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海陆的变迁。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2.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讨论。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教材分析《2.2 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认识和地图的阅读能力已初步形成。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具体实例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和提升他们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掌握地理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将认识到地理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3.地理坐标系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地图和实例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地图材料:准备世界地图、大洲和大洋分布图,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问题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如海平面上升、陆地沉降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和图片,呈现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向学生介绍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位置和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分界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地图材料,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系的使用方法。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在高山上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呢?从而引出海陆变迁的话题。
2. 讲授新课海陆变迁的原因讲述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例,如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荷兰的围海造陆等,让学生加深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
大陆漂移学说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讲解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地球上的陆地在远古时代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逐渐分离漂移。
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出一些证据支持大陆漂移学说,如大陆轮廓的吻合性等。
板块构造学说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展示六大板块分布图,介绍板块的名称和位置。
分析板块运动的两种形式:张裂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并举例说明它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如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等。
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展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和六大板块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讲解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世界著名山系多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
3.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可以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内容要点说明【沧海桑田】教材图3.20以荷兰围海造陆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
教材之所以举荷兰的例子,是因为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荷兰有围海造陆的传统。
荷兰著名的围海造陆工程包括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
教材图3.20以须德海工程展开,该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防治洪水,同时通过围海造陆将部分海域改造成圩田,增加耕地面积。
但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并且人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教材图3.21反映了当时争议双方对地球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即地球“活动论”和“固定论”的基本观点。
2.教材图3.22左图反映了南美洲和非洲形状相互吻合,但是据此能说明它们原来是一块大陆吗?这是抛给学生的第一个问题。
右图是“破损的书页”图,既有比喻的意思,更有提醒学生追求细节、寻找进一步证据的意图。
此图体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3.本节教材的“思与学”栏目,通过设问引出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
这个“思与学”栏目中提出的几个问题,不仅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还蕴含着丰富的非智力因素教育,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的教育,以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4.“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大陆漂移说,还让学生能够运用该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该“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两方面的资料。
教材图3.24为学生提供了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及古老地层在两块大陆上的位置,学生可以据此推测这两块大陆原来可能是一块大陆,后来分离了;教材图3.25为学生提供了大西洋两岸中龙化石的分布。
中龙是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溪流和水潭中,无法横渡大洋,而中龙化石分布在大西洋两岸,说明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曾经可能是连接在一起的。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篇1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XX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1.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1.地壳运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连线: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过渡: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认识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了解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3.知道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如地图、地球仪等,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现象。
-回顾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梳理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全班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氛围。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地理知识。
2.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讲解地壳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分析火山、地震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与海陆变迁的关联。
3.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明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规划、交通、旅游业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4.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我国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想象存在困难;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地理学科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海陆变迁》这一章节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运动等基础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海陆变迁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解决学习难题。
2.教学策略:
(1)针对重点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针对难点内容,运用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语言,降低学习难度。
(3)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观点,提高课堂氛围。
