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家之觉新的人物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之觉新的人物分析
内容摘要:
《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它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以及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
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
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
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
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家》是一部家庭的历史,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封建势力的没落。
它无意描绘一个具体家庭的兴衰变化,而是要通过高公馆的崩溃揭示出整个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使读者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关键词:熏陶懦弱长房长孙悲剧色彩
《家》是著名作家巴金是我代表作之一,是巴金前期的创作。
《家》于1931年4月18日在《上海时报》上连载,1932年5月连载完毕。
《家》的主题是要表现封建旧家庭与新青年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旧家庭对新青年的压迫以及新青年对旧制度的反抗,同时小说也预示了封建旧家庭必然会走向灭亡,新青年走向新生。
《家》是巴金创作的高峰期的作品,小说中充满了作者的愤怒、控诉、批判、激情等感情。
《家》这部小说也塑造出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如:觉新、觉慧、觉民、琴等。
这里我以觉新为例,分析一下他这个人物形象。
《家》第一次写到高觉新,是在小说的第二章:觉慧着急地片接自己从来不坐轿子,此时其大哥觉新笑着解释说:“三弟(觉慧)素来害怕人说他坐轿子,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通过这里觉新简短的一句话,我们看出觉新很了解弟弟,而且兄弟感情也很融洽。
这是我们对觉新的第一印象。
小说第二次提到觉新是在第三章。
这次并不是直接写觉新,而是通过其二弟觉民的一句无心的话来表现觉新的。
觉民的琴表妹向读男学堂,支持她的人寥寥无几,就在此时说出“大哥(觉新)是不会反对的。
”这时我们了解到弟弟眼中的大哥觉新是个支持进步青年打破传统学习新知的人。
但是,这些只是我们对觉新的初步认识。
小说真正开始对
觉新进行详细刻画是第六章,也是从第六章开始,觉新正式出场。
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矛盾与无奈,他的内心情感等一切都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感受到一个作者倾入了极度深挚的感情所刻画出来的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接着,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觉新。
一、觉新的基本情况
1、觉新的身份
高觉新,是高家第三代的老大,也就是封建家族所称呼的长房长孙,是觉民、觉慧兄弟的大哥。
因为他是长孙,所以他要承担爷爷(高老太爷)的全部期望,做爷爷的贤孙;因为他是他们这一房的长子,所以他要这一房能在这个偌大的封建家庭里有立足之地而奋斗;因为他是大哥,他要为弟弟妹妹们做表率,而且要时刻督促他们学“好”。
因为他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长房长孙,所以他的命运从出生时就被决定了,他就已有了自己要背负的责任。
2、觉新的童年
觉新“自小就很聪慧,在家里得到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到先生的赞美”①,而且“看见他的人都说他日后会有很大的成就,便是他的父母也在暗中庆幸有了这样一个‘宁馨儿’”②。
可见,觉新的童年生活是很幸福的,而且还是个人见人爱的优秀孩子。
3、觉新的学业
中学时的觉新是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四年课程修满毕业时他名列第一。
