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外国诗二首1语文版第五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二首(一)
【积累与运用】
一、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香橙(chéng) 峡(jiá)谷悄(qiǎo)无声息
B.和煦(xù)频(pín)频耸(cóng)入云天
C.骡(luó)子瞥(piē)见层峦(luán)叠起
D.恍(huǎng)惚凝(yín)视翩(biān)翩起舞
2、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山峦痉孪金銮驾到
B.峡谷侠隘狭路相逢
C.干瘪瞥见潎开
D.翩然编辑缉私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杜绝此类错误不再发生,公司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
B.小张经过组织的培养教育,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支部吸收他为预备党员。
C.内容正确与否是衡量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D.小王不但会唱歌,而且小李也能唱歌。
4、下面措辞得体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举国哀恸。
B.张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赏识你的教学方法。
C.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二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D.我家令郎在朗诵比赛中夺得一等奖。
5、以下对歌德的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篇小说
B.《浮士德》——长篇诗剧
C.《诗与真》——自传体作品
D.《亲和力》——抒情诗集
6、以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代表作有《浮士德》等。
B.威廉·华兹华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孤独的收割人》等等。
C.《迷娘曲》是歌德自传性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中的一首诗歌,音韵优美,感情深挚。
D.《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中的“漫游”是指撑船在小河里游览。
7、对歌德的《迷娘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最委婉优美的形式,表达了历经坎坷的迷娘执著、真挚、哀婉而美好的心声。
B.全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两部分组成,三节诗歌构成一种递进的关系,迷娘思乡和回归故乡的感情日渐强烈。
C.这首诗的副歌中有三种不同称呼的呼唤。
倾诉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分别是“亲爱的人”“我的保护人”和“父亲”。
D.这首诗每一节的第一句和第五句采用了以下排比的手法,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8、对威廉·华兹华斯的《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开始就以一个漫游者的形象出现,见到大片水仙,他感到欣喜。
B.诗中水仙的世界和诗人漫游的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C.诗中的“水仙”象征着一种集体性的美好东西。
D.诗人始终处在精神上漫游的状态,所以很快就忘记了曾经的那一片水仙。
【欣赏与探究】
9、《迷娘曲》这首诗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诗里边倾诉的人是迷娘还是谁?而被倾诉的对象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人?
10、以《迷娘曲》为例,谈谈鉴赏诗歌的方法。
【迁移与拓展】
冬天
茅盾
①诗人们对于四季的感想大概颇不同罢。
一般的说来,则为“游春”,“消夏”,“悲秋”,——冬呢,我可想不出适当的字眼来了,总之,诗人们对于“冬”好象不大怀好感,于“秋”则已“悲”了,更何况“秋”后的“冬”!
②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围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
幸而冬天有雪,给诗人们添了诗料,甚而至于踏雪寻梅,此时的诗人俨然又是活动家。
不过梅花开放的时候,其实“冬”已过完,早又是“春”了。
③我不是诗人,对于一年四季无所偏憎。
但寒暑数十易而后,我也渐渐辨出了四季的味道。
我就觉得冬天的味儿好象特别耐咀嚼。
④因为冬天曾经在三个不同的时期给我三种不同的印象。
⑤十一二岁的时候,我觉得冬天是又好又不好。
大人们定要我穿了许多衣服,弄得我动作迟笨,这是我不满意冬天的地方。
然而野外的茅草都已枯黄,正好“放野火”,我又得感谢“冬”了。
⑥在都市里生长的孩子是可怜的,他们只看见灰色的马路,从没见过整片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地,他们即使到公园里看见了比较广大的草地,然而那是细曲得象狗毛一样的草皮,枯黄了时更加难看,不用说,他们万万想不到这是可以放起火来烧的。
在乡下,可不同了。
照例到了冬天,野外全是灰黄色的枯草,又高又密,脚踏下去簌簌地响,有时没到你的腿弯上。
是这样的草,——大草地,就可以放火烧。
我们都脱了长衣,划一根火柴,那满地的枯草就毕剥毕剥烧起来了。
狂风着地卷去,那些草就像发狂似的腾腾地叫着,夹着白烟一片红火焰就像一个大舌头似的会一下子把大片的枯草舐光。
有时我们站在上风头,那就跟着火头跑;有时故意站在下风,看着烈焰潮水样涌过来,涌过来,于是我们大声笑着嚷着在火焰中间跳。
一转眼,那火焰的波浪已经上前去了,于是我们就又追上送它。
这些草地中,往往有浮厝的棺木或者骨殖甏,火势逼近了那棺木时,我们的最紧张的时刻就来了。
我们就来一个“包抄”,扑到火线里一阵滚,收熄了我们放的火。
这时候我们便感到了克服敌人那样的快乐。
⑦二十以后成了“都市人”,这“放野火”的趣味不能再有了,然而穿衣服的多少也不再受人干涉了,这时我对于冬,理应无憎亦无爱了罢,可是冬天却开始给我一点好印象。
二十几岁的我是只要睡眠四个钟头就够了的,我照例五点钟一定醒了;这时候被窝是暖烘烘的,人是神清气爽的,而大家又都在黑甜乡,静得很,没有声音来打扰我,这时候,躲在那里让思想像野马一般飞跑,爱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够了时,顶天亮起身,我仿佛已经背着人,不声不响自由自在做完了一件事,也感到一种愉快。
那时候,我把“冬”和春夏秋比较起来,觉得“冬”是不干涉人的,她不像春天那样逼人困倦,也不像夏天那样使得我上床的时候弄堂里还有人高唱《孟姜女》,而在我起身以前却又是满弄堂的洗马桶的声音,直没有片刻的安
静,而也不同于秋天。
秋天是苍蝇蚊虫的世界,而也是疟病光顾我的季节呵!
