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陈 平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_被_给_叫_让_的意愿性与其宾语从缺的关系

_被_给_叫_让_的意愿性与其宾语从缺的关系

汉字文化 2007年第 1 期(总第 75 期) 45
文汉
化 字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
被 / 给人不经意地丢弃在一边。 嘴角也被他不自觉地咬破,流出了一丝丝的 鲜血。 一个卷子被他漫不经心地放进了嘴里。 给他漫不经心地一问,我一时反应不来,只 能呆呆地看着他。 自己正躺身在一张石床上, 腿上的伤口给人 马马虎虎地包扎过,但不知敷上了什么药,疼痛却 减轻了许多。 这些词语用于“叫、让”被动句的时候一般 同时要带“给”: 叫 / 让人失手给打成了重伤。 叫 / 让人不小心给撞坏了。 游戏拼板叫 / 让人不留神给刮了一脚。 2. 一些动词专门表达无意识,如“忘记”、 “忘”、“遗忘”、“淡忘”,只能用于“被、给”而 不能用于“叫、让” 被动句: 或许因为它太穷太小,常常被人遗忘。 这个数字不大,但说明烈士没有被人忘记。 人人都叫他骆驼,他的本名反而给人忘记了。 渐渐给人遗忘了。 有一些动词表达的是行为者无意的行为,发 生的时候行为者没有意识到动作行为,如 “染 (沾染)、沾、遗失、拉(遗失)、丢、耽误、遗漏”, 这些动词也只能用于“被、给”而不能用于“叫、 让” 被动句: 他老婆和孩子也被他染上了感冒。 很多人一听到这三个字就会警觉起来,离他 远远的,唯恐被沾上“机会主义”的病毒。 那把锁早已被我遗失。 谁知批斗结束,这部曲谱还是被小将丢在家 里忘了拿走。 大弟和小弟都知道大哥的婚事是被他们耽 误了的。 3. 有些动词表示其宾语不能激发出愿望,如 “小看、忽视、轻视、冷落、慢待、怠慢、轻慢、忽略、 小觑、漠视”,这些行为是在意识程度很低的情况 下发生的而且一般有消极意义,只能用于 “被、 给”被动句而一般不用于“叫、让”被动句: 以前中国人一直被人小看。 ?以前中国人一直叫 / 让人小看。
* * **
46 2007 年第 1 期(总第 75 期) 汉字文化

02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

02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

中国语文1987年第2期(总第197期)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陈平提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有指与无指、定指与不定指、实指与虚指、以及通指与单指这四对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了这些概念在汉语中的表现方法,同时揭示了相关的各类名词性成分的语法特点。

0.在语法研究中,人们讨论较多的是名词性成分与动词性成分之间的种种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

本文要探讨的则是同实际话语中出现的名词性成分自身相关的下列四组语义概念:有指(referential)与无指(nonreferential)定指(identifiable)与不定指(nonidentifiable)实指(specific)与虚指(nonspecific)通指(generic)与单指(individual)本人所说的名词性成分,包括人称代词和用作名词的“的”字结构。

在涉及上面四组概念的有关著作中,定指与不定指等术语有时用来指语义概念,有时用来指表现形式,在本文中这四组概念则一律用来指语义概念。

首先,我们逐节讨论这些概念的准确含义,然后,我们要研究这些概念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同时探讨具有这些语义特征的名词性成分表现出来的语法特点。

1.0这里要讨论的这四组概念,都是描写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referent)同实际语境中存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发话人当时当地的所持意图和所作假设等因素密切相关。

只有紧紧扣住具体语境,才能准确地把握这些概念的含义。

下面,让我们来分别讨论这四组概念。

1.1 有指与无指如果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entity),我们称该名词性成分为有指成分,否则,我们称之为无指成分。

请看下面的例句:(1)去年八月,他在新雅餐厅当临时工时,结识了一位顾客。

除去句首的时间词不算,我们有四个名词性成分“他”“新雅餐厅”“临时工”和“一位顾客”。

其中三个都是实有所指。

“他”和“新雅餐厅”分别代表语境中发话人和受话人都知道的两个身份明确的实体。

有定性范畴和语言的语法研究_语义句法再议_徐通锵

有定性范畴和语言的语法研究_语义句法再议_徐通锵

《语言研究》1997年第1期(总第32期)有定性范畴和语言的语法研究———语义句法再议徐 通 锵北京大学 1991年我们发表了《语义句法刍议》一文,受到了学界的一些鼓励和欢迎(李瑞华, 1996,XV,354,449-450)。

本文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纲”;有了“纲”,“目”的分析才能有比较明确的标准。

