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研讨交流——三江中小刘来华工作站)
(2014年元月7日在江西教师网YY讲座)
主讲:刘来华,小学特高级教师,历任村小校长、中心小学本部校长,现任南昌县三江中心小学副校长。
南昌县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南昌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程的情景教学的理念,为了最大限度创造一个便于学生探究的教学情景,新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如何利用好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我们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课程资源开发的类型
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分成不同的种类。
(一)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人文资源和活动资源。
校内硬件资源包括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实验实习园地等;校内人文资源包括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校内活动资源包括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
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气象站、地震台、工厂、农村、部队以及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资源;学生与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具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学方式、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按存在方式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又称显形资源和隐形资
源。
有形资
源指具有一定的物理形态,能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图书馆、实验室等。
无形资源指附着于一定的物理形体,不能被看得见、摸得着,却以潜在的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施加影响的资源,包括学校风气、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态度、教师人格魅力等。
(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按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所谓素材性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活动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等因素。
所谓条件性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场地、仪器、设备、工具、设施、环境等因素。
(四)自然课程资源和人文课程资源
按生成背景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人文课程资源。
自然课程资源包括水土、气候、植被、综合环境、特色现象等。
人文课程资源包括风景名胜、传统文化、文娱生活、民俗文化等。
(五)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
按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文字资源包括教科书、课外书籍、图书资料、报纸杂志等各种印刷品。
实物资源包括为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模型、标本、挂图、仪器等。
活动资源包括班级集体和学生社团的活动、各种集会和文艺演出、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等特点,其优势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势在必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分类多种多样,但分类不是目的。
课程资源的分类在于开拓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视野,展现课程资源开发
与利用的广阔前景。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对课程资源的认识
●打破传统资源观,资源就在身边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社区,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社区实际。
因此,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蕴藏与社会、社区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直接影响到这一课程的有效实施,这对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
教师是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实质上的开发者,没有教师创造性的利用和开发,社会生活这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会枯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就会流于形式。
这一角色是教师的全新体验,也是一种考验。
为此,教师必须明确认识三个问题:
1. 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
2.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3.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的计划。
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
①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强迫学生或把学生束缚在书本、课堂的圈子里;
②善于挖掘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重视积累相关资料,不仅能根据课程实施指南执行课程,而且能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发和设计、利用教育资源。
③善于把本学科与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改善能力结构,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主人。
教学实践中有大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开发。
这种课程资源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所以,当一个孩子表现的与众不同时,我们宁可先把这看成是孩子的特点,而不要轻易的看成是缺点,也许孩子看
似荒唐的举动,便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如何开发和利用资源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进行“组块”教学。
概括地说,大致可以采用下列“组块”方法:
1、增补内容“组块”训练能力
在整册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篇目,以达到巩固、补充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以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为例,课本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2篇,选读课文6篇。
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并且这些训练点的排列也有一定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经过对这些训练点的研究和分析,教师可在教学时增补一些相关内容。
该册教材的增补内容相当丰富,大致可分为几块:①古诗词诵读,可选内容有《沁园春·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论语·述而》、《诗经·小雅·鹤鸣》、《赠白马王彪》、《凉州词》、《从军行》、《塞下曲》、《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阁夜》等;②古文诵读,可选内容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智子疑邻》、《精卫填海》;③现代散文,《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④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丑小鸭》、《天方夜谭》;⑤中外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
2、拓展阅读“组块”提升修养
以某一篇目为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修养的提升。
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
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
这时不妨提出:“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
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
学生读完后,对中年的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的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变傻了,变呆了。
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这一点我们做到了。
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
教《春》时,带学生走进著名作家朱自清;教《猫》时,带学生走向老舍。
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3、有效结合“组块”成“大单元”
把同类的文本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大单元。
这种归类遵循的原则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是内容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亦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可以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匆匆》一文时,把本册的《长歌行》并入一块学习,还可引入一些有关惜时的名篇,如《时光老人的礼物》、《明日歌》等,组合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家名篇的大单元,让学生充分阅读,并布置学生搜集大量惜时名言,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时间的宝贵和浪费时间的可耻。
再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是写景类的,可
将本册《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五花山》等课文并入其中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写景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写一写。
4、资料引入“组块”丰富感知
将一文本的相关资料引入课本,如一些背景材料等。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
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的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
就有
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
当这些不同信息汇到一处时,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
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黄继光》等课文都适合这样的搜集。
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草船借箭》等课文。
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
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近区”吧!