⑧然而对于“冬”有恶感,则始于最近。
拥着热被窝让思想跑野马那样的事,已经不高兴再做了,而又没有草地给我去“放野火”。
何况近年来的冬天似乎一年比一年冷,我不得不自愿多穿点衣服,并且把窗门关紧。
⑨不过我也较为理智地认识了“冬”。
我知道“冬”毕竟是“冬”,摧残了许多嫩芽,在地面上造成恐怖;我又知道“冬”只不过是“冬”,北风和霜雪虽然凶猛,终不能永远的不过去。
相反的,冬天的寒冷愈甚,就是冬的命运快要告终,“春”已在叩门。
⑩“春”要来到的时候,一定先有“冬”。
冷罢,更加冷罢,你这吓人的冬!
1933年冬11.作者“不是诗人”,为什么文章要以“诗人们对于四季的感想”起笔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3.作者“觉得冬天的味儿好象特别耐咀嚼”,结合全文,分析概括“冬天的味儿”为什么“特别耐咀嚼”。
14.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C
2、D
3、C
4、A
5、D
6、D
7、D
8、D
9、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
这种诗歌结构艺术在我国的《诗经》里早就熟练运用。
这首诗的三节正歌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诗句反复的手法,加强了
询问力量,增大了想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对于诗中倾诉者是谁,被倾诉的对象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三个人,同学们的观点不统一,我们也不寻求统一,保留这种多解性,更能使这首诗具有含蓄、多义、神秘的特点,从而产生更恒久的艺术魅力。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支持或者倾向于一种观点,如倾诉者就是迷娘,三个被倾诉者是一个人,就是迈斯特。
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转而称呼他为“亲爱的人”、“我的保护人”、“我的父亲”。
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麦斯特怀有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
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10、诗歌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
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音乐性、想像性、简洁性、象征性。
诗歌都是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首先要学会抓意象,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寄予其上的思想感情。
我们以这首诗的第一节为例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
正歌表现“那地方”——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儿、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
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诗人在这里融进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再加上诗歌运用音乐的反复艺术——“你可知道那地方”的反复咏唱,就把那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而又强烈难抑。
副歌“走呵!走啊!”又是催促又是呼唤,把这种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
叫谁走?“亲爱的人,我愿和你同去。
”这“亲爱的人”既可以是恋人,也可以是朋友,还可以是亲人。
“我愿和你同去”既表达她返回故国的热望和决心,又表达她对“亲爱的人”的鼓励和支持。
这种对祖国的强烈的思念之情催人泪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感情都不是干巴巴、直通通喊出来的,而是通过浸泡过情感的意象表达出来的,需要我们通过诗歌语言、节奏和象征物从心灵深处去深沉地体会,去真挚地感悟。
11.①引起下文,由诗人们对于四季的感想引出自己对冬的态度。
②交代诗人对冬天的看法——“不大怀好感”,突出我与诗人不同的感受——“冬天的味儿好象特别耐咀嚼”。
12.冬天在春天之前,冬天过去就一定会有春天到来。
残酷、寒冷过后一定会有希望和温暖。
13.①冬给孩子们带来独有的快乐。
②冬给人以静谧的环境,不干涉人思考、做事的自由
③冬虽摧残了许多嫩芽,在地面上造成恐怖,但冬天终会过去。
14.文章交代了3个不同的时间段作者对冬不同的印象和感受。
作者理智的认识了冬,认真
对待冬具有摧残万物的破坏力,但是寒冷的冬天也终究会过去。
生活中的寒冷的磨难终究会过去,象征温暖和希望的“春天”必然会到来。
(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