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桂林山水自然成因的大致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桂林山水自然成因的大致分析(★)
第一篇:对桂林山水自然成因的大致分析
对桂林山水自然成因的大致分析
一、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始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我们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二、桂林山水成因
1、桂林地貌的特点:“桂林山水甲天下”--倍受旅游者欢迎的桂林山水,其中水是与其特有的地貌分不开的。
由于桂林属于亚热带地区,其岩溶地貌也有独特之处,从地质形成的角度来看,桂林的山、水、洞、石与岩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桂林式岩溶’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亚热带岩溶地貌的典型。
植物对于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空气中有着足够的水分,一些低级植物和有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它们的生命活动就会对岩溶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正是由于有这种独特的生物作用,才会对桂林山水的形成造成独特的影响,对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更是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也为山水画的创作者们提供的独到的灵感。
2、桂林山水形成的几个前提条件:
纵观桂林山水的形成始末,桂林山水独特景观的形成与其他自然景观的形成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独到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的来说桂林山水的出现,一眼要同时具备一下几个条件:
首先是要有大量的有足够厚度的纯净石灰岩的出现,根据测量,桂林盆地的石灰岩有2000米-3000米厚,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
这种石灰岩是在大海中沉淀,经过几亿年的压实成岩过程才形成的。
其次是这种地质要经过足够多次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的运动会造成石灰岩发生错节和裂痕,这种错节和裂痕就会为后面随之而来的水力侵蚀作用和植物溶岩作用留下了缝隙,为最终桂林独特景观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三是周边的地壳在构造运动中抬升的速度比桂林盆地快,使桂林盆地形成三面环山、一面有出口的相对低洼的汇水区,低洼的汇水区保证了足够的水分供应,为溶岩作用和其他作用提供了足够的水分。
第四是桂林三面的山都不是喀斯特地质的山。
这就说明这周围的山不会过多的吸收降水,大部分降水就会随着山坡流向地势低洼的盆地地区,形成地上河流,低洼的盆地储水过多后多余的水分就会通过地缝深入地下,进而在地下形成河流,地上和地下河流将会是塑造桂林山水景观的关键力量。
此外,桂林山水形成的重要条件还有一个就是这里降水丰沛并且气候炎热。
桂林盆地的石灰岩巨厚;桂林北面的高山阻挡了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进而在山南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降雨带,据测算,桂林及东西两面的山区的降水量都在1500毫米以上。
这样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较高,促进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由此可见:足够多足够厚度的石灰岩经过地质变迁的改造形成的裂痕,天然气候形成的稳定降水,漓江水系的侵蚀作用,溶蚀了盆地中一个个山峰的坡角,使其坡面不断崩塌平行后退,将其塑造成一座座分离的山峰,形成峰林平原。
山与水的组合,也就形成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景。
三、桂林最常见的几种地貌类型及其大致成
1、地表喀斯特地貌
由桂林至阳朔,沿途能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有:(1)石芽与溶沟:地表水沿灰岩坡面裂隙流动,溶蚀和冲蚀出许多宽数十厘米至几
厘米,深几米至几十米,最深的可达数十米,长度不定的沟槽,叫溶沟,其底部长被碎石和泥土填充,沟槽之间突起的石脊,叫石芽,如果地下水沿灰岩中垂直裂隙溶蚀较深,则可形成许多较高大的石芽,叫石林,单个的石芽可叫石柱
(2)孤峰、峰林和峰丛
孤峰是坚立在岩溶平原或溶蚀盆地上的孤立石灰岩山峰,数十米至百余米,是石炭岩山地遭受大量溶蚀后残留下来的,在产状近水平的灰岩层(往往在褶曲轴部附近)孤峰多呈柱状,岩壁陡立,如桂林王城独秀峰,有“南天一柱”之誉,也有呈园柱状的,如朔阳城中俊秀的碧连峰,在倾斜岩层中(往往在褶曲翼部)孤峰则多呈不对称的山峰,山坡顺岩层倾斜的一侧较缓,另一侧较陡,如桂林老人山。
2、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是由于具有侵蚀性的流水沿石灰岩层面裂隙溶蚀、侵蚀、塌陷而形成的岩石空洞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溶洞形成后,如果地面上升,或者潜水面下降,原来发育于水平流动带上的溶洞,便抬升至季节变动带甚至垂直渗透带中,成为长期干涸或间歇性干涸的溶洞。
这些溶洞通常位于山体上部,而且有时多层分布,因此,又把它们称为高位溶洞。
如桂林七星岩就是由三层高度不同的水平溶洞组成。
当高位溶洞穿过山体时,就形成穿洞,如阳朔的月亮山,桂林的象鼻山,都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另外,月亮山的穿洞位置出现的比较高,说明月亮山的形成年代更久远,而象鼻山的位置则比较低,则是形成年代较年轻。
这两者都是早已形成于地下而后期受山体抬升作用出露地表的。
但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月亮山距离主河道较远,而象鼻山则位于桃花江和漓江的交汇处。
象鼻山不仅受雨水的侵蚀与淋溶作用,同时还受河水与洪水的侵蚀与侧蚀。
随着时间的推移,鼻孔会越来越大,甚至有一天,象
鼻山的穿洞将不复存在,因为洞顶或许会被侵蚀掉。
地下喀斯特地貌分为:
(1)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
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
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2)堆积地貌
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
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以上地貌在七星岩与芦笛岩发育较多。
第二篇:桂林山水的成因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执教者】
