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流派及各时期合唱作品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典乐派。
也称维也纳古典乐派。
它是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间在维也纳形成的以古典风格为创作标志的音乐流派。
古典乐派推崇理性,追求艺术形式的严谨和音乐语言的清楚简明;创作手法上,注重戏剧的对比、冲突和发展,继承传统主调音乐因素。
古典乐派的音乐,是高级的传统的富于严肃性和教育性的音乐。
也是常常在正式音乐会中出现的音乐。
它区别于浪漫乐派音乐,取法古希腊、罗马的作品规范,以和谐统一整齐等形式为音乐艺术的最高标准。
这个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2.浪漫乐派。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为招架古典主义而勃起的。
浪漫乐派的主要特征,在于作品的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的刻划。
浪漫主义音乐在贝多芬晚年作品特别是钢琴奏鸣曲中已有所表现。
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起到一八四八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止,是浪漫乐派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浪漫乐派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浪漫派有舒伯特、韦柏(他们是浪漫乐派的奠基者),还有舒曼、门德尔松、柏辽兹、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等;后期浪漫乐派有法朗克、勃拉姆斯、希鲁克纳、柴可夫斯基等。
3.民族乐派。
它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在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有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
他们在政治上都属于激进的爱国主义者,都参加或同情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他们都主张创造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音乐。
一般都乐于采取本国优秀的民间歌调作为音乐素材,表现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
于是,在欧洲各国兴起了以发展本国、本民族艺术和精神特征为宗旨的音乐,即民族乐派。
这个流派包括挪威的格里格,西班牙的阿尔贝尼斯、格拉那多斯,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扎克,罗马尼亚的泼隆贝斯库、艾奈斯库,匈牙利的艾凯尔,俄国的格林卡和“强力集团”的巴拉基列耶夫、居伊、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波兰的莫纽什科等。
这些音乐家都扎根在自己民族的民间音乐土壤中,把传统音乐功效和本民族独具的音乐语言和题材密切结合起来,在歌剧、器乐、声乐作品中,鲜明地表现了自己民族的风格,取得了丰硕的艺术功效,对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如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德沃扎克的《第九交响乐》,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等。
4.印象乐派。
印象主义原是绘画领域里的一种主张,它的目的在于表达直接感受的
事物印象。
是法国画家莫奈等所提倡的。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活跃于法国。
后来,这种艺术思潮逐渐影响到文学和音乐。
作曲家德彪西在印象画派和魏尔伦、马拉美的象征诗歌的影响下,开创了音乐上的印象派。
代表人物是德彪西和拉威尔。
这个流派,题材常取自诗情画意及自然景物等,以暗示代替陈述,以声音“色彩”代替力度,着意表达感觉中的主观印象,并大量运用变和弦、平行和弦和全音音阶等。
他们在音乐领域成为独树一帜的印象乐派。
