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9_古诗两首_-_《_夜书所见》PPT课件_-_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PPT资料22页
![9_古诗两首_-_《_夜书所见》PPT课件_-_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PPT资料22页](https://img.taocdn.com/s3/m/429d1fa251e79b8969022623.png)
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关于思乡的诗句:
秋思 (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 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 感慨!
南宋诗人叶绍翁,一年秋天,独自在外, 触景生情,写下一首诗《夜书所见》。
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 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什么了呢?听 到什么了呢?
9、古诗两首
1、读准音 2、知节奏 3、明诗意 4、入境读 5、会背诵
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会很容易想起什么?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 自己的家乡。 读出什么感情?
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 么?想到了什么?
知:料想。
他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 们在捉蟋蟀。
看到儿童玩的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 候,就会想到什么呢?
正月初一 五月初五 八月十五 九月九日 正月十五
重阳节 中秋节 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吃元宵闹花灯 贴春联拜年 吃粽子赛龙舟 吃月饼赏月 插茱萸登高
yì
独在异乡为异客,
féng jiā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chā z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 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杂诗》唐.王维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 《渡汉江》唐.宋之问 、《游子吟》……
我会认:
促忆异 逢 佳倍插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332d76ab69dc5022aaea00f7.png)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3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4篱落:篱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2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3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楚江:即长江。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_1PPT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_1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cc2c2e5a8102d276a22fcd.png)
作者为什么那么想家, 哪一句诗是作者想家的 原因?
“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 单独。独自一人
他乡 别的、其他的。 异乡 : 异:
异客:
陌生的客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我独自一个人客居在他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
这句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因为孤独寂寞所以思念家乡的亲人, 尤其是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 日里,就他一个人不能回家跟家人 团聚,看到别人团聚,心里更加思 念家乡的亲人。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 秋景的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
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 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 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 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 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 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 长寿。
地点: 外地异乡 人物: 作者王维 故事情节: 思念家乡兄弟
经过我们共同思考学习可
以知道题目的意思是:
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 的兄弟亲人
你认为哪一句最能直白 的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 之情?(读给大家听听,再说说
你的体会。 )
每逢佳节倍思亲。
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常的想家?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https://img.taocdn.com/s3/m/c40e941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d.png)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介绍: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字词解释:
【夜书】晚上写。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梧】梧桐树。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猜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诗词大意:
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课文主题:《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精彩赏析:《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
”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引出”寒声”。
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
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
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https://img.taocdn.com/s3/m/c452c4596137ee06eff918f9.png)
5.个别代表诵读古诗。
6.男生女生赛读。
7.教师领读。
8.理解单个词的意思,小组合作, 交流本古诗所讲的诗的意思。提 示借助注释。
9.教师总结指导诗的意思,感悟
1.个别发言,描述自己所看见 的。
2.齐读课题。
3.自读。
4.学生模仿老师读。
5.大家评价。
6.赛读并评价。
促
深
2.个别展示,评比,评价。
1•仔细观察生字。能从读音, 结构,偏旁,书写,组词方面 掌握生字。学生认真书写,组 !词。
2.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 议。
掌握本课的重点知 识。
四、布置作 业。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将诗 意讲给自己的同桌。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3、生字一字一行,组两个词语。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
白乐镇中心校执教者:杜晓梅
课题
第9课《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
讲授法
教学目标
1会写促和深个字。
2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
会与促和深两个字,能熟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
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歌感情。
板书《夜书所见》
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 秋天之美。
1.学生代表发言。
2.学生学生认真聆听。 齐读课题:《夜书所见》。
运用生活中的秋季
美丽画面在教师的 引导下,激发学生 学习的欲望和兴 趣。
二、初读古 诗,感知内 容。
1.出示教材图片,说一说你看到 了什么?
2.这首古诗就是《夜书所见》。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读通,读准。
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https://img.taocdn.com/s3/m/7684e6c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2.png)
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赏析其古诗全文如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前言】《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翻译】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①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
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
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
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
小学语文: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课件1(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语文:9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课件1(人教版三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96e72a86bec0975f465e26f.png)
作者:叶绍翁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 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 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夜Hale Waihona Puke 所见作者:叶绍翁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 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 《游园不值》 字嗣宗,是江湖 应怜屐齿印苍苔, 派诗人,他的诗 小扣柴扉久不开。
以七言绝句最佳, 春色满园关不住, 如《游园不值》 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 诵。
三年级古诗词《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三年级古诗词《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2f5493284ac850ac02421f.png)
三一文库()/小学三年级〔三年级古诗词《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https://img.taocdn.com/s3/m/fb412d91240c844769eaee63.png)
教师通过范 读,赛读,领读多 种读的形式,让学 生通过读感悟诗人 的心境和当时的心 情,培养学生良好 的独立感悟能力。
三、指导书 写。
诗人情感。 10.教师诵读古诗,学生闭眼感 受。 1.本诗有两个生字朋友正等着我 们。(五方面教学) 促 深 2.个别展示,评比,评价。
情感。 10.学生再次感受诗人当时的 思念家乡怀念童年的感情。 1.仔细观察生字。能从读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 秋天之美。
1.学生代表发言。 2.学生学生认真聆听。 齐读课题:《夜书所见》。
运用生活中的秋季 美丽画面在教师的 引导下,激发学生 学习的欲望和兴 趣。
二、初读古 诗,感知内 容。
1.出示教材图片,说一说你看到 1.个别发言,描述自己所看见
了什么?