邬如鹏【教学时间】
【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课时。
是继第二单元地理环境圈层结构及特征和第三单元前两节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为之后的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环境的学习打下基础。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解决具体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科学的态度。
云贵高原是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本节探究也有利于学生们了解、热爱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观。
【教学的重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重点。
【教学难点】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的难点【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把学生轻松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3、学案导学法
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询问同学是否带着20元的钱或通过PPT展示20元钱的背后,问同学这是哪儿的风景?
生:回答(桂林山水)
师: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与桂林山水有关,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要学习的课题:第三单元,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二、新课学习
(板书):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师:PPT展示搜到的相关桂林山水图片
师:桂林山水美不美?
生:回答(略)
师:如此美的人间仙境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一同剖析一下桂林山水的成因。
从地理角度看,“桂林山水”属于什么地貌类型?
生:回答(喀斯特地貌)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这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的认识一下何为“喀斯特”,何为“喀斯特地貌”现在请大家看课本回答问题。
(板书):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的来源及概念
师:通过看课本,大家来回答刚才的两个问题
生:回答(略)
师:总结(PPT展示),喀斯特是一个外来词,是原南斯拉夫一个石灰高原的名称。
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问):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的结果,那么喀斯特作用是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反应?
生:回答(略)
师:喀斯特地貌发生化学反应是岩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3,那
么下面我们来写一下化学方程式。
师:总结,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淀积作用。
(承转)师:学习了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问):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
(二)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生:回答(略)
师:总结(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等相联系)
师:(PPT)展示一些喀斯特地貌相关图片,让学生归纳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板书):
(三)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师:总结(略),我国除了课本上提到的桂林有喀斯特地貌以外,其他地方还有吗?
生:回答(略)
师:我们云南有没有喀斯特地貌,如果有的话大家能不能举一些出来?
生:回答(略)
(承转)师:上面我们学习了喀斯特的发育条件及类型,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桂林“山水”的成因。
桂林地区是我国以致全世界最典型、最全面的喀斯特地貌。
那为什么桂林会形成如此全面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呢?
生:回答(略)
师:(PPT)假设你是一名导游,你如何向你的游客介绍桂林山水究竟拥有怎样独特的环境才孕育了这么神奇的山水?下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后回答。
(板书):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桂林山水的自然环境特征
(二)喀斯特地貌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生:通过讨论自由回答
师:总结,桂林山水是各种地理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师:我们生活的地区也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喀斯特地貌会给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生:回答(略)
师:总结(利、弊两方面总结)
三、知识巩固(相关练习题的测试)
四、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喀斯特地貌,并以桂林山水地区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桂林山水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的来源及概念
(二)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三)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桂林山水的自然环境特征
(二)喀斯特地貌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五、课后探究
请大家下去预习下一节内容
【教学反思】
第三篇:《桂林山水》案例分析
《桂林山水》案例分析
一、课堂教学部分环节实录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作者描写桂林山、漓江水的写法,现在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一下你对桂林山、漓江水的印象吗?