而且,因为对化学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他有毕业后到上海后是北京著名大学去研究的打算,还有去德国留学的计划。
这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成绩优异,又有远大抱负的进步青年。
可是毕业文凭到来的那天,父亲告知他年内就结婚的消息把觉新一切的美好理想和计划的光明前程打碎了。
他的求学之路到此结束,留学深造的梦想成为幻影。
4、觉新的爱情
小说中并没有直接描写觉新的爱情,但我们从相关文字可以获取他的爱情信息。
梅芬(以下简称梅)是觉新的一个表妹,她是个美丽的,且与觉新“年纪相当,性情投合”的姑娘。
从小说中我们知道,他和梅是全家公认的一对情侣,他们结婚是大家所期望的。
这里,我们能读出觉新的爱情是甜蜜的,是自由恋爱的,也是互为知己的。
但世事弄人,有情人却无法终成眷属。
因为排了两人的生辰八字,“说是两造的命相克,不能配合,否则女的会早死”③,还因为梅的母亲与觉新的继母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所以梅的母亲就以拒婚来报复。
于是,两情相悦的恋人本能喜结连理,却最终一拍而散,觉新的爱情宣告破灭。
5、觉新的婚姻
“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
”这句话对觉新无疑是个嘲讽。
他的爱情被无情地埋葬了,却迎来了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因为“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因为父亲“也希望早日抱孙”,因为“觉新已到了成家的年纪”,因为料理家事需要一个内助,因为拈阄的方式选出了李家小姐,也因为李家的亲事父亲已经准备好了,所以觉新必须结婚,而且是与已指定的李家小姐结婚。
父亲不是与他商量,而是告诉他决定。
他没有反抗,只是顺从地点头。
然而,私底下,一个人,他“绝望地痛苦”,“用铺盖蒙住头痛哭”。
他通过痛哭来哀悼他逝去的爱情,悼念他所爱的梅,并且宣泄心中的郁结。
父母之命的婚姻,带给了他一个温柔体贴,而又美丽的妻子瑞珏。
爷爷高兴了,父亲快乐了,其他人也有了笑乐,自己也非一无所得。
至少目前,觉新的婚姻是幸福的,于是,觉新满意了,满足于现状,满足于妻的爱情了。
觉新接受了父母安排的婚姻,也从心里享受着婚姻带来的短暂的幸福。
6、觉新的事业
因为觉新已经成家,要靠自己了;因为父亲的苦衷,觉新不能继续读书;也因为父亲已经找好了一个职位,所以觉新开始工作了,在父亲找好的西蜀实业公司上班。
那是一份与他上学时所学的知识毫无关联的差事,但是觉新做下去了,并且逐渐忘却了中学四年的学识。
在第一次领到薪水时,他充满了“欢喜和悲哀”,喜是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挣来的钱”,哀是因为卖掉自己远大的前程换取的就是这么点儿钱。
但是这也只是第一个月的感受,以后就麻木了,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哀了,一切都那么平常了。
7、觉新的父母
母亲在觉新中学期间去世,后来继母代替了母亲,但他也深知母爱是没有什么能代替的,他觉得生活中失去了一样东西,很重要的东西。
父亲在操持完他的婚事、工作后不过半年就被时疫夺去了生命。
从此,觉新这一房的责任和重担就都落到了他一个人的肩上,上面有继母,下面弟妹们,就全依靠他一个人了。
父亲去世后,他很快从悲痛中走出来,开始挑起这个大家庭的重担。
8、觉新的家庭生活
觉新的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
大家长爷爷、三叔、四叔、五叔、继母是长辈,中间有众多弟弟妹妹,下有儿子。
觉新当了他们这一房的家后,他发现这个“绅士家庭”的黑暗面。
仇恨和暗算,嫉妒和虚伪,是这个家庭的真实内在。
三弟觉慧大胆冲动,顶撞爷爷被罚,觉新左右逢源,既想让爷爷消气,又想让弟弟听话,但结果不过是自己徒增烦恼而已;二弟觉民与爷爷抗婚,觉新既想帮觉民,又不想违背爷爷,又使自己陷入矛盾和兄弟的不解之中;爷爷去世,为避免陈姨太所谓的“血光之灾”,觉新妻瑞珏被逼要到城外简陋的房子里分娩,觉新
竟然软弱的答应了,结果瑞珏难产而死,觉新陷入痛苦的自责和深深的悲哀中......家庭生活对觉新来说,不是幸福,是痛苦,是折磨。
通过以上八个方面对觉新基本情况的介绍,我们对他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我们看到,觉新原本也是一个血气方刚、年少有为、有远大抱负的进步青年。
这点和觉慧是相通的,都对新知有着一定的了解和解读。
但他却向另一个不同于觉慧的方向发展。
他的理想,他的学业,他的爱情都因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制度和规矩而毁灭,而消亡。
