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业分层测评岳麓版必修3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主要指( )
【导学号:11140010】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
【解析】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鸣,文化方面实行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B 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C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D项错误。

【答案】 A
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这一观点属于( )
A.儒家B.墨家 C.法家D.道家
【解析】材料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仁政主张,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3.荀子的《劝学》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以上言论表达的思想是( )
A.“性善论”思想
B.“性恶论”思想
C.教育能改变人的本性
D.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
【答案】 D
4.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一思想家是( )
A.孔子B.庄子
C.韩非D.墨子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于职事,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

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这句话体现了墨子“尚贤”的主张,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下列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是( )
【导学号:11140012】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
B.强本节用,人给家足
C.不辨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D.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
【解析】“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体现了儒家思想重视伦理和社会秩序,故A项错误;“强本节用,人给家足”体现的是墨家“节用”的思想,故B项错误;“不辨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体现了法家不别亲疏,主张用法律制度维护统治,故C项正确;“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C
6.《庄子·天下》说:“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

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

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材料主要表明庄子( )
A.反对儒家思想的虚伪
B.主张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
C.批判墨家思想的世俗化
D.主张学习儒家思想的圣人之道
【解析】材料“《庄子》”、“墨子虽独能任”说明是庄子评价墨子,与儒家学派无关,故A、D两项错误;材料“勤”指勤劳,“薄”指丧礼简单化,庄子认为墨子的主张“使人忧”、“使人悲”,离王道很远了,说明其是在批判墨子主张,主要表明了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正确性,故B项正确;材料“其行难为”、“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说明脱离天下人难以办到,不是反映墨家思想的世俗化,故C项错误。

【答案】 B
[能力提升]
7.“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此语蕴含( )
A.变革进取的精神B.公平公正的理念
C.自由平等的思想D.推行刑罚的原则
【解析】题干大意为: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智能提高而禁令规定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法制和历史时期同步发展,故体现的是变革与进取的精神,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8.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个性解放B.人的善良本性
C.人的自由平等D.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

孔子、墨子和孟子等人主张“仁”“兼爱”和“仁政”,希望建立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故选D项。

【答案】 D
9.春秋战国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1140013】材料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材料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材料三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孔子提出了“仁”和“礼”,两者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回答,第二小问,指出两者都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对儒家学说和对中国文化两方面的贡献回答。

【答案】(1)变化: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

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分封制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

(2)概念:仁和礼。

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3)不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

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4)贡献: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

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材料二仁者,爱人。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论语》材料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哪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仁”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概括材料三、四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

【解析】第(1)问,注意举例要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内心和谐”三个角度,要答出各学派的具体主张。

第(2)问,要结合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社会背景,即分封制、宗法制等遭到破坏来回答。

第(3)问,目的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统治方式上儒家主张仁政,而法家倡导严刑峻法。

【答案】(1)举例: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及内心的和谐。

(2)针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或具体回答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也可)。

(3)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不同点: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实行王道之治;韩非重视“刑”的作用,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实行霸权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