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5.3 平行线的性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平行线的性质
5.3.1平行线的性质
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重点)
2.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证明.(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窗户内窗的两条竖直的边是平行的,在推动过程中,两条竖直的边与窗户外框形成的两个角∠1、∠2有什么数量关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平行线的性质
如图,AB∥CD,BE∥DF,∠B=65°,求∠D的度数.
解析: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可求出结论.
解:∵AB∥CD,∴∠BED=∠B=65°.∵BE∥FD,∴∠BED+∠D=180°,∴∠D=180°-∠BED=180°-65°=115°.
方法总结:已知平行线求角度,应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再结合已知条件进行转化.
探究点二:平行线与角平分线的综合运用
如图,DB∥FG∥EC,∠ACE=36°,AP平分∠BAC,∠PAG=12°,求∠ABD 的度数.
解析:先利用GF∥CE,易求∠CAG,而∠PAG=12°,可求得∠PAC=48°.由AP是∠BAC的角平分线,可求得∠BAP=48°,从而可求得∠BAG=∠BAP+∠PAG=48°+12°=60°,即可求得∠ABD的度数.
解:∵FG∥EC,∴∠CAG=∠ACE=36°.∴∠PAC=∠CAG+∠PAG=36°+12°=48°.∵AP平分∠BAC,∴∠BAP=∠PAC=48°.∵DB∥FG,∴∠ABD=∠BAG=∠BAP+∠PAG =48°+12°=60°.
方法总结:(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出角之间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以得出角之间的倍分关系;(2)求角的度数,可把一个角转化为一个与它相等的角或转化为已知角的和差.
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的探究应用
如图,已知∠ABC.请你再画一个∠DEF,使DE∥AB,EF∥BC,且DE交BC边
与点P.探究:∠ABC与∠DE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析: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解答即可.
解:∠ABC与∠DEF的数量关系是相等或互补.理由如下:如图①,因为DE∥AB,所以∠ABC=∠DPC.又因为EF∥BC,所以∠DEF=∠DPC,所以∠ABC=∠DEF.如图②,因为DE∥AB,所以∠ABC+∠DPB=180°.又因为EF∥BC,所以∠DEF=∠DPB,所以∠ABC+∠DEF=180°.故∠ABC与∠DEF的数量关系是相等或互补.
方法总结:画出满足条件的图形时,必须注意分情况讨论,即把所有满足条件的图形都要作出来.
三、板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是几何证明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基本的推理格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在课堂上,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学数学.
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重点、难点)
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一、复习引入
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
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
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
如图,C ,D 是直线AB 上两点,∠1+∠
2=180°,DE 平分∠CDF ,EF ∥AB .
(1)CE 与DF 平行吗?为什么?
(2)若∠DCE =130°,求∠DEF 的度数.
解析:(1)由∠1+∠DCE =180°,∠1+∠2=180°,可得∠2=∠DCE ,即可证明CE ∥DF ;
(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 =50°.由DE 平分∠CDF ,可得∠CDE =12
∠CDF =25°.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 的度数.
解:(1)CE ∥DF .理由如下:∵∠1+∠2=180°,∠1+∠DCE =180°,∴∠2=∠DCE ,∴CE ∥DF ;
(2)∵CE ∥DF ,∠DCE =130°,∴∠CDF =180°-∠DCE =180°-130°=50°.∵DE
平分∠CDF ,∴∠CDE =12
∠CDF =25°.∵EF ∥AB ,∴∠DEF =∠CDE =25°.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
如图,已知DF ∥AC ,∠C =∠D ,CE 与B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
解析:由图可知∠ABD 和∠ACE 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CE ∥BD .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 =∠C .
解:CE ∥BD .理由如下:∵DF ∥AC ,∴∠D =∠ABD .∵∠C =∠D ,∴∠ABD =∠C ,∴CE ∥BD .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
如图,AB ∥CD ,E ,F 分别是AB ,CD 之间的两点,且∠BAF =2∠EAF ,∠CDF
=2∠EDF .
