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
摘要: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一直存在,环境问题也长期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向城市化的方向
发展,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多,当前亟需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水文
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可持续发展;策略
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的发展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层面,对自然资
源的消耗逐渐扩大,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稳定的因素,而
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过度追求,造成对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当两者的制约关系发
生作用以后,才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水资源过度开采和大肆污染是
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影响到现有水资源的水质,同时也造成循环系统的破坏,
导致气候异常。
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
谐关系,并且以地下水系统为主要工作对象,检查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矛盾关系
处理,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使双赢局面形成。
1 可持续发展、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的概念论述
首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破坏后代人
发展需求能力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本身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理念,在中国传
统文化思想中由很多体现,如“不竭泽而渔”“网开一面”等,都强调了对生态系统
的保护意识。
现代社会中对可持续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认知上,越来越多的
事实证明,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正在严重的破坏地球,石油、化工、冶炼等产业
的发展,不仅严重地消耗了自然资源,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自然界无法接受的废弃物,这其中,消耗和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水资源。
水虽然是在自然界中存在最广泛
的元素,但可供人类社会使用的却主要是淡水资源,淡水资源又进一步划分为地
表水和地下水,其中,地表水在应用价值上远不如地下水,这也是水文地质和环
境地质工作的主要对象。
其次,水文地质。
从学术角度说,水文地质学科研究的是地下水的各种形态、规律、运动、分布等,根據它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一步开展人类社会的资源开发、使用开发和开采危害等内容。
近年来,我国水文地质学得到了扩充和创新发展,融入了更多学科的要素,也实现了其他学科的渗透,如水位地球化学、地下
水动力学、区域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但总体上说,水文地质学
仍属于“地质学”的研究范畴。
再次,环境地质。
针对地质环境的地质变化研究,主要通过地貌、岩土层等
展开,研究对象包括泥石流、地面沉降、滑坡等灾害,以此来阐述人类活动与环
境之间的关系。
2 我国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现状分析
2.1 水文地质工作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水资源丰富大国,境内除了长江和黄河两大水域之外,还包括雅鲁藏布江、松花江、洞庭湖、淮河等一系列的中小规模水系,就淡
水资源的总体持有量上是有一定优势的。
但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较大,平均起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就明显排位下降,更重要的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现代化生产中主要采取的是粗放型经济模式,工业发展对生
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大量河流都出现了严重污染的现象,导致水资源的可利
用率进一步降低,多个地区和城市面临着无水可用的局面。
基于此,为了满足生存和生产的需求,人们就开始大肆开采地下水,而地下
水是一种恢复能力较弱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严重,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甚至
永远不能恢复到自然形态,这显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近年来,在广泛的民
生诉求下,政府职能部门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
总体上看成效并不大;究其原因,除了重点发展经济的短视行为之外,更重要的
是没有水文地质工作的有效方法,缺乏科学治理的手段。
结合现状分析,水文地质工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面临的严峻水资源形式,一方面水资源的自然分布情况不理想,南方水资源多、水系发达,而北方水资源少,且集中了大量工业产业,这也是开展南水北调工程的逻辑起点。
另一方面,
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如农业灌溉中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无
效率浪费,浅层土壤中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利用,反而不断地开采深层地下水,这
种情况如果不得到改善,对于我国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是一大瓶颈。
2.2 环境地质
水文地质工作的重点是合理利用浅层地下水,进一步保护深层地下水,这不
仅是水资源管理的自身需求,同时也关系到环境地质问题。
所谓“环境地质”,主
要是应对一系地质自然灾害而言的,通过地质、地貌、地理等研究,来指导人类
社会活动中的问题,例如防洪、工程建设、交通等。
以黄河为例,作为中华民族
的“母亲河”,黄河在环境变化中形成了“地上悬河”的特点,从黄土高原携带的大
量泥沙进入中下游之后不断沉积,导致河道堵塞、河床升高,人们在传统的防汛
工作中主要是“堵”,这就是对环境地质不了解的表现。
要根治黄河问题,就必须
从上游地质要素做起,以减少泥沙携带量为目的,充分利用特殊的地质构造,减
缓河床上升速度,并展开综合治理;相应地,其他类型的环境地质工作也基于这
一原理,即从系统性入手,而并非从直观的社会功能性需要入手。
3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策略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而言,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它们都是针对水资源展开勘察,并解决布局、建设、利用等难题,实现地质灾害
的分析和避免,减少地下水污染、不合理利用等问题。
在具体的工作策略上,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加强多学科融合渗透。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同属于“地质学”的范畴,
但侧重方向不同,对多种学科的融合渗透,本质上是建立多种处理关系、实现多
部门配合。
例如,水文地质中针对土壤水的有效利用中,就需要与农业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等展开合作,而对于环境地质中的自然灾害预防,就需要和水利部门、防汛部门、地质部门等专业机构建立关系,通过联合作业强化效果。
第二,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针对系统的科学性诊断、评
估和管理,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并基于地下水要素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开采指标和恢复措施。
任何一个
系统的有效运行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设计,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之间寻求一个
规划设计的“落脚点”,满足双方机制的共享,这样可以更好地处理经济发展需要
和环境生态保护的平衡。
第三,妥善处理经济与生态的矛盾。
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
社会进步的主导性力量,但人除了“社会属性”之外,本身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
一份子,“自然属性”也是不可泯灭的,由此就形成了经济和生态之间的矛盾;人是平衡这一矛盾的关键,人的主观意识无论向某一方侧重,都会加剧社会矛盾的出现,因此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其原则就是在不平衡现象出现以后,开始向反方向侧重,进而形成一个不断博弈的动态平衡系统。
笔者认为,可以从阶段性的侧重来加以改善,当前无疑是经济偏向更加严重,因此要扭转这一形态,加强生态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张人权,梁杏,靳孟贵.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4(01)
[2] 段君奇. 浅谈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3)
[3] 巩建敏,王家华. 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不容忽视[J]. 科技促进发展. 2011(S1)
[4] 马久信. 论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问题[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