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20章水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者可选用硝苯地平,每次0.2~0.3mg/kg,1日 3~4次口服。
【预防及护理】
一、预防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预防感冒,保持皮肤清洁,彻底治疗各种皮肤疮毒。 二、护理 1.发病早期应卧床休息,待血压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明显减轻 或消失,可逐渐增加活动。 2.水肿期应限制钠盐及水的摄人,早期少尿和高度水肿的患儿, 应暂时忌盐,至小便增多,水肿渐消,可给予低盐饮食。 3.肾炎或肾病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4.密切观察患儿水的进出量、血压、水肿、神志等情况,早期 发现水肿变证。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应紧扣急性期以邪实为患,恢复期以正 虚邪恋为主的病机。急性期以祛邪为旨,宜宣肺利 水,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恢复期则以扶正祛邪为 要。
本病治疗,不宜过早温补,以免留邪而迁延不愈。 应掌握补益不助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
对于变证,分别采用平肝熄风、清心利水,泻肺逐 水、温补心阳,通腑泄浊为主法。积极采用中西医 结合疗法抢救。
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若水气内盛,上逆凌 心射肺,产生心悸、气急暴喘;或邪毒逆陷心 肝,出现昏迷、抽搐;甚则水毒闭阻,上则头 痛呕恶、口中气秽,下则尿少尿闭,以致神昏、 惊厥。此三者均为水肿之危重变证。
综上所述,外感风邪,内传于肺,或疮毒入 侵,内归肺脾;若阳水日久,损伤肺脾,则 由实转虚,肺脾气虚。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 脾、肾,变证可涉及心肝。其病机可概括为 “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2.水凌心肺
证候:全身明显浮肿,尿少或尿闭,咳频气急,心 悸胸闷,烦躁夜间尤甚,喘息不得平卧,口唇青紫,指 甲发绀,苔白或白腻,脉细数无力。
治法:泻肺逐水,温阳扶正。 方药: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加减。常用药:葶苈子、 大黄泻肺逐水,椒目、防己利水,人参大补元气,附子 温阳救逆。
3.水毒内闭
证候: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色入浓茶,头晕 头痛,恶心呕吐,腹痛频频,嗜睡,甚或昏迷,舌质 淡胖,苔垢腻,脉象滑数或沉细数。
2.湿热内侵*
证候:头面肢体浮肿或轻或重,小便黄赤而少,尿血, 烦热口渴,头身困重,常有近期疮毒史,舌苔黄腻,脉 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加减。常用药:金银花、 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栀子清 泄三焦之火;猪苓、淡竹叶利湿清热;小蓟、蒲黄、侧 柏叶凉血止血并能散瘀,使血止而不留瘀。
本单元水肿指急性肾小球肾炎所致的水肿。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的免 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 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本病多见于感染之后,尤其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之后。少数可由其他细菌、病毒等引发。
本病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肾脏疾病。
1.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学龄期儿童多见,男性 多于女性。
三、证治分类 (一)急性期
常证
1.风水相搏*
