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实施中转变学习方式的经验、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课程实施中转变学习方式的经验、做法
在新课程实施中转变学习方式的经验、做法
新课程实施要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效,除了管理层面要有较大的转变,核心问题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文简谈新课程实施中转变学习方式的经验做法。
一、转变学习方式的前提是转变教学方式
1、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坚持“不培训不上岗”,一方面,安排老师参加市、区各级各类培训,派行政干部和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另一方面,要求老师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新课程解读》、《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学科教学要求》人手一册,认真自学研读、揣摩,再在备课组内交流、讨论。
备课组活动时经常学习有关新课程的一些好文章。
学校经常利用全体教工会、专题报告会、教研组会宣传新课程实施的意义。
教务处和教研室定期编印《教研通讯》新课程专辑,组织老师学习。
经过全员、全方位的培训和学习,老师们的观念变了,实施新课程的行动更加自觉。
2、必须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演”,学生是“听众”,知识的传授更多地是以灌输的形式进行。
而新课程的要求,就是要打破这种教学方式,要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只起“导演”作用,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演”。
教师应从“施教者”转变为“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员”。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必须改变教案形式
我们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将新课程“三维目标”,尽量落实到每个教案中,不仅关注“知识和能力”,更加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案格式为:一边设计老师活动,另一边设计学生活动,引导老
师备课时从关注教师单边活动,过渡到关注师生双边互动,促成师生对话,从而变教堂为学堂。
4、必须改善备课活动
我校的做法是,备课组共备一课,形成电子教案,每周交流一次教案及上课的体会感受,在教案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最后形成自己的教案。
这样,既加快了备课速度,又提高了备课的质量。
二、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在构建有效课堂
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教学中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潜力,做课堂教学的引路人,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
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突出特点,就是用富有意义的鲜活案例呈现出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生动情景,这为转变学习方式提供了丰富教学资源。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留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时空。
多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情境中合作、探究、交流,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境界。
2、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研究。
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与众不同的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能一言堂、家长制,应该为课堂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学生的存在,重视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自觉地获取新知识。
3、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对知识有缺陷、能力不强的学生要扶一把,让他们克服自卑、不敢说心理。
对天赋好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不断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这样就能克服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性较难调动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转变学习方式的具体做法
1、编制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很多学生不预习,其实不是他们不想预习而是他们不知道怎么预习。
为此,学校要求各备课组的教师进行分工编制学案。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引导确立学习目标;②自学整理出知识点;③设计课前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提问;④解决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有难度的知识;
⑤适度的课堂练习;⑥适当延伸拓展;⑦课后巩固小结。
2、授以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程的内容增加了,如果再像过去那样教,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的。
这种情况,光老师讲授肯定是不行,必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将学习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些学科,曾经尝试选择较容易的模块,布置学生自学,在自学基础上,采用单元教学法,大大减少教学课时量,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3、改变评价,促使学生课堂主动参与。
对学生的评价,不只是笔试成绩的评定,我们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列入考评,满分100分。
其中课前30分,课堂40分,平时成绩、作业30分。
课前能提出问题每次3分,问题有价值再加2分;课堂上主动发言每次3分,回答精彩或表现好再加2分;作业每缺交一次扣2分。
评价方式的改革,改变了评价的终结性,融入过程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性大大增强。
4、注重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非常强调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目前学生学习中普遍缺乏问题意识,这是学生学习不够主动的表现,也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根源之一,究其原因,与我们的课堂有莫大的关系。
因为我们的课堂大多是讲授,生怕学生不知道,事先将知识咀嚼得又细又软,再给学生。
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即可获得知识,他们哪里会认真思考。
所有问题都被老师讲掉了,他们还能有什么问题,传统教学是让学生没问题,新课程教学应该让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然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去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
5、培养求异思维,重视体验成功。
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爱好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贯彻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
如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感兴趣,而有些对基本知识和规律感悟好,让他们扬长避短,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体会成功的喜悦。
上实验活动课和习题课时,让学生主动探索,尝试新的方法,创新设计新的实验。
当学生一旦有了敢于尝试的念头,我们都应及时用言语赞扬,用行动热情地扶持,并积极引导。
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并最终得以实现时,那怕是小发现、小制作、小发明,他们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得到提高,甚至升华。
6、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用身边的物品去演示、实验,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规律,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
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使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
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