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工作艺术有哪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班主任工作艺术有哪些
浅谈班主任工作艺术有哪些
高中班主任的地位与职责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当前形势下,高中班主任是进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班主任工作艺术怎么写呢?下面是的班主任工作艺术资料,欢迎阅读。

篇1: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又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

班主任工作繁多,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事半功倍。

一、班级管理主要抓好四“头”,方能齐头并进
(一)建设"龙头"
建设"龙头",就是建有朝气、有战斗力的班干部队伍和学习的模范带头人。

班干部队伍,乃班级工作核心,是一个班能否形成良好班风的决定因素,因此,"龙头"建设应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

选拔班干部应素质、能力、知识三者综合考虑,做到精心选拔,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凭学生入学档案或第一印象而"一锤定音",而应广泛征求意见和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不同侧面对选拔对象进行考察,并通过开展一些有目的、有针对性工作(活动),发掘优秀学生担任"龙头"。

学习模范带头人应该以学习成绩和实际行动作为首要考虑的内容,新生班至少应该在月考后才能确定。

为确保"龙头"的战斗力,班主任对班干部可采用先试用后任用的方法,给临时班干部一至二周试用期进行考察,考察合格再任用。

"龙头"建立后,班主任应悉心指导,热心扶持、大胆使用,班干部成员应分工负责、优用劣汰,使其有压力、有动力、有战斗力,真正成为班级管理和学习前沿阵地的生力军。

(二)促好"带头"
促好带头,就是促进"龙头"起模范带头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龙头"不是摆出一副空架子,而是需要具有先锋作用,应时
时为表率,处处是先锋,特别在纪律和学习方面。

作为班主任,如何促好带头呢?我认为应做好下面几项工作:一是逐步放"权"锻炼干部,树立班干部在学生中的威信,如让班长负责班级工作并及时汇报班工作,让生活委员负责收费、班费管理、以及仪容仪表等;二是加强对班干部监督,违纪班干部要严加处理,做到班规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加强班干部工作方法训练,提高其领导水平,保持"龙头"队伍的先进者; 四是对学习的模范带头人要及时的提出表扬,让学生感觉到他的影响。

(三)抓好"苗头"
抓住苗头,就是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不良苗头,把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学生都是带着"成龙"的良好愿望踏进青岛九中的。

随着时间推移,少数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放松了警惕性、自觉性和自控力,出现了早恋、吸烟、无心学习等不良行为,作为班主任不能掉以轻心,应善于捕捉苗头,掌握学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特有的心态、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因材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要从"爱"字出发,坚持疏导教育,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为学生分析不良行为的危害及可能造成后果,使其醒悟,防微杜渐。

(四)净化"后头"
转化"后头"就是班主任要认真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抓好后进生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的作用比抓好优生会更大,管理一名后进生所花精力是管理一名优生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转化好一名后进生对班级的促进是巨大的。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教育好,在工作中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当前后进生有三类:其一是学习差生,表现为无心向学,学习成绩极差;其二是思想品德差生,表现为沾染上不良习气、不遵守校规班纪,随心所欲;其三是"二合一"的双差生。

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是班主任为之呕心沥血的对象,需要倾注大量的爱和大量细致耐心工作使其转化。

我主要采取三种转化方法:(1)激励法——树立起自信心(2)表扬法——认可作法的正确性(3)反复法——体验持之以恒的精神。

(如对交费入校的学生——只要学就进步)
二、民主+责任的班级氛围是我努力追求的治班理念
我所带的高三(3)班在学习上从高一到高三,每次考试成绩都处于
级部前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班级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竞争环境。

在班级理念上,我积极主张这样一个理念:生活不因悲观而美好,命运不因消沉而改变。

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而且自学生去军训的第一天我就把这样一个理念教给了全班学生,这个理念一直贯穿于我治理班级的整个过程中。

学习上我大张旗鼓的鼓励学生向老师发问甚至是发难,若要问到所有的任科老师当场回答不出你的问题、满头大汗的时候那
才算真正的动了脑筋。

纪律上我积极主张"先专-政后民主",一个班级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一旦有一次你没有遵守你自己的原则,那么你将变成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以后的管理将难以进行。