证候:水肿自眼睑迅速波及全身,以头面肿势为主, 皮色光亮,按之凹陷,随手而起,尿少色赤,微恶风 寒或伴发热,咽红咽痛,肢体酸痛,鼻塞,咳嗽,舌 质淡,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宣肺,利水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药: 麻黄、桂枝发散风寒、宣肺利水,连翘清热解毒,杏 仁、茯苓、猪苓、泽泻、车前草等宣肺降气、利水消 肿,甘草调和诸药。
治法:健脾益气,兼化湿浊。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 茯苓、白术、山药益气健脾;砂仁、陈皮、白扁豆、 薏苡仁行气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其他治法】
西医常规治疗 1.抗感染:使用溶血性链球菌敏感的抗生素,以清
除病灶。有感染时用青霉素类抗生素10~14天。 2.对症处理:
水肿显著者可用呋塞米(速尿),每次1~2mg/kg,1 日2~3次口服;尿量显著减少伴氮质血症者,可肌注或静 脉注射,每6~8小时1次。
治法:通腑泄浊,解毒利尿。 方药: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常用药:大黄、 黄连、黄芩泻三焦之火,泄浊毒之邪,通壅阻之气。 陈皮、半夏燥湿化浊,附子、生姜辛开温中扶阳,竹 茹清化痰浊,枳实破气消滞,甘草调和诸药。
(二)缓解期
1.阴虚邪恋
证候:乏力头晕,手足心热,腰酸盗汗,或有反 复咽红,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2.发病前多有前驱感染病史。
3.发病后轻重悬殊,轻者除实验室检查外,临床无明 显症状;重者可出现并发症(高血压脑病、急性循环充 血及急性肾衰竭)。
多数患儿于发病2~4周内消肿,肉眼血尿消失,血压 恢复正常,残余镜下血尿多于3~6个月内消失。
古代医籍关于水肿的记载颇多。《内经》就 有“肺水”、“脾水”、“肾水”、“风水”、 “皮水”等记载。
【概述】
一、概念 小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
引起面目、四肢甚至全身浮肿,小便短少的一 种常见病证。
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阳水和阴水。阳水多见 于西医学急性肾小球肾炎,阴水多见于西医学 肾病综合征。
阳水发病较较长,容易反复发作, 迁延难愈。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阴阳虚实 凡起病急,病程短,水肿以头面
为重,皮肤光亮,按之即起者多为阳水,属实;起 病缓慢,病程长,水肿以腰以下为重,皮肤色暗, 按之凹陷难起者多为阴水,属虚或虚中夹实。 2.辨常证、变证 凡见水肿,尿少,精神食欲尚 可者,为常证。水肿见有尿少、胸满、咳喘、心悸, 或见神昏谵语、抽风痉厥,甚则见有尿闭、恶心呕 吐、口有秽气、衄血者,均为危重变证。
1.感受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热、寒、湿 邪,从口鼻或皮毛侵犯肺经,使肺失宣降,通调水 道失职,风遏水阻,不能下输膀胱,风水相搏,流 溢肌肤,发为水肿,是为“风水”。
2.湿热内侵 肌肤患有疮疡疖痈、丹痧疹毒,风 毒则内归于肺,湿毒则内归于脾。风湿热毒外袭肌 表,内归肺脾,肺失通调,脾失运化,水湿内停, 泛溢肌肤,引起水肿。
120~150/80~110mmHg。
6.并发症:
(1)高血压脑病:血压急剧增高,常见剧烈头痛及呕吐, 继之出现视力障碍,嗜睡、烦躁,或阵发性惊厥,渐入昏迷, 少数可见暂时偏瘫失语,严重时发生脑疝。具有高血压伴视 力障碍、惊厥、昏迷三项之一即可诊断。 (2)严重循环充血障碍:可见气急咳嗽,胸闷,不能平卧, 肺底部湿罗音,肺水肿,肝大压痛,心率快,奔马律等。 (3)急性肾衰竭:严重少尿或无尿患儿可出现血尿素氮及 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一般持续3~5天, 在尿量逐渐增多后,病情好转。若持续数周仍不恢复,则预 后严重,可能为急进性肾炎。
谢谢各位的聆听
【临床诊断】
1.前驱感染病史:本病发病前1~4周多由呼吸道或皮肤感 染等链球菌感染或其他急性感染病史
2.急性起病,急性期一般为1~4周 3.浮肿及尿量减少:多由眼睑开始,逐渐遍及全身,皮肤
光亮,按之随手而起,尿量减少,甚至尿闭。 4.血尿:起病即有血尿,50%~70%为肉眼血尿,持续
1~2周转为显微镜下血尿。 5. 高 血 压 : 30%~80% 患 儿 病 初 有 高 血 压 , 常 为
治法:滋阴补肾,兼清余热。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常用药:知母、 黄柏滋阴降火;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 茯苓“三补”“三泻”,滋补肾阴、泻湿浊、清虚热; 女贞子、旱莲草滋阴清热,兼以止血。
