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作者:张小培

来源:《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20年第06期

【摘要】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祖父母作为家庭系统中的成员,在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相当一部分祖辈家长担负起了接送甚至抚育孙子女的责任,幼儿教师应重视与祖辈家长的沟通工作。“心理效应”作为心理学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时,应重塑认知,避免“刻板效应”;拉近情感,善用“自己人效应”;组织活动,养成“21天效应”;适度批评,巧用“三明治效应”,以提高沟通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幼兒教师;祖辈家长;沟通;心理效应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06-0048-04

【作者简介】张小培(1989- ),女,河南焦作人,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祖父母作为家庭系统中的成员,与父母、兄妹、同伴一样,在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据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调查显示,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祖父母长大的[2]。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调查显示,全国大中城市中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接近六成[3]。在我国农村,近七成孩子是在隔代教育方式下长大的[4]。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相当一部分祖辈家长担负起了接送甚至抚育孙子女的责任。相应地,他们与幼儿教师接触的频率也在逐渐提高。

“心理效应”作为心理学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幼儿教师在与祖辈家长沟通时,合理利用心理效应,能有效提高沟通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塑认知,避免“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社会刻板现象或定型作用,是指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人们在头脑中已存在着关于与该人相联系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并把这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这个人的依据,从而产生偏见的认识现象。“刻板效应”的消极作用十分明显,容易对人产生偏激性、片面性和失真性的认识。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祖辈家长这一教养群体“出镜率”的增加,幼儿园必须全面客观看待祖辈家长及隔代教育,充分发挥祖辈资源的价值,警惕“刻板效应”。

(一)客观看待隔代教育的利弊

隔代教育是相对于亲子教育而言的,又称隔代教养,是指祖辈与孙辈一起生活,并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主要或全部责任[5]。有研究者认为,祖辈家长对孙辈怀有强烈的感情,在情感和理智的把握上,容易重情感、轻理智,助长孙辈的依赖、自私、懒惰、任性;祖辈家长的“补偿心理”,致使在物质和精神的把握上,容易重物质、轻精神,缺乏对孙辈求知、探索、热爱阅读、关心他人、热爱自然等精神上的引导;祖辈家长由于安全因素、旧时代“好孩子”思维模式和个人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在活动和安静的把握上,容易重安静、轻活动;祖辈家长关注点的不同,致使其对孙辈在教育要求的把握上,容易与父辈产生不一致,出现“你紧我松”的情况,削弱教育效果[6]。

隔代教育固然有其弊端,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存在不可忽视的优势。第一,从孙辈的角度出发,祖辈家长的“返童心理”“慈幼心理”和宽裕的陪伴时间,能够满足孙辈被爱、被关注和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同时,隔代教育增加了代际互动的频率,能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伦理观[7]。第二,从家庭的角度出发,祖辈家长比父辈家长有更丰富的教养经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父辈家长育儿经验不足的缺陷。另外,祖辈和父辈也会因为孙辈的教养问题增加沟通的机会,在增强家庭凝聚力的同时能提高祖辈家长的自我价值感。

(二)丰富沟通内容,增强专业人员的角色认知

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双方沟通的质量和幼儿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显示,多数祖辈家长在与幼儿教师沟通时,以生活活动为中心,主题均与幼儿的饮食、着装、睡眠、如厕等相关,缺乏对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关注[8]。魏禹婷(2019)的调查结果显示,祖辈家长主动与幼儿教师的沟通中,幼儿的身体情况和生活情况约占54%,幼儿社会性行为占9.9%,学习情况占13.8%,祖辈育儿困难占9.3%,需要祖辈家长配合的工作占13.3%。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主动与祖辈家长沟通的内容以幼儿生活和身体情况为主,对于祖辈不懂、不关注的内容极少沟通[9]。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专业能力包括沟通与合作能力,即“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幼儿教师不再是保姆或教养员,而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作为专门的幼教工作者,应主动避免“刻板效应”的消极影响,增强自己在祖辈沟通中的引领者、主导者的专业人员角色认知,避免完全以“祖辈兴趣”为原则来确定沟通主题,应将幼儿的同伴交往情况、合作能力、情感发展等与祖辈做深入的沟通,帮助他们认识到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拉近情感,善用“自己人效应”

“自己人效应”是由自己人所引起的双方心理吸引、情感共鸣、一点即通、一言即悟的现象。即我们在对待他人时,不把对方当作管制或批评的对象,更不是当作敌人来看待,而是当作自己人,视对方为第二自我,使双方心理距离拉近,相互之间没有心理压力,更无须心理防范的现象[10]。

家园沟通是承载着情感的工作,情感是有效沟通的重要条件。“自己人效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人效应”的积极因素,拉近与祖辈群体间的心理距离。

(一)告知“相似性”,奠定沟通基础

要使对方成为自己人,关键在于双方的态度、观点和个性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双方彼此越相似,并且都能自觉意识到,那么双方越能把对方视为自己人。共同的目标和认识直接影响成为自己人的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因此,幼儿教师应让祖辈家长清楚地知道,“幼儿园的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和家庭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行动,即“一切为了孩子”。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为后续的沟通奠定基础。

(二)追求“可接近性”,尊重祖辈群体

“自己人”最初是由地缘接近引起的,这是因为空间距离上的接近使双方相互接触的机会增多,容易了解、熟悉对方并成为知己,最终发展为心理距离上的接近。自《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以来,基本遵循幼儿就近入园的原则,因此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能满足地理位置上的“可接近性”。其实,做好沟通最关键的是达到心理距离上的“可接近性”,即尊重。祖辈家长因体态衰老、各脏器功能衰退及认知与记忆力减退,与年轻人相比,他们具有更强烈的尊重需求[11]。因此,教师要放下自己是专业人员的架子,尊重祖辈群体,理解“隔代亲”,体谅他们的辛苦,真诚友好地对待他们,倾听心声,重视祖辈的意见和建议,主动与其沟通,从而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沟通水平。

三、组织活动,养成“21天效应”

“21天效应”是指一个人新习惯或新理念的形成和巩固至少需要21天。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约有5%是非理念行为,其余的行为都受理念的支配,属于习惯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