长房长孙的身份给他定下责任和义务,给他套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
他被囚禁着,过着痛苦的生不如死的日子。
二、觉新的复杂性格
如果觉新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封建人士,这样的家庭生活对于他不算什么大事。
可他偏是一个接受过新知识熏陶的新青年,他不属于“封建卫道士”,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觉悟,所以这对他就成为一种折磨。
但是他的觉悟又不够彻底,不够坚定,他又长期饱受着封建礼教的影响,于是他成为“介于”两者之间的复杂的“边缘人物”。
说他“边缘”主要是因为他常常在“爷爷”和“弟弟”两方犹豫不决着,矛盾着,在心里做着思想斗争。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觉新的复杂性格。
1、懦弱的新青年
因为接受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思想的影响,觉新认识到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制度残害青少年的本质,以及封建制度必然会崩溃的命运。
而且他的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小王国”,他在家里的所见所闻和所经历的都使他切身认识到分拣势力的残酷与残忍。
可是,他只是知道,只是明白,却没有行动。
他没有像觉慧那样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大胆冲破封建牢笼的束缚。
因为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他也长期接受着封建伦理教育,而且也是深受影响。
在他的思想观念里,他要做“孝子贤孙”,要挑起当家的大任,要做家里的长房长孙。
因而,他没有反抗,也不能反抗,更不能拒绝这份责任,他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但行动上的接受并不意味着他就同意封建制度,内心的反抗、呼喊也是有的,可也仅限于在心里痛苦,在心里挣扎,他没有勇气表露。
在理性上,在行动上,他不敢,不能,也不愿反抗,他懦弱地接受着封建制度的摆布和控制,甚至于成为残害梅和瑞珏的帮凶,久久的受着心灵深处的煎熬。
他没有觉慧的胆识和决心,斗志和热情,所以他是一个懦弱的受过新知的“新”青年。
久而久之,懦弱,不反抗已司空见惯了,麻木了,觉新身上再也不见青年的朝鲜活的朝气。
2、不合格的长房长孙
作为这样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长房长孙,他的职责无疑是对上要“孝顺”,对下要“严格”,而且以家庭的标准、规矩(即封建制度)来维持家庭的和谐和家族的良好声誉。
“孝顺”的本质就是认真执行并落实长辈的命令,不挑战长辈(主要指高老太爷)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和无上的权力。
“严格”就是以爷爷眼中的
乖孙的标准来督促弟妹们学习、成长,给爷爷长脸。
这个大家庭的好长孙其实就是封建卫道士,就是和高老太爷一类的人。
可是觉新不是,不管他对爷爷再怎么言听计从,他对弟弟的爱是真诚的,是不变的。
每次爷爷让他管教弟弟时,他只是打马虎眼唬弄过去,既免了爷爷生气,又避免了弟弟挨骂。
而对于弟弟,他也不会有过多的责罚,只是劝他不要和爷爷硬来。
他用表面上对爷爷的唯命是从,而私下并不苛责弟弟的方式协调着爷爷与弟弟的矛盾冲突,维持着家庭正常的生活秩序。
以高老太爷的标准来衡量,觉新绝对是个不称职的长房长孙,他没有贯彻落实好“上级”的命令。
3、痛苦的大哥
为了协调弟弟们与长辈的矛盾,觉新将一切责任往自己身上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弟弟们却不能完全理解他的苦衷,经常“生事”,常常使他无辜受训。
同时,觉新自己理论上接受了新思潮,但在行动上却仍屈从于旧家庭的专制和压迫,以至于自己的不抵抗,自己的一味妥协、退让,换来的是爱人梅和瑞珏的悲惨结局。
这一切都给他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觉新不像弟弟那样有大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不像弟弟那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的理想早已经幻灭了),甚至于他的朝气和生命力早被家庭、生活消磨殆尽了。
他的痛苦与凄楚无人理解,也没有可以倾诉衷肠的对象,一切只能积在心上,越积越多,越级越沉重。
沉重到最后成为难以言语,也难以承受的大石。
4、自愿受害者
因为觉新是长房长孙,他必须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能像弟弟们那样率性而为,他必然深受封建家庭制度的迫害。
