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word配套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word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概说1、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律诗)而言。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比较如下:2、得名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3、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4、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农民起义、外戚宦官专权经济:破坏严重、两极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佛教传入5、篇目《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思想内容表现及时建功立业的壮志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表现追求幻灭后心灵的迷惘与痛苦青青陵上柏表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揭露社会黑暗驱车上东门、明月何皎皎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7、艺术特色所抒之情,质朴自然,毫不雕饰,情感真切动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擅长借助写景来衬托和抒发感情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明月何皎皎》语言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诵读1、齐读2、听读3、自读庭中有奇树珍贵huā繁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赠从弟(其二)》《梁甫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结合注释和诗下助读材料读懂诗意2.调动联想和想象,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再现诗境。
3.品读两首诗的“风雨”,品出两位文人的“风骨”。
教学重点:调动联想和想象,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再现诗境。
教学难点:品析两首诗的“风雨”,品出“风骨”。
一、诵读欣赏。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助读材料自由朗读两首诗。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助读材料1:刘桢与曹植同为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刘桢的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
世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也是从气格方面着眼的。
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
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尤为人所称道。
助读材料2:《梁甫行》属曹植前期的作品。
这个时期,他曾随其父“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对社会比较了解,亲眼目睹了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因而他感慨万端,用“剧哉”二字便把其见到边海贫民时的深沉的同情之情渲泄无遗地表达了出来。
2.调动联想和想象,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请调动你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参考诗意:高山上的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的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即便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都是端端正正。
(1)你从字,读出了这是怎样的“松”?想到了什么?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之后的课外古诗词,学习课外古诗词既可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初步适应,学生在七年级上这一阶段在心理和学习方法上得到调整,逐步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加之他们对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
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根据诗歌的内容及特点,选择好适合本班学生的诗歌教学方法,由浅入深,从旧到新的搞好教学,让学生学起来容易接受和理解。
特别是经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对古诗有一定的掌握。
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感知诗歌作品的内容,悟出对人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目标】1.语言运用: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思维能力: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审美创造: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4.文化自信:通过不断地诵读,能体会诗人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能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法学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教学过程】第1课时庭中有奇树【活动一】激趣导入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1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古诗十九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语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
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一)温故知新1.《古诗十九首》有哪几首诗歌呢?《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五言诗。
(二)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与后四句各描绘了一幅图画。
(三)诗歌讲解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1.诵读诗歌,领略古诗的韵律之美。
2.对比分析,初识古体诗。
3.寻意象,悟真情。
【教学重难点】
寻意象,悟真情。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分钟短视频,知晓东汉历史背景,进入新课学习
二、诵读诗歌,领略古诗的韵律之美。
三、
四、对比分析,初识古体诗,补充完成表格内容。
四、寻意象,悟真情。
五、板书设计
小小家庭的守护→老当益壮的豪气→守望相助的坚守→悲惨生活的坚持
↓
乱世真情百味生
六、课堂结语
东汉虽是乱世,却也不无希望,能够支撑历史前行的是人民对生活的希望,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坚守:对家庭的守护,让家人回来有温暖;对个人抱负的施
展,让人们乱世有依靠;对本性的坚守,让纯良品行有延续;对民众的深切同情,让真情舞动乱世乾坤。
七、作业布置
1、必做
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四首古诗。
2、选做
查阅资料,知晓建安风骨,推荐一首建安七子的诗作,并简要说说喜欢的缘由。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描绘自然,赞美自然”,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钱塘湖春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示儿》和《春日》。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朝代、不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的诗词,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和领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喜欢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的诗词,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合作、问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保护。
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第三单元-三、课外古诗词诵读 - 梁甫行
梁甫行曹操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教学流程:裸读——吟读——品读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里的“书”就是指的什么呢?屏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生:古诗。