2.气虚邪恋*
证候:身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少便溏,自汗出, 易于感冒,舌淡红,苔白,脉缓弱。
3.肺脾气虚 肺脾不足,亦是发生水肿的重 要因素。盖肺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之功, 且水由气化,气行则水行;脾为土脏居中焦, 有运化水湿之能,为水之堤防,脾健则水湿 自能运化。小儿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 理病理特点。若素体不足,肺虚通调失职, 气不化水,脾虚运化失权,土不制水,以致 水不归经而横溢肌肤,产生水肿。
7.实验室检查:
尿检均有红细胞增多。 尿蛋白一般为+~3+,也可见透明管型、颗粒管型。 血清总补体及C3可一过性明显下降,6~8周恢复正 常。 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可增高, 抗脱氧核糖核酸酶B或抗透明质酸酶升高,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 8.非典型病例可无水肿、高血压及肉眼血尿,仅发现镜 下血尿。 非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补体C3可不低。
变证
1.邪陷心肝
证候:肢体面部浮肿,头痛眩晕,视物模糊,口苦, 恶 心 呕 吐 , 烦躁,甚则抽搐、昏迷,舌红,苔黄糙, 脉弦数。
治法:平肝泻火,清心利水。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龙 胆草泻肝经实火,山栀、黄芩苦寒泻火,泽泻、木通、 车前子清热利湿,羚羊角、钩藤、菊花平肝熄风,生 地、当归、白芍滋阴养血柔肝,甘草调和诸药。
《内经》提出的“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 利小便,为治疗阳水确立了治疗大法。在此基础 上,历代又增加了逐水、清热等多种治法。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外因为感受风邪、水湿或疮毒 入侵,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由于小儿感受风热、风寒,或患乳蛾、丹痧、 疮疡病后,加之禀赋不足或素体差异,内、外 因相合导致水液代谢异常,水湿潴留发为水肿。
【预防及护理】
一、预防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预防感冒,保持皮肤清洁,彻底治疗各种皮肤疮毒。 二、护理 1.发病早期应卧床休息,待血压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明显减轻 或消失,可逐渐增加活动。 2.水肿期应限制钠盐及水的摄人,早期少尿和高度水肿的患儿, 应暂时忌盐,至小便增多,水肿渐消,可给予低盐饮食。 3.肾炎或肾病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4.密切观察患儿水的进出量、血压、水肿、神志等情况,早期 发现水肿变证。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应紧扣急性期以邪实为患,恢复期以正 虚邪恋为主的病机。急性期以祛邪为旨,宜宣肺利 水,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恢复期则以扶正祛邪为 要。
本病治疗,不宜过早温补,以免留邪而迁延不愈。 应掌握补益不助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
对于变证,分别采用平肝熄风、清心利水,泻肺逐 水、温补心阳,通腑泄浊为主法。积极采用中西医 结合疗法抢救。
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若水气内盛,上逆凌 心射肺,产生心悸、气急暴喘;或邪毒逆陷心 肝,出现昏迷、抽搐;甚则水毒闭阻,上则头 痛呕恶、口中气秽,下则尿少尿闭,以致神昏、 惊厥。此三者均为水肿之危重变证。
综上所述,外感风邪,内传于肺,或疮毒入 侵,内归肺脾;若阳水日久,损伤肺脾,则 由实转虚,肺脾气虚。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 脾、肾,变证可涉及心肝。其病机可概括为 “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2.水凌心肺
证候:全身明显浮肿,尿少或尿闭,咳频气急,心 悸胸闷,烦躁夜间尤甚,喘息不得平卧,口唇青紫,指 甲发绀,苔白或白腻,脉细数无力。