印象乐派的后起者有杜卡、鲁塞尔、迪利厄斯、法里雅等。
5.表现乐派。
表现主义是近代德国文艺界的一种思潮,它是在反对印象主义绘画中而发展起来的,主张强烈表现自我,后来逐渐播及小说、戏剧、音乐。
二十世纪初,画家毕加索等人,想从印象派莫奈的的画派中脱出,提出印象得之于外,表现得之于内的主张。
二十年代,音乐上的表现主义开始兴起。
它的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转变、夸张、象征等手法来表现题材。
它的代表人物有勋柏格,贝尔格和威伯恩等。
其它乐派还有自然主义,代表人物是查理、施特劳斯;神秘主义,代表人物是斯克里亚宾;新原始主义,代表人物是斯拉文斯基;序列主义,代表人物是威伯恩和梅西安,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是兴德米特;未来主义,代表人物是普拉泰拉等。
西方合唱作品的发展进程,大体上与西方音乐流派的衍变相统一。
因此掌握西方音乐流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对合唱作品的演出和欣赏有特殊的意义,既有助于全面熟悉合唱艺术历史遗产,也帮忙咱们把握现代音乐的发展方向。
进一步探讨各时期合唱作品、的演出风格征,更是指挥及演唱者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十分有利于排演、演出,有利于合唱队的训练和建设。
作曲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称为风格;彼此相似或接近的个性集中起来就形成了流派。
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容易接近,气质、方式、取材容易类似而且彼此影响。
于是形成某种流派,这是通常流派出现于必然历史时期的原因。
同时期可能出现多种流派,或接近或对立,它们在音乐史上发挥各自的影响,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潮就代表该时期的主流,称为时期风格。
不过,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服从时期的划分,同时期的作品可以风格不同,必然的风格也可以跨越不同的时期。
何况合唱作品的诞生或许更为特殊。
例如前人创作的歌曲被后人编成合唱曲,著名歌曲会有几个合
唱版本流传;有时影响不大的歌曲被编成合唱作品后大大增色而扩大影响。
歌曲作者和合唱编配者就可能采用了不同时期流派的创作手法,却巧妙地融汇于一部成功的作品当中。
社会的文化现象是复杂而多变的,一首作品的风格特征,只能从具体作品本身来研究肯定。
西方合唱作品的风格特征大体上可以依照西方音乐史的各个时期去掌握。
一、文艺振兴时期(1450-1600)
15世纪以前,音乐主要服务于宗教教义。
文艺振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减弱了宗教音乐的统治地位,城市平民和文人主张歌颂世俗和理性,提倡科学,主张音乐为人服务,农人也随着觉醒,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音乐开始走向民间。
该时期的音乐逐渐离开教会规定的调式,向大、小调发展,连教会音乐也开始描画大自然,去表现人的情感。
在形式和技法上是复调发展的顶峰,合唱各声部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由一个声部呈示主题,其他声部依次跟从仿照。
声部之间大量采用协和音程,只有在情绪超级激动时才谨慎地选用不协和音,转变半音是避免的,“高潮”这个概念是没有的,终止式很不明显,渐慢、渐弱也不利用。
这个时期的弥撒曲和经文歌本质上仍是非人格化的,不能掺入戏剧性的处置,不利用波动的人声;世俗音乐和牧歌可以稍自由一些,还应维持必然程度的抑制,不能豪放。
节拍要严谨,依照歌词的需要安排重音,不以末节强弱拍规律来演唱,速度必需做到平稳流畅,适当控制声部间的妥协,使声部间的交织、楔榫就绪,才能排演好文艺振兴期的作品。
这时期的合唱作品都是无伴奏的,利用乐器也只是重复合唱声部。
主要作曲家有:杜费、奥凯亥姆、依萨克、加布里埃尔、帕莱斯特里那、拉絮斯(拉索)、莫尔来、吉本斯等。
二、巴洛克时期(1600—1750)
这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君主国家走向繁荣,宫庭的权利和财力扩大,统治者热衷于扶持艺术,宫庭音乐和沙龙音乐盛行,为贵族服务的音乐显示出奢华和娇柔的气息,刻意修饰成为风尚。