语法结构的“纲”是什么?是有定性范畴。

任何语言的语法结构都是以有定性范畴为基础的。

一 印欧系语言的有定性范畴和它的语法研究“有定”和“无定”这两个概念来自印欧系语言的研究,传统语法常常使用,指称修饰名词的冠词的一种功能,或者说,有定冠词和无定冠词是名词的有定或无定的一种语法标记。

随着语言研究的发展,这对概念的使用范围已经扩大,主要用来指称名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而且还在“±有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有指”“±定指”“±通指”“±实指”等概念,用来解决语法与语义的关系的研究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陈平(1987)根据西方语言理论的发展已开始用这种理论来研究汉语的句法语义特征,撰写了《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一文以及有关的评介。

他着眼于“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referent)同实际语境中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讨论了“±有指”“±定指”“±实指”,“±通指”四组概念,认为“有指是指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反之即为无指;“只有有指成分才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只有不定指成分才有实指和虚指的区别”,通指是指“整个一类事物”,“一方面,它并不指称语境中任何以个体出现的人或物,从这个角度看,它与无指成分有相同之处。

另一方面,通指成分代表语境中一个确定的类,从这个角度看,它与定指成分有相同之处”。

这四组概念都与“±有定性”范畴有关。

这是用西方的语法理论来分析汉语语法问题的一次尝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现代语言学在有定性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中的一些概况。

论复句中时间词语的回指

论复句中时间词语的回指

95摘要:复句中时间词语回指的表达形式可以大致分为同形回指、异形回指和零形回指三类,零形回指属于广义的异形回指。

其中,异形回指的形式最为复杂。

三类回指的使用都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相对而言,异形回指所受的限制较少。

关键词:时间词语回指复句1.引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语法学界都比较关注篇章中的回指(anaphora )问题。

对于汉语回指的研究,至今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不过,学者们的研究一般把回指对象限定为人物、事件、事物等方面,回指对象的先行词一般是“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如施事、受事等。

但是,正如屈承熹先生所认为的,回指有狭义回指和广义回指之分,“在广义上,所有具有照应功能的语法形式都可称回指,包括指涉前文动词、副词、名词、小句等等的词和短语”。

本文研究的时间词语的回指即是一种广义的回指。

所谓时间词语,“是指表示时间的名词或名词短语”。

“句中也存在着篇章现象”,复句同样隐含着篇章的某些特征。

就回指现象而言,它既出现于篇章,也存在于复句之中,对此,过去的研究较少提及。

本文以形式相对简单的单重复句作为复句的代表,对其中时间词语的回指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我们认为,如果单重复句的前分句中出现了某个以时间词语的形式表达的时间概念,当后分句再次论及这个时间概念时,它所使用的表达形式就是复句中时间词语的回指。

按照比较通行的术语,回指的表达形式是“回指形式”,回指形式在句中所表示的时间概念是“回指对象”,表达回指对象的时间词语是“先行语”。

根据形式上是否相同,复句中时间词语的回指形式可以分为同形回指和异形回指两大类,异形回指中又包含着零形回指这一特殊的小类。

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将按同形、异形、零形三类分别进行论述。

———————————————※本文初稿曾在“第四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宁2007)上宣读,承蒙张伯江、张谊生等先生指正多处,谨致谢忱,文中的一切谬误皆由作者负责。

本文的研究得到华中师范大学丹桂计划项目“时间词语在复句前后分句中的共现状态研究”(06DG026)经费资助。

1987 陈 平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

1987  陈  平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陈平中国语文1987,(2)0.研究对象:与实际话语中出现的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语义(语用)概念。

有指(referential)与无指(nonreferential)定指(identifiable)与不定指(nonidentifiable)实指(specific)与虚指(nonspecific)通指(generic)与单指(individual)这四组概念的作用:描写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同实际语境中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0.1 有指与无指有指(成分):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该名词性成分是有指成分。

无指(成分):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不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

鉴别方法:能否用种种方法加以回指。

0.2 定指与不定指:针对有指成分。

定指:言者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预料听者能够将其所指对象与语境中某个特定的事物等同起来,或者能够将它与同一语境中可能存在的同类实体区分开来,该名词性成分是定指成分。

不定指:定指成分出现的三种情况:所指对象在上文里已经出现过;所指对象存在于实际环境中;所指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从属或连带关系。

1.3 实指与虚指:针对不定指成分,定指成分都是实指。

实指(成分):言者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如果所指对象是语境里实际存在的某个实体,该名词性成分是实指成分。

虚指(成分):言者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意愿里)其所指对象是一个虚泛的概念,其实体在语境里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该名词性成分是虚指。

1.4 通指与单指:通指/类指(成分):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是整个一类事物,该名词性成分是通指(类指)。

特点:与无指、定指都有相同之处。

单指/个指(成分):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是一类中的个体,该名词性成分是单指。