因为弟弟们叛逆,觉新是众长辈批判的对象。
不管弟弟们有什么“不合规矩”的行为,众人都会攻击觉新。
他们了解兄弟情深,伤害哥哥比直接攻击弟弟的杀伤力更强,这是仇者快,亲者痛的最好的报复手段。
于是,觉新就成为众人报复泄恨的“箭靶子”,时不时地“射上两箭”,消遣一下,也泄泄恨。
这种报复心理觉新是十分清楚的,但他仍采取不抵抗、隐忍退让顺从的方式继续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卑微的生存下去。
既然不能阻止弟弟们的叛逆,又不能说服长辈接受,他只能在两者之间不断的协调,自觉接受来自各方的迫害,来自精神的折磨,等待着到达生命的尽头。
觉新这种强烈的自我放弃、自我牺牲的意识让他做好了自愿地牺牲着自己的青春、生命,直到灯枯油尽时的准备。
这样浓烈的悲观意识让人同情。
我们看出觉新的性格是复杂的。
他在内心深处蕴积着对个性自由的渴望,而在行为上却又是屈从于封建家庭制度的孝子贤孙,他成为“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
小说刻画了觉新这样一个既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而有甘愿去维护封建礼教的懦弱性格的悲剧人物。
是什么造成了觉新的悲剧?是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压给了觉新他不能逃避的责任和重担,而这责任和重担磨尽了觉新的学识、朝气、理想、希望、追求等,将他从一个本前途无量的新青年蜕变成一个暮气十足的封建大少爷。
但这两种形象并不单一地存在,觉新的“新青年”形象并未褪尽,在
思想中仍有“残留”。
所以觉新是矛盾的,复杂的,双重性格的。
这两种形象时而“封建大少爷”占上风,如其妻瑞珏的惨死就是他唯命是从的大少爷所致;时而“新青年”占上风,如帮助弟弟觉慧逃出这个大金丝笼,为他筹集路费等。
这两种思想时常斗争,不管结果如何,总之,觉新是复杂的,是痛苦的,是病态的,是饱受折磨的。
觉新这一形象就揭露金额封建礼教吃人,残害人的本质。
三、觉新的悲剧色彩
觉新是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悲哀的人。
觉新不是觉慧那么纯粹的反抗者,毕也不是高老太爷、克安、克定那样纯粹的封建卫道士。
他介于两者之间,他既不被“爷爷”派接纳,因为他内心也有和觉慧相似的叛逆因子在跳跃;也不被弟弟们所真正理解,因为他是封建卫道士的帮凶,他不彻底地反抗封建恶势力。
所以觉新是悲哀的,是不被人理解的,是不容于当时任何一派的。
觉新不像阿Q那样愚昧麻木,他接受过五四新文化的洗礼,和弟弟们一样清楚地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的罪恶和必然会崩溃的结局。
但他弟弟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他本人就是这种家庭制度的产物——长房长孙,他无法抛掉这个包袱,无法退卸掉这个包袱所带给他的沉重责任和负担,无法摆脱这个包袱对他的束缚和操控,他默默地自愿地接受命运的安排,甚至也做了残害别人的帮凶。
为了保住自己与家人可怜的生存权利,他怯懦地妥协与退让,不抵抗,他没有人格,没有自尊,没有自我地“赖”活着。
他一次次向封建恶势力退让,退让的结果换来的是自己短暂的安宁,但却是以牺牲别人(包括他所爱的人)为代价的,当然他本人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觉新是封建末世的软弱的知识分子的代表。
觉新是悲剧的。
他生性敦厚、软弱,没有强烈的斗争和反抗意识。
但他是善良的,是充满人情味的。
一切指责、嘲讽、压制、迫害,他都甘愿一个人承担,也默默地一个人承受着,自我牺牲着。
所以这是他的性格悲剧,正如哈姆雷特在优柔寡断、不坚定中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一样。
但觉新的悲剧还有命运的成分。
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难逃命运对他的安排——弑父娶母。
觉新与他有相类似的命运悲剧。
只不过俄狄浦斯在命运面前做了自己的反抗和斗争,失败后还是沦入命运的安排。
而觉新却没有那样的勇气和魄力,他隐忍地接受命运对他的安排——长房长孙、孝子贤孙。
纵然他心有不满、不远,但他也不予表露,依然唯唯诺诺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履行命运交付于他的,不容推脱的职责,同时他也难以摆脱那种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观念。
于情于理,他必须要坚守职责。
他是封建旧家庭的殉葬者。
更具悲剧色彩的是觉新是一个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悲剧人生的悲剧形象,而且他自愿、自觉地接受这样的人生。
