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旅”的叙事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雄之旅”的叙事解读
作者:王金亮
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02期
摘要:2019年暑期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最终以49.74亿元的票房收入,占据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榜首。
影片改编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封神演义》,同时采用英雄叙事的手法,演绎了“当代哪吒”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传播与交流更加便捷,大众文化也逐渐走向多元化。
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融合是大趋势,英雄神话主题影片在讲述英雄故事的同时,集中、多元地展现社会价值与文化精神,才可以获得人们的认同与喜爱。
关键词:神话故事;英雄叙事;英雄之旅;人物原型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艺术家们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创作出《铁扇公主》《大闹天宫》《金猴降妖》《哪吒闹海》等一批具有东方美学特征的动画电影,被西方誉为“中国动画学派”。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动画经欧美、日本等国的冲击逐渐走向低潮。
在经历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后,进入21世纪的中国动画逐渐改变了发展策略。
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突破了9.56亿元的票房记录,位列当时国产动画电影榜首。
在随后的几年中,《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诸多优秀动画电影的上映,让国产动画电影焕发出新的希望。
《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2019年暑期上映的动画电影,最终以49.74亿元的票房收入,位列国产动画电影榜首。
关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有着诸多原因,而本文将从叙事角度出发,结合沃格勒的“英雄之旅”叙事理论,来分析影片中英雄之旅的冒险3幕与12阶段,同时对影片中的8个人物原型及其心理功能、戏剧功能进行分析。
一、神话起源与英雄之旅
神话(myth)源于希腊语“Mythos”,本意是“关于神祇和英雄的传说和故事”,而英文中的“Myth”一词,则是指“对于具有神性存在的某种传说”。
“英雄”原意为“保护和服务”,是愿意为他人而牺牲自我利益的人[1],从古至今,只要是人类曾驻足的地方,关于人类的神话便经久不衰,可以说神话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产生的。
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神话不属于历史,但是神话中也有着历史的影子。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步,神话的原始功能逐渐淡化并被淡忘。
但是,由于神话自身的结构和要素使其并不会因时间、空间的转移而产生本质变化,因此神话不会在根本上从人类社会文化中消失的。
美国比较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分析了不同时期的英雄神话传说,它们互相并不存在联系,但却有着共同的特征。
坎贝尔将这些英雄故事整理后称之为“千面英雄”,并将英雄的冒险历程定义为“英雄之旅”。
在坎贝尔的英雄之旅中,英雄踏上由3幕17个阶段构成的旅程,这种循环的英雄旅程模
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2]。
随着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大众传媒”技术的兴起,神话以电影为载体再度复活,美国好莱坞电影运用技术优势与叙事策略开启了神话故事改编的序幕。
迪士尼公司编剧指导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在坎贝尔理论的基础上,将英雄之旅修改为3幕12个阶段。
第1幕中为出发、分离,展示出英雄所处的日常世界,随着使命的召唤和拒绝召唤,英雄走出日常世界后,将开启新的一幕。
第2幕为沦落、入会、穿越,主人公进入冒险的旅程,经历了考验、相遇、磨难而不断成长,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英雄,同时这里的成长与英雄所遇到的人物有关。
第3幕为回归,英雄通过成长获得能力,并回归到最初的世界。
同时,沃格勒在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原型理论基础上提出,在英雄的旅程中有8种人物原型,这些人物原型分别为:英雄、导师、伙伴、边界守卫、信使、变形者、阴影、骗徒。
8种人物原型代表着不同的角色,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英雄为了完成使命,拯救大众而牺牲自己;导师、伙伴指导并帮助英雄;边界守卫、信使通过考验和传达信息的方法帮助英雄成长;变形者、骗徒不断地欺骗和诱惑英雄,阴影则是试图阻碍和毁灭英雄。
因此,合理地运用人物原型才可以发挥出角色本身的功能,并为角色的塑造提供更有利的参考。
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英雄之旅”叙事模式
英雄之旅作为好莱坞商业电影中主流叙事结构,一直沿用至今[3]。
因此,《哪吒之魔童降世》运用英雄之旅叙事模式是较为稳妥的办法。
下面将根据沃格勒的理论,分析影片中存在的叙事结构,可以明确沃格勒理论的典型性和合理性。
(一)英雄之旅
第一幕:哪吒阴差阳错降生为魔丸,父母骗他是灵珠转世,拜师太乙真人学习仙术,当哪吒踏出山河社稷图之时,便是通过第一道边界。
第二幕:初出茅庐的哪吒打败海夜叉救出小女孩,并结识了伙伴敖丙。
随后,哪吒自我身份的知晓,便是经历磨难的开始,他在生辰宴上魔性大发,大肆破坏后逃离现场。
敖丙受命活埋陈塘关,至此伙伴身份反转,哪吒得知真相后速回,二人大战后,敖丙受感于心,与哪吒共同对抗天劫。
哪吒通过返回的路,灵魔合体为混元珠共抵天雷,太乙开启七色宝莲,保住二人灵魂。