2.0 具有四组概念的语义特点的七组名词性成分2.1 具有有指与无指语用特点的名词性成分句法功能:无指成分一般不能做主语:曹禺是剧作家。

*剧作家是曹禺。

谈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的运用

谈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的运用

2342018年50期总第438期ENGLISH ON CAMPUS谈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的运用文/孟宪杰在英语写作中,恰当运用衔接方式可以使句子之间,段落之间乃至通篇文章衔接紧密,语意连贯。

否则,则可能出现连贯性差,过渡不自然,表达不流畅等问题。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语言衔接手段。

1.运用代词,既避免词的重复使用,又使句意连贯。

例如:Sinon told his story well. He pretended that he was an enemy of Odysseus and the Odysseus had planned to take his life. 句中使用了his,he等代词。

2.运用同义词,与代词所起作用类似。

如:…you are abundantly suited to the post we have in mind. But we are faced with a certain difficulty. Employing you would meanplacing you in a position of authority over a number of our English employees, many of whom have been with us a very long time, and we feel that such an appointment would adversely affect the balance of good relationship which has always obtained in this firm. 这里运用了同义词post, position, appointment 等使句子过渡自然妥帖。

3.重复使用词或词组加强文章的连贯性。

例如:We havethen impressive authority for asserting that there are indeed American traits. To enumerate such traits does not in any way imply that they are unique to the Americans; most Western peoples, after all, share a common character. Nor do it imply that all Americans reveal these traits.4.运用衔接词或词组。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

释汉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陈平提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有指与无指,定指,实指与虚指,以及通指与单指这四对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了这些概念在汉语中表现方法,同时揭示了相关的各类名词性成分的语法特点。

0.在语法研究中,人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名词性成分与动词性成分之间的种种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

本文要探讨的则是同实际话语中出现的名词性成分自身相关的下列四组语义概念:有指(referential) 与无指(nonreferential)定指(identifiable) 与不定指(nonidentifiable)实指(specific) 与虚指(nonspecific)通指(generic) 与单指(individual)本文所说的名词性成分,包括人称代词和用作名词的“的”字结构。

在涉及上面四组概念的有关著作中,定指与不定指等术语有时用来指语义概念,有时用来指表现形式,在本文中这四组概念则一律用来指语义概念。

首先,我们逐节讨论这些概念的准确含义,然后,我们要研究这写概念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同时探讨具有这些语义特征的名词性成分表现出来的语法特点。

1.0这里要讨论的这四组概念,都是描写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referent)同实际语境中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发话人当时当地的所持意图和所作假设等因素密切相关。

只有紧紧扣住具体语境,才能准确地把握这些概念的含义。

下面,让我们来分别讨论这四组概念。

1.1 有指与无指如果名词形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entity),我们称该名词性成分分为有指成分,否则,我们称之为无指成分。

请看下面的例句:(1)去年八月,他在新雅餐厅当临时工时,结识了一位顾客。

除去句首的时间不算,我们有四个名词性成“他”“新雅餐厅”“临时工”和“一位顾客”。

其中三个都是实有所指。

“他”和“新雅餐厅”分别代表语境中发话人和受话人都知道的两个身份明确的实体。

“一位顾客”在这儿也代表语境中一个实体,虽然我们一时无法把这个实体同语境中某个具体的人联系起来,但是我们相信这个人在语境中是存在的。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

释汉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陈平提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有指与无指,定指,实指与虚指,以及通指与单指这四对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了这些概念在汉语中表现方法,同时揭示了相关的各类名词性成分的语法特点。

0.在语法研究中,人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名词性成分与动词性成分之间的种种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

本文要探讨的则是同实际话语中出现的名词性成分自身相关的下列四组语义概念:有指(referential)与无指(nonreferential)定指(identifiable)与不定指(nonidentifiable)实指(specific)与虚指(nonspecific)通指(generic)与单指(individual)本文所说的名词性成分,包括人称代词和用作名词的“的”字结构。

在涉及上面四组概念的有关著作中,定指与不定指等术语有时用来指语义概念,有时用来指表现形式,在本文中这四组概念则一律用来指语义概念。

首先,我们逐节讨论这些概念的准确含义,然后,我们要研究这写概念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同时探讨具有这些语义特征的名词性成分表现出来的语法特点。

1.0这里要讨论的这四组概念,都是描写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referent)同实际语境中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发话人当时当地的所持意图和所作假设等因素密切相关。

只有紧紧扣住具体语境,才能准确地把握这些概念的含义。

下面,让我们来分别讨论这四组概念。

1.1有指与无指如果名词形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entity),我们称该名词性成分分为有指成分,否则,我们称之为无指成分。

