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态度的变化耐人寻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态度的变化耐人寻味

文化纵横 作者:李秀玫 向橄叶子 桂勇

【导读】就业是民生之本,青年就业更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攀升。但受疫情影响,经济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也受到较大冲击,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4月16~24岁青年人的失业率达18.2%,明显高于总体6.1%的水平。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和态度,是社会各界尤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两次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为基础,分析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以及95后和00后两代大学生就业观的

差异。调查显示:从95后到00

后,大学生择业标准更加理性

务实,他们对收入的重视和

期待在提高;从偏好看,党政

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体制

内工作的吸引力在上升,倾向

去外企和创业的比例明显下

降,大城市就业持续受青睐

(与媒体报道不同,大学生依

然拥抱北上广深,“逃离”非

其本意);从去向看,211高校

生更倾向选择高薪企业,一

般本科院校生偏好公务员,

专科院校生相对更爱创业。

调查也显示,后疫情时代大

学生表现出就业信心低迷和

对个人发展感到焦虑、迷茫

的特征,就业态度则是在多

方面愿意妥协,但在薪酬待

遇上不妥协的特征。作者认

为,这与疫情冲击经济而造

成的物质匮乏感有关,这迫使

年轻人更加重视生存保障,

也折射出物质主义和后物质

主义在年轻人中的糅合与矛

盾。

就业是民生之本,青年就

业更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

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

攀升。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22

年预计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

1076万人,比2021年增长167万

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与此同

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

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对我国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造成了较大

的冲击。虽然疫情在国内得到了

有效的控制,但由于前期疫情的

持续影响,很多中小企业的用工

需求大幅度缩减,这给大学毕业

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根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

2022年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

升至6.1%,其中16~24岁青年人

的失业率达到18.2%,明显高于

总体6.1%的水平,创有历史数据

以来最高。在此背景下,了解大

学生真实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态

度,能为政府更有效地解决大学

生就业问题提供政策参考。(编

就业偏好:向往体制内,拥

抱北上广深

(一)体制内就业吸引力上升

近两年,媒体关于名校生涌向基层公务员的新闻报道总能激起热议,人们不理解为何体制内的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那么,是否真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向往体制内呢?我们首先通过比较2015年和2020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在就

业单位意向方面的变化趋势。

202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在理想的就业去向方面,偏好

体制内就业(公务员、事业单

位、国有企业)的大学生比例为

42.9%。其中,选择“公务员”

的比例是12.4%,选择“事业单

位”的比例是13.8%,选择“国有

企业”的比例是16.7%。在体制

外就业选择中,倾向于“外资企

业”的比例为14.4%,倾向于“自

行创业”的比例为10.4%,倾向

于“‘互联网+’新兴职业”的比

例为9.0%,选择“民营企业”的

比例较低,仅占4.1%,选择“继

承家业”的比例为2.0%。另外,

有16.0%的大学生表示“没想

好”。总体来看,大学生的就业去

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选择各

种就业去向的比例相对比较均

衡,偏好体制内就业方向的比例

超过四成,占比确实较高。

与2015年相比,2020年

调查中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去向

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选

择体制内就业的比例有较大上

升,从2015年的33.6%上升到

2020年的42.9%,尤其是选择

“公务员”的比例从5.3%上升到

12.4%,说明体制内就业对大学

生的吸引力的确在上升;第二,

倾向于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

大幅下降,从2015年的36.0%

下降至2020年的14.4%;第三,

选择“自行创业”的大学生比例

也大幅下降,从2015年的22.5%

下降到2020年的10.4%。此外,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的受访

大学生中有9.0%的人倾向于“互

联网+”新兴职业(主播/网红/新

媒体运营等),说明这类新兴就

业方式对大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吸

引力。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

向往体制内,而逐渐“抛弃”外企

呢?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随

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大型

跨国企业入驻中国,掀起了外企

求职热潮,许多大学生抛弃“铁

饭碗”到外企谋职。“90后”

其次是“国有企业”(17.1%),再次是“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14.2%)。总体来看,非211本科的大学生倾向于体制内就业的比例最高,但选择“外资企业”的比例高于专科生。

专科学校的大学生倾向于“自行创业”的比例最高(19.8%),其次是“国有企业”(17.0%),再次是“‘互联网+’新兴职业(主播/网红/新媒体运营等)”(13.9%)。专科学校的学生选择“互联网+”新兴职业的比例相对于本科学校的学生更高,选择考公务员的比例最低,仅占7.1%。

由此可见,211高校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传统的市场化就业,

一般本科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体制

内就业,而专科学校的大学生创

业热情最高涨,对新兴职业的接

受度也更高。究其原因,客观而

言,211高校的大学生在就业市

场上的竞争力最强,在市场化的

就业部门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

以及更优质的就业岗位;一般本

科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

争力一般,相对于体制外的一般

工作岗位,他们选择体制内就业

更为体面;专科生在就业市场上

的竞争力相对最低,获得优质就

业岗位的机会较少,所以他们更

愿意“另辟蹊径”,选择创业的最

多,对互联网新兴职业接受度也

最高。

(三)大城市就业持续受青

“逃离北上广深”一度成

为青年人就业选择的一个热门

话题,那么对于在校大学生来

说,“逃离北上广深”究竟是不

是他们的主动选择呢?2020年

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就业地点偏

好方面,选择大城市的比例高达

84.6%,其中,选择“北上广深

等特大城市”的比例为63.3%,

选择“其他大型城市(除北上

广深外)”的比例为21.3%。选

择“中小型城市”的比例仅占

6.9%,选择“海外就业”的比例

为1.3%,而选择“小城镇”“农

村”“特殊就业地点(如支援老

少边穷地区及军工系统)”的比

例都很低。可见,在就业地点选

择方面,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和

其他大型城市是大学生的两种主

要选择。这说明对于在校大学生

来说,“逃离北上广深”并不是他

们的本意,超过六成的大学生期

待自己毕业之后能够在北上广

深这些一线城市立足与发展。

由于总体样本包含了家庭所

在地是北上广深的大学生,那么

剔除这部分样本之后,对于家庭

所在地在北上广深之外的大学

生,他们究竟是想“逃离北上广

深”还是“扎根北上广深”呢?数

据结果显示,这部分大学生选择

“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比例

仍然占到50.0%,选择“其他大

型城市(除北上广深外)”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