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详细精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
3、经过:19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并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4、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①白银外流,清政府财政危机②银价上涨,加重百姓负担③腐蚀统治机构④危害中国人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5、道光帝为什么下令禁烟: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威胁清皇朝的统治
6、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南京条约》
1、背景: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2、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3、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4、标志: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5、19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6、相关人物:林则徐、关天培(广东水师提督,最后战死在炮台上)、道光帝、琦善(直隶总督,英军攻陷浙江定海、继续北上直逼天津时被道光帝派去与英军谈判)
7、结果:1842年8月,中国战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近代史的开端。
10、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咸丰帝在位)
3、对手:以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4、借口:“亚罗号”时间、马神甫事件
5、过程:19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
随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在圆明园中掠夺珍宝,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
6、《北京条约》内容:与英法签订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给英国
(4)赔款:英法各800万
7、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其后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8、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权和主权,此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一、金田起义
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激化社会矛盾。
(1)、西方商品的涌入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和传统手工业,人民破产失业,这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2)、清政府的兵费支出、赔款和大肆搜刮,使百姓困苦不堪,这是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2、太平天国运动的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以宗教为旗帜,组织发动群众。
3、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金田起义(1)、时间:1851年1月
(2)、地点:广西桂平县金田村(3)、国号:太平天国(4)、军队:太平军(5)、领袖:天王洪秀全
4、太平天国的建制:永安封王,整顿军旅、设官封王,奠定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各王受东王节制。
5、太平天国定都: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
6、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性质:太平天国的一个纲领性文件(2)、目标: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见教材第13页)(3)、作用:表达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剥削的美好愿望(4)、无法实行的原因: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即使在太平军占领的地区,也未实行过。
二、北伐与西征 1、原因:清兵和团练共同镇压太平军(1)、清廷建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围困天京;(2)、各地团练出击太平军
2、目的:打破清军的封锁,卫护天京
3、北伐(1)、目标:进攻清朝都城北京(2)、结果:失败(3)、失败的原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
4、西征(1)、目标:夺回长江沿岸重镇和安徽、江西等地,以卫护天京(2)、结果:巩固中游,取得胜利(3)、胜利原因:石达开指挥有方
5、北伐与西征的影响:1856年春,击溃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解除了对天京的威胁,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三、天京陷落 1、天京变乱(转折点)(1)、原因:太平天国军事上节节胜利之时,有些领导人居功自傲、名利思想膨胀,导致内部发生严重的内讧。
(2)、时间:1856年秋开始
(3)内容: A、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大肆屠杀; B、处死韦昌辉,石达开辅政; C、石达开出走天京,全军覆没。
(4)、影响: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
2、太平天国挽救危局的措施(1)、起用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击溃重建的江南、江北大营,抗击清军、洋枪队(清政府“借师助剿”)、湘军和淮军的联合进攻。
8月,太平军于青浦大败洋枪队。
1862年9月,慈溪的战斗中,将领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
(2)、起用洪仁玕(gan一声),颁布《资政新篇》
A、性质: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
B、内容:主张改革内政,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以及新式学校、医馆,与外国通商,进行文化交流;
C、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在当时战争环境下,未能实施。
3、天京陷落:(1)、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2)、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1)、影响:时间长、范围广、打击中外反动势力(2)、启示:旧式农民战争不是救国出路
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目光、领导集团上的政治过早封建化、组织上下不能保持核心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外交上缺乏经验,最终陷于失败。
第4课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一、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 年代。
3、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开始的标志:1861年年总理衙门的设立
5、代表人物:洋务派(1)中央:奕。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内容:(1)前期:19世纪60至7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后期:19世纪70至90 年代,再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
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海防: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实力最强的是北洋海军。
(4)兴办西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堂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7、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8、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9、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10、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创办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型的科技、翻译和军事人才。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
11、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
12、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3、洋务派创办的主要企业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黄海大战
1、目的: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1894年9月
3、标志: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黄海大战)
4、黄海大战结果:致远舰(19世纪80年代亚洲的最大船)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冲锋向前,迎战敌舰,最后壮烈牺牲。
5、辽东战役:日本海陆两军进攻辽东,占领辽东半岛,接着又夹攻山东威海卫。
6、辽东战役结果:日军在旅顺大屠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慈禧太后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
7、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
1、签订时间:1895年4月
2、签订原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
3、战败原因:(1)主观原因:清政府腐朽;(2)客观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强,中国相对落后。
4、签订双方:李鸿章、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 前期 自强 军事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第一个兵工厂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规模最大的军事工厂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规模最大的造船厂 后期 求富 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第一个民用工业 开平矿务局 李鸿章 湖北织布局
张之洞 汉阳铁厂 张之洞 最大钢铁厂
危害及:《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7、“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示了慈禧与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贪安的卖国贼嘴脸。
7、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方式——影响:
1、争做中国的债主——列强通过借款向清政府施加政治压力,以达到控制中国命脉和长期控制中国主权的重要手段。
2、抢夺路矿和办厂权:
(1)争夺修筑铁路权——直接控制了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掠夺财富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争夺开矿权——使中国矿藏资源遭到掠夺,阻碍了重工业的发展。
(3)争相开设工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阻碍。
3、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神圣的领主被肢解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
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原因:
1、根本原因: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增大资本输出,加剧了殖民掠夺。
2、直接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中国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侵华的野心。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及其实质:
1.原因:
(1)由于美西战争的进行,美国错过了争夺瓜分中国的时机,需要提出新的对华政策。
(2)美国企图进入中国市场,加深和扩大侵华,分享侵略权益。
(3)美国军事实力仍逊色于欧洲列强,军事实力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
(4)美国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实力,19世纪90年代,美国一跃为一等工业强国。
2.政策的特点:
是在承认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由此而取得的各种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列强在华享有均等的权利,即“利益均沾”。
3.实质:
是美国侵略行为的体现,是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反映了美国独霸中国的野心。
这不仅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这一政策,使美国在华势力大增,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6课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重。
2、时间:1895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6、为了给变法制造舆论,维新派组织了强学会,在北京创办了《中外纪闻》(原名《万国公报》),主要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
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等。