总之不管采用的是哪种办法,其原则就是要适合文本情境特点,创设较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在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大知识时代。
网络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我们的语文学习应充分利用网络,形成网络资源共享。
1、利用网络资源,再现课文情境。
课文以语言文字为主,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体会情境,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可以
利用网络技术演示作品中的形象。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利用网络设备播放视频《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把课文描写的场景与视频中出现的景象进行比较,把文字变成了形象,这样就对理解课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时,老师从网络上下载了大量的世界各国的名蝶,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还播放了一段介绍蝴蝶泉的视频,姿态各异的蝴蝶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动态和静态的蝴蝶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2、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文本空白。
小学课文篇幅都不是太长,大多节选自名篇名著,其中隐藏着许多空白,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人文典故等,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快捷这一特点,恰当进行补充,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⑴补充时代背景。
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学生能从文本了解到的仅仅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对周瑜为什么为难诸葛亮以及诸葛亮怎么会到东吴等恩怨
纠葛充满疑惑。
因此,引导学生上网点击有关《三国演义》的网站,弄清“草船借箭”的背景,观看“草船借箭”的电视片断,对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作感性、全面的认识。
这样,不但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有助于他们积淀古典文学的素养。
⑵补充作者资料。
《秋天的怀念》一文以深沉的笔调回忆了自己瘫痪后,母亲对自己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关爱,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无尽的思念,作者史铁生青年时期因一场重病致终生瘫痪,在他人生最辉煌的岁月遭此打击,其思想上的波动是可想而知的,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正是他当时真实的心路历程,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了解作者在语言文字背后表达的那种无奈与痛苦,可从网上下载史铁生的生平资料,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读课文,学生带着对作者的同情与敬意去读课文,一定会更入情入境。
⑶补充人文典故。
《赤壁之战》一文中蕴含着不少著名的典故,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曹操败走华容道”,这都是学生所不知道的。
从网上阅读这
些典故,增强了课文的趣味性,也激发了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⑷补充语言文字训练。
学习《荷花》一文,在学生反复诵读“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后,适时点击网上关于荷花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再描述各种不同形态的荷花,网上图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进行了仿说仿写的训练。
3、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综合实践。
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拓展,这种拓展可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的方式来实现。
如小学语文第六册《翠鸟》一课,课文主要从翠鸟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活动特点来介绍了翠鸟。
学习这课后,可以“认识翠鸟”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在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以“翠鸟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活动特点”为单位分成三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同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本组探究的结果以电子作品或探究小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进行交流。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巢宗祺教授说,语文教师面对教学应该是“无处不成卦”。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可供教师使用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并且加以有效地利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曲径通幽,诱导以指向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突如其来的离奇发言,教师如能巧妙地启发诱导,课堂教学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比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季”一节,学生认为这一段主要抓住“树木”、“春水”、“小鹿”、“木排”等景物写出了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有个学生补充说:“我认为这一段还写了人。
” 这显然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追问:“你的根据呢?”他振振有词:“课文里讲‘一根根原木随着流水往前淌,像一支舰队在前进。
’如果没有放排工人,原木能顺畅地往前淌吗?”大家都说有道理,可新
的问题又出现了:既然要写人,为什么不直接、明白地写出来呢?学生思维又一次漾起涟漪,经过一番讨论、交流,终于懂得了:课文之所以不写工人们怎样劳动。
这是由课文写作重点(写景)所决定的,从而明白了写文章要抓住重点来写的道理。
2、节外生枝,终止以凸显教学目标。
由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无法完全预料到学生的举措。
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在讨论某个问题时,学生往往还会冒出许多新问题,从而扰乱了教师原有的教学思路。
这时教师如能发挥教学机智,灵活应变,将会使课堂精彩纷呈。
我们来看一看老师在执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发生的故事。