师: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从小也在古诗的国度里长大。
你们觉得哪些诗人最为有名?生自由说:李白、杜甫、苏轼、柳宗元等等。
2.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诗人,可有一位诗人你们认识吗?屏显:你认识吗?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独占八斗”。
清朝诗人、学者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李白、苏轼三人耳。
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3.揭题,作者介绍。
屏显: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qiao(今安徽省亳bo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shi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二、裸读——辨其音1.指名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三、吟读——明其义1.关键词语理解,屏显:【1】异气:气候不同。
【2】殊:不同。
【3】剧:艰苦。
【4】妻子:妻子儿女。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翔:这里指自在地行走。
【7】宇:房屋。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鲁迅先生曾说:“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这就是历来所推崇的“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代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为代表的作家群,其作品具有“建安风骨”,刚健有力。
今天,我们走进课外古诗词诵读,感受这一时期诗歌作品的特点。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曹操、刘桢、曹植三位诗人的简介,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诗人生平、作品信息和写作风格。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龟虽寿》《赠从弟》(其二)和《梁甫行》的写作背景,学生作简单了解。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古诗十九首》的相关知识,教师进行补充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相关知识链接。
三、诗歌赏析【活动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别进行四首诗歌的学习,每首诗单独赏析。
1.听范读音频,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味。
2.发挥想象,结合重点词语解释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赏析诗歌的句子,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课堂小结《庭中有奇树》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声情并茂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体裁。
(重点)2.结合背景及诗人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难点)3.传承国学经典,熟读背诵诗歌,提升文化素养。
(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走进课堂师:请同学们阅读每一首诗歌的注释,看这四首诗歌的出处、作者,辨析诗歌的体裁。
学生查看,并回答。
预设:《庭中有奇树》选自《古诗十九首》。
《龟虽寿》选自《步出夏门行》,作者曹操。
《赠从弟》选自《建安七子集》,作者刘桢。
《梁甫行》选自《曹植集校注》,作者曹植。
师小结:从四首诗歌的出处和作者所处的朝代分析,这四首诗在体裁上属于古体诗。
大屏幕出示: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一般指唐以前所写的诗歌,包括“歌”“行”“吟”等载体。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三、初读,把握节奏特点1.请同学们自读四首古诗,品读下面的字词。
大屏幕出示:遗.所思(wèi)老骥.(jì)伏枥.(lì)养怡.(yí)罹.凝寒(lí)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大屏幕出示: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部编】【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部编】【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相关知识;2.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研究《庭中有奇树》1.《古诗十九首》得名古诗十九首》诞生于东汉末年,原本不是一人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
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3.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农民起义、外戚宦官专权经济:破坏严重、两极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传入4.诵读庭中有奇树。
珍贵花繁。
庭中有一棵奇特的树,绿叶茂盛,花朵繁华。
女主人攀折下最好看的一朵花,要把它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但是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5.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景象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词:《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这些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和欣赏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能够提高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2.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朗读和背诵的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引导,对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2.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词的原文、翻译、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2.教师准备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技巧。
3.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词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诗词的原文,对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引导,对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欣赏。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词,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第三单元-三、课外古诗词诵读- 龟虽寿
《龟虽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熟读成诵;2、理解诗歌大意,品味诗歌语言;3、正确认识曹操,感受曹操的壮志豪情,接受人生价值教育。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朗读技巧,熟读成诵;2、理解诗歌大意,品味诗歌语言3、把握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对诗人诗作的影响,把握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与社会内涵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诵读是关键,要加强诵读指导;其次注重诗意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诗歌语言的品析和情感的领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引导: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操的一首诗《龟虽寿》,来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曹操的豪情壮志。
曹操,我们都很熟悉,那么以你在小说和电视中所了解到的曹操形象,你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拜《三国演义》所赐,曹操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大坏蛋;在戏曲舞台上曹操始终是个白脸奸臣的形象。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曹操的一首诗来历史地、客观地重新认识一下曹操,看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么,本节课有哪些学习目标呢?来,一起读一读。