请看下面的例句:(1)去年八月,他在新雅餐厅当临时工时,结识了一位顾客。

除去句首的时间不算,我们有四个名词性成“他”“新雅餐厅”“临时工”和“一位顾客”。

其中三个都是实有所指。

“他”和“新雅餐厅”分别代表语境中发话人和受话人都知道的两个身份明确的实体。

“一位顾客”在这儿也代表语境中一个实体,虽然我们一时无法把这个实体同语境中某个具体的人联系起来,但是我们相信这个人在语境中是存在的。

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

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

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现代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提要本文认为,“VP”名词化的实质是陈述转化为指称,其根本机制不在于有无形式标记,这一点可以通过有些“VP”不要任何形式标记而实现名词化和转指这一事实得到证明。

无论是有形式标记的名词化还是无形式标记的名词化,都可以用亚里斯多德范畴说的基本观点进行统一的解释,即在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些代表现实世界“本体”范畴的名词性成分,才有可能用关于它的陈述来指称它。

***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问题是语法学界的一个焦点问题。

传统的看法认为,动词、形容词处在主、宾语位置上就名词化了。

这种观点近几十年来不断遭到非议,已很少有人坚持了。

朱德熙先生认为,汉语谓词性成分可以名词化,但“凡是真正的名词化都有实在的形式标记”。

一个谓词性成分加上形式标记“的”,就转成名词性的了,意义上也可以转指与这个谓词性成分相关的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等,如:开车的(施事)、新买的(受事)、你刚才跟他打招呼的(那个人)(与事)、裁纸的(刀)(工具)等等。

〔1 〕本文即讨论这种与转指相关的名词化问题。

朱先生的研究,相当深刻地揭示了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事实和规律,是我们进行研究的重要基础。

但我们也进一步看到,汉语中有些谓词性成分不用加任何形式标记也可以名词化,并且名词化后也是转指与这个谓词性成分相关的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等等。

关于这类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的表现,我们已有文章探讨。

〔2〕下文将表明,在现代汉语中事实也是如此。

谓词性成分(以下必要时记作“VP”)名词化的实质就是陈述转化为指称。

为什么一个VP 通过一定的途径(加或者不加形式标记)就可以实现这种由陈述到指称的转变呢?这种在语言中大量存在的基本事实,既然不能仅仅用“形式标记”来解释,那么,其根本的原因及规律到底是什么?下面尝试作一些探讨。

我们知道,传统语法是以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范畴说为重要理论基础的。

这种学说认为,现实世界分为十个范畴,即:范畴名称例子本体“人”或“马”数量“二尺长”或“三尺长”性质“白的”或“懂法语的”关系“二倍”或“一半”或“较大”地点“在市场里”或“在某个地方”时间“昨天”或“去年”姿态“躺着”或“坐着”状况(具有)“穿鞋的”或“武装的”动作“开刀”或“烧灼”遭受“被开刀”或“被烧灼”这十个范畴并不是并列的,其中“本体”占有特殊的位置,它指现实世界不依赖任何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各种实体及其所代表的类,其他范畴则只存在于本体之中,是本体的属性,而语言的结构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结构,上述范畴反映到语言结构中,就是本体表现为主语,本体的属性——其他九个范畴表现为谓语,从而构成一个判断。

基础篇——第四章 名词名词性成分概述

基础篇——第四章 名词名词性成分概述

本章概述大部分句子的头一个成分——主语,就是名词性。

其它为名词性的成分还有宾语,部分表语,部分补语。

名词是两大核心实词之一,名词/名词性成分所包含的语法范畴如下:1.名词分类2.性3.数4.格5.冠词一、名词分类了解名词分类是掌握名词语法范畴的前提。

英语中,名词可以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

普通名词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其中可数名词分为个体名词和集体名词,不可数名词分为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

二、性“在欧洲各国文字之中,英文把一切无用的性的区别(如古英文里mouth 阳性,tongue阴性,eye中性,以及现代法文及德文里同样荒谬的性别,如德文里咖啡是阳性,牛奶是阴性,小刀是中性)扫除了,在这一方面和中文最相似,因为这些性别的意义,即使叫现代的文法学大家解释,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摘自张沛霖《汉译开明英文文法》)现代英文还是保留了部分名词“性”的区分,尤其是人与动物。

就动物而言,如frogs,snakes,flies,我们不需要用不同的词来表示性别的不同。

但是那些与我们生活很贴近的动物,如bull,cow;cock,hen等,我们用不同的词来区分雌雄。

而在人物方面,用以区分两性的词就更多了:但总体上来说,“性”已经逐渐淡出英语名词语法范畴,只剩下些许残留了。

三、数数是英语名词最重要的语法范畴,它包含两层含义:1.名词可数还是不可数;2.如果可数,是单数还是复数。

也就是说,出现在句中的名词,通常要交代这两层信息,这种强制性的规则反应了西方人自古以来就注重数学的思维。

四、格格是名词的语法范畴之一,英文叫做case。

名词有三种格:主格(nominative case)宾格(objective case)和属格(genitive case)。

case有“情况”、“情形”的意思,所以“格”的语法含义就是名词要根据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作主语用主格,作宾语用宾格,表达所有关系要用属格,彼此分开。