可是音乐家自己生活在人民中间,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所创作的音乐也表现普通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富于情感,表现了音乐家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态度。
歌剧的产生和发展成型是这个时期的标志,清唱剧、大合唱及歌曲、组曲、协奏曲、奏鸣曲等样式纷纷出现而且逐渐巩固下来,为古典乐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巴洛克流派前后在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兴盛,涌现了一批对后世很有影响的
体曲家,如斯卡拉蒂、维瓦尔第、巴赫、亨德尔等。
巴洛克音乐追求表情和动力;强调情感的表现,汲取民间音乐的养料,旋律的表情作用日趋重要,主调音乐的比重渐渐增加,复调退居从属地位,乐句装饰音的缀饰、数字低音的即兴转变成为其特征。
巴洛克时期的合唱作品成立在大、小调上,和声功能已经肯定下来,和弦的功能作用和调高的转接关系都成为音乐表现的主要因素,复调手法服从和声功能的框架。
末节线划分强弱拍率的作用也已确立。
处置这种作品时要找出乐句的高点,分层次地安排所有强拍的力度对比,使各声部形成交织关系,此起彼伏,彼此牵制,在严谨的节拍和稳定的速度进行中;充分利用停止、弱起、切分、延留音的作用,给予推动力;渐强和渐弱没有太大的幅度;是一层层地推动或递减的,往往与段落和调高转换一致。
巴洛克音乐一般是中速的,极快和极慢的处置应避免,乐谱上标记的速度术语主要说明作品的性质,如快板是指朴实、愉快、活泼;慢板是指宽广、虔诚。
渐快和渐慢是没有的。
亨德尔的合咱作品末尾常常利用largo来结束,应处置成放慢一倍,而不是真正的largo如速度。
巴洛克作品的延长记号是呼吸气口,并非自由延长。
合唱作品的伴奏应用断奏,弦乐分弓,管乐吐音,避免速度加速。
那时的标准音高比今天约低半音,若用记谱的调高演唱可能过于敞亮,应要求演唱时调整合唱的音色,以符合时期风格。
由于受到宫庭的庇护和影响,巴洛克音乐有浮华、炫技和过度追求形式美的弱点,往往缺乏真挚的情感。
可以以为合唱这个艺术品种是在这个时期正式确立下来的,不乏经典之作,可是巴洛克音乐与现代人的情感差距较大,掌握其艺术风格也比较困难。
今天只有少数艺术素养较高的合唱队安排演唱巴洛克作品,这种音乐会也就带有点学术意味了。
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孕育着辉煌的古典乐派的时期,充分了解它是十分必要的。
主要作曲家有:加布里埃利、佩吕、蒙特威尔第、许茨、普赛尔、斯卡拉蒂、维瓦尔第、巴赫、亨德尔、佩戈莱西等。
三、古典时期(1750-1820)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到整个欧洲,艺术的面貌也随之更新,音乐从以宫庭为中心的贵族文化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巴赫、亨德尔所代表的巴洛克顶峰,已经逐渐为古典时期的新风格所取代、文艺领域中接踵产生罗可可、启蒙运动、狂飘突进等新
思潮。
罗可可艺术抛弃了巴洛克艺术的宏伟,将庄重的装饰变成纤巧的精雕细刻,适应宫庭贵族的审美要求;曼海姆乐派和北德乐派。
反映了中层社会资产阶级那种不满现状,提倡人的个性和情绪;狂飘突进则进一步荡涤启蒙运动那种妥协和改良的偏向。
作曲家更多地表现普通人的情感和愿望,追求对大自然和人类情感的理性化熟悉,揭露人性中伦理价值的启迪。
音乐再也不是神的艺术或王公贵族的饰品了,作品中表现那些典型化的情感范围,高尚、悲剧、优美这些美学原则已经成立起来,使得音乐常常富于哲理性。
从音乐史上流派演绎的分类法来看,一般以为器乐进入主调音乐是古典乐派的标志。
曼海姆乐派为古典时期开辟了道路。
真正的顶峰是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个乐派的代表人物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海顿用通俗易摸的音乐语言和巧妙的作曲技法,为大型器乐曲奠定了结构基础,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莫扎特表现了真挚、明快、乐观的精神面貌,表现了对光明、幸福的追求,晚期作品出现戏剧性的对比冲突,歌颂平民而批判贵族。
贝多芬的作品更富于矛盾冲突,充分表现招架不合理社会制度的顽强个性;其作品曲式结构周密,音乐内省而深邃,包括着深刻的哲理,他斗胆冲破传统,在作品中反映资产阶级上升期进步的思想实质——通过斗争取告捷利,这个主题直到今天仍然鼓励着万万听众。
贝多芬把合唱植入了他的被誉为交响乐的顶峰的《第九交响曲》。