(白板显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了目标,那就开启我们的学习之旅吧一、声情并茂读古诗1、自由读,读准字音和节奏欣赏诗歌,朗读是关键,诗歌朗读要求有哪些呢?学生: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是的,读准字音和节奏是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力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读,生点评,互读互评)2、初感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同学们刚才提到,朗读还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那么,要读出感情就要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先自己读着试试看。
(指名读,生点评,互读互评)3、听名家朗读,对比找差距。
同学们读的有进步,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名家朗读,对比找差距,好听完了名家朗读,我们在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指名读,生点评,互读互评)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到读出感情,老师真切地感受到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同学们读的好,关键是诗人写的好,那么这首诗好在哪,我们来品一品。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品读诗句,体会诗中的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诗句,体会诗中的表达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中国的古代诗词有着深刻的内涵,感人肺腑的情感,千百年后,依然为之而感动。
为更好的激发大家学习古诗的兴趣,班级开展了“爱上古诗词”的活动,请你参加。
二、任务导学,研读文本任务一初读诗歌,整体把握自由朗读四首古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任务二了解作者,读懂诗意,自主分类资料:《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一般认为写于东汉末年,失意文人苦闷的心声。
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曹操:字孟德,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刘桢:字公干,东汉末年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文学家谢灵运对其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有同学在进行古诗分类的时候,把这四首诗放在一起,结合作者的资料,思考为什么这样分类?如果把这四首诗进行再细化分类,你觉得可以有什么样的组合方式?并说明理由(提示:可从作者、诗歌体裁、内容、主题、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任务三品读赏析《庭中有奇树》《赠从弟》1.诵读两首诗歌,品读赏析两首诗,并完成表格:2.重新拟题,加深理解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你可以给《庭中有奇树》和《赠从弟》重新拟个题目吗?并说说理由。
3.假如你是刘桢的堂弟,收到刘桢的赠诗后,请你给刘桢写一封回信。
任务四诵读比赛任选一首诗进行诵读,读出诗歌意境,小组内选择诵读最好的进行比赛。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中国的古代诗词有着深刻的内涵,感人肺腑的情感,千百年后,依然为之而感动。
为更好的激发大家学习古诗的兴趣,班级开展了“爱上古诗词”的活动,请你参加。
二、任务导学,研读文本任务一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创作背景:《龟虽寿》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大约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即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一球五环敦行厚德和谐共进七年文第 1主:勇外古型新授1、通、学生等多种方式引学生入歌,得一种感性。
教学2、在的基上,借助料,学生歌的作背景、内容意有一种丰厚的。
目3、歌,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上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1.体会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重点2.背文,学佳句。
点教具1.文,利用文注和工具生字、生。
件2 .布置学生广泛搜集王的故事。
板教学程教活学生活:同学,坡曾价王的歌:“味摩之 , 中有画。
摩之画 , 画中有”。
今天,我就一起来学人王的《竹里》,看看里身面我呈了一幅怎的画?一:智慧碰撞1、范,生跟。
2、教从韵律、、情感等角度指学生朗。
3、找同学,。
4、出示:同学,通反复朗,我的海中出了一幅怎的画面?二:1、引学生把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人王、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板的形式呈。
2、充“竹”的料(如下),并提:通些关于竹的歌,以及歌中的“明月” 、“琴”等内容,思索:幅画呈出怎的格特点?料充: 1、我生性放,雅欲逃自然。
嗜酒竹,卜居必林泉。
2、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3、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幽林,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歌料,并引学生思考:王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是一个怎的人?料充:宴会、烹、酒、伶人及其表演、耍、摔跤、幻、表演、舞蹈、、傀儡、、打、蹴鞠、球、斗、棋、投⋯⋯——《中国的黄金代-- 唐朝的日常生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
——《琵琶行》烹羊宰牛且,会一三百杯。
——《将酒》弦鼓一声双袖,回雪蓬舞。
左旋右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
——《胡旋女》自主展示拓展延伸盘点收获教后感环节三:悟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四、教后反思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龟虽寿》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同学能迅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汇,理解作者曹操所表达的人生观;而有的同学在诗句的朗读和背诵上则显得稍显吃力。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反思: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我认为在讲解《龟虽寿》时,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内涵。通过对比、分析等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人生观,从而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同时,对于关键词汇的解析,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讲解,让学生更容易记住和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龟虽寿》的基本内容。《龟虽寿》是一首描绘生死观、表达人生价值的古诗词。它体现了作者曹操对生死、功名的看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龟虽寿》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比神龟、腾蛇、老骥等形象,表达自己的人生观。
(3)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对于诗中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需从多角度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举例:讨论诗中所表达的生死观、功名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需要教师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和欣赏古诗词。
举例:比较《龟虽寿》与其他古诗词在表达手法、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异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背诵的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龟虽寿》所表达的人生观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1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读准“华(huā)”“遗(wèi)”“骥(jì)”“枥(lì)”“罹(lí)”等字的字音,背诵诗歌。
2.小组合作设计朗读方案,学会正确处理诗歌节奏、重音、拖音,能用契合诗歌情感的语调进行诵读。
3.品读诗词关键句,结合材料,体悟诗歌情感与主旨,总结诗歌特色并交流分享。
◎教学过程:一、诵读正音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圈出需要注意的字音或有疑问的字音。