“格”反应了西方人注重精确性的思维。

陈 平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

陈  平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陈平中国语文1987,(2)0.研究对象:与实际话语中出现的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语义(语用)概念。

有指(referential)与无指(nonreferential)定指(identifiable)与不定指(nonidentifiable)实指(specific)与虚指(nonspecific)通指(generic)与单指(individual)这四组概念的作用:描写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同实际语境中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有指与无指有指(成分):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该名词性成分是有指成分。

无指(成分):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不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

鉴别方法:能否用种种方法加以回指。

定指与不定指:针对有指成分。

定指:言者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预料听者能够将其所指对象与语境中某个特定的事物等同起来,或者能够将它与同一语境中可能存在的同类实体区分开来,该名词性成分是定指成分。

不定指:定指成分出现的三种情况:所指对象在上文里已经出现过;所指对象存在于实际环境中;所指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从属或连带关系。

实指与虚指:针对不定指成分,定指成分都是实指。

实指(成分):言者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如果所指对象是语境里实际存在的某个实体,该名词性成分是实指成分。

虚指(成分):言者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意愿里)其所指对象是一个虚泛的概念,其实体在语境里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该名词性成分是虚指。

通指与单指:通指/类指(成分):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是整个一类事物,该名词性成分是通指(类指)。

特点:与无指、定指都有相同之处。

单指/个指(成分):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是一类中的个体,该名词性成分是单指。

具有四组概念的语义特点的七组名词性成分具有有指与无指语用特点的名词性成分句法功能:无指成分一般不能做主语:曹禺是剧作家。

*剧作家是曹禺。

具有定指与不定指语用特点的名词性成分表现之一:名词性成分本身的格式表现之二:定语的性质领属性定语具有强烈的定指性。

语文语法专题名词性成分的种类与区分

语文语法专题名词性成分的种类与区分

语文语法专题名词性成分的种类与区分语文语法专题:名词性成分的种类与区分名词性成分在句子中属于核心成分之一,其作用是在句子中充当名词的成分。

名词性成分包括名词、代词、数词和动词不定式等。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名词性成分的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名词性成分的种类1. 名词名词是名词性成分的基本形式,它可以指称人、物、地点、时间、抽象概念等。

名词性成分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等。

示例句:- 主语:小明是一名优秀学生。

- 宾语:我喜欢看电影。

- 表语:这本书很有趣。

- 定语:我们的学校有一个大操场。

2. 代词代词可以代替名词,用来指代已知的人或事物。

代词性成分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等。

示例句:- 主语:他是我的好朋友。

- 宾语:请你帮我一下。

- 表语:这个箱子是空的。

- 定语:这些书是我的。

3. 数词数词用来表示数量,数词性成分在句子中常作定语或状语,修饰名词或动词。

示例句:- 定语:他有三个孩子。

- 状语:我学了两天。

4. 动词不定式动词不定式可以作为名词性成分的补语、宾语、定语等,常用于表示目的、原因、结果等。

示例句:- 补语:我希望成为一名医生。

- 宾语:她喜欢读书。

- 定语:这是一个学习英语的机会。

二、名词性成分的区分1. 名词和代词的区分名词和代词都可以作为主语、宾语等名词性成分,但名词具体指代某一事物,而代词则用来替代已知的名词。

示例句:- 名词作主语: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动物。

- 代词作主语: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动物。

2. 代词和数词的区分代词和数词都可以作为名词性成分的修饰词,代词用来指代名词,数词用来表示数量。

示例句:- 代词作定语:这是我的书。

- 数词作定语:这是一本书。

3. 名词和动词不定式的区分名词和动词不定式在句子中都可以作为名词性成分,但名词表示事物本身,而动词不定式则表示动作或状态。

示例句:- 名词作宾语:我喜欢音乐。

- 动词不定式作宾语:我喜欢唱歌。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

释汉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陈平提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有指与无指,定指,实指与虚指,以及通指与单指这四对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了这些概念在汉语中表现方法,同时揭示了相关的各类名词性成分的语法特点。

0.在语法研究中,人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名词性成分与动词性成分之间的种种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