当然作为班主任你所任教的学科必须过硬,这样在管理的时候,你才能底气足,腰板硬。

在你处理违纪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少数学生对于处理不满意,那么在这个时候马上进行疏导工作,这就是"法"和"情"的关系,我先将法律再讲人情,这是我的工作原则。

如班上有名男生小王,有一次自习课说话被批评之后作出了很强烈的反应,他认为自己是讨论问题而不是说闲话,觉得班的纪律实在是太严了。

还给我举例说别的班不至于这样的。

我只说了一句话:要想比别人强就要做的比别人更强。

三、爱心为圆心机智为半径,成为师生同乐的同心圆
学生违反纪律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这一点可以说是天经地义。

但是怎么样才能使受到处分的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处罚而不至于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呢?学生违反纪律本身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们班主任怎样将这些不好的事情巧妙的转变为好事?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对直接批评的接受率只有20%,而对间接批评的接受率却高达80%。

每个人刚干班主任的时候火气是比较大的,很容易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下不了台,而且我发现这种方法批评学生,即使他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他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而心里不服气。

后来我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招数。

第一招叫做:"退三进一",我们看电视时经常
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老虎等凶猛的动物在进攻前首先是身体向后撤退,为什么撤退呢?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进攻!我们批评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此谓之"退三进一"。

第二招叫做:沉淀法,即学生犯错后不要立即进行批评。

记得军训时有位同学随地小便,我刚发现他就吓得回宿舍了。

后来的日子,我就跟没发现一样,每次这位学生见了我都不好意思,但表现的确更好了,直到高二的时候他才告诉我:要是当时批一顿就好了。

我告诉他:要是当时批了就没有现在的效果了。

第三招叫做:幽默法。

如为了纠正学生迟到后推门进入教室再喊报告的现象,一次有名学生迟到了,我正在上课,他推门进入同时喊报告,我说:出去。

全体学生迷惑不解:怎么报告了还出去。

我解释说:在教室外报告是进来,在教室内报告就是出去了。

学生哑然。

自此再没出过类似现象。

第四招叫做:写心理报告书。

我在班上大力推行这样一种处罚方式:对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我罚他上讲台讲一个动听的故事,对于违反纪律情节比较严重的学生我罚他们用写一份500字左右的心理报告,描述他违纪的前后心理过程并上台讲述,请大家注意心理报告书不是保证书更不是检讨书。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这种处罚方式的效果比以前明显好了很多。

第一:受这种处罚方式的学生一般不会对老师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因为他在上面讲故事时下面的同学会给他热烈的掌声,可以说他是在一种很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

第二: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讲故事,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对他的口才及胆量是一个考验和训练,自己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刘心武先生也有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我们的学生再怎么调皮也不至于将他同罪犯等同起来吧?
当然在"问题学生"转化过程中,用上述方法时间长了,也容易在
某些学生心里形成该老师"不凶"、好欺负的印象。

所以对待那些思想比较顽固和霸道的学生,老师不妨收缩一点笑脸,义正词严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如说:"你再这样下去,我们只好通知你家长了领你回家了",借此力量"吓唬"他一下,使其内心产生一点恐惧感,从而增强正义一方的力量,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鼓气+鼓志无往而不胜
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曾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

每位学生都喜欢被人赞扬,特别是后进生,他们最需要表扬。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作为老师如果能够多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一次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一次认真听讲,一次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一件小小的好事……都能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知道他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老师都注意到了,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心着自己,就会感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自信心。

当然,在班
篇2:班主任工作艺术
做班主任已经16个年头,谈起班主任艺术,仍然感到汗颜。

许多人认为我做班主任很成功,一直走在学校的前列,威望也很高。

可是,有时候,真的想把我过去的学生都找来,就给他们说一句话:“对不起,老师做得很不够;如果让我重来,我会做得更好。

”但教育是遗憾的艺术,永远不可重来。

今天把这些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年轻的教师有所帮助。

一、鼓励、表扬永远比打击、批评有效。

网络上流行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

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

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
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眼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