2.自由朗读结束,学生在黑板上写下需要注意的字及有疑问的字。
要求:(1)需要注意字音的字写完以后,标上正确读音;(2)有疑问的字写完以后,在旁边打上问号。
3.板演的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
同时,对于黑板上呈现的有疑问的字进行注音。
4.全班齐读,读准四首诗歌的生字和疑难字预设:“华(huā)”“遗(wèi)”“骥(jì)”“枥(lì)”“罹(lí)”二、分组研读1.分大组并明确篇目。
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研读一首古诗。
每个大组成员会收到教师发送的补充材料,帮助理解所硏读诗歌的内容。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补充材料进行硏读补充材料如下(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为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律诗)而言的。
它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被南朝梁萧统编人《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本诗语言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龟虽寿》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诗约作于公元208年初。
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准备统一中原之前。
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语文(部编版)
(1)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古诗词的平仄、韵脚,影响朗读效果。
突破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集体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并掌握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
(2)古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体会诗人的深层情感。
突破方法:结合诗词的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诗词意境。
(3)古诗词写作手法的运用:学生难以将所学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突破方法:通过例句分析、仿写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古诗词写作手法。
(4)诗词创作情感的传递:学生创作诗词时,往往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突破方法: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激发创作灵感,表达真实情感。
四、教学流程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独特的意境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审美。古诗词的重要性在于它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提升了我们的文学素养。
举例:《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意境描绘与情感表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望洞庭》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古诗词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洞庭湖的美景之中。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他们逐渐能够体会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古诗词的韵律、节奏,部分学生仍然掌握得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部分学生,通过个别辅导、集体练习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韵律知识。
直接输出: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
八年级上《梁甫行》教学设计八方各异气[1],干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2],寄身于草野[3]。
妻子象禽一兽[4],行止依林阻[5]。
柴门何萧条[6],狐兔翔我宇[7]。
【注解】[1]异气:气候不同。
[2]剧:艰苦。
[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4]行止:行动的踪迹。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7]翔:绕行。
一、作者简介曹植(192-232) ,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 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植才思敏捷,工诗善文,很受曹操宠爱,几立为太子。
然任性放诞,后渐失宠。
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迫害。
多次上书乞用,皆未如愿,终于忧愤而死。
其诗内容广泛,形式优美,思想深刻,钟嵘称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诗品》) ,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特别是他的五言诗,代表了当时诗歌最高成就,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原有集三十卷,已佚。
宋人辑有《曹子建集》,近人黄节的《曹子建诗注》是较好的笺注本。
《三国志·魏书》卷19有传。
二、创作背景《梁甫行》借乐府旧题描写了边海逃民的困苦生活。
在曹叡的时代徭役繁兴,赋敛苛细,百姓为了逃避征调,常常不敢呆在家里而窜入山林;诗中写的正是这种悲惨情景。
边海的人民生活艰辛,平时就生活在草棚里,可以说“象禽兽”。
平时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生活在恐惧中。
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靠险阻的坳壑以藏躲,白天不出林莽,黑夜也不敢明火高声。
逃民们出没在山林之中与狐兔争食争住,而自己原来的家园却成为了狐兔们纵情嬉戏的乐园,真是可悲。
三、理解词义注释梁甫行:乐府《相和歌·楚调曲》名,古曲《泰山梁甫吟》分为《泰山吟》和《梁甫吟》二曲,皆为挽歌。
古辞已佚。
诗内容与古辞无关。
八方:东、南、西、北四方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合称八方,这里泛指各地。
气:气候。
千里:喻各地相距遥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如何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教学难点: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诗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庭中有奇树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句话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教师板书:庭中有奇树(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教师:布置预习这首诗的相关知识,了解这首诗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3)《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
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三、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听读本诗朗读,注意停顿、节奏,一起疏通本诗。
教师提示:注意节奏划分。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识记本诗注释,为理解本诗大意做积累。
(出示课件4)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预设:【华】花。
下文的“荣”也是“花”的意思。
【滋】繁盛。
【攀条】攀引枝条。
【遗】给予,馈赠。
【致】送达。
【经时】历时很久。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疏通了本诗,下面把本诗翻译一下。
(出示课件5)(学生大声朗读本诗,然后尝试同桌互译。
)预设: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满了茂密的花朵。
妇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枝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丈夫。
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稀罕的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出示课件6)(结合工具书,小组交流。