治法:泻肺逐水,温阳扶正。 方药: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加减。常用药:葶苈子、 大黄泻肺逐水,椒目、防己利水,人参大补元气,附子 温阳救逆。
3.水毒内闭
证候: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色入浓茶,头晕 头痛,恶心呕吐,腹痛频频,嗜睡,甚或昏迷,舌质 淡胖,苔垢腻,脉象滑数或沉细数。
2.湿热内侵*
证候:头面肢体浮肿或轻或重,小便黄赤而少,尿血, 烦热口渴,头身困重,常有近期疮毒史,舌苔黄腻,脉 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加减。常用药:金银花、 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栀子清 泄三焦之火;猪苓、淡竹叶利湿清热;小蓟、蒲黄、侧 柏叶凉血止血并能散瘀,使血止而不留瘀。
本单元水肿指急性肾小球肾炎所致的水肿。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的免 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 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本病多见于感染之后,尤其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之后。少数可由其他细菌、病毒等引发。
本病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肾脏疾病。
1.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学龄期儿童多见,男性 多于女性。
三、证治分类 (一)急性期
常证
1.风水相搏*
证候:水肿自眼睑迅速波及全身,以头面肿势为主, 皮色光亮,按之凹陷,随手而起,尿少色赤,微恶风 寒或伴发热,咽红咽痛,肢体酸痛,鼻塞,咳嗽,舌 质淡,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宣肺,利水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药: 麻黄、桂枝发散风寒、宣肺利水,连翘清热解毒,杏 仁、茯苓、猪苓、泽泻、车前草等宣肺降气、利水消 肿,甘草调和诸药。
治法:健脾益气,兼化湿浊。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 茯苓、白术、山药益气健脾;砂仁、陈皮、白扁豆、 薏苡仁行气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其他治法】
西医常规治疗 1.抗感染:使用溶血性链球菌敏感的抗生素,以清
除病灶。有感染时用青霉素类抗生素10~14天。 2.对症处理:
水肿显著者可用呋塞米(速尿),每次1~2mg/kg,1 日2~3次口服;尿量显著减少伴氮质血症者,可肌注或静 脉注射,每6~8小时1次。
治法:通腑泄浊,解毒利尿。 方药: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常用药:大黄、 黄连、黄芩泻三焦之火,泄浊毒之邪,通壅阻之气。 陈皮、半夏燥湿化浊,附子、生姜辛开温中扶阳,竹 茹清化痰浊,枳实破气消滞,甘草调和诸药。
(二)缓解期
1.阴虚邪恋
证候:乏力头晕,手足心热,腰酸盗汗,或有反 复咽红,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2.发病前多有前驱感染病史。
3.发病后轻重悬殊,轻者除实验室检查外,临床无明 显症状;重者可出现并发症(高血压脑病、急性循环充 血及急性肾衰竭)。
多数患儿于发病2~4周内消肿,肉眼血尿消失,血压 恢复正常,残余镜下血尿多于3~6个月内消失。
古代医籍关于水肿的记载颇多。《内经》就 有“肺水”、“脾水”、“肾水”、“风水”、 “皮水”等记载。
【概述】
一、概念 小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
引起面目、四肢甚至全身浮肿,小便短少的一 种常见病证。
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阳水和阴水。阳水多见 于西医学急性肾小球肾炎,阴水多见于西医学 肾病综合征。
阳水发病较较长,容易反复发作, 迁延难愈。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阴阳虚实 凡起病急,病程短,水肿以头面