上课不久,正当老师和同学们在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时,一学生突然提问“这肖邦的‘邦’字可以写成帮助的‘帮’吗?反正这音译词,只要音同不就可以了吗?那《鲁滨逊漂流记》有的时候不就写成《鲁滨孙漂流记》?”瞧,他一副振振有词的模样,这个问题可真够“刁钻古怪”。
只见这位老师不慌不忙,她先让学生理解“帮”之意是帮助,而“邦”是指国家后,又说:“我们常说人如其名,如果请你来做翻译家,你会用哪个?我们先学习课文,了解肖邦这个人物再来作定度。
”课堂上学生饶有兴趣地带着问题思索,走进课文的语言材料,去体会肖邦身在他乡,心系祖国的命运,把爱国、忧国、思国之情化为一腔创作热情,尤其
是他至死不忘祖国的情怀。
课文学完后,老师又回到开始的问题“现在你们已经了解肖邦这位音乐家,如果你们是翻译家,你们是用帮助的‘帮’,还是用邦国的‘邦’?”那位起初“发难”的学生站起来说:“如果我是翻译家,我一定要用邦国的‘邦’,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他的灵魂都是被爱国两个字所占据,他的名字又怎能不包含国家呢?”正是由于老师巧妙地对节外生枝进行“点拨导航”,才使得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3、顺水推舟,引导以掘进思维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发言出乎预设的思路,但合乎整个教学的流程时,教师不妨打破原有的常规,用学生所想重新组织教学,并想方设法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层,
以深入理解语言意义,深切感悟语言情感。
比如学习《太阳》一课,课末延伸拓展阶段,学生列举出太阳对人类有益的例子,突然一个同学提出太阳也有有害人类之处,要不然,夏天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买护肤防晒霜呢。
这一说法无疑是对原有信息的新发展、新补充,有助于学生对太阳的全面认识。
教师鼓励学生展开说,结果,学生例举出太阳活动会引发白猴、猩红热、流感等疾病、太阳鹏斑会干扰无线电通讯等事实。
“那怎样才能让太阳多造福人类,少危害地球呢?”这一问题又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最终形成共识:必须加强对太阳活动的预测、研究和预防,掌握太阳的活动规律,才能让太阳真正为人类服务。
最后,教师布置课外实践作业:(1)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做几张卡片或制作一张手抄报。
(2)参考课文或其它资料,以“太阳与我们的生活”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就这样,以学生的求异信息为基础,再延伸出新的信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入,思维水平不断飞跃。
4、点石成金,拨乱以重视价值导向。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受知识、经验、思想等的影响,在理解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开启教师的慧眼,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从而化腐朽为神奇,以保证丰富语言系统与提升精神境界的融合。
如一名教师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在分析普罗米修斯和宙斯两位人物形象时,学生通过学习已初步分析出普罗米修斯是个勇敢而极富同情心的神,宙斯是个残暴、凶狠毒辣的神。
这时,教师原本想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两人的性格特点。
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宙斯是
一个遵守天规的好神!”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教室里的学生一阵惊愕。
不过教师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好机会,于是微笑着问那位学生:“你能具体说说吗?”他便胸有成足地说:“因为普罗米修斯暗中盗取了天火,触犯了天规,理因受到惩罚,宙斯只不过是依法行事。
”听了他的发言,许多学生表示赞同。
学生思维的火花受到了碰撞,即将要开放出美丽的花朵。
教师又故意挑逗道:“是啊,这位同学的发
言似乎言之有理。
那宙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神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读课文,准备参加辩论。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投入到认真细致地研读课文中去了。
最后通过辩论,他们才意识到宙斯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完全置人类的生活于不顾,从而更显示出他的昏庸、专制的统治者形象。
另外,学生还从普罗米修斯敢于和宙斯这样的统治者作斗争,体会到了普罗米修斯的不畏强暴、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习生活的主体。
因而,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物化的课程资源
图书室是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场所。
有很多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必须从课外书中获取。
图书室就成了学生们学习的乐园。
我们学校有爱心书屋,每天午饭后或下午放学后学生们在图书里尽情地汲取,欢快地畅游,享受着资源的无穷无尽的乐趣。
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充分重视这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要充分丰富藏书资源。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知识需求,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满足各个年级学生的需要。
每一学期我们学校都号召全体师生进行捐书活动,从而丰富藏书。
其次,要提高图书馆理员的素质。
一个图书馆理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图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效。
图书馆理员要不断深入到班级里去做调查研究,认真钻研教材,和学生打成一片,针对学生的各种需求,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
为此我们学校特别安置一位骨干教师当管理员。
最后,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措施。
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积极地读书兴趣。
要让学生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要让他们对书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渴望。
要教会他们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和心得体会。
让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这里得到增强和提高。
黑板报是学生进行创作和练笔的场所,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阵
地之一。
在这里同学们的个性得以张扬,思想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得以体现。
他们尽情地表达,无忧无虑地展露。
把在课堂上书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