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
(教师版)
试卷题量:13题试卷总分:150分试卷限时:120分钟测评/引用码:bqIpkVl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为物理实验室常见的一种螺旋测微器,用它测量长度可准确到( )。

A、1x10-2 mm
B、1x10-3 mm
C、1x10-4 mm
D、1x10-5 mm
【答案】A
【解析】螺旋测微器读数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但最后一位为估读,故其精度可达到1xl0-2mm。

2、如图所示,在演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闭合开关,灵敏电流计指针迅速向右偏转后返向回到零刻线,闭合开关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线圈M迅速插入线圈N时.电流计指针迅速向左偏转
B、线圈M迅速插入线圈N后.电流计指针稳定指向零刻线右侧某一位置
C、线圈M迅速插入线圈N时.电流计指针迅速向右偏转
D、线圈M迅速插入线圈N后.电流计指针不动
【答案】C
【解析】闭合开关后,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转一下,说明线圈磁通量增加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当将线圈M迅速插入线圈Ⅳ时.则线圈的磁通量也是增加,则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C正确,A、D错误;当电流计指针稳定后磁通量不再改变。

无感应电流不会发生偏转,B项错误。

故答案为C选项。

3、如图所示,一小球分别以不同的初速度,从光滑斜面的底端A点沿斜面向上做直线运
动,所能到达的最高点位置分别为a、b、c,它们距离斜面底端A点的距离分别为s1、s2、s3,对应到达最高点的时间分别为t1、t2、t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4、如图所示,一束可见光从半球形玻璃球面射向其球心O,经折射后分别为两束单色光a和b,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对a光的折射率小于对b光的折射率
B、a光的频率大于b光的频率
C、在玻璃中.a光和b光传播的速度相同
D、a光子能量小于b光子能量
【答案】B
【解析】因为a光的偏折角度大于b光,所以n光的折射率大于b光的折射率,a光的频率大于b光,所以a光的能量大于b光,由n=c/v知在玻璃中,a光的速度小于b光。

所以答案为B选项。

5、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面,若其电荷面密度为σ,则在距离球面R处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6、若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分别按图甲乙丙所示的过程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等温过程.该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
B、甲过程中气体温度升高.该过程气体内能不变
C、乙为等容过程.该过程气体内能不变
D、丙为等压过程.该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
【答案】D
【解析】甲过程描述的是等温过程,所以气体内能不变;乙过程是等容变化,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该过程气体内能增大;丙过程是等压过程,体积随温度增加而增大,此过程中内能增加,所以答案为D选项。

7、如图所示.发光字母F经凸透镜L在毛玻璃光屏M上成一实像,观察者处于毛玻璃屏后E处观察,则他看到屏M上的像为( )。

A、F
B、
C、
D、
【答案】D
【解析】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字母F在毛玻璃屏上成的实像是倒立的,是上下和左右同时倒立。

观察者在毛玻璃屏后看到的像即为D选项所示。

8、如图所示,有一固定且内壁光滑的半球面,球心为O,最低点为O/,在其内壁上有两个质量相同,可视为质点的小球甲和乙,分别在高度不同的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甲乙两球与O点的连线与竖直线00/’间的夹角分别为α=53。

和β=370,则( )。

(已知 sin370=3/5,cos370=4/5;sin530=4/5,cos530=3/5)
A、甲、乙两球运动周期之比为3/4
B、甲、乙两球所受支持力大小之比为3/4
C、甲、乙两球运动周期之比为3/41/2
D、甲、乙两球所受支持力大小之比为3/41/2
【答案】C
【解析】
二、简答题
9、在某学校的物理教学计划中“物态变化”一章的教学含“温度计”“温度的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五节新课和一节复习课,针对该教学计划简述“物态变化”复习课的目的,并根据复习课内容举出相关实例。

【答案】
【解析】(1)复习的目的: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复习物态变化这一章,使学生对这章知识有个整体性的归纳。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和考点。

提高学生复习效率,让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烂熟于心,对基本方法透彻理解,对基本技能熟练运用。

(2)举例:例如本复习课中关于“气”“液”“固”三态之间的变化,以及三态变化的过程“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之间关系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关于这个知识点可以设计水的“气”“液”“固”三态变化来理解“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之间的关系。

10、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论之一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例简述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义。

【答案】
【解析】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实例:电冰箱、电热水壶、电饭煲等家庭用电器,来学习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电能等。

三、案例分析题
11、案例: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温度、热量、比热容和热传递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

题目:有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初始温度相同,若铁块和铝块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后再将它们相互接触,则
A.热量由铁块传给铝块
B.温度由铁块传给铝块:
C.热量由铝块传给铁块
D.铁块和铝块之间不发生热传递
问题:(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2)针对其中一个错误选项,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答案】
【解析】(1)正确选项为A。