从流派的特点来讲,古典乐派的主要贡献在于巩固器乐样式、文体及曲式,巩固主调音乐功能及和声体系,他们继承了文艺振兴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传统,又大大推动了西方音乐的发展,成为西方音乐卓绝的传统的集中代表。
虽然古典乐派的主要成绩在器乐方面,合唱作品相对不那么突出,但音乐上的特征是一致的。
在表现时的要求也相同。
古典时期的合唱作品谨慎地利用渐快和渐慢,速度标记是名不虚传的,不能随意改动。
渐强和渐弱的利用较多,但多数在一个音量品级之间。
重复的乐段或乐句,若是初现时较弱,重复时必然较强,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律。
不协和和弦予以解决的进行,明确的终止式,大、小调式的转换和远近关系调的转移都充分利用来表达内容,和声的功能作用成为主要的推动力。
可是,古典时期音乐的情感仍然比较内省,演出时切忌过度夸张,这些作品结构清楚,段落分明,表现上含蓄,主要运用对比性手法表现矛盾冲突或戏剧性题材,无论内容和情绪都应该是明确清楚的。
主要作曲家: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凯鲁比尼、贝多芬等。
四、浪漫时期(1820-1900)
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繁荣期,科技和工业大大发展,贫富两极分化日趋加重,艺术家们对现实不满,力图抨击社会,挣脱资本主义桎梏,于是产生了反传统、反习惯、反形式的浪漫派艺术。
作曲家再不为雇佣他们的君王贵族写作,而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创作思想大解放,他们倾心去表现那些不满现实并与之斗争的人的理想,追求空想的、诗意的、假定的意境,乃至异国情调,固然也有偏颇的、盲目乐观的或悲观厌世的偏向。
总之,在作品中充分注入自己自丰硕情感,强调个性解放,较强烈地反映了对现实的冷漠和招架。
浪漫派作曲家试图使音乐上绘画、文学等姐妹艺术相结合,这一偏向使题目音乐、歌曲和歌剧倍受重视,无伴奏合唱大大题少了,合唱却常常出此刻管弦乐、歌剧等大型作品中,连宗教题材也给予世俗情感(实际上是为音乐会演出而创作的),音乐已经完全摆脱了教会和宫庭,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超级活跃的部份。
这时期的合唱作品强调结构和色彩、几乎都是主调音乐,大多有题目,作曲家随意利用不协和和弦、半音进行、含混的解决、不明确的终止和远关系转调等等手法,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抒发体者和演唱者的主观情绪。
指挥和演唱浪漫派的作品也有了最大的自由,速度和力控的转变或对比大大增强了,虽然门德尔松等人主张格守古典原则,维持规范的节拍和平稳的速度,但也有瓦格纳等人主张按照指挥对作品的了解来选择速度。
在乐句的陈述中,一般随着音乐线条的上升有较明显的加速,而下降时则消退,这是指情绪而言,这种做法在古典时期的作品中是不能用的。
速度、力度或表情的标记愈来愈细致,突强记号也很是多见,渐快、渐慢和自由速度频繁利用。
对待浪漫派的作品,最好能仔细分析作者用意中的一切细节,而且充分表达出来,也可有较大的自由融入演出者主观的感受,尽情抒发。
到了19世纪中叶、浪漫派作曲家踊跃汲取民间音乐的营养,许多作品的民族性格愈来愈明显,后人称之为民族乐派作曲家。
如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法国的圣—桑、古诺、弗兰克,捷克斯洛伐克的美塔那、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罗马尼亚的埃涅斯库,同时期俄国的强力集团合格森卡、柴可夫斯基。
加上力图恢复古典精神的勃拉姆斯等等、这个时期留下了极为丰硕多采的音乐遗产。
总地说来.浪漫派音乐家的作品有一路的特点,就是表现功能比结构功能更为显著。
他们从古典和声功能体系动身,增强变音体系的运用,大量利用不协和和弦,而且进行到不正规的解决,创造高度的紧张感和新奇的效果;由于调性概念的扩大,较之古典时期模
糊;作品的形式活泼多样,只保留曲式的概略,随内容的表现需要自由发挥,富有弹性,乃至呈现松散状态;旋律的风格各异,表情占完全主导的地位,富于表现力,十分动人;由于乐器制作日趋精巧,演奏技术提高,器乐演奏领域出现了许多大师;管弦乐队发展到三管、四管大型编制,合唱与大型编制乐队的关系也密切了。
浪漫时期的合唱作品,大体上是为音乐厅演出而创作的,与之前在宫庭、教堂的演出气氛不同,这一点也值得注意。
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是西方音乐的黄金时期,广大音乐爱好者直到今天仍然醉心于这两个时期的音乐,以为它们充分表现了最能为人类接受的欣赏内涵,也最符合音乐艺术的根本规律,即乐音的物理基础以又人接受音乐的生理、心理基础。