本文要探讨的则是同实际话语中出现的名词性成分自身相关的下列四组语义概念:有指(referential) 与无指(nonreferential)定指(identifiable) 与不定指(nonidentifiable)实指(specific) 与虚指(nonspecific)通指(generic) 与单指(individual)本文所说的名词性成分,包括人称代词和用作名词的“的”字结构。

在涉及上面四组概念的有关著作中,定指与不定指等术语有时用来指语义概念,有时用来指表现形式,在本文中这四组概念则一律用来指语义概念。

首先,我们逐节讨论这些概念的准确含义,然后,我们要研究这写概念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同时探讨具有这些语义特征的名词性成分表现出来的语法特点。

1.0这里要讨论的这四组概念,都是描写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referent)同实际语境中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发话人当时当地的所持意图和所作假设等因素密切相关。

只有紧紧扣住具体语境,才能准确地把握这些概念的含义。

下面,让我们来分别讨论这四组概念。

1.1 有指与无指如果名词形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entity),我们称该名词性成分分为有指成分,否则,我们称之为无指成分。

请看下面的例句:(1)去年八月,他在新雅餐厅当临时工时,结识了一位顾客。

除去句首的时间不算,我们有四个名词性成“他”“新雅餐厅”“临时工”和“一位顾客”。

其中三个都是实有所指。

“他”和“新雅餐厅”分别代表语境中发话人和受话人都知道的两个身份明确的实体。

“一位顾客”在这儿也代表语境中一个实体,虽然我们一时无法把这个实体同语境中某个具体的人联系起来,但是我们相信这个人在语境中是存在的。

语法成分知识点总结高中

语法成分知识点总结高中

语法成分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名词1. 名词的基本概念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情感等具体或抽象概念的词。

名词可以用来指称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并在句子中担任主语、宾语、表语等成分。

2. 名词的分类名词可以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两大类。

其中,普通名词又可以分为个体名词和集体名词,具体分类如下:(1)专有名词:表示特定的人、地点、机构等,如中国、李明、清华大学等。

(2)个体名词:表示单个人或事物,如桌子、书、学生等。

(3)集体名词:表示集合的人或事物,如群众、队伍、石头等。

3. 名词的数名词分为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

普通名词通常在单数形式后面加-s或-es构成复数形式。

4. 名词的所有格名词所有格表示所有关系,通常在名词后面加-apostrophe(’)+s或者s+apostrophe(’)。

5. 名词的性质名词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

可数名词表示可以数数的事物,而不可数名词表示不能数数的事物。

6. 名词的位置名词通常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表语等成分,用来指称人、事物或抽象概念。

二、代词1. 代词的基本概念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相互代词、不定代词等。

2. 代词的分类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相互代词、不定代词等几种。

具体分类如下:(1)人称代词:表示说话人、听话人和谈话对象,包括主格、宾格和所有格。

(2)物主代词:表示所有关系,包括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

(3)指示代词:用来指示离说话人的地点或离听话人的地点,包括this、that、these、those等。

(4)疑问代词:用来引导疑问句,包括who、what、which、whose等。

(5)相互代词:表示相互关系,包括each other和one another。

(6)不定代词:没有人称、数和格的代词,包括some、any、no、every、all等。

3. 代词的功能代词可以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表语等成分,用来代替名词以节省重复。

名词和名词性成分

名词和名词性成分

06
8.5结语
03
8.2 “的” 字结构独立 的条件
05
8.4 “的” 字结构如何 独立
9.1定语分类中的 困惑
9.0描写性定语和 限制性定语
9.2关于描写性
1
9.3.关于限制 性
2
9.4与DP相关 的定中结构
3 9.5受定语修
饰的代词与专 有名词
4
9.6对名词性 成分的描写
5
9.7余论
作者介绍
的影响
6.5余论
1
7.0 “的”与 “的”字结构
2
7.1 “的”的 句法地位
3 7.2 “的”字
结构与向心结 构
4
7.3 “自指” 和“转指”
5
7.4核心与短 语结构
7.5 “的”字 结构与DeP
7.6余论
01
8.0独立 “的”字结 构
02
8.1独立 “的”字结 构的意义
04
8.3独立 “的”字结 构的所指
这是《名词和名词性成分》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名词和名词性成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名词和名词性成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3.4动词性宾语的分 类
3.5动词性主语的类 型
3.6小结
1
4.0体词谓语 句
2
4.1体词谓语 的句法地位
3
4.2体词谓语 句的构成
4
4.3经历了质 变的体词谓语
5 4.4另一种经
历了质变的体 词谓语句
4.5体词谓语句的句 法特性
4.6体词谓语句的派 生过程