3.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及世界各地著名的海陆变迁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4)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合作学习等,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2.研究性学习:分组进行海陆变迁主题的研究,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深入了解其发生原因、过程及影响,撰写研究报告。
3.课后习题:完成课本后的习题,巩固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地理手抄报:以“海陆变迁”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影响及实例等,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案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和案例,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案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海陆变迁的现象?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表和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较浅。
通过观察身边的环境变化,学生能初步感受到海陆变迁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实例,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地理环境的变化,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实例,海陆变迁的原因;2.教学难点: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海陆变迁实例、图片、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海陆变迁的实例资料;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它们是否会发生变化?2.呈现(10分钟)呈现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台湾海峡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例,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其他实例,如:地中海的变迁、孟加拉国的形成等。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道填空题,检测学生对海陆变迁原因的掌握程度。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1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例来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海陆变迁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的问题。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人类活动等。
同时,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原因,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答。
例如,给出一些地理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属于海陆变迁的哪一种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挑战。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提醒学生注意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篇一: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模型演示、案例分析、模型制作、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各大洲板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课件展示:题目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
课件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图问题:1.请你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到黑板上指出)2.《西游记》中“东海龙宫”中的“东海”是某个大洋的边缘部分,那这个大洋是哪个?导入: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东海的传说,大家请看大屏幕。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板书):(一)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有没有可能?课件展示:东海的古河流遗迹这个图片说明什么问题?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上面两个例证说明,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二、新授(板书):(二)大陆漂移假说提问: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
课件展示: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提问: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小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章 第3节《海陆的变迁》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海海底的古河道和古森林遗迹、荷兰的围海造陆探究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一)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1.把非洲东部和南美洲西部轮廓拼接起来思与学: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二)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动画演示:观察大陆漂移过程,关注大西洋面积的变化(三)解释地理现象请你运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对图示地理现象作出合理解释探究三:板块的运动(一)六大板块及运动1.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找出六大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陆地组成。
动手操作:轮廓吻合对此,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启示:大胆猜想→搜集资料+实地考察读图观察: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学以致用:动物分布相似:大西洋两岸都发现了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类动物化石,而其他地区未曾发现。
古老地层相似:这好比撕破了的一张报纸,拼合以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
读图分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都位于印度洋板块。
2.板块运动观察板块内部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的运动状况。
(二)火山、地震带分析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相关性,并找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实例:日本地震和土耳其地震提示:我国位于两个火山地震带交汇处,多火山、地震生活常识:地震来了,该如何自救(三)解释地理现象观察板块交界处的两种地壳运动,分析相关地理现象。
联系实际: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阿尔卑斯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结合所学内容,预测喜马拉雅山脉、地中海和红海的未来。
七(上)海陆变迁教案(公开课)
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 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实例认识海陆变迁现象。
4.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
难点: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进行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思考。
2. 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
3. 分析实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如台湾海峡的海底隧道、黄河三角洲的演变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身边的海陆变迁实例,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悟。
5.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可进行评价和补充。
6. 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提醒学生关注环保。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加深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适当调整,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海陆变迁的地球科学原理,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2. 活动设计:a. 利用地球科学原理图解,向学生解释板块构造理论及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研究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模型演示、案例分析、模型制作、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各大洲板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课件展示:题目上课之前我首先要考考大家。