认为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

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儿子把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交到母亲手里,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这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那封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

这个故事令我们做教师的如芒刺在背。

我们平时都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我们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在工作中,我们总是爱找学生的缺点,而对他们的优势视而不见。

过去我们都知道著名的短板原理。

说的是一个有木版组成的水桶盛水的多少决定于那个最短的木版。

现在有人提出了相反的道理:认为一只木桶起决定作用的是那些长板。

优秀源于强项。

这就是著名的长板原理。

我每个教师回想一下,在我们的求学过程中,有多少教师给你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你永远感激他怀念他?如果真的数一数,恐怕很难超过十个人。

而我脑海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我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师孙老师,因为她送给我一个绰号:“铁一百”,其实也就是在关键的两次考试中都考了满分,可是这个绰号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促使我每次都力争考一百分。

所以,在工作中,和学生谈话的时候,特别是中下游的同学,我总是先表扬一下学生最出色的那两门学科。

肯定他的能力,智商,然后才谈到他的薄弱学科。

在批作业时,我尽量在每一个学生本子上都写上评语。

久而久之,
学生每次发作业总是先看我给他们写的用黑色钢笔书写的充满鼓励、关切的批语。

有的学生甚至把我写的那句话剪下来贴在课桌上,当作名人名言。

我想告诉大家:鼓励办不到的事,打击和训斥更难办到。

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多鼓励学生吧,让孩子们在我们的赞扬声中成长。

二、用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卢梭
老师要变着法的教给学生东西。

要精炼、深奥,有哲理。

其中,记诵名人名言是让学生变得崇高和美好的一项简便又有效的措施。

大家先听一听两个学生写给我的信,看看其中有多少是我教给他们的名言。

篇3: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项细致、严谨的复杂工作,又可以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艰苦工作。

尽管每个班主任都为班级管理付出很多精力和努力,但效果却迥然不同,有的得到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和好评,有的则事倍功半,甚至费力不讨好。

造成这种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在做工作时的艺术性,以下仅就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问题谈点粗浅体会。

一、引导的艺术性-----因人而异
所谓引导,就是班主任通过说理等形式启发、劝导教育对象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行为,这也是班主任常用的教育手段之一。

再差的学生也总有不差的一面,引导得法就可以让他们焕发出积极向上的情感,扬起前进的风帆,迅速向好的方面转化,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自我教育。

而实现恰当引导的关键就在于掌握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因材施教。

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素质由于先天、后天等各种因素,尤其是后天生活环境,所受教育和主观努力不同,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特点,造成了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如有人喜静,有人好动;有人急躁,有人温和;有人灵活,有人迟钝。

在引导学生过程中,只有了解这些个性差异,采取因人而异的态度和方法,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一般来讲,对性格活泼、有点自以为是、爱自我表现的学生,可以当面批评和争论,但一定要坚持说理、平等待人;对于性格固执、不善言谈的学生,适合于私下交流、榜样激励、后果教育等让他接受;对于自尊心较强、有点偏激、又缺乏勇气的学生,应采取积极热情、个别帮助的方法。

如果不根据学生心理个性差异特点,一律用公开化、形式化、简单化的方法做工作,是很难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的。

二、批评的艺术性---- 一事不再理
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讲的是:如果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人们心理的不耐烦或反抗。

这种现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时常发生,当学生因学习态度不端正而经常不交作业,当学生因经常迟到而给班级扣分,班主任会一次、两次甚至多次重复对一件事进行批评,导致学生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厌恶,甚至出现反抗心理和行为。

这就提醒班主任,虽然说“磨刀不误砍柴功”,但如果天天磨,时时磨,不仅会占用砍柴的时间,而且还会将砍刀磨成薄片,失去砍柴的功能。

对学生的批评也一样,不能超过限度,应本着“一事不再理”的原则,犯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即使非要再次批评,也应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不要简单地重复,这样才有利于达到积极的批评效果。