生:桂林的山真是千奇百态,有的像馒头、有的像树叶、有的像鸡蛋。
我非常喜欢那里。
生:漓江的水太美了,绿绿的,微风吹过,水面上泛起了鱼鳞似
的波纹,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美极了。
生:漓江的水真诱人,远远望去,一片碧绿,仿佛那是一幅风景画,不忍去破坏它的宁静;又如一位休憩的少女,那样的安逸。
生:桂林的山太可爱了,这是山的世界,山的海洋,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各不相让。
……
师:是呀,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秀水奇峰相互映衬,美景尽收眼底。
下面让我们再次感受这天下第一美景。
(桂林山水风光片)师:想说说此时你的感受吗?
生:我真想马上去桂林,亲自领略那里的风光。
生:桂林山水真是天下第一。
生;桂林是祖国风景库中的瑰宝。
生:我爱你桂林,山奇、水美,世界闻名。
……
师:是呀,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
远有桂林,近在咫尺的钢都鞍山同样在人民的建造下,与日增辉。
看一位“归国华侨”回到家乡鞍山,感慨家乡的日新月异。
同学们,你们愿意说说自己的家乡吗?(学生热情极高,纷纷举手,十分兴奋)
生(齐):愿意。
生:介绍千山的传说及美景——千山大佛。
生:介绍汤岗子温泉。
生:介绍鞍山几大广场的变化。
生:介绍鞍山新开发的旅行线路。
生:歌曲表演《鞍山美》。
师:家乡美、桂林美,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秀美。
老师相信,在你们勤奋灵巧双手的打扮下,我们的祖国会更美。
二、教学内容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的第一课。
课文以舟行碧波上的所见,描述了一幅山水相映的桂林风光图。
这篇课文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清新明丽的语言表现了桂林山水独特之美。
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分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
新课改更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
情感,产生共鸣。
因此,在课堂在中,我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
通过创设情境、播放桂林山水的课件,使学生有身林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
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桂林山水》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课文一开始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
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我国名胜中的地位,同时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
“桂林山水甲天下”,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甲”是第一的意思。
接着分别具体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写漓江的水,先用“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一句,拿大海、西湖同漓江的水相比,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的“波澜壮阔”,也不同于西湖的“水平如镜”,漓江的水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一个“却”字,说明大海、西湖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的水相媲美,可见漓江的水是多么迷人!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然后通过写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静。
再写桂林的山。
写桂林的山抓住“奇、秀、险”的特点来写。
先
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
接着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具体写山的“奇、秀、险”。
山的“奇”表现在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连绵不断,而桂林的山是“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并且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峰排列在漓江两岸。
山的“秀”是指山很秀美,表现在山的色彩明丽。
“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既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形状像“屏障”,像“竹笋”,同时也生动地描绘了山的色彩明丽和鲜亮。
山“险”表现在山石奇形怪状,重重叠叠,并且高耸突出。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作者当时的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栽倒”指头朝下跌倒,这里指山石的高耸突出,可以看出山是多么的“险”!
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画面来进行描绘。
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形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美丽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课文最后运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既总结了全文,同时又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这句诗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江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玩、观赏。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独特的美。
第五篇:桂林山水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
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
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教师先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然后,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
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3、制作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过渡语: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同学们,今天我们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一起走进那迷人的画卷。
设计意图: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随景入文初读课文
1、看画面,自由朗读,边读边通过查字典或词典弄懂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教师范读。
3、指名分段配音朗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三、依图学文理解第一段
默读,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四、看图学文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质疑问难。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出示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画简笔画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4、(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