课件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图问题:1.请你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到黑板上指出)2.《西游记》中“东海龙宫”中的“东海”是某个大洋的边缘部分,那这个大洋是哪个?导入:大家有没有想过辽阔的东海有一天会变成陆地呢?我这里有一个关于东海的传说,大家请看大屏幕。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板书):(一)沧海桑田大海变成XXX有没有可能?课件展示:东海的古河流遗迹这个图片说明什么问题?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陆地生物化石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上面两个例证说明,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二、新授(板书):(二)大陆漂移假说提问: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陆地变成陆地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为陆地是由地壳的变动引起的。
课件展示: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提问: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小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提问:除了这两个主要原因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课件展示:荷兰的围海大坝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全国有四分之一的陆地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而且过去的一百年里荷兰的陆地国土一直在扩大,这是为什么?也就是说人类活动也可以引起小范围的海陆变化。
谁能再举出人类活动引起海陆变化的例子来?当然人类活动造成的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并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守自然纪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谁还能举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证来?我这里还有一些资料(大屏幕显示)。
课件展示:科学家考察,在我国的太行山麓,许多的螺、蚌壳的化石沿水平偏向排列着。
地质工作者研讨认为:台湾海峡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
2亿多年以前为陆地,在距今约4000万年左右,第一次上升为陆地,以后,海峡地域的地壳时升时降。
这两种力相互感化,共同构成的绰约多姿的地表形态。
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周围就可能发现很多这两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20世纪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人,他非常善于观察,他叫XXX,德国人。
课件展示:XXX头像大家谁知道XXX的故事,给大家讲一下。
对学生讲的故事给给予评价。
课件展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当XXX有了这个偶然的发现之后,就多方面的考证。
大家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观察这幅图,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
这幅图中海牛和鸵鸟的分布有什么特点?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出现在这种情况?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你如果是XXX,你会联想到什么?在他有了这个发现的两年后,XXX就提出了“震惊世界”的大陆漂移假说。
根据此图说一下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叙述给予评判。
与同桌说一下大陆漂移假说。
大家在观察这幅图的过程中在两亿年前有没有大西洋?它又会怎样变化?通过大陆漂移假说的研究,你有什么启示?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先人并没有停止过探索,在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讨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因而进一步提出了板块运动理论。
板块运动理论首要有三个方面。
(板书):(三)板块运动理论1.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组看图讨论:1)全球共分成哪六大板块?2)这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基本上全部是海洋?3)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板块?4)结合地势图,说一说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判。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大家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向有什么特点?提示:它们的运动方向主要有两组它们有的做的是相对的挤压运动,有的做的是相背的张裂运动。
课件展示:东非大裂谷大家观察一下红海的位置。
你推断一下,几千万年后,红海可能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课件展示:红海的成因图。
首先是大陆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大陆解体──新海洋出现──新大洋形成,这么说板块发生张裂运动的结果会形成什么呢?课件展示:东非大裂谷大家来看,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
板块运动另有一种方式,就是相对的挤压运动。
课件展示: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大家预测一下,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大家手中都有一张白纸,好,大家用手摁住纸的两端,向中间推,会出现什么结果?两大板块挤压会使陆地消失,如果继续向一起挤压,会出现什么成效?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陆地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我这里有一个关于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动画示意,谁能用板块运动理论配上旁白?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对学生的旁白做出评价。
板块运动用它巨大的威力在地球上塑造了众多的山脉,其中最著名的有两条山系。
课件展示:世界两大山系空白图请在地图上找到这两大山系。
指名说出世界两大山系的名称课件展示:两大山系图和板块示意图问题:小组讨论两大山系由哪些板块挤压构成?板块互相挤压的成效会怎么样?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因而在板块和板块交界地带多什么现象?大家观察一下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和板块示意图课件展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和板块示意图小组讨论:当今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指名同学到大屏幕上指一下,它们分别位于哪些板块交界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晓得了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的,首要原因有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首要原因,另外另有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海陆变化。
内力感化和外力感化塑造了绰约多姿的地表形态。
善于窥察的XXX提出了伟大的大陆漂移假说,首要内容是:(指名说出)。
先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板块运动理论。
首要有三个方面:①全球共分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竭运动的,运动的体式格局首要有相对的张裂运动和相对的挤压运动,张裂运动会构成裂谷和陆地,而挤压运动则会使陆地消失,隆起山脉,构成海沟和岛链弧等;③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边缘比较活跃。
火山地动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课件展示:反馈练1.海陆变迁的主要可以引起海陆的变迁,如填海造陆。
2.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3.请你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4.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5.据专家测量,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长高,请你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内容就这么多,到现在大家能不能谈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件展示:七嘴八舌话收获。
谈谈你收获了哪些知识,或谈谈你学到了哪些方法,或谈谈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体验。
三、练1.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大西洋板块D.北冰洋板块2.按照板块构造理论,将来地中海面积应该是()。
A.扩大B.缩小C.不变D.有时扩大,有时缩小3.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4.下列地域中,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动和火山喷发的是()。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C.日本B.板块内部D.中国5.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亚洲国家有( )。
A.日本B.俄罗斯C.美国D.加拿大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
A.地球的岩石图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四、总结同学们掌握得很不错,通过这一节课的研究,我们队地球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课后给大家留个题目,请你收集海陆变迁的实证,越多越好。
大家在这节课上表现得非常棒,希望今后大家能更加积极活跃。
争取更大的进步。
五、作业课后思考:据专家测量,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长高,请你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6、板书(一)沧海桑田地壳的变动原因海平面的升人类活动(二)大陆漂移假说1.德国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