选B选项的同学可能没有正确认识温度和热量的本质和内涵。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描述的是物体的状态,不能传递。

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是过程量。

选C项和D项的同学没有认识到质量、热量相同时,比热容和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关系,或者错误地认为铁的比热容大于铝的比热容而计算结果错误。

(2)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首先看一下这个题干,仔细想一下,物体吸收热量之后,物体的温度会怎么样?生:物体的温度会升高。

师:物体吸收一定热量后,温度升高的数值跟哪几个因素有关系呢?
生:Q=cm△t。

物体温度升高△t,就会吸收cm△t的热量,那么物体吸收一定量的热量,还跟物体的C和m有关系。

师:好,同学们看,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初始温度相同,铁块和铝块吸收了相同的热量,那么……生:升高的温度跟铁块和铝块的比热容有关系,比热容大的升高的温度低。

师:哪一个比热容大呢?大家还记得吗?
查看书上的比热表,发现铁的比热容小于铝的,得到铁的温度高。

生:铁的温度高,热量由温度高的铁块传到温度低的铝块,所以答案应该选A。

12、案例:
李老师在初中物理“运动与静止”一课的教学中,讲述了运动、静止和参照物的概念后展示了一幅同学在操场跑步的图片。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
李老师:同学们,谁能说出这幅图片描述的是什么场景?小亮:接力跑。

李老师:对。

如果我们坐看台上观看比赛那我们会说这些运动员在……小鸣:运动。

李老师:对!运动员在运动,那运动员看我们,他会认为我们也在……小亮:运动。

李老师:很好!
小兰:老师,我认为不对。

我们实际上是坐在看台上不运动的,怎么能说我们在运动呢?小亮:书上说了.这种情况在运动员看来,我们就是运动的。

小兰:可我们却是静止的呀……
问题:
(1)针对上述案例,指出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2)分析学生关于“运动与静止”的原有观念对学习的影响。

(3)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物理概念。

【答案】
【解析】 (1)该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时受到错误的生活观念的影响。

(2)一部分同学比如小亮同学对于“运动与静止”的理解都是正确的,但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兰同学关于“运动和静止”原概念是:相对地球静止的物体就是静止的,相对地球运动的物体就是运动的。

事实上,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参考物本身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

原有观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①正确的物理前概念是物理学习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其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物理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的科学知识体系。

②在一些情况下,学生对物理现象、过程、材料的片面或错误理解而产生的前概念,会成为物理学习的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将影响新知识学习,甚至歪曲新知识的意义,变成学习的障碍。

(3)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谁能说出这张图片描述的是什么情景?
学生:接力跑。

教师:是的,如果我们坐在看台上观看比赛,这时运动员看我们的话,我们是静止还是运动呢?
学生:运动。

教师: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向他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学生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

学生:不同的人看到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教师: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就要确定一个标准,先与这个标准相比较再描述物体的运动。

这个标准就是我们学习的参照物。

学生:嗯。

请学生列举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物体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教师:那么我们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学生思考问题:
①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②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③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讨论: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

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
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

结论也不一样。

教师: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那么大家再来回答我们之前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设计题
1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密度”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材料二某八年级物理教科书“密度”一节中有“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内容如下: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
我们用铝块做实验.研究铝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量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量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看看它们是否大致成一条直线。

下面的表格可供参考:
m/g V/cm3
铝块l
铝块2
铝块3
铝块4
体积为0时质量是0。

所以根据m=0和v=0也可以做出一个点。

通过所做的图像可以直观的看到铝块的质量随体积的变化关系.你从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与你的猜想一样么?
结论:铝块的质量跟体积__________。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

已学过质量、质量的测量等知识。

任务:(1)写出密度的定义。

(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不少于300字)(35分)
【答案】
【解析】(1)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体积的比值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

(2)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得到可以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
学习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和研究物质的密度。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特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唤起学生对自然奥秘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

三、教学过程
探究实验: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2.猜想假设: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将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分割成两半,其中体积被分割成两半,物质的量也被分割成两半。

因此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3.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天平,直尺,大小(体积)不同的铝块若干;
(2)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用天平分别测出各铝块的质量m;
②用直尺分别测出各铝块的边长,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V;
③以体积V为横坐标,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④对用描点法得出的图像进行分析。

4.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表格并将实验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用描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m/g V/cm3
铝块l
铝块2
铝块3
铝块4
5.分析与论证:
分析:(1)从实验数据可知,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其体积也随之减少。

(2)从图像可知,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正比例函数)。

结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