名词化成分及其指称、陈述性

名词化成分及其指称、陈述性

名词化成分及其指称、陈述性体现名词化问题的两个重要部分是动受式和受动式,前者的核心动词可以分词化,后者包含动名词成分,名词化的差别使两种构式句法表现不尽相同;受动式的宾语部分概念宽泛,双音节受动式和多音节受动式在节律指派上表现不同,前者是单字缩减的结构,后者是宾语提前的结构;名词性成分的指称和陈述性质取决于主要动词的语义属性。

从前的研究成果黎锦熙(1924),高明凯(1960)认为凡是充当主宾语的动词成分是完全被名词化的成分。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动词在保留原本属性,即不被名词化的前提下就可以充当主语或宾语(朱德熙,卢甲文,马真1961,朱德熙1984a,郭锐2002)。

此外,(刘月华1989,王冬梅2003,高顺全2004)提出,以及物动词为核心的结构在充当宾语时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受事成分在动词之前的受动式。

石定栩(2011)认为名词化成分可以具备“指称”用法和“陈述”用法。

可是石的论述也有很多的缺点,漏洞,本文会在后面部分予以提出并改进。

受动结构的特点1 受动结构在概念上的宽泛性石定栩在论述动受式的名物化时指出过三个对立句式。

(1)a.*我赞成她的记者不见。

b.我赞成她的不见记者。

c.*我赞成她的肖玉兆不见。

石认为“不见记者”,“不见肖玉兆”作为动受式动词短语,本质上保留了动词短语的属性,这两个短语最多可以像(1)b那样被名物化,即便名物化后做了“赞成”的宾语,也并未丧失动词的属性。

(1)a,c错误,原因是两个动词短语变成了受动式,被完全名词化了,动词属性完全消失了,借此石用以论证动受式的动词短语实质。

笔者认同动受式的动词性归属,可是不同意(1)a,c的错误是因为后来构成的受动式欠缺了动词短语的基本属性。

之所以(1)a,c是错误的,是因为受动式的形成是有先决条件的:位于动词前表示接受意义的名词短语在语义上必须是泛指的,而且最后形成的受动式短语也必须是概念宽泛的短语,它们代表一类事物。

“名词化辖域”与“N的V”结构

“名词化辖域”与“N的V”结构

“名词化辖域”与“N的V”结构本文提出汉语“N的V”结构中“V”发生了名词化且存在名化度的差异,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相互关系、“鉴定格”和抽象名词的界定等方面加以论证。

名词化不一定需要形态标志,汉语缺乏形态标识不能否定名词化。

“V”受到副词修饰,不能证明“V”还是动词。

根据“名化辖域”概念,此时发生名化的不是或不仅仅是“V”,而是整个以“V”为核心的动词短语,即整个“VP”都得以“名化”,呈现出名词性。

“V”的名词化解决了向心结构难题。

标签:“N的V” 名化零形式名化度名化辖域一、引言汉语中普遍存在着类似“这本书的出版”“春天的到来”的“N的V”结构。

周韧(2012)论证了汉语中“N的V”不仅在语用范畴而且在句法范畴都符合向心结构理论,整个结构的句法语义中心就是“V”,因此“N的V”就是“N的N”。

周韧的分析和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本文在此基础上,从名词化定义、名词化形态、名化度以及名词化辖域等方面入手,明确提出“N的V”中的“V”已经名词化,且存在名化度的差异。

二、“名词化”的界定要证明“N的V”中的“V”发生名词化就首先要明确“名词化”的定义。

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1994:41)把“名词化”定义为“任何一个或一组成分在小句中起到名词功能的现象”,换言之,“名词化”是就功能来说的。

“N的V”中的“V”具有指称功能,而指称功能一般只有名词才有,因此“V”属于“名词化”用法。

说到“名词化”就不能不提“名物化”。

“N的V”属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已是学界共识,但其中心词是“V”,与向心结构理论违背,视为“向心结构难题”。

破解该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定性“V”。

张志公(1957:17-18)认为“V”在语义上不再表示行动,而是把行动当作“事物”,属于“名物化”。

施关淦(1981,1988)从向心结构理论出发论证了“名物化”说的合理性。

张氏和施氏的观点是可取的,只是“名物化”这个名称本身欠科学。

语言研究可分为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这种认识得到学界普遍认可。

从及物性角度看汉语无定主语句

从及物性角度看汉语无定主语句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从及物性角度看汉语无定主语句3唐翠菊提要 本文首先把汉语无定主语句分为有生和无生两大类,然后以广义及物性理论为基础,从谓语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谓语部分的时状类型、主宾语的语义特点等方面说明,有生无定主语句强制性要求多项及物性特征共现,此类句式具有高及物性的语义特点。

