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学《道德经》致企业之用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哲学《道德经》致企业之用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
【原文】
善建(1)者不拔(2),善抱(3)①者不脱(4),子孙以祭祀(5)不辍(6)②。

修(7)之于身(8),其德乃真(9);修之于家(10),其德乃余(11);修之于乡(12),其德乃长(13)③;修之于邦(14)④,其德乃丰(15);修之于天下(16),其德乃普(17)。

故以(18)身观(19)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⑤,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20)哉?以此(21)。

【注释】
(1)建:立;竖起;建造。

(2)拔:移动;改造;抽拉出来。

(3)抱:结合。

(4)脱:脱离。

(5)祭祀:供奉祖先及神灵、表示崇敬祈求保佑的一种仪式。

(6)辍:中止;停止。

(7)修:治理;修炼。

(8)身:自身。

(9)真:原本。

(10)家:大臣的封地。

古代一级组织建制。

(11)余:有余。

(12)乡:全乡。

古代的一级组织建制,一万两千五百户为一乡。

(13)长(chang):张;扩大。

(14)邦:邦国;诸侯国。

古代诸侯的封地。

(15)丰:充足。

(16)天下:央国属地。

指全社会。

包括家、乡、邦在内。

(17)普:普遍;全面。

(18)以:用。

(19)观:观察;衡量。

(20)然:这样。

(21)以此:因为这。

【意释】
善于建树的人其建牢固不可拔除,善于结合的人其结牢固不可脱落,子孙守之则世代祭祀不断。

修德于自身,他的德是真实的;修德于家,他的德就超出了修身的范畴;修德于乡,他的德就进一步的扩大了;修德于邦,他的德更加丰富;修德于天下,他的德才会普及天下。

所以,以道立身者以道观照自身,有家者以道观照全家,有乡者以道观照全乡,有邦者以道观照全邦,有天下者以道观照全天下其德有益,其后无虞。

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这是因为行为是思想的反映。

【致企业之用】
老子在本章论述的是悟道修德的重要性。

用现代语言讲就是要建设一种合乎规律要求的精神文明,并用这种精神文明指导我们的实践,从而达到人格完美、组织(政权)稳固,时代相传的目的。

所谓修德就是实践大道的哲学思想。

人们认识了事物的本质之后,其行为(德行)就不会有闪失,做事才能长久(子孙以祭祀不辍)。

这些德行是在道的思想指导下的结果。

修德应始于自身,而后延及组织。

看一个人是否有德,拿他的作风与道的要求对照一下就知道了,看一个家、乡、邦、天下是否有德,拿它的家风、乡风、邦(国)风、整个社会的风气与道的要求对照一下自然就知道了。

因为行为是思想的反映。

在我们管理工作中,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受着思想的支配,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这个思想也许是有意识的也许是潜意识的。

这种意识一方面来自于人的本性,另一方面来自于后天的养成。

人之所以成为万灵之长,后天养成的理性认识。

在诸多的认识当中,抽象认识是一种察知本源的形上认识,就是人们常说的哲学思想。

能否抽象地认识事物,决定了我们处理问题水平的高低,即老子所说的德的水平高低。

作为统治者(管理者)我们基于道的哲学思想看待事物,管理自己不会留下诟耻,管理组织不会留下遗患。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

善于建树的人其建牢固不可拔除,善于结合的人其结牢固不可脱落,把这种德行传承下去,事业就会得到永续。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指一个人的处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这种能力的获得来自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有了这种认识在做事时才会不留后遗症。

道的思想是探讨事物本源的认识论,我们接受道的思想并用它指导我们的行动,在管理中就不至于有危殆情况的发生,从而使我们的企业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传承下去。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遵从大道而另辟蹊径呢?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

修德于自身,他的德是真实的;修德于家,
他的德就超出了修身的范畴;修德于乡,他的德就进一步的扩大了;修德于邦,他的德更加丰富;修德于天下,他的德才会普及天下。

道德的修养无论治身(自我管理)或是治家、治乡、治国、治天下都十分有益。

作为企业老板或管理者,我们修德的目的不是为了修德而修德,而是要将道的哲学思想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变成一种下意识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不假思索地尊重客观规律办事,而不是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这样的德才是真正的德,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德”。

老子对统治者(管理者)的修德提出了若干具体标准,如“无为”、“弃智”、“守柔、“守静”、“示下”、“始制有名”、“不言之教”等。

这些具体的修德标准为我们管理者的修德给出了明确的方向。

管理者的修德在于自身又不完全在于自身,我们还肩负着企业的使命。

把这种优良的德修之于企业,则其德乃彰。

企业好比是一艘大船,需要大家的通力合才能使船动起来。

我们管理者不仅自己理解道的妙用,我们还有义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德行)去影响大家,与之建立起统一的精神信仰,与大家共同开动大船,才会收到根发达的成效。

假如我们与下属在思想上达不成共识,在行动上不能取得一致,上下不能同欲,尽管我们按照大道的要求行事,下属不能理解,各自按各自的认识去处理问题,那么我们管理起来就特别的费劲。

所以管理者的优良品德要延及企业以及所有企业成员,就能够更大地发挥德的作用。

这里有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儒家也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且也是由自身延及天下。

但是儒道两家的受众不同,出发点也截然不同,老子的受众是统治者(管理者),他的出发点是在规律的作用下修身、治国、御天下——老子倡导的是无为;儒家的受众是黎民(被管理者),其出发点是在统治者的规范之内修身、治国,帮助统治者治理天下——儒家倡导的是被管理者的积极有为。

儒道两家在此
所倡导的虽字面无二,却分别位于不同的层次。

道家思想位于组织管理层次,儒家思想位于人力资源管理层次。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

看一个人是否有德,拿他的作风与道的要求对照一下就知道了,看一个家、乡、邦、天下是否有德,拿它的家风、乡风、邦(国)风、整个社会的风气与道的要求对照一下自然就知道了。

联系我们企业,看一个管理者是否有德就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道的要求;看一个企业能否走得远就看这个企业是否尊重规律,是管理者个人在发挥作用还是组织机制在发挥作用。

由于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所以有管理之德的企业尊重规律,它所发挥的是组织作用,它的管理重心必然在下,最高管理者的作用“下不知有之”。

无德的企业势必发挥管理者的作用,这一类企业的老板对谁都不放心,不敢授权,所以事必亲恭,同时又感觉似乎只有老板自己在忙,其他人都不操心。

因此,这类企业的管理重心一直在上。

看一个企业是否得道有德,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是看它的管理重心在上还是在下。

在下者有德,在下者无德。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

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这是因为行为是思想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