第三幕:哪吒成为救世主,收获了亲情与友情,也得到百姓的爱戴。
正常世界:哪吒阴差阳错降生为魔丸,太乙真人用乾坤圈封其魔性,父母无奈将他关押李府,因此哪吒整日无所事事,偶尔偷偷溜出去,以戏耍百姓为乐。
冒险召唤:元始天尊对魔丸施法后,天劫咒成了哪吒一出生就注定的命运,李靖一家不得不背负起命运枷锁,接受使命的召唤。
拒斥召唤:太乙真人利用山河社稷图诚心传授哪吒仙术,并收他为徒,但被哪吒拒绝。
随后,李靖夫妇用善意的谎言称哪吒是“灵珠转世”,应该肩负替天行道的重任,在这种诱惑下哪吒才决定接受召唤。
见导师:随表面上太乙真人为哪吒导师,但真正帮助、引导哪吒的都是李靖夫妇,哪吒在山河社稷图中潜心学习昆仑仙术也是父母的意愿。
跨过第一道边界:当哪吒踏出社稷图之时,暗示他的人生开始由平凡世界正式踏上冒险之旅。
考验、伙伴、敌人:哪吒离开山河社稷图后,与妖怪搏斗想赢得百姓的信任,却再次陷入被误解与考验中,他与敖丙结识后,二人成為挚友也引发了更大的威胁。
接近最深的洞穴:哪吒自我身份的知晓,造成对家人的误解,在生辰宴上魔性大发,大肆破坏后逃离现场,这是剧情重要的转折。
磨难:敖丙受命活埋陈塘关,至此伙伴身份反转,哪吒面临的磨难是伙伴转为敌人的内心挣扎,此时得知误解父母的真相后速回,与敖丙大战厮杀。
报酬(掌握宝剑):二人在打斗过程中,敖丙被哪吒的做法折服,决心放弃龙族的计划,转而同哪吒一起对抗天劫以及自己的命运。
返回的路:天劫咒来临时,哪吒被迫渡劫,敖丙抛出万龙甲但也无济于事,二人危在旦夕。
复活:魔丸和灵珠合体后,引发吞噬灵气的功能,此时,太乙真人抛出七色宝莲将二人魂魄保住,虽未保留肉身但灵魂犹在。
携万能药归来:灾难过后,陈塘关人民得以保住家园,哪吒拯救了百姓更得到爱戴。
他与命运抗争之中,收获了亲情与友情,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长[4]。
(二)人物原型
根据沃格勒的理解,在英雄的旅程中有8种人物原型。
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应的人物原型,可得出以下结论:英雄/哪吒,導师、伙伴/李靖、殷夫人,边界守卫/海夜叉,信使/太乙真人,变形者/敖丙,阴影/申公豹,骗徒/龙王。
人物原型的功能主要分为心理功能与戏剧功能,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角色代表的原型功能,可以判断出在剧中起到的作用。
哪吒:拥有自我认知的能力,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同感,通过成长与行动,最终完成了从魔丸到英雄的自我蜕变,哪吒的成长之旅也是一次破除偏见的心灵之旅。
李靖、殷夫人:他们代表了以前的英雄,并通过传授和赠与礼物的方式,引导哪吒一路向善,赠与礼物便是为爱救子与共同抵御天雷。
海夜叉:在旅途中通过阻挠、心魔、测试的方式,不断测试初出茅庐的哪吒。
太乙真人:引发改变、激励、传递天劫降临的消息,并主动收哪吒为徒传授本领来抵御天劫。
敖丙:传播能量、制造怀疑和悬念,从友到敌再从敌到友的转换。
申公豹:作为反派,有被压抑
的能量,不断向英雄发出挑战,并制造冲突与威胁,一手策划了盗换灵珠到毁灭陈塘关的过程,通过消灭他人达到自身的目的。
龙王:限制自我膨胀、增加喜剧性,申公豹的合谋并出现次数较少。
那么,合理的人物原型的分析,更有利于观众理解认识剧中人物。
三、结语
《哪吒之魔童降世》遵循了从传统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运用到动画创作中的改编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稳妥也是当下中国动画主流的创作方式。
相比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叙事方面是创新的,它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成功借鉴好莱坞电影英雄之旅的叙事模式;第二,基于当今时代背景,进行了符合本土化的改变。
因此,影片的创新化改编对中国动画电影未来发展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但是,影片的改编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那就是过分地注重国内市场,而忽视了发展国外市场。
《哪吒之魔童降世》仅凭借本土力量就能跻身全球票房前100名,但在国外票房该片远不如国内,创作者一味注重国内观众的审美趣味,同时也受困于国内市场的局限性,这样的问题在其他中国动画影片中也同样存在。
相较于美国动画电影,往往以世界各国的文化主题为范本,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最终倡导世界和谐大同的理念,能够被各国观众所接受,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做法。
那么,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传播与交流更加便捷,大众文化也逐渐走向多元化。
全球文化的多元化,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融合是大趋势,英雄神话主题影片在讲述英雄故事的同时,集中、多元地展现社会价值与文化精神,才可以获得人们的认同与喜爱[5]。
但从长远来看,着眼于自身古典文学作品的改编是中国动画发展道路上要经历的过程,相信随着中国动画的不断发展,代表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影片终将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沃格勒.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M].王翀,译.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7.
[2]坎贝尔.千面英雄[M].黄珏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41.
[3]吕远.“英雄的历程”——好莱坞主流故事模型分析[J].当代电影,2010(10):97-103.
[4]刘阳.《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英雄之旅”叙事策略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9(29):73
[5]武重阳.美国影片《疯狂动物城》的文化多元性[J].电影文学,2017(6):127-129.
作者简介:王金亮,韩国湖西大学造型融合艺术学科动画方向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动画、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