无生无定主语句则既有高及物性的情况,也有低及物性的情况。

最后本文还讨论了无定主语句的话语功能,发现多数高及物性的无定主语都出现在话语的前景部分,低及物性的无定主语句则一般出现在话语的背景部分。

关键词 主语;无定;及物性零 引言自从范继淹(1985)以大量的实例证明汉语中确实存在无定主语句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这类句式,如内田庆市(1989)、讃井唯允(1993)、Xu(1997)、杨素英(1999)、王灿龙(2003),等。

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不管从什么角度去考察或解释无定主语句的使用条件,大多数学者都承认此类句式的谓语部分一般是一个动词性的复杂结构。

如范继淹(1985)指出, (1)无定主语句都是动词谓语句,没有发现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又以及物动词构成的主动叙事句居多;(2)如果是不及物动词句,谓语要用复杂形式,没有发现不及物动词单独做谓语或只带一个句末助词的情况。

范继淹对无定主语句句法特点的概括是十分准确的,但仅仅指出无定主语句的谓语部分一般是一个动词性的复杂结构还不能很好地描述它的句法特点,也不利于发现其背后蕴涵的语义特点。

本文拟从实际的语言材料出发,对无定主语句的句法特点作进一步的描写,并运用广义及物性理论说明其句法特点背后所蕴涵的语义特点。

本文所说的无定主语句是指主语中带有“一+量词”这种限定成分的句子,但以下两种情况不包括在内:(1)一个人做事要有始有终。

(2)我爸爸的一个战友下个月要到北京出差。

例(1)的主语“一个人”不指称语境中的任何实体,它指称一类事物,属于类指名词短语;例(2)的主语带有领属性定语,根据陈平(1987)的研究,“领属性定语具有强烈的定指性质,带有这类定语的名词性成分一般作定指理解”,因而这里的主语“我爸爸的一个战友”虽然带有无定标记“一个”,但它的无定性却是非常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
陈平
中国语文1987,(2)
0.研究对象:与实际话语中出现的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语义(语用)概念。

有指(referential)与无指(nonreferential)
定指(identifiable)与不定指(nonidentifiable)
实指(specific)与虚指(nonspecific)
通指(generic)与单指(individual)
这四组概念的作用:描写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同实际语境中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0.1 有指与无指
有指(成分):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该名词性成分是有指成分。

无指(成分):名词性成分的表现对象不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

鉴别方法:能否用种种方法加以回指。

0.2 定指与不定指:针对有指成分。

定指:言者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预料听者能够将其所指对象与语境中某个特定的事物等同起来,或者能够将它与同一语境中可能存在的同类实体区分开来,该名词性成分是定指成分。

不定指:
定指成分出现的三种情况:
所指对象在上文里已经出现过;
所指对象存在于实际环境中;
所指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从属或连带关系。

1.3 实指与虚指:针对不定指成分,定指成分都是实指。

实指(成分):言者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如果所指对象是语境里实际存在的某个实体,该名词性成分是实指成分。

虚指(成分):言者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意愿里)其所指对象是一个虚泛的概念,其实体在语境里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该名词性成分是虚指。

1.4 通指与单指:
通指/类指(成分):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是整个一类事物,该名词性成分是通指(类指)。

特点:与无指、定指都有相同之处。

单指/个指(成分):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是一类中的个体,该名词性成分是单指。

2.0 具有四组概念的语义特点的七组名词性成分
2.1 具有有指与无指语用特点的名词性成分
句法功能:无指成分一般不能做主语:
曹禺是剧作家。

*剧作家是曹禺。

2.2 具有定指与不定指语用特点的名词性成分
表现之一:名词性成分本身的格式
表现之二:定语的性质
领属性定语具有强烈的定指性。

一般性的定语成分,限定性越强、越具体,定指性就越强。

表现之三:句法功能
句子成分对定指或不定指格式的选择;
句法位置对名词性成分的定指与不定指有影响;
句法位置对定指或不定指格式有选择。

2.3 具有实指与虚指语用特点的名词性成分
虚指成分出现的条件:未然、条件、疑问、否定句。

去找几个人。

--虚指
找了几个人。

--实指
2.4 具有通指与单指语用特点的名词性成分
通指的表现:
名词重叠:人人都来了。

“全量成分+名词”:所有的人都来了。

“种、类”+名词:不要里那种人。

3.结语
将有助于进一步从功能角度
.....进行汉语的句法研究和话语分析。

扩展阅读文献
王还1985 “把”字句中“把”的宾语,中国语文第1期。

范继淹1985 无定NP主语句,中国语文第3期。

陈平1988 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中国语文第5期。

廖秋忠1985 篇章中的框-棂关系与所指的确定,语法研究与探索(三),北京大学出版社。

廖秋忠1991 篇章语用和句法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刘丹青2002 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特征,中国语文第5期。

刘顺2003 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学林出版社。

张伯江、李珍明2002 “是NP”与“是(一)个NP”,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