的。
2.这首古诗就是《夜书所见》。 2.齐读课题。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授课时间
2016 年 9 月 18 日
杜晓梅
使用者
杜晓梅
教研组长 李日升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课 时 第 1 课时
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写诗歌表达的情感。
一、必做题。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将诗意讲给自己的同桌。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3、生字一字一行,组两个词语。
掌握本课的重点知 结构,偏旁,书写,组词方面 掌握生字。学生认真书写,组 识。 词。 2.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 议。
四、布置作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将诗 记好作业,课下完成
业。
意讲给自己的同桌。
课下巩固。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3、生字一字一行,组两个词语。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https://img.taocdn.com/s3/m/924f83cb76eeaeaad1f330cf.png)
异乡为异客, 佳节倍思亲。 兄弟登高处, 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逢
遥
遍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介绍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山西太原 人,太原在华山以东。题目中的山东指的 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15岁那年,诗人 离开太原,只身一人来到长安,一呆就是5 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收集以思乡为主题的诗。
2.收集后去读,去想,去品味。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叶 绍 翁 书:写文章
成本的著作
读书要求:把故事读正确、读通 顺。对着注释,想想诗中哪些事 物是诗人所见。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送寒声 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 动客情 客 江上秋风动客情。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0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PPT、优质教学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0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PPT、优质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302a45a26925c52cc5bfcd.png)
11.唯一的听众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 信心学会 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 奏的事,赞扬 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 对德高望重的老 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二、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 与人之间
真情的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课前准备 有关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 众?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2、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 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 角度来看 ,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 ──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 草的 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热心、善良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课件 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 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 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 我的心 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夜书所见](https://img.taocdn.com/s3/m/60632da74693daef5ff73d1b.png)
9、古诗两首教材简析《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设计理念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182e53206bec0975f565e227.png)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
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
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
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
一生作诗两万余首。
亦能文,有《诚斋集》。
【咏柳】歌颂和赞美瘤树。
作者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天。
【碧玉】绿色的玉石。
本课用绿色的玉石来比喻柳叶。
【绿丝绦】绿色的丝带。
本课用来形容柳条。
【胜日】好日子。
【光景】风光景物。
【等闲】随意。
【潋滟】〖理解〗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理解〗云雾迷茫的样子。
【西子】〖理解〗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一、补充音节。
xùīfí萧萧促织每逢篱落ūújdb茱萸佳节登高倍思亲(家佳)(节乡)(促捉)(进虫)家乡(山相)(逢峰)(摇遥)(动远)三、写出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知有儿童挑促织。
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1、默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一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常用来表达之情。
2、默写古诗《夜书所见》:《夜书所见》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读读他的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五、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的作者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品格。
2、给“乾坤”一词注音:3、根据意思写诗句。
这些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自己的颜色美,而是只愿在天地人间留下清香之气。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的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d6aee6f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12.png)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赏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言】篇二: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说《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https://img.taocdn.com/s3/m/7514c18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5.png)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1. 内容分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色,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孤寂落寞之感,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 从诗句来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首句以“萧萧梧叶”起兴,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送寒声”点明季节是秋季,寒风瑟瑟。
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则直接点出诗人客居他乡,秋风撩动了他的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的想象之景,他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儿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挑弄蟋蟀,那篱笆下的一盏明灯显得格外温馨,与自己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
1.1 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思乡怀亲。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体会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感受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引导学生珍惜与家人的团聚时光,培养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 语文要素:-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背诵、默写古诗。
这要求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准确记忆并书写诗句。
-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学生要能够从诗中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并且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理解诗句中“萧萧”“促织”“篱落”等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古诗的大意。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1.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并默写古诗。
例如,要让学生明白“萧萧梧叶送寒声”这句诗中,“萧萧”形容风声,梧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仿佛在传递着寒意,通过逐字逐句的解释,帮助学生掌握诗句的准确含义。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夜书所见》ppt课件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夜书所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871476402768e9951e73896.png)
你知道叶绍翁吗?
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叫叶绍 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 是江湖派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 佳,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 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我 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 人们所传诵。“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 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3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4篱落: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在夜很深的时候,他忽然看到远处 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
更 心到 风看 像 啦外 一 加 里自 吹着 〄 地地 个有 寒 觉己 动一 秋 响。 人一 冷 得漂 树江 天 〄一 远年 。 泊 叶秋 到 好天 在秋 在 的水 了 晚 天 外 声〄 〄 上 〄 〄 音满 连 〄 叶 诗 〄天 树 风 人 想的 叶 吹 绍 怎 黑都 着 翁 离 么 暗怕 梧 开 都 〄冷 桐 家 睡 听起 树 乡 不 着来 哗 〄 着 秋。 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3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4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 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 儿童挑促织 夜深( 篱落一灯明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https://img.taocdn.com/s3/m/641f3f3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a.png)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夜书所见》古诗原文1夜书所见【诗人】叶绍翁【朝代】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了一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让出门在外的我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亮着灯不肯睡觉。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的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2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赏析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
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就采用了这一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促、深”两个生字。
2、会背《夜书所见》。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重点难点:
品最重点生字,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搜索的材料。
2、教师引述:《夜书所见》的指着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 天,叶绍翁离开家乡, 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 触景生情, 便写下了这首诗。
背诵这首古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4、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课时安排:
五、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教师强调“促、深”的结构:这两个字都 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教师只要讲解右半部分的笔顺。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六、拓展活动。
你们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的古诗词。读出来或背出来
七、作业
书写这首古诗中的生字。
完成课本37页与这首古诗 有关的练习题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指点。
3、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 的朗读特点。
4、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
不理解的词语。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