7、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合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二、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准备阶段:(1)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2)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
(3)将《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3、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一场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4、在任皇帝:光绪帝
6、结果:
① 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为首发动了戊戌政变;
②维新志士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害,称为“戊戌六君子”。
7、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8、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影响:(1)维新派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
(2)这次变法对中国社会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3)戊戌变法的失败以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革命。
9、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②采取改良的办法,脱离广大民众;
③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不足以同封建势力抗衡。
10、给我们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三、戊戌政变
1、时间:1898年9月
2、过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到国外。
谭嗣同不肯逃走。
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戊戌变法失败了。
3、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薄弱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4、教训:改良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
5、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杨深秀、刘光第、林旭、康广仁
6、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贼“指的是谁?——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
(2)为什么维新派“无力回天“?——因为势力强大的顽固派的阻挠
(3)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因为他的流血和牺牲能唤醒民族觉悟。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的兴起
1、1898年,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于1900年春发展到京津地区。
2、义和团兴起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实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3、义和团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4、失败原因: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联合打压
5、缺陷:带有愚昧和盲目排外的倾向
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1900年春,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发动侵华战争。
2、直接原因: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想要镇压义和团运动
3、根本原因:想彻底瓜分中国
4、1900年6月,为了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
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
人,狼狈逃回天津。
5、八国联军于1900年8月中旬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光绪帝仓皇出逃。
八国联军又一次侵犯圆明园。
6、八国联军统帅为瓦德西
7、八国联军的罪行:(1)炮轰北京城(2)杀害义和团团圆(3)抢劫财物,杀人放火,侮辱妇女,无恶不作
8、八国联军的恶行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是中国最凶恶的敌人。
三、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签约国: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
4、危害:《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辛丑条约》中划定的使馆是个国中之国;而今天的使馆是由中国政府保护和管辖的。
6、《南京条约》 1842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年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辛丑条约》 1901年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1)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口号:振兴中华
2、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
(1)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同盟会以《民报》作为机关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
3、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
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
4、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
三民主义民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核心:民权
(2)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3)民权主义:创建民国
(4)民生主义:平均地价
5、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9课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名称时间领导人结局
1、萍浏醴起义 1906年冬刘道一、蔡绍南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起义 1 907年夏徐锡麟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
3、广西起义 1907年孙中山、黄兴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
4、黄花山岗起义 1910年黄兴等人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5、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
二、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起点)
1、武昌起义的原因 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2、起义的主力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起义前的形势 10月初,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紧迫。
展示“相关史事”
4、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
5、起义过程: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10月10日)→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城→攻占汉口、汉阳→成立湖北军政府(10月11日),黎元洪为都督→各省纷纷响应,一半以上宣
布独立。
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
领导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领导力量);湖北新军(武装力量)
武昌起义的影响:
1、积极影响:推动了各省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2、消极影响:立宪派、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注意:民国y年=公元x年-1911
三、辛亥革命
1、时间:1911年
2、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在北京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3、性质: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
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成功的一面)。
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失败的一面)。
5、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6、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第10课中华民国建立
一、中华民国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背景: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取得胜利以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911年12月9日,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第二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4、结果:中华民国成立:1912.1.1 (民国元年)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不得不重新起用袁。
1912年2月,袁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采用军事威胁和谈判相结合的反革命两手,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
三、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维护民主共和,限制袁世凯独裁。
(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
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
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
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3)影响: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的进步意义。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
1、宋教仁遇刺——导火线出示宋教仁遇刺的图片,介绍宋教仁遇刺的原因。
出示课本“相关史事”。
2、二次革命的发动
(1)背景:“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
袁世凯下令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罢免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2)时间:1913年
(3)过程:孙中山号召兴师讨袁,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
(4)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1、探究: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了哪些准备?对内实行独裁统治(1)
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2)解散国会。
(3)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4)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对外卖国。
为获得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
三、护国战争
1、孙中山高举反袁大旗出示孙中山《讨袁宣言》(孙中山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号召民众进行讨袁斗争,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
2、护国战争爆发时间:1915年底主要人物: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地点:云南经过: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不少省份积极响应,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结果: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
意义:它挫败了袁世凯的复辟阴谋,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蔡锷,湖南人,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他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
探究: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失败了?(1)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护国运动的开展,各地讨袁势力的强大。
(4)“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引起众怒。
四、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地派系之争凸显出来,很快分类为三大派系,分别是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冯国璋的直系军阀、段祺瑞的皖系军阀。
派系代表人物依靠的帝国主义国家
直系冯国璋、曹锟美、英
皖系段祺瑞日本
奉系张作霖日本
滇系唐继尧美、英
桂系陆荣廷英、美
思考: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军阀割据混战,导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日益增长的军队人数和军费开支,使中国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