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钦州市占鳌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更新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钦州市占鳌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2-09-13T08:56:19.485Z 来源:《建筑创作》2022年第4期作者:赖瀚瀚
[导读] 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许多城市在微更新的理念下,采用小规模渐进式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赖瀚瀚
南宁市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许多城市在微更新的理念下,采用小规模渐进式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文以钦州市占鳌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对街区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现存在的问题,基于微更新视角因地制宜的提出保护更新策略,保持街区可持续发展,恢复街区活力。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保护更新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面临重大的挑战和机遇,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明确指出,历史文化街区通常指的是经过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核定并且进行公布的能够保存文物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可以相对完整展现传统的格局与样貌,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1]。

多数位于城市中心的老旧街区承载着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但由于年久失修、缺乏保护、管理不善等原因,原有地域文化难以延续和保存。

也因为历史文化街区修缮难度高,改造需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所以改造更新中不得不引入大量商业元素[2],一定程度上会对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根据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定义,历史文化街区中很多居民居住,是成片式的区域[3]。

但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居所的更高的追求,现存街区的老旧房屋及不良环境,逐渐与生活在此的居民的需求产生了矛盾。

因此,如何将保护和更新有机结合,提出适合街区可持续动态发展的策略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街区的发展脉络及概况
1.1 发展脉络
钦州古城始建于宋朝,以军事防御为主,建于在今城(钦州镇)中部。

清朝以来,鸿飞洲、鳌鱼洲与钦江水路联通,平南街等十余条新的街巷形成,街巷格局初现;而占鳌巷就是建于清代末期,因紧邻文昌阁鳌鱼洲而得名,街巷两侧均为传统院落形式民居。

民国时期,依托钦州港集散枢纽带动,形成新的城市发展区域,至此街巷格局已形成。

直至上世纪90年代,老城建筑空间密度及人口密度增大,发展受到限制,街区人口大量外迁,城市中心开始转移,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城市历史传统风貌,钦州市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开展历史建筑及特色建筑申报等历史文化遗产相关保护工作。

于2018年,在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钦州市中山路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占鳌巷历史文化街区均在列。

1.2 街区概况
占鳌巷历史文化街区,地处钦州市老城区的核心位置,与中山路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竹栏街历史文化街区共同形成凸显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区域。

街区格局构成要素丰富,主要包括古井、古树、广场、街巷以及传统民居,其中传统民居及街巷为主要构成要素。

占鳌巷保留了大量传统建筑,街巷历史格局也保留较好。

2 历史文化街区的现存问题
2.1用地功能单一,建筑质量较差
街区内建筑多以居住为主,以局部文化用地为辅,内部人口构成主要以老年人、流动人口为主。

大部分历史建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由于缺乏专业的规划指导,部分居民有改建或者违建情况,建筑风格较突兀,使得整体景观视觉效果受到影响,在外观、材质、色彩等方面都弱化了传统风貌特色。

2.2交通动线流畅,基础设施落后
街区内部人口密度较高,而街巷历史格局尚存,道路较为狭窄,里面人车混行,缺乏有效的交通组织。

现有车辆基本沿路边停泊,缺乏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

街区整体格局保存较好,但街区内现有的给水、排水、电线等市政基础设施系统较为落后,防灾系统及环卫设施不够完善,消防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满足现代化标准。

2.3活化利用需求大,景观风貌品质不高
占鳌巷是民族英雄文化、爱国主义文化传播与弘扬的重要区域,其作为展示历史文化的窗口,是地域文化的缩影,虽然用地较为集中,但仍缺乏品牌效应,缺乏街区旅游吸引力。

由于道路高差存在视线阻隔,滨水景观延续性较弱;同时,街区现状景观空间与建筑空间缺乏关联性,致使街区整体景观品质不高。

3 微更新视角下的保护更新策略
微更新指是一种小规模、小范围、循序渐进修缮提升的改造方式,已逐渐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更新广泛认可的实践方向。

微更新理论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强调从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出发,有效协调好当下与未来的冲突,从而提高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效益[4]。

3.1 保护街区传统格局,分类整治传统民居
针对街区风貌实施全面整治,进行逐级治理,采取合理的保护方式,对街巷空间进行环境整治,对建筑进行分级分类整治保护。

在微更新的理念下,严格保持街区内的历史街巷走向与基本形态,保持现状,严禁侵占街巷空间进行建设;并综合考虑建筑风貌状况和建筑质量等要素,对占鳌巷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构)筑物提出保护、修缮、改善、保留及整治改造五大类针对性的保护整治方式。

3.2 优化街区交通组织,完善综合配套设施
由于历史街区处于道路错综复杂的老城区,除了优化内部街巷变为慢行步道,维持原有街巷走向与宽度,通过局部增加巷道提升通达性,增加小型停车场、交通管制等实现人车分流之外;还要考虑依托占鳌巷及其周边街巷建设慢行道,串联周边景观节点,形成片区完善
的慢行系统。

聚焦居民日常“衣食住行”及综合旅游服务点,构建一个高效复合、共享共赢的设施圈。

3.3 推动街区活化规划,提升空间景观品质
街区活化目标在于人气提升,更新改造应协同风貌、业态最终落实于空间环境,满足双重要求。

根据老城区历史风貌延续和文化街商业特色发展的需求,以建设融商贸、文创、旅游三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作为新的市场定位;同时要结合街区环境整治和风貌改造,增强景观绿化,增加环境的主题性,塑造开放性特色空间。

4 结语
微更新改造保留了街区的岁月痕迹,不改变现状社区构成,形成社区营造与居民活动共建共存的模式,延续社区生活。

因地制宜的、循序渐进的基于街区定位和需求进行保护与更新,虽该模式不会在短期内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但稳定持续的推进才可确保历史文化街区可以长久发展,真正实现文化传承,绿色更新。

参考文献:
[1]张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改造探究[J].江西建材,2020(10):214+216.
[2]任映红,梅长青.城市化进程中村落传统文脉的承继与延续[J].浙江社会科学,2014(12):107-112+158-159.
[3]许基伟,马欣,苗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江苏省智慧城市发展评价[J].建设科技,2019(15):70-75.
[4]王承华,张进帅,姜劲松.微更新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学刊,2017(06):96-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