)学生1: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学生2:首句中的“庭中”暗示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从“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可以看出诗歌怎样的主旨?(出示课件7)教师点拨:即第三、四句写主人翁的活动,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学生结合课本赏析,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1: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
学生2:抒发了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怎么理解“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两句诗?(出示课件8)(学生朗读诗句,分析讨论回答。
)学生:这两句诗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教师补充: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本诗做了局部的赏析,下面对本诗做整体的赏析。
(出示课件9)(要求学生朗读本诗,结合课本赏析发言。
)预设: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第一至四句描绘了春天庭院中妇人折花送给丈夫的场景。
这种场景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人遐想。
第五、六句紧承前两句来写,描绘出了花的珍贵,暗示了人物的神情。
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相思怀念。
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龟虽寿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教师:布置预习这首诗的相关知识,了解这首诗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11)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代表作有《短歌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听读本诗朗读,注意停顿、节奏,一起疏通本诗。
教师提示:注意节奏划分。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识记本诗注释,为理解本诗大意做积累。
(出示课件12)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预设:【竟】终结,这里指死去。
【骥】骏马,好马。
【枥】马槽。
【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暮年】晚年。
【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
怡,愉快。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疏通了本诗,下面把本诗翻译一下。
(出示课件13)(学生大声朗读本诗,然后尝试同桌互译。
)预设:神龟虽然长寿,但总有终结一生之时。
腾蛇虽然能够腾云驾雾,但终有化为泥土灰尘之日。
年老力衰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上,但它的志向仍是日行千里。
怀有远大抱负的人虽到晚年,但雄心壮志不改,慷慨依旧。
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只取决于天。
只要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就能长寿,永葆青春之心。
我感到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志向吧!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怎样理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几句诗?(出示课件14)(结合注释课本赏析、然后分析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这几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学生补充:“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本诗做了局部的赏析,下面对本诗做整体赏析。
(出示课件15)(要求学生朗读本诗,结合课本赏析发言。
)预设: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诗,是曹操晚年写成的。
诗中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第一至四句娓娓说理,“犹有”和“终为”两个词语调沉着。
第五至八句的语调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时露霸气”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六句则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
全诗跌宕起伏,文思缜密,闪耀着智慧之光,同时体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
《赠从弟》(其二)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诗的相关知识,了解这首诗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17)刘桢(?—217),东汉末诗人。
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北)人。
为曹操丞相掾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
性亢直。
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
为“建安七子”之一。
后人以他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但作品流传很少,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集有《刘公干集》。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听读本诗朗读,注意停顿、节奏,一起疏通本诗。
教师提示:注意节奏划分。
《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识记本诗注释,为理解本诗大意做积累。
(出示课件18)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预设:【亭亭】挺拔的样子。
【瑟瑟】形容风声。
【一何】多么。
【罹】遭受。
教师:同学们,我们疏通了本诗,下面把本诗翻译一下。
(出示课件19)(学生大声朗读本诗,然后尝试同桌互译。
)预设:高高耸立在山峰之上的松树,迎着瑟瑟的山风。
风声是多么猛烈啊,松枝是多么刚劲!顶着寒冷的冰霜,松树却能四季常青。
难道没有遭受严寒的侵袭吗?松柏自有(不惧严寒霜雪的)本性。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赏析“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诗。
(出示课件20)(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这两句诗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越是要挺立风中。
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怎样理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诗?(出示课件21)(学生朗读诗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教师点拨: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学生: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本诗做了局部的赏析,下面对本诗做整体的赏析。
(出示课件22)(要求学生朗读本诗,结合课本赏析发言。
)预设:首联写松树生长的风姿,高耸在山巅,迎着山风而立。
颔联运用对比的写法,写山风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
又用“一何”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颈联写松树顶着霜雪,却仍能四季常青。
尾联写松柏经历了风雪之后,展现其更加坚强的本性,水到渠成地达到了以物喻人的目的。
梁甫行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诗的相关知识,了解这首诗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24)曹植(192—232),三国魏诗人。
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曹操的儿子。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
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之作多抒写人生抱负及宴游之乐,也有少部分反映了社会动乱。
后期诸作集中反映其受压迫的苦闷和对人生悲观失望的心情。
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
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
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听读本诗朗读,注意停顿、节奏,一起疏通本诗。
教师提示:注意节奏划分。
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识记本诗注释,为理解本诗大意做积累。
(出示课件25)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预设:【异气】气候不同。
【剧】艰难。
【行止】行动止息,这里泛指生活。
【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翔】自在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