为重,皮肤光亮,按之即起者多为阳水,属实;起 病缓慢,病程长,水肿以腰以下为重,皮肤色暗, 按之凹陷难起者多为阴水,属虚或虚中夹实。 2.辨常证、变证 凡见水肿,尿少,精神食欲尚 可者,为常证。水肿见有尿少、胸满、咳喘、心悸, 或见神昏谵语、抽风痉厥,甚则见有尿闭、恶心呕 吐、口有秽气、衄血者,均为危重变证。
1.感受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热、寒、湿 邪,从口鼻或皮毛侵犯肺经,使肺失宣降,通调水 道失职,风遏水阻,不能下输膀胱,风水相搏,流 溢肌肤,发为水肿,是为“风水”。
2.湿热内侵 肌肤患有疮疡疖痈、丹痧疹毒,风 毒则内归于肺,湿毒则内归于脾。风湿热毒外袭肌 表,内归肺脾,肺失通调,脾失运化,水湿内停, 泛溢肌肤,引起水肿。
120~150/80~110mmHg。
6.并发症:
(1)高血压脑病:血压急剧增高,常见剧烈头痛及呕吐, 继之出现视力障碍,嗜睡、烦躁,或阵发性惊厥,渐入昏迷, 少数可见暂时偏瘫失语,严重时发生脑疝。具有高血压伴视 力障碍、惊厥、昏迷三项之一即可诊断。 (2)严重循环充血障碍:可见气急咳嗽,胸闷,不能平卧, 肺底部湿罗音,肺水肿,肝大压痛,心率快,奔马律等。 (3)急性肾衰竭:严重少尿或无尿患儿可出现血尿素氮及 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一般持续3~5天, 在尿量逐渐增多后,病情好转。若持续数周仍不恢复,则预 后严重,可能为急进性肾炎。
谢谢各位的聆听
【临床诊断】
1.前驱感染病史:本病发病前1~4周多由呼吸道或皮肤感 染等链球菌感染或其他急性感染病史
2.急性起病,急性期一般为1~4周 3.浮肿及尿量减少:多由眼睑开始,逐渐遍及全身,皮肤
光亮,按之随手而起,尿量减少,甚至尿闭。 4.血尿:起病即有血尿,50%~70%为肉眼血尿,持续
1~2周转为显微镜下血尿。 5. 高 血 压 : 30%~80% 患 儿 病 初 有 高 血 压 , 常 为
治法:滋阴补肾,兼清余热。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常用药:知母、 黄柏滋阴降火;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 茯苓“三补”“三泻”,滋补肾阴、泻湿浊、清虚热; 女贞子、旱莲草滋阴清热,兼以止血。
2.气虚邪恋*
证候:身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少便溏,自汗出, 易于感冒,舌淡红,苔白,脉缓弱。
3.肺脾气虚 肺脾不足,亦是发生水肿的重 要因素。盖肺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之功, 且水由气化,气行则水行;脾为土脏居中焦, 有运化水湿之能,为水之堤防,脾健则水湿 自能运化。小儿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 理病理特点。若素体不足,肺虚通调失职, 气不化水,脾虚运化失权,土不制水,以致 水不归经而横溢肌肤,产生水肿。
7.实验室检查:
尿检均有红细胞增多。 尿蛋白一般为+~3+,也可见透明管型、颗粒管型。 血清总补体及C3可一过性明显下降,6~8周恢复正 常。 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可增高, 抗脱氧核糖核酸酶B或抗透明质酸酶升高,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 8.非典型病例可无水肿、高血压及肉眼血尿,仅发现镜 下血尿。 非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补体C3可不低。
变证
1.邪陷心肝
证候:肢体面部浮肿,头痛眩晕,视物模糊,口苦, 恶 心 呕 吐 , 烦躁,甚则抽搐、昏迷,舌红,苔黄糙, 脉弦数。
治法:平肝泻火,清心利水。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龙 胆草泻肝经实火,山栀、黄芩苦寒泻火,泽泻、木通、 车前子清热利湿,羚羊角、钩藤、菊花平肝熄风,生 地、当归、白芍滋阴养血柔肝,甘草调和诸药。
《内经》提出的“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 利小便,为治疗阳水确立了治疗大法。在此基础 上,历代又增加了逐水、清热等多种治法。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外因为感受风邪、水湿或疮毒 入侵,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由于小儿感受风热、风寒,或患乳蛾、丹痧、 疮疡病后,加之禀赋不足或素体差异,内、外 因相合导致水液代谢异常,水湿潴留发为水肿。