(1)判定∠BAE ,∠CDE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AFD 与∠AED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
解:(1)∠AED =∠BAE +∠CDE .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 作EG ∥AB .∵AB ∥CD ,∴AB ∥EG ∥CD ,∴∠AEG =∠BAE ,∠DEG =∠CDE .∵∠AED =∠AEG +∠DEG ,∴∠AED =
∠BAE +∠CDE ;
(2)同(1)可得∠AFD =∠BAF +∠CDF .∵∠BAF =2∠EAF ,∠CDF =2∠EDF ,∴∠BAE
+∠CDE =32∠BAF +32∠CDF =32(∠BAF +∠CDF )=32∠AFD ,∴∠AED =32
∠AFD .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
三、板书设计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判定性质
两直线平行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5.3.2命题、定理、证明
1.理解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
2.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性,并会对命题举反例.(难点)
一、情境导入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要读懂这段报道,你认为要知道哪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命题的定义与结构
【类型一】命题的判断
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对顶角相等
C.不是对顶角不相等
D.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
解析:根据命题的定义,看其中哪些选项是判断句,其中只有D选项不是判断句.故选D.
方法总结: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必须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疑问句、感叹句、作图过程的叙述都不是命题;②命题常见的关键词有“是”“不是”“相等”“不相等”“如果……那么……”.
【类型二】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等角的余角相等.
解:(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如果两个角是相等的角,那么它们的余角相等.
方法总结: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应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句通顺.
【类型三】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写出命题“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结论.
解析:先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确定条件和结论.
解: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命题的条件是“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结论是“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方法总结:每一个命题都一定能用“如果……那么……”的形式来叙述.在“如果”后面的部分是“条件”,在“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
探究点二:真命题与假命题
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A.若a·b>0,则a>0,b>0
B.若a·b<0,则a<0,b<0
C.若a·b=0,则a=0且b=0
D.若a·b=0,则a=0或b=0
解析:选项A中,a·b>0可得a、b同号,可能同为正,也可能同为负,是假命题;选项B中,a·b<0可得a、b异号,所以错误,是假命题;选项C中,a·b=0可得a、b 中必有一个字母的值为0,但不一定同时为零,是假命题;选项D中,若a·b=0,则a=0或b=0或二者同时为0,是真命题.故选D.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就是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即由条件能否得出结论.如果命题正确,就是真命题;如果命题不正确,就是假命题.探究点三:证明与举反例
【类型一】命题的证明
求证:两条直线平行,一组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解析:按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的一般步骤进行.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来证明.
解:如图,已知AB ∥CD ,直线AB ,CD 被直线MN 所截,交点分别为P ,Q ,PG 平分∠BPQ ,QH 平分∠CQP ,求证:PG ∥HQ .
证明:∵AB ∥CD (已知),
∴∠BPQ =∠CQP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PG 平分∠BPQ ,QH 平分∠CQP (已知),
∴∠GPQ =12∠BPQ ,∠HQP =12
∠CQP (角平分线的定义),∴∠GPQ =∠HQP (等量代换),
∴PG ∥HQ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总结: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时,正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证明的关键.应先结合题意画出图形,再根据图形写出已知与求证,然后进行证明.
【类型二】举反例
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
(2)若ab =0,则a +b =0.
解析:分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所举的例子满足条件但不满足结论即可.
解:(1)两条直线平行形成的内错角,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但是它们相等;
(2)当a =5,b =0时,ab =0,但a +b ≠0.
方法总结:举反例时,所举的例子应当满足题目的条件,但不满足题目的结论.举反例时常见的几种错误:①所举例子满足题目的条件,也满足题目的结论;②所举例子不满足题目的条件,但满足题目的结论;③所举例子不满足题目的条件,也不满足题目的结论.
三、板书设计
本节课通过命题及其证明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要说明一个定理成立,应当证明;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可以举反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初步养成学生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习惯,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