音乐艺术归根究竟是表现人的情感,音乐作品的外貌和内涵都要符合人类对美的追求,令人从音乐中汲取营养,取得愉悦、享受和启迪,才能具有社会功利价值和审美功利价值,被人们接受并认可。
这些音乐所表现的人民性和思想情感,表现了人类的审美运求和审美理想,技术和艺术都达到极高的阶段。
所队那些优秀的艺术珍品至今仍然令人为之共鸣、倾倒、激动、信服、受益,古典和浪漫派音乐的成绩不愧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丰碑,也为尔后音乐艺术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主要作曲家有:舒伯特、柏辽兹、罗西尼、格林卡、门德尔松、舒曼、李斯特、瓦格纳、威尔第、古诺、奥芬巴赫、弗兰克、布鲁克纳、勃拉姆斯、圣—桑、比才、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苏利文、格里格、西贝柳斯、塔涅耶夫、埃尔加、马勒、理查·施特劳斯、莱格、拉赫蚂尼诺夫等等。
五、现代音乐(1900- )
现代音乐反映了咱们星球上人类复杂的精神面貌和历史文化,对于各类现代哲学、美学和文艺思潮的兴衰变幻,史家们在分期分类上有各类不同观点。
音乐上更是流派纷呈,一方面古典和浪漫的传统继续发展,派生出不同的或相反的分支,另一方面又不断出现独树一帜的新派别,彼此交叉影响,至今还在演变当中几乎无法详细归纳说明。
这里只是以两次世界大战为界限,分三个阶段介绍一些最重要的流派和其发展脉络。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期浪漫派发展演变而出现了两个主流派别:
1.印象主义——这是与浪漫派相对抗的反动,反对浪漫派那种基于个性和情感的表现意识,而强调瞬时感官刺激的感受,表现朦胧、飘忽的意趣,追求新颖的音乐效果,
故意冲破传统规范,破坏传统的逻辑性,实际上是一种音响的象征主义。
首席代表人物德彪西,他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转化成朦胧、空想、带有神秘色彩的音乐作品,旋律、和声、节拍等一概不据理性安排,凭借随意的情感和情绪,在技法上有许多新的尝试。
他的作品手法精练,缺乏明晰的节拍和紧张度,速度以中慢为主,力度比较温和,常采用彼此并无功能关系的色彩性转变和弦,利用中古世纪的调式、全音阶和五声音阶,为的是显示特有的色彩效果。
演唱印象派作品时不能有过度的强拍,有人说应该有一种“悬在空中”的感觉。
这一流派的其他成员如拉威尔、杜卡、沃恩·威廉斯等人,并非完全跟从德彪西,各自有不同的发展。
2.表现主义——与印象派反其道而行之,是后期浪漫派的深化,强调表现主观情感,表现自我矛盾、冲突、恐惧、忧愁之类比较极端的感受。
音乐上的特征是紧张、强烈、尖锐,节拍复杂,变速频繁突然,打破拍率的强弱规律,用记号来标明重音所在,强弱对比达到极限。
表现主义在绘画上为了表现的目的将现实中的描述对象加以变形处置,音乐也再也不遵循传统而采用“革命技法”,这个派别的典型代表是十二音体系,它由勋伯格为首从后期浪漫派的“调性崩溃论”观点动身,开创无调性乐派而形成。
除否定调性之外,表现主义采用极不对称的节拍和为所欲为的自由曲式,旋律中常出现无规律的大跳进行,作品中利用极端的音区和大量不解决的不协和和弦,使力度、密度和音色转变超级强烈,达到尖锐、刺激、怪诞的效果,有高度紧张感和强烈的心理刺激作用。
所选择的题材也是抽象和病态的,可以明显感到弗洛伊德心理学和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
这个流派的自我主义使他们的作品离开了公众的审美习惯,其曲和者甚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首先出现了未来派,首先把音乐扩展到噪音范围,企图反映工业化时期的特点,其他欧洲国家也出现过类似思潮,还有利用微分音进行创作的,如二十四律等,但都没能形成重要流派。
这段时期音乐发展的动态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1.民族乐派的发展——如巴托克、柯达伊、埃尔加等人,充分利用本民族音乐的特色,承袭浪漫派的传统,吸收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的技法来进行创作。
这段时期的苏联音乐也独树一帜,俄罗斯民族乐派取得继承和发展,如格里埃尔、哈恰图良、肖斯塔柯维奇、普罗柯菲耶夫等人,作品很多,手法现代,苏联的合唱作品及合唱活动也十分繁荣。
2. 新古典主义、——用古典主义精神来抵制泛滥成灾的印象派和浪漫派,追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