接受肠外营养支持。

3.营养评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能量需求和营养摄入途径等,以确定肠外营养的具体配方。

二、配伍输注1.营养配方准备: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配制适合的肠外营养配方。

常见的肠外营养配方包括标准配方、特殊配方和个体化配方等。

2.输注途径选择:根据患者的静脉通路和输液泵等条件,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

常见的输注途径有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导管。

3.输注速度调整: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和器官功能,逐渐增加肠外营养的输注速度,以达到患者的营养需求。

三、监测和调整1.治疗效果监测:定期检测患者的相关指标,如体重、血液生化指标、营养素浓度等,评估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

2.营养代谢监测:监测和调整患者的能量摄入、营养摄入比例和营养素限制等,以满足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3.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监测患者的并发症,如感染、静脉血栓等,及时处理并纠正。

4.肠功能恢复评估:定期评估患者的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减少肠外营养的输注,过渡至肠道摄入。

四、肠外营养终止1.目标达成:当患者的肠功能恢复到能够通过肠道摄入足够营养的程度时,可停止肠外营养的输注。

2.缓慢过渡:逐渐减少肠外营养的输注速度,过渡至肠道摄入,以避免肠道反应和营养不良。

3.跟踪随访和调整:停止肠外营养后,定期随访患者,并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整和管理。

综上所述,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流程包括患者评估、配伍输注、监测和调整以及终止等多个环节。

通过科学的流程管理,可以有效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不同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和细节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管理和调整。

静脉药物配制中心全胃肠外营养液配制操作规程

静脉药物配制中心全胃肠外营养液配制操作规程

静脉药物配制中心全胃肠外营养液配制操作规程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是将机体所需的营养素按一定的比例和速度以静脉滴注方式直接输入体内的注射剂。

它能供给病人足够的能量,合成人体或修复组织所必需的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使病人在不能进食或高代谢的情况下,仍可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增进自身免疫能力,促进伤口愈合,帮助机体度过危险的病程。

同时,它是微生物的良好营养剂,其混合配制须按一定的规程,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要求。

如在一般环境中配制全静脉营养液则极易遭到污染,输入人体后将引起感染,后果严重。

因此,TPN的配制要遵守以下操作规程。

(1)配制全营养液必须在合格的层流工作台上进行。

(2)从排药者处接收已排好的静脉输液药品,核对标签内容与篮子内的药品是否相符。

(3)检查一次性静脉营养输液袋包装是否密封完整和有效期,合格才能使用。

(4)首先将不含磷酸盐的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加入复方氨基酸中,充分混匀,以避免局部浓度过高。

(5)将磷酸盐加入葡萄糖溶液中,并充分振荡混匀。

(6)关闭静脉营养输液袋的所有输液管夹,然后分别将输液管连接到葡萄糖溶液和氨基酸溶液中,倒转这两种输液容器,悬挂在水平层流工作台的挂杆上,打开两根输液管夹,待葡萄糖和氨基酸溶液全部流入静脉营养输液袋中后,关闭输液管夹。

(7)翻转静脉营养输液袋,使这两种溶液充分混匀。

(8)将水溶性的维生素溶解到脂溶性的维生素中,充分混匀后加入脂肪乳中混匀。

(9)连接第三根输液管到含有维生素的脂肪乳液中,打开输液营养管夹,待脂肪乳全部流入静脉营养输液袋中后,关闭输液管夹。

(10)轻轻摇动静脉营养袋,使内容物充分溶解后,将静脉营养输液袋口朝上竖起,打开其中一路输液管夹,待袋子中多余的空气排出后关闭输液管夹。

(11)用密封管夹关闭静脉营养输液袋口,拆开输液管,用备用的塑料帽关闭静脉营养输液袋袋口。

(12)挤压静脉营养输液袋,观察是否有液体渗出,如有则丢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外营养输注技术操作规程
肠外营养输注技术操作规程(经中心静脉)
一、操作目的
通过静脉途径输注各种营养素,补充和维持患者的营养。

二、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合作程度、营养状况。

2、评估输液通路情况、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情况。

三、用物准备
治疗盘、碘伏、棉签、生理盐水、输液器、营养液、输液泵、弯盘。

四、操作要点
1、核对,评估患者营养需要、意识状态以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中心静脉通道情况,导管有否裂损、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牢固,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等。

观察导管的外露刻度并做好记录。

3、告知患者及家属进行肠外营养的目的,指导其配合方法。

4、核对营养液处方,按要求备好,检查营养液的质量。

5、消毒中心静脉导管,用心理盐水50~100ml冲管。

6、备好输液泵,连接营养液,按要求调节泵速,营养液应该24小时内输注完毕。

7、输注完毕,用生理盐水50~100ml冲管再用肝素钠稀释液10ml进行脉冲式正压封管。

8、输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尿量、血糖、电解质等,及时发现有无相关不适症状:恶心、出汗、胸闷、寒战、高热等。

同时警惕高渗性非酮性昏迷。

9、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记录输注的开始时间、速度、结束时间以及输注过程中患者的反应。

10、给予相关知识宣教。

五、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输注的速度不要自行调节,以免引起不适。

2、告知患者输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如有不适请及时通知护士。

3、告知患者及家属在输注的过程中,患者翻身、活动时应妥善保护管路和保持穿刺点局部清洁干燥。

4、告知患者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疼痛、发痒等情况出现,应及时通知护士。

六、注意事项
1、营养液一般应在24小时内输注完毕,如有特殊情况输注不完,应在冰箱内冷藏,下次输注前在室温下复温后再输注,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

2、等渗或稍高渗性溶液可从周围静脉输注,高渗性溶液须经中心静脉输注,并明确标识。

3、输注速度的调节以葡萄糖不超过5mg/(kg.min)为宜或动态监测血糖水平维持在8.5mmol/l。

4、输注营养液应专用通路,并单独使用,不可用于输血及采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