他清楚地知道他的悲剧命运的造成者是封建礼教,是封建旧家庭制度,他也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懦弱与无能,他更清楚地了解一个事实:自己无力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自己只能成为一个牺牲品。
这一切他都了如指掌,所以他选择在走向死亡的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孤独地承受着灭亡的痛苦和折磨,至少他的毁灭可以换来其他人的生存。
这就加重了觉新这个形象的悲剧性。
四、作者对觉新的态度
这部小说是作者带着强烈的“激情”创作出的。
对于觉新这样一个有着不彻底的思想觉悟的又生性懦弱的青年,又有着身不由心的行为当封建礼教帮凶的双重性格的人物,作者巴金对他的感情也是复杂的。
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在成都苦撑着日益破败的老家,上养继母,下养妻儿以及资助在外读书的两个弟弟,身心俱疲,还旧病缠身,巴金的大哥是个伤感的人,也接受过一点新文化,他把封建旧家庭的黑暗内幕向弟弟披露,于是巴金“决定用他大哥的性格、事迹及其委顿的人格,来揭示一个旧式大家庭的衰败历史”④。
我想这应该是《家》的创作动机。
1930年尧枚给巴金的信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家的历史很可以代表一切家族的历史”,“希望你有余暇把他(即小说)写成”,“并且以我家人物为主人”。
尧枚当时已经意识到写自己的家族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典型性,他极力鼓励弟弟写出自家的故事。
可惜1931年4月,尧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大哥的死对巴金《家》的创作绝对产生了影响,如果他不死,难保《家》不会以另一种面貌出现。
大哥的死激起了巴金这个旧家庭以及别房长辈的仇恨,而且也中断了巴金与这个大家庭别房亲戚的最后一丝联系。
于是,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揭露封建旧家庭的黑暗,宣泄自己的不满与反抗,控诉与批判,用半虚半实的笔法揭露高家大院里制造的桩桩血案,塑造出高老太爷、克安、克定等一大批没落地主的丑恶嘴脸。
作者对觉新投入了很深的感情。
我们知道觉新其实是以作者的大哥尧枚为原型塑造出的人物。
如果说觉慧代表作者的思想,那么觉慧对觉新的评价和态度就是作者对大哥,也是对觉新的感情。
小说中,觉慧用了两个词来归纳觉新的处世态度:“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
这是对觉新最一针见血的概括,也隐含了略微的批判。
觉慧对大哥有埋怨,有不解,有批判,有嘲讽,但是这些都只是一时的情绪,一时的冲动,平静下来,他对大哥更多的更浓的感情是同情,是兄弟亲情,是大哥被封建制度所吞噬的怨恨。
因此,作者对觉新更多的是同情,是想通过描写觉新的悲剧,引起社会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反思,并唤醒社会上千千万万个“觉新”。
相信读完了作品,人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觉新身上投射的深情,可能巴金以前不是很理解大哥,通过《家》中的觉新,他对大哥肯定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觉新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命运和责任。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放弃和逃避自己的职责,而义无反顾地自觉挑起了沉重的一房之主的重担,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制与迫害,努力维护着“家庭和平”。
一个家里,有了冲突就应该有“和事佬”,觉新就是这个协调者,为弟弟们“挡箭”,给长辈们“消气”。
这样的人是最难做的人。
因此,觉新很辛苦,很矛盾,内心郁积了太多的苦楚。
作者把觉新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得我们为觉新痛苦,为觉新矛盾,为觉新喜悦,为觉新身心俱疲。
既然觉新已经意识到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结局,但自己又无力去推翻它,只有帮助有能力反抗它,有能力推翻它的人才行。
所以他帮助了家里的“叛徒”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