三、交往的艺术性-----“冷静”“恰当”
西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得对方鲜血淋漓,怎么也睡不着。

它们分开,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

后来它们几经折腾,调整了姿势,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体温,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扎,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后人将其总结为“刺猬法则”。

把它应用到教育管理中,其启示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保持恰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班主任在师生交往中要把握好情绪冷静和交往恰当两个环节,控制感情,注意身份,把握分寸,避免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第一、遇事不顺、迁怒怨气。

个别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习惯将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不顺讲给学生,把对学校、领导、同事甚至对社
会的不满向学生发泄,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见,最终不利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同时,也会诱导学生在背后对他人说三道四,搬弄是非的不良行为,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夸夸其谈、自吹自擂。

班主任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适当地将自身才华与成就展示给学生是必要的,但不能高谈阔论或自我炫耀,反之,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给学生留下不够谦虚、华而不实的印象,不利于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三、不顾身份、过于随意。

有的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为了体现师生关系密切,与学生不分你我,称兄道弟,或衣着太随便,或交流话题超出学生认识所能接受的范围等等,这都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失去了距离美,不利于今后严格要求和规范管理。

四、转化的艺术性-----“相融”“梯度”
心理学研究中的“门槛效应”表明,当最初对人们提出简单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被别人认为自己是不通情理的人,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向他们提出较高要求,此时人们为了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的要求。

这一研究成果提醒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抓住“相融”和“梯度”两个关键词。

所谓“相融”,就是在转化后进生时要努力创造心理相融的氛围,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因为,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有某种心理反映,或喜或厌、或爱或憎、或哀或乐,从而使情感在思想交流中呈现特殊意义。

心理相容,则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反之,则互相猜疑、互相排斥。

可见,师生心理相融与否是转化能否取得正效应的重要前提。

所谓“梯度”,是指转化后进生的目标要有梯度,不能过高,不能急于求成。

要善于“搭台阶”、“扶梯子”,本着“小步子、低台阶、勤扶持、多引导”的原则,使之逐渐转化,做到扶一次“梯子”,摘一点果子。

另外,还可以通过适当淡化后进生的缺点来实现转化,尤其是对
一些无关大局的细节和局部范围的小事,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圆滑”的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差生的抵触情绪,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五、惩罚的艺术性---- “适度”“有情”
惩罚教育是班级管理的必要手段。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一辆高级轿车被闲置在一个居民小区,一周后,它毫发无损。

后来试验者将其中的一个车窗砸烂,三天后,这辆车就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这一实验结果被总结为“破窗效应”。

应用到教育领域,其原理就是管理者制订的管理规则如同一辆“崭新的轿车”,假如有了“破窗”行为而又未被惩罚,它会暗示其他人,规则是可以破坏的,且破坏后是没有任何后果的,于是,人人都可以视规则为虚无。

在班级管理中,很多方面或很多时候都能窥见到“破窗效应”的影子,小到班级的卫生管理,大到班级的纪律管理,一旦某项规则没有得到认真落实,纪律或规则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失去约束力和公信力。

这就提醒班主任在班集体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破窗现象”发生,巧妙运用惩罚手段。

切忌“过度”惩罚和“无情”惩罚,因为,过度的惩罚会在心理上抵消学生的内疚感,无情的惩罚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都会事与愿违。

只有罚而有度、罚中有情,才能让被惩罚者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学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承担后果。

因此,惩戒手段应该从对学生发展负责、对学生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和选择。

六、评价的艺术性----“多元”“肯定”
心理学中的“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教师是否关注、重视他们,是否公正合理地肯定他们的进步直接相关。

这提醒班主任在评价学生时,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要善于换一种眼光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

例如:一个课堂纪律不好的学生,可能劳动积极肯干;一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能乐于助人......不能因学习成绩低一点或纪律表现差一点,就一叶障目、全盘否定。

同时,要努力克服“定型化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尤其是对班级中那些大错不犯,小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