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历史典故大全五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历史典故大全五则
历史典故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历史典故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历史典故大全五则,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一年级历史典故【1】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
【释义】师:借鉴。
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历史典故】
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病死。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
智伯独揽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
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
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
智伯立即派人传令,让魏桓子和韩康子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一一。
晋一一被智伯围困了整整三年,形势越来越危急。
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
”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
后来,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伯军队四散逃窜,智伯被擒。
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
赵襄子急忙挽留。
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
历史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请你让我走吧!”
一年级历史典故【2】
暗度陈仓
【出处】(元代)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
【释义】度:通“渡”;陈仓: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宝鸡东,为
通向汉中的一交一通孔道。
比喻正面迷惑敌人,而暗中从侧翼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历史典故】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不放心。
早些时候,他曾与刘邦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一一,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一一的是刘邦。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他,封他为汉王,想把他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自己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占领长一江一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的确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只得听从支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了一个有才能的人――韩信,于是便拜他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是,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他们自己烧了之后,再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根本没有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急报,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
章邯证实消息后,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
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一年级历史典故【3】
破釜沉舟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釜:古代用来煮饭的锅;舟:小船。
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
【历史典故】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在吴中的项梁、项羽起而响应。
原先齐、赵、燕、魏等国的旧贵族,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立了王,恢复了自己国家的名称。
秦朝派大将章邯出征,章邯击破了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之后,带领大军北渡黄河,攻打当时自称赵王的赵歇。
赵军被围,赶紧派人四处求救。
楚怀王接到赵王求援的书信,派宋义为上将军,带着项羽、范增北上救赵。
大军由彭城出发,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斗志很旺。
但是宋义胆小怕事,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军拼命,到达安一一的时候,便号令全军原地休息,一住就是40多天。
项羽实在忍不住了,便来质问宋义。
原来宋义想让秦赵两国的军队打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再出兵。
他还说全军不服从命令的一概都得砍头。
项羽脾气火暴,怎么能咽下这口气!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装,来到宋义的军帐之中,一剑斩下他的脑袋。
将士们纷纷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一职。
项羽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还要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并跟将士们说,,要吃饭的话,就到章邯的军营中取锅。
大军渡过漳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以此表明要决一死战。
战士们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谁也活不成。
在项羽的指挥下,楚军同秦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个个以一当十,如下山猛虎,奋勇拼杀。
楚军终于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一年级历史典故【4】
欲擒故纵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
【释义】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纵:放开。
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历史典故】
东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将石勒闻讯后,打算
消灭王浚。
但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于是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
石勒派门客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给王浚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
”王浚信以为真。
正在这时,王浚有个叫游统的部下,伺机反叛王浚,并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首级送给王浚,让王浚大为感动。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民怨沸腾,军心浮动,便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
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哪里会想到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
一年级历史典故【5】
围魏救赵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
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
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一交一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一精一锐部队必定在国外一精一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一进,占据它的一交一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
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
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
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